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09-12

主办单位:;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会议文集: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中国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得这个巨型国家的外交发生了很大的变迁.其中一个重要的变迁就是外交功能在实现经济利益目标领域日益凸显,尤其是冷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大,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经济成为外交的主要内容.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充分利用“外交资源”极大地促进了经济贸易的发展. 本文以1995-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外交功能的重视,首脑外交、多边外交对经贸的促进作用为例,说明外交资源在对外经贸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凸显了外交资源的经济效应.以首脑外交为例,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等高层出访,以外交推动经贸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惯用做法,许多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访,随行的都有一个庞大的经贸代表团.同时,中国的国家利益更多地应是通过参与各种世界性的国际多边组织,即利用多边外交,利用“外交资源”来维护.这些利用外交资源的实践也促使中国外交理念发生了重要变化,即中国外交越来越重视为经济服务.再者,在一个沟通渠道日益畅通的国际社会中,国家的历史经验和社会文化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渠道表现出来,向外释放.当然中国的外交功能的经济化也必定是中国国内因素外部化的具体体现.同样重要的是,中国必须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进行相关“游戏规则”的制定.甚至要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构建过程中体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权”,从而使外交更多体现中国在国际中的经济地位和利益.
  • 摘要:本论文将考察过去60年人民币对外政策的变化.本文所讨论的人民币对外政策是特指针对人民币对外跨境使用的政策.本文将这一政策分为两种类型的政策:其一,禁止人民币跨境使用的人民币“非国际化政策”,其二,积极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的人民币“国际化政策”.本文认为,如果依据这一标准进行划分,过去60年的政策,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的三种政策:第一阶段:人民币“非国际化政策”的实施期(1949-1993年),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全面禁止人民币的跨境使用;第二阶段:人民币“非国际化政策”的松动期(1993-2008年),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将周边地区人民币非法流通合法化;第三阶段:人民币“国际化政策”的出台期(2008年一当前),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开始主动推进一般贸易下的人民币跨境结算和一部分资本项目下的 人民币使用. 以上政策调整表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之际,人民币对外政策正处在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上,即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民币“非国际化政策”行将退出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符合中国经济实力和反映中国利益需要的人民币“国际化政策”.
  • 摘要:中美高层经济对话包括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和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的经济对话.中美高层经济对话是国际经济协调的新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之间的高层次经济协调与合作机制,中美高层经济对话是国际经济关系中的新现象.对于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新发展和新现象,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把握其背景、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
  • 摘要:尽管西方国家对中非关系有这样那样的批评,但是中非关系是互利共赢的,是成功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是中非关系中的一大亮点.中非合作论坛开幕以来,中非基础设施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呈现出新的特点:明确将基础设施建设列为中非合作的重点领域;合作方式更加灵活;更加强调互利互惠.中非在基础设施建设合作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部分改善非洲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促进非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升非洲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进一步促进中非友好关系的发展.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又面临诸多挑战.展望未来,在继续进行中非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时候,应该坚持自己的模式,完善具体的做法,适度开展与第三方合作.
  • 摘要:当代国际秩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国际法在规范国际秩序方面,过去和现在均起着积极的作用.当代国际秩序变化中的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以及"9·11"事件后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依然折射出现行国际法的诸多不足.如何在把握国际法与国际政治、经济的互动中,发挥国际法推动国际秩序向永久和平的理想目标迈进的作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 摘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渐强大和国际地位的日益上升,西方世界对于中国的判断和评论从未间断过,“中国责任论”在“中国威胁论”之后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话语.美国等西方国家基于自身的利益要求和评价标准为中国设计了责任清单,对中国该承担怎样的责任指手画脚,对中国是否承担了责任评头论足.面对“中国责任论”,中国可以接受“中国责任”这一名词,借此机会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形象,但是不能全盘接受西方“中国责任”的内涵.中国的责任应当由中国自己来定位,中国应当主动把握“中国责任”的话语权.中国责任要求中国做好应该做的事,而一国应该做的事当然是和一国身份相适应的事.从学理上看,国际责任是国家作为国际社会一员的身份派生的属性,中国的责任也应从中国的身份来定位.
  • 摘要: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外交事业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体系.它的建立具有丰富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其“中国特色”的文化来源;风云变化的国际形势也对其理论创新起推动作用.
