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青藏铁路运营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青藏铁路运营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青藏铁路运营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拉萨
  • 出版时间: 2016-06-26

主办单位:中国铁道学会

会议文集:青藏铁路运营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推进西部大开发、巩固西南边疆、实现中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局出发做出的英明决策,青藏铁路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克服多年冻土施工难度最大的举世瞩目工程,凝聚着铁路建设者的智慧和心血、责任和担当,十年安全运营、十年同心同行,不仅成为西藏连接祖国内地的世纪天路,也为世界铁路建设铸就了丰碑、树立了典范,极大地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有力地保障了西南边疆稳固,发挥着生命线、经济线、团结线、幸福线和国防线的巨大作用,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切身感受到这条钢铁大动脉给西藏带来的新变化.加快西藏铁路事业发展,是全面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治藏方略的重大举措,是助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时代命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将以青藏铁路运营十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努力为西藏铁路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为西藏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 摘要:为防控青藏铁路运营可能引发的高原病和鼠疫传播,通过高原铁路运营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确立青藏铁路运营卫生保障体系构建方案.针对铁路职工慢性高原病防控重点建立职业健康监护体系,针对旅客急性高原病防控重点建立三级医疗急救体系,针对列车检疫、疫情响应建立鼠疫防控体系,制定《高原铁路卫生保障工作指南》,形成完善的高原铁路运营卫生保障体系.青藏铁路运营十年来,通过高原铁路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职工轮休轮换机制、旅客卫生保障技术、站区供氧技术、鼠疫监测检疫联控技术等创新技术的实施应用,有效完成了职工高原病预警监控、患病旅客及时救治和鼠疫防控任务,职业性高原病和旅客重症高原病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高原肺水肿、脑水肿综合发病率为0.3447/万,相当于青藏铁路施工期发病率的1/215,未发生职工高原病死亡病例,未发生鼠疫铁路传播流行事件,极大地提高了青藏铁路健康安全运营效益.
  •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一系列公路、民航、管道、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使西藏运输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密切了西藏与祖国内地的时空联系,促进改变了西藏的政治、国防、经济、社会及文化结构.而铁路快捷的运输速度、巨大的输送能力、低廉的客货运价、优良的环保特性、突出的网络优势,使其在缩短时间距离和大幅提升运输规模量级上对改善西藏的可达性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是重构西藏时空格局的决定性交通方式.切实贯彻国家富民兴藏、长期建藏的治边稳藏战略思想,要求在已有青藏铁路的基础上进一步积极扩展铁路网,并构建适合西藏特点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支撑西藏未来的长远发展.
  • 摘要:在高原地区建立富氧室已成为近年来高原缺氧防护发展的趋势.高原室内环境氧气浓度的增加可满足人们的供氧需求,但同时也会带来火灾隐患.随着高原环境中氧气浓度的增加,可燃物的燃烧特性会发生很大变化.通过研制的可燃物燃烧模拟实验系统,研究了高原富氧环境下可燃物的燃烧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大气压力的降低,点燃可燃物所需的氧气体积分数也随之升高;大气压力不变时,氧气体积分数越大,可燃物的火焰传播速度越快,而氧气体积分数不变时,可燃物的火焰传播速度随着大气压力的增大而加快.以标准大气压下氧浓度为23%时滤纸沿水平方向燃烧的速度为3.01mm·s-1为基准,拟合得到了高原低气压环境富氧的防火富氧安全氧气浓度上限与大气压力的变化关系为:O2%=27.91×exp(-P/44.78)十20.09;在海拔高度低于5550m的高原地区,通过富氧可以安全地将相当海拔降低到3000m以下.以上研究结果可为高效安全地推广应用高原富氧技术提供指导.
  • 摘要:目的:研究高原卫生保障措施对保障高原旅客列车乘务员职业健康的作用效果.方法:通过对乘务员高原反应发生率变化、对工作的感受、乘务员劳动强度和连续值乘近十年的166名乘务员体检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评价高原卫生保障措施的效果;结果:乘务员高原反应发生率随着值乘时间延长,呈现由高到低变化,保持在较低水平;认为工作负荷很重的比率呈现由高到低变化,维持在低水平;随着值乘时间的增加,与慢性高原病相关的部分生理指标发生了代偿性改变,未出现器质性病变.结论:值乘高原列车近十年的乘务员职业健康状况良好,高原卫生保障措施效果显著.
  • 摘要:为研究青藏铁路格拉段站区供氧效果,选择望昆、纳赤台、沱沱河、那曲、拉萨等5个站区进行室外、供氧设备间、办公室、职工宿舍、绿色氧吧的供氧效果、空气质量检测.检测结果显示,站区供氧口氧浓度合格率在0~60.00%,总合格率为20.00%,室内中央氧浓度均为21.0%,室内温度合格率在40.00%~100.00%,总合格率为79.31%,绿色氧吧内相对湿度最高为77%,CO含量检测结果均为0×10-6,CO2含量检测结果在0~320.0×10-6.高原铁路站区供氧效率不高,需要完善供氧措施,绿色氧吧有利于促进职工身心健康,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优化.
  • 摘要:目的:探讨中国平原汉族人群中VEGFA基因多态性同慢性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采取敏感耐受研究方法,根据对受试者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的分析,选取易患高红症组和血红蛋白长期正常组,采用基因芯片SNaPshort法测定75例高红症患者和65例健康耐受组人群VEGFA基因位点rs3025039、rs1413711、rs833070和rs3025000的基因多态性. 结果:敏感组及耐受组中基因位点rs3025039、rs1413711、rs833070和rs3025000均检测出CC、TT、CT基因型,rs3025039、rs833070和rs3025000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s1413711位点AG基因型频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G与AA基因型频率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AA=2.03,ORGG=0.70,PAA<0.01,P(CG)<0.05);敏感组G等位基因频数显著低于耐受组(50%vs68.42%,OR=0.73,P<0.01).敏感组A等位基因频数显著高于耐受组(50%vs28.42%,OR=1.76,P<0.01). 结论:VEGFA基因rs1413711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高红症易感性相关,携带GG基因型的人群患高红症的风险性可能较携带AA基因型人群低,而G等位基因则可能是高红症的保护性因素,A等位基因则可能是高红症的易感性因素.
  • 摘要:本文以拉萨至日喀则铁路盆因拉隧道为依托,结合现场测试、数值计算结果,通过对不同运营通风方案的比较,首创了高原特长隧道内燃牵引分段式运营通风方案,节约工程投资,应用效果良好,为其他类似地质条件下的交通工程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 摘要:目的:掌握不同民族和性别高原工作其血压、血氧及血常规连续变化规律.方法:针对青藏铁路工务段高原作业人员健康状况2年半连续追踪观察,收集血压、血氧和血常规数据,开展自身对照研究.结果:高原工作2年内汉族男性舒张压有增高趋势,Ⅱ级及以上高血压发病率低于5%;汉族血氧饱和度先降低后升高;血常规方面主要表现为机体应急反应,汉族男女、藏族之间表现不同.结论:汉族男性、汉族女性和藏族男性对高原适应能力不同,汉族男性高原血细胞应急反应更为明显,"两年期轮换"制度能保证绝大多数职工健康,高原适应方面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 摘要:青藏铁路在促进青藏两省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群众生活、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高原铁路卫生保障工作,对于维护旅客、职工和沿线居民健康,防止疫病借铁路交通传播,保证铁路运营安全畅通具有重要作用.2006年,青藏线格拉段开通运营后,铁道部制订了一系列高原铁路卫生保障工作规范性文件.2011年,为进一步规范高原卫生保障措施,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使高原卫生保障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系统化,铁道部组织编制了《高原铁路卫生保障工作指南》.
