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面向人体振动响应和腰椎载荷的人体生物力学建模
【6h】

面向人体振动响应和腰椎载荷的人体生物力学建模

代理获取

目录

1 绪 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人体振动响应特性的研究现状

1.2.2 人体生物力学模型的研究现状

1.2.3 人体脊椎载荷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振动响应的有限元人体模型

2.1 人体垂向振动特性的评价指标

2.2 有限元人体模型的建模

2.2.1 臀部模型的几何特征

2.2.2 臀部材料特性

2.2.3 人体骨骼模型与关节设置

2.2.4 人体模型组合建模与质量验证

2.3 人体的振动特性分析

2.3.1 人体振动响应结果的预测

2.3.2 人体的模态特征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L3-L5 节段有限元腰椎模型

3.1.1 腰椎解剖结构

3.1.2 腰椎模型建模

3.2 腰椎模型的静态响应分析

3.2.1 L3/L4 节段模型的静态响应分析

3.2.2 L4/L5 节段模型的静态响应分析

3.2.3 L5/S1节段模型的静态响应分析

3.3 腰椎模型的动态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振动响应和腰椎载荷的有限元人体模型

4.1 包含腰椎节段的人体模型的建模

4.2 包含腰椎节段的人体模型的参数识别

4.2.1 目标函数的选取

4.2.2 设计变量的选取

4.2.3 DOE试验设计

4.2.4 近似模型的建立

4.2.5 多目标优化设计

4.3 人体振动响应结果的预测

4.4 本章小结

5 三种坐姿下人体振动特性和腰椎载荷分析

5.1 人体三种坐姿的模拟

5.2 三种坐姿下的人体模态分析

5.3.1 三种坐姿下腰椎静态载荷的预测与对比

5.3.2 三种坐姿下腰椎动态载荷的预测与对比

5.4 人体参数对腰椎载荷的影响

5.4.1 臀部软组织参数的影响

5.4.2 腹部软组织参数的影响

5.4.3 腰椎处韧带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 科研 项目 目录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 谢

展开▼

摘要

长期处于汽车的振动环境下会引起严重的腰背痛等疾病,因此,振动对于人体的影响成为了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人体的生物力学模型不仅可以用于研究人体在振动下的生物力学特性,还有助于节省研究成本。本文面向人体振动响应特性和腰椎载荷先后建立了两种有限元人体模型,并人体振动响应特性的相关指标对模型进行验证,用于不同坐姿下的人体振动特性和腰椎载荷的分析。  基于人体振动响应建立了简单有限元人体模型。该模型主要包含臀部(由下腹部到大腿部位)模型和由刚性梁组成的人体骨骼模型等部位,臀部模型通过各向同性的线性材料建模,骨骼之间的关节由转动关节模拟。将人体模型以“正常”坐姿落座于水平刚性座椅,并在白噪声垂向激励下进行振动响应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的垂向和水平动态等效质量的幅值及相位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能够有效吻合。随后,利用该模型分别在1.61Hz、3.57Hz、5.31Hz和9.08Hz处提取出四阶在矢状面上的人体模态结果,并用于进一步分析人体的振动响应特性。  建立了包含L3-L5节段腰椎的复杂人体模型。腰椎模型的椎骨设置为刚性材料,椎间盘的髓核和纤维环分别采用近似不可压缩流体材料和各向同性的线性材料建模,腰椎韧带则采用线缆单元模拟。经验证,腰椎模型的静态响应结果与第一阶垂向振动模态频率均落在其他文献的结果范围内。随后利用腰椎模型替换简单人体模型中的相应腰椎部位,获得了包含腰椎节段的人体模型。将振动响应特性指标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均方误差作为目标函数,并通过灵敏度分析选取软组织弹性模量等9个模型参数作为设计变量,展开了试验设计,拟合并验证近似模型,多目标优化等操作,对目标函数进行参数优化,并获得了一组最优参数结果。结果表明,优化后的人体模型在垂向激励下的垂向和水平动态等效质量、seat-to-L3以及seat-to-head加速度传递函数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产生了良好的拟合。  在“正常”坐姿下人体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椎间盘夹角和骨盆旋转角的调整,获得了“直立”和“懒散”两种坐姿下的人体模型。利用三种坐姿下的人体模型分别提取出与简单人体模型的振型相似的4阶模态结果。随后计算并对比了三种坐姿下人体模型的L3/L4、L4/L5、L5/S1三个节段处椎间盘的静态和动态载荷特征,发现“懒散”坐姿下的椎间盘总载荷最大,且椎间盘静态载荷是引起三种坐姿下椎间盘总载荷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而三种坐姿下的腰椎载荷动态结果并无很大差别。此外,通过改变模型参数分析了人体自身参数对腰椎载荷特性的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