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俄语教育三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俄语教育三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俄语教育三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08-10

主办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国际俄语教师联合会

会议文集:中国俄语教育三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的学位制度及研究生教育情况,中国俄语专业研究生教育情况,然后重点分析了中国俄语研究生教育的理论研究、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十项内容。
  • 摘要:教育成才是现代社会重要的和主要的成才途径。俄汉翻译教学的主要组织机构是外语院校系室。一个完整的培养机制必定包括自成体系的培养程序,在中国几十年的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这一体系大致包括:大纲制定、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师资培养、教法研究等。当然,由于各种原因,这五个方面并不是严格地按教学活动的科学规律来运行的,而是交叉甚至是颠倒进行、相互促进、不断完善的。rn 新中国建国后中国翻译人才培养措施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文革前(1949-1966年)和文革后(1978年至今)。尽管每一个时期翻译人才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培养,但从总体上讲,文革前近20完成了大纲制定、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师资培养、教法研究的主体工作,文革后20多年主要是完善大纲,增设翻译课程,更新教材,加大师资养,教学方法研究力度加大。
  • 摘要:中国的“曹靖华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曹靖华先生生命的最后几年,首批以“书”、“册”形式出版的汇总性成果集中出现在曹老的故乡河南省卢氏县。已有二十多年历史的中国的“曹靖华研究”已初具规模:积累了一批成果,拥有了一批研究者。成果一文集和传记两种形式的文本为主,研究者分为两种类型,即血缘型和非血缘型。血缘型的研究包括曹老的亲属(曹彭龄、曹苏玲、卢章谊)和曹老故乡(小概念的卢氏县和大概念的河南省)的人士(冷柯、张羽、李啸东等)。非血缘型的研究来自不同的领域,学院派特点教浓,象北京大学、上海鲁迅纪念馆、中国青年出版社等单位。迄今为止,尽管仍未出现研究曹靖华的全国性的常设机构,但是“曹靖华研究”仍然能够发展下去。笔者认为,下一阶段的“曹靖华研究”应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展开和推进:一、曹靖华翻译思想研究,二、曹靖华与中俄文学、文化交流,三、曹靖华与俄罗斯文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四、曹靖华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研究。
  • 摘要:用语言文化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导中国俄语教学,能够满足提高学生知识储备、交际能力和文化素质的时代要求。如何在科学的理论指导基础上完成大纲制定、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培训师资、授课方法、第二课堂、词典编写、水平测试等方面的工作,并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的文化导入理论,为中国俄语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这些都是目前我国俄语教学界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应用文化语言学问题。本文介绍了语言的载蓄功能与文化知识的习得,语言的指导功能和文化个性的理解,语言文化学的理论发展与语言指导功能的实现途径,语言文化学的理论体系与应用前景等四个问题后,对俄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实践进行构想,认为俄语教学过程应力求在教学实践中用新的语言文化学教学原则取代原有的语言国情学原则,使之更具有科学性;紧贴教学实施过程,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年级、不同课程应该采用的文化导入方法;确立文化导入在外语教学各环节的基础性地位;坚持文化导入的系统性原则,把握好文化导入的协调性。
  • 摘要:笔者认为,翻译的实质乃语义不变,语境对应.语义可包括所指意义、事理逻辑意义、语用意义、语言文化意义、修辞意义等;语境对应不仅指上下文狭义的语境对应,还指原作与译作的风格及原作与译作的读者层次的对应等。本文仅探讨与语序有关的语义与翻译问题,并归纳了若干语序原则,以期有助于翻译教学与实际应用操作。rn 俄汉两种语言差异较大。俄语属综合语,词语的句法功能可通过其本身在句中的形态变化体现出来,属于语法严谨的语言;语序相对灵活,并非一定遵循时空或逻辑的顺序,而是善于利用形态严谨之长,变换时空和因果等顺序,以凸现语义的主次。(白春仁1990)即可根据交际需要,采用主观上“凸显语序”的方法。而汉语为分析语,语法意义主要借助词汇和语序表达,注重词语和句子其本身意义上的相互关联和排列次序,语序的变更时常导致句法结构和语义的变化。因此,汉语行文更讲求言之有序,言之有理,顺理成章。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指出,汉语的句子跟思想的简单明确的顺序一致是汉语的特殊优点(转引徐通锵1996)。这些优点集中体现于汉语词句的组配更注重事理逻辑等顺序。
  • 摘要:师生间对话性关系是教学交际行为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对话性关系的构建是教学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其在创建对话性关系的过程中应关注到教学交际行为的每个环节,应让对话性原则指导教学行为的全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则要求学生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教学交际行为的重要参加者,自己的一举一动直接关乎教学交际行为的成败。
