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九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
第九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

第九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西安
  • 出版时间: 2014-10-18

主办单位:文化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

会议文集:第九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在高等教育艺术学理论学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时,也面临着学科持续发展的新挑战,存在着新旧问题的交织。正确把握艺术学理论与实践的价值取向,从宏观上、整体上审视艺术的一般规律,研究不同艺术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共同性,应重点把握三个思维:即学科建构思维、价值导向思维和学科层次思维。当下对学科建设的构成要素,主要在四个方面:凝练学科方向;锻炼师资队伍;加强学科研究;精编实用教材。艺术学科建构要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促进与艺术学理论密切相关的学科的发展,如艺术心理学、艺术人类学以及艺术与文学学科间交叉的契合。改变艺术是“玩”的思维,注重传统与雅俗共赏,下重力编著中国自己的艺术史,编撰系列艺术普及读物。
  • 摘要:招贴(poster)艺术作为现代设计的一个门类,是现代化工业革命的产物。其崇尚具有群体意识的社会美学,社会公共意识下的道德风尚与社会追求才是其作品的主要诉求对象,从而要求创作者理性而准确地体会社会整体公共意识,克制、淡化个人情绪的表现。作品的思想表达尽量广泛地融入社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了解广大民众的所思所想,不以狭隘的自我感觉为主导,以创作出符合当时社会政治需要、社会经济文化的需要以及公众文化需要的“时代艺术”为己任,这是招贴艺术最为基本和传统的社会责任所在。同时对社会重大事件的宣传鼓动性也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笔者认为招贴作为一门艺术有着与众不同的语境空间。在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时代,招贴艺术不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消失,而是以更加生动鲜活的新面目出现。
  • 摘要:自然形态的色彩、肌理构成了自然形态的物质美,这可为环艺的设计提供材料选择方面的借鉴;自然形态外表面的图案、形状、色彩,可为珠宝、服装、饰物的设计提供样本。自然形态对建筑的设计提供了自然法则,自然结构形式为建筑师大展自身的建筑结构语言输送了构成要素。自然形态也启发着平面设计师的激情和动机,在视觉传达设计上,自然形态被广泛地应用于转达信息,成为象征信息的承载物。自然形态设计素描是以自然形态为依托,把自然形态作为设计绘制的对象而进行的一种艺术设计造型的基础训练方式。自然形态设计素描教学的重点之一不仅在于自然形态外部肌理的描绘,更侧重于内部剖面形态的刻画。在刻画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与主观判断力,要取其精华,抓住最具有特色的局部进行精微的表现。曲线是自然形态设计素描的主要语言方式,其以精微素描为切入点,强调局部深入刻画,在光影的处理上按主观意图具象表达,而在思维上把握住趋向抽象的要点,在训练时应注意自然形态的选择,对自然形态进行断面剖析,整体构图,对形态进行抽象概括和提取,最后对提取的抽象化的自然形态进行重构。
  • 摘要:图形创意,就是寻求视觉传达的独创性意念、构想,以传播信息为根本原则、以创造性思维为先导,寻求独特、新颖的意念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图形创意课程的核心是使学生掌握图形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直觉思维恰恰是培养创新性思维的有效路径之一.图形创意设计中直觉思维的培养,需要培养开放的、远离平衡状态的思维系统是发挥直觉潜能的心理基础,需要丰富理论知识和积累直觉体验以便完善创意中直觉思维的认知结构,还需要培养想象能力、训练思维发散能力和运用类比能力以便拓展图形设计中直觉思维的创意空间,三者和谐统一构成了图形设计中直觉思维能力培养方法的有机整体。
  • 摘要:为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与要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高校艺术教育在新起点上的改革与发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有效覆盖机制的探讨成为高校管理层深思的问题.本文论述中,笔者以文献研究、比较研究为基本方法,围绕高校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性以及紧迫性问题,阐述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基本原则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有效覆盖机制构建的具体措施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树立独特教育观念,建设教师队伍,开发探索特色课程,开展课外艺术活动。
  • 摘要:高校装帧插图专业是为适应现代美术教育发展需要而设立,其课程的配置和整合,要站在大教育和整个学科的高度,将各种资源按照各自的特点和功能有计划、合理地配置到插图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相互配合,共同形成一个整体,产生课程的教学合力,并实现实践课程的模块化教学,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拓展。
  • 摘要:目前艺术高校教育重视技能技法教育,忽视“文”的教育,导致学生修养不够,艺术品质降低,视野不够宽泛,究其原因是缺少对中国传统文化系统的了解和学习。因此高校教育在重技法的同时,应该强化实践性阅读,注重文脉传承,坚守文人气节和民族精神,笔墨即精神。多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一个有追求的未来艺术家。
