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七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七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七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重庆
  • 出版时间: 2015-09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七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龙祖宏教授从事消化内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五十多年,学验俱丰.是云南省名中医,第二、第三、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龙祖宏教授尤其擅长对胃肠疾病的治疗和研究.龙教授深谙医道、对中药的性味、功效、配伍等也有独到见解,其用药虽多溯源于典籍,却遵古而不泥古,每多有创意.在临证选方用药时常细心揣摩,以使虚实兼顾、寒温得宜、升降并调、气血同治、刚柔相济、动静结合,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用药经验,尤其在药对的应用上颇具匠心.龙教授常用药经验有香橼、竹茹,延胡索、川楝子,黄芪、女贞子等,根据这些药理及合理的配伍能够在临床治疗胃肠病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
  • 摘要:探讨戚主任在内伤杂病治疗中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用药心得等等.以期在充分、认真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和传承老师的思想、经验.疏肝通降理论在脾胃病中的灵活运用:尤其重视肝、胃二者的关系在脾胃病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其生理、病理表现,治疗临床常见及疑难病症。辛开苦降法在脾胃病中的运用:老师在临诊中,常用辛开苦降、寒热平调的方法,同时兼以补益脾胃治本之法,以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代表方剂为半夏泻心汤加减化裁,以及注重调护、非药物疗法的应用。
  • 摘要:萧汉玺主任为我国著名名老中医,出身六世中医世家,而萧氏素以脉诊闻名,著有《萧氏脉诀》传世.萧氏认为"脉法为施治之本,善诊者,首先求本,而脉为求本之法也.盖五脏六腑具其位,气血之循行,诸病必现于脉,或内伤,或外感,脉皆应之,识其脉而知其病,内伤外感概不混杂,细心推求之,不致误病也." 萧汉玺主任强调望、闻、问、切是中医诊察疾病进行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和手段,脉诊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能体现中医特色的诊断方法。从手腕附近的寸关尺就可初步了解患者身体每个部位所传递的讯息,这个讯息包括气血、阴阳、脏腑、寒热等,是一种朴素的生物全息理论,通过病例对萧教授的脉诊的诊断,用药,疗效进行了介绍。
  • 摘要:"胃风"一词首现于《素问·风论》,在这篇里列有心肝脾肺肾五脏风,而六腑却只有一个胃风,"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隔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腹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首次提到了胃风的病名和症状,之所以称"胃风"可能因为有"颈多汗,恶风"等症状,从症状推测病机,似属脾胃阳气虚弱,感受外风或风寒所致,这里的"风"应为外风.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里无胃风名,只有中风篇论及中风,"中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并进一步指出"风中于络即重不胜,风中于经,肌肤不仁,风中于腑即不识人,风中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他所指的中风也是外风,并按中风深浅进行了描述.徐景藩教授认为“胃风”的病机不仅在肝、胃,而且及肾。由于水不涵木,木火内炽,导致内风,乘犯于胃。如病人卒然表现恶心、呕吐、脘痞等症状,应认真检查,探究病因。历代医家对胃风各有论述,其学术观点和思想不断得到发展,从仅认为是外风,发展到认为亦可由内风所致,创立了相应的治则治法,其中以李东垣、喻嘉言、叶天士、王旭高功献最大,有些观点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很近似,对临症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在临床上运用平肝和胃法治疗肝风犯胃证,运用祛风胜湿法治疗泄泻,运用祛风通腑法治疗胃轻瘫,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充分说明需要对“胃风”学术思想进行深入研究。
  • 摘要:目的:基于中医症候疗效评价安肠汤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探索疏肝在IBS-D肝郁脾虚证的重要地位,为IBS-D中医治疗提供一定的循证医学依据.rn 方法:将120例辨证为肝郁脾虚证的IBS-D患者随机分为4组:安肠汤组、痛泻要方组、柴胡疏肝散组、匹维溴铵组.前3组分别予相应中药治疗,第四组予匹维溴铵处理.观察疗程为4周.rn 结果:各组治疗前后积分均值比较,安肠汤组疗效优于痛泻要方组、柴胡疏肝散组(p<0.05),安肠汤组与匹维溴铵组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体疗效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1),A组合D组总体疗效相当.rn 结论:安肠汤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并说明疏肝在治疗IBS-D占据重要的位置。本项目通过数字化的疗效评拈,旨在探索中医症候量化疗效,对制定中医症候量表及疗效评分原则,有一定的循证医学价值,同时对今后开展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组以腹痛、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及大便性状异常为特征的临床证候群.本病治疗采用杜健民主任医师的加味参苓白术散经验方联合电针综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D-IBS),观察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为本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临床参考.观察组服用参菩白术散加味,同时联合针刺治疗,对照组服用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天津田边制药有限公司),每片0.1g,每日3次,餐后口服,服用4周。观察组35例,治愈16例,好转1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35例,治愈9例,好转2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4%。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综上,参苓白术散联合电针治疗IBS-D对躯体化症状改善明显,同时一对抑郁、焦虑和睡眠障碍亦有明显改善,且未见明显不适反应,显示了良好的治疗耐受性。
  • 摘要:中医藏象理论是基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认知方法,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观念而产生的,用于解释各种生命现象的理论模型系统."以象测藏"作为中医学惯用的方法学,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探索了五行制化与藏象理论之关联,提出了"以象补藏"的观点,并构建及运用了坤土建中疗法.
  • 摘要:周亨德主任中医师是浙江省名中医,毕生研究中医脾胃病,认为所有慢性脾胃病若想彻底治愈,最终必须恢复脾胃运化功能,即土强才能运化无穷,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扶土大法,周师特别善于应用药对,从周师常用药对可以略显其祛湿扶土、疏肝扶土、降逆扶土、益气扶土、养阴扶土等学术思想.
  • 摘要:田旭东主任医师为甘肃省名中医,其以脏腑辨证和六经辨证为抓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风格.临床治病必求本,四诊合参,尤重舌脉;临床用药放简且廉,疗效显著.其学术思想包括精研医理,尤重脾胃升降之职;立足脾胃为本,兼顾他脏;深谙地域之异,善用温运之品;重视因人因体质而用药,通过一例胃溃疡患者治疗并痊愈的例子来说明田主任的用药思想。
  • 摘要: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调理脾胃在中医临床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手段之一.历代医家都很重视调理脾胃,并代有发挥.《内经》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李东垣创升补脾胃学说,叶天士创柔润胃阴学说等等,因此说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无不与脾胃相关.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认为调理脾胃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预防外感,必须增强胃气.2.治内伤杂病应首先重视胃气.3.治疗各种虚证或病后调理,更应照顾脾胃.4.治疗内科急症更应顾护脾胃.
  • 摘要:本文从理、法、方、药四个方面充分论述了人体气机圆运动的方式方法,并特别强调先天心肾相交、阳秘乃固为圆运动之根本条件及核心动力与后天脾胃升降为圆运动之运枢机的辨证关系,以此指导临证遣方用药,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 摘要:半夏泻心汤出自《金匮要略》,其原文为"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以辛苦合用以复其升降,寒热并调以和其阴阳,补泻兼施以调其虚实为要义,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临床主症: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临床上常用来治疗慢性胃炎、反流性食道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运用广泛.