  • 摘要:笔者以为,应尽可能在俄语字母学习阶段,教会学生正确的发音方法和习惯,不然,随着字母学习的结束,学生就很难把错误的发音纠正过来,继而影响生词、课文的正确朗读,听写质量的提高,言语交际的自信。然而这往往也是一个枯燥的阶段,如果教授得法,可以减少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打破学习者旧有发音定式;反之,教授不得法,会增加学习的难度,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对学生整个学习俄语的经历都有影响。十多年来,在俄语语音教学中,走过弯路,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为提高语音导论课教学的质量,有必要回顾过去,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本文着重从分析发音的生理特征这一角度,探讨汉语的发音体系与俄语语音的差别,通过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直观、对比、引导等传统教学法,帮助学生克服母语语音的负面作用,获得正确发音,提高语音教学质量。
  • 摘要: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学科始建于1941年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大队,悠久的研究生培养历史,成熟的培养体系,科学的培养理念,优秀的导师队伍,高素质的教学和管理人力等为中国外语专业研究生教育提供了一个科学合理,可借鉴的模式。本文以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学科研究生培养为例,从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认识、研究生教育质量相关因素分析、保障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若干举措、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几个方面,充分考虑外语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提出更适合提高外语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些建议和方案,希望宏观上能对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带来一定的启迪和借鉴。
  • 摘要:北京大学与中国俄语教学众所周知,北京大学的前身是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2008年,北京大学已经隆重纪念了自己的110周年诞辰。但是鲜为人知的是,俄语教学作为北京大学首批存在的学科,它的年龄,远远超出了北京大学自身的历史。其演变顺序为:俄罗斯文馆(1708年)→同文馆(1862年)→京师大学堂译学馆(1903年)→北京大学俄语系(1951年)。在北京大学的历史上,俄罗斯学研究和教学体系早已形成。它是由多个文科院系的俄罗斯专项研究与教学,与俄语系的语言、文学和国情研究与教学一起形成的完整系统。俄语系的教学与研究,无疑是这个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俄语系的前辈们,也为俄语系如何在这个综合体系中发展壮大,如何与这个体系交叉结合,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效果做过有益尝试,为综合大学俄语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京大学要想成为学校的“俄罗斯学基地”,必须有两个条件:1)自己的多学科研究专家队伍(教师);2)自己的多学科复合型人才产品(学生)。至于如何利用现有的学校资源拓宽教学,值得集思广益。在此,笔者提出在俄语教学中,将拓展专业面、进行“俄罗斯学”的培养分两步走: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1)本科阶段:“俄罗斯学”指对俄罗斯国情的“广泛而粗浅”的理解和认识,即对俄罗斯国情概况的掌握。 2)研究生阶段:采用联合培养(比如与历史系、国关、新闻、经济、法律系)的方式,实行双导师制,双硕士学位制。
  • 摘要:然而,随着中国高校俄语教育规模的不断发展与壮大,随之而来的问题与困惑也困扰着每一个高校俄语教育工作者。面对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如何在质量上实现中国高校俄语教学的新跨越,是摆在每一个高校俄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历史课题。综合山东大学及国内部分高校俄语教学情况来看,中国高校俄语专业教学目前主要存在专业学习不专、学分制弊病等外语类教育共性问题和小语种地位尴尬、教学资源陈旧等俄语专业自身发展问题。笔者提出解决的途径与对策:加大文化通识课比重、尝试进行小语种专业辅修培养模式、加强教学与教改工作力度和改革教学管理模式。从长远看,中俄两国的地域关系与国际地位决定着俄语专业发展的走向,地缘政治与文化交流是今后俄语专业发展的方向与潮流,要实现地域联合,建立地方性合作组织与机构,协调本地方的俄语教学与研究,对教学科研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与整合,拓宽思路,在市场中寻求专业发展的立足点。
  • 摘要:本文首先回顾介绍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翻译学科的建立概况,然后教研室的成立、教材的编写,翻译理论的争论,文学翻译为特色的确立,自己独特翻译理论的建立,翻译人才的培养与翻译学科的建设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 摘要:俄罗斯文学史教材的编写,绝非某个学者的个人事业,而是整个俄罗斯文学界学术成就的体现。如果没有深厚的学术积累,就无法产生一部较完善的文学史教材;如果不能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编写出的文学史教材很快就会被时代淘汰。而文学史教材的编写原则、体例和思路,固然与学术思想的变化密不可分,同时也与社会政治的发展息息相关。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有机部分,不可能脱离社会政治;文学史的编写,也不可能不渗透社会政治因素。中国建国以来俄罗斯文学史教材的变迁不仅充分反映了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而且还反映了社会政治的沧桑巨变。rn 按照学术自身发展和社会政治发展同时兼顾的原则,笔者认为,建国以来俄罗斯文学史教材的编写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rn 第一个时期(1949年-1979年)可以称为“引进”阶段,也可以称为“学徒”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就是新中国对俄罗斯文学的研究刚刚开始,还没有自主编写俄罗斯文学史的能力,只能从俄罗斯引进现成的教材。rn 第二个时期(1979年-1991年)可以称为“起步”阶段,或者称为“出师”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就是中国人开始独立撰写俄罗斯文学史,并能对苏联文学史模式采取反思的态度。rn 第三个时期(1991年至今)可以称为“多元”阶段,或者称为“争鸣”阶段。这一时期的特征是俄罗斯文学界老新两代研究者形成学术观点上的分歧,甚至对峙,俄罗斯文学研究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俄罗斯文学史的写作呈现个人化特征。
