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十三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
第十三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

第十三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银川
  • 出版时间: 2011-08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第十三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总结当前粮食不卫生的现状,结合国家提倡为食品安全建言献策要求,提出用水洗籽粒状粮食,并建议建立该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 摘要:目的:研究上海市宝山区农民工子女的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人口调查表对上海市宝山区7所农民工子女学校三到九年级共4350名9—16岁学生及其家庭进行调查。结果:(1)农民工子女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1.2%。(2)农民工子女CBCL因子分与总分多数高于常模。12-16岁男生各行为问题相对女生增加明显,6-11岁女生比12-16岁女生出现更多情绪、社交思维问题,而12以上女生主要表现外显行为。(3)父母关系、亲子关系与农民工子女行为问题总分呈负相关(P<0.01)。结论:农民工子女各行为问题突出,男生青春期后问题行为比女生明显增加,农民工女生青春期后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破坏性行为;农民工各家庭因素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以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最为明显。
  • 摘要:行为医学是研究和发展关于行为科学中与人类健康和疾病有关的知识技术,并把这些知识技术用于疾病诊断、防治和康复的多学科领域。行为医学传入中国,其研究领域仍然按照多学科交叉的模式不断向前发展。本文从人类不同形式的行为活动都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果;加强行为相关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疾病行为界定与评定标准的研究;行为治疗与康复技术的研究;行为医学成果推广与全民的健康促进几个方面对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研究方向进行探讨和展望。
  • 摘要:行为医学是在行为科学和医学科学取得重大发展的基础上,在科学体系发生激烈变化、学科出现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随着人类对生命过程与健康的认识日趋理性和整体化,现代医学的功能已不仅仅局限在单纯的疾病防治,凡与健康密切相关的行为、心理、社会因素日益受到关注。行为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相互渗透已是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当代学科渗透融合的大趋势,说明了行为医学与临床医学渗透融合的必要性,阐述了行为医学应用于临床治疗的理论基础。介绍了行为改变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 摘要:文章参照几个具有强迫症的患者的治疗过程,分析出了强迫症核心症状的来源,阐述了行为与症状的关系,提出行为医学在心理治疗中关系重大。
  • 摘要:医学难以解释的症状(medically unexplained symptoms,MBD)在临床各科门诊患者中并不少见,即相当一部分患者因为腹胀、心悸、胸闷等多种身体不适来就诊,经过常规体检和必要的实验检查(如血液生化与免疫、影像学和电生理等)难以发现有任何器质性病因,或即使有一定的器质性变化或病理改变,但难以解释其症状。本文分析了医学难以解释的症状的临床表现,包括:作为躯体疾患的正常伴随症状;抑郁、焦虑障碍的常见主诉症状之一;作为疾病的核心内容(症状)即功能性躯体综合征;作为长期存在的一种行为方式。同时对以上四种临床表现做了详细的阐述。文章最后介绍了医学难以解释症状的治疗策略。
  • 摘要:目的:探讨自我统合体像障碍者的行为治疗方法。方法:以因体障求助者共30例为研究对象就行治疗研究,简单了解求助者体障的部位及相关求治经历后,均给接纳,对求助者用MMPI进行人格评定,用SCL一90和体像心理状态对其心理状况评定,用脑功能检查仪对其脑功能状态评定。实施暗示性运动和放松行为调整,即先让求助者深呼吸,体验到头部清爽后,在音乐声中和穴位刺激下导人好感的画面调整知觉,每财3次.每次30分钟。运动调整:在运动仪上通过快慢速度调整注愈力,致出大汗为止,每周3次;治疗3个月后再次对其心理状况和脑功能评定并进行比较。结果:体像障碍由于对身体的局部或全身不满意,至对身体惫象中的知觉扭曲,认知、情绪和行为出现障碍。体像障碍的建构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知觉;指对身体形象大小估计的准确性,二是情绪,指对身体的满意度、关注程度;三是行为,是对身体外表的关注引发不舒适感和回避行为。结论:本次研究也表明患者运动后脑功能状态得到部分改善。体像障碍的知觉与脑功能状态有密切关系。心理状态也得到了调整。提高了部分体像障碍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和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初步研究风险抉择行为的认知加工过程,确定与风险抉择认知加工相关的大脑功能区域。方法:6名右利手健康志愿者进行风险抉择任务的同时行fMRI扫描。应用E—Prime程序和脑功能视听觉刺激系统向受试者呈现两个风险抉择条件任务,受试者接受任务后做出应答,电脑自动记录相关数据。同时,应用GE3.0T磁共振扫描仪采用平面回波成像(EPI)序列对受试者大脑进行扫描,采集大脑各区域的功能活动情况的数据。将磁共振数据运用SPM8软件进行预处理、个体分析、组分析、组间分析,得到抉择认知加工的相关脑激活区图。分析风险抉择认知加工过程的脑功能活动特征。结果:本实验的高低两个抉择条件任务的脑激活区(与对照任务对比之后)均主要分布在右眶回、右额上回、右额中回、双侧额下回、右额内侧回、右扣带回、右缘上回、左侧岛叶、左中央前回:统计学检验两个条件任务的脑激活区无差异。结论:风险抉择认知加工过程的脑激活区包括右眶回、右额上回、右额中回、双侧额下回、右额内侧回、右扣带回、右缘上回、左侧岛叶、左中央前回。
  •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家庭关怀度水平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以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评分分组,0—6分为家庭功能障碍组(障碍组),7-10为家庭功能良好组(良好组),尔后分别比较其心功能不全生活质量量表(MLHFQ)评分情况,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70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中,家庭功能良好者41例,APGAR评分为(8.21±0.74)分,家庭功能障碍者29例,APGAR评分为(4.27±0.58)分,两者差异有显著性。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AP-GAR各因子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人。家庭功能良好组患者MLHFQ情绪领域、其他领域因子评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家庭功能障碍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身体领域领域评分两者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家庭关怀度水平与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总结1例离退休老干部腔隙性脑梗塞后遗症合并焦虑症患者的心理护理。护理要点应用访谈法、心理评估、心理疏导及认知疗法对1名患有焦虑症的老干部患者进行个案心理干预护理,经积极的心理疏导和综合治疗后患者病情缓解,康复出院。
  • 摘要:为合理选择动物模型进行多发性抽动症(TS)的病因病机及药效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分别从造模方法、模型动物的行为学表现、神经生化等方面对国内外TS模型进行比较,并作出效度评价,结果化学因家诱发的TS模型多具有预测效度,其表面效度、结构效度随模型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生物因素诱发的TS模型表面效度局限,兼具结构效度;基因工程TS模型为结构效度模型,其表面效度明显。因此,不同的TS模型具有不同的效度,依据实验目的选用TS模型进行研究才更具合理性和针对性。
  • 摘要:目的:比较孤独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患儿与发育迟滞(developmental delay,DD)患儿生长发育轨迹的差异。方法:使用《心理教育评定量表(中文版)》对2003年1月至2009年1月间所有首次诊断为ASD或DD,并未经任何干预的患儿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将两组患儿分别分为综合发育年龄达0—12个月、13—36个月、37—72个月三个年龄组段。比较两组患儿在三个年龄段中,在各分测验中的得分差异。结果:共有341例ASD和209例DD患儿。0—12月组别,DD组在模仿、表达分测验中的表现优于ASD组患儿。13—36月组别,DD组在所有分测验,中表现均优于ASD组患儿。37—72个月组别,DD组在模仿分测验中表现优于ASD组。结论:1.综合发育水平在0—72个月能力段间,未经干预的ASD患儿模仿能力始终低于DD患儿。2.综合发育水平在13—36月组别能力段间,未经干预的ASD患儿整体能力较DD患儿差。
  •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儿童期遭受躯体虐待与非受虐组大学生抑郁情绪影响因素,考察儿童期躯体虐待组与非受虐组在抑郁情绪影响因素上是否具有一致性、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为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儿童虐待史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流调用抑郁量表对河南省某高校的733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受试733名大学生中儿童期遭受躯体虐待者34人,检出率为4.64%,不同性别间无显著差异(P>0.05);躯体虐待组在抑郁、神经质、精神质、消极应对得分上显著高于非受虐组(P<0.05),内外向得分上两组问无显著差异(P>0.05),积极应对得分上则显著低于非受虐组。神经质、内外向可以解释躯体虐待组抑郁总变异的62.5%;神经质、内外向及应对方式可以解释非受虐组抑郁总变异的44.4%。结论:儿童期遭受躯体虐待大学生与未遭受躯体虐待者相比,影响抑郁情绪的因素有所不同,针对前者抑郁的干预,可从人格与应对策略两方面着手,而对于后者,其抑郁情绪的干预则须更侧重于重塑稳定且外向的人格。
