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杭州
  • 出版时间: 2017-09

主办单位: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

会议文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大数据时代,信息共享和交流互动已不再是最迫切的需求,数据的分析与整合才是最大的挑战.而体育教育信息化为日新月异的体育教学改革、学生的个性化服务创造了条件.以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公示作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突破口,既能够影响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政府、学校校长,又能够真正改善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另外,在大数据背景下,体育信息化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并为学校行政决策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还将有助于推动体质健康数据模式化识别和可视化研究.
  • 摘要: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了“肢体运动智能”的概念.所谓肢体运动智能,是指身体具有技巧性地使用和处置物品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平衡、协调、敏捷、力量、速度等.由此可知,肢体运动智能不仅是一项智能,更是与人认知、理解外界事物等息息相关,它在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智障学生由于受先天或者后天的影响,生长发育水平一般低于同龄正常的学生,他们感觉能力弱、知觉速度慢、记忆短暂、注意力分散,有些还伴有不同程度的身体畸形.体育康复训练与脑的发育关系十分密切,学校通过群体训练、个别训练等措施,可以发展智障学生的肢体运动智能,提高他们的大肌肉群活动能力、反应能力和协调平衡能力,增强其体质,为他们适应社会生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率、肥胖率不断增长,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肥胖不仅影响儿童青少年的体型和心理健康,还会增加高血压、高血脂、胰岛素抵抗等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的概率.江苏省作为中国较发达的省份,能很好体现中国发达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发生情况.本研究通过对2005年和2014年江苏省7~22岁各年龄段学生身高、体重数据的分析和比较,系统了解江苏省学生超重、肥胖情况,为更好地控制学生超重、肥胖提供理论依据,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基本参考依据.
  • 摘要:本研究选取北京市朝阳区、延庆区、海淀区、西城区、大兴区、平谷区六个区的初二年级学生为测试对象,在2013年10月至12月期间,对其进行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15mSRT(15米折返跑)测试,获得相关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说明800米跑、1000米跑与折返跑成绩相关,制订出15mSRT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4个等级的评价标准.
  • 摘要:陕西省西安市高中类型多样,在132所高中中,省示范高中占19%、省标准高中占55%、非省标准高中占26%.不同类型的高中在体育课、课外活动的实施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体能、力量、耐力等体质健康指标也存在差异.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使学生能够在自觉锻炼中享受自身体质水平提高的快乐.本研究通过对西安市不同类型高中学生的体质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西安市不同类型高中学生体质健康纵向发展情况以及横向发展情况之间的差异,从而为相关部门全面考量各类高中体育工作、制订体育措施提供依据.
  • 摘要:心肺功能健康不仅是评价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内容,也是运动训练增进健康的首要目标.最大摄氧量(VO2max)作为国际公认的心肺功能评价的“金标准”,反映着人体在递增负荷运动中吸入并最大利用氧的能力.以往研究表明,VO2max受最大心输出量、肺通气能力等“中枢因素”和血液携氧能力、骨骼肌氧利用能力等“外周因素”的影响,不过“中枢”(Noakes,1998)与“外周”(Saltin,1992)谁是首要限制因素一直存在争论.目前,两者共同影响VO2max水平的观点似乎得到更多学者的认可.近年来,运动干预对VO2max水平及其关联因素的影响等研究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Daussin等(2007)研究表明,8周的间歇性耐力训练可以增加最大心输出量和氧气摄取量而显著提高VO2max,并显著降低安静心率.Bonne等(2014)研究表明,6周65%VO2max的耐力训练可以通过增加血容量,显著提高未经训练受试者的最大心输出量.Matsuo等(2014)研究证实,低负荷量(高强度间歇)的有氧运动(8周,5次/周)可以显著提高久坐不动的青年受试者的VO2max、左心室质量和每搏输出量,并降低安静心率.与此同时,关于有氧水平与呼吸肌力量及其工作能力的新领域研究也有报道.例如,Tong(2014)的研究显示,在高强度的间歇训练过程中,核心肌肉出现疲劳,在一定程度上与呼吸能力下降有关,他同时指出呼吸肌训练不可忽视.Hackett(2013)在一项呼吸肌的适应性研究中发现,健美运动员的呼吸肌力量明显要比耐力运动员的强.
  • 摘要:青少年体质下降与社会制度、教育制度、家庭以及自身行为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对于每周5天在校的中小学生而言,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主要途径是学校体育.因此,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而运动负荷的调控是体育课高质、有效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各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关注并重视学生的运动负荷.运动负荷是在一定时间内,机体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受的工作量.它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其中,运动强度是关键问题.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达到何种程度才能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呢?诸多研究显示,中等运动负荷才能对体能和体质健康有改善效果。但遗憾的是,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验研究,多数研究仍是对前人研究结果的借用和验证,并未结合体育课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量化运动负荷的实验研究,也未提出学校常态体育课中特定年龄段学生的适宜运动负荷的量化范围。基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研究,在体育课中对11一13岁年龄段学生分组施加大、中、小强度的运动干预,对比分析不同运动负荷体育课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探析11一13岁年龄段学生适宜的体育课运动负荷标准。
  • 摘要: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的通知》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健康素质,上海市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兴趣需求,改变以班级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从2012年开始,制订了小学至大学阶段的体育教学改革整体方案——义务教育体育多项化(即小学体育兴趣化、中学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大学公共体育专业化.其中,“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是指在高中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中开展以学生兴趣和技能水平为目标,打破传统年级、班级概念的分层次专项教学改革,旨在“上推”高校体育,“下引”小学初中体育,推动包括体育课、课外活动、体育社团等在内的整个高中体育的深化改革.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与1~2项运动技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促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而体能训练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体能训练是一把双刃剑,运动负荷的适宜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适应水平及体育专项化课程教学的效果.目前关于“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体能训练尚没有较完善的生理监控体系,因此,对“高中体育专项化”体能训练生理监控体系进行实证研究十分必要.