  • 摘要:本文分别介绍了中国高校专业俄语人才培养现状和中国社会俄语人才需求现状,认为俄语的社会需求比较好,但是高校的俄语毕业生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当今的社会需求。在中俄合作处于历史最好水平的今天,中国高校的专业俄语教学沿着什么样的道路、以何种方式、培养何等规格的人才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俄语教学的改革也是一个重要的、长期的问题。
  • 摘要: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有用的人才。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一挑战的核心就是如何培养人和培养怎样的人的问题。其实,也就是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所要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新时期里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中心内容。的一个中心内容。“2+2”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在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的前提下,为提高教学质量,切实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一个新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的“通识教育”模块有助于加强外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课程体系的优化有助于外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实践模块有助于外语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俄语专业的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体现人文教育精神和外语专业特色;在实践模块中结合本专业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和有针对性的专业实习活动;改革教学理念,探索适合学校俄语专业的教学方法;利用学校自身优势,加强相关院系合作,扶持俄语专业成长;抓住机遇,拓宽思想,引入国际化办学思路,加快俄语专业教学改革。
  • 摘要:上外的俄语教育肇始于建校之初,今天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就是由1949年成立的上海俄文学校发展而来的。上外俄语教育作为新中国俄语教育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历经了50年代的高潮期,文革十年的破坏期,70、80年代的恢复期,90年代的萎缩期之后,在新世纪又重新复苏并进入了建设期和发展期。
  • 摘要: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而言,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承上启下、实现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顺利过渡的阶段,也是引导学生迈入科研领域、使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研究方法的起步阶段,所以,这一阶段的课程设置得是否合理、是否呈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中国俄语专业硕士研究生阶段的课程体系为对象,在开展全面、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描写其现状、分析其问题,讨论其对策,目的是使有关部门认识到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全局出发、从长远考虑重新调整目前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建构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使中国的高端人才培养不再呈现目前的低端化趋势。
  • 摘要:本文对近60年来中俄两国编纂出版的、与俄语专业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俄语词典进行简短的评述。回顾历史,分析现状,展望未来,目的在于阐明俄语词典与俄语教学相互促进的关系。其中俄罗斯俄语词典部分分为苏联时期、独立后的俄罗斯时期和21世纪新时期三个阶段。中国俄语词典部分分为文革前的50-6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80-90年代和21世纪新时期三个阶段。同时,在回顾分析俄罗斯的俄语教学词典后,认为在中国俄语词典编纂工作中应着重解决俄语词典的实用性问题和编纂新世纪《俄语教学大词典》的必要性问题。
  • 摘要:本项研究属于语言战略范畴。“战略”一词最初只用在军事方面,指对战争整体性、长远性、基本性的谋划,与“战略”相对的局部性、短期性、具体性谋划被称为“战术”。后来,“战略”这个词被引申至其他领域,衍生出国际战略、发展战略、外交战略、安全战略、文化战略、教育战略、竞争战略、企业战略、品牌战略等等。战略研究的对象是全局性的基本指导规律,战略规划讲求的是制定能够决定全局的策略,具有前瞻性的特点。在英语大有成为世界超级语言趋势的今天、在回顾中国俄语教育三百年的历史和制定未来发展方略的时候,特别需要用战略眼光考察俄语在当今和未来世界中的地位,并对俄语在中国的发展前景进行深入思考。本文因此可视为运用语言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外语规划问题的一次尝试。
  •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М.Н.Вятютнев,А.Р.Арутюнов,В.Γ.Костомаров,О.Д.Ми'рофанова等前苏联著名学者在汲取西方广为推行的“功能交际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俄语的语言特点,继承本国传统的俄语教学法理论即“自觉实践”原则的合理内核,提出了以交际性为主旨的教学原则,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作为俄语教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为此推出了不少新的教学举措,在前苏联的对外俄语教学中广为运用,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对外俄语(русскийязыккакиностраннъй,以下简称РКИ)教学法”,即РКИ理论。该理论不仅对推动苏联本国的俄语教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对外俄语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介绍了РКИ理论的特点,对中国俄语教学的影响,认为РКИ理论符合当今开放与交流的国际潮流,代表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反映了社会交际的需要,迎合了中国俄语教学实践的需要。