  • 摘要:目的:高三学生焦虑抑郁情绪反应与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的研究。方法:在一所普通高中中随机选择六个高三班为调查对象,发放230份调查表,在阶梯教室集体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应用抑郁自评最表(SDS),焦虑自评最表(SAS)评定学生情绪状态。应用应对方式问卷评定应对方式,应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评定相关性。SAS,SDS调查最近两周情绪状况,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调查最近2个月所发生的生活事件。结果:SAS得分与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呈正相关。SDS得分与学习压力因子、人际关系因子、丧失因子、受惩罚因子呈正相关。结论:研究显示高三学生焦虑、抑郁不良情绪发生率较高,学校、家庭应重视心理卫生方面的教育,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用积极的心态处理各种应激生活事件,应进行有针对的心理辅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 摘要:目的:以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多巴胺转运体(DAT)的mRNA表达水平,探讨其在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25例治疗前精神分裂症患者、27例长期服药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30例正常对照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多巴胺转运体(DAT)的mRNA表达水平。同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PANSS量表进行评定。结果:发现三组样本DAT的基因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F=4.330,p<0.05)。组间两两比较LSD法显示长期服药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组的DAT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MS组内=0.194,p<0.01)。治疗前精神分裂症患者DAT基因表达水平与PANSS量表一般病理症状分显著负相关(r=-0.473,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DAT的基因表达水平与PANSS量表的一般病理症状分显著负相关,且其DAT的基因表达水平受氯氮平影响上调。
  • 摘要:目的:了解综合性医疗机构中就诊患者躯体疾病与抑郁焦虑的共病率。方法:采用多中心、大样本、横断面设计,调查2044例综合医院就诊患者。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和患者健康状况调查表,阳性者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同时做国际神经精神科简式访谈问卷(MIM)诊断评估。结果:经MIM诊断发现躯体疾病与抑郁焦虑障碍共病率为16.24%。不同就诊科室中的共病率存在差异。结论:躯体疾病与抑郁焦虑共病是综合医院就诊者中,常见问题,不同科室就诊患者共病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正确识别和治疗情况不容乐观。
  • 摘要:目的:探讨色氨酸羟化酶2(TPH2)基因rs7305115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单相抑郁症及其症状表型的遗传关联性。方法:提取197例单相抑郁症患者和225名健康对照者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扩增包括TPH2基因m7305115位点的312bp基因组DNA片段及PCR产物直接测序。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病例组症状表型。结果:在第7外显子周围未发现其它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单相抑郁患者和健康对照者TPH2m7305115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别(P>0.05)。病例组中症状表型焦虑/躯体化、体重、日夜变化、迟缓、睡眠障碍在三种基因型同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认知障碍和绝望感从基因型与AG及GG基因型问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PH2基因rs7305115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单相抑郁无明显关联,与认知障碍和绝望感可能相关。
  •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其有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本文应用表观遗传学原理对抑郁症患者5-HTR2A一A1438G、T102C位点基因多态性、甲基化状态及其mRNA表达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 摘要:目的:探究在发作性睡病中,由受体异源二聚化所致的信号转导途径的改变,是否参与了疾病的发生。方法:通过对小鼠ores-in 2型受体的两个亚型之间进行二聚化和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发作性睡病病人中存在OX2R的基因突变,包括ProlOSer, Prol 1 Thr, Va1308lle和THr40ile。通过对hOX2R进行ProlOSer,Pro11T'hr和17u401 Ile点突变,结果发现这几个点突变完全阻断了,orexin诱导的ERK1/2的激活。然而Va1308I1e点突变并没有影响hOX2R信号转导的功能。结论:此研究为以信号转导为突破点进一步深人研究发作性睡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 摘要:目的:观察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研究,选择临床确诊的40例血管性痴呆(VD)患者,给予盐酸多奈哌齐治疗12周,应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定疗效,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8周和第12周时MMSE和ADL评分。结果:多奈哌齐治疗8周和12周后MMSE评分较治疗前分别提高3.3分和5.2,ADL评分较治疗前分别下降5.9分和8.3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3例(7.5%)患者出现轻度不良反应,均为一过性。结论:盐酸多奈哌齐可显著改善VD患者的认知功能,并有较好的耐受性。
  • 摘要: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分析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SIVD)认知障碍患者脑白质的超微结构变化,进一步探讨DTI参数与多种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对SIVD中17例血管性痴呆(VaD)患者、16例血管性无痴呆型认知损害(VCIND)患者及18例年龄及性别相当的健康老年人行常规MRI及DTI检查。分别测量额叶、顶叶、颞叶、枕叶的形似正常白质(NAWM)的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扩散度(MD)。分析3组之间DTI参数的差别及其与多个认知域不同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VaD患者双额叶、双颞叶和双顶叶NAWM的FA值均明显下降,左顶叶MD值升高(P<0.05);VCIND组患者双额叶和双顶叶FA值下降(P<0.05);VaD组患者双颞叶FA值较VCIND组下降,左顶叶MD值升高。有统计学差异。(2)与认知功能相关DTI指标包括:与MoCA相关-双顶叶、左颞叶FA值和左顶叶MD值;与执行功能相关-双额叶、双顶叶FA值及左顶叶MD值;与视空间结构相关-双顶叶FA值和左顶叶MD值(P<0.05)。(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右顶叶白质正常区FA值与MoCA、积木测验分数正相关;左额叶白质正常区FA值与连线测验b时间呈负相关,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SIVD患者除常规MRI白质异常区外,表现正常的白质区也存在选择性微细结构损害,以额叶、顶叶为主;(2)多个脑白质区FA及MD值与SIVD患者各认知域评分存在相关性,白质结构的完整性是影响SIVD患者认知障碍的重要因素。
  • 摘要: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种可溶性配体家族,在神经系统的发育和维护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前体与PTS受体的结合,及结合后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介绍了P75受体的结构特点以及P75受体的下游信号激酶,阐述了NGF和P75NTR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on impairment,MCI)及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患者外周淋巴细胞蛋白磷酸酯酶的变化。 方法:用放射性配体结合实验检测正常老年人组、MCI组及AD组,以及不同病程MCI患者外周淋巴细胞蛋白磷酸酯酶-2A(protein phosphatase-2A,PP-2A)的活性,并用Western—blot检测了PP-2A的表达。结果:MCI组外周淋巴细胞PP-2A活性(0.71±0.12)及表达(0.8±0.05)与对照组(1.01±0.09)(0.96±0.07)相比明显降低(P<0.01,P<0.01);AD组PP-2A活性(0.64±0.11)及表达(0.76±0.06)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别(P<0.01,P<0.01),AD组PP-2A活性及表达比MCI组有降低的趋势。并且,1年MCI患者淋巴细胞PP-2A的活性(0.91±0.06)与对照组(1.02±0.08)比较有降低(P<0.05),2年MCI(0.83±0.07)和3年MCI(0.85±0.07)患者淋巴细胞PP-2A的活性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降低(P<0.01,P<0.01),与1年MCI的比较虽有降低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MCI组淋巴细胞PP-2A的表达(0.95±0.06)与对照组(1.01±0.07)比较无明显降低(P>0.05),而2年MCI组(0.85±0.07)及3年MCI组(0.86±0.06)的PP-2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P<0.01)。结论:MCI及AD患者外周淋巴细胞PP-2A的活性及表达降低,随着MCI病程的延长,PP-2A的活性及表达有明显下降趋势,提示其在MCI的诊断中可能有参考价值,可能对AD的诊断更有潜在的价值。
  • 摘要:目的:了解肇事肇祸精神分裂症的个性特征。方法:选择有肇事肇祸史且经精神疾病司法鉴定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目前仍在医院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龚耀先修订的Eysenck个性同卷为调查工具。一次性统一完成问卷,将结果与常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此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个性特征为个性外倾、情绪不稳定。结论:肇事肇祸精神分裂症存在着个性心理障碍。
  • 摘要:目的:对北京驻地新兵进行健康危险行为调查,一方面了解其可能存在的健康危险行为。以便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分析可能成因,为指导今后接兵工作,提高兵源质量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北京驻地一新兵训练基地。从吸烟、饮酒和吸毒等成瘾行为和性行为4个方面以及相关的个人、学习和家庭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3.3%的新兵有吸烟行为,42.8%有饮酒行为,14.1%的新兵有过性行为,0.7%的新兵曾有吸毒行为。结论:了解了新兵的健康水平,提出了今后接兵体检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新兵中的健康危险行为不容忽视,迫切需要开展各种健康促进活动。
  • 摘要:目的:探讨飞行人员不良行为方式对其心身健康的影响。方法:查阅所有调查对象的体检资料和健康档案,根据医学心理学和心身医学所列的心身疾病范围进行分类和统计学分析。飞行人员不良行为方式采用问卷的方法进行调查评分。结果:70%的飞行人员存在2种以上的不良行为方式。患病组不良行为方式平均得分明显高于健康组,分别为4.32±1.17和3.71±1.49分(P<0.001),患内科心身疾病者平均得分患病组亦明显高于健康组(P<0.001)。结论:不良行为方式与心身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是影响飞行人员心身健康的重要因素。应大力加强对飞行人员的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切实落实航空卫生工作的有关制度,减少飞行人员不良行为方式的发生。降低心身疾病的发病率,提高飞行人员的心身健康水平。
