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晚清民国时期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历史嬗变研究――以课程为考察中心
【6h】

晚清民国时期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历史嬗变研究――以课程为考察中心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晚清(1840-1911)的中小学国学教育

2.1 晚清国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2.2 洋务、维新运动时期传统国学教育的固守

2.3 清末“新政”时期中小学国学教育的模仿改良

第3章 民国初期(1912-1919)的中小学国学教育

3.1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思潮对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影响

3.2 国文科取代读经讲经科

3.3 传统修身教育转型为公民道德教育

第4章 民国中期(1920-1927)的中小学国学教育

4.1 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及对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影响

4.2 国文科转型为国语科

4.3 公民教育取代公民道德教育

第5章 抗日战争之前(1928-1937)的中小学国学教育

5.1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确立及其对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影响

5.2 中小学国语教育的“儿童本位化”与“三民主义化”

5.3 中小学公民教育中的国民道德教育

第6章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1937-1945)国统区的中小学国学教育

6.1 国统区教育方针的确立及对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影响

6.2 国语教育中的政治及传统文化教育

6.3 公民教育中的传统道德教育

第7章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1937-1945)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小学国学教育

7.1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确立及对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影响

7.2 抗日根据地的中小学国语教育

7.3 抗日根据地的中小学德育

第8章 晚清民国时期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历史反思

8.1 晚清民国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反思

8.2 晚清民国时期中小学传统经典教育的审视

8.3 晚清民国时期中小学国语教育的评估

8.4 晚清民国时期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当代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国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国学教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教育文化及近代社会变迁的影响,中国教育开启了近代化历程,传统国学教育成为了变革的对象和内容。而中小学国学教育经历了晚清和民国两个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嬗动也发生了重要改革,传统的修身教育演变为公民教育,读经讲经转变为国文、国语教育。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讲读背诵转变为“儿童本位”的形象化教育形式。  晚清,以洋务派为代表的改革派,面对晚清传统国学教育的危机,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改革策略。“中”即“中学”,实际上就是指中国传统文化。西则是指“西学”即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中体西用”改革策略的提出,表明洋务派已感知传统国学教育的危机,并试图以固守传统,模仿改良的方式解决危机。而清政府则于清末厉行“新政”改革,虽然依然奉行固守传统、模仿改良的“中体西用”指导原则,但已尝试以西学教育模式改革传统国学教育。废除科举制,建构了包括中小学在内的近代学制,将教育的近代化改革扩展至基础教育层面;中小学实行分科教育,中国教育史上国学教育首次被课程化,被分设为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历史、地理等科目。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儿童国学教育虽然失去了传统的综合教育模式,但通过不同的国学教育科目被继续传承。  民国初期,基于“国体初更,百事务新”的思想倾向,各种西方教育思潮,尤其是欧美教育思潮开始逐渐深入影响中国近代教育的转型与发展。在中小学教育领域,随着民国政府宣布清朝学部所颁行的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等激进改革措施的出台,中小学国学教育由固守传统、模仿改良,迅速转向摒弃传统、激进转型。修身教育转变为公民道德教育,国文教育取代读经讲经,中小学国学教育发生了实质性变革。  1915年至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近现代教育的新进程,至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实用主义教育思潮迎合了中国教育变革的现实需求并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小学国学教育强调以儿童兴趣、儿童社会生活、儿童活动为中心,公民科取代修身科,国文科演变为国语科并成为中小学国学教育的核心。  抗战前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政府为了加强对教育的统一管理和控制,在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指导下,国民道德教育成为了中小学国学教育的主旋律。公民教育强调国民道德观念的培育和行为的养成,强调培养儿童互助团结的精神,养成儿童爱国爱群观念;国民道德教育也成为了中小学国语教育的核心内容,“孙中山先生的故事”、“中华”、“游中山陵记”、“黄花冈”、“游泰山记”、“林则徐”、“孔庙和孔林”等成为了这一时期中小学国语课本中普遍的内容。  抗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加强教育的统一管理与控制,确立了“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宗旨,并制定了“三育并进;文武合一;教育目的与政治目的一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联系以及以科学方法整理发扬我国固有文化之精粹,以立民族自信”的教育方针。教育方针的调整反映了国民政府在民族危机和国内政权危机的特殊时期,尤其注重突出加强中小学的政治教育、民族意识和精神教育及传统文化教育,政治教育、民族意识和精神教育及传统文化教育成为这一时期中小学国学教育的中心。  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基于战时的特殊状况,着重强调抗战、民族精神教育以及教育与根据地建设实践相结合,中小学国学教育形式生动活泼,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等儿童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内容与根据地抗日和生产、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突出抗日教育和生产劳动、生活等实践教育。同时,基于抗战的需要,抗日根据地的中小学国学教育也将传播革命真理,激发中小学民族、爱国意识和人民革命的情怀放在重要地位,呈现教育性与实践性、政治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特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