  • 摘要:拥有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体质健康关系到中国人才培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2014年7月,教育部发布30年来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大数据”,数据显示,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20多年持续下滑的情况下,虽然近年来部分指标有所回升,但视力不良率增加、身体素质下降、农村学生肥胖率上升等问题依然严峻.本研究在重庆市沙坪坝区全体中小学生中进行随机抽样,通过问卷调查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在校接受体育教育的情况和个人/家庭相关生活习惯等。同时,向重庆市沙坪坝区全部中小学校发放学校问卷,了解学校体育工作现状。最终,将问卷调查结果和全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寻找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研究将学校和学生个人区别开来,从不同角度剖析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在关注学校教学安排和政策引导的同时,亦考虑学生个人生活习惯,力求更加全面地揭示问题的本质。
  •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对学校体育工作非常重视,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运动技术教育阶段;二是身体教育阶段;三是以运动为手段的教育阶段;四是终身体育阶段.上述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几个发展阶段,均有其特殊的历史时代背景,符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外部生态环境状况,也对学校体育的发展发挥出了积极作用.现阶段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变化的转型期,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海量的数据充斥着整个社会,大数据时代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以智能手机等为终端的新媒体技术与产品的普及,使大学生能够从数据中获得推动自身生活方式变化的有价值的知识.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高校体育外部生态环境的变化,对现有高校体育理念、方法、手段与路径,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提出了新的挑战,使高校体育必须进行相应的结构和职能的调整与重新定位,从而谋求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 摘要:核心素养的概念是经历了全球基础教育改革醇厚的酝酿期之后才提出的.中国界定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概念的落脚点在“品格和能力”上,注重个人能力的发展,而非知识、技能的考核成绩和标准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把教学理念从以知识、技能为本转向以核心素养为本.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不仅反映教育目标,还用以指导课程和教学改革。学业质量标准是将核心素养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后制定的,可以直接指导教师课堂教学和教育评价。它是促进核心素养进人学科和课程标准,用以指导教育评价的桥梁。质量标准是与学科能力紧密相关的,既是学生核心素养在某个学科当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了解教学实施现状的基准点。因此,以核心素养体系建立起来的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从评价学生的能力人手,能科学合理地了解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现状。现状是改革的起点,了解了现状,才能为落实核心素养培育提供现实依据,才能有的放矢地提出改进策略,进而为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 摘要:近20年来,中国广大学术研究者通过对外来的学校体育思想和自身的经验重新加以理论思辨,去劣存优,中国学校体育研究有了跨越式发展,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科学体系.但是实践表明,中国学校体育呈现出思想外来的多、自身的少,政策颁布的周期短、频率高、发展的总体脉络失于模糊不清等特点.因此,如何处理好吸收与借鉴,以及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到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道路.但就目前研究情况而言,学校体育研究中的任何文本都不足以将学校体育的问题进行详尽的诠释,每一种思想和研究都存在价值向的盲点,对于学校体育属性和本质的把握只存在于特定的角度和层次.本研究通过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索引,借助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方法(CiteSpace5.0),力求探索国内学校体育研究网络和走向做细致的分析是一项很有价值的研究,对研究者把握学校体育的发展动向、了解国内学校体育研究的前沿问题、促进中国学校体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 摘要:清末民初,政治改革家们主张废除科举等旧教育制度,效法欧美建立新型学校,当时把这类新型学校叫作“学堂”.为配合向中小学生开展“军国民教育”,沈心工等音乐人创作了大量的“军歌”,这使得学堂乐歌(音乐)与学堂操法(体育)有了交集.本研究对学堂乐歌与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教育发展进行研究分析,旨在寻找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学堂乐歌与学校体育结合后产生的双赢的社会效果.
  • 摘要: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这标志着中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核心素养时代.体育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帮助学生发展为“完整的人”具有独特价值,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必须做出积极的努力,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和使命.笔者仔细查阅中国知网,发现目前有关中国体育教育领域高水平的论文非常少,且广大一线教师对“核心素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等诸多问题缺乏基本的认识,同时缺乏学术争鸣.笔者认为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对一些基本问题加以厘清,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必将难以深入、持久地进行.如果体育学科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过程中缺乏切实有效的实践路径,核心素养将会被“悬置”.毫无疑问,当前急需对体育学科发展的认识问题进行理性定位,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切实有效的实践路径.
  • 摘要:清华大学有着悠久深厚的体育传统,建校之初就成立了体育协会,1912年成立了体育部.在学校的重视和引导以及马约翰等几代体育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清华大学体育从推行“强迫运动”、制定“五项测验标准”到“总体力测定”、课课练“梅花桩、木兰架”,从率先实验“劳卫制”到体育课贯穿学生本科全过程的教学模式,体育始终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环节和鲜明特色.进入21世纪以来,清华大学秉承“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观,形成了以追求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效益为基础,培养身心健康的高层次人才为先导,多学科融合的体育学科建设为特色的体育运行体系,在体育学科建设和体育育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和高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本文对清华大学新世纪以来的体育工作创新发展理论进行阐释,并对其重点的实践环节予以归纳和演绎。本意是将清华大学体育工作发展的标志性节点概括地描述出来,并以此为靶标,为我国高等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 摘要:本研究将核心素养聚焦于学校体育专项化教学中,初步构建高中专项化羽毛球项目核心素养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在理论上,本研究希望能丰富体育核心素养的理论内涵;在实践上,本研究希望可以较好地引领高中专项化羽毛球教学工作,同时也为高中其他专项化运动项目的教学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技术思路图.借助本研究的成果帮助其他教师提取相关运动项目的核心素养,更好地为高中专项化教学改革做贡献,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
  • 摘要:运动生理学是体育科学基础学科之一,它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运动生理学以正常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人体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运动生理学是揭示运动过程中人体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变化规律及其适应机制的自然科学类课程,是高校体育专业的基础性课程.近年来,随着体育相关理论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为适应现代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高标准与高需求,高校体育专业主要课程——运动生理学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运动生理学相关理论体系在越来越多的体育与教育研究下日渐完善.运动生理学作为运动科学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学科之一,非常关注高等教育教材体系的改革与演变,在不断优化教材内容与结构的过程中,对运动生理乃至中国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对运动生理学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健康生理等理论知识.因此,运动生理学的教材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改革与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 摘要:自中共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后,体育教学的重点进一步向身心同步发展转移.TPSR(Teaching of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模式即个人和社会责任教学模式,该模式源于美国,主要研究体育教学中身心健康的培养方法,与立德树人思想木谋而合.本文基于立德树人这一思想,通过对TPSR模式的介绍及其核心价值的阐述,分析在中国体育教学中推广该模式的重要性,同时在阶段性培养、日常课程安排和教师培养三方面给出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该模式的方法,希望中国体育教学能逐步引进国外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一些弊端,加快中国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 摘要: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中学阶段在向社会培养与输送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高素质人才是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体育是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部分.素质教育的观点也认为: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提高终身体育的能力是体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有力措施.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知识结构是人的能力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并与外界环境互动.由此看来,体育知识结构对体育能力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中学生的体育知识结构对体育能力发展的影响,以期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 摘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而体育是学校教学中互动较多的一门学科.所以师生互动行为是体育教学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言语互动行为又是师生互动行为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之一.本研究通过对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报送视频中的排球课中师生言语互动行为进行量化统计,旨在寻找优秀排球课中师生言语互动行为的一般规律,同时找到影响排球课中师生言语互动行为的主要因素,以便为如何提高排球课教学质量以及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供建议和对策.
  •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对中学教研活动的日益重视,加之对天气、环境等不利于实施随堂教学等情况的对策研究,慕课教学越来越流行.通过文献搜索发现学者对慕课的研究多数是针对大学体育慕课进行研究,且其研究方向也多为体育慕课的前景利弊分析.本着开拓创新的科研理念,本研究对中学体育慕课教学进行SWOT(态势)量化分析,探索SWOT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试着探讨中学体育慕课教学应用模型,旨在丰富中学体育教学手段,为中学体育慕课的发展提供建议.
  • 摘要:价值取向是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导向,它对学校体育课程的结构存在一定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学校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学校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变得更加科学、系统.本研究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精练总结,梳理出中国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与变化路线,并分析归纳不同时期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所具有的时代特色.同时,结合中国学校体育课程的现状,分析其价值取向的发展趋势.
  • 摘要:“互联网+”时代要求学校体育教学与时俱进.本研究以学生接受的视角作为切人点,通过设计相关调查问卷来探究学生对学校体育引入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模式的接受程度,旨在进一步加快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步伐,开拓高校学校体育教学的新途径.
  • 摘要:扶弱是一个社会必须要承担的责任.保证弱势群体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教育成就是各国推动教育公平重要性的“兜底”策略.保障弱势学生的受教育权益,帮助弱势学生脱离恶性循环,补救教学是一条重要途径.如美国继2002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后于2015年推出《让每个学生成功法》(Every Student Succeeds Act)来帮助低学习成就的弱势学生达成教育目标,真正落实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但上述政策主要是针对语文、数学、英语等主流课程的补救,对于倡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时代,为何体育教学没有补救?体育教学是否需要补救、什么样的人群需要补救、怎么补救(补救方式)、如何推动补救以及减少补救的发生等一系列问题值得探究.