  • 摘要:目的:分析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前额叶各脑电波的活性特征;探讨AD/HD发生的脑功能障碍机制。方法:采用教师、家长筛查及精神科医师综合评定确定符合DSM—IV诊断标准的AD/HD儿童70例,(男性43例,女性27例),随机选择70例性别与年龄匹配的非AD/HD患者作为对照组(男性38例,女性32例)。将筛选出的被试按年龄大小(中位数分法)分出高年龄组和低年龄组。采用华幼多功能动态脑波机记录所有研究对象左右前额叶的α、β、θ、δ四种脑波在三个不同状态(安静睁眼状态、闭眼静息状态和计算任务状态)下的数据变化。收集将EEG数据经过快速傅立叶转换后得出的绝对和相对脑波功率数据(定量EEG),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安静睁眼状态下,AD/HD组的EEG中α、β、θ频带绝对功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在闭眼静息状态下β频带绝对功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2、安静睁眼状态下AD/HD组的β/α比值与对照组存在差异。3、不同年龄阶段,AD/HD组和对照组之间未发现年龄与EEG各频带功率的交互作用。4、前额叶计算任务状态下与安静睁眼状态下各频段功率变化之比较,AD/HD组与对照组之间α、β、θ频带绝对功率均存在差异,B频带绝对功率差异最大。结论:AD/HD患者EEG的α、β、θ频带绝对功率高于正常对照组,本研究结果支持AD/HD患者“发展偏离”及“大脑低觉醒水平”理论假设,AD/HD患者从安静睁眼状态转向计算任务状态时,大脑的激活程度较低。推测,AD/HD患者存在大脑抑制功能障碍和大脑激活功能失调。
  • 摘要:目的:探讨海勤人员疲劳状况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方法:用疲劳评定量表(FAI)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556名海勤人员进行量表测评,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海勤人员在疲劳的严重程度上与健康组无明显差异,而明显低于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病人组(t=-37.57,p<0.01);军官的疲劳程度较士兵和士官相比明显偏重(F=4.89,p<0.01),且更具有情境特异性(F=11.20,p<0.01),并更易导致心理后果(F=8.94,p<0.01);已婚海勤人员的疲劳程度较未婚组明显偏重(t=-2.57,P<0.05);和其他专业人员相比,潜水员的疲劳程度较轻(F=3.35,p<0.05),且较少出现由于疲劳导致的严重心理后果(F=7.57,p<0.01);海勤人员疲劳状况与神经质、内外向、精神病质和掩饰4个因子显著相关;疲劳状况在忧郁质类型的海勤人员中表现更为严重。结论:海勤人员疲劳状况及特点与人格特征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对照比较富马酸喹硫平与氟哌啶醇对精神分裂症的抑郁症状的作用。方法:70例符合DSM-Ⅳ精神分裂症偏执型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以富马酸喹硫平及氟哌啶醇治疗四周,先后于入组前、用药第1、14天及第28天以CDSS-C、PANSS、及TESS进行评定及完善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以量表分值的变化来判断治疗效果及药物副反应。结果:①70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CDSS-C评分≥6分,抑郁发生率为30%。②富马酸喹硫平与氟哌啶醇两组患者在抑郁症状的疗效方面有显著性差异(有效率分别为90.9%和37.5%,P=0.000),两组在精神病性症状的改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有效率分别为44.4%和54.9%,P=0.481)。③氟哌啶醇组的药物副反应的严重程度及副反应所引起的痛苦均要明显高于喹硫平组,多个研究时点的TESS评分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为0.000-0.002),且对血泌乳素水平影响较大。结论:①精神分裂症病程中的抑郁症状发生率高。②富马酸喹硫平相对于氟哌啶醇对精神分裂症的抑郁症状有较好的疗效和较小的副作用,可在临床尝试使用。
  • 摘要:目的:比较四种抑郁量表对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的诊断效能。方法:100例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进入研究,以CCMD-3抑郁发作标准判断是否存在有抑郁症状,同时进行CDSS-C、MADRS、HAMD-24、PANss及RSESE测评。结果:①100例患者中符合CCMD-3抑郁发作标准诊断抑郁者22人,抑郁发生率为22%;②CDSS-C、MADRS、HAMD-24、PANSs—G相互之间相关性均较高,但只有CDSS-C与PANSS—N、阴性症状各条目及RSESE无相关;③CDSS-C与MADRS、HAMD-24、PKNSS—G6的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分别为:0.933、0.826、0.883及0.887,CDSS-C的AUROC要明显高于其它三个抑郁量表(P<0.05)。结论:CDSS-C是较理想的测评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的工具,可在临床尝试使用。
  • 摘要:目的:探讨流浪精神病人医院感染的状况及预防对策。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流浪精神病人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流浪精神病人有1524例,发生医院感染146例,医院感染率为9.5%;感染部位以消化道为主。随着住院天数的延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结论:应提高医务人员院感意识,严格落实消毒隔离制度,加强对流浪精神病人进行康复训练和健康教育,减少医院感染发生。
  • 摘要:目的:了解鲁西南农村地区有、无精神障碍自杀未遂患者的自杀行为学特征和心理社会学等诸多因素问的差异,以期为有精神障碍自杀未遂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自杀综合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在3家二级综合医院和2家县级中医院急诊室诊治的232例自杀未遂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有精神障碍组(105例)和无精神障碍组(127例),比较两组间的自杀行为学特征和健康状况、生活质量、焦虑、抑郁、应付方式和行为的冲动攻击性等。结果:有精神障碍组平均年龄大于无精神障碍组(37.9±14.5:32.9±13.3,t=2.710,P=0.007),女性所占比例低于无精神障碍组(65.7%:81.1%,x2=7.099,P=0.008)。有精神障碍组自杀意向的强度明显高于无精神障碍组(7.1±2.8:4.8±2.3,t=6.498,P=0.000)。有精神障碍组健康状况、BDI、BM评分高于无精神障碍组,健康量表、BIS及各因子的评分高于无精神障碍组,解决问题和求助的应付方式因子评分低于无精神障碍组,自责的应付方式因子评分高于无精神障碍组(均P<0.05)。结论:有、无精神障碍自杀未遂者具有不同的自杀行为学特征和心理社会学特征,精神疾病在有病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更大,自杀强度更强。有效的专业针对性治疗是急诊室精神障碍患者自杀预防的关键。
  • 摘要:目的:了解青春期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和异性交往的心理反应,加强对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随机整体抽取新人校的护理、中西医结合、药剂三个专业的学生共860人作为调查对象,对学生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和异性交往的心理反应进行问卷调查,采取自制问卷调查表。结果:婚前性行为的态度认为双方自愿可以、私事不可干涉、性自由无所谓三种态度,男生与女生比较,P<0.05,有差异性。异性交往的心理反应表现为可怕、害羞、拒绝者,男生与女生比较,P<0.05,有差异性。结论分析:男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比女生更为自由、开放、放纵,男生乐于与异性交往,女生相对保守。
  • 摘要:目的:探讨真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内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社区综合管理的干预效果。方法:建立社区全科医生团队,采用多种形式对所在社区的124例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社区管理,通过自身对照,对干预三年来血糖控制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患者各年度随机血糖或者血糖指标存在差异,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全科医生的社区管理干预,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起到良好的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健康水平。
  • 摘要:目的:探讨武汉市学龄前儿童孤独症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用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和自行设计的儿童及家长有关情况问卷,对武汉市8695名3—7岁幼儿园儿童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孤独症阳性筛查率为5.26%,男童(6.52%)检出率高于女童(3.7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文化程度高、教育态度一致、说服教育、母亲孕期情绪良好是儿童孤独症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75、0.71、0.61、0.49、0.70),男童、胎膜早破、贫血是儿童孤独症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77、1.47、1.35)。结论:儿童孤独症的发生与诸多因素相关,已经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对孤独症儿童的预后至关重要。
  • 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日益严重。抑郁症是指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活动能力减退、思维与认知功能迟缓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精神性疾病,其与冠心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及重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现就近年来研究的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主要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做综述性说明。
  • 摘要:目的:脑血管意外患者会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情绪,影响其肢体肌力及其他功能障碍的恢复,而给于患者积极的心理支持,对提高康复程度及缩短康复时间具有良好的效果。方法:对脑卒中的住院患者实施各方面心理支持治疗,配对观察48例瘫痪肢体肌力恢复情况。结果:心理支持观察组瘫痪肢体肌力提高二级所需的时间为41.64±12.78d,对照组为51.05±14.51d,总体上要缩短近10 d。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性(P<0.01)。各年龄组的差异约在8—12 d。结论:心理支持对缩短瘫痪肢体肌力恢复的时间确有积极的作用;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获得改善,促进心身康复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
