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
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

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08-04-07

主办单位:中国翻译协会

会议文集: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中日人名·地名的翻译因为有汉字作媒介,和其他语言相比,方法非常不同。具体说,就是在书写时用各自国家的汉字,虽说日本原则上要求用片假名,但几乎都写汉字;在发音上,也基本用本国汉字的发音,日本虽要求用中文汉字的发音,但实际上只有一部分报纸标音。再加上有一些习惯用法、中日汉字之间的同字异义等情况,因此,中日两国人名·地名翻译的难点是很多的。本文就中日翻译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把笔者的观点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 摘要:本文首先将美国名作家欧·亨利代表作Gifts of the Magi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所出笔者译文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所出王仲年先生译文中the Magi的译法作了比较。作者通过比较展开阐述,认为不同语言与文化虽可以交流和补充,但语言有强烈的排异性,不同语言的互相排斥更甚,而汉语的排异尤为典型。翻译牵涉文化,但翻译中所有文化问题均要通过语言表现,更何况常常牵涉到各民族的传统、历史、思维和表达习惯,而凡此等等因为世代相传都根深蒂固。所以,翻译中的文化也有着强烈的排异性。尊重语言间的差异,翻译中的语言转换和文化交流才能顺利进行,这就是翻译中的辩证法,这就是翻译的规律。
  • 摘要:本文考察了《蒙古秘史》的诸多译本,通过比较,探讨了这部蒙古族典籍的翻译学价值,及其不同译本之间的互补性。作者认为,在典籍翻译中,复译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多个译本共同构成原作的译本集合,以译本集合实现对原作的忠实,体现了翻译原则的普适性。
  • 摘要:本文拟从主体论的角度,揭示一代翻译巨匠傅雷先生,在文学翻译的动态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翻译视野、翻译策略、翻译风格,从而证明其不输于原作者的文化创造者身份。作为一个特殊的理解和阐释主体,翻译的过程对于译者而言,不仅是一个认知和表达的过程,而且还是存在的过程,是一种诗意的存在,是译者在理解他人的基点上对自我本性的一次深化抒发。我们期待通过这样的研究,能改变长期以来中外文学界对于翻译家主体地位的忽视和误解。
  •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我国传统翻译中过多地强调了“意译”,也就是过多地强调了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即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采用“归化”而非“异化”的方法并起着主导作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本文根据古代佛经翻译的实践分析,认为古代佛经翻译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在翻译活动中建立起来包括原作者、译者、读者、监督者以及出版者等在内的主体间性关系。事实上,在翻译过程中如果能更多地关注到这样的主体问性,翻译的质量和效果就会更好。
  • 摘要:日本古典文学重要概念之一“もののあはれ”的汉译一直是“物哀”。本文根据核对该概念的出典之作《源氏物语玉石小梳》等和现代日本权威辞典的解释,证明“もののあはれ”除了表示哀愁,更多的是表示其它自然流露的情感。进一步,通过对该概念创设者本居宣长的身世、一贯的思想文学主张的分析,指出该概念的提出有其政治意图,是与中华思想做斗争的产物。在以上分析和比较其他学者译词的基础上,提出可将“もののあはれ”汉译为“感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