  •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美术院校办学层次不断提高,教学、科研和创作三者的关系日益密切,以科研促教学、促学科建设、促学术水平提高已经成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和任务.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与管理队伍,一套科学的科研管理模式、教学、科研、创作相互联动的长效机制,对于全面促进学院科研工作的开展、提高科研工作质量与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摘要:在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的艺术设计教学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可以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从而使艺术设计的教学水平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通常情况下,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高职院校中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的创新,所带来的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内容的丰富作用,对教学方式的拓展作用,对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作用,对教学难点的解决作用,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制定教学计划与基本教学路线,开展信息化的教学工作,对教学成果的总结与反思。
  • 摘要:目前,随着家纺行业在市场上的异军突起,各纺织企业与大专院校之间所急需马上解决的许多问题,也成为目前必须迅速完善的重要课题。品牌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人才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为了促进行业发展,应该实行院企合作,院校不仅要教授学生在艺术理论方面的知识,另外也要使学生对生产技术的深入掌握加以重视。院校在教授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的同时,还应该让他们去发挥自己的特色,而且,院校还要与企业多联系,多沟通,合作成立工作室,设立实习基地,并且定时、定期将学生派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去做实地训练。在教授学生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们的沟通礼仪、互动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以便他们可以顺利拓宽思路迅速适应工作环境。
  • 摘要:作者在给学生授课中对照“永字八法”谈“录字八法”的优缺点。“永”字五笔写成,“录”字八笔写成。从笔数上来看多三笔,但从“八法”来看,“录”字共八笔,里面包含着汉字八个笔画形态的书写例也很上口;“永”字声调第三声,“录”字声调第四声,读起来“录”字要比“永”更加铿锵有力;“永”字里面重复的是折笔,第二笔横折竖钩和第三笔横撇的折笔笔法相同,只不过是折笔后笔画运行方向不同,“录”字里面重复的是横,加上起笔“横折”里的横一共是三个横,其写法无论是规范字,还是颜体、欧体、柳体等古字体的字形表现,都可以书写出横的起、行、收,长短、粗细、用笔顿涩等变化,增加了汉字美的表现力;“永”字中笔画的方向,横向、斜向、竖向相交错,其线条交叉所组成的构成图案相对繁乱,“录”字却显得规律,谐调;“永”字结构形式为单体字,其字形整体,突出笔画,最主要的是一笔是捺,“录”字结构形式为合体字,其主笔捺之外,如果说还有一个副主笔,那就是横。因此在结构上,“录”字就更富有美感;在字形不同字体的表现上,“永”字除了楷书之外,隶书、行书、草书、篆书的表现也远不如“录”字丰富。“录字八法”已深深地植入了笔者的艺术教学之中,成为学生每次上课前必练字之一,其优势在不断发挥着,更为中国书法史增添了一个小小的闪光点。
  • 摘要:水墨的独特性毫无疑问在于它材质的特殊性:宣纸,毛笔,二者相辅相成。在如今中国水墨绘画的传承与创新中,首先从国际文化的交流与互补性来说,水墨绘画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将会获得更多的关注。其次水墨文化另一前景在于其图式转化与材质之多样性的综合运用。最后在表现和描绘对象上,必须强调它的公共性和观念性。作者认为古老的水墨文化艺术能在这些方面创造出新型中国画审美风范的作品,那么一定会为其自身的发展带来无限光明的前景。
  • 摘要:笔者目前面对的是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合唱与指挥课共开两年:第一年学习合唱,第二年学习指挥。合唱最有难度的是声音训练,笔者的声音训练有以下七点要求:呼吸通道的打开、掩盖、面罩共鸣和头声、柔声、肚子给力、练好母音、闭口音开喉(口)唱。指挥教学中指挥图式细致化,可操作性强,指挥动作理念科学化,做好起拍前的预备动作,教授了弱起的打法、指挥的预备动作、三拍子的合拍打法、接龙式复调合唱的总谱的读法以及关于强弱击拍的指挥理念,把教学对象由人多的负担变成教育资源。
  • 摘要:综合性大学架构内专业艺术教育的生存空间狭小,存在师资困境,因此综合性大学艺术学学科应当采取整合化发展,整合综合性大学现有条件,促进艺术教育自身发展,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发展优势,促进艺术学与综合性大学具有的优势学科的学科交叉、学科融合,进而实现艺术学“学”“术”结合的借力成长。
  • 摘要: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最高体现,中国书法艺术表达出来的宇宙意识和空间表现是所谓“无往不复的天地之际”,是由阴阳上下时间空间所构成的无垠宇宙。“天人合一”说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它在书法美中的表现主要是“物我合一”。此处的“物”,即指天地万物等客观世界,而“我”则指主观世界,“物我合一”即指主客观世界的统一。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的字表现出一个生物的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同时,“形神论”为中国美学的独特理论,“气势笔力”说主要涵盖传统书学中的气、势和骨力等美学范畴。
  • 摘要:赣南客家采茶戏是活跃在赣南客家地区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曲。其唱词语言具有乡土格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乡土化和生活化,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衬词丰富多样,包括情趣衬词,润腔衬词,方言衬词,象声衬词。