  • 摘要:目的:探讨重复自杀行为者的特点及其重复自杀的危险因素。方法:研究人员使用量表或研究工具对自杀未遂者实施调查。并追踪随访6年。有自杀未遂史的及随访中再次出现自杀行为的列为重复自杀行为者并与初次自杀未遂者比较。结果:115例自杀未遂者中重复自杀行为24例,占20.9%。重复自杀行为与初次自杀未遂比较,两组在年龄(t=3.18)、有无精神疾病(X2=13.02)、自杀方式(X2=9.00)、是否真的想死(X2=6.21)、是否存在困扰1年以上躯体病或残疾(X2=13.48)、未来没有希望(X2=14.64)以及身体健康状况自评(X2=22.61)、WHO健康量表(Z=-5.63)、Beek抑郁评定得分(Z=-5.52)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均小于0.05)。结论:重复自杀行为者年龄大,多患有精神疾病及躯体疾病与残疾,抑郁无望严重。有效评估这些因素对防范或降低自杀未遂者再自杀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自编中小学教师压力问卷对115名教师进行问卷词查。结果:(1)教师压力感与中小学教师个体自变因素有着密切关系,教师的压力感均值因教师的各自变因素的不同而不同;(2)教师对大部分压力源项目的压力感在自变因素的不同等级问的差异性并不显著;(3)中小学教师对各压力源项目的压力感大小排名情况为:社会地位、自我实现、教学工作、学生情况、人际关系、领导作风、家庭生活、教育制度;(4)教师主要面对的压力源事件,除了一直以来存在的某些问题之外,还面临着这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变化与教育制度的改革而新增的。
  • 摘要:目的:探讨半开放管理中安全防范精神病人的出走。方法:采用回顾性总结分析病人出走原因、途径、时间并进行分析。结果:病人认为病已好和不安心住院是造成出走的最主要原因;从出走途径看男女病人有较大区别;出走成功以天气炎热的季节和病人未着病号服几率最高。结论:重视病人的舒适与情感感受,加强医、护、患之间的沟通,是保证半开放管理安全的关键。
  • 摘要:总结我院5年来对1046例住院网络成瘾患者不同阶段的特殊护理经验,针对其戒断期、改变期、巩固期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在临床护理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知识结合军事化管理对其进行相应而有效的护理。
  • 摘要: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抑郁症患者存在性别差异,这些差异很可能为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用药及心理治疗提供更为精准的理论依据。本文将对男女两性在抑郁症的发病率、临床表现、部分生物学侧面、部分社会心理学侧面及临床治疗等方面的差异进行论述。
  • 摘要: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例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舒血宁联合奥氮平组)及对照组(单用奥氮平组)各43例,观察时间为12周。治疗前后进行PANSS、MMSE、WMS、WAIS—RC及脑诱发电位P300测定。将两组前后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进行t检验(t=0.16-1.32,P>0.05),测定结果无明显差异。经过12周的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再次进行t检验(t=2.39-13.11,P<0.05或P<0.01),PANSS评分下降,在言语量表、操作量表、全量表、记忆量表分上有明显的改善,且P300电位成分中N2、P3波潜伏期缩短和P3波幅升高较对照组明显(t=7.44—7.90,P<0.01),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舒血宁能有效的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
  • 摘要:目的:了解竞争性就业状态下的城市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状况。方法:收集符合竞争性就业标准的30例城市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组,不符合竞争性就业标准的30例城市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对照组,用自制一般资料调查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评定两组患者。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在有无配偶、现岗位工龄、每小时平均工资、每周工作时间、每月收入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PANSS评分比较在阴性症状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GQOLI总分、物质生活、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竞争性就业对城市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及精神症状的改善有积极意义,然而他们工作的持久性亟待提高。
  • 摘要:目的:评价帕利哌酮缓释片和奥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符合CCMD-Ⅲ的首发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帕利哌酮缓释片组和奥氮平组.分别治疗8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副反应。结果:帕利哌酮缓释片组有效率为91.2%,奥氮平组有效率为9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各时点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程度轻。结论:帕利哌酮缓释片与奥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不良反应轻。两种药物均为疗效好、安全性高的抗精神病药。
  •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住院精神病病人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6例慢性精神病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仅进行常规的治疗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介人护理干预,内容包括建立情感支持系统、进行生活技能训练、组织有益活动、开展健康教育、实施心理干预等,连续进行8周。干预前及干预8周后分别采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和阳性症状评定量表(SAPS)进行康复效果评定。结果:8周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总积极因素和总消极因素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评分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内护理干预能改善精神病病人阴性症状,有效保持和恢复精神病病人的社会功能。
  • 摘要:目的:比较病理性网络使用青少年与对照组功能失调性认知、归因方式、自我评价等方面的差异,探索青少年病理性网络使用的认知特点;并通过检测外周血血小板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探索病理性网络使用对神经生化功能的影响为青少年病理性网络使用的识别、矫治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上网青少年进行一般资料问卷、Young的网络成瘾量表(IAII)、多维度一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及自尊量表(sKS)评估;并根据IAII评分标准、精神科医师面谈及诊断,分为实验组(青少年病理性网络使用)和对照组(健康青少年),比较两组在归因方式、功能失调性态度、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自尊等方面的差异。愿意参加第二阶段研究的实验组,30例,选择性别年龄基本匹配的对照组30例,共60名被试。分别检测血小板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IAA)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含量,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①与对照组DAS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在脆弱性、完美化、强制性、寻求赞许和自主性态度等功能失调性认知因子的得分偏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或p<0.001);②比较MMCS结果发现,学业方面,实验组青少年更多地采取能力归因,而在人际关系方面,成功时采取外部归因而失败时更多采取内部归因,这显示网瘾者对人际交往的信心不足;③学业失败能力归因、脆弱性认知能正向预测网络成瘾(p<0.05),自尊能负向预测网络成瘾(p<0.001);④实验组自尊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⑤实验组外周血血小板5-HT、5-HIAA和NE含量与对照组差异无明显性(p>0.05)。结论:①青少年病理性网络使用者具有某些认知特点,表现为脆弱性、完美化、绝对化、强制性、非理性、完美主义、外在评判和僵化等;②对事件的归因有偏差,容易受挫。人际关系缺乏信心;③自尊感水平明显低下。④未发现青少年病理性网络使用与血小板中5-HT、5-HIAA和NE的含量存在某种关联性。
  • 摘要: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伴发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符合人组标准的伴有精神行为症状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32例,采用重复性经颅磁刺激技术(rTMS)治疗,疗程2周。以痴呆病理行为量表(BEHAVE—AD)、Cohen-mansfield激越问卷(CMAI)评定疗效,减分率>30%为有效,>60%为显效。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定认知功能、Barthel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32例患者精神行为症状较前明显改善,BEHAVE—AD、CMAI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1)。BI、MMSE较前无明显变化。随访1月,疗效稳定。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阿尔茨海默病伴发的精神行为症状近期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性高。
  • 摘要:目的:探讨自我效能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干预组参与自我效能干预8周;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予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量表(SAPS)、阴性症状量表(SANS)和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评判患者社会功能方面的缺陷程度、病情缓解程度和康复疗效。结果:干预组BPRS各因子分及总均分低于对照组,IPROS各因子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3.18和t =4.61 P<0.01)。干预组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量表(SAPS)、阴性症状量表(SAN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7.62和t=8.12P<0.01)。结论:自我效能干预能减轻患者废用性退缩,有利于恢复社会功能,达到精神、心理、行为、躯体方面的康复。