  • 摘要: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开设了运动训练专业,随着运动训练专业的飞速发展,这一专业也迎来了一些挑战.这些挑战主要体现在运动训练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特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相似,难以体现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实现其培养目标等方面.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构建运动训练专业实践体系来培养运动训练专业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出发点是培养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能力、通识能力,以选修课教学模块为基点,对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架构.在具有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基础上,以实践教学为平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 摘要: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冬奥会场馆和观摩运动员训练时强调,少年强中国强,体育强中国强,中国以后要变成一个强国,各方面都要强.他表示,推动中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学校体育工作仍然没有得到学校和社会应有的重视,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研数据显示的结果也非常令人担忧.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不能保证等问题依然突出,学校体育评价机制巫待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明显短板。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重要部署,以期能够遏制青少年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的趋势。在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意见》精神的前提下,如何全面提升学校体育教育质量,制订有效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和健全学生人格品质就成了一项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研究课题。本研究通过系统剖析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实施的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测评方案中的测试内容和评价标准,统计分析测评方案实施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和运动技能掌握情况来论证测评方案的有效性,旨在总结“金水模式”的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测评经验,丰富学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理论和探索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实践测评策略,为其他地区中小学制订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标准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具体的测评手段。
  • 摘要: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活动于2015年5月21-25日在武汉体育学院进行,共收到494份体育课教案.经评审团集中、严格评审,最终确定了38节体育课教案参加大会展示.这些教案的编写者中,有71.4%的教师具有小学一级、高级职称,58.3%的教师具有中学一级、高级职称.因此,这些教案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新课改的进展,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价值.课时体育教学目标是教案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评价体育课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其设计与表述是现代教学理念和新课程观的具体化。《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设置学习目标的建议中指出:“目标难度适宜。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体能、运动技能等实际,设置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愿望,经过师生共同努力能够达成的学习目标。”这段话明确了课时体育教学目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①目标包含努力因素原则;②目标依托体育教材原则;③目标切合学生实际原则。然而,纵观全国各级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的教案,目前还存在教学目标分类繁杂、教学目标表述不具体、盲从新课标等问题。鉴于此,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等,对37篇(其中有1篇教案的教学目标缺失)实践课教案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重点对其科学性、规范性进行探讨,以期提高一线体育教师对课时教学目标编写规范性的认识,同时为相关部门组织教学观摩活动及教案评比提供参考。
  • 摘要:新密市中小学实施“多元+底线”的体育学业评价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提出了体育学业综合评价的框架,并在框架下明确了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二,基础教育的评价取向转向底线评价是现实中的选择,中小学体育学业评价转向底线评价同样是现实中的选择,而且是基层一线落实体育学业评价环节的必然选择;第三,我市是县级市,市内体育教育教学水平差异较大,特别是农村学校相对落后,需要“多元+底线”式的学业评价.本文通过深入学习,组织专家研讨《课标(2011年版)》评价框架,对我市中小学体育学业评价的实施进行调查研究,旨在形成指导本区域内体育学业评价的有效方法、策略与模式,推进我市体育学业评价改革,探索国家政策落地的有效途径.
  • 摘要:体育教研组是学校体育工作最具体、最直接的执行机构,是体育教师工作与学习、教研与分享、交往与协作的常设组织,承担着体育教学、课余训练、课外锻炼、运动竞赛等多项学校体育工作任务.因此,学校体育教研组运行状态关系到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与质量提升以及体育教师专业成长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本文从有机适应型组织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学校体育教研组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纳、辨析,并基于此提出体育教研组应然态的构想及其实现路径,以期对学校体育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有所裨益.
  • 摘要:2011年,教育部印发了《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审视中小学体育工作实际和特点,要想满足“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基本要求,每天应有一节体育课加上一次课间操,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应有一节课外体育活动加上一次课间操.但经过实地调查发现,由于体育师资匮乏,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周三节(一、二年级为四节)体育课的要求尚难全面落实,这就意味着大部分学校每周要安排至少两节课外体育活动,才能满足“每天一小时”的要求,而每周要安排两节课外体育活动,学校在场地、器材、师资等方面的难度并不亚于开足体育课.于是,怎样切实保证中小学生真正拥有一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时间,怎样使“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不停留在口号上或止步于愿景中,就成了一个非常严峻、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河南省教育厅在树立榜样标杆和推广典型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和论证,于2013年在全省中小学正式实行“每天两个大课间,确保锻炼一小时”的重大举措,并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了大课间体育活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撑。分析研究河南省教育厅贯彻落实“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思路和举措,对于全面落实教育部《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促进广大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摘要: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等课程基本概念混淆使用一直是理论界与实践界长期以来“熟视无睹”或是“悬而不决”的问题.由此带来的弊端是对何为教教材、何为用教材教等教学取向问题避而不谈,体育教学钻在“技术”的圈套里难以自拔.2015年3月出台的《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省纲要》),厘清了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等课程基本概念,指出三个内容是不同的层级.其中,教学内容是指在课堂中教给学生的具体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动机、情感、价值观等.在此基础上从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来构建单元计划,打破了传统单元计划以技术为单一维度的窘态.自此,技术(动作)方法、发展体能的方法、运用的方法便成为浙江省大力推进的课堂教学内容.当然,《省纲要》是自上而下提出的顶层构想,尚需在实践中进一步的学理支撑.从观评课的实践层面,自下而上探析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操作性即为本研究的目的之一.
  • 摘要:随着中考体育的改革,中学体育教学的内容涉及面有所拓展,这对学校场地、运动器材及中考体育项目的学习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情绪体验强烈、独特,容易对传统的应考训练课产生厌倦情绪,加上学生对传统教学方法不感兴趣,使得教师感到体育课难上.那么,如何在小场地及有限的资源上做大文章,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其中考体育成绩,这是一线体育教师面临的挑战.我校教师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结合运动训练规律、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设计了一套能够应对大部分身体素质练习及中考体育项目的绳梯训练法.
  • 摘要:在传统学校体育中,教师常以竞技第一而非健康第一,以本为本而非以人为本,强制划一而非因人而异,这种教学方式是“造器”而不是“树人”,存在着“呆、练、统”的现象.从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四个维度来思考当今的学校体育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目标定位忽视“终身”;(2)内容取向偏重“竞技”;(3)方法实施缺少体验,缺少选择,缺少针对性;(4)评价展示缺少评价载体,缺少展示平台,缺少参与,无法激发每个学生向自己的极限发起挑战的热情,导致体育丧失育人的功能.作为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正处于改革之中,学校体育的改革是包括学校体育环境的改善、管理方式的更新、体育教学的改革、课外活动的再审视等在内的整体性改革。基于以上观点,我们以学生为本,全面梳理和拓展学校体育的健体和育人功能,开展了“两维并进,生态育人”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新路径的研究。
  • 摘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学校体育工作做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笔者认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关键应落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上,让学生在课上得到锻炼的同时,还要学会锻炼方法,养成锻炼习惯.高校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使命.反观现阶段中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课堂教学质量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且体育课上学习的内容在课后几乎得不到复习和巩固,教材中的学习素材缺乏直观指导性和足够的吸引力,大部分学生都是学完就忘,修完就丢,往往一学期下来,什么都记不住.应用程序(APP)是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的主导形态,智能移动终端APP在生活、娱乐、购物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APP可以与手机的其他应用软件和硬件设备(如通信录、摄像头、全球定位系统、蓝牙等)进行数据交换,可实现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的数据交互,使用户得到更好的体验.
  •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华东地区12所高校的全日制体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为中国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更深入的思考与系统的把握.
