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6h】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英文缩写及中文对照表

1 引言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资料收集

2.3 手术方法

2.4 随访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患者症状及术前血管情况

3.3 围手术期不良事件

3.4 随访结果

3.5 住院情况比较

3.6 年龄因素对手术选择的影响

3.7 手术时间选择对预后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颈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背景: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颅内或颅外血管狭窄或血栓形成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后出现的一系列的病变,在美国,每年大约有79万新发或复发脑卒中(Stroke)患者,这其中有87%就是缺血性脑卒中。此外还有近500万人经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这部分人群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远远高于正常人。在我国,脑血管疾病也成为我国居民死亡原因前三位之一。颅外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常见原因,这其中又以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最为常见。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都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常用手段,目前关于两者的临床研究表明,两者围手术期不良事件风险和长期随访结果均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年龄可能是影响两者选择的因素之一。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进行CEA和CAS治疗的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收集患者入院时提供的基本信息,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既往史、手术史、吸烟史等、临床症状,病变血管部位以及狭窄程度等,统计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和并发症,并进行门诊随访和电话随访,评估患者颈动脉血流灌注情况和再狭窄程度。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0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41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两组在一般资料和疾病信息上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在围手术期脑卒中风险(2.9% vs2.4%,OR=1.18,95%CI0.10-13.39)、围手术期死亡率(1.4%vs0%)及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风险(10.0% vs9.8%,OR=1.03,95%CI0.28-3.75)上均无统计学意义。CEA组住院时间较长,但住院花费较少。长期随访表明两者在总体不良事件率和再狭窄率上相近。对年龄的分析表明相关因素并未影响研究对象的预后。对症状手术时间间隔分层分析表明早期行CEA手术组(起病4周内手术)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更高(CEA组:延迟手术组vs早期手术组=4.1% vs23.8%,P=0.022,OR=0.14,95%CI0.02-0.77),但两者在围手术期不良事件、长期随访以及再狭窄率方面未见显著性差异。
  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方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相类似的。但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所花费的费用更少,更适合中国大众人群。对于年龄分层分析表明本研究70周岁以上的患者和70岁以下的患者在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面均无明显差异。本研究表明早期行CEA手术并不影响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和预后。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