  • 摘要:俄罗斯语言文化学(语言国情学)作为一门学科,自在俄罗斯和中国俄语界诞生之日起,便伴随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课题。经过多年的学科发展,俄罗斯语言文化学的理论研究已超越了原语言国情学的范围,进入了更为深入的专题研究。但在对外俄语教学中,语言文化学仍作为教学法的一个重要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俄罗斯社会的变革和科技的发展,不仅使俄语语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也促使俄语语言文化知识的教授内涵和方法进行了相应的变动。在新的大文化背景下,根据俄罗斯近年来对外俄语教学的发展和中国俄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俄语语言文化知识的教授内涵和方法应具体分为:教授内涵、教授原则和教授方法。
  • 摘要: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差异和语用失误,教学中要注意的语用问题等方面对不同语言文化,主要是汉俄语进行语用对比分析,从而揭示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在俄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等。
  • 摘要:俄语教学法是研究俄语教学规律的科学。它以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的一般原理为依据,通过教学实践,探索总结和反应俄语教学过程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科学的教学法体系,从而指导俄语教学实践。笔者从事低年级大学俄语语法教学已经三年,在学习教学理论及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些俄语语法教学的特有的适合零起点学生的规律,认为应注重语法教学中的“交际法”的运用,“自觉对比法”与“听说法”相结合,在注重俄语教学法的同时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并且不定期地精心常见语法纠错教学,还要善于利用对比法。
  • 摘要:随着中俄两国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快速发展,国家和社会对俄语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培养高质量的俄语人才成了思考和研究的主要课题。笔者认为,大学的一、二年级是整个大学学习的基础阶段,是至关重要的两年。所以,低年级的俄语实践课教学也显得尤其重要。为此,要树立专业思想和激发学习积极性,根据低年级大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对策,采用灵活的课堂教学形式,使用趣味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教材,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 摘要:在俄语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材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规定着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俄语实践课是一门综合课程,目的在于传授俄语语音、语法、词汇以及文化国情知识,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打好语言基本功。俄语实践课的教材直接关系着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目前的俄语教学倡导培养交际能力,大力提高言语熟巧,发展自由、连贯的表达能力、俄语思维和俄语语感,大力培养学生独立获得知识并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完成这些任务,急需一套理想的、与时俱进的实践课教材。rn 俄语实践课的教材内容要突出时代性、知识性、多样性和趣味性。练习应该是实践课教材中分量最重、篇幅最长的部分,而且练习的形式应该为互动式教学提供条件,充分体现交际的思想。而且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
  • 摘要:目前,大学俄语教学以及学生的整体俄语水平与时代的发展要求有着一定的差距。如何顺应潮流,更新观念,革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利用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大学俄语教学改革,积极探索适应跨世纪人才需要的俄语教学新途径,使俄语教学向多元、复合、交叉、纵深方向发展,是摆在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俄语课程整合,研究如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驱动手段,促进大学俄语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创新,构建大学俄语教学的现代化模式,最终推动大学俄语教育的现代化具有现实意义。
  • 摘要:众所周知,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既取决于两国奉行的外交政策,又受整个国际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地缘、历史等多种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两国关系发展。本文选取了其中的文化因素,通过分析中俄两种文化的一些异同,重点从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方面来解读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因素,从而为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消除不利影响因素提供参考。
  • 摘要:委婉语与禁忌语是常见的言语现象,是外交、商务或者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基本交际技巧。人类物种同一性、生活方式的相似性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相互融合等原因,推进并形成不同文化背景下委婉语与禁忌语类似的现象。与此同时,宗教、历史、地域文化的差异也造成了委婉语和禁忌语大相径庭的现象。委婉语与禁忌语的差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异质性。当今,跨文化交际的日益频繁的大环境下,交际双方越来越关注委婉语和禁忌语的使用,因此,委婉语和禁忌语的传译成为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必须直面的现实。探究委婉语与禁忌语的实质区别、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委婉语与禁忌语的解读势在必行,分析不同语境中的文化差异,为委婉语在语际间传译创造条件,并且注意保留委婉语所承载的内涵意义,防止文化内涵意义在译本中的丢失是本文的一点尝试。
