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室间隔厚度的关系
【6h】

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室间隔厚度的关系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2.2方法

2.3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高血压患者的基本情况

3.2高血压室间隔肥厚组与高血压室间隔正常组及对照组FMD的比较

3.3高血压室间隔肥厚组与高血压室间隔正常组及正常对照组颈动脉IMT的比较

3.4高血压室间隔肥厚组与高血压室间隔正常组及对照组ET-1、NO的比较

3.5血管内皮功能与室间隔厚度的相关性分析

3.6颈动脉IMT与室间隔厚度的相关性分析

3.7颈动脉IMT与肱动脉FMD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

4.2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室间隔厚度的关系

4.3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

4.4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室间隔厚度的关系

5 结论

6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及参考文献: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心血管疾病

展开▼

摘要

目的:了解不同室间隔厚度的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情况,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和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3年10月就诊的中老年1-2级高血压患者85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41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心脏室间隔厚度(IVST)、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根据室间隔厚度分为高血压室间隔肥厚组(≥12mm,n=40)和高血压室间隔正常组(<12mm,n=45)。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n=30),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各组常规测量血压、身高、体重等,并测定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收集空腹血糖(FB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肌酐(CR)、尿素氮(BUN)等生化指标。
  结果:
  1、高血压两组(包括高血压室间隔肥厚组与高血压室间隔正常组)除收缩压、舒张压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外(P<0.01),三组之间,在年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肌酐、尿素氮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高血压两组FMD显著降低,低于正常对照组,高血压室间隔肥厚组FMD又明显低于高血压室间隔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肱动脉血管基础内径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高血压两组IMT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室间隔肥厚组IMT值又明显高于室间隔正常组(P<0.05)。同时,室间隔肥厚组斑块检出率较室间隔正常组增高。
  4、高血压室间隔肥厚组ET-1浓度较高血压室间隔正常组及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NO浓度高血压室间隔肥厚组明显低于高血压室间隔正常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5、相关分析提示,肱动脉FMD、NO与室间隔厚度呈显著负相关(r=-0.628,P<0.01;r=-0.629,P<0.01),颈动脉IMT、ET-I与室间隔厚度呈显著正相关(r=0.533,P<0.01;r=0.673,P<0.01)。并且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肱动脉FMD呈显著负相关(r=-0.706,P<0.01)。
  结论:
  1、高血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2、高血压室间隔肥厚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损害程度较室间隔正常患者更严重;
  3、可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FMD、IMT、室间隔厚度及ET、NO等生化指标检测,对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损害程度进行评价,及早发现、及时干预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