  •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常见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分为腹泻型(Irritable Bowel Syndrome-diarrhea Predominant,IBS-D)、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和未分型,临床以IBS-D最为常见.本病虽病死率低,但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同时耗费大量的医疗资源,近年来一直是国内外消化领域研究热点.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西医多采用改善胃肠道动力药、钙通道拮抗剂和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类药物对症支持治疗,效果不甚理想.IBS-D是公认的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针对疾病主要病机立法治疗是目前治疗IBS-D的研究方向之一.前期对文献报道的IBS-D临床辨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肝郁、脾虚是本病的病机关键.针对此病机特点,在调肝理脾立论的基础上随证加减治IBS-D,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 摘要: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舌象能反映五脏六腑病变,舌诊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特色诊法之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望舌诊病的记载,如《灵枢·本脏》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丹溪心传》指出:"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辨舌指南·辨舌总论》云:"辨舌质可决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浅."通过研究舌象可以判断邪正盛衰、区别病邪性质、分析病位深浅及推断病势进退,是中医辨证分型和疗效判断的重要依据之一.舌为脾之外候,舌苔是由胃气蒸化水谷之气上承于舌面而生成,与脾胃生理病理关系极为密切,故脾胃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必然能通过舌象反映出来.舌象成为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对于准确辨证、判断转归和预后、处方用药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伤寒论》原文中的"下利",或称"利",或称"大便溏",多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甚至呈水样便者.仲景论及下利的条文覆盖六经病证,组方30余首,其论述详尽,尤以三阴病篇为主,原文384条中就提出了"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指明邪入阴经,多为阳虚而寒盛,故会出现下利的证候,治宜四逆辈温阳为主.然而在《伤寒论》三阳病篇亦多处论及下利,《素问·太阴阳明论》言"阳道实,阴道虚",三阳下利与三阴下利病机截然不同,多因外邪不解、表邪内陷或内实蕴结胃家所致,现代临床亦为常见,对三阳下利方证加以分析研究,包括了太阳病篇,阳明病篇和少阳病篇。
  • 摘要:《医林改错》一书,乃清代颇具创新思想的著名医家王清任所著.读其书,给人一种拨开迷雾,眼前一亮,焕然一新的感觉,不拘泥于古,敢于创新,除常规诊治思路以外,勇于寻找解决疑难病的行之有效的诊治方法,对当今指导临床工作有很大的启示.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小议“久泻”乃血瘀;小议“痛不移处”乃血瘀;小谈“自汗盗汗”乃血瘀。对这三种病的病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血瘀有了更深的认识。
  • 摘要:目的:观察强力按压攒竹穴配合呼吸调控二步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顽固性呃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攒竹穴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应用强力按压攒竹穴配合呼吸调控二步法进行治疗,两组均以7天为一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起效时间上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症状的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力按压攒竹穴配合呼吸调控二步法治疗顽固性呢逆临床疗效显著,起效时间短,操作简便、价格低廉,易于被患者接受,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鳖甲煎丸不同提取方法对TGFβ1诱导的HSC-T6细胞增殖的影响作用,并探究水提物与醇提物对其增殖作用的异同.rn 方法:建立TGFβ1诱导HSC-T6细胞增殖模型,采用MTT法观察水提物与醇提物对HSC-T6细胞增殖的量效和时效关系来探讨鳖甲煎丸提取物对TGFβ1诱导HSC-T6细胞增殖的影响.rn 结果:1、MTT法检测结果表明,鳖甲煎丸水提物与醇提物对TGFβ1诱导的HSC-T6细胞增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抑制作用表现有一定差异.水提物在浓度0.125mg/ml作用24h抑制作用最佳(P<0.05),并在0.125-2.000mg/ml浓度范围,抑制效果随剂量增加而降低,呈线性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768.而醇提物在0.125-2.000mg/ml浓度范围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但表现出一定的时间依赖性.rn 结论:鳖甲煎丸水提物和醇提物对TGFβ1诱导的HSC-T6细胞增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水提物在0.125-2.OOOmg/ml浓度范围,抑制效果随剂量增加而降低,呈线性负相关关系,醇提物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则表现出一定的时间依赖性,其抑制作用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 摘要:中西医药临床研究一直是推动临床研究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药物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CP标准)是我国为了临床研究的科学性、安全性、有效性而制定的相关政策.为了GCP研究的规范化与管理的科学化,笔者就参与GCP临床研究的实践阐述一些关键点位的控制与把握,以飨同行研究时参考,共同为提高GCP临床研究的质量而奋斗.
  • 摘要:调胃饮是汶明琦主任医师创制的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方,临床使用已经十余年,疗效较好,被纳入《慢性胃炎中医治疗方案》中,并被制内协定方及制剂在全院推广应用.以该方的临床研究与应用的相关论文已发表近10篇,该研究获2012年度咸阳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发现以该方的基本方化裁辨治其它脾胃病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肝胆胰疾病临床治疗中的术后护理要点.方法:对进行ERCP术的患者术后护理进行分析.结果:ERCP术属于介入和微创手术,是一项较安全、可靠的检查方式,对肝、胆、胰疾病有较高的诊断和治疗价值.充分完善的护理配合是获得满意治疗结果的重要条件.结论:ERCP完善的术后护理,是ERCP治疗成功的基础和保障.
  •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组持续或间歇发作,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临床表现,而缺乏胃肠道结构和生化异常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典型症状为与排便异常相关的腹痛、腹胀,根据主要症状分为:腹泻主导型;便秘主导型;腹泻便秘交替型.精神、饮食、寒冷等因素可诱使症状复发或加重.
  •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埋线配合穴位埋线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综合治疗组(n=25例)给予枳术汤100M12次/日,穴位埋线1次/周;对照组(n=25例)给予莫沙必利片5mg 3次/日,观察时间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肛门直肠动力的改善情况,并在治疗结束后2个月进行随访.结果:枳术汤配合穴位埋线在改善患者主要症状、肛门直肠动力及等方面优于莫沙必利片(P<0.05),且患者复发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枳术汤配合穴位埋线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观察王捷虹主任医师自拟四神白术合剂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型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2例.治疗组口服四神白术合剂随证加减治疗;对照组口服参苓白术颗粒,每次6g/次,3次/日.两组均4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其主要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87%,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62.50%(P<0.01).结论:四神白术合剂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型有较好的疗效.
  •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是以结肠功能紊乱为主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常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便秘或便秘与腹泻交替,腹胀、肠鸣矢气或粘液便等,结肠镜或钡剂灌肠造影无器质性病变.著名消化病专家、国家级名老中医肖汉玺主任医师多年临床研究认为此类患者多具神经质,焦虑或抑郁,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临床常伴有心慌失眠、纳呆、消化不良等多种症状.就肠易激综合征的腹泻、腹痛及便秘型结合肖老的临床经验从中医角度进行了论述,对1例八年反复发作的腹痛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中药治疗,和1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中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现代医学无特效治疗方法和药物,多年来研究表明,中医药方法对此具有一定疗效优势,而养阴益胃法为中医治疗CAG常法之一.前期,曾比较益胃化裁方免煎颗粒与汤剂对CAG的疗效差异,其免煎颗粒的效果满意.为进一步评价其客观疗效,按GCP规范,采用随机分层、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设计方法,对53例CAG患者进行了临床疗效再评价.
  • 摘要: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纳达合剂对胆汁反流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的保护作用.rn 方法:利用大鼠胆汁反流性胃炎模型,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纳达低剂量组、纳达中剂量组、纳达高剂量组和麦滋林组,每组10只.通过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大鼠胃黏膜层及肌层厚度,AB/PAS染色观察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功能,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胃泌素(gastrin,GAS)、胃黏膜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氨基己糖(Hexosamine,HEX)以及磷脂(Phospholipid,PHOS)含量变化.rn 结果:HE染色显示纳达合剂可以显著增加胆汁反流性大鼠胃黏膜层厚度(P<0.05),对肌层厚度无显著影响;AB/PAS染色显示纳达合剂可以明显提高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功能,恢复黏膜屏障的完整性;ELISA法显示纳达合剂能够显著增加血清胃泌素、胃黏膜前列腺素Ez.氨基己糖及磷脂含量(P<0.05)。rn 结论:纳达合剂具有保护模型大鼠胃黏膜,促进胃黏膜修复的作用。
  • 摘要: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纳达合剂对胆汁反流性胃炎大鼠胃黏膜TNF-α、IL-8、ICAM-1、MCP-1的影响.rn 方法:利用大鼠胆汁反流性胃炎模型,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纳达低剂量组、纳达中剂量组、纳达高剂量组和麦滋林组,每组10只.通过病理切片HE染色,ELISA法检测大鼠胃黏膜白介素8 (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大鼠胃黏膜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炎症变化情况.rn 结果:HE染色显示纳达合剂可以显著改善大鼠胃黏膜炎症情况(P<0.05);ELISA法显示纳达合剂能够显著减少胃黏膜TNF-a,IL-8,ICAM-1的含量(P<0.05);Western blotting显示纳达合剂能够显著降低胃黏膜MCP-1蛋白的表达。rn 结论:纳达合剂具有显著改善胃黏膜炎症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参枳消萎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炎癌前病(PLGC)转归的影响及对血清三叶因子3(TFF3)和胃泌素-17的影响.rn 方法:89例PLGC随机分为对照组44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口服胃苏颗粒,15g/次,3次/d.观察组,参枳消萎汤内服,每天1剂.疗程均为16周.进行治疗前后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治疗前后胃脘疼痛、饱胀、痞闷、嗳气、纳差评分;检测治疗前后TFF3和胃泌素-17水平.rn 结果:观察组胃镜、胃黏膜病理疗效总有效率为100%,高于对照的84.1%(χ=5.729,P<0.05);治疗后观察组萎缩程度、IM、Dys病理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胃院疼痛、饱胀、痞闷、暖气、纳差等主要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TFF3水平均显著下降,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两组血清胃泌素-17水平明显升高,观察组升高更为显著(P<0.01)。rn 结论:参积消萎汤能阻断或逆转胃癌前病变(PLGC),延缓CAG向胃癌的发展,临床疗效显著。
  • 摘要: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研究的6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予西药多潘立酮及法莫替丁口服治疗,观察组予柴胡疏肝散加减.结果:观察组治愈8例、显效16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治愈6例、显效11例、有效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型临床疗效较好。
  •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糜烂性胃炎(CEG)浊毒内蕴证患者胃镜表现与病理组织学改变的关系。rn 方法:收集就诊于河北省中医院经电子胃镜诊断为慢性糜烂性胃炎,病变部位作病理检查,经中医四诊合参辨证后符合研究要求的133例患者,分为浊毒内蕴组和肝胃不和组,对两组患者胃镜表现与其病理组织学改变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CEG患者以男性较多,且以中年人为主;浊毒内蕴组胃镜象出现隆起型较肝胃不和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病理表现为肠化率无统计学意义;浊毒内蕴组中胃镜象中隆起型病理表现为肠化较平坦型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以中年男性居多,中医证型属浊毒内蕴患者中胃镜象为隆起糜烂型患者大多伴有肠上皮化生。
  •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病理类型,以胃腺体萎缩为主要病理改变,常伴有糜烂、肠化和不典型增生.其伴有的重度肠化和不典型增生被称为胃癌的癌前病变.西医学对此病无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而中医学通过辨证施治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症状,还可以使萎缩恢复,能够逆转肠化和不典型增生.内蒙古自治区著名名老中医牛兴东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疗效显著,其经验包括辨清寒热虚实以分型论治,对常见证型进行解释,把握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和“血瘀”的病机特点,有针对性的治疗,把握“主症”特点,结合中医辨病治疗,把握“兼挟病证”特点,施以对症治疗,治疗失眠症的药物有炒枣仁、夜交藤等,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胃粘膜糜烂,可选用护膜药物,可按照辨证结果或主症特点酌情选择应用,例如便秘、怕冷、年老偏于肾阳虚证时则可选用肉苁蓉,伴有咽干不适时可选用马勃护膜等等。对于伴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可加用三联或四联杀菌药进行治疗。
  •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16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4例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对照组80例用多潘立酮治疗,2组以30天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为71.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半夏泻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显著,能有效促进胃内炎症吸收,缓解症状,保护胃黏膜.
