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Test-bolus技术应用于不同BMI患者CTPA的低辐射剂量研究
【6h】

Test-bolus技术应用于不同BMI患者CTPA的低辐射剂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对象分组及扫描方法

3.机器设备及图像后处理方法

4.统计学分析

结果

1.对于BMI指数<25的患者低扫描剂量组与常规剂量扫描组比较

2.对于BMI指数≥25患者低扫描剂量组与常规剂量扫描组比较

3.对于BMI<25及BMI指数≥25的患者低扫描剂量扫描比较

4.BMI指数<25患者进行低剂量扫描,TB法与BT法进行比较

5.BMI指数≥25患者进行常规剂量扫描,TB法与BT法进行比较

6.各组间肺动脉CT值及与左心房差值比较

7.各组间有效辐射剂量比较

讨论

1.体重指数与CTPA关系

2.肺循环与肺动脉

3.肺动脉栓塞的CTPA表现

4.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评估

5.电离辐射效应及个体敏感性

6.TB法与BT法进行CTPA扫描的比较

7.不同BMI指数患者TB法扫描的低剂量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肺动脉CTA双低扫描技术的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
  1.本研究为证实使用团注实验(Test-bolus,TB法)进行螺旋CT肺动脉成像(spiral CT angiography of pulmonary artery,CTPA)检查,对于不同身体质量指数(BMI)患者,能否降低CT扫描的管电压及管电流,而图像质量不受影响。
  2.研究用同样的扫描参数进行CTPA检查过程中,对于不同BMI患者,TB法与团注追踪(Bolus-tracking,BT法),哪种扫描方式的图像质量更高。
  方法:
  收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6组,根据患者不同BMI指数将患者分为A~F6个实验组,每组10例患者。A组:患者BMI指数<25,采用TB法,扫描参数:80kV,100mA;B组:患者BMI指数<25,采用TB法,扫描参数120kV,自动mA;C组:患者BMI指数≥25,采用TB法,扫描参数:80kV,100mA;D组:患者BMI指数≥25,采用TB法,扫描参数120kV,mA采用自动mA;E组:患者BMI指数<25,采用BT法,扫描参数:80kV,100mA;F组:患者BMI指数≥25,采用BT法,扫描参数120kV,自动mA。客观参数:分别对每位患者肺动脉主干CT值、肺动脉主干与上腔静脉差值、肺动脉主干与左心房差值、图像信号-噪声比(SNR),对比噪声比(CNR),有效辐射剂量(ED)进行测量。主观评价:由2名具有十年以上影像诊断经验的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
  1.A组与B组进行比较,评价对于BMI指数<25患者采用低管电压、管电流技术进行TB法扫描与常规管电压、管电流技术进行TB法扫描,图像质量与有效辐射剂量是否有差别。
  2.C组与D组进行比较,评价对于BMI指数≥25患者采用低管电压、管电流技术进行TB法扫描与常规管电压、管电流技术进行TB法扫描,图像质量与有效辐射剂量是否有差别。
  3.A组与C组进行比较,评价对于BMI指数<25患者及BMI指数≥25患者,均采用低管电压、管电流技术进行TB法扫描,图像质量与有效辐射剂量是否有差别。
  4.A组与E组进行比较,评价对于BMI指数<25患者,均采用低管电压、管电流技术分别进行TB法与BT法进行扫描,图像质量与有效辐射剂量是否有差别。
  5.D组与F组进行比较,评价对于BMI指数≥25患者,均采用常规电压、管电流技术分别进行TB法与BT法进行扫描,图像质量与有效辐射剂量是否有差别。
  组间肺动脉主干CT值、肺动脉主干与上腔静脉CT差值、肺动脉主干与左心房CT差值、SNR及CNR以及肺动脉主观评分,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名医师分析图像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
  结果:
  1.A~F6组间年龄、性别构成比,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109),两名医师对于图像的评价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769)
  2.A组与B组进行比较,A组肺动脉主干CT值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脉主干与左心房CT差值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SNR及CNR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效辐射剂量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间图像评分及主动脉与上腔静脉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于采用TB法,对于BMI指数<25患者低扫描剂量组较常规扫描剂量组有更高的肺动脉CT值,与左心房对比更加明显,有效辐射剂量更低,尽管SNR及CNR有所减低,图像质量未受影响。
  3.C组与D组进行比较,C组肺动脉主干CT值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脉主干与左心房CT差值以及肺动脉主干与左心房差值C组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SNR及CNR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有效辐射剂量明显低于D组(P<0.05)。两组图像评分 D组高于 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于采用 TB法,对于BMI指数≥25患者低扫描剂量组较常规扫描剂量组有更高的肺动脉CT值,与左心房及上腔静脉对比更加明显,有效辐射剂量更低,但是 SNR及 CNR有所下降,图像质量降低。
  4. A组与C组进行比较,A组肺动脉主干CT值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脉主干与左心房 CT差值及肺动脉与上腔静脉差值组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 SNR及 CNR高于 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效辐射剂量与C组有效辐射剂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图像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采用TB法,对于BMI指数<25患者以及BMI指数≥25患者进行低剂量扫描,BMI指数小的患者可以获得更高的肺动脉CT值,SNR及CNR更高,而有效辐射剂量无明显差异,BMI小的患者图像质量更高。
  5. A组与E组进行比较,A组与E组肺动脉主干CT值及肺动脉主干与上腔静脉差值、SNR、CNR、有效辐射剂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脉主干与左心房 CT差值以及图像评分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于BMI指数<25患者进行低剂量扫描,TB法与BT法进行比较,两者在有效辐射量大致相当的情况下,TB法由于与左心房的差值更大,图像质量更优于 BT法。
  6. D组与F组进行比较,D组与F组肺动脉主干CT值及肺动脉主干与上腔静脉差值、SNR、CNR、有效辐射剂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脉主干与左心房 CT差值以及图像评分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于BMI指数≥25患者进行常规剂量扫描,TB法与BT法进行比较,两者在有效辐射量大致相当的情况下,TB法由于与左心房的差值更大,图像质量更优于BT法。
  结论:
  1.对于BMI<25的患者行TB法低剂量CTPA扫描可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有效辐射剂量。
  2. BMI≥25的患者行TB法常规剂量CTPA扫描可在接受与BT法相同有效辐射剂量时获得更好的图像质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