  • 摘要: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60年不平凡的历程.回首60年,中国的外交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环境也处于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中国外交成就的取得不是偶然的,它得益于中国人民的长期奋斗,得益于时代潮流的变迁和世界格局的转换,也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领导人所推动的思想解放以及由此催生的中国外交观念的历史性变革.本文试图对新中国60年外交观念的发展进行梳理和总结,重点揭示中国外交变革的动因及其路径,并阐释这一变革对中国外交转型的重大意义.
  • 摘要:中国外交理念在60年中逐步发展,在时代观、体系观、利益观、和平观等方面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整的体系.经过数次调整后,中国已把国家定位为“发展中大国”(简称为“新兴大国”),提出和实施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国别和领域方面、双边和多边两类对外关系的“三统筹”的战略布局.为实现中国的强国蓝图,中国正在完善作为新兴大国的外交理念、战略思维和政策设计,在国际体系改革、大国关系调整、亚洲共同体建设、提供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公共产品以及增强软实力方面进行更为前瞻和系统的探索和构建.
  • 摘要:新中国多边外交的继承与创新,在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大背景下获得新的动力.现今的国际多边机制无论在充分性、有效性还是合法性上都存在日益严重的“能力赤字”.同时,中国在参与国际体系变革的多边外交进程中,面临日益上升的发挥“领导”和承担“国际责任”的压力,需要我们在多边外交中不断适应变化了的角色定位,在战略规划和布局上加强统筹地域和领域的多边机制,有机结合近期和长远目标,并在多边外交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和谐世界理念.
  •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日益崛起成为国际政治格局中重要一极,软实力不断扩大,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大,“中国威胁论”遂沉渣泛起,阻碍中国的经济持续增长与社会和谐稳定,对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领导层和学界创新文化,提出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为此制定了相应的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对外提出了一系列文化交流项目,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有力反驳了“中国威胁论”,并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 摘要:政治文化是指人们关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价值取向的总和,对国家的对外政策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一贯奉行和平外交政策,是与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分不开的.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制定对外政策的指导性原则;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强调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时强调“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某些国家抛出的“中国威胁论”,再次指出中国的发展和强大“绝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进入新世纪,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和谐世界”的理念.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中国的对外政策始终贯穿着在以不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积极吸收西方政治文化的合理成分而形成的以和平与和谐为根本特征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基础之上.在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指导下,中国一方面致力于构建和谐的大国关系,另一方面通过睦邻外交构建和谐的周边关系.尽管政治文化对国家对外政策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但是国家利益才是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正确认识政治文化对国家对外政策的作用,有利于中国对外政策的完善.
  • 摘要:国家安全观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对国家所处的内外安全形势进行的主客观判断,以及为应对安全威胁、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所采取的政策及其效用.对内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对外反帝反霸、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三代领导集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在核心思想.时代背景造就了三代领导集体不同的国家安全观特征,总结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把握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树立科学的国家安全观.
  • 摘要:邓小平提出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为核心的解决国际争端的战略思维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这一战略思维为和平解决各类国际争端开辟了新途径,为使争端各方能共同开发、共同发展提出了好办法,因而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30多年来,邓小平的战略思维对中国解决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的各类争端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促进了中国和平外交在新时期的全面发展,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党中央在新形势下使邓小平的战略思维不断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继续指引和推进中国对外关系和谐发展的进程,这主要体现在新型国际安全观、新型国家关系模式、新的共处与互补原则、新的共同发展观和新的和谐世界理念五个方面.
  • 摘要:本文结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两个学科总结中国与国际条约60年的得与失,阐释了中国与国际条约关系的特点,总结了中国形成的独特而不断演变的国际法观念,以及中国在条约外交中扮演参与者、负责任者、维护者、倡导者和批判者的角色.最后指出中国条约外交和条约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国如何认识和对待国际条约,如何在国家利益和国际责任之间作出巧妙的平衡提出自己的思考.
