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疾病相关危险因素与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疾病相关危险因素与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摘要

目的研究绝经期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女性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探讨SLE疾病相关因素等非传统危险因素在SLE早发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方法对111例绝经前SLE女性患者及40名健康女性进行研究。入选对象均要求无临床心血管疾病史。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同时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对SLE疾病相关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采用肱动脉超声检测血管内皮功能,以此评价SLE患者与健康对照之间内皮功能的差异。采用t检验、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110例绝经前SLE患者中有16例(14.4%)存在颈动脉斑块,而在40名健康对照组中无一例存在颈动脉斑块(P=0.007)。SLE患者组的平均IMT(m-IMT)(0.62 mm)高于健康对照组(0.45 mm)(P<0.01),最大IMT(M-IMT)(0.7 mm)高于健康对照组(0.6 mm)(P<0.01)。SLE患者中有颈动脉斑块者相对于无斑块者年龄更大,病程更长,体质量指数(BMI)更大,血压偏高,凝血酶原时间更短,C反应蛋白更高,系统性红斑狼疮损伤指数(SLICC)积分更高,累积激素剂量更大,更少使用羟基氯喹,m-IMT和M-IMT更大,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FM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NMD)减弱(P均<0.05)。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在SLE患者中,年龄增大(P=0.012,OR=1.137),BMI增高(P=0.051,OR=1.205),SLICC积分增高(P=0.000,OR=2.888)是发生颈动脉斑块的独立预测指标。结论 SLE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除了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影响外,SLE本身以及与疾病相关的一些因素也参与其中,对SLE早发动脉粥样硬化起重要作用。SLE患者有明显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因此,内皮功能受损也可看作SLE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表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