  • 摘要:目的:观察健脾活血汤治疗脾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对就诊于西安市中医医院脾胃科门诊且病理活组织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患者进行筛选,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给予健脾活血汤口服,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2周.疗程结束后观察临床疗效.rn 结果:1、两组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29%;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用效率91.43%,对照组80.00%,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胃钻膜组织学疗效比较,治疗组总用效率82.86%,对照组62.86%,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rn 结论:健脾活血汤治疗脾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不仅能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能够改善患者的病理表现,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摘要:目的:观察健脾清化饮口服治疗慢性胃炎脾虚湿热证的疗效.rn 方法:选择慢性胃炎脾虚湿热证患者120例,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予口服健脾清化饮.对照组予复方谷氨酰胺颗粒、多潘立酮口服,合并Hp感染者,加用奥美拉唑、甲硝唑、克拉霉素口服一周.两组一个疗程均为8周.一个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病理、C14呼气试验,心电图,肝、肾功能,血、尿、粪常规;同时密切观察和记录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以及药物使用后的不良反应.rn 结果:治疗组对中医证候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胃镜疗效对比,总有效率分别为75.00%和5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Hp感染例数、感染率、根除例数及根除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有6例抗Hp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治疗组在服用中药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rn 结论:口服健脾清化饮治疗慢性胃炎脾虚湿热证临床疗效优于西药,且未见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是消化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世界卫生组织将CAG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和异型增生(Dysplasia,DYS)定义为胃癌的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CAG病因复杂,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的特点.肝理脾法主要是协调肝脾功能,包括疏肝、清肝、柔肝等调肝治法及健脾、温脾、运脾等理脾治法。调肝理脾方法包括,疏肝和胃,证见胃脘胀痛连胁、嗳气频作、大便不爽或塘薄、苔薄白、脉弦细或弦滑等,方用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加减;临床常用调肝理脾法之一,用于治疗肝胃不和证患者,多因肝气不舒所致,表现为实证的证候特点。还有柔肝和胃,泻肝清胃等。该法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由于本病临床证型复杂,临床辨证较多,且证候标准不统一,致使调肝理脾法在临床应用中无章可循,不利于证候标准化及规范使用等。
  • 摘要:目的:观察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患者按1∶1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应用黄芪建中汤加味每天400mL,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加胶体果胶铋胶囊治疗,2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26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治愈18例,好转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2.2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满意.
  • 摘要:慢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慢性胃炎的分类方法很多,目前多采用的是国际上新悉尼系统的分类方法,将其分为慢性非萎缩性、慢性萎缩性和特殊类型三大类.西医治疗多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抑制胃酸、促进胃动力、保护胃黏膜等方法来改善症状,但往往药物副作用较大,患者不能耐受,且停药后症状多有反复,远期疗效欠佳.慢性胃炎在中医学领域并无相关病名,根据临床证候本病多归属于"胃脘痛"、"痞满"、"嘈杂"、"吐酸"等范畴.中医学在治疗慢性胃炎时有其独到的优势,辨证论治、遣方用药则是其治疗的根本.施今墨云:"临证如临阵,用药如用兵.必须明辨证候,详慎组方,灵活用药.不知医理,即难辨证;辨证不明,无从立法;遂致堆砌药味,杂乱无章".王彦刚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在治疗慢性胃炎辨证用药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尤其对对药的使用游刃有余,并且重视药症相应,认为合理的应用对药并做到药症相应可以减少盲目性,提高组方水平和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及有效性,其疗效更是显而易见。
  • 摘要:目的:观察胃转安方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讨其对胃癌前病变组织Ki-67蛋白表达的影响.rn 方法:将胃癌前病变患者120例随机分2组,治疗组60例给予胃转安方口服,对照组60例给予胃复春片口服,服药6个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胃镜表现、病理表现及Ki-67蛋白表达的改变.rn 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胃镜疗效、病理疗效方面均优于对照(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Ki-67抗原表达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间对降低患者Ki-67蛋白的表达作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胃转安方可显著缓解和改善胃癌前病变临床症状,对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的病理变化,可发生逆转,并能减低胃癌前病变组织Ki-67蛋白的表达。
  •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证素分布特点及其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的相关性,为中医临床辨证治疗CAG提供新思路,为早期预防或干预胃黏膜癌变提供理论依据.rn 方法:采用现场问卷调查方法,收集经电子胃镜检查并病理活检明确CAG诊断,有临床症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90例,采集患者的症候信息,通过证素软件系统统计CAG证素分布规律,分析总结CAG证素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的相关性.rn 结果:1.CAG不同年龄阶段分布不同,以中年(45-59岁)最多,约占55.6%。2.CAG证素分布特点:病位证素涉及胃、脾、肝、胆、心神、肾,以胃最为常见,与其他病位证素相比具有差异性(P<0.05);病性证素涉及气滞、湿、气虚、阳虚、痰、热、食积、血痕、阴虚、血虚、寒、阳亢,以气滞最为常见,与其他病性证素相比具有差异性(P<0.05)。3.证素与胃黏膜炎症性改变程度的关系:(1)病位证素胃、脾、肝与CAG胃黏膜炎症性改变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即病位证素胃、脾、肝积分越高,慢性炎症性程度越高。(2)病性证素气滞、湿、气虚、阳虚、痰、热、食积、血瘀、阴虚、血虚均与CAG胃黏膜炎症性改变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即这些病性证素积分越高,慢性炎症性程度越高。rn 结论:1.胃、脾、肝为CAG的主要病位,从胃、脾、肝论治具有理论依据,同时涉及心神、肾等脏腑,临证可兼顾他脏,五脏并调。实证常见于气滞、湿、痰、热、血瘀、食积,虚证常见于气虚、阳虚、阴虚。2.CAG慢性炎症程度与胃、脾、肝脏腑密切相关,与气滞、湿、气虚、阳虚、痰、热、食积、血瘀、阴虚、血虚密切相关。3.CAG肠上皮化生发生的危险因素病位在胃,病性在气虚、湿、热、血痪。CAG上皮内瘤变发生的危险因素病位在肝,病性在气滞、血虚。病位脾是CAG伴肠上皮化生或上皮内瘤变发生的保护因素,临床治疗CAG应重视健脾。
  • 摘要:随着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压力逐渐增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人数也与日俱增,人们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注也越来越多.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腺体肠上皮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常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或消瘦、贫血等,无特异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多致病因素性疾病及癌前病变.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与治疗,西医通过电子胃镜等手段对本病诊断明确,但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对症治疗;而中医对本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诊断标准却不统一。现代医家就中医、西医何者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更有优势的间题争论不休。作为新时期的中医传承者之一,笔者认为,与其无休止的争论,不如运用所学,更好的利用二者的优势。中医要想更好的发展,不能再像原来那样只学好中医基础理论,也要了解西医基本原理并借鉴西医先进技术;同时必须注意二者熟本熟末,不可本末倒置,要以中医为体,西医为用,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应用西医先进技术,更好地发挥中医的治疗优势。
  • 摘要:李乾构教授是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国家级著名中医师,从事中医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已五十余年.对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疗效显著.胃粘膜萎缩及肠上皮化生目前西医学认为不可能逆转.李乾构教授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探索出逆转肠上皮化生的辨证论治经验。根据脾胃肠生理与发生肠上皮化生病理过程动态变化逐渐加重总结概括为三体三用三个层次的本与标为辨治本病系统化,条理化予以规范:第一层次,以导致肠上皮化生的原发病为本,肠上皮化生病理为标;第二层次,以脾胃肠生理机能、特性为本,各种致病因素为标;第三层次,以整体五脏阴阳为本,脾胃元气为标,基于三体三用之别,拟以三本三标论治。
  • 摘要:随着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患病人数与日俱增,人们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胆汁反流性胃炎亦称碱性反流性胃炎,是指由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行降低幽门功能的手术等原因造成含有胆汁、胰液等十二指肠内容物流入胃,使胃黏膜产生炎症、糜烂和出血等,减弱胃黏膜屏障功能,而导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目前,西医主要是抑酸止痛、保护胃黏膜和促进胃肠动力等对症治疗,但疗效尚不理想.李佃贵教授从事中医事业40余年,承“大医之心”,行“大医之道”,全身心致力于中医脾胃病研究,在中医脾胃、肝胆等内科疑难杂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在努力挖掘历代中医文献中有关“浊”和“毒”记述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特点,首创“浊毒学说”,并基于浊毒理论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效果甚好。结合中医古籍与临床经验,总结出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应当辨证论治,辨证分为浊毒内蕴、肝胃不和、痕血停胃及胃阴不足四型;治疗时应注意既要针对浊毒产生之病因,又要给浊毒之邪以出路,避免闭门留寇。将化浊解毒贯穿治疗始终,兼以清热利湿、疏肝理气、活血祛痕和滋阴益胃等。