  • 摘要:介绍利用GSM-R铁路专网实现轨道车GYK远程管理,解决由于轨道车作业分散、停放位置不固定造成GYK数据换装难度大、临时运行揭示调度命令不能导入GYK设备控制、GYK运行记录数据不能及时分析等问题.同时,该系统对轨道车运行状态信息、位置信息和GYK故障信息进行实时监测,从而达到将GYK设备以及轨道车司机操作纳入远程实时监测的目的,解决目前轨道车运用维护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消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 摘要:目的:了解进藏列车在不同海拔车厢空气质量与列车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状况的变化,为此列车上的工作人员创造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以便更大程度地降低工作场所的健康危害. 方法:参照相关的标准和规定,对进藏列车运行不同时段内车厢内微小气候和空气质量等进行监测,并对其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与测定.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不同海拔各车厢内温度、CO2、PM10有超标,其余指标均在标准范围内;不同海拔情况下列车内空气质量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人体指标中受试者与对照组的血压、心率、心率变异性HRV(TV、VLF/HF、LF/HF)在海拔<3000m、4000~5000m、3000~4000m有部分异常. 结论:不同海拔情况下列车车厢空气质量差异不明显,人体指标有部分改变.
  • 摘要:网络规划是GSM-R网络维护工作中的重点内容.网络规划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GSM-R网络的运行状态和工作能力.结合拉日铁路协荣车站典型案例,从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外部电磁干扰、内部干扰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复杂区域GSM-R无线网络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电磁环境测试、场强测试等有针对性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对网络环境、配置、天馈等进行调整,实现网络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为铁路运输提供良好的通信保障.另外,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可与类似工程设计者进行研讨,形成设计作业指导书,可供以后的类似设计参考使用.
  • 摘要:本文以拉日线地热异常区隧道工程为依托,开展高海拔、高岩温、高水温隧道施工除湿、降温技术研究,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室内试验与现场试验等方法,提出了可行的除湿、降温措施,解决了地温异常区隧道施工技术难题,为设计、施工方案决策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技术支持,以保证本线的成功修建,为规范的制定提供依据,并为其他类似地质条件下的交通工程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 摘要:为了提高关角隧道径向注浆堵水效果和注浆效率,通过市场调研分析,采用了目前在国内煤矿中得到广泛应用的新型高分子材料马丽散进行了试验,并取得了成功.该新型高分子注浆材料能有效地封堵基岩裂隙水,注浆工艺简单,固结速度快,浆液损失小,耐久性好,减少了钻孔数量,极大地提高了注浆堵水效果和注浆效率,加快了施工进度,在铁路隧道堵水中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 摘要:基于青藏铁路沿线4个气象站近50年的气温、降水量监测资料及长期监测系统地温监测资料,对青藏铁路沿线区域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青藏铁路沿线地基多年冻土的地温变化及对多年冻土铁路工程的影响及对策展开研究.研究表明,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近50年来气温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21世纪以后,升温的趋势更加明显;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沿线降水量在波动中上升,最大年降雨量达492.6mm;青藏高原气候近30年来处于高温期,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地区的气温持续升高,气候转暖引起的多年冻土衰退明显;对于处于退化过程的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主要采取防排水措施和热防护措施,以达到稳定或抬升人为上限,降低多年冻土地温,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增强路基稳定性的目的.
  • 摘要:执行力是一个企业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的重要保证的,如果没有出色的执行力,再好的管理机制、再细的管理制度,也只能是贴在墙壁上的标语,挂在嘴边的口号.铁路企业也不例外,只有强化现场执行力,使各项工作指令和工作标准不折不扣地落实到现场,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安全管控水平,确保安全持续稳定,运输井然有序.
  • 摘要:从电力架空线路可靠、安全运营的角度,分析了环境、地质等参数在电力架空线路设计中对导线和绝缘子选择、杆塔及其基础强度、杆塔电气结构等的影响及处理对策,论述了在电力线路经济性、安全性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合理取舍的原则,并结合青藏铁路35kV电力贯通线的设计,阐述了特殊环境条件下架空线路设计应着重关注的因素.
  • 摘要:青藏铁路格拉段沿线风沙侵蚀问题严重,对铁路线路状态稳定和行车安全危害极大.自青藏铁路格拉段正式开通运营以来,工务部门结合风沙侵蚀青藏铁路造成的安全危害和治理取得的工作经验进行阐述,重点介绍了格拉段措那湖区防沙坝、防沙网、防沙墙等物理综合防沙工程的特点、功效以及对线桥设备的保护和产生的效益,为高原铁路的风沙治理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 摘要: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形成了一条便捷可靠的进藏运输大通道,经过近十年的运营,青藏铁路解决了进藏运输的能力瓶颈问题,降低了运输成本,极大地提高了进藏运输的效率,促进了西藏铁路及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共同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地区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 摘要:在多年冻土层中修建隧道,冻土原始环境改变及洞内气温变化对周边围岩的冻土热稳定性将产生长期影响.针对这一影响,青藏铁路昆仑山和风火山隧道修建时在洞内埋设大量温度传感器并对气象要素进行观测,开展洞内外气温、围岩地温的变化规律以及气温变化对围岩地温影响的研究,取得多年冻土隧道从施工、竣工到运营历时5个冻融循环周期的洞内气温和围岩地温的变化特性,验证了隧道开挖后周边围岩的回冻效果,其中高原季风在洞内形成强烈空气对流是回冻的重要因素,而运营对冻土热稳定性的长期影响还需要继续跟踪观测.
  • 摘要:目的:掌握高海拔地区铁路从业人员高血压患病率、主要危险因素分布及流行趋势,提出高海拔地区高血压防控策略和建议,降低低压低氧对铁路职工身体健康的危害,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方法:按照海拔高度进行随机抽样,共抽取1500名职工进行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相关生化指标的检测,获得有效数据1355人份. 结果:共对日喀则、拉萨、那曲、格尔木、沱沱河、德令哈、西宁地区调查职工1355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2.9%,男性患病率为14.5%,女性患病率4.3%. 结论:海拔的增高、年龄的增长、吸烟、饮酒、超重肥胖、血脂异常是高血压患病率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因此加强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普及高血压知识,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措施.
  • 摘要:青藏铁路运用光伏发电,取得了良好的节能效果,但随着光伏发电技术的改进,原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光伏发电技术的需求,需对其进行相应的优化.格拉扩能改造工程站房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充分运用了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并结合模拟光伏列阵动态特性,研究光伏阵列输出模型、蓄电池荷电状态计算方法,其中铁路通信信号设备具有用电要求高,动态响应特性强的特点.利用光伏发电系统能效仿真模型,可直接模拟计算太阳能光伏发电阵列的规模,简化前期工作的设计流程节约时间.利用提出的负荷电流矩阵计算方法对蓄电池荷电状态进行计算评估,结合铁路负荷运行状态和环境温度及日照状况,通过格拉扩能改造站房光伏发电系统研究,优化设计控制系统规模、提高光伏发电电能质量和效率,保障供电传输的连续平稳性,能够为铁路光伏发电系统的研发提供良好的理论指导依据.