  • 摘要:60年来,中国的多边外交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种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对多边外交认识的不断深化和理念的不断更新,而在理念演变的背后是内外驱动力作用的结果.本文首先从中国外交的定位变化着手,分析了中国参与国际多边合作过程中理念认识上的两个飞跃,一是在多边外交的利益观上重新复兴了国际主义的理想,开始超越中国的国家利益,越来越强调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利益;二是对多边外交的认识超越了单纯的外交政策和工具层面,而是从制度和体系整体层面理解多边主义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推动中国多边外交理念演变的外部推动力,指出二战结束以来国际格局的变迁和多边主义的大发展是驱动中国多边外交理念演变的两个关键性外部因素.但是国际环境的变化只是从外部提供了一种推动力,更重要的推动力来自中国自身.从根本上来说,中国参与国际多边合作的理念的不断更新,离不开中国实力的提高,离不开中国历代领导人审时度势作出的正确判断,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也离不开中国自我价值的实现.
  • 摘要:新中国的涉台外交已走过了60年的历程,从服务于“解放台湾”到为和平统一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再到反分裂、反“台独”以至重点在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机遇,涉台外交的任务始终与两岸关系的发展状况相同步.本文通过回顾新中国涉台外交60年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涉台外交不同的任务,探讨涉台外交的特点与政策原则,最后展望两岸和平发展时期涉台外交所面临的形势.
  • 摘要:中国既是国际体系的“维护者”,又是“改革者”.如何运筹多边外交、善用多边机制、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是中国走向世界大国、强国过程中的一个关键. 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维护自身利益,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四个新兴经济体走到了一起.四国合作的内容:一是承诺推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使其体现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二是建立一个稳定的、可预期的、更加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三是强调并支持建立一个更加民主和公正的多极世界;四是将以循序渐进、积极务实、开放透明的方式推动四国对话与合作.中国建议,“增强政治互信、深化经济合作、推进入文交流、提倡经验互鉴”.四国合作凸显了发展中国家多边合作的新模式.一方面是加强四国本身的内部合作,另外一方面就是希望对国际经济秩序能够做出一些改变.四国合作标志着发展中大国实力的提升.如果说“亚洲四小龙”代表着发展中小国与地区的崛起,而四国则代表着发展中国家整体崛起的第二阶段——发展中大国的崛起.四国的多边合作反映出了国际社会期待变革的愿望,就是更加民主和多元的国际经济体系. 中国加强多边外交是中国实践“和谐世界”理念的必由之路.“金砖四国”标志着中国参与多边合作新模式的形成及合作层次的提升.中国已经并将继续与其他国家一起,通过各种多边活动,发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作用.
  • 摘要:世界经济运行进入了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二重性运行格局及其矛盾冲突时期,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是世界经济运行结构失衡的产物,它使得世界经济运行的基础和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各国的干预政策和措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三大“两难困境”制约和“双向调整”难度,而要跨越这三大困境,绝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因此,目前世界经济实体经济的运行将呈现较长的低速增长和时起时落状态.它从另一方面为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和技术进步提供了一种压力和动力.只有树立以拉动内需为主导的结构调整,夯实国民经济运行基础,促进社会经济活力恢复,解决经济结构上受制于外部市场需求、社会经济运行基础不稳的问题,才能促进中国宏观经济有质量地稳步恢复增长.
  • 摘要:中国热点外交是以《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为宗旨,以中国外交政策基本原则和总体外交战略为指导,以实现热点问题的和平解决、缓和紧张的地区和国际形势为目标,所形成的针对国际热点问题的政策主张、外交机制和手段的总和。
  • 摘要:安全外交是个相当常见的词汇,但作为一个专门概念,它究竟指什么,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反映了中国外交的哪些想法和发展变化,都有待研究。本文从“安全外交”概念入手,试图通过探讨这一概念提出的背景,这一概念所涵盖的内容及其在现阶段的侧重和特点,来管窥中国外交发展和演进的新思路和新趋势。
  • 摘要:本文试图展示,中国现代化模式变迁背后,是国际安全环境的变迁在牵引。当中国的国际安全形势比较严峻的时候,中国的现代化模式会更加强调中央政府的集中调节、计划的积极作用,也更加强调自力更生;而当中国的安全环境相对宽松的时候,中国的现代化模式会更强调分权化管理、市场的积极作用,也更加强调中国与世界市场的相互依赖。
  • 摘要:非传统安全是指除地理和政治上的国家实体以外更加广泛的安全,主要涵盖由非军事因素所引发、直接影响甚至威胁本国或别国乃至全球发展、稳定的一系列跨国问题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也不得不面对这一挑战.本文通过分析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形成,并以国际合作的创新为途径,结合中国在非传统安全问题上的实践,尝试探析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如何更好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
  • 摘要:冷战时期,核武器是美苏之间确保彼此威慑、保证安全的工具;冷战后,核武器在国家安全中的角色日益模糊.新世纪中,经济全球化将各国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非传统安全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更加具有紧迫性的威胁.朝鲜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僵持难决的状态使得核扩散重新成为安全领域的热点问题.美国“零核世界”的倡议再次扰乱了不平静的局势.这种背景下,核武器是否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长期战略安全?核威慑战略是否还有效?这个问题已经受到重视,但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 摘要:作为国家战略的核心,发展道路决定着一个国家与国际体系及世界的关系,决定着国家的对外战略取向,从而也决定着国家软实力的功能.建国60年以来,新中国在探索自己发展道路的历程中几经曲折,对外战略几经调整,而其软实力的功能也随着对外战略的调整而不断变迁.