  • 摘要: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系不同原因所致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发病率居各类胃部疾病之首.对于本病的治疗,祖国传统医药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李培教授为第二届四川省名中医,擅长治疗食管、胃、肠、肝、胆、胰等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见解独到.李师提出“审机”的概念:“审机”即“审查病机”,指分析病理因素和脏腑病变,阐释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由于本病涉及的病理因素较多,而且临证时各因素之间又存在主次、轻重的区别,因此李师强调,在审机的基础上结合辨证,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从而获得更好的疗效。
  • 摘要:"心身"一词,是由Heinroth JCA(1818年)首先使用,"心身医学"则是由Deutsch P(1922年)提出,"心身疾病"的概念出现的更晚些,是由Halliday JL(1943年)特别是Alexander F(1950年)大力提倡的.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身医学越来越引起广大医学工作者的重视.心身医学是一门主要从精神和躯体的相互关系来研究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规律和防治方法的新兴学科.中医心身医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其实,在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心身相关的观念可以追溯到"毒药未兴,针药未起"的上古时代.《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问世,不仅标示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已经形成,而且对心身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并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医心身理论的研究日益重视.消化系统是身心相关的重要靶器官,对精神、情绪的变化具有高度相关性和敏感性。消化性溃疡不仅是一种生理疾病,而且有多种心理方面的因素,是经典的心身疾病之一。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精神因素产生应激所致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从《内经》心身医学相关理论出发探讨消化性溃疡伴发心理障碍的中医病机和防治原则。
  • 摘要:目的:评价三七胃痛胶囊联合雷贝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对胃溃疡的治疗作用.rn 方法:100例经胃镜证实伴有(或不伴有)HP感染的活动性胃溃疡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为给予三七胃痛+雷贝拉唑,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安慰剂,对HP阳性者,均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克拉霉素缓释片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疗程为4周,胃溃疡为6周后复查.内镜复查观察溃疡愈合率、HP转阴率、愈合S2期的获得率.rn 结果:疗程结束后,两组病例溃疡愈合率和HP根除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试验组溃疡愈合S2期获得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rn 结论:三七胃痛胶囊联合雷贝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是一种有效率高、安全、实用的方案,三七胃痛胶囊在提高溃疡愈合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 摘要:幽门螺杆菌(HP)的发现对导致胃部疾病的病因病机有了新的认识,近30多年的研究表明,HP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以及胃癌的发病密切相关,因此,胃病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医生要用西药"三联""四联"根除HP,但抗菌素耐药是个大问题,据调查HP对抗生素的耐药率甲硝唑为50%-100%(平均75.6%);克拉霉素为0-40%(平均27.6%);阿莫西林为0-2.7%耐药是导致根除Hp失败的重要原因.用中药常抑杀HP一般没有耐药问题,李乾构老师认有用中医药根除幽门螺杆菌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
  • 摘要:目的:基于IL-12、IFN-γ炎症因子与幽门螺杆菌(Hp)相关胃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采用液相芯片技术对Hp相关胃病患者整体外周血IL-12、IFN-γ研究基础上,通过检测并比较Hp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及正常对照受试者之间局部胃黏膜IL-12、IFN-γ的表达,以期从炎症因子角度进一步探讨Hp相关胃病脾胃虚实证候的本质内涵.rn 方法:收集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Hp相关胃病患者共102例(包括脾胃湿热证83例、脾气虚证19例),招募1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受试者,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胃镜下钳取各受试者胃黏膜标本2块,1块立即行快速尿素酶检测Hp, 1块放入4%多聚甲醛中固定后石蜡包埋备胃黏膜Hp组织学美兰染色和HE病理组织学检测;快速尿素酶及美兰染色均为阳性者判断为Hp感染阳性,以 ElivisionTM plus二步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法对胃黏膜炎症因子IL-12, IFN-γ进行定性、定位表达检测;由2名病理医师分别独立观察并评定胃黏膜标本炎症程度与活动性、组织病理形态及IL-12, IFN-γ,的表达情况。rn 结果:在本研究病例中,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及正常对照受试者之间胃黏膜炎症程度的不同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其中54.22%脾胃湿热证表现为重度炎症,脾气虚证中轻、中度炎症则占63.16%,正常对照受试者除个别外绝大多数胃黏膜未见明显炎症或部分呈现轻度炎症.就证候而言,脾胃湿热证Hp阳性者IL-12, IFN-γ,炎症因子表达均高于Hp阴性者(p=0.00),脾气虚证Hp阳性与阴性者间其表达则均不具有此差异。rn 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提示,Hp与IL-12可能类似中医之“邪气”范畴,而IFN-γ,则类似于中医的“正气”;脾胃湿热证处于“正邪交争”的剧烈阶段,其较重的炎症程度及炎症活动性与IL-12高表达均一定程度提示“邪气亢盛”的状态,而IFN-γ,高表达则可能一定程度提示“正气不虚”之貌。
  • 摘要:目的:观察、研究含铋剂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含铋剂四联疗法和三联疗法,比较两组疗效差异.结果:四联组根除率92%三联组根除率76%,四联组优于三联组P<0.05,结论:含铋剂四联方案是根除幽门螺杆菌安全、有效.
  • 摘要:目的:评价六气背俞贴敷疗法对Hp阴性消化性溃疡复发的影响.rn 方法:将收治的150例Hp阴性消化性溃疡愈合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即六气背俞贴敷治疗组(75例),予六气背俞贴敷治疗1年,治疗后随访观察1年;B组,即对照组(75例),不予干预,随访2年.评价1年后和2年后各组症状积分和2年后各组溃疡复发的情况.rn 结果:1年后和2年后,A组患者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年后,A组患者的症状积分低于B组,差异显著(P<0.01)。B组1年后和2年后的症状积分与随访前无明显变化(P>0.05);。2年后复查胃镜,A组有5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7.14%, B组有22例复发,复发率为30.56%,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rn 结论:六气背俞贴敷疗法可有效的降低Hp阴性消化性溃疡的复发率。
  • 摘要:目的:探讨自拟中药协定处方"清胃颗粒"(黄连黄芩党参姜半夏干姜枳实厚朴木香炒苍术)与枸橼酸铋钾胶囊(丽珠得乐)三联联合治疗慢性胃炎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根除率及症状缓解率.rn 方法:以门诊及住院94例感染幽门螺杆菌并伴有明显症状的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清胃颗粒"开水冲化300ml早晚温服,并联合铋剂、阿莫西林、甲硝唑、三联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三联治疗;在治疗后的二、四、八周末进行症状评分,于治疗结束后的第四周进行Hp检测,两组相比较.rn 结果:中药“清胃颗粒”联合三联组治疗第二周末有效率为83.33%,治疗后第八周末症状缓解率为87.50%均明显高于单纯三联组(P<0.05)。Hp的根除率,中药“清胃颗粒”联合三联组为91.67%,明显优于单纯三联组67.39%(P<0.01)。rn 结论:中药“清胃颗粒”联合三联治疗Hp相关慢性胃炎,无论在根除HP还是缓解胃炎症状以及持续好转的时间均好于单纯三联组,中西药合用是增强疗效的良好方法,值得探讨。
  • 摘要:目的:观察比较西药、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rn 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0年3月收治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消化性溃疡患者18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HP根除率.rn 结果:治疗组90例患者中,治愈49例,有效38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90例患者中,治愈37例,有效39例,总有效率84.4%。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经4周治疗后HP根除率96.7%,对照组经4周治疗后HP根除率为88.9%,治疗组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中药配合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优于仅使用西药治疗,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提高HP根除率,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对上消化道出血(UGIH)的作用.rn 方法:将102例患者按半随机法分为2组.对照组52例采用内镜直视下喷洒凝血酶治疗,观察组50例用中药复方石榴皮五倍子诃子液.rn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痊愈率分别为38.00%, 1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祭组和治疗组治疗后第1d继续出血人数分为15例、18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d继续出血人数分别为9例、15例,第3d为4例、10例;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和治疗组止血时间分别为(31.45±4.32)h,(50.25±6.68)h;住院时间分别为(7.02±0.53)d,(9.86±2.14)d;输血量分为(15.20±3.16 )U,(28.78±4.54)U。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例和2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其余患者均未发现其他明显不良反应。rn 结论:内镜直视下喷洒中药复方石榴皮五倍子诃子液可明显缩短UGIH患者的止血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继续出血率和输血量,且不良反应轻微,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杭州地区上消化道出血(UGIB)发病因素与中医时相的相关性研究.rn 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UGIB病例,统计不同发病因素的分布及与中医时相因素的相关性.rn 结果:溃疡炎症因素相关UGIB发病具有季节性、节气性,血管性因素与肿瘤性因素相关UGIB无明显季节性及节气性。溃疡炎症因素相关UGIB昼夜发病有统计学差异,各时辰间发病有统计学差异,发病高峰在卯时。血管因素相关UGIB昼夜以及各时辰间的发病无显著差异。肿瘤因素相关UGIB昼夜发病无统计学差异,但各时辰间的发病有统计学差异,发病高峰在卯时和辰时。rn 结论:UGIB不同病因所致UGIB的发病与中医时相的关系存在差异。
