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跨流域调水水源地生态补偿研究——以“两引”工程(寻甸段)为例
【6h】

跨流域调水水源地生态补偿研究——以“两引”工程(寻甸段)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产权理论

一、产权的内涵

二、产权理论与跨流域调水补偿

第二节 福利经济学外部性理论

一、福利经济学外部性的内涵

二、福利经济学外部性理论与跨流域调水补偿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跨流域调水补偿

第二章 跨流域调水水源地生态补偿分析框架

第一节 生态补偿原则

一、谁受益、谁补偿原则

二、明确确定主体原则

三、水源区与受水区公平、共赢原则

四、政府引导与市场调控相结合原则

第二节 生态补偿主客体

第三节 生态补偿标准

第四节 生态补偿方式

第五节 生态补偿量的计算

第三章 “两引”工程(寻甸段)生态补偿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两引”工程(寻甸段)概述

一、寻甸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二、“两引”工程对寻甸县的影响

第二节 “两引”工程(寻甸段)生态补偿现状分析

一、“引牛入滇”(寻甸段)生态补偿现状

二、“引清济昆”(寻甸段)生态补偿现状

第三节 “两引”工程(寻甸段)生态补偿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两引”工程(寻甸段)生态补偿的困境

二、“两引”工程(寻甸段)生态补偿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国内跨流域调水水源地生态补偿的经验启示

第一节 国内跨流域调水水源地生态补偿的经验

一、江西东江源区生态补偿实践

二、浙江金华江流域生态补偿实践

第二节 对“两引”工程(寻甸)段生态补偿的启示

一、通过更多的法律及政策结合来解决

二、政府应积极引导和鼓励相关利益者组成利益集团及专门的补偿机构

三、明晰水资源的产权

四、创新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形式

第五章 完善我国跨流域调水水源地生态补偿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完善生态补偿制度

第二节 建立生态补偿专项立法

第三节 完善生态补偿方式

第四节 健全生态补偿管理体制

第五节 协调生态补偿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用水量的逐年提高,我国水资源在时空分配上严重不均的问题日益凸显。为了解决城市水资源贫乏的问题,一般来说,政府采用的手段是从水资源富集的地区向缺水地区输送水源。“两引”工程便是众多调水工程中的一个,在工程实施中生态补偿问题更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已经有很多学者研究了生态补偿问题,但是主要集中在矿山资源开发及退耕还林的生态补偿问题上,关于跨流域调水的生态补偿问题的理论研究很少,因此,笔者认为对跨流域调水水源地的生态补偿问题进行研究很有必要性。
  本文以理论研究与实践为基础,以“两引”工程(寻甸段)生态补偿为实例分析,按照“背景分析—理论分析—构建生态补偿框架—实地调研与分析—经验启示—建议”的思路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跨流域调水水源地生态补偿的研究背景及相关理论,接着从工程概况、生态补偿主体和客体、生态补偿方式、生态补偿标准和生态补偿费用计算等五个方面构建生态补偿框架,然后从生态补偿方式、生态补偿主客体、生态补偿标准、生态补偿费用计算等方面对“两引”工程(寻甸段)生态补偿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两引”工程(寻甸段)存在生态补偿范围不全面、生态补偿主客体界定不科学、生态补偿标准不合理、生态补偿机制的制定缺乏科学的评估、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等问题,并找出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最后在借鉴国内跨流域调水水源地生态补偿的经验启示的基础上,得出我国跨流域调水水源地生态补偿制度完善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生态补偿专项立法、完善生态补偿方式、健全生态补偿管理体制、协调生态补偿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著录项

  • 作者

    冯娜;

  • 作者单位

    云南财经大学;

  • 授予单位 云南财经大学;
  • 学科 公共管理(MPA)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肖兴安,孔灿;
  • 年度 201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水源;
  • 关键词

    城市供水; 跨流域调水; 水源地; 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