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国肿瘤临床》 >黑色素瘤中线形程序性坏死与血管生成及预后关系的初步探讨

黑色素瘤中线形程序性坏死与血管生成及预后关系的初步探讨

         

摘要

目的:初步探讨线形程序性坏死(linearly patterned programmed cell necrosis,LPPCN)与黑色素瘤血管生成的关系,并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为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寻找新的思路及靶点.方法:观察68例人体黑色素瘤标本中LPPCN的形态学特点及分布特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组织中CD105及TGFβ1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进行CD31和PAS双重染色以观察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 genic mimicry,VM)的分布.结果:1)LPPCN在HE镜下形态为一簇胞质浓缩、胞核深染的肿瘤细胞,呈线形或网状分布,68例患者中LPPCN阳性率为55.89%(38/68).2)血管生成拟态密度(VMD)及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在LPPCN阳性组高于LPPCN阴性组(P<0.05);且二者与LPPCN的密度均呈正相关.TGFβ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LPPCN阳性组高于阴性组,同时其在发生LPPCN的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周围细胞,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GFβ1阳性表达指数与CD105标记的MVD呈正相关.3)LPPCN与性别、年龄、发生部位、有无瘤栓、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无关(P>0.05);而与肿瘤大小、核分裂像数目、Breslow厚度密切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LPPCN阳性组的生存率低于LPPCN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黑色素瘤中存在LPPCN且与血管生成关系密切,部分肿瘤细胞发生LPPCN可能为肿瘤实质中VM及新生血管的形成提供空间基础;研究LPPCN对判断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著录项

  • 来源
    《中国肿瘤临床》 |2010年第2期|80-84|共5页
  • 作者单位

    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天津市,300060;

    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天津市,300060;

    天津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

    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天津市,300060;

    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天津市,300060;

    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天津市,300060;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黑色素瘤; LPPCN; 血管生成拟态; 内皮依赖性血管; 预后;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