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20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抑郁症状患者的中医证型及神经递质与炎症因子变化特点研究

120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抑郁症状患者的中医证型及神经递质与炎症因子变化特点研究

         

摘要

目的 观察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抑郁症状患者的临床表现,研究该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对120例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抑郁症状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型,观察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24,HDRS-24)、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统一Wilson病评定量表(unified Wil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WDRS)评分,检测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多巴胺(dopa-mine,DA)、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含量,比较不同证型患者的量表评分和神经递质、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120例患者较为多见的抑郁症状有抑郁情绪114例(95.0%)、工作和生活兴趣减退52例(43.3%)、全身躯体化症状26例(21.7%)、能力减退感83例(69.2%)、自卑感68例(56.7%),其他抑郁表现不多见.与脾肾阳虚证和湿热内蕴证患者比较,痰瘀互结证患者的HDRS-24、SDS、UWDRS评分更高(P<0.05);与湿热内蕴证患者相比,脾肾阳虚证抑郁症状多见(P<0.05);与脾肾阳虚证和湿热内蕴证患者比较,痰瘀互结证患者外周血5-HT、DA、IL-4、IL-10水平较低(P<0.05),IL-6水平较高(P<0.05).脾肾阳虚证与湿热内蕴证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豆状核变性抑郁症状发生可能与铜沉积脑部引起神经递质5-HT、DA和炎症因子IL-4、IL-6、IL-10水平变化有关,其中痰瘀互结证患者抑郁症状程度最重,原因可能为痰瘀更易影响体内5-HT、DA、IL-4、IL-6、IL-10水平.

著录项

  • 来源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14-18|共5页
  • 作者单位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 合肥 230031;

    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安徽 合肥 230012;

    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安徽 合肥 230038;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 合肥 230031;

    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安徽 合肥 230038;

    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安徽 合肥 230012;

    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安徽 合肥 230038;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 合肥 230031;

    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安徽 合肥 230038;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 合肥 230031;

    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安徽 合肥 230038;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 合肥 230031;

    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安徽 合肥 230038;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肝豆状核变性;
  •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抑郁; 神经递质; 炎症因子;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