  • 摘要:针对青藏铁路高寒多年冻土的特性,青藏铁路不冻泉站区综合楼采用架空基础,受站场和当地地貌的影响,建筑物基础一面临边,三面开敞,形成架空半封闭式基础.为了得到架空半封闭房屋基础的安全性及建筑物对多年冻土的影响,对地基温度场及基础沉降进行了连续监测.监测数据表明:架空半封闭房屋基础对于其下多年冻土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房屋基础的变形控制点大部分表现为沉降,但沉降值较小,满足现行规范要求.
  • 摘要:青藏铁路客货流扩展的要点是,中短期内着力于与藏区公路网进行枢纽设施功能及公路运行条件的改造对接,那曲枢纽是其关键;中长期着力于与跨境铁路对接并做好沿线客货流设施功能规划,并对藏区展开地缘因素影响的系统研究.方法1:运用近年西藏公路及铁路客货量数据,展开趋势分析;方法2:运用网络拓扑图法,对西藏公路网各支线运量权重展开分析,估算其对那曲站铁路货运量的贡献值.瞄准藏尼印口岸铁路、新藏铁路甚或中巴铁路贯通铁路线进行远期战略规划;充分考虑长江经济带、南方经济圈与南亚、西亚能源及市场经济圈之间的铁路对接与经济互补效应,制定青藏疆铁路总规。
  • 摘要:通过上海—拉萨、广州—拉萨、北京—拉萨和西宁—拉萨旅客列车车内环境氧含量监测和乘务人员生理指标试验研究,对青藏列车乘务人员低氧暴露状况和高原病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确立高原列车乘务人员高原病健康风险效应指标,为高原铁路行车人员健康监护和职业轮岗制度提供依据.结果氧分压与人员血氧饱和度高度相关,r=0.93,血氧饱和度可作为低氧环境暴露生物接触指标.急性高原反应效应指标为高原反应症状评分、高原反应率、头痛率、呼吸频率、脉搏,慢性高原病效应指标为血红蛋白、红细胞、超声心电图右心室内径、右心室流出道、主动脉径、肺动脉高压和肺功能等.提出以低氧暴露当量来评估高原环境低氧暴露剂量和高原病健康风险,海拔高度3000m,氧分压14.7kPa,血氧饱和度91%,为可能引发急性高原反应的基准效应点.当车内低氧度为2~3,低氧暴露累积当量为<23/日,急性高原反应发生率可控制在10%以下.当低氧暴露当量<1000/月,持续2年,绝大多数人不会发生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和高原心脏病.
  • 摘要:青藏铁路全线运营近十年来,格尔木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客观评价青藏铁路全线运营对格尔木市经济产生的影响,对于揭示青藏铁路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及格尔木市的后续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经济总量、产业结构、人均水平、功能转型4个方面宏观阐述青藏铁路全线运营对格尔木市经济产生的影响,并基于IOTA方法进行量化分析.通过IOTA技术,一方面揭示铁路客运量与其他指标之间的驱动响应关系,即铁路客运量为驱动变量,其他指标为响应变量,因此青藏铁路全线运营对格尔木市经济总量、产业结构、人均水平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揭示铁路客运量对其他指标的影响强度。
  • 摘要:结合青藏铁路格拉段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青藏线(格拉段)机车车辆总体技术条件》的制定,阐述了青藏线路状况、环境及其对铁路运输装备的影响,综合分析了青藏铁路货物运输基础设施与装备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了青藏铁路特种货物运输关注的问题.
  • 摘要: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以发病快、病死率高、传染性强为基本特点.青藏铁路西藏段长达700多千米,沿线均为鼠疫疫源地.1966~2006年青藏铁路沿线共发生动物间鼠疫50起,人间鼠疫4起.传染源主要是喜马拉雅旱獭,传播媒介主要是跳蚤.传播途径主要是人们在剥食患有鼠疫的病死动物过程中,鼠疫茵直接经创口感染,多为败血型鼠疫或原发性肺鼠疫.青藏铁路通车运营近十年,西藏段沿线未发生人间鼠疫,但鼠间鼠疫疫情常有发生,2007~2015年头发38起,病原阳性率达12.44%.宿主獭密度达0.097只/公顷,鼠疫流行态势仍旧活跃,鼠防工作任重而道远.
  • 摘要:铁路作为高密度、快速的交通工具,随着铁路的开通,加快了鼠疫疫情向城市、人口密集区逼近,给鼠疫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增加了鼠疫远距离传播的机会.鼠疫危害性极大,做好防控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因此,应从中国已采取的防控措施出发,探讨青藏铁路沿线鼠疫的危险性,确定鼠疫控制目标,制定鼠疫控制策略,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势在必行.
  • 摘要:借助先进的高原铁路技术体系,西藏自治区铁路的建设与完善不仅弥补了中国西南地区大陆机动性弱于海洋机动性的缺陷,同时也为自治区充分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基于此,本文认为:1.完善的铁路网络是维持自治区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地缘优势,构筑南亚贸易大通道和西南陆路能源供应链,重塑中国与南亚国家之间地缘关系的重要空间载体;2.青藏铁路是西藏自治区没有被"一带一路"战略边缘化的交通基础与物质保障,而自治区铁路建设与运输规模的扩大是其进一步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前提条件;3.要凸显西藏在"一带一路"及其他国家战略中的定位,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自治区仍需要建设3500余千米的铁路.
  • 摘要:主要介绍了HXN3型过渡方案高原内燃机车电气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包括主传动系统、辅助传动系统、控制系统和微机网络系统等方面,并详尽描述了过渡方案高原与普通HXN3型机车的区别.
  • 摘要:目的:研究高原作业调离人员体检指标恢复率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 方法:按照标准对因血红蛋白(HGB)异常或血压异常调离高原作业人员的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血红蛋白异常恢复率81.37%,血压异常恢复率93.90%.恢复正常时间高峰值:血红蛋白异常11~15个月,血压异常5~7月和11~13月.经分析年龄、海拔高度、调离时间是影响恢复的主要因素,二者均随年龄增高恢复率呈下降趋势.血红蛋白异常调离后1~3年HGB含量迅速下降,不同于调离3年后(P<0.01).调离到低海拔地区后0~1年收缩压均值显著低于高海拔地区(P<0.05),低海拔血压恢复率(75.68%)大大高于高海拔(33.33%). 结论:对发现血红蛋白或血压异常的人员尽早调离到低海拔地区.进一步加强慢性高原病健康促进工作,确保职工身体健康.