  • 摘要:高尔基眼中“俄罗斯最有修养的作家”勃留索夫是俄国象征主义诗歌的领袖和杰出代表,勃洛克称之“超越了自己的时代”。勃留索夫的诗歌中充满了在世纪之交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而产生的矛盾。词汇手段是作家表现作品主题、形成个人言语风格的重要途径。作为修辞家的勃留索夫在诗歌创作中特别擅长利用反义词的各种潜能来表现内心情感的反差和过渡时期的分裂性时代特征,这为他的诗作形成独特的风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笔者以为,这种作用特别体现在诗歌主题的凸显上。本文试图用现代俄语词汇学的研究成果,探讨勃留索夫诗歌创作中反义词现象的运用规律及其在主题表现中的作用。我们指的反义词,超出了词性相同而词义相反的词对,不包括句层反义现象,是指词层语义相反(对立)且词性可不同的词对、词与词组对以及词组对。
  • 摘要:本文介绍了北京大学自20世纪初至50年代末这段时期的俄语教育史,介绍了课程设置、办学规模、教材选用、师资力量和教学理论等问题。
  • 摘要:至今为止中国俄语教学走过了整整300年,300年的中国俄语教学有过辉煌、挫折、低谷,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俄语人才,为中俄两国三个世纪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交流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1世纪初,当迎来中国俄语教育300年之时,更应回顾历史,发扬俄语教育、教学的优良传统,清醒地意识到俄语教育、教学尚存在的问题,提高俄语教育、教学研究的科学性。俄语教育教学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学研究的指导,本文截取改革开放后外语教学恢复至今俄语教学研究25年的时段,全面描述、分析俄语教学研究的整体情况,旨在了解中国俄语教学研究的现状,总结经验,指出问题,提出建议,从而推动我国俄语教学的发展。
  • 摘要:为实现俄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高校俄语专业应该与时俱进,坚持进行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及方法的改革。在这个培养人、造就人的宏大“质量工程”中,认清俄语专业教学过程的实际和特点,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改革,坚持以培养合格人才为导向,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水平为本,对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富有条理,思路清晰,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建立一个既能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使人才培养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培养人文底蕴深厚、思辨能力突出、专业技能过硬的精英人才”。
  • 摘要:张玉全的“俄罗斯馆始末记”一文虽然不是很长,以译文为主,记述的档案所涵盖的时间也只有十年,对文馆154年的历史来说,只能是算是极为短暂的一个时间段,但是这篇文章的意义却是难以估量的,“俄罗斯馆始末记”所记述的“事档”不仅提供了中国俄语教育起始于1708年,至今已有长达300年历史的确凿史料,还对康熙皇帝设置俄罗斯文馆中所起的中药作用和他对学校所给予的极大关注,对文馆第一批学生的来源和班级组成及变化,对俄籍教师的聘用和他们的工作情况,对学校为激励学生和稳定师资情绪所采取的措施,对学校管理人员的配置等诸多方面有了切实的了解,为中国俄语教育史和中俄文化交流史/关系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 摘要:近几年来,有关专业俄语教育和教学改革的话题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形成了声势颇为浩大的“大讨论”局面。其原因不外乎有四:一是《中国俄语教学》自2004年末起开辟“争鸣与思考”专栏,为此讨论搭建了交流思想和学术争鸣的平台;二是教育部开展的以“质量工程”为核心内容的新一轮教育和教学改革,为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行政推力;三是作为对建立“俄罗斯学”新兴学科呼声的回应,学界对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开始新的研讨;四是纪念中国俄语教学三百年的大型活动,引发学界对本专业的过去和未来进行总结、反思和展望。作者曾积极参与了这场大讨论,并多次就中国专业俄语的学科改造、教学改革以及俄语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等问题发表拙见(赵爱国2005: 14-18; 2006: 11-14; 2007),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讨论。本文不想重复上述的讨论,更没有必要再一次地阐述个人的拙见,而是想结合本校近期实施的“完全学分制”制度,从这一新的视角来谈谈俄英双语专业的人才培养问题,介绍“完全学分制”的概念内涵及要求,“完全学分制”条件下俄英双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俄语专业人才的课程设置。从中可以窥视出我们对专业俄语教学改革的一些新的设想和思路。
  • 摘要:本文利用有限的篇幅展现了中国俄语语言与文化应用研究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性研究成果,分析了现存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把中国俄语语言与文化应用研究引向繁荣之路的几点策略和建议,意在借本次研讨会的机会引起学界同行的深刻思考,从而推进中国俄语语言与文化应用研究的发展,促进中国俄语教育教学事业的繁荣,真正完成俄汉跨文化交际和交流赋予俄语界同仁的使命。
  • 摘要:近几年,以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为代表的俄罗斯诸多高校都开设了《教学修辞学》(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ая риторика)这门新课程.《教学修辞学》既是属于言语语言学的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借鉴并整合了人文修辞学、篇章语言学、言语接受与生成心理学以及交际理论等学科的成果,针对教师以及师范院校学生开设,旨在培养他们有效言语交际的技能,提高其职业言语素养。本文介绍了《教学修辞学》的内容与目的,组织流程及特点,在俄罗斯开展的情况以及发展方向及前景等问题。
