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种植体间距与种植体周炎关系的实验研究

种植体间距与种植体周炎关系的实验研究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种植体间距与种植体周炎发生的关系.方法:拔除6只比格犬的双侧下颌第二前磨牙至第一磨牙,拔牙后8周在数字化外科导板辅助下行种植术.每侧植入连续的4枚种植体,种植体间距分别设置为1、2、3 mm,共3个组别.术后2周和3个月时记录种植体周临床牙周指数,术后3个月时采集种植体龈周菌斑行16S rRNA基因测序,分别于术后1、2、3个月时拍摄X线平行投照根尖片进行影像学测量;术后3个月时进行取材,制作硬组织切片并行Van Gieson(VG)染色,用SPSS 25.0软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1 mm组的种植体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阳性率、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I)均明显高于2 mm组和3 mm组;1 mm组中,满足PI≥2的检测位点数最多,且符合种植体周炎诊断标准的PD≥5 mm或BOP阳性检测位点数明显高于其他2组.菌斑群落结构分析显示,1 mm组密螺旋体属(Treponema)、坦纳菌属(Tannerella)和普氏菌属(Prevotella)的相对丰度较3 mm组更高.X线片结果显示,1 mm组边缘骨吸收(marginal bone resorption,MBR)与嵴顶骨吸收(crestal bone resorption,CBR)明显大于其他2组.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3组中,1 mm组骨嵴顶高度较其他2组明显降低.2 mm组与3 mm组比较,以上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对于2 mm组和3 mm组,1 mm组PI最高,且发生了明显的骨吸收和软组织炎症,而2 mm组和3 mm组没有发生明显的骨吸收.因此,1 mm的种植体间距更容易发生种植体周炎.

著录项

  • 来源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年第3期|142-149|共8页
  • 作者单位

    上海牙组织修复与再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 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种植科 上海 200072;

    上海牙组织修复与再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 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种植科 上海 200072;

    上海牙组织修复与再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 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种植科 上海 200072;

    上海牙组织修复与再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 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种植科 上海 200072;

    上海牙组织修复与再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 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种植科 上海 200072;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口腔颌面部损伤;
  • 关键词

    种植体间距; 种植体周炎; 动物模型; 数字化外科导板; 骨吸收;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