  • 摘要:毕业创作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迈向教学改革目标至关重要的一步,因此应构建各具特色的高校美术教育创作体系,发展毕业创作教学特色鲜明、创新有效的教学手段,首先是在多元化、互动教学的基础上,要求指导教师精心设计好创作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特点和个性能力,分解创作主命题为若干子课题,把握好子课题间的衔接性,并结合毕业创作工作展开大量研讨与交流,从创作课题中把握表现规律与解决思路;对毕业创作成果有着明确的要求,采用过程研究教案式思路对毕业论文进行了重新规划,改变了论文与答辩的传统方式,运用过程研究成果展示和创作研讨更加有效地提升了论文与答辩的学术含金量;在课题化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以及理工类院校的科学研究开发手段,进行实验性探索,如:卡片法、资源配置法、基础形态分析、脑力风暴、评估与论证等,有效提升创作教学手段和效果;重视教育教学手段开发,通过主题化课堂、创作思路说讲会、团队模拟评价等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创造新颖的教学形式。通过毕业创作教学手段的创新和科学研究,更加明确美术教育专业的创作定位和特色,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术成果。
  • 摘要:分析了传统工笔花鸟画的演进,认为当代工笔花鸟画在新时代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无论在意识层面还是在技法层面(色彩运用、造型结构、绘画媒材的运用等方面)都相较传统的院体花鸟画有所突破和创新。当代学院派花鸟画承袭传统并对传统图示进行转化、进行创作,形成了今天新院体花鸟画。还有一部分艺术家受西方当代艺术影响,以全新的概念以及全新的布局重塑当代工笔花鸟画。更有一部分艺术家不断尝试、探索,将工笔花鸟画与其他绘画形式及模式相结合而不断进行试验,等等。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多元性发展趋向,是具有当代性绘画的一类表现最为突出,也最具代表性。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西方现代艺术当代性、全球性的发展势头无可避免地影响着任何一个艺术门类。其次,题材的扩大和范畴的扩展为这种当代性绘画提供了可能,也可以认为是表现客体的丰富性。最后,艺术家的主观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之一。
  • 摘要:目前我国设计教育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点:我国现有的设计学学科大致分布在专业美术院校、工科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三类院校中,这些院校均有自己相对成熟的专业设置和学科体系,在培养方式和目标上各有自己的追求和定位。协调与统筹规划这些院校的设计学科,使之能尽快形成一个较为合理完备的设计教育系统链,成为国家发展与建设,特别是经济领域支柱力量的重要保障,已成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工科设计教育的问题,丑陋的产品,功能硬件拼凑的精神迷茫,丧失了中国文化精神家园,只获得了实用主义式的僵死功能躯壳——山寨泛滥;艺术设计教育中民族文化内涵的研究与发展问题——中国文化符号在产品上的表面化嫁接和滥用;综合大学的设计学科设置不综合等。所以,中国的设计教育需要进行二次学科改革。作为当今设计教育的执行人特别是教育领导者,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设计教育中多点独立分布的弱点,在学科建设中开阔视野,消除文理分科所形成的思想壁障。用当代技术,为当代中国文化而设计。
  • 摘要:分析了艺术设计的现代性与民族性,进而阐述了文化性标签对中国艺术设计的促进,民族性这一标签让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愿意支持中国的艺术设计,当具有现代功能性又具有民族特点的产品被设计出来后,也会获得一片叫好声与市场的支持。民族特征成为鼓舞中国艺术设计一路发展壮大的文化性标签,对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贡献。然而文化性标签的壮大同时也影响着中国的艺术设计发展,很多工业产品、数码产品在设计上的落后被掩盖。在中国经济崛起的当代,也要重视产品的功能性,以取得艺术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 摘要:西安美术学院地处中国大西北,不光有独特的绘画题材。在其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拥有周秦汉唐历史、人文、艺术和民俗等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有西北实力强大的美术阵营为基础。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基于这些基础和条件,深入研究和学习优秀传统,开展中国西北区位特色的中国画创作研究。以周秦汉唐文化、延安革命文化、西北民间文化、“长安画派”为传统,以“黄土画派”为旗帜,吸收国外不同的文化,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加强具有西北艺术风貌的特色教育,建构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画教学体系。按照“传承、发展、品格”的艺术宗旨,以多元一体的具有西北区位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中国画教学模式为根本,培养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创新型人才。
  • 摘要:石鲁在山水画中大量地描绘华山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他舍黄土高原而取华山的原因之一是华山较少政治色彩,可以单纯地作为自然风景来看待。这一时期,石鲁对华山情有独钟的更重要的原因是华山满足了他的情感投射。从精神层面来说,石鲁70年代所画华山与他之前的山水画大有不同,以前无论他是画黄土高原还是黄河两岸抑或秦岭山水,从画中看到的是雄浑博大的气象中浸润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而70年代的华山图像所展示的是一个单独的灵魂,一个历劫不磨、孤高狷介的精神叛逆者。石鲁20世纪60年代画的华山的风格可以叫苍润;而他70年代的华山的风格应该叫苍辣。他风格转变的原因,从技法上来看主要是源自于他书法风格的转变与成熟。通观石鲁70年代所画华山无不得益于独特笔法的运用,其中按勾勒方式主要分为两类:阔笔淡墨法;尖笔浓墨法。