  • 摘要:目的:通过对早期胃癌患者的病理分型与中医舌象、证型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早期胃癌病理分型与中医舌象、证型的关系,为早期胃癌的中医诊断辨证的新思路和理论依据提供参考,促进中医辨证的客观化.rn 方法:通过门诊及病房收集早期胃癌患者51例,将患者一般信息、病理结果、搜集中医四诊信息及中医辨证结果记录于设计好的记录表中,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录人、整理、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病理分型与中医舌象、证型的相关性。rn 结果:比较、分析搜集到的51例早期胃癌患者信息:1.男性37例(72.55%),女性14例(27.45%);发病年龄44岁以下1例(1.96%),45岁至59岁17例(33.33%),60岁以上33例(64.71%).2.早期胃癌病理按组织学分型中、高分化腺癌和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中舌色分布情况无统计学差异;按浸润层次分型粘膜内癌、粘膜下癌的舌色分布情况不同,粘膜内癌中绛舌较多见。rn 结论:1、早期胃癌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以中老年为主。2、早期胃癌病理组织学分型中、高分化腺癌最为多见,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较少;病理按浸润层次分型粘膜内癌较粘膜下癌多;病理大体类型以平坦型最为为主;病变部位以胃窦最为多见,其次为胃角、胃体。3、早期胃癌中粘膜内癌以绛舌较多见。4、早期胃癌中中、高分化腺癌及粘膜内癌均以黄腻苔较多见。5、早期胃癌中粘膜内癌与脾胃湿热证具有相关性。
  • 摘要:慢性腹泻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老年人病程相对较长.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粪便量增加(>200g/d),粪质稀薄(含水量>85%).腹泻超过3-6周或反复发作,即为慢性腹泻.常见于现代医学中的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结肠炎等疾病.笔者老师在临床中运用补中益气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治疗慢性腹泻60例,取得良好疗效.慢性腹泻患者120例均为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武汉市中医院的门诊及住院患者。治疗组60例,照组60例。治疗前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进行饮食预防及脱水纠正。治疗组:以补中益气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对照组:思密达3g tid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3片tid。服用20天后停用。治疗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 摘要:目的:观察调营敛肝饮合地榆散加减治疗残胃炎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0例,用调营敛肝饮地榆散加减治疗,日一剂,一次50ml,每天3次;对照组30例,用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次,每天2次;左氧氟沙星片,0.1g/次,每天2次;甲硝唑片,0.2g/次,每天2次;服药疗程均为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28130)与对照组66.67%(2013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全身症状积分,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调营敛肝饮合地榆散加减治疗残胃炎疗效显著,且无毒性反应。
  • 摘要:目的:建立功能性腹泻动物模型,对比治疗前后五羟色胺(5-HT)、胃动素(MOT)、水通道蛋白3(AQP-3)的表达,探讨其与功能性腹泻之间的关系及中药从脾论治的优势性.rn 方法:①选用4周龄wistar雄性大鼠90只,采用饮食+劳倦方法造模,2周,并对模型进行评价;②给予模型大鼠参苓白术散与阳性药得舒特对比治疗,2周;③对比给药组与模型组及正常组之间5-HT、MOT、AQP-3的表达.rn 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中5-HT, MOT含量及结肠粘膜AQP-3的表达与空白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参苓白术散高剂量及得舒特均可均能使其有效恢复。rn 结论:血清5-HT, MOT,结肠粘膜AQP-3表达的变化可能为功能性腹泻的发病机制,参苓白术散对其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 摘要:慢性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多(每天3次以上),排便量增加,粪质稀溏,病程在4周以上者.可包括现代医学的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失调等多种疾病.本病多由急性腹泻失治、误治传变而来,也有直接发病者.与禀赋、情志、饮食、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迁延难愈,治疗较为复杂.笔者有幸跟随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重庆市名中医王仁强主任中医师学习,发现老师治疗本病辨证精准,疗效显著.王师认为,本病病机以虚为主、虚实夹杂、脾肾不足为其根本病机。健脾补肾为治泻第一要旨,须贯穿于治疗始终。然脾之运化,亦有赖于肝之疏泄,故还应注意疏肝调气。王主任根据本病的病机为脾肾两虚兼肝脾不调特点,特制定脾肾双补兼疏肝治疗大法,常用自拟脾肾双补方加减,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治疗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及血清中神经肽Y(NPY)的变化.rn 方法:选择功能性腹泻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观察组给与中药从脾论治系列方药,连用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PY水平,医院焦虑与抑郁量表(HAD)积分及中医症候积分,评价其临床疗效并观察两组的不良反应.rn 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5.71%和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和抑郁焦虑积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血清NPY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rn 结论:中药从脾论治系列方药治疗功能性腹泻安全有效,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促进功能性腹泻患者血清NPY释放密切相关。
  • 摘要: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是一个病理学概念,包括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和异型增生(Dysplasia,Dys),主要伴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从正常胃黏膜向胃癌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现代医学在PLGC治疗上多采用维酶素、β-胡萝卜素等,但疗效不甚理想。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促进黏膜修复因子和干预细胞凋亡,逆转PLGC,但在中药颗粒剂型方面研究较少。PLGC证候以虚实关联证为主,因幽门螺杆菌(HP)等湿热“虫”毒侵袭,久则耗气伤阴、络脉淤阻,出现黏膜增生、肠化,形成胃络微型症瘕,故气阴不足,毒瘀交阻为PLGC主要病理,结合多年宁夏密点麻晰对胃黏膜修复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以益气养阴、化淤解毒立法,组成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组合剂治疗PLGC取得较好疗效。利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复方蜥蜴散对PLGC大鼠胃黏膜细胞Wnt2,p-catenin等抗凋亡蛋白的调控作用,探讨该方干预PLGC的机制。
  • 摘要: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TAA)是一种含硫化合物,1949年Fitzhugh等报道单剂给药可造成肝小叶中心坏死,长期给药可引起肝纤维化和肝癌,并且TAA诱发急性肝衰竭可表现肝性脑病,常用于制作肝纤维化和肝性脑病模型.然而TAA在导致肝损伤时,国内外许多学者均报道过该模型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即TAA在引起肝损伤的同时还伴有胃肠道的损伤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TAA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是典型的“肝-肠损伤”模型并伴有肠源性内毒素血症,TAA主要通过氧化应激、脂质过氧化反应导致肝细胞凋亡和坏死,其导致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肝脏的二次打击也不容小觑。TAA致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
  • 摘要:目的:观察柴胡皂苷d(Saikosaponin-d,SSd)对急性肝损伤(ALI)小鼠HMGB1表达的影响,探讨柴胡皂苷对AL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rn 方法:使用四氯化碳(CCL4)制作急性肝损伤的小鼠模型.将雄性ICR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10)、ALI组(n=10)、SSd低剂量组(n=10)、SSd中剂量组(n=10)、SSd高剂量组(n=10).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测定小鼠肝组织HMGB1蛋白、p-JAK2、p-STAT3,RT-PCR法检测小鼠肝组织HMGB1、炎症因子(IL-1β、IL-18),ELISA法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小鼠肝功能(ALT、AST),病理组织学观察肝脏损伤情况及其程度.rn 结果:急性肝损伤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功能(ALT, AST)显著异常,病理组织学显示小叶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损伤严重,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RT-PCR检测发现炎症因子(IL-Ip、IL-18 ) mRNA表达显著升高,Western blotting显示p-stat3, HMGBI蛋白表达显著上升。SSd干预后,肝脏损伤及各项指标呈剂量依懒性被抑制。rn 结论:SSd可以显著减轻CCL,所引起的急性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JAK2/STAT3通路,下调肝组织中HMGB 1蛋白表达及其下游炎症级联反应有关。
  • 摘要:目前现代医学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手段单一,疗效不佳,病情易反复发作且缠绵难愈,同时药物的副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随着对中医药基础研究的深入,中医药在改善IBS-D患者临床症状方面疗效显著,且复发率低,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IBS-D的巨大优势.导师周正华老师长期从事脾胃病的治疗与科研工作,经过多年的临床论证,运用中医药理论,用健脾温肾法联合"脾胃贴"治疗脾肾阳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
  •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一组目前尚无器质性原因可究的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的消化不良症候群,其症状主要包括餐后饱胀不适、上腹胀满、嗳气、腹痛、厌食等,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在全球范围的总患病率为11.5%~14.5%另,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国内FD患病率为23.5%.由于目前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针对FD的对症治疗效果不能令人完全满意,且患者反复就诊,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所以,进一步研究和揭示FD的发病机理对其治疗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然而,目前尚缺乏能够完全模拟FD患者症状及内脏高敏感、胃顺应性降低、胃排空延缓等病理状态的FD造模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相关研究。有研究表明,碘乙酰胺灌胃法能够较好的模拟人体内脏高敏感、胃顺应性降低等病理状态;而传统的夹尾应激法在模拟其进食量减少、胃排空延缓、内脏敏感性升高等症状的同时,也可以刺激大鼠产生焦虑、易激惹等情绪变化,一定程度地模拟了FD的部分病因。在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采用碘乙酰胺灌胃联合夹尾应激的方法建立FD模型,并对其进行初步评估,以期建立相对理想的动物模型。
  •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评价胃容受性和胃排空功能的方法有多种,而国内外已有相关报道关于液体营养负荷试验(Liquid Nutrient Load Test,LNLT)可检测近端胃容受性及感觉功能.因其方法简便,无创等优点,近年来已作为一种反应胃部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检查方法在临床中广泛应用.通过液体营养餐负荷试验,结合SF-36生活质量量表和医院综合焦虑抑郁量表(HAD量表)评价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肠运动功能情况,同时进行辨证分型,探讨FD患者证型特点与胃肠运动功能差异性的关系.
