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青年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逻辑解读及当代思考
【6h】

青年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逻辑解读及当代思考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 言

一溯源与借鉴:马克思主体性思想产生的理论背景

(一)古希腊哲学:主体性思想在本体论诉求中的萌生

(二)中世纪经院哲学:人的主体性的泯灭

(三)近代哲学:主体性在认识论哲学中的彰显

二成长与超越:从理性到人本主义主体性的逻辑

(一)“自我意识”主体性理论辨识

(二)理性和现实之间

(三)从理性向现实回归

(四)劳动主体性思想的阐发

三新主体性构建之实践的、历史的逻辑

(一)新主体性构建的突破口

(二)新主体性构建的逻辑

一点小结

四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当代思考

(一)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危机

(二)虚实相生:新型主体性趋向分析

结 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主体性”问题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问题,但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对人的主体性的探讨却始终无法得出让人信服的结果。只是到了近代,马克思才在批判和继承西方主体性理论的基础上第一次对人的主体性进行了科学的揭示。然而时过境迁,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面对现实,主体性研究又呈现了某种高涨的形势,因此重新审视马克思的主体性理论对于开展马克思主体性研究无疑具有前瞻性意义。当然,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体性思想莫如认真地研究其思想发展的理路,回归传统、明确根基,才能有所创新,才能不至于使主体性理论成为无源之水,所以本文打算从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发展史角度对其梳理和分析,以期达到对其主体性理论内在逻辑的把握和思想内涵的确认。本文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体性思想产生的理论背景作一回顾,能够使马克思主体性思想从源头加以理解。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人类最初是跪倒在自然力的神性之下的,人类在慑服于自然威力的同时产生了神话自我意识,它作为人类主体意识畸变还只是一种主观上的美好愿望,一种主观的虚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实践中的力量不断增强,必然要求并引起神话自我意识的自我超越并向哲学层次跃迁;随着希腊哲学的不断繁荣,在本体论意义上探讨人的主体性便成为希腊哲学的表现形式,出现了“人是万物的尺度”、“思维着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等从感性和理性角度去探讨人的主体性的新局面。然而,事物的发展向来都不是线性的突飞猛进,本该受到展开和发展的古希腊主体性思想却在中世纪遭到了普遍的怀疑和批判,刚刚萌生的主体性被中世纪的神性所掩蔽,人的主体性被神性所寄托并异化,主体性在中世纪经院哲学里被泯灭。然而中世纪对于人类历史长河来说只是一个小小的序曲,随着近代科技、人文、哲学等的发展,在人的主体性问题上必然掀起一股新的浪潮。笛卡儿通过“普遍怀疑”的理性思维方式,将自我从知识中剥离出来,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理性主体性思想,开理性主体性认识论之先河;康德继承和改造了笛卡尔的“我思”概念,并使其向先验性方向发展;但康德的先验主体性学说由于在主体之外设定了一个不可知的领域——“物自体”,所以在本质上主客体二元对立在康德那里并没有得到解决;继康德之后,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都对他割裂现象和“物自体”的不可知论进行了批判,其中黑格尔在主体性研究中把非常革命的辩证法引入其中,实现了实体性与主体性的辩证统一,彻底克服了康德的不可知论。
  第二部分主要是对马克思从青年到“1844年手稿”时期所形成的主体性思想脉络进行分析,弄清马克思是怎样一步步经过黑格尔走向并不断超越费尔巴哈的。作为“博士俱乐部”的一员,马克思被黑格尔式的自我意识批判深深地影响着,在《博士论文》中,他用自我意识概念去构建主体性,然而当他大学毕业踏入社会之后,严酷的现实使他不得不在理性和现实问题上发生纠缠,他不得不反思自己的立场,这时,费尔巴哈哲学的出现为他带来了一缕清风,他开始将关注的焦点从抽象的自我意识转向“现实的人”及其与国家、法和市民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1843年夏到1844年初,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至此,马克思完全从黑格尔的自我意识转到费尔巴哈的“现实的人”。但是马克思从来都不是一个费尔巴哈派,在采纳他的“现实的人”的概念的同时就酝酿着超越的过程。马克思不满意费尔巴哈的对象直观性,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现实性不仅仅体现在对自然界的直观中,而应该特别体现在政治(活动)和国家(活动)中,从而使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的论述有了一个更高的理论内驱力。在《手稿》中马克思对“现实的人”作了哲学高度上的概括,通过用“对象性活动”和“劳动”概念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主体性进行批判和继承,从而初步表达了实践概念。
  第三部分探讨的是马克思科学主体性思想诞生的逻辑过程。马克思从当时的工业状况入手,为主体性构建之实践和历史的逻辑寻找到了突破口。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用“感性活动”继续对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进行批判,从而揭示出实践(“感性活动”)原则是现实主体的主导原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分析具体的实践形式——物质生产对人类主体的意义,从而揭示出马克思主体性构建的历史逻辑。
  第四部分主要分析马克思主体性理论在当代遇到的一些新情况。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也是本文的最终归宿,本文主要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了分析。一是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危机。因为受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人类在对自然大肆掠夺的同时造成了生态危机,我们如何应对生态危机和人类中心主义?那就是建构生态文明的主体性,在自然整体限度之内不断地改进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能靠“走入”或“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来解决;二是新型实践方式——虚拟实践使与人的主体性构建。虚拟实践作为一种新型实践方式,在极大提高人的主体性同时也给主体性带来了挑战,我们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体性理论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和处理虚拟和现实的关系,在虚拟实践和现实实践中保持必要的张力,虚实相生,以引导建构人的主体性的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