  • 摘要: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加快推进高等艺术教育发展,是高等艺术院校需要认真思考和迫切解决的问题.面对艺术类院校新的发展契机,基于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高等艺术教育要有与其相匹配的新思路: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确立办学职能、类型和服务面向定位,明确学科专业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规划学校的总体建设目标定位;高度重视学科专业建设,以重点学科为支撑提升专业建设层次,以精品课、优秀课为基点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综合艺术实践教学体系为平台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以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为依托提升艺术专业水平。
  • 摘要:当下继承与创新是画家们不断探寻的问题,以笔者拙见:首先,须对传统中国画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重新认识与定位。中国画具有独特的民族审美特征,凝聚了几千年来东方独具特色的思想、文化、艺术养分,并对整个东方文化产生了巨大且深远的影响。其次,应除旧布新地传承和创新中国画。继承与创新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继承须有选择地继承,创新更是在继承传统中的创新。最后,研究西方美术对传统中国画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 摘要:强势文化背景下的服装设计教育,首先要从目前的艺术教学这个象牙塔中走出来,围绕着服装的市场需求,以全面、客观、多方位的视角,科学地制定培养方向和教学目标,建立以院校地域位置为范围的服装教学模式。将地域性文化特征融入教学的各个方面,培养学生对地域性文化的认知,以点带面、由浅入深逐步地全面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科学的服装设计教学模式。同时,鲜明民族化特色的教育规则,首先,要相信我国悠久传统文化和世界人类优秀文化一样,其次,肯定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创造融合性的教育方向,培养学生对消费市场的了解,强化对现代服装市场营销模式的认识,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服装文化内涵的创作能力。
  • 摘要:文章首先从蔡元培先生率林风眠、潘天寿众位师生拉开中华现代艺术教育之帷幕开篇,阐述了审美态度是人生的基本态度,建立在其世界观和民族精神的框架之中。林风眠的审美态度和教育思想始终是沿着中国文化的审美思想来进行的。后以笔墨为例,介绍了张立辰的画学观点,阐述其为了实践艺术教育理想和学术思想,以传承追求创薪,为培养具有中国文化观念,有传统文化修养的学者型画家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学院艺术教育模式。最后以中国重点美术院校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和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展结尾,认为美术教育应该即刻着手创建“丝路学院”,来吸纳海内外学者的智慧,共同建设西安美术学院先进的实验与创作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增加后劲。
  • 摘要:美术类高水平大学与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互为基础,两者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加强美术类高水平大学的创新型人才建设,能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是美术类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之一,是科教兴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队伍,首先,要提高认识,增强发展创新型人才培养事业的历史责任感,其次,要注意转换观念,牢牢树立面向实际、服务社会的主导意识。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建立并完善人才培养创新体系;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构筑人才高地;构筑平台建设,合理配置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投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与研创结合,与市场结合,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扩大人才合作与交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创新型学术环境与人文环境;在此基础上,加强国际化合作与交流,提高国际化水平。
  • 摘要: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实质即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都是人类创造性活动,艺术与科学结合交叉形成的学科典型范例之一,便是艺术学科门类中的设计艺术学科。针对当前高校设计艺术学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认为教学改革需不断完善学科知识内容结构,设计艺术教育改革的观念包含两个方面,艺术素质培养,强调不断强化人文知识教育;取决于其教师团队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的问题核心是教师团队的问题、教学单位顶层设计对教育改革认识的问题。在关注这些问题并解决处理好这些问题的前提下,教学院系还需积极主动深入地长期进行教学实验。善于引进国内外成功的专业课程、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链接起已有专业知识体系,并善于分析研究自身教学中积累成功的有效经验。要鼓励任课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工作,适时评估总结经验并形成教学成果在学科内积极试验性推广,使设计教学改革真正落地并取得实效,才能突破目前设计艺术学科教学改革的瓶颈,逐步改变全国设计学科教育内容同质化倾向和教学职业培训化倾向现状。
