首页> 中文学位 >构建假单胞菌突变株M18GQ携带重组质粒pME6032Phz的工程菌株及响应面法优化吩嗪-1-羧酸发酵条件的研究
【6h】

构建假单胞菌突变株M18GQ携带重组质粒pME6032Phz的工程菌株及响应面法优化吩嗪-1-羧酸发酵条件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假单胞菌的生防机制

1.1.1 植物根际促生细菌

1.1.2 假单胞菌的生防作用机制

1.1.3 假单胞菌M18 在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及应用

1.2 吩嗪-1-羧酸的生物合成与调控

1.2.1 吩嗪的生物合成途径

1.2.2 吩嗪生物合成调控的影响因素

1.2.3 假单胞菌M18 基因工程菌的研究

1.3 商业化农用抗生素的发展

1.3.1 菌株的筛选与改良

1.3.2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1.3.3 发酵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吩嗪基因簇表达质粒PME6032PHZ 的构建及其对M18 野生型和突变株PCA 产量的影响 24?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菌株、质粒及引物

2.2.2 PCR 的引物及反应条件

2.2.3 DNA 提取,胶回收,质粒抽提,酶切和酶连

2.2.4 培养基

2.2.5 培养条件

2.2.6 生长曲线测定

2.2.7 PCA 定量分析

2.2.8 试剂(盒)、仪器与设备

2.3 结果与分析

2.3.1 phz 合成基因簇的PCR 扩增

2.3.2 重组质粒pME6032Phz 的构建和验证

2.3.3 pME6032Phz 对M18 野生型及其突变株M18G、M18Q 和M18GQ PCA 产量的影响

2.3.4 重组质粒pME6032Phz 对M18GQ 生长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CA 高产工程菌株M18GQ/PME6032PHZ 培养条件的初筛和诱导条件的优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菌株

3.2.2 培养基

3.2.3 培养方法

3.2.4 M18GQ/pME6032Phz 菌株培养条件和培养基成分的单因子筛选

3.2.5 M18GQ/pME6032Phz 菌株诱导条件的优化

3.2.6 PCA 定量分析

3.2.7 仪器与设备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装液量和培养基浓度对PCA 产量的影响

3.3.2 培养基起始pH 值对PCA 产量的影响

3.3.3 无机盐对PCA 产量的影响

3.3.4 I PTG 诱导的最优浓度

3.3.5 IPTG 开始诱导的最优时间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响应面方法优化M18GQ/PME6032PHZ 菌株发酵培养基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株

4.2.2 培养基

4.2.3 培养方法

4.2.4 M18GQ/pME6032Phz 菌株发酵培养基响应面优化方法

4.2.5 PCA 定量分析

4.2.6 仪器与设备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部分因子设计筛选影响产PCA 的重要因素

4.3.2 最陡爬坡实验

4.3.3 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分析

4.3.4 模型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5.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假单胞菌M18(Pseudomonas sp. M18)分离自上海郊区甜瓜根际,能够分泌具有广谱抑制真菌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吩嗪-1-羧酸(phenazine-1-carboxylic acid, PCA),是一株具有生物防治功能的新型菌株。本研究构建了M18菌株phz基因簇的过表达重组质粒pME6032Phz,并将其导入M18野生株及其突变株中,结果表明携带重组质粒后各菌株的PCA产量都有一定的提高。其中,M18GQ/pME6032Phz菌株——染色体上gacA/qscR双突变株M18GQ携带重组质粒pME6032Phz——具有最高的PCA产量。为发掘M18GQ/pME6032Phz工程菌株高产PCA的潜能,进一步开展该菌株的培养基优化研究。在摇瓶实验中,首先运用单因子实验方法对其发酵条件进行初筛,确定IPTG(isopropyl-β-D-1-thiogalactopyranoside)诱导的最优条件。继后,通过部分因子设计( fractional factorial design, FFD )确定影响M18GQ/pME6032Phz菌株发酵生产PCA的最显著因素为:黄豆粉、玉米浆和乙醇。随后通过最陡爬坡实验和基于中心组合实验(center compositedesign, CCD)的响应面方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研究了这些因子的相互作用关系,并确定了最优浓度。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配方为黄豆粉65.02 g/l,玉米浆15.36 g/l,葡萄糖12 g/l,乙醇21.70 ml/l,MgSO4 1 g/l。在此发酵培养基中,IPTG在接种后24小时以终浓度1.0 mmol/l进行诱导,经60小时发酵,PCA预测产量为6335.2 mg/l。经实验验证,PCA产量达到6365.0 mg/l,与预测结果吻合,比M18GQ菌株在优化发酵培养基中的产量提高了约60%,是M18野生型在基础培养基中产量的60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