  • 摘要:目的:探讨艾斯西肽普兰对惊恐障碍患者情绪图片信息认知偏倚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CCMD-3惊恐障碍诊断标准的30例患者作为试验组,与实验组匹配性别、年龄的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实验组予艾斯西酞普兰治疗8周。两组分别在治疗前以及8周后予情绪图片刺激的点探测任务检测,比较治疗前以及8周后反应时以及注意偏向分差别。结果:实验组8周后HAMA[(7.81±2.52)分]明显低于治疗前[(17.23±3.12)分](P=0.002)。重复测量ANOVA显示,探测位置主效应显著[F(1,58)=4.34.P=0.031],异侧位置的反应时长于同侧位置;情绪面孔图片类型与组间水平交互作用显著[F(1,58)=19.21,P=0.000];探测位置与组间水平交互作用显著[F(1,58)=16.15,P=0.000];情绪面孔图片类型与探测位置交互作用显著[F(1,58)=9.25,P=0.015];情绪面孔图片类型×探测位置×组问水平交互作用显著[F(1,58)=7.31,P=0.002],LSD比较显示实验组对恐惧面孔图片异侧位置的反应时长于同侧位置(P=0.0009)。实验组治疗8周后对恐惧面孔图片反应时以及注意偏向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32、0.008)。结论:惊恐障碍患者对恐惧面孔图片信息表现出认知偏倚,艾斯西酞普兰具有改善认知偏倚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脑波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作用。方法:随机将8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予利培酮治疗配合脑波治疗,而对照组单纯予利培酮治疗。治疗8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8周后后SCL-90总分以及人际关系、抑郁、焦虑、躯体化因子分较前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两组间比较,8周末治疗组在总分以及人际关系、抑郁、焦虑、躯体化因子分则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或P<0.01),且治疗组SDSS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辅助脑波治疗能有效缓解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
  • 摘要:目的:分析儿童MR病因。方法:对260例MR儿童和300例智力发育正常儿童进行对照研究。结果:MR与遗传、窒息、孕期精神刺激、IUGR、惊厥等因素密切相关,MR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每项因素x2均大于8.49,P<0.005,PR≥3.5。另外,MR还与父母职业和文化水平密切相关,且几个因素可同时存在,又互为因果。结论:MR病因复杂,要减少MR的发生,关键是针对病因进行预防。
  • 摘要:糖尿病属于心身疾病的一种,其发生不仅与生物学因家有关,也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在糖尿病患者中,合并精神疾病的几率很高。本文介绍了糖尿病患者中抑郁症的发病概况以及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的临床表现。阐述了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的诊断方式。从糖尿病教育、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几个方面概括了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的治疗方式。提出了糖尿病抑郁症的药物治疗注意事项并对主要药物进行了介绍。
  • 摘要:目的:研究孕期酒精暴露对子代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亚基(NR2B)表达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2月龄SD雌性大鼠24只,雄性大鼠8只,应用随机数字表将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饮酒对照组和孕期酒精暴露组。正常对照组在试验期间一直使用普通饮水饲养作为对照。参照文献方法制备孕期酒精暴露模型[2],饮酒对照组和孕期酒精暴露组开始予体积分数为3%的酒精饲养,每日增加酒精体积分数1%。直至酒精体积分数为20%后停用酒精。采用阴道涂片法(vagihal smeartest)检测各组雌性大鼠阴道脱落上皮细胞,从而确定大鼠的发情周期。确定雌鼠处于发情期后,将其与性成熟期雄性大鼠以雌雄比例1:1于20:00至次晨8:00共处12 h,次日晨观察雌鼠阴道栓的形成情况以确定是否怀孕。受孕当天记为G0。在孕期酒精暴露组成年母鼠的孕期第9天(G9)8:00开始,使用体积分数为20%的酒精饲养。至孕期第13天(G13)8:00停止酒精饲养并恢复至普通饮水,建立大鼠孕期酒精暴露模型。子代成年后,Y-型迷宫测试学习记忆成绩;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分析海马组织NR2B mRNA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子鼠海马区NR2B蛋白表达。结果:学习记忆测试结果显示孕期酒精暴露组子鼠学习记忆成绩(43.00±15.33)比正常对照组(25.13±12.35)和饮酒对照组(26.12±11.95)明显下降(t=2.57,t=2.46,P均<0.05);RT—PCR结果表明孕期酒精暴露组子鼠海马组织NR2B mRNA表达(0.97±0.14)较正常对照组(0.52±0.10)和饮酒对照组(0.62±0.12)明显上升(t=7.22,t=1.67,P均<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NR2B在海马区神经元细胞表达,阳性细胞胞质呈红色。孕期酒精暴露组与正常对照组及饮酒对照组相比较,镜下见大量的荧光着色细胞,分布密集,且荧光强度增加。结论:孕期酒精暴露对子代大鼠的神经损伤可能与NMDA受体亚基NR2B蛋白表达的上调有关。
  • 摘要: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对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影响。方法:对2009-10~2010-10入广州疗养院的军队疗养员符合正常高值血压纳入标准共60人给予个性化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比较干预前后各项指标。结果:实施干预后嗜盐、饮酒、吸烟者比例降低,对高血压知识知晓率、体重控制率都升高,血压降低。结论: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有利于正常高值血压患者控制体重,降低血压。
  • 摘要:目的:了解初级保健人员精神卫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方法:采用自编精神卫生知识技能问卷,随机抽取杭州市2个主城区8个街道初级保健人员进行无记名调查,发放问卷420份,回收同卷401份,有效问卷368份。结果:初级保健人员精神卫生知识技能同卷得分(41.43±7.57)分,正确率55.24%,知晓率34.51%,其中精神卫生一般知识得分较高,正确率78.72%,知晓率93.48%。专业知识技能得分较低,正确率43.49%,知晓率仅11.14%。条目应答正确率最高95.62%,最低仅为3.61%,半数以上条目应答正确率低于50%。得分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称高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是否参加过相关知识培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初级保健人员精神卫生专业知识技能十分匮乏,迫切需要加强相关知识培训。
  • 摘要:目的:分析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和中医学“五态人格”、体质之间的相关性,在中医“身心合一”整体观的指导下,为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级大一新生,以应用基于中医理论原创的《五态人格测验》、《五五体质检测》及临床常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工具,采取调查问卷方式,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整体施测。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研究发现太阴型人格特征的人在心理健康的各方面容易出现问题,阴阳和平型人反之;平人质、偏风质的人在心理健康的各方面均不容易出现问题,其他体质类型在不同方面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等。结论:根据不同的人格特征与体质类型的偏颇对大学生的心身健康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
  • 摘要: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SIVD)认知障碍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水平及其与认知障碍、白质病变(WML)的相关性。方法:对SIVD中19例血管性痴呆(VaD)患者、20例血管性无痴呆型认知损害(VCIND)患者及15例年龄及性别相当的健康老年人行MMSE量表测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受试者血清,CD40L水平;同时行头颅MRI扫描,应用年龄相关白质改变分级方法,对WML评分,进一步分析sCD40L与认知功能、WML的关系。结果:(1)SIVD两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清sCD40L浓度增高(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SIVD患者sCD40L水平与MMSE、WML评分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皮质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血清sCD40L水平较正常老年人均明显升高,可能参与了SIVD的发生、发展;(2)血清sCD40L水平与认知功能损害、白质病变程度无明显相关。
  • 摘要: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eubcortical iechemic vascular disease,SIVD)是一组以皮质下多发腔隙性梗死和白质病变为主要脑部损害,以小血管病变为主要病因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本文介绍了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从认知功能改变、抑郁、神经心理学测验几个方面阐述了该病在神经心理学的表现。提出头部CT,MRI,特别是MRI对皮层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强调了生物学标记物检测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摘要: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是指由血管因素引起的或与之伴随的认知功能损害。根据其认知障碍的严重程度和临床特点,VCI可分为血管性无痴呆型认知损害(VCIND)、血管性痴呆(VaD)和混合性痴呆(mined AD/YaD)三型。神经影像学是VCI的诊断标准的组成部分,分别在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为疾病的早期诊断、痴呆严重程度的评估提供客观的生物学指标。本文从脑梗死、白质病变、脑萎缩几个方面介绍了结构影像学。从扩散张量成像、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几个方面介绍了功能影像学。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应激诱导的大鼠海马区域的免疫球蛋白G升高机制。方法:选取成年Spcnguc一Dewley雄性大鼠(SPF级,300-350克),海马神经元培养采用受孕第招天的胎鼠(以观察到孕鼠阴道栓为受孕第一天)。观察IgG在大鼠海马区域的表达方式以及大鼠急性束缚应激及其海马区域IgG的表达。结果:培养于transwell半透膜上的海马神经元确实具有分泌免疫球蛋白G的能力,为神经元分泌合成免疫球蛋白G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可以肯定神经元具有分泌释放IgG的能力。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应激状态下海马IgG的表达可能是应激状态下海马IgG的合成增加可能通过保护神经元免受IL -1β升高所带来的损伤。应激反应性升高的IgG ,提示了新的神经一免疫调节机制。应激状态下,神经元合成IgG调节应激导致的IL -1β的升高为应激乃至抑郁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 摘要:目的:了解老年慢性躯体疾病与神经症的共病关系。方法:观察175例老年慢性躯体疾病患者,调查他们神经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老年慢性躯体疾病与神经症共病率为81.75%。患两种及以上的躯体疾病神经症发病率明显高于患一种躯体疾病。结论:老年慢性躯体疾病可以与神经症共病。多种慢性躯体疾病可视为诱发神经症的高危因素。在治疗老年慢性躯体疾病的同时要注意开展老年神经症干预。