  • 摘要: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好高等教育从外延发展到内涵发展以及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的两个转型之要求,依据西安美术学院“多元发展”的办学思路,在充分调研、学院组织专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结合造型艺术部培养模式改革与艺术设计学科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了以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创新思路、因材施教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艺术设计类拔尖人才为目标的“五位一体”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本方案将“人才遴选、课程调整、教学创新、学生管理、平台实践”五项内容作为艺术设计类拔尖人才培养过程的主要控制点;以政策链的形式系统阐释了择优培养的标准、动态选拔模式、课程改革计划、教学方式革新、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学生管理方式的调整、双向激励模式以及创新性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等多个问题;并进一步明确了培养模式改革后与造型艺术部教学成果弹性衔接、教学资源二次分配形式以及师资培养的目标与计划等。
  • 摘要: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系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在工艺美术系历年的毕业创作过程中,当代手工艺创作出现了两个较明显的趋势:从单纯的形式追求过渡到观念和思维的创新表达,即从形式到内容的渐进和突破;当代手工艺作品与纯艺术作品的语言形态和内涵同时呈现交叉综合的趋势。工艺美术系在课程设置中,通过增加想象构成等课程,教给学生设计创意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习惯用艺术的方式来看待和思考问题,当然更要学会用艺术的形式和语言来呈现抽象的思维,打破他们常规的思维模式,培养其创意、创作能力;学生从创作观念、题材内容选取、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进行提升,以达到从单纯模仿到主动自我创造的质的飞跃。
  • 摘要:创作自由和艺术民主是一件事的两个侧面。所谓创作自由,就是要求人们尊重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艺术思维的独创性和审美趣味的个性,其是就创作过程中作者的主观积极性和创作个性的自由发挥而言的;所谓艺术民主,则是政治上的民主在艺术上的体现,其是就艺术与领导的关系而言的。人文精神与艺术民主的基本理念及其相应机制的建立,对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艺术,推动中国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 摘要:西安地铁的建设在提升城市现代化的基础上,体现城市地域特色,以地铁公共艺术的视觉形象塑造西安的精神气质、传播西安的历史文化、展示西安的全面发展。借助国外成熟的经验,西安地铁三号线以新丝路之旅为题,打造西安全新的公共艺术面貌:地下交通空间与人文环境相结合;实现地域文化与城市精神的新载体;创新公共艺术作品本体;创新地铁公共艺术机制。
  • 摘要:美术史论教学应重视艺术生直观感性的特点,欣赏加创作的形式增进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因此作者教授的美术考古知识,针对选课同学绝大多数来自设计、装饰、服装、环境艺术、美术教育等造型艺术系,将文化课教师常用的文字答题或写作论文的做法,改为创意加创作的办法,并根据美术考古的遗物基本收藏在博物馆的实际,选择博物馆收藏的文物作为创意的灵感来源,其目的是想通过这一创作过程,培养造型艺术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使学生能从实物出发,了解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西安地区遗存丰富的周、秦、汉、唐的艺术。具体要求是学生课外参观一座博物馆,在博物馆中认真观摩,选择一件感兴趣的物品作为创作的灵感来源,拍摄这件物品,并将选择这件物品的原因予以简要说明。将创作作品及其创意说明附加在博物馆文物之后。防止学生抄袭、下载论文,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与博物馆展品之间的互动,激发了多数同学对中国艺术的热爱和探索之情。
  • 摘要:雕塑作为艺术作品常出现在高校校园,它是高校校园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雕塑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能否给人以美的享受,校园雕塑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空间,同时又丰富了师生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并集中体现了一所院校的文化特征。它对校园环境空间建设起到装饰和美化的作用,并让师生们在欣赏美和感受美的同时,增强了审美能力.校园雕塑作为一种隐性课程,蕴含有巨大潜在的教育意义。
  • 摘要:西南石油大学面对非艺术类的理工科学生开设了表演基础公选课,对于非艺术类的理工科学生需要在表演课上得到什么,就在教学设计中加以体现,在教学安排中进行松弛与控制训练,观察力、理解力与感受力的训练,表现力与想象力训练,交流感与适应力训练,行动与规定情境训练,以便于非艺术类理工科的学生在通过表演基础课程的学习后,不仅了解了表演基础知识,还能将其转化成为对自身的训练和锻炼,更好地在生活中将表演基础元素实用化,为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
  • 摘要:纵观“人民艺术家”刘文西的创作历程,可以看到他的独辟蹊径、他的一心一意的黄土地特色的绘画艺术追求,既有他对绘画艺术的忘我热爱、更有他对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的纯粹的理解和执着的信念,这份热爱与执着使他不断进入艺术探索和创造的“涌流”状态,这种状态既使他体验艺术追求的快乐,又使他不断创造出绘画杰作,登上一个又一个艺术的高峰。刘文西一生认可、接受并坚持用自己的艺术实践践行《讲话》精神,《讲话》精神几乎就是他的人生和艺术信仰,他如一个虔诚的信徒一样忠贞不渝,一心一意,以苦为乐。
