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一届东亚纸张保护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东亚纸张保护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东亚纸张保护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6-06-27

主办单位:国家文物局

会议文集:第一届东亚纸张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南京博物院在纸质文物保护方面所取得的几项科研成果:旧纸张保护技术、纸张气相脱酸、图书整本加固技术和南宋经折保护材料及工艺研究,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 摘要:本文在前人大量的关于造纸技术史研究的基础上,对造纸术在汉代被发明后的千余年,造纸术向东、向西和向南的传播做了简明的梳理.出土实物表明,中国最迟在西汉已经发明了造纸术.随着汉人向朝鲜半岛的移居,相应地,造纸术不晚于东汉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人在朝鲜半岛认识了纸,在中国工匠的帮助下,造纸术在三国时代传播到了日本列岛.并先后在朝鲜和日本续有发展,逐步形成产业,并在唐宋时期批量输出到中国.相对地,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繁荣也将纸远输中亚和近东.唐时阿拉伯帝国东扩并于786年怛逻斯之役中打败并俘虏了唐军,这些战俘在撒马尔罕建造了造纸作坊,将造纸技术传播到了东亚,并将造纸术传到了西亚和近东.阿拉伯帝国在地中海的扩张将造纸技术传播到北非和西班牙,再传到意大利和法国与德国.向南方,汉朝对越南的经营将造纸技术传播到了那里,后来的佛教交流与海上丝绸之路将造纸技术传播到了印度和南亚.从1847年法国学者儒莲(S.Julian)算起(Julian,1847),关于造纸历史的研究已经开展了160年.纸至迟在西汉时期发明于中国,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出土实物及历史文献所肯定(潘吉星,1998).世界各地的造纸技术,都是本源于中国西汉的发明而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开来的.本文即是对中古时期前造纸技术传播的简要整理.
  • 摘要:①文物保护行政与修复:日本的文物保护行政作为近代国家的行政责任开始于19世纪末,政府站在指导立场将修复委托给民间,并运用文物修理补助金制度.②文物修理的理念与方法论的形成:基于文物的价值观和关于修复的整合性的理论研究,文物修复所需的指导基准最终于20世纪后半期形成,并用于预防文物修复的不规范性.③资格制度--日本国宝修理装潢师联盟的举措:文物修复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技师或工房的技术能力的证明,但日本没有国家级的文物修复资格制度.因此,日本国宝修理装潢师联盟作为绘画、书法和古代档案的修复企业的组织在2003年开始面向成员企业实施资格制度,资格制度是面向个人的,但可以成为工房的能力保证.联盟的努力被社会承认,也对文物修复的安全有利.
  • 摘要:本文概括介绍了我国纸张及古籍保护修复现状:人才短缺,传统保护技术不能有效传承,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各自为政等.结合国内文物保护培训体系和欧洲、日本的纸张保护教育培训经验,对国内纸张保护修复人才培养提出了几点建议.
  • 摘要:本文综合介绍了纸张科学分析的常用及最新技术手段,包括单纯的观察、测量以及用仪器进行的分析--图像解析、纤维组成分析、元素分析和pH值的测定,还介绍了一些目前不太常用的手法。在阐述了分析者必须遵循的原则后,本文得出的结论是:为了保护文物,应该尽量提高分析的效率并减少分析.
  • 摘要:近年来,在发展修复技术的进程中,人们重新认识了"传统修复技术的基本",也就是巧妙选用和纸、糨糊之类的天然素材的重要性.随着修复伦理的形成,在技师之间,对必须保持文物原貌的意识也在不断加深.和"可逆性"一样,修复文物的安全性也被放到了最优先考虑的位置上来.通过改变关于修复技术的思考方向之类的行动,技师为了保护文物的原貌,为了能够安全地进行修复,继续努力研究.通过运用和纸的特征,把将重叠的部分削薄再添加修补纸的方法与保存科学、修复技术联系起来,可以选择与本纸相同材质的修补纸,可以使用相同加工方法来做出来的修补纸.此外,通过使用"漉嵌"和DIIPS方式等,能够了解本纸中所含有的添加料以及本纸的加工方法。通过运用以上的几种方法,能选择更适合的方法来保持本纸特有的风格.我们绝对不能忘记这些是只有在"传统修复技术"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的.