  •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以来,“目标引领内容与方法”的思想受到普遍欢迎并得到有效实施.“目标引领内容与方法”的思想不仅使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多样化,还使整个体育课堂教学形态随之发生积极的变化.现实中,一位体育教师教多个班级(一个年级多个班级或多个年级多个班级)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然而,单一、固定的教学设计难以满足不同班级的体育教学需求.同时,对于一些公开课、观摩课、教研课,预先撰写的教学设计往往因学情、校情的不同而无法与实际课堂教学相配套.基于这些问题,笔者分析了体育教学中的一些现象与案例,对“目标引领”视域下的体育教学设计进行研究,以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 摘要:近年来,随着体育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诸如小学青年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小学体育学科教学能手比赛、小学体育学科优质课评比等活动不断涌现.这些活动也呈现了许多“亮点”,这些“亮点”蕴含了教师的课改理念和智慧,给我们的常态课注入了生命和活力.小学体育优质课的“亮点”有哪些?这些“亮点”如何被常态课所借鉴和“吸收”?笔者认为,广大教师应立足常态课教学,学习借鉴优质课的闪亮之处,努力打造体育常态课的“亮点”,不断提升体育学科常态课的教学质量与实效.
  • 摘要: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一直是党和国家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学校体育工作做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这是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颁布以来,党中央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重要而明确的要求.多次全国性的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近二十年来,中国青少年的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持续增长,而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则呈持续下降趋势.青少年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各项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接踵而至.因此,要把握住这一关键时期,科学、合理、全面、有序地发展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如,在体操基本动作中,支撑、悬垂、滚翻、腾跃、静止等动作,不但对平衡、柔韧等素质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对身体核心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所以,体操类教学中,体能素质训练应该放在与技能训练等同的高度.这样,不但对体操教学有帮助,而且对学生学习其他技能也有益处.增强学生体能,遏制学生体质下滑之关键,就是要保证体育课有合适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只有让学生达到一定的运动量以及一定的运动强度,不断刺激人体各个运动器官,才能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和运动水平,最终实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之目的.
  • 摘要:学校体育教育是指有目的地采用一定的科学手段和方法,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同时提高其身体素质并为其终身运动习惯打下坚实基础的教育.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提升学生健康水平.而身体机能和素质的提高需要合理的运动负荷刺激,但传统校园体育教学中的负荷判断过于主观,负荷评价指标难以量化,因此很难形成客观的普适标准.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利用心率反应运动负荷并且在运动训练中使用心率监控系统采集即时心率在职业体育中已经存在成熟的研究体系并形成了广泛的应用基础.因此,本文希望在校园日常体育教学的层面,通过引入心率监控系统,突破传统校园体育教学的局限,着重研究心率监测设备输出结果的应用和使用心率来评价体育教学负荷的方法,进而对以心率指标评价体育教学质量的可行性进行探讨.
  • 摘要:体育教学是高校课程体系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一门课程.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培养其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增强其体质健康已然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在中国现行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及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和自我效能感,作为重要的内驱力,对其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均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执行和掌握的过程,达到增强体质、愉悦身心的目的,进而使参与体育运动成为终身锻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运动中,参与者的身体因素和心理因素对提高其积极性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因素决定了其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度,并对其运动技能的提高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体育运动领域中关于运动素质和自我效能的研究成为当前的焦点.
  • 摘要:本研究中我们还实地调查了西安市部分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伤害事故,走访了西安市部分法院,对相关案例进行收集,还拜访了体育教学和法律方面的专家,就本课题的相关问题进行访谈。体育教学是否规范是判定伤害事故责任的主要依据。现阶段,学校体育教学安全规范理论研究不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识不够,政策不到位;学校没有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缺乏防范意识与应对措施;体育教师对安全规范没有概念,在教学中比较茫然,不知如何实施。体育教学安全规范可以很好地破解这一困境。而建立体育教学安全规范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基本框架应包括制度建设,人(涉及体育教学的人员,主要是教师、学生以及管理人员)的培养与管理,物(场地、器材)的维护与管理,以及“软”(意识形态)“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环境的培育与管理。
  • 摘要:为了使中国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学反馈的作用,使评价能够真正地促进教学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通过对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行为的观察、记录和问卷调查得出评价指标条目,再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构建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这种评价不仅突破了传统只凭印象打分的评价的观念、方法和手段,而且能够更真实、详尽地反馈课堂信息,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
  • 摘要:教育部把足球、武术、田径、游泳、篮球、排球、体操列为体育进校园七大重点项目.虽然中国竞技体操的残酷性一直被媒体所诟病,被认为缺乏人文关怀,但学校里基础性体操对学生还是裨益良多.正如媒体所报道,如果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做几个引体向上都很困难,那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事实上,部分初中生连一个引体向上都完成不了.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因为对体操运动不重视,出现了大规模的青少年身体健康问题,自此政府痛下决心大力推广青少年体操运动,并保持长盛不衰。本研究在体操项目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大体操”视域下,对上海市部分体操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着力于探究当前初中体操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促进学校体操教学开展的对策。
  • 摘要:2012年11月,上海市17所高中开始进行体育专项化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此基础上,2015年上海市教委决定扩大高中体育专项化试点范围,并正式启动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改革试点工作,与高中体育专项化形成特色鲜明的“三化”体育课程改革理念.经过尝试与探索,上海市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也存在诸多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矛盾,欲进一步推进“三化”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改革,则必须在体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基于此,本研究旨在立足“三化”理念,对上海市实施“三化”教学改革的试点学校进行实地调研,从认知与态度、学校体育教学条件、体育活动及运动项目开展、体育教师教学4个方面探究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关键问题.
  • 摘要:高中体育专项化是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项目为核心,打破传统行政班和行政年级制度,按照学生兴趣与技能掌握水平重新组建班级,采用小班化分层教学,学生选择1~2个项目在3年中不间断地学习,从而形成一技之长.这种教学方式的目的是学习专项技能,养成体育习惯,实现体质健康,促进全面育人.2012年上海市教委启动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17所高中成为首批试点学校.经过5年的实践与推广,目前上海市共有112所高中成为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学校,预计在未来的2~3年,上海市将实现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全覆盖.
  •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帮助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德育内容是指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呈现的与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等相关联,并且对学生思想品德具有教育意义的相关文字、图片等元素.德育内容在教材中的比重、显性程度高低和价值大小是衡量育人效果的重要指标.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教材是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横跨3个学段的体育教材,是体育与健身课程的重要载体,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独特的教育优势和教育价值.本研究从德育内容和价值角度,找出目前《体育与健身》教材中的德育渗透与衔接现状及背后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发挥该教材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
  • 摘要:近年来的上海市学生体质监测数据显示,学生的耐力素质呈下降趋势,笔者通过多年的中学体育教学发现,大多数学生害怕、讨厌耐力跑,上海市近十年的市区级教学展示课中也鲜有耐力跑的教学内容,然而耐力素质是衡量人体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上海市把耐力跑作为体育中考的重要项目,耐力跑成绩占统考成绩的40%,成了影响学生考试分数的关键项目,越来越受到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的重视.很多学校初三的体育课在每年十一月以后几乎每节课都有耐力跑,一直持续到第二年四月中旬.而有的学生在体育中考后表示:“这辈子都不想再跑1000米了”,这需要去深思初中耐力跑的教学.
