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诗意的“还乡”之旅——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集《逃离》的主题研究
【6h】

诗意的“还乡”之旅——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集《逃离》的主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 “此在”的敞开:女性在爱情和家庭中的心灵迷失

2.1 父母家庭中的约束和伤害

2.2 爱情中的自恋与性

2.3 婚姻中的价值冲突

3 “存在”的遗忘:社会道德和技术理性对思想的遮蔽

3.1 “走运”与“背运”之间的赌博

3.2 混乱的道德感和冲动的好奇心

3.3 下降的神台和贫乏的理性

4 “还乡”的可能:从回到原地、独处等待到正视自我

4.1 回到原地:寻求最低的安全感

4.2 独处等待:敞开希望

4.3 正视自我:回归心灵的内在空间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1931-)是加拿大当代女作家,其短篇小说集《逃离》(2004)获得了吉勒奖殊荣。《逃离》由八个短篇故事组成,分别为《逃离》、《机缘》、《匆匆》、《沉寂》、《激情》、《侵犯》、《播弄》和《法力》。本文运用海德格尔的此在、存在、还乡等存在主义观点,分析小说集《逃离》中人物逃离之旅里的心灵历程与心灵思辨,发现人物的逃离实际是一种恰如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的“还乡”之旅。
  本文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国内外关于小说集《逃离》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正文部分分为三章。
  第一章“此在的敞开”。本文从家庭和爱情入手,具体探讨各篇人物在家庭和爱情中的自恋、性以及心灵迷失,实际表现人物无家可归的心灵困境,而这亦是“此在“的一种敞开。
  第二章“存在的遗忘”。本文从“走运”与“背运”之间的赌博、混乱的道德感和冲动的好奇心、下降的神台和贫乏的理性三方面,重点分析社会道德和技术理性对于人思想的遮蔽,存在者对于心灵贫困本身的一种遗忘。
  第三章“还乡的可能”。本文通过分析三种“逃离”的方式:回到原地、独处等待和正视自我,指出这三种“逃离“实际也是三种还乡的可能性,因为人物在此间经历了心灵的思辨。“回到原地”即人物在心灵上找到了最低层次的安全感;“独处等待”即人物在独自等待中敞开希望;“正视自我”即人物回归心灵的内在空间,并由此重新聚集自己的存在,进入一种宁静舒适的状态。
  本文最后认为,还乡的诗意乃在于心灵的还乡,而非最终的到达。因此,小说中人物的“逃离”成为如海德格尔所述的诗意的“还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