  • 摘要:本文介绍了俄语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分析了几种翻译的教学方法,并提出了所面临的课时量少问题。笔者认为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的教学方法是多元的,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在翻译形式上也可采取听译、视译、交替翻译或称随后翻译、照稿翻译等,凡是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掌握所学翻译理论的方法都可以使用,从而真正使这门课达到理想的效果。
  • 摘要:机遇永远与挑战并存。综观建国50多年中国高校的俄语教学,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俄语人才,但至今还存在不少问题,譬如学生用的教材老化、教师上课的教学方法单一等等(赵爱国2001:182)。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俄语教学必须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形势的需要。谈到俄语教学改革与创新,作者认为,首当其冲的是俄语教学法的改革和创新。本文通过分析俄语教学法的历史并进行展望,俄语语言国情教学法,提出了加强俄语课堂教学的若干措施。
  •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得到迅猛发展,俄语语言文学学科(以下简称俄语学科)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自然也不例外。同此前30年的大起大落相比,俄语学科可以说现在是进入了良性、稳定、健康的发展阶段。但规模和数量已经不是俄语专业的追求目标,而质量和效益已经成为俄语专业的迫切任务。也就是说,俄语学科/专业的当务之急是完成由规模和数量向质量和效益的转变,走内涵建设和发展道路。
  • 摘要: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清官存藏的明清档案现分别保存于两岸的不同部门。其中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下简称为史语所)收藏的清代内阁大库档案达20余万件之多。其中在490件涉及俄罗斯文馆的档案中,有学生试卷档案335份,学生作业18份。另有俄罗斯文馆和清廷多个部门之间往来文件档案117份。这批档案除少量已被史语所编辑《明清史料》庚编本(1960)外,极大部分尚未公开刊印。
  • 摘要:本文介绍了全球化语境下语言环境的变化,各种文明的交汇与融合以及中俄关系的新发展等三点变化带来的严重挑战,认为以文学作品为主要教材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时代对语言专业人才的需求,人文精神的缺失成为培养人才的瓶颈,自费留俄学生的培养不够重视,对独联体国家的教学和研究薄弱。最后提出建立“俄罗斯学”应该成为深化发展的方向,应增加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课程的分量,选择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途径和加强中国文化课的教育等四点对错。
  • 摘要:纪念中国俄语教学300年,除了要对中国俄语教育的历史进行比较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外,可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一些对中国当前俄语教学改革具有启迪性和指导性的意见或建议。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对于已经走过了百余年坎坷和不平凡历程的中国专业俄语教育来说,最宝贵的是形成了这样一个基本共识:人才培养是全部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有紧紧抓住教育和教学质量这个根本不放,才能最有效地达成既定培养目标。为此,我们将围绕教育部近年来在全国高校全面实施的“质量工程”,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就中国现阶段的专业俄语教学改革尤其是综合性大学的专业俄语教学改革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和看法。介绍了“质量工程”的内涵及其对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分析了“质量工程”的实施使专业俄语教学面临的问题,提出专业俄语教学实现“质量工程”,应加快教学国际化进程,对教学目标进行修正,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打牢学生俄语基本功,对学生进行人格素质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和俄罗斯传统文化教育,搞好第二课堂,引导教师对教学有更多的投入。
  • 摘要:本文介绍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上海外国语学社和上海大学的俄语教育,俄国侨民在上海进行的俄语教学,20世纪40年代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和“苏联呼声”广播电台的俄语教育。
  • 摘要:适逢中国俄语教育300年之际,将在本文中介绍四川外语学院的俄语教学与研究情况,介绍其学科建设、教学工作、社会效应、困难与展望等问题。以便与各位俄语工作者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中国的俄语教学与研究事业的发展。
  • 摘要:外语教学在理工科院校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一个大学能否与世界接轨,一个高校的毕业生能否成为世界级的科学家,显然都与外语教学的水平相关。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九所重点院校之一历来重视俄语教学,在公共俄语教学及专业俄语教学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与特色。本文介绍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俄语教学的历史与优良传统,分析了俄语专业的办学特色、办学模式和办学效果。
  • 摘要:从古代的秦汉时起,中国就与外国通过海上和路上的“丝绸之路”进行贸易、文化和科技交往。随着中国与外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和密切,中国迫切需要懂外语的人才,因此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就开始了外语教学,但是中国俄语教育的历史却没有这么久远。2008年是中国俄语教育三百周年,本文仅以时间为线索,对中国俄语教育的开端、中国俄语教育的早期发展、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俄语教育的情况进行概况性的介绍。以期对中国俄语教育三百年的历史进行一下简要全面的回顾,并以此文纪念中国俄语教育三百周年。