  •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自2003年开始,全国大部分高校开始了“三自主”教学模式的尝试.自主选课虽赋予了学生自主权和选择权,但并未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好这些权利.面对众多的项目、陌生的老师和不同项目的考试标准等,很多学生不知该如何选课.有的学校甚至不断地给学生让步,开设体育课程只偏重项目的娱乐性,而对项目的锻炼价值不够重视.一些教师为了迎合学生,降低考试标准、简化技能教学,把体育课堂变成一门纯“玩”的课程,致使学生运动量不足,无法学到体育技能.然而,大学生选修体育课真的是图轻松、图快乐吗?真的是只喜欢带自己“玩”的老师吗?为了了解大学生自主选课时内心真实的期望,研究拟从调查大学生自主选修体育课影响因素入手,探索各类因素对大学生自主选课的影响,从而为大学生正确选课和学校科学实施“三自主”教学提供建议和参考.
  • 摘要:综观体育研究领域,学者常将“秩序”一词视作现成的理论工具,甚至将其作为概念性的词汇直接使用,对秩序本身却较少深入探讨.笔者认为,只有将目光聚焦秩序本身,从内部对其生成逻辑、类型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才有可能在具体经验性层面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借鉴.基于此,本研究将中国高校体育专业的课程秩序的构成纳入研究视域,从理论层面挖掘其生成机制及类型,以便在具体经验性层面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 摘要:当前,学校对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业成绩的评价通常都是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运动技能和体能测试的成绩来判断,教师只把算出的分数或者划分等级,反馈给学生和家长.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的分数是怎么得来的,自己的优秀表现在哪些方面,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自己应该怎样进行弥补,家长就更不清楚了.这样的评价怎么能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就提出,本标准倡导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以多元的内容、多样的方法、多元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构成科学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体系,多方面收集评价信息,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与发展功能,更有效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潜力,调动他们的体育与健康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学”和教师更好地“教”。近六年来,我校一直以此理念为指导,对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业评价进行实践研究,收集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中的多方面信息,用多样的评价方法,精准地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诊断、反馈、激励,让学生都清楚评价标准,让教师、家长、学生及其同伴参与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地“学”和教师更好地“教”。
  • 摘要:传统体育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如学生学习动因不明、教师教学思维混乱、运动技能层次不分等困惑,追其根源在于传统体育教学实践中没有将人的身体存在作为一个重要的变量来思考.生命教育是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体育教学首先应该从“关注生命”出发.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身体哲学视域下,如何通过体育教学的认知思维、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话语权等进行具身性教学改革,使现代体育教学迸发出鲜活的生命特质,是当前体育教学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 摘要:中国的学校体育改革已经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可喜的是我们的学校体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与此同时,中国学生的速度和耐力等身体素质却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当前,中国教育各阶段呈现出小学管小学、中学管中学、大学管大学的现状,而对大中小学体育课程的衔接没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使得小学至大学的体育课程出现重复性的教学.比如说,前滚翻从小学翻到大学还没有翻好,因为小学没教好,那中学就得教,中学基础没打好,大学就得补课.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体育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长期存在低水平重复和严重脱节的现象,阻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长期健康发展.《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旨在解决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学的衔接和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等一系列问题。但从现阶段我国大学新生的运动技能、体育意识、身体素质等方面来看,学生应掌握的运动技能不但没有掌握好,而且他们的身体素质不容乐观。虽然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将体育纳入中、高考等,但是这一类似强心剂的举措仅仅起到了短期的成效。从长期来看,这一类举措不仅不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递进式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养成。辩证法认为,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此我们应该从事物发展的内因人手,针对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研究并提出相对合理的对策,完整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
  • 摘要:目前,中小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已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重视.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继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发《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之后,此文件再一次将青少年健康素质问题提高到了战略高度.本文旨在研究:①从提高个体体质健康评价效能的角度开展对预警机制的研究;②开发设计体质健康预警下的功能训练干预课程,为健康干预提供可参考的课程模型;③构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预警数字化管理系统,为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干预提供可操作的系统模型。
  • 摘要: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随着《意见》的推进落实,阳光体育运动逐步在全国积极地开展起来.“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也逐渐被大家所认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得到改善.但学生的运动素质却相对有所下降.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营养状况继续改善,低血红蛋白等常见病检出率继续下降,握力水平有所提高;但同时肺活量水平继续呈下降趋势,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学生运动素质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体质健康,本研究将长乐市鹤上镇2010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学生2015年及2016年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意见,旨在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和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参考.
  • 摘要:自2007年阳光体育活动全面启动以来,有关促进中小学生体质发展和推进体育工作的各级文件层出不穷.众多学者呼吁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亟待解决,并提出许多解决方案,但这些方案或见效甚微,或隔靴搔痒.学生体质的下降并非靠学校体育工作就能够控制的,阳光体育活动提出“每天运动一小时”的要求和目标,而实施的形式、内容由学校体育工作者来确定.然而,体育教师每天要承担体育教学和训练任务,还要设计丰富、有效的课外活动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小学放学时间在下午3:30到4:30之间,面对这个“尴尬”的时间点,众多家长只能将孩子塞进可以帮助接管孩子的辅导班.这不仅扼杀了儿童少年活泼好动的天性,还造成了学生体质的下降.此外,中考中体育项目的分值从30分升到50分,目前提升到70分.在分数的驱使下,有些家长和学生急功近利,进行高强度锻炼.由于学生未曾打下良好运动基础,身体素质差,无法承受大运动负荷,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课题实施中,对219名高中生进行访谈,竟有63.50%学生在中考体育锻炼时曾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如蹲举杠铃时动作错误造成严重的腰肌劳损.由于我国学前教育课程体系的不统一,学前儿童体育锻炼不规范,但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处于运动发展敏感期的最后阶段,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尾巴,实施有效的功能性体育锻炼,促进儿童的动作发展。目前,许多家长选择教育机构来托管小学生,体育项目也可以尝试托管模式。学生下午放学后由专门机构来辅导其进行体育锻炼,既能使学生等待家长下班接回,又为他们提供有效、高质量的体育锻炼。为此,我们对郑州市28所小学的106位家长进行了电子问卷调查,93.6%家长同意孩子进人这样的托管机构,少数家长对体育托管机构的资质和孩子安全担忧。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托管是“健康中国”理念下呼之欲出的时代产物。
  • 摘要:功能性动作筛查(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FMS)是一个筛查系统,是由美国的身体功能训练专家Gray Cook(格雷·库克)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基本动作是所有运动的基础,一个好的动作是平衡和对称的,这就需要身体具有良好的关节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协调的肌肉运动能力.若平时不注意动作的准确性,并长期使用错误动作,就可能导致肌肉力量的发展不一致、关节灵活性的缺失或稳定性不好,长此以往,身体就会失衡,出现姿态问题,甚至还可能导致损伤的出现.当前,我国青少年的体质水平逐年下降,且大量的研究数据来源于身体素质的测试数据或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具体表现为肥胖儿童多、近视率高、素质耐力持续下降、外表高大实则体质虚弱等问题。青少年时期是动作技术形成的最佳时期,好的运动技术和动作质量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运动项目水平,同时也能提高其身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FMS测试的核心是灵活性和稳定性,该测试不仅能对受试者各种身体动作和功能进行分级和排序,被广泛应用于相关的领域(如大众健身、军事训练、体能训练等);还能发现身体中存在的不对称性、不平衡性,以及灵活性与稳定性差的问题。鉴于此,本研究对相关研究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归纳,同时选取河南省郑州市某中学的高中生进行FMS测试,以探索不同学段学生身体动作功能的变化情况,以及该测试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 摘要:学业和未来就业的巨大压力以及现代化生活方式导致大学生活动偏少,超重和肥胖多发,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体质健康.适宜的有氧运动是目前公认的提升心肺机能、增强体质健康的重要方式.走步和跑步是人们最常进行的有氧锻炼,走、跑的强度直接影响锻炼效果,因此选择适宜的强度,建立较精准的走、跑运动方案,是提升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及体质水平的关键.所谓的乳酸阈,是人体在走、跑的渐增负荷运动中,血液中的乳酸浓度会随着运动负荷的加大而提高,当运动负荷达到一定程度时,乳酸浓度将出现急剧升高的现象.这一现象说明运动时机体的代谢方式正在从以有氧代谢为主向以无氧代谢为主过渡,这个过程所对应的运动强度被认为是有氧能力训练的最佳强度之一.目前利用乳酸阈的方法训练运动员的耐力素质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拟探讨乳酸阈强度训练是否可以提升超重女大学生的心肺功能,使她们降低体重,改善身体成分,进而提升她们的体质水平.