  • 摘要:国际战略是指一个国家为了争取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环境,在发展对外关系中具有长期性、全局性的谋划.一套成熟的国际战略是一个国家稳定发展、国力日趋强盛的重要保证.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面对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如何选择一个切合中国实际的国际战略,为国内战略目标的实现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这不仅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繁荣和发展,而且对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际战略思想经历了结盟、不结盟到全方位发展的三个阶段.
  • 摘要:随着新时期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以及中国与世界联系得越来越紧密,有必要对中国外交价值60年变迁进行系统梳理,形成对中国外交纵向发展的理性认识,从中找出规律以便为中国未来的外交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 摘要:一方面,新中国60年主权实践理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阶段性转折和递进,另一方面,未来的新中国主权实践将继续遵循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推进、转换和加强;一方面,新中国60年的主权实践惊显波涛和曲折,另一方面,未来的中国主权实践将依然充满变数和悬念。不过,实践过程已经表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华民族已经崛起的历史背景条件下,中国主权实践的理念和理论将得到发展,中国的主权实践前景充满光明。
  • 摘要:俄罗斯、欧盟与美国的关系依然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三边关系之一.但是,却还鲜有从三边关系的角度,而不仅仅是从双边、或者是从其他多边角度对于这一领域三边关系的分析.本文主要阐述有关俄罗斯、欧盟与美国的关系的研究视角、这一组三边关系的主要走向以及对于中国的意义.
  • 摘要: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中美关系历经60年的风风雨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前30年两国处于冷战对抗,后30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本文回顾了中美双边关系60年的历程,总结了6点启示,展望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中美两国应该努力树立和坚持四个观念。
  • 摘要:2009年,中美迎来了建交30周年。这30年来,中美关系走过了什么样的道路?未来10年,中美关系又将如何前行?中美双边关系第一个10年(1979-1988):改革开放、战略妥协;第二个10年(1989-1998):韬光养晦、调整关系;第三个10年(1999-2008):抓住机遇、扩大共赢;未来10年(2009-2018 ):战略崛起、共稳世界。
  • 摘要:本文回顾了中日双边关系60年的坎坷历程,进人21世纪,中日之间的交往已经有了稳定持续的发展。文章总结了60年中日关系实践的几点认识。
  • 摘要:中国外交政策框架包括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与多边外交四个层次,而中国同中亚国家的外交关系纵贯了这四个层次:中亚是中国大国外交的场所、周边外交的对象、发展中国家外交的重点、多边外交的舞台.在这一多层次重叠的外交格局中,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中亚外交的重要平台.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与发展,促进了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的发展,但是,上合组织不是中亚事务的主导力量,以上合组织为代表的多边外交形式,不是中国发展同中亚国家关系的主渠道.中国在中亚推行的是有限多边外交政策.这种有限性反映出当前中国中亚外交的基本战略态势.
  • 摘要: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中、拉双方虽为远邦亦可成为近邻.不断融人世界经济的中国正在从一个地区国家转变为新兴全球大国.拉美和其他发展中地区正在成为中国全球拓展的新前线,这呼唤着中国的新外交.
  •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作为常驻大使外交和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直接外交的一种补充形式,特使外交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的外交实践中.在中国的南亚外交中,特使外交开始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新世纪中国的南亚特使外交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独特性,深刻反映了中国在变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展示了中国外交新的理念和战略,客观表明了中国南亚外交的不断成熟和发展.