  • 摘要:基于现场监测数据,本文系统分析了青藏铁路正线楚玛尔河段一块石基底路基的热状况及变形特征,并基于已有监测数据开展了路基长期变形的预测.结果表明,块石地基层的冷却降温抬升了下伏人为上限,但随着运营时间的增加,阴阳坡效应导致下伏冻土地基温度场的不对称性日益严重,阳坡坡脚一侧人为上限不断增加.路基阴坡一侧块石层内每年的2~7月为相对强烈对流换热期,8月至第二年1月为相对稳定的传导换热期.而在阳坡一侧块石层内,路基施工2~3年之后基本无因顶底板温差导致自然对流的可能.路基变形表现为沉降变形,路基施工后2~3年内的路基填土及下伏的原季节融化层的压密变形量值客观,后期持续且无季节波动的沉降变形主要来源于下伏高温、高含冰量冻土层的压缩变形.沉降变形预测表明在运营20年后包括路基累计沉降、阴阳坡路肩差异沉降量值均会较大,因此应考虑增加补强措施,包括阴坡一侧块石层的铺设及阳坡一侧热管的布设等.
  • 摘要:海拔对电气设备外绝缘的性能有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相关规范、标准的对比和分析,结合青藏线格拉段科研成果,总结出高海拔地区供配电系统的电气外绝缘修正方法,为今后的设计提供参考.
  • 摘要:文章以关角隧道为工程背景,研究了高海拔特长隧道的烟气分布特性,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制定了针对性的通风排烟对策,确定了紧急救援站的模式,分析了安全疏散的影响因素,制定了系列技术对策,通过应急疏散进行的模拟计算,确认了疏散工程的可靠性,形成了完整的防灾疏散救援系统技术,同时也提出了中国隧道防灾疏散技术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的技术问题.
  • 摘要:本文采用财务分析和项目评价分析等实证分析方法,对于青藏铁路格拉段运营十年以来的运输绩效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十年绩效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此展现青藏铁路十年运营效果,并展望未来十年的运营前景.本文分析中将实际运营与后期前景评价相结合,对影响绩效的主要因素投资、收入、成本、补贴等进行了趋势分析,在公益性铁路运营前景分析方面进行了探索.青藏铁路格拉段通车十年来,客货运量逐年增长,运输收入稳步增加.由于受自然环境特殊性和经济条件的约束,格拉段运力不能支撑自身发展需要,客货运输成本远高于其他铁路.青藏铁路格拉段是典型的公益性铁路,中央财政需从保证其长期发挥作用的角度出发,持续加大对公益性铁路的财政支持力度.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铁路公益性运输的认定标准和补贴政策,从法律上明确铁路公益性运输内容和公益性运输补偿制度.
  • 摘要:青藏铁路在维护国家统一,加强西藏与祖国内地经济文化联系各民族相互交往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并对南亚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对捍卫国家主权、巩固国家安全已经并将继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历史和国际比较的视角进行论证.青藏铁路通车缩小了我国与印度在机动能力、后勤保障能力上存在的差距,有利于提高我国快速机动部署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形成战略威慑,是未来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重要筹码。青藏铁路将极大地增强中国对印度的军事进攻能力,以便于中方运输中程导弹等。青藏铁路的建设运营重构了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地缘政治关系,对捍卫国家主权、巩固国家安全已经并将继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 摘要:通过对青藏线格拉段轨道动态检测数据的跟踪分析,掌握轨道质量指数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及各检测项目标准差的变化规律;通过对冻土区和非冻土区轨道质量指数对比分析,掌握冻土区与非冻土区轨道质量指数变化规律,为评估线路轨道几何状态以及合理制定轨道几何的养护维修计划提供依据,也为今后高寒铁路线路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
  • 摘要:青藏线格拉段铁路属于高原铁路,自然条件恶劣,百里无人烟,大多数区段不适宜人类居住.根据格拉段技术设备条件,青藏铁路公司大胆创新,大量设置无人站,并积极试验与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车组织办法,有效节省了运营成本,也为条件相似的后续铁路运营管理提供了借鉴.
  • 摘要:采用热敏电阻进行冻土地温测试时,其在测试孔内的静置时间长短关系到整个测试工作的安排和实施,也是勘察单位最关心的.本研究结合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地温测试的实测数据,对于热敏电阻的孔内静置时间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热敏电阻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符合负指数函数曲线,随时间推移温度变化幅度逐渐减小,静置3h后处于热平衡状态.实测时,可根据不同的误差要求选择相应的静置时间,测试误差≥0.1℃,建议静置时间≥2h;测试误差≥0.05℃,建议静置时间≥2.5h;测试误差≥0.01℃,建议静置时间≥3h.本研究为地温勘察的组织实施提供了多个方案选择,为设备采购、测试工序、勘察计划等方面提供了依据.
  • 摘要:本文对既有冻土区路桥过渡段设计标准进行了研究,对路桥过渡段设计思路进行了探讨,对路桥过渡段主要沉降原因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了路基新结构的设想,绘制了相应的示意图,指出:路桥过渡段设计应是一个系统工程设计,既包括路基本体结构的设计,又要包括基底冻土的保护或地基处理措施,还要包括排水、拦截水措施设计;特别的,要根据水文地质条件来开展路基结构特殊设计.本文的研究对于多年冻土区路桥过渡段设计以及冻土铁路的运营养护具有现实意义.
  • 摘要:在铁道部大力支持下,青藏铁路格拉段格拉段自2006年建成运营就实行了无人站,“沿线基本实现无人化管理”,加之近期开通的拉日线和敦煌线饮马峡至马海段,也实行了无人站,青藏铁路格拉段开通运营开创了中国铁路车站实行无人站的先河,青藏铁路公司在无人站运营管理上走在了全路18个铁路局(公司)的前列。本文基于对青藏铁路公司无人站运营管理实践,对铁路运输企业实行无人站后有关行车组织的难点与对策进行了探讨.
  • 摘要:目的:智能健康是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前沿交叉领域,远程移动健康监护是利用可穿戴设备与移动通信网络的结合实现健康监护与管理,预防高原病及猝死性疾病,从而达到根本性降低青藏高原铁路职工的患病风险和挽救生命的目的,本项目在青藏高原铁路沿线对远程移动健康监护系统进行一次测试,为下一步系统应用打下基础. 方法:将远程移动健康监护系统各测试参数与传统设备结果进行配对比较,得出远程健康监护系统与传统固定大型设备的测试差异. 结果:该远程健康监护系统高度依赖当地无线移动信号网络质量,在信号较好地区(4G/3G),血压、心率、体温的测试数据与比对设备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血氧指标比对照设备偏低5~10.在无线网络速率较低(2G)且无线信号覆盖不好的区域进行远程测试,存在连接不上、无法登录或者测试时间过长失败等问题. 结论:本项目远程移动健康监护系统能很好地适应高海拔地区工作且运行状态良好,但也存在移动网络速率、质量不佳导致测量数据丢包无法开展远程健康监护的问题,该系统如能进一步改进或国家提高公共移动网络的速率及质量,将能很大程度解决高原工作职工实时健康监护的难题,对预防高原病及心源性猝死等突发疾病发挥重要作用,根本性降低职工的患病风险和挽救生命,提高职工生命质量,为保障青藏铁路运营期职工身体健康做出贡献.