  • 摘要:通过对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对外俄语教学情况的了解,认为以下几点值得中国俄语专业教学借鉴:第一、俄罗斯对外俄语教学体系完善,课程设置丰富,专业方向明确;第二、课时量大,俄语学习时间为五年(预科+本科),注重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培养;第三、言语技能训练是语言专业教学的一部分,并贯穿整个本科教学过程,但绝不是唯一目的,而是伴随着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当前中国俄语专业所处的情况下,中国光大俄语工作者应该要有危机感,把语言技能训练与拓宽专业知识面相结合,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模式,加强教材建设和师资力量的培训和再培训。
  • 摘要:本文对中国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普通中学和外国语学校四个教学机构层次在20世纪50、60年代的俄语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学校俄语教学基本上是根据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指导下制定教学大纲,开展教学活动这一时期制订了不少俄语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既有全国统一的,也有各院校自订的。这些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对恢复和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系统化、正规化都起了重要作用。俄语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正如1964年《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所指出的那样:“建国初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几乎在“空地”上大量发展起俄语教育,基本上满足了当时对俄语干部的大量需要,有很大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高等院校公共俄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几次外语教育和教学会议以及外语方针的决定,大多是针对专业外语教学而言。由于各高等学校对公共俄语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不一,一直未能拟定出统一的高校公共俄语教学大纲,从而影响了公共俄语教学的发展。
  • 摘要:中国的俄语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自然习得了母语之后,在母语环境中,经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来学习的。这时,母语习惯已经确立并且相当牢固,对于学习俄语有干扰作用,同时又缺少学习俄语的语言环境,因而学习有一定的客观困难。俄语与汉语属于不同的语言系属,语音、词汇、语法系统的差距很大,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此外,某些社会因素和学习者的心理等主观因素,对俄语教学也有不小的影响。rn 回顾历史,归纳俄语教学中的基本原则,明确俄语教学的基本规律仍然是需要的。笔者认为,中国专业俄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发展教学法,丰富学习理论,因材施教,促进俄语学习的基本过程的完成,创造俄语教学的良好环境,了解专用俄语教学,使俄语测试科学化,进行电化教学和处理好一些基本关系。
  • 摘要:前言湖南师范大学俄语专业成立于1956年。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的俄语专业与中国的俄语教育事业一起共同经历了俄语教育的风风雨雨,在走过繁荣阶段、萧条阶段、短暂的复苏时期之后,目前进入现实发展的上升阶段。随着高等学校新的发展时期的到来,全国的院校在升级,学生队伍在不断扩大。伴随着全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大气候,伴随着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俄罗斯国家实力的强大,俄语专业是否也迎来了自己的小气候呢,俄语生源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诸如此类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学校俄语系2005-2008级159份学生调查表的数据分析,试图总结近几年来俄语生源的素质,入学动机等情况,为俄语教学提供参考。结果显示,近四年学校俄语系生源呈现出报名人数逐年增加,生源面逐年扩大,第一志愿比率上升,高考外语成绩逐年提高等特点,并分析了俄语专业生对未来的期待等问题。
  • 摘要:影视文化“作为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艺术创造和文化传播方式之一”,不但在“跨文化传播中具有最广大的观众和覆盖面”(彭吉象2002),还能使大学生以其为渠道了解各文化族群的思维方式、社会规范、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等,增强跨文化交流的素质和能力。总之,影视教育的改革必须建立在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影视文化在当今社会的特殊地位和重大煮义的基础上,这样才有可能将影视教育纳人教学改革的范围。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作为涉外型高校,学校以“学贯中西,明德尚行”为校训,以“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融合,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为办学特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俄苏影视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引入本科教学中,这符合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不失为学校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次有益尝试,成为该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教学改革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教学过程中,同时也体现在课外学习、校园文化等诸多环节中。任何知识和能力的获得都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当今高校建设整体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强化高校办学理念、端正师生价值导向、营造学生学习氛围和落实思政工作的重要形式之一。校园电影文化历来深受学生喜爱,因此俄苏影视文化在多种方式的校园电影文化建设中大有用武之地。