  • 摘要: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领域,尽管每年所采集到的数据数百亿计,但如何深度挖掘庞大数据的价值,却成为摆在体育科研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本文拟通过系统研究,分析当前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求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策略.有关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报告已经连续发布多年,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应是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从总体到个体的转变,对个体开展运动干预,提升个体水平进而提高整体状况。要想实现此目的,必须掌握足够的基础数据,对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和非教育阶段的自主锻炼提供数据支撑,保证科研人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制订措施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和能力水平制订科学的运动处方,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质而异。中小学体育教师要认真完成测试和记录、上传、分析汇总数据等工作,根据学生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分析所采集到的数据,在遵循人体生长发育规律的前提下为学生制订科学的运动处方,重点发展学生的柔韧、耐力素质,并指导学生开展体育活动。对BMI指数偏大的学生要加强早期的运动干预,对先天性疾患儿童要有相应的替代活动方式。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可塑性强,只有把握好他们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才会为学生日后的素质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到了大学阶段,大学体育教师则应该重点发展学生的力量素质、爆发力和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耐力素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培养其掌握至少一门体育技能,养成终身体育的好习惯。
  •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WHO)倡议,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可以延缓肥胖及超重人群的慢性病变.随着运动代谢学的发展,国内外已经将有氧运动与AET配合作为减重的重要措施.骨骼肌的能量消耗可以进一步优化人体脂肪代谢平衡.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有氧运动与肥胖人群代谢指标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提取相关研究数据进行Meta分析,探讨有氧运动对肥胖汉族女大学生体成分及心血管机能指标的干预作用.
  •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颁布以来,中国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以及青少年体质健康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目前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学校、家长都特别重视青少年的学习成绩,忽略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认为体育锻炼会挤占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青少年的学习成绩.而中央7号文件强调,体育锻炼参与对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坚持每天一小时的阳光体育运动.因此,青少年体育锻炼与其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重视,而国内的相关研究文献很少.在研究方法中我们采用一般线性回归的嵌套模型技术,从个人层面的变量到家庭层面的变量一步步探讨其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从家庭文化、经济条件、父母陪伴体育锻炼的角度找出体育锻炼与学习成绩是否存在关系,如果存在,是什么样的关系,以此为出发点使家长和社会正确认识体育锻炼,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创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因为,正确认识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青少年体质和进一步开展学校体育具有重要作用。
  • 摘要:合同计划法是在教师充分认识自身专业发展水平和学校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教师个人与学校组织共同制订与实现合同计划,是促进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的一种管理方法.此方法由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爱德华·伊沃尼克提出.合同计划法不仅能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而且能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它的目标是解决部分小学体育教育质量不高、教学管理制度不全、质量标准不清、责任不明、教师课改不积极等问题.本研究对学校体育教学管理中运用合同计划法的基本程序与操作方法,以及它对教学质量管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 摘要:“教育即服务”的理念重新确立学生在学校体育中的主体地位,理顺学校体育主体的新型关系,并赋予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学校体育教育的服务对象:一是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优秀合格的人力资本,二是为个体发展需求提供能力支持。服务内容有售前服务、服务实施和售后服务三个阶段。服务失误主要表现在体育教学失误、运动竞赛文化教育缺失、社会休闲服务功能不足三个方面。引起失误的原因:一是主体教育伦理观正义的缺失,二是具体服务技术和制度层面的缺陷。失误的后果会影响教育主体的公平知觉,导致权益受损和学校体育功能发挥受限。通过增强学校体育教育服务多元主体的参与性,强化社会正面舆论宣传,采用开放、内涵式发展的思维可有效对学校体育教育服务失误予以补救。
  • 摘要:教育是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在党和政府的工作全局中,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高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虽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由于目前高校体育工作缺乏相关的评价标准及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体育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也制约了高校体育工作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构建科学化、标准化的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评价体系的构建不仅有利于对高校体育工作效果的标准化价值评定,而且有利于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常态化及长效性开展,进而促进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 摘要:现阶段高校学生参与体育志愿服务的意识显著增强,体育志愿组织逐步健全,体育志愿者服务队伍基本形成,体育志愿服务活动明显增多。这为构建比较完善的体育志愿服务保障体系奠定了基础。完善的保障体系是体育志愿服务有效运行的关键。在构建体育志愿服务保障体系时,建议有关组织探索多元化的志愿服务经费来源渠道,实现体育志愿服务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建议政府完善体育志愿服务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同时培育良好的体育志愿服务精神和营造良好的体育志愿服务软环境;建议高校正确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志愿服务中来。
  • 摘要: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升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江苏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开展高校体育工作督查调研的通知》.本研究对全省普通高校(含独立学院)在完成《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调查表的基础上,采取随机抽取样本的方式确定督查调研对象.实行事先不予通知直接赴有关高校开展督查的方式,计划用时4年来完成对全省普通高校的督查调研工作.
  • 摘要:中学体育伤害事故多发的现状长期困扰着.事故纠纷一旦对簿公堂,往往判决学校承担相应的赔偿或补偿责任.近几年随着学校赔偿案件的增多,有些学校已经“谈事故色变”,不得不提出学校体育活动“缩水”方案.这显然与中国的教育方针背道而驰,长此下去,势必会影响健康中国的伟大梦想的实现.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法院内部网站检索到的大量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判决书进行归纳分析,结合对相关法律法规的针对性解读,总结出中学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类型,分析中学体育伤害事故中校方承担的责任,剖析中学体育伤害事故校方责任认定的归责问题,尝试从法律保护范围、学校追偿权、风险防控和体育保险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本研究旨在为预防和应对中学体育伤害事故建立风险防范体系而服务,最终保障和激发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 摘要:体育教研活动对解决体育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推进学生健康水平及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从体育教研活动的实践来看,尤其在区域教研活动层面还存在着对教研缺乏深度认知、组织过程不完善、主题不鲜明、氛围不良好、制度不完善、形式不多元等问题.如何提升区域体育教研活动的质量,提高组织管理效益,充分调动广大一线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努力提高体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更好地为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服务,是基层教育管理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徐州市铜山区以“四级联动”区域体育教研活动为突破口,积极进行探索,以期为解决上述问题探寻一条有效路径,为其他地区开展区域教研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
  • 摘要:本研究以协同创新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我国高校体育科研协同创新的概念、体系,分析了体育科研协同创新的成功案例和启示,为推动我国高校体育科研协同创新、提高高校体育科研创新水平、加快高校体育科研成果转化等提供理论支持。
  • 摘要:虽然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但人民身体素质却呈现下滑趋势.尤其是学生身体素质,已经成为社会、家长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健康的身体是每个学生完成学业的基础,更是以后就业的保障.如果没有一个好身体,学生很难承受中考和高考所带来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烟台市牟平区立足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着力构建“一体两足三翼”培养模式.该区通过基础阶段系统、科学的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让孩子实现素质教育和高考的双赢,给予学生成长所必需的健康身体、健康人格、健康心理、健康思维和健康习惯.本研究分析了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这对推进素质教育、转变体育教育观念、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纵观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的历史,199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实施.2000年9月23日,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对教师资格类别、适用范围、认定条件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从此中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逐步从法规层面走向实践层面.2007年5月7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央7号文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规格和最高级别的关于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政策性文件,文件中强调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
  • 摘要: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的基本专业能力之一,它直接决定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和效果,影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体育能力和体育意识的形成.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探析,在理论上能够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在实践上能够促进中国体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有利于学校体育的发展和学生体质的增强.多数学者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都是从理论层面进行的,本研究将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从量化的角度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 摘要: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使命.反观现阶段中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课堂教学质量整体情况不容乐观,连最基本的教学规范都开始弱化,更是忽视体育课育人的功能.很多教师缺乏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教学组织松散,教学方法和手段单调乏味,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欠佳,体育课难免成为鸡肋.规范性不强、运动量不足、创新性不够、教育性偏弱成为现阶段中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整体镜像.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对体育老师也缺乏认同感,不知不觉地陷入了某种困境.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尽快从困境中走出,江苏省教育厅从2014年5月开始,委托江苏省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全省范围内的高校进行常态化的教学质量随机督导检查,率先进行“自救”.该项工作并非流于形式,而是采用随机暗访的方式,结合事实描述,及时反馈,最后于年终形成总结,由江苏省教育厅下达督导检查通报文件至各高校.本课题基于上述工作进行研究,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其运行机制进行剖析和讨论,并对随机督导检查的情况和成效进行分析和阐述.