  • 摘要:拉萨至日喀则铁路沿线所经地区海拔在3550~4050m,属于典型的高原铁路,线路所经过的雅鲁藏布江峡谷区隧道群地段穿越了著名的西藏那曲—当雄(羊八井)—尼木水热活动带,其地热温度为国内之最,在全世界工程领域也不多见.本文根据拉日铁路的基本特征,首先分析高海拔地区通风特点和隧道施工通风技术方案的普遍规律;其次结合高海拔隧道施工需风量分析和隧道施工通风设计,得出高海拔隧道施工在不同通风长度下风量、风压及电机功率的计算结果;再次通过层层深入,针对拉日铁路高地热现实情况,通过分析计算得出岩温、通风时间与通风量的关系;最后结合施工现场测试及分析,得出高原地区、热害严重情况下,长大隧道施工通风量、风压及电机功率的计算结果.其分析过程和推理结果,对高原、地热两大不利因素单独或叠加出现情况下长大隧道施工通风均具有较高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 摘要: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变形监测方法目前主要为人工监测,受高原气候影响大,观测频率低,难以满足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变形的观测需求.针对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沿线气候及冻土条件,研发了自动化变形监测设备,由监测、采集、传输、数据处理模块组成,并在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中展开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研发的自动化组合式观测装置实现了沉降数据的无线传输和自动分析;在-20℃时组合式沉降仪设备校准偏差率均在0.5%以内,测量精度较高;高温暴晒条件下,仪器表面的温度超过了50℃,设备校准偏差率均在0.5%以内,测量精度较高;通过现场试验监测并与人工变形监测数据对比,组合式沉降仪及监测系统基本可以满足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的监测需要.
  • 摘要:青藏铁路格拉段东起青海格尔木,西至西藏拉萨市,全长1142km,其中新建线路1110km,于2001年6月29日正式开工.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运营.故而越来越多的人进入高原地带,包括旅游的,务工的、民俗研究的等等.因此,加强对高原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探索积极有效的卫生保障防治措施是一项迫切又重要的任务.高原铁路列车随车医护工作及高原卫生知识宣教工作是确保旅客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近几年的观察,高原列车旅客易发生高原反应、高原病患的区段基本上处在海拔4000~5000m,也就是在沱沱河至那曲间.为减少工作时给旅客带来心理压力,不穿工作服随车的医务工作者服务在他们的身旁.2007~2015年,旅客列车共接诊11.9058万人次,接诊率6.7‰,总下交病人396例,占接诊人数的0.33%,列车死亡23例,病死率0.019%,无高原病死亡病例.格拉段随车医疗服务制度的实施,为实现"确保患病旅客得到及时救治"的卫生保障目标具有积极的作用.
  • 摘要:目的:对青藏高原铁路运营期职工血中一氧化氮与各项体检指标、职业史、生活方式及疾病情况进行研究,探讨血中一氧化氮的影响因素及正常值范围,更好防治慢性高原病. 方法:对随机均衡选取的125名男性职工同时进行血中一氧化氮、各项体检指标的检测,并对职业史、生活方式及疾病进行调查,均衡随机选取其中血红蛋白升高的62人作为研究组,血红蛋白正常的63人作为对照组.血中一氧化氮与血红蛋白及各项体检指标、职业史、生活方式、疾病不同情况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统计分析. 结果:体重指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肌酐与血中一氧化氮值有多元线性相关关系,血中一氧化氮值的高低不同分组与职业史、生活方式等21个因素存在多元相关关系.年龄40~49岁、20~29年工龄、饮酒、心脏彩超异常人群血中一氧化氮值偏高(p<0.05),研究组血中一氧化氮、血肌酐、体重指数、要高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要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对照组血中一氧化氮在年龄、工龄、轮休方式、吸烟、饮酒、不同吸氧方式等因素均不同程度存在差异(p<0.05),三项指标均正常的63人血中一氧化氮平均值±1.96标准差为53.54±30.68(μmol/L),中位数为44.03μmol/L. 结论:血中一氧化氮含量能反映人体心血管系统的总体负荷水平,浓度过高可能面临失代偿后发病的风险,青藏铁路职工血中一氧化氮与血红蛋白、体重指数、血小板计数、血肌酐存在共线性关系,且与职业史、生活方式等很多因素有关联,是一个综合反映指标,铁路运营期职工要关注血中一氧化氮情况,建议对血红蛋白增高人群在高原健康体检中增加血一氧化氮检测指标,正常值范围建议25~100μmol/L,以早期预防慢性高原病的发生.
  • 摘要:目的:为了研究脯氨酰羟化酶(EGLN或PHD)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高海拔低氧适应血红蛋白增高的相关性. 方法:使用荧光标记单碱基延伸原理的SNaPshot分型技术,对敏感人员75名和耐受人员94名汉族男性铁路职工EGLN基因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2275279、RS2153364、RS961154、RS12406290、RS2790859)进行基因分型. 结果:RS2153364和RS12406290位点不同基因型在敏感组和耐受组中分布不同,RS961154和RS2790859纯合子与杂合子两组间存在差异.四个位点均为杂合子人员比四个位点均为纯合子人员高原不适应风险高2.619倍(1.307~5.247). 结论:通过遗传基因分型开展高原易感人员筛查具备可行性.
  • 摘要:目的:为便于高原铁路职工健康管理,新开发高原卫生保障管理系统软件. 方法:高原卫生保障管理信息系统,使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08语言进行编程开发. 结果:摒弃原有软件的模块化设计,采用灵活的参数化设计,体检项目可增可减,筛查条件任意设置,数据接口采用Excel文件格式和手工录入两种方式录入,满足各级各类医院的数据导入,方便软件使用者灵活运用.针对不同人群软件使用者可自主设置高原疾病筛查条件,筛查出高原疾病的人员信息,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达到预防高原疾病的目的.数据输出采用Excel文件格式,方便专业统计软件(如:spss,epidata)等进行统计分析.增加健康宣传与健康维护功能,与总公司对高原病、慢性病管理要求一致. 结论:该软件系统经青藏铁路公司试用后,满足铁路办公网运行要求,功能较为强大,扩充非常方便,并可由软件使用人员自主扩充各种项目内容及查询内容,满足目前及今后高原卫生保障工作变化的需要,也满足总公司对高原病、慢性病健康管理和健康维护的要求,并可以随着国家、总公司对高原病、慢性病管理的不断深入而进行相应扩充调整.
  • 摘要:目的:探讨高原作业轮休、轮换对血红蛋白异常的影响,高原卫生保障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对高原作业人员进行轮休、轮换调查,分析不同轮休、轮换方式对血红蛋白异常的影响. 结果:血红蛋白异常发生最早时间为高原作业累计时间的0.20年,最长的为7.55年,累计高原工作2~3年时发生频次最高,未轮换组高原累计时间最长为9年,未发生血红蛋白异常.轮休方式中,上30天休30天的轮休方式所对应血红蛋白异常率较低,上30天休15天和上60天休30天的轮体方式对应血红蛋白异常率处于中间水平,上45天休15天的轮休方式所对应血红蛋白异常率较高,工作地海拔、民族、初上高原年龄对血红蛋白异常的发生也有影响. 结论:高原作业轮休、轮换是血红蛋白异常的保护因素,上30天休30天的轮休方式较其他轮休方式更好,2年作为轮换周期是适宜的,但因高血红蛋白症倾向的发生影响因素众多,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 摘要: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位于柴达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腹地,沿线广泛分布盐渍土及含盐地层,桥涵工程防腐为本线一大技术难点.鉴于盐渍土对钢筋混凝土工程的严重破坏性,相关国家对盐渍土侵蚀机理和防护措施做了大量基础研究工作。根据盐渍土防腐的基本理论,结合西北地区类似环境已建铁路或其他工程防腐经验,研究制定了格库铁路桥涵工程防腐措施,可作为同类工程经验参考.