  • 摘要:作者的语言(或日叙述人的语言)和人物语言构成了叙事文学作品的两个基本语层。除了这两个基本语层,还有一类话语模式,它兼有作者叙述和人物语言的一些特征,准直接引语(несобственно-прямаяречъ)就是其中的一种。准直接引语作为俄罗斯小说创作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语言叙述手段,早在19世纪末就引起了俄罗斯语文学界的关注,然而人们多半把这一话语现象框限在传统语言学,尤其是句法学的范围内加以研究,本文试图从文学修辞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与论析,介绍了准直接引语的界定,准直接引语的类别及其特征,他人言语的插入方式等问题。
  • 摘要: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三年级实践课采用的教材是《新编俄语高级教程》。该教程自1996年正式出版以来,已经使用了十余年。从教学效果来看,该教程既有它的长处,也有迫切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主干教材的作用,让学生在这门课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益处。本文拟对教程的练习编排特点,使用中的问题作一些介绍,也对如何改进实践课的教学,对新教材的编撰提出一些建议。
  •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语言界在条件句的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大都是独立进行,将两者联系起来进行对比研究的为数不多。俄语条件句与汉语条件句存在差异的同时,在句子的判定、连接手段等方面又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本文介绍了1980年《俄语语法》对俄语条件句的研究情况,与其他语法著作的主要分歧。介绍了汉语中条件句与假设句的区别和条件句的分类。
  • 摘要:在俄语教学上,在秉承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该结合现代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同时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因材施教,即,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其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高校的学习与中学的“填鸭式”教学并不相同,老师的教学固然重要,但是老师只是“点拨式”教学,老师将知识点传授给了学生,学生要将其消化梳理,才能将其变为自己的知识,因此重要的是发挥学生自身的作用,学生要学会自己预习和复习,要学会相互学习。而在语言学习环境中,能够存在高起点和零起点学生的区别也是一种好事,他们可以在共同的学习中共同进步、进行互补,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他们的英语学习。当然老师的作用还是非常之大,所以老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实践探索,因材施教,寻求一条更适应当代大学生学习的道路。
  • 摘要:翻译能够体现外语学习者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为了把握和评价俄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提高阶段结束时的实际翻译水平,必须对其进行专项检测。自2003年全国高校俄语专业八级水平测试(以下简称八级测试)正式开展以来,俄译汉和汉译俄一直都是必考内容。rn 通过样本分析和问卷调查表明,第一,总体而言,八级测试的翻译题目是科学而合理的,但在选材和设计等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第二,八级测试对本科翻译教学具有导向和诊断作用,本科学生整体的俄汉互译能力还有待提升,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翻译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必须开全翻译课型(俄译汉、汉译俄,笔译、口译),推行对翻译技法精讲多练的原则,改变重单句轻语篇、重通用技巧轻综合能力、重笔译轻口译的套路,在夯实学生语言基本功的同时大力强化其翻译能力。
  • 摘要:本文《邦达列夫作品结构初探》分析了长篇小说《岸》,本文将分析邦达列夫“四部曲”的第二部《选择》(1983年获国家奖金)。围绕小说的主导思想,评论界曾经展开过激烈争论,存在着各种不同观点。一部分研究者认为中心冲突是两位主人公的不可调和的对立冲突。这种观点显然是据法布拉(Фабула)得出的。笔者则从小说叙述结构的双层面贴近题旨,分析小说的表层结构和抛物线结构,最后阐述小说的人类学主旨。
  • 摘要:本文介绍了第一代中国俄罗斯侨民作家,诗人伊万诺夫·伏谢沃洛德·尼卡诺拉维奇十月革命后的生活,描述了他的文学,在中国的生活,中俄文化对他的影响以及他的创作思想等情况。
  • 摘要: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社会的群众政治意识开始发生质变。从前斯大林不仅是权力而且是对生活有重大意义的整个价值体系的化身,他的逝世被绝大多数人视为这一制度的崩溃。意识形态上的松动给了自由思想几十年来难得的发声契机。以索尔仁尼琴为代表的历经磨难的自由派的知识分子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本文按着时间的顺序介绍了索尔仁尼琴的文学生活和政治生活。作家与政治、政权的关系在俄罗斯向来是一个现实而敏感的话题。索尔仁尼琴在解冻时期浮出水面并且对俄罗斯政治社会思潮产生重大影响这一整个经过在20世纪的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典型。在险恶而多变的政治风潮里,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如何用艺术的手段来坚持和普及真理,要达到这些目的无疑需要难得的勇气与高超的行事技巧。解冻时期的索尔仁尼琴做到了。尽管后来的人们可以对他与当权者的迂回的种种事实提出许多异议,但是任何对他的道德勇气和作为一个公民在面对自己民族的历史所具有的使命感的怀疑和鄙视都是有失公正的。
  • 摘要:对话性文本自身的复杂性给译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其特点和相关的翻译问题是值得单独研究的。本文对对话性文本的显性特征和隐性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在对此进行一定的类型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相应的翻译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翻译策略。然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话性文本是极具开放性的文本,读者对其的认知始终是变化的,而且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因此,原文和译文读者对对话性文本的接受研究也是应该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