  •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以胆碱能神经细胞功能障碍和缺失为主要特点的疾病,严重危害老年人的健康。对胆碱能神经细胞的研究一直是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的重点,因此本文就胆碱能神经细胞的代谢特点及锌、铝对其毒性作用做一综述,同时介绍一种胆碱能神经细胞模型--分化SN56细胞。
  • 摘要:目的:为完善和发展计算机辅助神经行为测试评价系统。方法:以经典的心理实验与神经行为测试方法为依据,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及相关技术手段,对计算机辅助的神经行为测试评价系统予以完善,并通过相关实验研究对系统进行验证。结果:新版操作系统被命名为伯乐-神经行为测试评价系统(B.NES),B.NES拥有情感、智力、学习与记忆等6大类,34个分测试项目。与早期测试评价系统相比较,B.NES检测项目更齐全,评价方法更科学、简便。由B.NES提供的各种技术手段可以帮助主试和被试轻松完成各项实验任务。实验结果显示,系统重测信度与同时效度良好,各检测项目的NAI与反应时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B.NES将为心理学与神经行为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技术手段。
  • 摘要:目的:对比不同的心理放松技术应用于生物反馈训练中的训练效果,提出能使个体快速掌握并有较好效果的身心放松方法,从而达到缓解压力以及心理治疗的目的。方法:利用身心放松反馈训练系统对空军某部官兵41人逐一进行腹式呼吸法、意象放松法和肌肉放松法的生物反馈训练,考察心率、HRV指数、紧张度指数等生理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在综合得分和HRV指数上,腹式呼吸法和肌肉放松法比意象放松法训练效果好,而在紧张度指数和心率指标上训练效果基本相同。②采用腹式呼吸法和意象放松法训练前后差异显著的指标有综合得分、HRV指数和紧张度(P<0.05);采用肌肉放松法训练前后四项指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三种放松方法中,意象放松法与腹式呼吸法和肌肉放松法均存在显著差异。而腹式呼吸法与肌肉放松法之间没有差异。结论:在生物反馈训练中,首先运用腹式呼吸法或肌肉放松法进行放松练习,能够使个体快速掌握放松技术,达到训练效果;HRV指数是考察训练效果的最佳生理指标。
  • 摘要: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在国外,学校归属感已经引起学者的注意,并将其与实际教学相结合进行研究。国内对此的研究刚刚展开。本研究以北京某中医高校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学校归属感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为研究工具,考察了其学校归属感和心理健康的现状及两者相关。
  •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患者情绪状况与社会支持情况之间的联系,探讨如何合理利用患者周边社会支持系统的力量,有效地进行肿瘤行为医学干预,最终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方法:该研究采用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所采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对工作期间人住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肿瘤科的患者运用《心境状态量表(简式POMS)》进行情绪测量,再选取其中病情受到控制,有自我认知能力的患者18人进行个案访谈,最后运用质性分析的方法对搜集来的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合量表结果,研究患者情绪状况与社会支持情况之间的联系。结果:肿瘤患者的情绪状况受到家庭支持、院方支持、政府支持、亲朋好友支持等一系列社会支持情况的影响,另外也受到患者性格、文化、收入、医学应对方式、身体情况、知情情况等因素的影响。结论:各种社会支持是影响肿瘤患者情绪健康的重要因素,肿瘤患者需要社会支持。行为医学干预工作者除了对肿瘤患者开展个体咨询和团体训练外,还可以通过利用各种社会支持的力量、协调各方面的资源、建立有效的沟通来解决影响患者情绪的各种问题,从而促进肿瘤患者身心健康,提升其生存质量。
  • 摘要:护理工作属于科学性、技术性、服务性行业,集高风险、人文关怀于一体。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着整体护理的质量,进而直接影响病人的治疗和康复效果。因此,护士的心理健康维护十分重要。精神科护士作为护理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服务对象为思维紊乱、行为异常、失去自知力的精神病患者。她们不但要履行专业的职责、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还要面对暴力袭击的危险,这对精神科护士的生理和心理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有文献报道精神科护士较其他普通科护士存在着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而她们身心健康状况的好坏与工作效率和患者安危有紧密联系。本文就国内精神科一线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并探讨和建立相应的干预措施,为临床管理者缓解其心理压力和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焦虑状态下的脑功能状态与心理感觉的相关性。方法:把焦虑状态者按冲突形态分为素质组和现实组,对其实施脑电功能监测和心理症状自评。而后对脑功能状态与心理自评症状的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素质组的a波竞争的11主频和主次频差值、熵值,脑的少氧状况,疲劳状态。左右功率不对称,前后功率逆转性均与现实组有显著差异(P<0.01);脑内的r-氨基丁酸和多巴胺介质偏低(P<0.01,P<0.05),乙酰胆碱受体和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偏高(P<0.05,P<0.01);焦虑状态的脑电的a主频和主次频差值、熵值及大脑少氧疲劳和左右前后功率改变与自评心理状态相关性不显著(P>0.05);脑内神经介质5-羟色胺与心理症状自评中的躯体化、焦虑、敌对、偏执因子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乙酰胆碱与人际敏感和精神病性因子呈正相关(P<0.05)。结论:焦虑状态者的变形冲突的脑功能紊乱程度多于现实性冲突者;焦虑状态的心理症状自评中躯体、焦虑、敌对、偏执与大脑神经介质中的5-羟色胺负相关;人际敏感和精神病性与乙酰胆碱呈正相关;其焦虑和人际敏感方面还与大脑的左右功率对称性和兴奋抑制状态呈弱相关性。
  • 摘要: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脑电图(EEG)、经颅多普勒(TCD)对精神疾病的诊断价值比较。方法:125例临床确诊的精神疾病患者进行BAEP、EEG、TCD检测。结果:125例精神疾病患者BAEP、EEG、TCD三项检查异常例数、异常率分别为125例(100%)、25例(20%)、4例(3.2%)。BAEP提示:脑干型93例、混合型28例、内耳型13例。EEG提示:背景节律慢波增多,阵发性慢波和颞区不对称性慢波,α波调节调幅不良23例,低波幅快活动2例。TCD提示:收缩期血流速度增高(VP),舒张期血流速度降低(VE),呈现高阻波形4例。结论:BAEP是较理想有价值的检查,有助于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分类诊断。
  • 摘要:目的:了解孕晚期妊娠妇女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状态一特质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M)、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mion scale,SDS)以及自制的孕妇基本情况调查表,对1008名孕妇在孕32—34周时进行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008名孕妇状态焦虑情绪发生率为20.3%。特质焦虑情绪发生率为5.9%,状态焦虑情绪评分明显高于国内正常人群参考值(t=5.12,P<0.01);抑郁情绪发生率为23.7%,其中轻度抑郁发生率为18.5%,中度抑郁发生率为4.8%,重度抑郁发生率为0.5%。孕期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均以户籍最低,流动最高(x2=15.65,7.07,28.19;P<0.01或0.05)。结论:孕期焦虑、抑郁情绪是普遍存在的,提示在今后的孕期保健中,不仅要关注孕妇的生理状况,还应注意其心理状态,避免孕妇不良情绪的发生。
  • 摘要:目的:了解精神科护士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和防护现状。为制订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9年lO月一2011年4月职业暴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名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其中锐器伤8例、咬伤3例、血液喷溅1例,未发现一例感染。结论: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落实标准预防措施和规范操作流程,能有效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需要层次理论。方法:文献综述与理论发现。结果:发现了早在明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需要层次理论,论述了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建立了新的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层次阶梯理论;探讨了中西需要层次观念的部分差异性。结论:早在马斯洛1943年创立需要层次理论之前300多年,具有中国特色的需要层次理论已臻完善,且中西需要理论在产生的过程、对衣着需要、对田产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超现实的需求方面存在诸多不同。
  • 摘要:目的:了解住院青壮年精神病人共患躯体疾病的情况。方法:对126例住院青壮年精神病人病历进行研究。结果:100例(79.37%)住院青壮年精神病人共患躯体疾病,54例(42.86%)多病共存。躯体疾病出现频率以循环、泌尿、消化、内分泌系统居前1.2.3.4位,患病率最高的五种疾病是肾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心电图异常、心律失常、糖尿病。结论:住院青壮年精神病人近八成共患躯体疾病,超过四成多脏器,多病共存。医务人员在积极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应根据躯体疾病的情况,合理选用精神药物,避免药物副作用加重躯体疾病。