  • 摘要:在高校培养设计人才与社会企业之间有着较大的距离与脱节的时代背景下,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以其开放性文化观的设计教育理念,调整合理的课程结构及内容,加强艺术设计教育的产学研结合,以地域文化为基点,凸显民族文化特色等专业教学,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定位、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措施的制定与落实。
  • 摘要:本文以设计作为生产力为根本视点,对设计的融合展开论述。设计、就业、收入、分配,这些看似无关的因素,恰恰通过设计的整合,造就了最大化的融合。这就要求设计师具有宽广的社会视角,社会学、经济学、艺术学、设计学等跨学科的融合,使设计变为生产力。通过多学科、跨学科、跨领域的整合、融合、弥合,既可以造就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好设计。同时,另类设计,也会产生另类的效果和意义。设计可以通过根本性的融合,真正变成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力,使设计变成一种整合社会要素的力量。
  • 摘要:通过分析城市视觉导向系统的简介与现状,认为要实现城市视觉导向系统的人性化设计,除了需要从多角度的文化环境着手之外,还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人性化设计原则,诸如突出功能的原则、系统统一的原则、艺术表现的原则,进而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地域文化、个人世界等角度进行人性化设计。
  • 摘要: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立足于云南独有的地域特色文化,以多元民族文化内涵为特色,以务实创新为优势,并具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国际化视野的艺术设计高等教育机构办学特色和定位;以多元的民族文化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优势,强化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兼备社会责任感与职业竞争力的复合型创意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着对艺术设计专业的信念,走出了自己的教学实践之路。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立足于云南民族文化,同时学院也引导教师以民族文化之所长而见长,使民族文化作为他们成为设计专家、大师的底气和根基,使所学有用武之地。学院是以一种开放的胸襟鼓励教师不断成长,支持他们学有所用,教有所成。教师个人的成长,也就是团队的集体成长,再通过每一个教学过程中对地域民族文化的坚持影响和熏陶学生,从而树立起学生对专业的自信。并于2010年开始进行的教学模块化改革,就是为推进学分制、专业教师工作室制作准备的教学举措,通过带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工艺实验室建立,打开与校外的企业和实业体的协作。在管理上,学院明辨取舍,分清利弊,学院要的是实践、实训的平台,要的是影响力,是一所优秀高校、一个育人之地的良好形象,运行中产生的利益和效益让涉及项目的专业主持教师主导分配,其原则是围绕教学实践、实训项目的合理运行,为项目的再次推进提供技术、设备、资金等条件的支持。在教学过程中,学院还有一些具体的方法有力地支撑着团队的教学自信。
  • 摘要: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数字艺术日渐露出了锋芒,呈现艺术精神与科技手段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态,数字艺术是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和介质的艺术形式,使用数字及信息技术制作,具有多种形式及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数字艺术的本质特征又是开放的、自由的、人本的,正因为它的这种文化理念,丰富的审美活动、开放的创作流程以及价值观念必然促使其独立于其他艺术形式。当代艺术设计与当代艺术伴随着大众的需求,呈现大众化的特征,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艺术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相伴着社会历史的变革和人类创作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着自己的文化和内涵,一起延伸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中。
  • 摘要:舞蹈语言要和谐流畅,柔婉清雅,轻灵飘逸,形神统一,内外兼修,既要含蓄又要富于表现力。那么古典舞的创作编排,就要继承利用这些传统舞蹈语言所具有的特质,抽出其基本元素,来表现当下的现实生活,这就需要编导在充分熟悉古典舞舞蹈语汇的基础上遵循一定的动作编排原则,诸如形神统一的原则、传统与现代相融的原则、简洁、明了,凸显特色的原则,才能编排出既符合古典舞舞种要求,又能够恰当形象地展现当下生活内容的舞蹈来。
  • 摘要:文章从艺术设计民族化讨论的焦点、民族身份的文化维度、民族化置于跨学科艺术设计教育的引线作用三方面展开论述,民族身份历史叙事的演变和当代全球化设计的多元性决定其复杂性的特征,通过民族文化维度的形象建设,使民族化设计的诸多元素逐渐形成整体的设计文化内涵,成为当下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为此艺术设计教育将在全球化语境下从三个方面注入民族化观念的设计手段。首先,是运用新的教学法,用民族化作为引线,让学生在深入研究民族化问题的同时,批判性地思考他们从中应该学习哪些文化精髓,在当代中华历史语境中如何诠释民族化。其次,通过民族化阐述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理解背后的细微差别,使他们个性鲜明地“建造”和“生产”民族化设计。最后,鼓励学生阅读不同的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例证,评估学生多样理解背后的文化概念,使学生们能够逐渐掌握在民族化大背景下融合全球设计思潮的路径和方法。