  •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常见的胃肠道动力疾病和消化内科多发病,FD的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但目前尚未阐明其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FD属于典型的身心疾病,FD与精神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发病机制与脑肠肽的调节障碍有关,其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对异常刺激的处理和脑肠肽水平的异常.脑肠肽是脑肠轴靶向作用的分子基础,脑肠轴通过脑肠互动作用调控相关脑肠肽水平的变化,从而影响FD的发病.目前发现与FD相关的脑肠肽有15余种,相关脑肠肽多在下丘脑、延髓、脊髓、胃肠黏膜表达,从相关脑肠肽的分泌及作用机制来阐明其水平变化与FD发病的关系.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清肝调脾法治疗酒精性肝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酒精性肝炎提供有依据的思路和有实际意义的参考方法,从而提高治疗酒精性肝炎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将60例酒精性肝炎轻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采取随机平行对照方法.两组患者均予常规基础治疗:严格戒酒;高蛋白低脂饮食;还原型谷胱甘肽片0.2克口服,一日三次;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150毫克口服,一日三次.治疗组加以自拟清肝调脾方中药汤剂,水煎300ml,分两次温服,一日一剂;对照组单纯给予基础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中医临床症状和症状积分以及血清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rn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57%,治疗组总疗效与对照组比较P<0.05,可见两组病例有显著性差异。临床症状的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对比,在肮闷腹胀、胁痛、大便塘、口苦、身目发黄症状方面,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在饮食减少方面,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血清肝功能指标的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肝功能指标对比,ALT,AST,GGT,TBIL指标均P<0.01,由此得之,治疗组对于改善血清肝功能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rn 结论:临床研究表明:患者治疗后各项血清肝功能指标和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均得到改善;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患者均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表明清肝调脾法在治疗酒精性肝炎是安全有效的。
  • 摘要:胆囊结石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将胆囊切除术作为治疗胆囊结石的首选方法.然而人们发现相当一部分患者在胆囊切除后原有的症状没有消失,甚至在此基础上又出现新的症状。故而1950年Pribram提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 PCS),本文对发病病因包括胆系原因和非胆系原因,诊断方法,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胆系原因包括胆总管结石,胆囊管残留过长,十二指肠憩室等,十二指肠-胃反流是PCS极其重要的胆系外原因。由于PCS的病因多样,故明确病因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基石。其治疗的总原则是祛除病因、解除狭窄、通畅引流、防治感染、缓解症状。内科保守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或查有明确器质性病变者,应进行外科治疗。
  • 摘要: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是指不能用器质性病变或生化异常来解释的消化道功能性疾病,其发病率高,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发病机制多重而复杂,目前西医治疗上缺乏长期有效的治愈性药物和治疗方法.罗马Ⅲ标准将成人FGIDs分为六大类二十八种疾病,为其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近年来诸多研究显示,许多FGIDs患者有各种上下消化道症状重叠表现,不仅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增加了临床诊治的难度和医疗费用.本文拟对FGIDs症状重叠定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作综述.发病基础包括内脏高敏感和胃肠动力障碍,脑一肠轴调节的异常等,FGIDs症状重叠涉及病位较多,病情复杂多变,病机也在不断变化发展。中医在临证过程中以脏腑辨证定位,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定性。故FGIDs症状重叠中医临证时应从病证的虚实、寒热等方面综合把握病机,进行辨证施治。
  • 摘要:目的:探讨运用名老中医杨廉方主任医师运用经验方四逆平异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组的56例患者采用中药四逆平异汤进行治疗,对照组56例患者采用西药莫沙必利进行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56例患者痊愈29例,有效20例,无效7例,总有效为87.5%。对照组56例患者痊愈16例,有效23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69.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中药四逆平异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张仲景对腹痛的诊治有着丰富的经验,其对阳明腑实腹痛的诊治更是具有系统性、层次性,按照腹痛的不同部位、不同性质及其不同的本证及兼证、变证,在通腑导滞的基础上,其治疗方药各有化裁.梳理阳明腑实腹痛诊治理论的层次性,对急性胰腺炎不同阶段不同表现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目前,针对重症急性胰腺炎,采用通腑导滞法是共识,然而由于其特殊的发病机制及病程经过,如将"得快利即止"作为"中病即止"的目标则显不足的,如何将张仲景的腹痛诊治理论更好地用于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尤其是对其中的重症急性胰腺炎,通腑导滞法的应用如何确定"中病"的目标与内涵,均需在继承基础上有所发展,而这些正是本文研究目的之所在.
  • 摘要:使用清胰解毒汤方鼻饲加芒硝外敷联合西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能明显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为SAP患者尽早开放肠内营养提供基础条件,减少静脉营养支持、患者住院时间及费用,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无器质性原因可究的,慢性持续性或反复发作中上腹症候群.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几乎每个入一生中都曾有过消化不良的症状,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因消化不良症状就诊者占内科总数的30%左右,占消化内科专科门诊的70%,其中功能性消化不良占消化内科专科门诊的30%-40%.据有关资料表现,随着人们工作紧张度的增强和滥用药物现象,该病发病率近几年来呈上升趋势,利用低频电脉冲治疗该病,经系统观察和随访,疗效满意,未见有任何副反应,说明穴位低频电刺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仪器使用安全,尤其是对针刺存有恐惧的患者.
  •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浊毒内蕴证与Stat3、NF-κB表达的相关性,找出之间内在机制.rn 方法:将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病例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中医辨证分类,并对其病理标本应用免疫组治化学法检测Stat3、NF-κB表达情况.rn 结果:浊毒内蕴证组57例患者中轻度肠化20例,中度肠化19例,重度肠化18例;肝胃不和证组中轻度肠化18例,中度肠化9例,重度肠化2例。两组比较,两组的肠化程度分布有差别,浊毒内蕴证组胃砧膜肠化程度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胃不和证组相比,浊毒内蕴证组中Stat3,NF-xB的表达量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rn 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中浊毒内蕴证是一个应予以特别重视的证型,尤其是同时伴有Stat3,NF-xB高表达时应及时对该证进行干预,以防其向突变恶化方向转化。
  • 摘要:目的:观察安胃二号汤治疗慢性胃炎(CSG)合并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对胃黏膜病理的影响以及用药安全性问题.rn 方法:入选CSG合并癌前病变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分别口服安胃二号汤免煎颗粒剂与胃复春片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比较两组药物对主要临床症状、总体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疗效、胃镜和病理组织学的影响以及药物不良反应.rn 结果:治疗组在改善CSG患者临床症状、总体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疗效、胃粘膜病理情况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rn 结论:安胃汤治疗CSG合并癌前病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是一种有效的CSG合并癌前病变治疗药物,值得深人研究。
  • 摘要:急性胰腺炎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性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临床以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和血胰酶增高等为特点.其发病率逐年升高,病死率仍居高不下,20%-30%的患者临床经过凶险,总体病死率为5%-10%.2013-2015年使用健脾通腑方序贯治疗急性胰腺炎取得较好的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与比较DDC高剂量恒量腹腔注射、DDC递增法腹腔注射、DBTC一次性尾静脉注射三种慢性胰腺炎胰腺纤维化造模方法.rn 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组、DDC高剂量恒量腹腔注射组、DDC递增法腹腔注射组、DBTC一次性尾静脉注射组.采取相应的造模措施,在造模后4周检测血淀粉酶、透明质酸,获取胰腺组织标本,常规HE染色,对胰腺水肿、炎症、出血、坏死进行病理评分,应用Masson染色法对胰腺胶原纤维染色.实验中观察大鼠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rn 结果:DDC递增组、DBTC组血淀粉酶水平显著高于DDC恒量组、对照组,透明质酸水平DDC递增组与DDC恒量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DBTC组显著高于DDC恒量组;DDC恒量组、DDC递增组、DBTC组病理评分、纤维化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DDC递增组与DDC恒量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DBTC组显著高于DDC恒量组。rn 结论:DDC恒量腹腔注射法和递增腹腔注射法胰腺的纤维化不明显,DBTC一次性尾静脉注射法胰腺的纤维化最显著,比较符合人类CP的发病机理和病理组织学改变。
  • 摘要:目的:观察咖啡酸片(CFA)对肝硬化患者合并脾功能亢进所致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患者,分为代偿期70例和失代偿期32例两组,均给以咖啡酸片0.3 g/次,tid口服,共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变化.结果:提高白细胞代偿期肝硬化及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75.7%和71.9%;提高血小板代偿期肝硬化及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1.4%和84.4%.结论:CFA对代偿期、失代偿期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有提高作用,尤其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疗效更好.