  • 摘要:目的:研究肠易激综合症患者抑郁、焦虑发生情况及其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对50例肠易激综合症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抑郁自评(SDS)、焦虑自评(SAS)及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并将抑郁、焦虑评分与局部脑血流灌注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肠易激综合症患者抑郁发生率为76%,以中度抑郁为主;焦虑发生率为46%,以轻度焦虑为主;对照组无抑郁发生,轻度焦虑10.6%。抑郁评分与左侧屏状核。左侧豆状核、右侧直回、右侧钩回血流灌注呈负相关。与左侧楔叶、两侧楔前叶、左侧枕上回、右侧缘上回、右侧顶下小叶血流呈正相关。焦虑评分与左侧屏状核、左侧岛叶血流呈负相关。结论:肠易激综合症患者存在明显抑郁、焦虑情绪;大脑血流灌注异常可能是其发生情绪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探究尾核内微量注射Apelln对大鼠痛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辐射热作为伤害性刺激,以安静状态大鼠的甩尾潜伏期(TFL)为测痛指标,观察尾核内微量注射Apelin对大鼠痛阈的影响,同时检测大鼠尾核组织和血浆中cAMP与cGMP浓度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尾核内给予Apelin后大鼠痛阈降低,痛阈变化率△TFL在给药10min后下降-5.88±1.87,40min后下降为-14.08±3.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随血浆和尾核组织中cAMP浓度降低。结论:Apelln在尾核对大鼠痛行为有易化作用,这一作用可能有细胞内第二信使cAMP和cGMP的参与。
  • 摘要:目的:探讨丹参地西泮联合应用对小鼠的抗焦虑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雄性小鼠随机分成7组(n=12),分别为模型对照组,地西泮高、中、低剂量组(2.5,1.25,0.625 mg.kg—1),丹参地西泮高、中、低剂量组(790+2.5)mg.kg-1,(395+1.25)mg.kg—1,(198+0.625)mg.kg-1,模型组ig0.5%CMC—Na,其他组ig相应药物,连续ig给药5d。末次给药0.5 h后,通过高架十字迷宫和明暗箱实验装置,观察丹参地西泮联合应用对小鼠焦虑的干预作用。用酶免法测定小鼠脑内γ-氨基丁酸,谷氨酸,5-羟色胺的含量。结果:丹参地西泮合用高剂量组能显著增加小鼠进入高架十字迷宫OE%、OT%,显示出对小鼠的抗焦虑作用。丹参地西泮中剂量组能显著增加小鼠进入高架十字迷宫OT%和小鼠明暗穿箱次数,二者联用有协同增效的趋势。结论:丹参地西泮联合使用有增加抗焦虑作用的趋势,其抗焦虑机制可能与能降低小鼠脑内的GLu含量有关。
  • 摘要:Peers for Progress(中文暂时命名为,“互助共进”“同伴共同进步”),有时也叫Peer Support(“同伴支持”),由美国礼来公司基金会(Eli Lilly and CompanyFoundation)资助,隶属于美国家庭医师学会基金会(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 Foundation)的一项国际性项目,成立于2006年。本文介绍了同伴支持的概念以及同伴支持的依据,阐述了同伴支持的执行者及形式,最后对同伴支持的疗效进行了说明。
  • 摘要:通常人们所讲的抑郁症,其实是一种精神疾病,严重时中医称之为“癫症”。本文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思想精神因素以及生理因素几个方面分析了精神疾病的,阐述了狂症与癫症的起因与表证,介绍了癫症的治疗方法以及用药情况。
  • 摘要:目的:通过调查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患者一级亲属中情感障碍患病率以探讨情感障碍与AD的关系。方法: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AD患者101例。62名对照组先证者为AD患者的健康配偶。调查两组先证者一级亲属中符合ICD-10标准情感障碍的患病率。结果:获得AD患者一级亲属资料443名,对照组一级亲属资料276名。AD组27例(6.1%)、对照组7例(2.5%)患情感障碍,差异有显著性(P<0.05)。AD组6例(1.4%)、对照组2例(0.7%)患双相情感障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组19例(4.3%)、对照组3例(1.1%)患各型抑郁障碍,差异有显著性(P<0.05)。躁狂发作仅见于对照组2例(0.7%),AD患者起病年龄越低,一级亲属中情感障碍的患病率越高(P<0.01)。结论:结果显示情感障碍特别是抑郁症与AD可能存在较密切的家族史关系。
  • 摘要:目的:观察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与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la,VaD)患者血浆中DNA氧化损伤标志物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G)水平的变化,探讨DNA氧化性损伤在AD和VaD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差异。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方法测定35例AD患者和28例VaD患者以及与之年龄相匹配的23例正常人血浆中8-OHdG的水平,用简易智力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价AD和VaD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1.AD组与VaD组患者血浆中8-OHdG水平均较正常组增高,但VaD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D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VaD组与AD组比较,8-OHdG水平变化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2.AD组、VaD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浆8-OHdG水平均与年龄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661,P<0.01;r=0.702,P<0.01;r=0.719,P<0.01)。3.VaD组血浆8-OHdG水平与MMSE分数呈负相关性(r=-0.592,P<0.01)。结论:1.VaD患者出现了明显的DNA氧化损伤。2.VaD患者的血浆DNA氧化损伤标志物8-OHdG与其认知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慢性脑低灌注大鼠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并探讨白藜芦醇抗氧化机制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2VO)制备慢性脑低灌注大鼠模型,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VO对照组、2VO+白藜芦醇组。通过Morris水迷宫观察大鼠的空间学习及记忆功能,免疫组化检测皮质及海马CA1区4-羟基壬烯醛(4-Hydroxunonenal,4-HNE)和8-羟化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tzine,8-OHdG)的表达变化,以反应脂质和DNA的氧化性损伤。结果:①2VO对照组与假手术组相比,逃逸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目标象限探索时间缩短(P<0.05);2VO+白藜芦醇组与2VO对照组比较,逃逸潜伏期缩短(P<0.05);目标象限探索时间延长(P<0.05)。②2VO对照组与假手术组相比,皮层与海马CA1区的4-HNE与8-OHdG平均积分光密度值均增加(P<0.05),2VO+白藜芦醇组与2VO对照组相比,皮层的4-HNE及皮层与海马CA1区的8-OHdG平均积分光密度值降低(P<0.05)。结论:白藜芦醇能减轻大鼠慢性脑低灌注所致的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其作用可能与抑制慢性脑低灌注后的氧化性损伤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放松训练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障碍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实施放松训练,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进行评定,比较实施放松训练前后的情绪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实施放松训练前后SAS、SDS评分以及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两组间SAS、SDS评分以及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松训练可改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障碍,有利于病人顺利回归社会,减少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为临床心理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 摘要:目的:了解广州市妇幼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对产妇产后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处理情况和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广州市8家妇幼医疗机构产科的245位医护人员(医师95位,护士150位)和精神专科机构(广州市精神病医院)的59位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医师22位,护士37位),分别完成孕产妇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病例分析中有关产后抑郁症患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识别和处理问卷。结果:妇幼机构医护人员对精神分裂症病例的识别正确率低于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医护人员对产后抑郁症病例和精神分裂症病例的处理正确率低于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对抑郁症病例和精神分裂症病例的问卷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妇幼机构医护人员;精神专科机构、医师、培训是抑郁症问卷得分的影响因素(β=0.338、0.218、0.152,均P≤0.001),精神专科机构、综合医院、医师、培训是分裂症问卷得分的影响因素(β=0.460、0.119、0.241、0.133,均P ≤0.001或P ≤0.05)。结论:妇幼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对产妇产后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处理能力不足。可通过到精神专科机构进修或加强精神医学知识培训予以提高。
  • 摘要:目的:调查情感障碍患者一级亲属中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患病率。方法:收集符合ICD-10情感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情感障碍组)及其配偶(配偶组)各109名。一级亲属入组标准为年龄≥55岁的生物学父母和同胞。对可疑者应用简易精神状态评定量表、临床痴呆评定量表评定和临床检查后,再根据ICD-10标准作出AD的诊断。结果:获得情感障碍组一级亲属284人,配偶组一级亲属274名。两组一级亲属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情感障碍组30人(10.6%)罹患.AD,对照组12人(4.4%)罹患AD,差异极有显著性(P<0.01)。其中,双相障碍患者一级亲属AD患病14例(11.4%),抑郁症患者一级亲属AD患病15例(20.3%)。均显著高于配偶组(P<0.01)。但躁狂发作患者一级亲属仅1例(1.1%)AD患者,与配偶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结果显示情感障碍特别是抑郁症和双相障碍与AD可能存在较密切的家族史关系。
  • 摘要:目的:研究行为干预治疗对服用氯氮平所致的体质量增加及糖代谢紊乱的疗效。方法:将服用氯氮平所致的体质量增加≥10%的9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给予行为干预)及对照组各46例。治疗观察期均为12周。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8,12周末测定空腹血糖、胰岛素、身高、体质量、腰围,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及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并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患者干预后的体质量、BMI、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及IRI均明显低于治疗前(t=2.,364—6.813,P<0.05或<0.01=而对照组患者的以上指标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74—2.568,P均<0.05)。两组间同期相比较,干预后干预组各项指标均较观察组有明显的差异性(t=2.,572—5.649,P<0.05或<0.01)。结论:行为干预治疗能有效减轻服用氯氮平所致的体质量增加及胰岛素抵抗。