  • 摘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体育教师自我专业成长状态,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找相应对策.为教师自身、学校体育、教育有关部门和政府提供理论参考,改善体育教师的体制现状,并为其提高自我业务能力寻找更多机会和更好实践做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发现,有关教师自我专业成长的文献有300多篇,而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文献仅有12篇,关于体育教师自我专业成长就更少,就东、西部体育教师自我专业成长情况的对比研究还没有发现.因此,本文通过对东、西部体育教师自我专业成长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促使西部体育教师充分认识到自我专业提高和有效进行自我专业成长的重要性.
  • 摘要: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前期基于《专业标准》而开发的职前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包括3个维度,8个领域,24个标准和242条具体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对培养职前体育教师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负责人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开发职前体育教师质量认证程序相关问题的认知,进而为今后开发职前体育教师质量认证程序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研究显示,非药理学的方法如有氧运动或膳食干预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及改善成年女性经前期综合征。瑜伽作为当前一种流行于全世界的健身方式,对机体可产生多种有利效应,包括塑形美体、减脂、提高心肺功能等。此外,瑜伽作为身心结合实用医学中的一种疗法,能减少机体的应激水平,释放压力,保持良好情绪,提高健康水平。但是,瑜伽运动能否改善女大学生经前情绪变化,是否与机体的呼吸代谢以及激素分泌存在相关性尚未被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观察在校女大学生黄体期(经前期)瑜伽运动过程机体呼吸代谢各指标及运动前后各激素和情绪变化,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结合研究,旨在为今后瑜伽运动在高校的广泛开展、促进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进一步丰富高校体育内涵提供参考。
  • 摘要:河南省青少年物质成瘾行为不容忽视,必须将控制青少年吸烟和饮酒当作一项重大的公共卫生措施来抓。要重点关注男生、学习成绩差、高年龄段、高学段及存在心理和情绪障碍的学生群体,建议从个体、家庭、学校等不同层面上采取措施进行干预,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 摘要: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促进中学生体育参与行为的假设模型成立。学校、家庭和社区因素均能够通过提升动机和锻炼意向这一路径,对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起到预测作用。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区、家庭和社区两两因素之间均呈显著相关关系,其中家庭与社区的相关关系最高,其次为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区的相关程度排第三。中学生体育参与行为预测模型中,贡献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家庭、学校、社区。家庭因素应以家长的经济支持为中心,学校应突出个体认知的重要性,社区应把改善社区条件放在首要位置。
  • 摘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健康教育专题作为教学内容选择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的健康教育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传统的课堂讲授导致学生对健康教育不感兴趣,且效率低下.为此笔者尝试运用图形组织者将各种健康教育知识转化成简单、直观的图形展示给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358名日本青少年和215名中国青少年的体格、体成分以及体力活动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论:无论男女,中国的青少年在体格与体脂率方面都要高于日本的青少年,而在除脂体重方面日本青少年的则要高于中国的。在体力活动实施情况方面,两国存在明显差异。无论是实施天数还是实施时间,日本男生都要高于中国男生。在运动实施时间上,日本女生要高于中国女生。体力活动实施天数对中国男生的体格、体成分产生影响,而运动实施时间对日本女生的体格与体成分产生影响。针对以上结论,对两国青少年提出以下建议:日本的男生需要控制运动频率和时间,并预防运动伤害的发生;而日本女生和中国的青少年则需要增加运动的频率和时间,以预防肥胖症的发生。通过上述研究可以看到,一定量的身体活动对青少年的体格和体成分具有正面的影响作用。青少年的成长发育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人体各个系统的生长发育过程存在差异,到了青春期,在生殖系统得到迅速发育的同时,青少年的体格也迅速成长。因此,进行正确的体育锻炼对整个成长发育过程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 摘要:当前,许多家长都注重幼儿的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并着重通过各类以静态活动方式为主的文化课程开发幼儿的智力.在这种境况下,虽然幼儿的智力得到了提前开发,但幼儿的身体活动时间减少,导致其身体素质的发展相对滞后.研究表明,动作发展是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其早期心理发展的主要建构力量.幼儿阶段是基础运动技能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而体育活动是促进幼儿各方面(如认知、社会和情感等)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儿童入学后能否快速适应各方面的学校教育有很大影响.根据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发展幼儿平衡、灵敏与协调、力量与持久力等能力的要求,在前期研究工作中对不同年龄段幼儿适用的体育活动内容、评价指标及标准进行研究,构建了以“三维”动作为基础的、科学有效的体育活动内容体系.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三维”动作体系对发展幼儿智力的有效性,进一步科学、客观地评价幼儿“三维”动作活动体系对幼儿智力发展的作用.
  • 摘要:本文以“一头多翼”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为切入点,展开实验研究,重点探讨体育活动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所发挥的综合作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自主管理,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重在使学生内化心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道德情操,健全人格.本文通过跟踪调查实验对象近两年来在活动参与度、满意度、运动兴趣、运动幸福指数及身体机能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分析总结学生人格的变化,从而得出结论,旨在引起进一步的思考与探讨,为全面改革和创新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式,促进学生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完整人格的建构,全面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打下基础.