  • 摘要:冻土是一种对温度极为敏感的土体介质,冻土的融沉、冻胀等不良地质现象都直接与冻土层的温度有关.对青藏铁路冻土地温进行自动采集、自动传输和实时监控,对保障青藏铁路的运营安全至关重要.本文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实时自动采集青藏铁路冻土地温信息,自动传输和实时监控,提出采集节点、传输节点、网络结构设计方案,同时利用传感器节点采集的冻土历史数据,结合冻土专家经验,对冻土区地基变形、病患预报、病害治理等进行分析,整体解决了目前青藏冻土地温监测系统中工程造价高、自动化程度低、施工不便、维护困难等问题,为青藏铁路运营安全提供保障.
  • 摘要:新建拉萨至林芝铁路的桑珠岭隧道工程存在高地温现象.针对高地温引起的一系列热害问题,从施工技术和安全生产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采取降温、检测、防护以及相应的安全爆破方法,保证在高温环境下施工的正常进行,另外提出了一系列保护工人健康的安全措施.
  • 摘要:拉日铁路是高原及寒区铁路,铁路建设中面临着地热温度最高、内燃机车牵引隧道最长、高海拔风沙治理难度大等三项主要的工程难题,其次还有高原缺氧问题、路基防冻胀问题、高原桥梁设计问题、环保问题、高原型设备选型问题等,涉及高原和寒区的客观影响因素多,这些都要在拉日铁路设计中进行充分考虑,工程设计难度大.本文结合拉日铁路工程设计与实践,回顾了其主要工程问题以及针对高原及寒区的工程设计,是拉日铁路设计的总结和研究,对指导高原及寒区铁路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 摘要:青藏铁路格拉段开通十年来,青藏铁路公司针对高原恶劣环境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创新性地开展了高原铁路卫生保障工作,形成了包括高原卫生保障考核考评工作在内的一整套完整的管理体系.本文通过对考核考评体系的建立背景和管理实践,探索了卫生保障考核考评工作新的思路、内涵和工作方法.实践证明,考核考评工作既是对各单位落实高原卫生保障措施的有效过程监管,也调动了各单位和职工积极性,为实现"铁路职工高原病零死亡、鼠疫零传播、患病旅客得到及时救治"的阶段性目标做出了贡献.
  • 摘要:以某型内燃机车为研究对象,运用近场、远场测试方法,对机车的近场与远场的噪声分布特性进行提取,确定影响司机室噪声环境的主要噪声源;基于偏相干理论,对司机室内部噪声与各主要噪声源的偏相干函数进行了分析,找出不同挡位下,影响司机室内部噪声的主要噪声源与贡献频段;针对不同噪声源特性,综合运用减振降噪的措施对司机室内部噪声环境进行了改进;改进后司机室内部噪声水平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 摘要:青藏客车供氧系统作为提高旅客乘坐舒适度的关键设备,其可靠性直接影响乘车旅客的舒适度和生命安全.本文根据青藏高原的自然气候特点,结合铁路客车修制修程改革,针对青藏客车供氧系统出现的故障,从运用、检修质量和修制修程改革因素等方面分析,对防止制氧装置故障的发生和检修模式的改进提高提出了几点预防措施和对策.
  • 摘要: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为保证车辆供电系统和电气设备在高海拔条件下的性能、可靠性满足安全、正常运行,专门设计和制造了供电系统、客车综合控制柜、客车接地及防雷系统、专用车载电气设备等.这些系统和设备经10年的运用和考验,各方面结果证明,青藏高原铁路客车电气系统性能可靠,技术创新基本成功,可以满足高原地区特定运用环境下安全、舒适地运输旅客的要求.青藏客车电气系统是为适应高原环境并结合经济性、可靠性、冗余性、功能性等多方面考虑,从供配电保护、供电控制逻辑、设备协调工作、防雷、绝缘、温升等关键方面均进行了特殊设计和计算.
  • 摘要:本文针对青藏铁路察尔汗盐湖地区工程、水文地质和路基特点,分析了盐离子对混凝土的腐蚀特性和盐湖路基对接触网基础的影响,结合接触网支柱选型,提出了盐湖地区接触网基础防腐适当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添加阻锈防腐剂和外套玻璃钢等措施,并借鉴电力系统经验和盐湖地区混凝土的长期耐久性研究成果,对基础使用寿命进行了初步评估.
  • 摘要:本文结合青藏铁路K973+551路桥过渡段沉降治理的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该过渡段的整治思路、具体的处理方案以及治理效果,对于多年冻土区路桥过渡段沉降的治理措施进行了探讨,提出路桥过渡段的治理措施应主要包括:加强地表排水措施,避免形成地表积水;切断或阻止地下水径流,减弱冻结层上水的活动强度;采取热棒、片石护坡及片石护道等主动降温措施保护基底多年冻土;对桥台护锥采取冷却措施,从侧面增强路基主动降温的效果;对于已经发生沉降的路桥过渡段,可以采取道砟层底部注浆的办法来解决.该桥成功的治理经验可以为铁路设计和铁路养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 摘要:系统的现场监测表明,青藏铁路多年冻土段路基变形在5~6年出现最大值,这是冻土地基温度场再平衡的过程,随着补强措施和养护维修,路基变形量可以控制在规范之内,保证列车的安全运营.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多年冻土退化处于状态,北界比南界退化严重.含冰量是影响冻土路基变形的主要因素,高合冰量路段路基变形量大于低含冰量路段.片石护坡、热棒等补强措施效果显著,可以作为减缓多年冻土路基变形的有效措施加以运用.
  • 摘要:通过2012、2013年秋检结果中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排水不良病害数据,以及2014年5月探地雷达路基本本体病害检测数据,对多年冻土区排水不良与路基本体病害发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青藏铁路路基排水不良病害基本发生在多年冻土区,且发展较快;长度≤150m排水不良病害区段产生路基本体病害的概率为12.5%,病害长度占比为6.9%,≥200m排水不良区段概率为86.7%、病害长度占比为27.5%,对排水不良病害进行整治可以减少路基本体病害发生长度;排水不良病害区段产生的路基本体病害以基床下沉和含水异常类型为主.
  • 摘要:本文针对青藏铁路无缝线路换铺施工作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运用现代材料科学和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研制出具有拉轨、焊接、焊后热处理一机化作业功能的气压焊轨车,并成功探索了一套适用于青藏高原钢轨现场焊接的施工方法和工艺参数.青藏铁路格拉段6年近千千米无缝线路的成功换铺施工表明:气压焊轨车环境适应性强,经济环保性好,作业效率高,焊接过程稳定,接头质量可靠.该项技术创新成果有力地保障了青藏铁路格拉段无缝线路的安全运行.
  • 摘要: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区段是第一条集虚拟站间闭塞、虚拟自动闭塞、计算机联锁条件下的自动站间闭塞为一体,以及在全线设置84.4%无人站情况下运营的铁路.在基于ITCS系统技术条件,并结合格拉段无人站的运营实际,制定了适合实际的行车组织办法,使之满足格拉段行车安全之需要,也为今后在中国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及国产CTCS系列控制技术下无人站行车组织提供借鉴.