  • 摘要:任何学术研究,当从相关概念入手,尤其当研究对象纷繁复杂而概念与现实热点问题纠缠不清,且国家的对外政策亦与其休戚相关时,厘清其核心概念不仅顺乎常理,更属应时之需,当代中东问题研究便属此例。中国提出了“促进中东和平,建设和谐世界”的明确诉求,了解和研究中东是践行该领域外交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中东的历史与地缘、民族与宗教、冲突与变革、石油与战争,极而言之,每一领域都可令涉足此间的学者皓首穷经。以方法论计,由概念人手,剥离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概念,不失为进行当代中东研究的可循路径,因此,笔者视《中东政治与社会》所称的五个核心概念为开启中东研究的五把钥匙;就学科构建而言,其亦不能落俗为极其短视的实用主义,理解与尊重应是中国中东学题中应有之义,“因为缺失了尊重与理解,便形不成平等相待,而离开了平等,便谈不上公正,而公平正义恰恰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和目标”。
  • 摘要:气候问题不单纯只是一国的国内问题,而是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成为了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难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在于合作,只有加强国际社会的气候环境合作,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各种压力.本文介绍了中国与东盟气候合作机制现状,分析了该机制的制约因素,并探讨了该机制的必由之路。
  • 摘要:各国在实施资本账户可自由兑换的顺序时,所采取的措施大体上反映了该国所面临的不同政策环境和现实制约因素,其中各国政府的特定优先次序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这可以说是与整体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中国按照“先长期资本后短期资本、先直接投资后间接投资、先资本流人后资本流出、先机构投资者后个人投资者”的路径推行人民币资本账户可自由兑换,较好地防范了金融风险。由于在一国实现经常项目的可自由兑换后,其对资本项目的管制在一定程度上会失效,再加上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提出,近来希望人民币快速实施可自由兑换的呼声较高。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是中国的既定目标,但达到这一目标的速度和节奏需要根据客观经济情况作出相应的选择。人民币资本账户可自由兑换的前提条件包括:稳定的宏观经济、健全的微观机制、健康的金融体系、有效的金融监管、有利的国际环境。显然,对照上述诸多条件,中国目前尚未完全具备。正因如此,未来人民币资本账户的可自由兑换仍将坚持渐进有序的开放路径。
  • 摘要:本文以2003-2007年13个国家(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国家本币升值对外汇储备的影响。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并利用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汇率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国外汇储备的规模,本币升值导致了外汇储备的增加,本币升值幅度与外汇储备的增幅成反比。本币升值对外汇储备的影响对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带来一定的启示:外汇储备管理应从控制供给入手,有效控制外汇储备规模;央行应逐步减少对汇率的干预;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 摘要:美国未来石油消费量增长缓慢,但中国需求后劲大,增长潜力巨大。在高油价的背景下,石油安全劣势地位迫使中国高层将石油安全摆上了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议事日程上。不幸的是,中国旨在加强本国能源安全的举措引起了美国的不安,继而导致美国采取了在中国看来并不友好的反应。这种认知一反应模式导致中美陷入了“猜疑—对抗—猜疑”的恶性循环,引起了中美能源关系的紧张。中美能否跳出这种恶性循环,这取决于双方的努力。在某些情况下,解决问题应是中方的职责,如管好本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避免大起大落导致国际油价的波动;在其他情况下,需要中美双方共同努力,如美国可以协助中国参与国际能源合作机制,一道降低对碳氢化合物的依赖,为世界寻找共同的解决方案。
  • 摘要:为了确保海外油气资源的长期稳定安全供应,中国积极开展能源外交.在能源外交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中国开始承担“力所能及”的国际责任,即,中国能源外交与国际责任有限结合.本文试就对中国能源外交与国际责任的内涵、关系演进及其原因进行粗略分析,并以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作为案例研究.
  • 摘要:在多边气候变化谈判格局难以确定方向的时候,2009年开始的中美间一系列密集的碳外交在双边层面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不但为两国深化战略合作指引了方向,更可能为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多边协调格局的完善和发展创造机会.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当前的文化贸易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文化贸易竞争力的内涵,并进一步探讨了提升中国文化贸易竞争力的策略。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