  • 摘要:身体自尊和主观幸福感作为重要的心理变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自尊是整体自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自我意识中最早萌芽的部分,涉及对自我相貌、体格、体能等方面的看法与评价.主观幸福感是评论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价,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心理指标.国内外的研究已经明确,长期和每周3次的单一项目锻炼能分别提高身体自尊和主观幸福感,但大量研究仍停留在单一项目的运动效益上。多项目组合锻炼相对于单一项目锻炼来说,具有多元化的项目构成特征,增大了项目的动作难度,增加了项目的趣味性,增强了锻炼的效果。虽然有研究认为不同项群、项目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影响具有差异性,但尚无研究探讨不同项目的组合运动对普通大学生身体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 摘要: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证明体育锻炼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并进一步通过路径分析方法探讨学习自控力在体育锻炼与学业成绩关系中所起的作用,从而为学校更好地开展体育活动、为学生合理分配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时间、为体育教师更合理地安排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提供理论参考。
  • 摘要:成功经验的反馈训练能够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中学男生的集体效能感。集体效能感对中学男生的运动成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集体效能感对中学男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建议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中,可以通过集体性运动项目,让中学生体会成功经验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学生在集体生活和团队活动中的集体效能感。通过培养集体效能感,提高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部动机,进而在集体性运动项目中促进中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 摘要:执行功能是指在完成复杂认知任务时,对各种基本认知过程进行协调和控制的高级认知过程,是人类达成协调有序的、有目的行为的基础.抑制功能是执行功能的核心成分,它是指个体在追求一个认知表征目标时,用于抑制无关刺激反应的一种能力.比如学生在课堂上不受教室外噪声的干扰,集中注意听讲,就需要有良好的抑制功能.抑制功能作为一种对自身思想和行为进行意识控制的心理过程,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寻找一种训练和调控儿童抑制功能的手段具有重要意义,而运动作为既经济又有效的方式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 摘要: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化,如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应该是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但是从社会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人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自杀、伤害他人、犯罪等事件的日益低龄化,不得不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的重要性,处理青少年问题事件的方法必须得当.学校教育如果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智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就会出现一批体格健康却心理脆弱的“残疾人”.这不能不说是学校教育的失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不仅是学校、教师的责任,更是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责任.但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各门学科的特点,以全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在众多的学科中,体育学科的实践性,决定了这一学科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 摘要:大课间活动是当前中国中小学体育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学生身体健康具有促进作用,但对于课间体育活动的多重效用,并没有多少实证研究予以深度的剖析与探究.人们主观上认定,课间体育活动可以强身健体、放松心情、促进文化课的学习效率.国外有研究表明,相比于群体性运动方式而言,个体性运动方式更有利于学业的表现,因为个体性运动能增强责任心和自治等积极人格特征.本研究将尝试在常规教学中融入教学性实验探究,即设计一类个体性的运动,与常态的群体性运动进行对比研究,以求不同运动方式下的学习效率及特点,进而指导今后的实践.
  • 摘要:本研究旨通过全面调查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发展水平与存在问题,完善体制机制,加强体育教学、游戏、运动竞赛等活动进行干预,从而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 摘要:本研究正是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动力学原理为依据,通过对体育后备人才的动机和需要层次情况的调查分析,为“教体结合”模式的变革与优化提供证据和对策参考,以解决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后备人才资源储备不足的问题。
  • 摘要:基于赛季最佳成绩的发挥率,只能反映当前赛季运动员的训练状况,无法反映出运动员所具备的实际水平;基于个人最好成绩的发挥率,能够相对真实、准确地反映运动员的发挥状况,但不能如实反映“大龄”运动员的发挥水平。相比而言,后者更加客观,建议采用基于个人最好成绩的发挥率来评价运动员的大赛发挥水平。不管是基于赛季最佳的发挥率,还是基于个人最好成绩的发挥率,两种评价方法各有优劣,都存在着缺陷,建议研究者继续深人研究,探寻更好的评价方法及评价体系。未能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与标准,是本文的不足之处,也是后续研究的主要问题。世界性大赛中,运动员的发挥水平对比赛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议教练员重视参赛能力的训练,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表现水平。
  • 摘要:本研究旨在对制胜心理特征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从寻找影响比赛制胜的心理因素出发,在检验其有效性的基础上完成对制胜心理特征的讨论,最终为运动心涸功民务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 摘要:本研究试图较为客观地总结“教体融合”的实践、经验及启示,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索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从而寻求“教体融合”发展的一般性规律.通过研究,人们充分认识到教育对造就合格竞技体育人才的重要作用和竞技体育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因此,以教育为保障、以运动训练和竞赛为主要手段的学校竞技体育受到高度重视.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明确以教育系统为主,鼓励学校组建以“学生—运动员”为主体的高水平运动队,把运动训练和竞赛融入学校,真正做到教育和体育“两条龙并拢、一条龙腾飞”,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
  • 摘要:上海交通大学致力于继承和发扬优秀体育传统,遵循体育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大胆推进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上海交通大学在国内率先提出和尝试“体教结合”,在国家和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始终致力于探索和实施“体教结合”战略,通过顶层设计,不断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整合体育、教育等资源,创建“教育特区”,从运动员学生个性特征、兴趣和职业生涯发展出发,实行针对性较强的个性化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升优秀运动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成功实现优秀运动员学生的转型发展,初步破解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教育界、体育界的突出问题。
  • 摘要:此前虽有研究者对动作序列学习的内部机制做了很多研究,但针对左右半脑一侧优势的研究很少,且研究采用的效应器分离实验范式会随着练习量的增加产生很强的运动水平差异。基于此,本研究在国外对动作序列学习迁移及左右半球单侧优势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其实验研究思路,设计双手操作只分离视野的实验方法,旨在探讨单侧动作序列学习的大脑半球优势,以期为大脑半球的优势效应、动作学习的内部机制理论假设提供些许的研究实证,同时也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
  • 摘要:学校体育竞赛将教育与体育相结合,以阳光体育运动会、学生体育联赛、特色体育项目联赛、《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运动会和特色体育项目班级联赛为主体的市、县、校三级区域学校体育竞赛体系的建立,开创了学校体育竞赛的新局面。这种多位一体的体系,能有效促使教育与体育并重、阳光体育与竞技体育并行、全体学生健康和体育特长学生培养兼顾,实现了竞赛目标“多元化”、竞赛项目“多样化”、竞赛体制“合理化”、学校参赛“优选化”、教师评价“科学化”,在保障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输送的同时,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
  • 摘要:成就动机是追求成就、希望获得成就,具体地说是指个人愿意去做,去完成自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地步的内在心理过程.运动员的成就动机是指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确定目标、奋力拼搏、力求获胜的心理过程.较高的成就动机,对运动员比赛、训练表现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运动员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对提高运动水平和创造优异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对我国高校田径运动队的研究,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还不够完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现状、队伍管理、管理体制及行业发展等方面,而从专业角度对高水平田径运动队训练的理念和方法进行研究的较少。本文通过对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训练时间、训练计划、训练内容、运动负荷、运动恢复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开展理论研究,旨在进一步强化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素质和训练水平。
  • 摘要: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健康中国”建设精神,推动学校“健康校园”全面活动的开展,使师生们更好地融入大学的体育生活,增加其参与体育比赛的积极性,提升广大师生的健身意识和健康水平,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通过实践,大胆创新比赛模式.从体育文化宣传、组织管理、项目设置、制度保障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以多种途径打造健康校园的体育氛围,使学生们得以在生理、心理、知识、体能、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等多个方面获得全面成长.
  • 摘要:“一校一品”教学改革作为目前全国中小学体育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其进程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的成效。因此,2014年以来,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了多次的“学校体育特色(一校一品)研讨会”,目的就在于总结学校体育特色“一校一品”建设的成功经验并探讨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教体局作为学校体育特色“一校一品”建设的成功案例向大会作了发言,被誉为典型的“金水模式”。因此,本文以总结“金水模式”的中小学学校体育特色“一校一品”建设的成功经验为基础,系统性地研究学校体育特色“一校一品”建设的区域性推进的科学顶层设计和具体实施策略,旨在丰富学校体育特色建设理论和探索实践运行策略,为其他省市地区开展学校体育特色“一校一品”建设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具体化的实践路径。
  • 摘要:阳光体育活动是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校体育不可缺少的组织形式,也是保证学校体育任务完成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学校体育工作做出重要部署,其中提出的强化课外锻炼,就是要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锻炼.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了解我校改革阳光体育活动模式后对学生体能、运动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证明阳光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促进了学生健康发展,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校纪、校风的建设,成为校园文化一道充满活力的风景线.因此,建立阳光体育活动长效机制是十分重要的.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