  • 摘要:当修理大量文书的时候,如果一方面对修复后的状态要求有高水准,同时要求所有的程序都要用手工来完成的话,需要的时间和人员、费用都无疑是莫大的.虽然开发出了改良西方技术的高效率的修补方法,但运用方面还有各种各样的限制.如果利用数码技术制作的与缺损部分同样形状的修补纸的话,不但可以消除这些限制,而且大量文书的高水准修理也在高效率地完成.本报告是对于利用数码技术的修复程序和优点进行介绍的.
  • 摘要:宣纸是中国书画装裱的主要材料,它的尺寸稳定性对书画的平整性有重要影响.本文探讨了纸张变形的原因,试验了不同干燥方式对宣纸尺寸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宣纸具有随湿度变形的特性,采用梯度干燥的方式纸张的尺寸稳定性没有明显的改善,厚度和收缩率相关分析说明二者不存在相关性;随着纸张干湿交替处理次数的增多,其变形性趋于减小,为提高宣纸的形稳性,可预先进行处理.在书画装裱过程中为了克服书画的卷曲要根据画心特性选择伸展和收缩幅度比较一致的宣纸进行裱褙.
  • 摘要:韩国能够确认的最早的纸质文物是8世纪中期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和白纸墨书《大方广佛华严经》以及推测为统一新罗时代的2件陀罗尼遗物.韩国的纸张有其独特的美,这是因为"韩纸"是用独特的方法抄制并捣砧出来的.但也因为抄制方法,韩国的纸质文物存在纸层剥离的特殊损伤.《朝鲜王朝实录》的一部分用纸经过"浸蜡"用以防虫和防水,但蜜蜡本身给文物带来了很大的损伤,目前经过与故宫博物院保存室的协作解决了一些问题。希望中、日、韩三国能够实现信息的有效交流和长期的合作.
  • 摘要:开展手工纸的科学研究,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面,本文从古纸的分析、手工纸理化性能的研究、手工造纸工艺的调查与研究等方面,对中国手工纸的科学研究作了概述.在此基础上,对今后手工纸研究的重心、研究手段的发展以及相关研究课题进行了展望分析.强调指出:在当前,开展手工纸的科学研究,不仅对我国手工纸的历史研究具有推动作用,而且在传统造纸工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工作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造纸术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有关纸的描述,不仅散见于方志、笔记等史料,而且常见于诗词歌赋.但由于古代对科学技术总结记录的忽视,有关纸及造纸术的系统的科学记录比较少见.公元6世纪,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有关于造纸原料楮的种植技术的记载,而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则可说是从技术层面对造纸术进行了考察记录.在西方,18世纪末,随着以木材为原料,以机械代替手工的近代造纸术的发明,对于造纸过程及纸张本身的分析测试手段也逐渐完善.清末,我国在引进西方机械造纸技术的同时,开始逐步掌握纸张的分析技术,对于手工纸的分析,则要更晚一些.手工纸的科学研究,主要包括造纸原料纤维的鉴定、纸张的机械强度测试、纸张耐久性、润墨性等其他物理性能研究、纸张化学成分的分析、造纸工艺的科学记录以及传统工艺的科学研究与改良等.开展对手工纸的科学研究,不仅有助于揭开古代手工纸的奥秘,而且对于手工造纸的保护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对中国手工纸的科学研究做一回顾,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 摘要:德格印经院坐落于德格县更庆镇,藏民族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70%以上的典籍文献均藏于此,其收藏的活字印刷版更是中国之最,世界罕见.本文着重从德格藏纸的原材料、制作方式、类型和特点等方面简要介绍了德格藏纸制作流程情况.除此之外,本文还就德格印经院印版制作和墨汁加工流程情况进行了介绍.