  • 摘要:了解高原从业人员调离情况,有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实施有效的健康干预措施,为保障职工健康及高原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在2006~2014年高海拔地区从业人员岗间体检资料7541份,依据《高原铁路从业人员调离高原作业岗位判定规则》,对不适宜高海拔地区工作职工下发调离通知书,并对其中427名调离人员进行分析,其中因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调离228人,占调离人数53.39%;心脏异常调离96人,占调离人数22.48%;血压异常调离67人,占调离人数的15.69%;肝功能异常及其他调离36人,占调离人数8.43%.结果表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血压异常是高海拔从业人员调离的主要原因.加强高原病防治知识宣传,落实健康干预措施,对保护职工身体健康,降低调离率至关重要.
  • 摘要:青藏铁路的开通运营将西藏纳入了四通八达的铁路交通网,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进步与繁荣,拉动了青藏两省区的经济发展,尤其是西藏旅游业近年来呈现"井喷"式发展,成为西藏的支柱产业.青藏铁路缩短了西藏与内地的距离,但也增加了传染病借助铁路传播的风险.因此,在铁路沿线开展交通卫生检疫是防制传染病流行、保障铁路安全运营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分析青藏铁路沿线鼠疫疫情严峻形势以及在防控中存在问题,并结合工作实践进行科学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和对策.青藏铁路公司在配合地方政府开展联防联治的同时,建立了铁路交通卫生检疫长效机制,为实现"鼠疫零传播"的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
  • 摘要:根据多年来对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工程病害的调查,发现有几处桥台前出现冰椎,对铁路的安全运营带来隐患.本文结合青藏铁路某桥台处出现的冰椎冻害,分析了冰椎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在对该处冰椎进行了治理后,该处未再出现冰椎,说明治理方案可行,达到了根治冰椎的目的.
  • 摘要:本文基于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自修筑至运营期12年的长期地温与变形监测资料,对一般路基、片石气冷路基、碎石护坡路基以及片石复合路基四种主要路基结构的长期热状况以及路基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在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地区采用的主要路基结构处于基本稳定状态,路基变形量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列车的安全运营可以得到保证.其中:片石复合路基是所监测的四种路基中长期效果最好的,路基下部人为上限抬升显著,地温场对称性相对较好;且路基沉降变形量较小,路基基本进入稳定状态.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一般路基以及片石气冷路基,存在地温场的明显不对称性和阳坡下多年冻土的升温趋势,导致路基的长期稳定不能得到保证,需采取一定的补强措施进行维护.总体来说,监测结果验证了四种路基措施的长期有效性,可为多年冻土区路基建设以及后续的运营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青藏铁路沿线主要节点旅客分布情况、抽样旅客的职业结构、民族结构、旅游旅客的实际份额;观察民众对青藏铁路在经济与社会中的地位认定,包括对青藏铁路通车十年在经济社会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否赞同;对铁路支持自身生活改善的关联程度的认可;采集旅客对青藏铁路十年服务绩效的直观评价与建议,对青藏铁路使旅客们方便出行、降低出行交通成本、列车与车站服务的满意态度.结果展示青藏铁路对改善民族关系、生态环境、提升原住民生活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
  • 摘要:John Burnard West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著名高原医学与生理学教授,是前任国际高山医学协会主席,是国际公认的在高原医学及高山生理学领域世界顶尖级权威人物.而21世纪初中国修建青藏铁路格拉段,使他迅速意识到这是人类历史上高原医学面临的新挑战,但也是前所未有的研究机遇.West向世界高原医学界宣称,青藏铁路通车后每年数百万的旅客运营在海拔4000-5000m的高度上,这是高原铁路卫生保障面临的巨大挑战,但中国科学家采取了前所未有的保障措施,使在最高海拔的旅行获得最佳的低氧防护。其中最突出的是列车的供氧系统,在每节车厢内都有弥散供氧,而每位乘客的坐位旁均有一个个体吸氧器,这样把整个车厢空间供氧与个体需要供氧达到完美的结合,这是中国铁路工程人员的重大创举。
  • 摘要:青藏铁路沿线的高原生态环境不仅具有原始、独特、脆弱、敏感等特点,而且在高原冻土上修筑铁路在国内国外都缺乏成熟的经验,为此,在建设前期就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科研攻关,对沿线野生动、植物、水源、生态环境状态和环保技术措施等进行全面深入的专项研究,为工程和环保设计提供技术支持。青藏铁路设计充分采用了这些研究成果,结合选线绕避生态敏感区,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扰动;结合野生动物保护研究,设置动物迁徙通道,保障动物种群的活动和繁衍;结合高原冻土研究,选择穿越冻土地段采用的路基形式,结合车站设计和施工场地选择考虑对高原生态景观的影响,采用污水深化处理成果达标排放,不影响水源水质等,全面贯彻了“环保指导设计”的原则,为工程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青藏铁路建设再一次证明铁路是一项运量大、成本低、能耗少、污染小的环境友好型工程,在各项交通运输方式中具有比较优势,适合我国经济地理特征和人们收人水平,应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鼓励发展,作为铁路建设者在实施开发建设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
  • 摘要:基于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区4个气象站1955~2011年的气温及风火山冻土定位观测站阳坡侧15m和阴坡侧35m2个天然测温孔连续35年的实测地温资料,对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和多年冻土退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区的年平均气温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升高,进入70年代后呈下降趋势,80年代中期又开始逐渐升高,2000年左右开始加剧上升,升温速率呈逐渐增大的特点;风火山地区阳坡侧多年冻土年平均地温在1978~2014年升高了0.91℃,阴坡侧在1964~2014年升高了0.58℃,多年冻土处于退化状态;在多年冻土的退化过程中,地温曲线类型发生着转变,阳坡侧地温曲线由最初的正梯度型转变为过渡的零梯度型,又转变为目前的负梯度型,阴坡侧地温曲线目前处于正梯度型向零梯度型过渡的阶段;阴坡侧多年冻土的退化程度远小于阳坡侧,阴阳坡冻土特征的差异主要是由寒季地温差异造成的;天然上限对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较为敏感,其变化规律与气候变化规律呈显著的相关性.
  • 摘要:本文综述了青藏铁路建设期间混凝土施工面临的环境条件及采取的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关键技术,分析了环境、工艺因素对桥梁混凝土开裂的影响,介绍了课题研发的适用于高原、低温环境的裂缝注浆和裂缝表面封闭材料,提出了青藏铁路桥梁混凝土裂缝的综合整治措施.
  • 摘要:针对青藏铁路环境特点、运用条件、牵引需求、可靠性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开展青藏铁路内燃机车选型研究,确定了机车的总体参数.对NJ2型内燃机车总体及各主要系统开展了技术适用性的分析.对NJ2型内燃机车性能进行了全面的试验验证,其中包括高海拔地区柴油机性能试验、机车牵引性能试验、机车通过隧道能力试验、机车绝缘性能试验、制氧装置性能试验等开创性试验,验证了青藏铁路机车选型的正确性.
