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王弼对《老子》的两种诠释路向
【6h】

“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王弼对《老子》的两种诠释路向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一、“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命题的提出

(一)“本末有无”观提出的思想渊源

1.经学的衰落

2.道家思想的复兴

3.儒道会通

(二)“本末有无”观提出的社会因素

1.田园诗意的庄园生活

2.玄远娱乐的游宴、清谈

(三)“本末有无”的本体观念确立

二、“崇本息末”:对《老子》本体观念层面上的解读

(一)“崇本息末”的具体内涵

1.“本”“末”关系由来

2.“本”“末”具体内涵

3.小结

(二)“以无为本”:以宇宙本体论深化《老子》的宇宙论

1.改“道“为“无”:确立“无”的核心地位

2.“以无为本”:改造与继承《老子》宇宙论的指导思想

(三)“自然合理”:对老子“自然观”的超越

三、“崇本举末”:对《老子》观照现实层面上的诠释

(一)“崇本举末”的具体内涵

(二)“道本儒末”:对《老子》“无为而治”的重新解读

1.名教本自然

2.“无为”以治国

(三)“性其情”:对《老子》“人性自然”的进一步发展

四、“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命题的统一性

(一)王弼本体思想检视

(二)“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命题统一性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本人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展开▼

摘要

“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是王弼注《老子》时提出的两个看似矛盾的命题,本文从这两个命题出发,在王弼哲学整体层面上探讨两者间的统一性。首先,从思想史、社会史角度阐述王弼哲学产生的思想渊源和社会背景,认为魏晋时期儒道会通的文化特性是其哲学产生的内部因素,田园清谈的社会风尚是其哲学产生的外部因素,内因与外因相互渗透使王弼思想打上了儒道兼蓄的印记。其次,重点论述儒道融合背景下,“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的具体内涵。“崇本息末”是王弼对《老子》本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王弼确立“以无为本”的本体论的理论基础,笔者称其为王弼诠释《老子》的“向上路向”。而“崇本举末”则是王弼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对《老子》思想进行的创造性诠释,它是“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维运用到现实政治和社会人生上的反映,笔者称其为王弼诠释《老子》的“向下路向”。最后,从两个路向统一的角度,说明王弼构建“本末有无”本体论框架的完成,探讨王弼本体思想存在的缺陷。并梳理学界对“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两命题矛盾性的看法,阐明两个命题统一性的观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