  • 摘要:目的:探讨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状况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特征。方法:随机将年龄在18—65岁之间符合CCMD-3躯体形式障碍诊断标准患者30例作为实验组,选择30例性别年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各组分别予听觉P300检测和认知能力筛查实验,将两组结果加以分析、比较。结果:实验组PZ点潜伏期[(319±24)ms]均比对照组[(302±20)ms]延长,实验组FZ、CZ、PZ、OZ点[分别为(2.3±1.4)μV、(2.7±1.9)μV、(2.5±3.2)μV、(2.5±2.0)μV]波幅均比对照组[分别为(3.8±2.0)μV、(3.7±2.0)μV、(4.4±3.1)μV、(3.5±1.1)μV]降低(P<0.05及0.01);躯体形式障碍组筛查量表中9个因子分及总分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P3波潜伏期及波幅与认知能力筛查量表中9个因子分具有相关性,为P3波潜伏期与各因子分值呈负相关(P<0.01),波幅则呈正相关(P<0.01)。结论: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P300电位可作为评价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认知状况的客观指标应用于临床。
  • 摘要:目的:观察生物反馈训练对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门诊或住院的抑郁症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人,治疗组进行生物反馈训练配合氟西汀治疗,对照组仅以氟西汀治疗,疗程6周。采用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米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6周末,治疗组显效率86.21%,对照组显效率68.96%,两组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x2=2.478,P<0.05)。治疗组在治疗第2周末,HAMD及HAMA评分即有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同期间相比较,在治疗第2、4、6周末HA-MA、HAMD评分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辅助生物反馈训练对抑郁症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夫妻躯体暴力双方的应付方式,为进一步干预家庭暴力提供帮助。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156例社区家庭男性躯体施暴者夫妻和44例社区正常对照组夫妻用社会人口学指标、应付方式问卷进行评定。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施暴者有较低的教育水平,较多的求助和合理化的应付方式(P<0.05);受虐者有更多的自责、求助和合理化的应付方式(P<0.05)。结论:夫妻躯体暴力的发生与夫妻双方的应付方式均有关。
  • 摘要:重性抑郁症(MD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与自杀密切相关。估计其遗传率约为40%,表明基因分型研究是对MDD发生、发展研究有希望的领域。根据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多巴胺理论,多巴胺能神经传递缺乏可能在MDD的主要症状中起主要作用,特别是基因多态性影响多巴胺传递导致MDD易感性增加。为了确定这些基因在何种程度上影响MDD的易感性,本文着重讨论多巴胺受体和多巴胺转运体基因与MDD之间的关联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多巴胺D4受体(DRD4)基因和多巴胺转运体(DAT)基因都具有可变串联重复多态性,可能作为“单基因”影响MDD的易感性。
  • 摘要:目的:调查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综合症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探讨预防和控制代谢综合症的护理管理措施。方法:503名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和60名健康自愿者接受调查,收集人口学资料和病史资料,测量相关生理和生化指标,按IDF标准诊断MS。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MS的患病率为28.4%,显著高于对照组,女性患者患病率(39.8%)高于男性患者(22.4%),40岁以上患者的患病率(30.9%)高于39岁以下患者(22.1%);血脂异常(TG增高和HDL-C降低)、肥胖(BMI和腰围)和血糖增高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OR值>6.0)。总胆固醇增高、血压增加、LDL-C增高、尿酸增高、女性、在婚和偏执型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OR值>2.0),年龄、教育、首发年龄和蛋白质等也有一定影响。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较高MS患病率,血脂异常、肥胖和血糖增高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和预测指标。护理管理可以在MS的预防、早期识别和疾病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喹硫平、奥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喹硫平治疗组和奥氮平治疗组二组,治疗12周,采用PANSS总分评定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 I)评定生活质量,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价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PANSS总分有明显下降(P<0.01),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喹硫平组GQOL I总分,躯体健康维度中的躯体不适感、食与性功能、运动与感觉因子均较治疗前上升(P均<0.05),与奥氮平组比较,分值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副反应喹硫平组明显少于和轻于奥氮平组(P<0.01)。结论:喹硫平较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相仿。但更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了解不同年龄患者对好护士人格特质的认知差异。为提供个性化护理服务。改善护患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07年10月在珠海某三甲医院抽取94名住院患者,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不同年龄段的病人中显示5项有统计学差异,高年龄组病人认为重要性较高的项目有果断、关心、有求必应和随叫随到,低年龄组病人认为重要性较高的项目为和蔼。结论:不同年龄患者对于好护士的人格特质的认知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在护理不同年龄病人的时候要因人而异,区分对待。
  • 摘要:大学生自杀不仅严重威胁着自身的生命安全。给社会带来巨大损失,也对高校的良好秩序造成了一定影响。深刻了解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对自杀进行早期的预防和干预对培养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描述一下大学生自杀的原因,以期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重视,从而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干预。
  • 摘要:目的:研究饮食教育干预对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影响。方法:选取体检中符合血压正常高值标准人群,进行为期12个月的饮食干预并进行血压监测,干预措施:(1)戒烟(2)适度饮酒(3)限制钠盐摄入(4)补充膳食纤维(5)增加钾、镁、钙的摄取(6)补充大豆蛋白(7)减少脂肪、胆固醇的摄入(8)适量摄入蛋白质。结果:通过饮食教育,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相关饮食知晓率大大提高;干预12个月后血压、体重指数、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血尿酸均有下降(P<0.05)。结论:正常高值血压患者通过饮食教育改善饮食习惯控制血压有效而简便,投人少,效益大,应大力提倡。
  • 摘要:本研究以系统工程观念和方法为引导,试图通过对武警特战队员各种心理素质进行全面、综合的剖析,鉴别特种作战所需要的各种心理素质,并从基本心理能力、特种作战特殊能力、情绪稳定性、意志力、成就动机、人格特征等几个方面检测,确立检测方法,研制出以计算机为控制平台的检测及心理训练工具,提高特战队员选拔的可靠性、精确性,实现选拔的科学化、现代化,提高心理训练的针对性、有效性。该研究不仅对特种人才选拔的测验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提高反恐特战队员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是推动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之一。
  • 摘要:随着循证医学在国内外的迅猛发展,随之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循证教育学。虽然其历史上还不足20年,但已逐渐开始引起教育学界有识之士的重视。将循证医学的理念贯穿于教学活动中,以循证教育学的思想进行课程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实践,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对循证医学与循证教育学进行了概述。分析了行为医学的学科特点及开展循证教育的必要性。阐述了循证行为医学的教学体会。
  • 摘要:糖尿病是生活方式病,生活方式的正确干预是康复的基本方法。以行为医学、健康心理学、中西医相关理论为指导,以生活习惯干预、饮食干预、运动干预、认知干预等为内容,理解生命的真谛,顺应人体运行的自然法则;同气相求,顺势而为;糖尿病的逐步康复不但是能够做到的,而且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重点介绍了饮食干预,同时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糖尿病康复标志。
  • 摘要:本文通过了解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反应,探讨有效的心理护理,以提高治疗效果,得出结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中,除注意饮食及药物治疗外,心理护理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的认知行为干预方法。方法:通过对干预组64例糖尿病患者对饮食治疗的调查干预,对结果进行总结,并与对照组64例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90.63%的患者不同程度掌握了饮食治疗的相关知识,与对照组75.00%的掌握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提高了患者对相关知识掌握率,提高患者自控饮食能力。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