  • 摘要:DF8B型青藏线高原内燃机车(以下简称高原内燃机车)是微机控制的第一种专门为青藏线设计的干线货运内燃机车.本文介绍了高原内燃机车的研制背景、总体布置、结构特点、技术参数等,还介绍了机车的发明与创新,以及机车在青藏线的试验情况.
  • 摘要:目的:探索不适宜高海拔作业职工调离原因及调离时间的基本规律. 方法:对某铁路公司2007~2013年调离职工基本信息、上高原信息、调离原因等进行分析. 结果:(1)427名调离职工中,调离原因20类,其中,血红蛋白异常发生率为57.85%.(2)调离时间均值为31.83月,范围为2~102月.不同年龄组、海拔、工种调离时间均值都有统计学差别(P<0.01).红细胞、尿酸异常组调离时间均值分别为28.74月和21.96月,均低于正常组(P<0.01),B超、心脏彩超和其他血细胞异常组调离时间均值分别为40.75月、50.98月和50.97月,均高于正常组(P<0.01).调离原因数越多,其调离时间均值越大(P<0.01). 结论:红细胞异常是不适宜高海拔作业职工调离的主要原因,调离时间均值与年龄、海拔、工种等因素有关,红细胞和尿酸是高海拔缺氧环境较早出现异常的指标,B超、心脏彩超和其他血细胞是较迟出现异常的指标,高海拔工作时间越长,人体受伤害的系统越多.
  • 摘要:青藏铁路格拉段(格尔木至拉萨)自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以来,至今未发生一起责任铁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青藏铁路公司自格拉段铁路建设之初开始,分别从提前介入工程建设、技术设备知识学习、系统功能验证、设备调试、运营管理等方面因地制宜构建了科学、规范、完善、有效,具有青藏铁路特色的安全管理体系,并紧密围绕人员健康、设备维护、行车组织和运营安全管理等方面积极开展具体工作,确保了"天路"安全.
  • 摘要:中国西部高海拔地区330kV牵引变电所设计、运行经验较少,本文总结了高海拔对牵引变电所设备选型的影响,提出高海拔330kV牵引变电所设备选型的建议,并对牵引变电所设计所必需的高压电气设备耐受电压、空气绝缘间隙等参数进行修正计算,对今后高海拔地区牵引变电所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摘要:本文立足于青藏铁路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就青藏铁路在建设中国全面小康社会、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这三大支撑西部发展的递进式国家战略进行分析.由此总结出青藏铁路在形成国家战略能力方面所表现出的几大优势,分析青藏铁路对国家安全、能源与环境、社会进步、精准扶贫等国家战略中做出的重要贡献.
  • 摘要:本文通过系统阐述青藏铁路运营期间面临的主要卫生保障问题以及涉及广大旅客、铁路职工健康危害因素对公众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状况,分析青藏铁路运营期卫生保障管理和技术创新在青藏铁路运营安全中发挥的作用.青藏铁路公司在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运营期间,通过卫生管理和技术创新,建立卫生保障体系、落实相关福利政策,开展以防控急慢性高原病及鼠疫借铁路传播为重点的科技攻关,其前瞻性、方向性和正确性所带来的成效显著.
  • 摘要:青藏高原低气压、低氧分压是影响铁路职工健康和劳动能力的主要因素.因此开展站区富氧技术及可靠性研究对铁路运输生产安全和职工队伍长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在参与科技部下发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高原环境富氧技术及可靠性研究"中,结合高原环境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站区需求的制氧、用氧方式,研发富氧室,制定制氧工艺流程及需要达到的工艺指标,确定供氧范围供氧量、制氧规模、供氧系统(两机两路)、制氧站及室内供氧管路的合理布局.在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在沿线推广使用,有效解决高原缺氧的难题,进而保护高原职工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职业性高原病的发生.
  • 摘要:通过分析,提出根据现有的格拉段ITCS系统功能、CTC追踪报警功能、列车防护报警设备(LBJ)等技术条件,以及青藏铁路公司列车追踪试验情况,在不断完善行车组织办法及安全卡控措施的基础上,格拉段列车追踪运行是安全可行的.
  • 摘要:青藏线格拉段全线采用ITCS列控系统等一系列先进设备,在行车组织、故障处置、应急救援等方面采取特殊办法,积累了既有线无轨道电路模式下的无人站管理的独特经验,为中国高原铁路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值得认真总结和推广.同时,工作实践也告诉,受各种条件限制,格拉段在行车组织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难题,需要深入思考和认真对待.本文以行车组织为视角,分析现状并提出问题和改进的意见措施,力求在格拉段后期运输组织和扩能改造中有所裨益.
  • 摘要:通过理论推导和现场测量证明:因为MF14指针万用表内阻指标过低,在现场使用该仪表测量轨道电路设备时,明显改变了轨道电路设备的电路特性,造成轨道继电器端电压明显降低,降压幅度与被测具体轨道电路区段有关,轻则导致测量结果误差很大,重则导致轨道电路改变状态,现场信号工不适宜配备MF14指针万用表.并提出了具体的多级解决方案,以确保信号设备电气特性测试的安全、可靠、准确、便利.
  • 摘要:本文结合现场监测、室内试验和数值分析数据结果,采用基于可靠度的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深季节冻土区那曲物流中心站场路基服役性能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建立了以冻土类型、温度等5个一级因素为准则层,冻结深度、冻融次数等12个二级因素为因素层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对应的评价集,并给出了评价结果.研究成果对评价深季节冻土区铁路站场路基服役性能以及该类地区类似工程设计与施工、养护与维修借鉴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
  • 摘要:本文从经济学以及管理学层面出发,充分结合铁路运输系统其自身的特点,深入分析讨论了铁路安全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方面的问题,分析认为在铁路安全管理中应该采取长期激励以及短期激励的方式,其中前者为主,后者为辅,还需要协调好物质激励以及非物质激励之间的关系,将企业和职工绑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另外也有需要重视铁路系统内部相关的安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铁路安全文化氛围.
  • 摘要:目的:评价长期值乘高原旅客列车客运乘务员职业健康状况,研讨铁路高原列车乘务员职业健康管理. 方法:对368名高原值乘客运员进行高原反应问卷调查和心理健康水平测试,对值乘高原作业近十年的166名乘务员的历年体检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主要评价指标包括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右肺下动脉干横径、动脉干横径与气管径比值、室间隔厚度、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 结果:随着值乘年限的增加,乘务员高原反应发生率处于较低水平;乘务员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常模,躯体不适症状突出;与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等相关的主要生理指标发生了一定的代偿性变化,随着值乘年限的增加,收缩压、舒张压、室间隔厚度、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指标均有明显变化,且数值有不断升高趋势. 结论:长期值乘高原旅客列车客运乘务员职业健康状况良好,乘务员职业健康管理需不断加强和规范.
  • 摘要:本文以知识溢出的视角研究青藏铁路对西藏科技进步的作用.青藏铁路实现了以商品流通和贸易活动为媒介、以企业家创业投资和消费为媒介和以人员流动与面对面交流为媒介的知识溢出,从而促进了科技进步.青藏铁路完善高原铁路技术体系,并通过创新管理体制成为高原铁路的典范.青藏铁路对西藏地区TFP增长的年均贡献率约为7.8%.横向对比铁路和公路的客货运、路网密度的年均边际TFP的边际贡献率发现,铁路的贡献率大幅超过公路.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