  • 摘要:六朝时期依托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权偏安的优势,吴地舞蹈在六朝艺术自觉的环境中迅速发展壮大并成熟,形成自身独立的、具有地域特征的艺术风范,实现从民间走向宫廷的“雅"化进程,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浸润下形成好“轻"重“情”的风格,实现原始“鸟形”图腾的意象升华,成为中国古代传统舞蹈文化中的一脉,也是今日江南舞蹈文化的基石之一。
  • 摘要:为了培养出有能力、会思考、有设计责任意识的设计师,伦理观念的植入不可或缺。现在所需的是:基于现今国内环境,尊重设计的本质,重视设计带给人类的影响,建立一种设计的“新秩序”,提倡一种健康的艺术设计伦理价值取向。这样的设计才能正确地引导大众生活,保证人类顺利走向未来的活动。对于设计伦理在中国的设计教育之道,应知其本源,在学生对伦理有着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产生道德情感和价值,促使他们在以后的设计过程中有着合理甚至崇高的设计理念,不仅可以接受专业美术教育的渗透,而且更需要呼唤艺术的灵魂,在传授设计之“技”时传授设计之“道”。
  • 摘要:当代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与复兴中国式环境艺术道路的两个矛盾:审美素养教育与设计能力教育不匹配;设计方法教育与设计内容教育不匹配。综合素质的培养与人性情志的教育是艺术设计教育的生长基因。既然是培养中国的艺术设计人才,那么艺术设计教育就应该滋养中国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意识形态。也就是要全面搭建综合美学素养。当今的环境艺术教育主要基于分项内容的搭建。首先是以时间轴线为限定进行历史发展变化教学,但缺乏对设计演变的内在原因以及设计内核发展的研究。其次是以空间界面为限定进行场所教学。从基础材料到家具陈设,从小型家装、餐厅、酒店到公共建筑空间,从公共艺术、居住区、广场到绿地,风景园林规划。基本上是以面积和功能的复杂性为研究链接。这样的构架体系虽然全面覆盖了所有行业市场需要,但缺乏对设计方法的体系建构。目前的教育体系确实解决了改革开放以来,环境建设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设计技术、设计规律与设计流程。但是设计艺术创想、设计主题建构方法、设计独创性才是设计教育的灵魂。这就需要建立以设计方法为核心的设计教育体系,同时应以本民族设计方法作为串接的主线,而不是用西学方法串接民族符号。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鲜明特征的具有原创性的设计人才。这样的平台也更利于教师持续性专项深入研究课题,并有利于研究在教学中进行标准化转型。也只有这样才能复兴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
  • 摘要:笔者就《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项目的动机、意义和范畴,作为非遗的陕北民歌在民间的生存状况,官方对陕北民歌的保护政策和举措以及实际成果,民间社团、个体对陕北民歌的挖掘保护,陕北民歌在保护过程中出现的误区,合理保护陕北民歌的方法和手段等几个层面进行阐述,认为应不断扩大宣传保护力度,强调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价值的前提下,广泛依靠大众传媒的力量,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陕北民歌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调动各方力量自觉形成全社会的保护氛围。
  • 摘要:长江师范学院艺术学科长期以来依托乌江流域和武陵山区民俗文化艺术资源,借助学院市级重点人文研究基地和市级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两大平台,遵循艺术学科发展规律,大力开展艺术创作及理论研究,凝练艺术研究方向特色,形成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艺术创作、研究和教学团队,使得地域文化浸润,学校艺术教育源远流长,学校艺术教育特色明显,依托专业优势,提高全校学生艺术素养,学校高度重视,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师资力量不断加强,艺术学科成果丰硕.
  • 摘要:当今中国的高等美术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在世界同类教学质量考核中依然有较大提升空间。美术教育要达到与时俱进的“应然性”理想目标,必须建立文化自信,体现自我价值,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美术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使人在创作过程中更富创造力,通过视觉训练建立感官认知,熏陶人格魅力。除了承继传统和独立创新外,美术教育还应重视培养人的道德修养,终极目标是建立一套完善、崇高的人格体系。
  • 摘要:目前国产电影市场发展势头迅猛,政府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增强,电影院线建设不断发展壮大,金融投资体系建设渐受重视,营造出了广阔的中国的电影产业投资前景。
  • 摘要:本文重点论述“传承与创新”这一话题,必须正视的新矛盾。唯先提挈中国画美学旨要之“纲”,从“艺道”与“画理”对应形而上的审美层次;其次是梳理各种技法造型之“目”,深化图像本体的形式构成,两者是相互连带的整体,主导绘画样态的衍化。总而言之,传承必先“固本”,而后“求新”。创新不仅反映在制作手法上,同时体现在造型意识中。实践既着力于严格法度内的图像建构,又研习一系列艺术表现的规则。“推陈出新”简言之就是对已有样态的定向剥离,去除或激活其中已经僵化的部分,在创作中使用前人没有涉及的表现方法。解析中国画的精神内涵,先要明确梳理传统中国画的生成由来,以及和其他绘画形态相比所具有的三个显著特征:“气化”、“阴阳”、“气格”,这三点是基于对中国绘画史传统历程分层思考的整体表述,不能孤立分析和单独论证。
  • 摘要:笔者认为,在当前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艺术教育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必须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注重塑造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更要当好传统文化的“守望者”;必须着眼于国家软实力的提高,着眼于培养服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艺术人才.
