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医院校毕业生中医人格、体质及心理健康的纵向调查研究
【6h】

中医院校毕业生中医人格、体质及心理健康的纵向调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研究

2.1.1 心理健康概念及标准

2.1.2 中医学中有关心理健康的论述

2.1.3 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研究进展

2.2 大学毕业生人格研究

2.2.1 人格的概念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2.2 中医学中有关人格的论述

2.2.3 大学毕业生人格研究进展

2.3 大学毕业生体质研究

2.3.1 体质的概念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3.2 中医学中有关体质的论述

2.3.3 大学毕业生体质研究进展

2.4 大学生人格、体质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2.5 心理学的纵向研究

2.5.1 纵向研究法的概念及意义

2.5.2 关于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及人格、体质的纵向研究进展

2.6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研究

3.2.2 问卷调查

3.2.3 统计分析

3.2.4 访谈法

3.3 测量工具

3.3.1 《五态人格测验表》

3.3.2 《五五体质检测表》

3.3.3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3.4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基本资料

4.2 大学毕业生五态人格测验统计结果

4.3 大学毕业生五五体质测验统计结果

4.4 大学毕业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统计结果

4.5 大学毕业生人格、体质、心理健康的情况及相关

4.5.1 大学毕业生人格特征

4.5.2 大学毕业生体质类型

4.5.3 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

4.5.4 大学毕业生人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4.5.5 大学毕业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4.6 同一批学生样本毕业时和入学时的纵向对比研究

4.6.1 人格特征纵向对比研究

4.6.2 体质类型纵向对比研究

4.6.3 心理健康情况纵向对比研究

4.7 结果讨论

4.7.1 “五态人格测验”得分的常模、性别、学院间差异比较

4.7.2 “五五体质检测”得分的常模、性别、学院间差异比较

4.7.3 SCL-90得分的性别、学院间差异比较

4.7.4 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4.7.5 体质类型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4.7.6 人格特征的纵向研究

4.7.7 体质类型的纵向研究

4.7.8 心理健康状况的纵向研究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研究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分析某中医院校毕业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及中医人格、体质情况及其相互关系,并通过纵向调查研究,分析大学教育对学生人格、体质、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因材施教、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方法:根据本课题组200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的信息,追踪到目前为2014届毕业生的205名被试,采取群体施测的方式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测试人员统一宣读指导语,学生独立完成《五态人格测验表》、《五五体质检测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3份问卷,学生答卷后统一交卷,并记录回收情况。共发放问卷205份,根据掩饰量表得分以及与本课题组2009年的前测数据匹配度,筛除无效问卷21份,最终有效问卷共184份,有效率89.8%。采用SPSS18.0对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对毕业生的人格、体质及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纵向变化使用t检验、对其人格、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使用积差相关。并从回收样本中随机抽取30人做小样本回访。
  结果:
  1.某中医院校毕业生人格测验得分的性别、学院间差异比较:毕业生与全国同年龄(18~29岁)常模相比较,太阳、太阴型人格维度得分毕业生组明显低于全国同年龄(18~29岁)常模(P<0.01)。阴阳和平型人格维度得分大学毕业生组明显高于全国同年龄(18~29岁)常模(P<0.01);在男女生比较中,男生在阴阳和平人格维度得分高于女生(P<0.05);中医类和非中医类毕业生的比较,其人格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2.某中医院校毕业生体质检测得分的性别、学院间差异比较:毕业生与全国同年龄(18~29岁)常模比较,平人质、阳热质、阳虚质、偏湿质、偏风质、气虚质、血虚质、气滞质得分毕业生组明显高于全国同年龄(18~29岁)常模(P<0.01);男女生体质比较的结果在偏燥质、血虚质、血瘀质得分上,男生得分明显低于女生(P<0.01)。在平人质、偏湿质得分上,男生得分低于女生(P<0.05);中医类与非中医类的毕业生相比,偏燥质和血瘀质得分中医类毕业生低于非中医类(P<0.05)。
  3.某中医院校毕业生心理健康测验得分的性别、学院间差异比较:男女生心理健康的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类的毕业生在强迫因子得分上低于非中医类(P<0.05)。
  4.某中医院校毕业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阴阳和平因子与SCL-90的阳性项目均分呈负相关(P<0.05),并且与全部10个因子均呈明显负相关(P<0.01)。太阳因子与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其他四个因子明显负相关(P<0.01);与强迫症状、焦虑、恐怖三个因子呈负相关(P<0.05)。少阳因子与其他因子呈明显负相关(P<0.01);与抑郁因子负相关(P<0.05)。少阴因子与敌对因子明显负相关(P<0.01);与躯体化、恐怖两个因子负相关(P<0.05)。太阴因子与所有10个因子均呈正相关(P<0.01)。
  5.某中医院校毕业生体质类型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SCL-90的阳性项目均分与偏湿质、偏燥质、气滞质呈明显正相关(P<0.01),与阳虚质、血虚质、血瘀质呈正相关(P<0.05)。体质类型中的平人质与SCL-90中的所有10个因子均呈明显负相关(P<0.01)。体质类型中的偏风质与SCL-90的除了人际敏感因子外的其余9个因子都有相关,其中,与躯体化、抑郁、敌对、恐怖、其他五个因子呈明显负相关(P<0.01),与强迫、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四个因子呈负相关(P<0.05)。
  6.人格特征的纵向研究:该学生样本毕业时与入学时的人格纵向研究结果表明,阴阳和平人格维度的得分毕业时显著高于入学时(P<0.01)。
  7.体质类型的纵向研究:该学生样本毕业时与入学时的体质纵向研究结果表明,体质类型中平人质的得分毕业时显著高于入学时(P<0.01)。
  8.心理健康状况的纵向研究:该学生样本毕业时与入学时的心理健康纵向研究结果表明,其毕业时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中全部10个因子的得分都显著低于入学时(P<0.01)。
  结论:
  1.某中医院校毕业生人格研究表明,毕业生群体与全国同年龄人群比较,对事物反应的强度和趋近性低,平衡性高;男女生相比,男生对事物反应的平衡性要优于女生。中医类与非中医类专业间差异不明显。
  2.某中医院校毕业生体质研究表明,毕业生群体与全国同年龄人群比较,体质总体上相对健康,更易具有阳热质、阳虚质、偏湿质、偏风质、气虚质、血虚质、气滞质的体质类型;男女生相比,女生体质总体更健康,更易具有偏燥质、偏湿质、血虚质、血瘀质的体质类型。中医类毕业生较非中医类更易具有偏燥质和血瘀质的体质类型。
  3.某中医院校毕业生心理健康研究表明,男女生心理健康的差异不明显;非中医类比中医类专业毕业生更易出现强迫的心理症状。
  4.某中医院校毕业生人格、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表明,毕业生群体的人格、体质都和其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5.某中医院校学生的纵向研究表明,经过3年大学生活后,同一批学生在人格方面平衡性更高,体质情况更好,心理健康水平也有了明显提升,提示学校的教育对于学生的人格、体质及心理健康的改善有明显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