  • 摘要:目的:观察健脾补肾方联合水冷微波消融术治疗对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病探讨其对患者AFP水平、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rn 方法:收取40例符合本次研究入选标准的PLC患者,两组患者均给予水冷微波消融术及对症基础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服用健脾补肾方并随症加减,疗程为2个月.治疗结束后,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CD3+、CD4+及CD8+T细胞绝对值、CD4+/CD8+比值、AFP水平、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改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健脾补肾方可明显提高PLC微波消融术后CD3+, CD4+细胞水平及CD4+/CD8+比值(P<0.05),而对CD8+T淋巴细胞水平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AFP水平较治疗前均所的下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在对PLC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改善情况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rn 结论:健脾补肾方可改善PLC水冷微波消融术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蛋白酶原水平及胃镜病理改变的关系,探索本病中医证型客观化指标,为临床的辨证施治提供一定的依据;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与不同病理表现的关系,为本病的早期诊治提供新的客观依据.rn 方法:收集符合诊断标准、纳人标准及排除标准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共90例,参照中医辨证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胃蛋白酶原的水平,填写统一的调查表,用统计方法分析各证型间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的差异、各病理表现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及各病理改变的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的差异。rn 结果:(1)各中医证型的胃镜病理改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中医证型的Hp感染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2)PGI水平排序:脾胃湿热组>肝胃不和组>胃络痪血组>脾胃虚弱组>胃阴不足组。各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F=110.341,F=0.000<0.05)。其中脾胃虚弱组与胃阴不足组、脾胃湿热组、肝胃不和组,胃络痕血组与胃阴不足组、脾胃湿热组、肝胃不和组,胃阴不足组与脾胃湿热组、肝胃不和组,脾胃湿热证与肝胃不和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脾胃虚弱组与胃络疲血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1.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粘膜病理演变有一定关系。说明中医辨证分型确实有其一定的病理学基础。2.胃蛋白酶原的含量的检测可当做临床工作中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可以协助指导临床诊疗。
  • 摘要:目的:探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Touch)脂肪衰减参数(FAI值)在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FAI值与NAFL中医证型、超声分级等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丰富中医辨证的客观化.rn 方法:收集2014年2月-2015年2月XXX消化内科门诊以及体检中心150例NAFL病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姓名、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肝功能、血脂、空腹血糖等;采用FibroTouch检测NAFL患者的FAI值,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诊断脂肪肝超声分级,按照2011年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西医诊疗共识意见》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应用ROC曲线方法评价FAI值在NAFL诊断中的准确性,分析FAI值与NAFL中医证型、脂肪肝超声分级和其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rn 结果:NAFL不同中医证型间FAI均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痰瘀互结证FAI值最高,其次是痰湿内阻证、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肝郁气滞证。另外,5证型间的B超分级分布趋势有明显差异。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脂肪肝多表现为轻度;痰湿内阻证、湿热蕴结证多表现为中度;而痰瘀互结证脂肪肝多表现为重度。采用ROC曲线分析,FibroTouch诊断中度脂肪肝ROC曲线下面积(AUROC)为0.895(95%CI:0.8440.947)、重度脂肪肝AUROC为0.956(95%CI:0.917-0.995)。rn 结论:NAFL不同中医证型的FAI值存在差异,评估FAI值有助于中医辨证;FAI值在脂肪肝分级诊断中准确性较高,FibroTouch可作为一种新的临床评价NAFL严重程度的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 摘要: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轻度肝功能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3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3例,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对照组30例,以甘草酸二胺胶囊治疗.评价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对于谷氨酰转肽酶(GGT)的降低方面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但在降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方面,两者疗效相当(P均>0.05).结论:柴胡舒肝散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显著,尤其在降低GGT方面,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肝硬化合并显性感染,易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其住院死亡率高达15%,是无合并感染的2倍多.肝硬化一旦出现SIRS,随之会发生脓毒症、肾衰、休克、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等,最终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从而影响其生存,30~50%肝硬化死亡均由感染所致.因此,积极开展肝硬化合并SIRS的相关研究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出现SIRS和未出现SIRS两种情况的各项临床指标,探讨与中医证型的内在联系,为该疾病的中医药防治与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SIRS组并发症中自发性腹膜炎发生率最高,其他依次为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症及尿路感染。两组并发症情况差异显著。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SIRS组(100%)非常显著地高于非SIRS(54.01%)。SIRS组常几种并发症同时出现,非SIRS组并发症均为单个出现。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SIRS组以瘀血阻络证为主,其次为湿热蕴结证及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肝气郁结及水湿内停证型较少,提示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SIRS的中医证型有其独立的分布特点。
  • 摘要:目的:总结浙江省名中医王邦才主任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经验.方法:通过跟随王邦才主任临诊及对其医案的探讨和学习,总结老师对慢乙肝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的学术观点及创新之处,并赋予验案举隅.结果:王邦才主任认为慢乙肝的病因为疫毒内伏,复为外邪引动而发病.而病机则多为本虚标实,正气不足为病之本;疫毒内积,肝脾失调为病之标.本病常迁延不愈,正邪交结,虚实互见.治疗上强调扶正祛邪,疏肝理脾以顺脏腑之性;解毒散瘀以祛内伏之邪,以达标本同治之效.所附验案,疗效显著.结论:王邦才主任对慢乙肝病因病机及分型有其独到见解,临床疗效肯定,值得深入学习和推广运用.