  • 摘要:日本的专业修复人员是从1979年以后开始对纸张进行科学调查的.由此,业内人士通过对传统场所的传统材料制作的检查和分析认识到:必须对适合于长时期保存的纸张进行科学的调查.为了能够稳定地供给适合于保存的纸张,生产者和技术人员在现场开展了交流.还通过构建文物纸张分析的数据库,使有关人士可以综合地决定修复方针,之后,还开始研究修补用纸.基于对传统的装潢技术加以科学的理解,新的修复伦理产生了.并且,与这样的修复伦理相符合的新技术也在修复现场诞生并不断被改良至今.装潢师的工作可以概括如下:通过分析知晓文物的物质性特征,然后考虑最佳的保存材料和保存方法。
  • 摘要:自从中国发明造纸术后,书画艺术的创作变得普及.传统的中国书画通过纸张、颜料、墨、胶等材料对其内容进行表现,而通过纸张、绫绢等装饰材料更好的体现了原有作品的艺术效果。但是,中国古代纸质书画的自身特点使其同时受到内因(材料老化)和外因(自然力、人为作用)的影响而发生损坏.现在,人们主要通过传统装裱技术对纸质书画进行有效修复,另外,通过积极有效的环境控制保护古代纸质书画.
  • 摘要:"漉嵌"这种技法是在纸张主要以细纤维和短纤维为原料的欧洲被开发出来的一种技术.但是,与此相比,在亚洲,原料纤维又长又粗的纸比较多.如果单纯的只是把纤维替换成长纤维,这种欧洲的技术不适用于亚洲的保存修复技术.我们在发挥"漉嵌"这种技法时主要以大量的纸质文物为对象,能在短时间内修补的最大优点的同时,伴随着近几年古文书保存修复理论的进步,仍在进行技术开发.
  • 摘要:本文对国家图书馆2003年历时一年完成的西夏文献修复工程进行了总结,并介绍了修复中揭裱出的汉文文献的种类、价值和特点.认为西夏文献的修复突出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①邀请西夏学专家自始至终参与修复工作,对文献的顺序、缀合和价值保护进行判定和指导.②重点组织修复带有文字的裱纸和经文背面的写有文字的小块补纸.将书叶背面的写有文字的补纸先揭开,拍照片以后再粘回原处.这样既达到揭示全部文献资料的目的,又没有改变文献的原貌.对于在封面纸板中揭出的写有文字的纸张,在扫描以后将其复位,保持文献的原始面貌.③采用数字化方法指导修复,第一次全面制作了修复档案,对西夏文修复前后状态和修复过程进行了全面记录.对西夏文献的古纸纤维进行了选样分析和研究.西夏文献的修复充分体现了文献专家与修复专家、先进技术与传统工艺、修复与研究的结合,为以后的修复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 摘要:在中国传统书画装裱过程中,由于使用大量的水及糨糊,因此极易造成画心的跑色、崩裂以及裱件变形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作品的保存寿命及艺术价值,有些损失甚至将是不可挽回的.因此,怎样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成了装裱工作者千百年来潜心研究的课题。只有了解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才能治标治本,标本兼治,从根本上杜绝和减少问题的发生,从而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最小化.本文从中国书画装裱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着手,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阐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在装裱过程中就能正确处理和避免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中国书画装裱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人们不断总结摸索,已经形成了一套十分完善的装裱体系.但是由于我国感性教育多于理性教育,导致很少有关该领域学术理论性及科学性的研究.因此,作为相对冷门的中国书画装裱领域,文字资料就更是少得可怜了.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作坊式"教育,又使装裱这一领域充满了"神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业余装裱爱好者,很难将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弄清楚.如果遇到紧急事故,如画心跑色、裱件走墙等,就会一发不可收拾,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传统手工装裱大概分为托料、托心、方心、下料、镶活、覆背、下墙、上天地杆等几步,而任何一步中如果出现问题,都会对整幅作品的最终完成产生巨大影响.本文对各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易产生的问题及相应的处理方法分别加以分析和论述,也许会对从事该专业的同行们有所帮助.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