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实践研究
【6h】

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实践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1 研究背景

1.1.1 新课改下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

1.1.2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同课异构”概念的界定

1.3.2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施流程的研究

1.3.3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开展形式的研究

1.3.4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施效果的研究

1.3.5 研究述评

1.4 研究问题与思路

1.5 研究方法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2.3 课程基本理念

3.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施现状的个案研究—以深圳市A校为例

3.1 A校数学课堂教研活动的相关说明

3.2 研究对象的选取

3.3 实施现状分析

3.3.1 课前准备分析

3.3.2 课堂实践分析

3.3.3 课后研讨与反思分析

3.4 个案研究小结

4.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施现状的问卷调查

4.1 调查目的

4.2 调查对象

4.3 调查内容

4.4 调查结果及分析

4.4.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4.4.2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5.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意义与反思

5.1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对小学数学教师的意义

5.1.1 促进教师课程基本理念的落实

5.1.2 提高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5.1.3 提高数学教师教学实施能力

5.1.4 提高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

5.1.5 提高数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

5.2 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旋中存在的问题

5.2.1 学校组织协调力度不够

5.2.2 教师参与度不够,教研主体意识不强

5.2.3 教师间的交流讨论有待加强

5.2.4 内容分析不够深入

5.2.5 要重视实践到理论的提升

5.3 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施中不足的成因分析

6.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有效开展的建议

6.1 加强协调组织,提供制度保障

6.2 纠正认知偏差,提高参与热情

6.3 规范教研流程,追求创新求异

6.4 培养骨干团队,加强专业引领

6.5 加强内外联系,拓宽交流途径

7.1 研究不足之处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而传统“自上而下”的教研方式及教师培训活动等无法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比较研究方式,“同课异构”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所以逐步得到相关部门和学校的重视与推广。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在具体实施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为了解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施现状,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实践研究。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案例研究法以及问卷调查法。首先,通过阅读“同课异构”相关文献,明确本文的研究方向;其次,选取实习学校一次典型的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作为研究对象,从课前准备、课堂实践以及课后研讨与反思三环节进行系统分析,初步了解活动实施情况;接着,采用问卷调查法,进一步了解活动实施现状,并收集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对此活动的态度和建议;最后,总结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意义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在促进小学数学教师课程基本理念的落实,提高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反思及教学研究能力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同时,本研究发现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在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学校组织协调力度不够;教师参与度不高,教研主体意识不强;教师间的交流讨论有待加强;内容分析不够深入;要重视实践到理论的提升。针对活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对其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活动有效开展的建议,希望为实施“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学校和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