  • 摘要:乙肝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是慢性肝病发展至晚期的主要变化,系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引起肝细胞弥漫性实质性病变.归属于中医"鼓胀"范畴,古人将"鼓胀"列为风、痨、膨、膈四大疑难病证之一,病情缠绵难愈,变化多端.李佃贵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创造性地提出"浊毒学说",并创造性的提出了"浊毒伏络"之病因病机,采用"软肝化坚、化浊解毒、活血养血"三步疗法辨证施治,疗效显著。
  • 摘要: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肝内细小胆管进行性破坏,并以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慢性进展为特点,与自身免疫相关的疾病.其临床特征以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胺转肽酶(GGT)明显升高为主,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检测是诊断PBC的特异性指标,其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肝内细小胆管慢性、非化脓性、汇管区炎症、慢性胆汁淤积和纤维化,晚期肝小叶破坏,假小叶及结节形成,可进展为肝硬化.目前经临床实验证实,熊去氧胆酸(UDCA)是治疗PBC安全有效的药物,对早期患者能缓解病情,改善预后,但存在对UDCA应答欠佳的患者.同时,PBC的病情呈进行性,最终会进展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肝移植是终末期PBC患者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化肝通络方,是临床经验方,在临床上治疗PBC效果显著.方中余甘子、黄芪、西红花、印度獐芽菜等药物,现代药理学证实具有保肝降酶、抗肝纤维化等作用.通过现代生物学方法,研究化肝通络方对PBC小鼠药效,并研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为消化科常见病,2013年美国胃肠病学院(ACG)发布的新版GERD诊治指南将其定义为:由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或以上部位,进入口腔(包括咽部)或肺引起的的症状或并发症.可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和糜烂性反流病(ERD)两个亚型.目前西医治疗以质子泵抑制剂为主要手段,但对于一些难治性GERD临床疗效却并不乐观.西医临床使用到的治疗药物大致可分为抑酸剂、促动力药物、抗反流药、内脏痛觉调节剂、勃膜保护剂。也可通过外科手术及内镜进行治疗方。中医通过辨证论治进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泛酸、胃灼痛等不适症状和食管黏膜的损害,以及口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组织的损害.胃食管反流主要的临床症状有:烧心、反酸、胸痛、胃痛等,与中医"反酸"、"胃脘痛"、"嘈杂"、"噎嗝"、"胸痛"等病类似.一般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日久可致血寮痰凝,甚至可以发展为“噎隔”。治疗上当理气调升降论治,法当“和胃降逆”。这似乎也和现代医学的机理相吻合。而在临床上体会,肝木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视肝木的病机演变,湿热致病当从三焦辨证等,总之,GERD的中医治疗,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辨证分型,对号人座。而应既了解现代医学对疾病的深刻认识,又要具备中医的思维,掌握人体的生理特点和病理发展规律,才能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正确辨证论治。
  • 摘要:目的:观察降逆护膜汤体外对脱氧胆酸(DCA)诱导人正常食管粘膜上皮细胞HEEC凋亡中p38MAPK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降逆护膜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机制.rn 方法:通过体外培养人正常食管上皮细胞,经DCA诱导出现凋亡现象,采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的降逆护膜汤对细胞凋亡的影响.运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与p38MAPK的关系.rn 结果:MTT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CA使细胞生存率明显降低(P<0.01),而降逆护膜汤提高生存率,与DC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蛋白检测结果显示,降逆护膜汤能显著抑制细胞凋亡模型中p38MAPK的磷酸化水平,及提高bcl-2/bax表达量来发挥抗凋亡作用。rn 结论:降逆护膜汤可通过抑制p38MAPK的磷酸化水平来发挥其抗凋亡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食道支架置入术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方法:对食道支架置入术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结果:护理干预后患者在合理饮食,控制情绪,吸烟饮酒,适当运动等方面效果显著.结论:对食道支架置入术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调节患着的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口臭是影响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和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约有10%~65%的人受到口臭的困扰.经过十多年的临床积累,运用中医药治疗口臭,临床取得较好的效果.口臭的病因主要是内热和食滞,病机关键是浊气不降,上冲口咽,其中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胃的受纳沉降功能受到影响而至浊气上泛的核心所在。在口臭的发病过程中,肝脏的疏泄功能对于胃之通降功能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因此,口臭的治疗关键是调理胃、肝,针对不同证型的口臭采用不同的中药。
  • 摘要:痞满,又称胃痞病,是中医脾胃病科门诊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大多数属于西医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范畴.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以反复发作的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为主要表现,经检查排除相关器质性疾病诊断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该病虽不对生命构成威胁,但严重影响工作及生活质量,对社会生产力亦有不利影响.西医目前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对症治疗为主,尚无特效治疗手段,而中医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上有着良好的疗效.脾虚气滞证是痞满(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最主要证型,本研究对痞满脾虚气滞型患者采用随机、双盲、对照、安慰剂方案,评价健脾理气中药的临床疗效,并选取健康人作为对照,并从B超近端胃排空及5-HT,MTL,Ghrelin三种胃肠激素对其发病及药物干预机制进行研究,为研究脾虚气滞证痞满(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开发调节胃肠功能中药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靶点。
  • 摘要:目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有的是一组症状,但胃镜、上消化道造影、B超及各种化验却无明显异常,病情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目前西医对此病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中医治疗尤显特色,本病例研究主要观察柴平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参照罗马Ⅱ标准人选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柴平汤治疗,具体方药如下:柴胡9g,姜半夏9g,党参15g,黄芬6g,干姜6g,甘草6g,苍术lOg,厚朴lOg,陈皮12g,炒二芽各30go痰湿阻滞:舌体胖大、齿痕多者加霍香、佩兰、获荃、炒白术、砂仁、白豆落;肝胃不和,胃气上逆:暖气者加代储石、旋复花、沉香;阴虚:口干咽燥,胃院隐痛者加石解、沙参、麦冬;脾胃虚寒重者加干姜、桂枝、黄蔑、小菌香;郁热反酸,胃脱嘈杂者加左金丸、乌贼骨、浙贝母、连翘;气滞血痕者加延胡索、制香附;大便不畅者加生大黄,全瓜萎。对照组30例予构椽酸莫沙必利片治疗,5mg/次,早、中、晚饭前各服一次。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时评价疗效。rn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对照组为77%,差异有显著性(P<0.05)。rn 结论:本病属于中医“痞满”、“胃院痛”的范畴。中医学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而纳化功能即消化功能,故该病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其病机为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察赋不足、脾胃虚弱,中气旺盛则化生气血,充养五脏六腑,脾胃亦得自养;若脾胃功能衰弱,则纳运失常、生化乏源,肝主疏泄,脾主运化,中焦气机依赖于肝,肝失调畅,气机紊乱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机关键。治宜疏肝健脾、和胃消痞为大法。柴平汤方中柴胡、积壳疏肝解郁、理气止痛;陈皮、半夏理气宽胸、降逆止呕;党参、苍术、甘草益气健脾、燥湿和中;厚朴行气调中、祛湿除满;黄荃苦寒泻热,配合厚朴降逆消痞。柴平汤以疏肝健脾为主的中药组方,具有调整胃肠功能,增强免疫力及调节内分泌,高级神经活动的药理作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不失为临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一个有效方剂。
  • 摘要:目的:观察胡柚皮黄酮(PTFC)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小鼠Th17/Treg平衡的调节作用,探讨PTFC干预NASH进展的免疫机制.rn 方法:采用高脂饮食16周建立C57BL/6小鼠NASH模型,在造模第7周起分别预以25、50和100 mg.Kg-1.d-1的PTFC灌胃干预10周,生化法检测血清TG、CHOL、ALT、AST水平,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RealTime-PCR检测肝组织RORγt和Foxp3mRNA表达;流式CBA法检测血清IL-17、IL-6、IL-10、IL-4水平.rn 结果:模型组小鼠CHOL、ALT、AST水平较正常组升高,TG水平下降;肝细胞脂肪变性,小叶内炎症坏死灶,汇管区炎细胞浸润,并伴肝细胞气球样变;肝组织RORγtmRNA表达增强,Foxp3mRNA表达下降,RORγt/Foxp3比值下降;血清IL-17、IL-6水平升高,IL-10、IL-4水平降低;PTFC干预后能明显减轻NASH小鼠肝组织炎症程度,改善肝功能,同时能够促进肝组织Foxp3mRNA的表达而抑制RORγtmRNA表达,有效降低促炎因子IL-17和IL-6的水平而提高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和IL-4的水平.rn 结论:高脂饮食诱导的NASH小鼠存在着Th 17/Treg的免疫失衡,PTFC能通过调节Th17/Treg的平衡而缓解NASH的炎症反应,防止其进展.
  • 摘要:牛兴东主任医师是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医40余年,善于治疗脾胃病,对胃息肉治疗形成独到见解,创制了治疗的胃息肉的胃息化积汤.胃息肉是指胃粘膜局限性良性上皮隆起性病变,属于胃癌前疾病,经内镜下切除息肉是西医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目前西医对胃息肉治疗多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活检钳钳除、激光、微波灼切等方法,但并发症多、复发率较高.目前尚没有有效的预防息肉复发的方法,中医中药在预防息肉复发具有明显优势.脾胃虚损贯穿于胃息肉的始终,在胃息肉形成、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案例临床实践表明“扶正化积法”是治疗和预防胃息肉复发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其组方“胃息化积汤”不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医“治未病”思想体现。
  •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的护理.方法:对一例食管癌患者行PEG病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和术前准备;术中密切观察病情;术后给予饮食、造瘘管护理及出院指导、随访.结果:病人一次置管成功,营养状况得到改善,随访1个月,无堵管、出血、意外拔管、腹膜炎、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前、术中、术后细致的护理及对病人、家属有效的健康教育是保证PEG成功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又称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与代谢密切相关的应激性肝损伤,主要以肝细胞脂肪变和甘油三酯(TG)蓄积为特征,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ALD)相似,但患者无过量饮酒史(折合乙醇量男性<140g/、女性<70 g/周)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的临床病理综合症.包括单纯性脂肪肝(NAFL)、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硬化(NAFC).中医对其病机病因也有不同的认识,对不同病因和不同病理阶段的脂肪肝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业应不同。NASH患者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对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等均有重要影响。而目前临床上,对药物治疗过度依赖,忽视了合理的膳食及体育锻炼等生活指导;今后在临床治疗上,应注重设计单纯饮食运动治疗组,观察非药物治疗的疗效。在疗效判定标准,动物模型的选择,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中医药干预细胞模型的研究,中药复方的作用机理的研究方面中医都与西医有区别。
  • 摘要:INTRODUCTION Hepatitis B virus (HBV) infection is a serious global health problem,with 2 billion people infected worldwide.It affects about 350 to 400 million people,and more than 300,000 HBV carriers die each year resulted from chronic active hepatitis,liver fibrosis,HBV-related liver cirrhosis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Antiviral and liver-protecting therapy is standardized treatment to reduc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from chronic HBV infection.
  • 摘要:目的:观察泄浊化瘀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探讨泄浊化瘀疗法的作用机制.rn 方法:将200例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属浊瘀内积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泄浊化瘀方,对照组用硫普罗宁片合壳脂胶囊,疗程为8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含量,肝脏B型超声及上腹部CT,比较两组的疗效.rn 结果:两组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总有效率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ALT,AST,GGT,TC,TG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泄浊化瘀方治疗浊痕内积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不但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而且能有效恢复肝功能和改善血脂,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有较好疗效,总有效率达94%。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