  •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校当代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认为设计教育课堂应追随社会需求趋势,养成设计能力与人文素养全面培养的教育观,开设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为主的个性化课堂。
  •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薄弱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过程中的重大问题,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艺术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专业艺术人才的重任,其对人文素养与艺术素养的重视程度和实践层面的操作落实结果,直接关系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人文情怀和审美价值取向,对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乃至对国家与民族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高等艺术院校必须对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进行反思,传承借鉴东西方的美育传统,转变教育思想,强化素质教育,增进人文精神。本科阶段,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并重,专业技艺与理论思想并重,专业知识与社会能力并重,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的、有潜力的高素质的艺术人才。高等艺术教育并不必然培养艺术家,但应该为一个艺术家所应具备的人文素质打下坚实基础。
  • 摘要:目前中国学派动画电影民族化的发展,契合民族心理的审美追求,以大众审美心理需求为根本的民族形式创造,以儒文化为主体的民族精神诉求,紧跟时代,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关照社会,表现人类生活的本质,将传统和现代、民族和世界的命题和谐统一,作品既彰显出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又得到了世界同行的一致赞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摘要:知识生产与美术博物馆是学界当下讨论的重要话题。作为西部地区专业院校的美术博物馆,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在保护国家文化遗产、展示人类悠久历史、弘扬中华文明、进行审美公共教育、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其是学院人文积淀的体现,是学科发展的基石,是科研能力的体现,更是学院综合实力的体现。知识的生产还应特别关注目前正在发生的艺术现象,以批评的态度积极参与其中,分析青年艺术家的成长,参与艺术家的创作思维活动,归纳时代背景下的知识生产和知识建构的重要模式。美术博物馆是以收藏、研究、展示不同时期艺术家作品为重点的国际化造型艺术博物馆,应该具备多学科、多角度兼容并蓄、全面开放的学术精神,加强相关知识的交流和互动,将知识生产的基础部分纳入系统中。在展览结构上,主张中西贯通、传统当代、主题有别、风格各异、兼容并蓄。坚持以高水准的藏品研究和国际领先的学术视野为目标,集中体现各时期艺术类型的特质,完整展现人类文明史和美术史。美术博物馆作为审美情趣的课堂,开拓了师生的视野,提升其综合素质。其以教学科研、创作交流为重心,与创建一流美院的学术地位相称;与特色鲜明的大学精神相称,与当下艺术思潮的审美相称,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相称。其是独特的文化品位以及办学理念的体现,同时也是学科发展的基石;其构建了公共文化体系,将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成就呈现给了世界友人。
  • 摘要:在艺术教育得到全方位推进并已初见成效的前提下,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笔者就艺术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模糊观念和不当的做法与同行展开探讨,认为艺术教育是一种感性教育、和谐人格教育、综合式教育,艺术教育的感性特性,具体体现在感性泄导和感性升华两个方面。和谐人格就是指一个具有协调能力、创造精神、丰富情感、健康向上的自我有机体。而其综合性则体现在加强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等艺术门类之间的渗透与联系,由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注重人的感性生成,建立平等对话、双向交流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开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艺术的优秀成果。
  •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汉唐时期创立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价值观,然后分析了中国现代社会艺术价值标准的建立。艺术价值标准关系到引导社会道德与审美趋向和艺术创作走向,艺术价值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上协同。。一方面要继承我国古代重视艺术有益于国家和社会、兴成教化的核心艺术价值观念,以及吸取中国现代有关艺术为人生的价值观,传承毛泽东艺术为人民大众、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并重的艺术思想;另一方面要根据艺术创作新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艺术的新的审美要求,构建精神内容与审美形式相统一,社会价值道德价值都丰富的表现方法、多样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社会主义艺术价值观,发挥艺术引领社会风尚,满足人民精神审美需求的作用,使艺术创作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 摘要:艺术考古教育,是个相当宽泛的问题,包括针对教育的对象,针对教育的需求和目的,对于艺术教育,存在有中专水平、大学本科水平的一般艺术教育层次,艺术考古教育应当介入这个层次。中高级层次一般是指硕士、博士阶段,艺术考古的介入应当带有一定的科研成分。对于专修艺术考古学、艺术史学的硕士生、博士生,要求更加专业一些。中专、本科阶段,开设“艺术考古学”课程,可以将艺术考古学作为美术史学的前半部。在中专和大学本科阶段,要给学生们以考古学和文物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知道如何采集考古学和文物学成果,了解考古学和文物学的基本工作流程,了解考古学和文物学以断代和分类为基本手段的工作方法,课时量控制在16至20课时即可基本完成这一任务。硕士研究生阶段尽可能完成认识中外艺术史文献和艺术考古实物的“互证”问题,这方面西方古希腊古罗马艺术史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应当成为美术史论硕士研究生的必选理论课程,应当推荐成为其他艺术科系的重点选修课程,鼓励产生艺术考古学范畴的硕士生论文。博士研究生阶段进行有关艺术考古学的专门研究和专题研究,展拓视野,寻找热点,并且与现当代的艺术实践相结合,提供高质量的“艺术考古学”博士论文。
  • 摘要:艺术设计专业要想在高校中,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占据一席之地,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厚基础、宽知识"为模式,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新体系,以“培养素质人才"为方向,加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 摘要:作者分析了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构建的必要性,认为创立新思维比艺术设计教育本身更重要,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议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进行整合,通过实践总结经验,有计划、有创意地组织教学。力求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人才培养诸环节中注入新鲜的、系统的、全面的教学新理念,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设计创造潜能。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