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PICC置管术后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6h】

PICC置管术后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研究对象

1.1纳入标准(同时符合以下标准)

1.2排除标准(有以下任一条均予排除)

1.3抽样方法和样本估计

2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诊断方法

2.3 研究所用设备

2.4 导管

2.5患者信息采集表

2.6 研究步骤

2.7 统计学方法

2.8 伦理原则

2.9 质量控制

3 技术路线图

4结果

4.1 研究对象的纳入与失访

4.2 一般资料

4.3 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4.4 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好发时间段

4.5 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易发部位

4.6 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5讨论

5.1 PICC置管术后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5.2 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分析

5.3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6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知情同意书

患者资料信息采集表

综述: 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前瞻性的研究,分析我院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术后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血栓好发时间段及易发部位,统计分析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制定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及制定合理的术后彩超随访策略提供资料,为早期发现血栓,及时干预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2014年3月至2014年12月期间于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100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疾病与病史相关信息、留置血管信息、置管技术相关信息,采用前瞻性队列随访研究,分别在置管后的第7天,14天,21天,28天进行PICC换药当天,用彩色多普勒(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评估置管侧上肢深静脉内是否有血栓形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以有无出现血栓为因变量,以影响发生血栓的因素作自变量,对各个变量作单因素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对单因素分析P<0.05的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1)本研究纳入100例患者,共完成随访98例。98例患者中,发生血栓的患者26例,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6.5%(26/98),其中21例不伴有症状,彩超随访时发现,无症状血栓占血栓发生的80.8%(21/26)。
  (2)26例形成血栓的患者中,在PICC置管后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新发生血栓例数分别是11例、9例、4例、2例,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ICC置管后2周内血栓的发生率较高。
  (3)发生在锁骨下静脉、腋静脉、肱静脉处的血栓例数分别是6例、18例、8例,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腋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
  (4)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生血栓患者与未发生血栓患者在血管内径(穿刺部位)、血栓史、CVC或PICC置管史、肿瘤、化疗史五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管内径(OR=3.807,P=0.013)、CVC或PICC置管史(OR=9.126,P=0.016)、血栓史(OR=62.492,P=0.005)为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
  (1)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且多数不伴有症状,不易被发现,应引起临床的重视。彩超在早期发现、诊断上肢深静脉血栓中具有重要作用。
  (2)PICC置管后两周内血栓的发生率较高,建议应加强医护合作,PICC置管后2周常规对患者进行一次彩超检查。
  (3)PICC置管后腋静脉易形成血栓,应重视患者置管侧肢体的功能锻炼。
  (4)血管内径(穿刺部位)、血栓史、CVC或PICC置管史、肿瘤、化疗史与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有关;血管内径、CVC或PICC置管史、血栓史为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ICC置管时应评估患者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