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超越——全球化、现代化、中国化互动关系研究
【6h】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超越——全球化、现代化、中国化互动关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概况

0.1.1 国内研究现状和走势

0.1.2 西方研究概况及学术范式转换

第二节 本文借鉴的学术研究成果

0.2.1 用实践解释学剖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成果

0.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要素的研究成果

0.2.3 全球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互关系的研究成果

0.2.4 西方学者的学术范式对本文的借鉴意义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0.3.1 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坚定性

0.3.2 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合法性

0.3.3 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规范性

第四节 写作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1.1 一个科学命题

1.1.2 两项伟大实践

1.1.3 三条实现途径

1.1.4 四种发展形式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环节

1.2.1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1.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环节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脉络

1.3.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1919-1948)

1.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结合和探索(1948-1978)

1.3.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1979-)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全球化的历史性贡献

第一节 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共生与形塑

2.1.1 全球化和民族化都是全球性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历史产物

2.1.2 世界历史发展物质性和能动性的相反相成表现为全球化和民族化

2.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中华民族融入全球化的理论建设工程

第二节 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依附性问题

2.2.1 全球资源配置不均衡

2.2.2 全球劳资关系不对称

2.2.3 全球公共治理不公正

第三节 从全球化视野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超越

2.3.1 实现实践主题的中国化,促使负面的全球化转换成正面的全球化

2.3.2 实现依靠主力的中国化,推动自在的全球化转换成自为的全球化

2.3.3 实现领导核心的中国化,引导单向的全球化转换成双向的全球化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现代化的历史性贡献

第一节 现代化与中国化的交汇与提升

3.1.1 全球化、现代化、中国化的交叉与汇合

3.1.2 现代化对中国化的提高与升华

3.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现代化的理论建设工程

第二节 中国现代化的后发展问题

3.2.1 缺乏现代市场经济基础,造成发展内涵的片面性

3.2.2 社会内部活力支撑不足,引起发展动力的外生性

3.2.3 传统国家政治权威衰落,导致发展战略的被动性

第三节 从现代化视野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超越

3.3.1 通过实践主题的中国化实现现代化由片面到全面的历史性超越

3.3.2 通过依靠力量的中国化实现现代化由外生到内生的历史性超越

3.3.3 通过领导核心的中国化实现现代化由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超越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启示

第一节 从理论品质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维度

4.1.1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解释学自觉

4.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理的解释学透视

4.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维度的解释学分析

第二节 从现实基础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视阈

4.2.1 把探索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模式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主题

4.2.2 通过社会整合寻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依靠力量

4.2.3 在国家重建中把党建设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领导核心

第三节 从主体方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性

4.3.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具体化和主体化的统一

4.3.2 科学马克思主义观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性

4.3.3 科学国情观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性

4.3.4 科学方法论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在全球化时代寻求一条中国式道路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全球化、现代化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视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是全球化、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应战全球化挑战的结果便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共同的现代生产力形态作用于各民族不同的结构系统和价值系统,形成众多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模式变项,其中决定性的三组变项是资源配置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和权力运作样式。这三组变项决定着财富、地位、权力的正分配和负分配,决定着利益和机会的前分配、初分配、再分配,塑造出市场、社会和国家的结构关系,这种结构关系规定着民族一体结构暨社会经济结构的特定型式,表现出一国全球化战略暨现代化范式的基本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三“点”成一“线”,勾画出马克思主义和各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径路,即认清“问题所在”,探寻“力量所系”,把握“人心所向”。所谓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的实际需要,从最深层的理论逻辑来说,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国别化的思想径路符合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现代化发展重构市场、社会和国家结构关系的需要。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把探索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模式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主题,通过社会整合寻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依靠力量,在国家重建中把党建设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领导核心,重新对市场、社会和国家进行结构功能定位,探索和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要求的新型结构关系,赋予我国的全球化战略暨现代化范式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马克思探讨和否定市场经济从来没有离开过结构关系,马克思所谓的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市场、社会和国家达到结构性和谐的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沿习否定市场经济的理路,而是坚决抵制和纠正对待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庸俗化、自由化的偏向,矢志于对中国社会进行整体性的结构改造,努力探索和实现市场、社会、国家之间的结构性和谐。在自然经济为基础的民族一体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被冲破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致力于重建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民族一体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科学回答了各种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和伪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主张无法解答的依附性问题和后发展问题,在旧式的封建主义走到尽头,传统的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的情况下,通过在国家主导下保留市场作用的新民主主义道路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既不同于原旨资本主义模式,也有别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又超出了东亚儒家主义模式,解放和焕发了被旧结构压抑的中华文明的现代之光,没有在全球化浪潮中迷失于清一色的俄国化、美国化或者西方化的样板之中。
  通过马克思主义实践主题的中国化,分三步走使传统市场体系摆脱了地主经济的桎枯,建立起现代工业体系,并进一步使现代市场经济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历经迂回曲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模式。在民族统一市场的基础上盘活国内资本要素和低级要素,在全球化进程中防止要素外流,以低级要素吸引外部高级要素,使负面的全球化变成正面的全球化;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社会的自组织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育,政治系统才有可能通过市场经济增殖国富,才能深入核心价值体系推动文化转型,使片面的现代化转向全面的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实现依靠力量的中国化,以农民为主要依靠力量把传统市场体系从地主经济束缚中解放出来,为市场经济有效运作奠定了现代工业前提,并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以人为本,在公有制经济的支持、保护和引导下培育新型的市场单元。人力资源要素是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唯一可能形成绝对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要素条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抓住了这一关键要素,推动中国从以比较优势逐步转变到以绝对优势和竞争优势参与全球化,把自在的全球化提升为自为的全球化;发挥国有经济和集体组织的保障和信用功能,通过公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培育新型的市场单元,形成现代化发展的社会内生驱动力,逐步把外生的现代化引上了内生的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实现领导核心的中国化,打破国家与市场、社会结构关系中的权力集分错位,实现市场宏观控制的现代集权和社会治理的相对分权,国家参与国际规则竞争的能力发生跃升,成为民族经济的“支持保护之手”,推动单向的全球化向双向的全球化跨越;并能够根据国家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方向和要求,开展社会动员,组织社会协作,在竞争和协作良性互动中使国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协作之手”,促使被动的现代化变为主动的现代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