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十二届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
第十二届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

第十二届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南京
  • 出版时间: 2016-06-17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南京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神经内科专委会;;

会议文集:第十二届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卒中为高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疾病,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此次主要介绍缺血性卒中.根据TOAST分型可将缺血性卒中分为5型:(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2)心源性栓塞型(CE);(3)小动脉闭塞型(SAO);(4)其他明确病因型(SOE);(5)不明原因型(SUE).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其中的第4型,即其他明确病因型脑梗死的病因.本文的第二部分通过介绍CADASIL , CARASIL,药物滥用致脑梗死、噬血细胞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所致的脑梗死、神经白塞氏病等多个真实的病例来学习各种罕见病因所致脑梗死的临床、影像学表现特点,发病机制,病理改变,诊断标准及诊断要点,鉴别诊断等方面的知识。
  • 摘要:大脑静脉血栓(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大约占卒中的0.5%~1%,是相对少见的卒中类型.女性发病占3/5~3/4.而脑皮质静脉血栓(cortical vein thrombosis,CoVT)更为少见,约占CVT的大约17%.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对于CoVT的发现与诊断不断增多,为临床带来了新的经验与认识.CoVT在CT上可见病变区域内有高低混杂密度,高密度多为点状或灶状,提示有出血的可能。对于MRI靠近皮层的伴有短T1、短T2(出血)信号改变的病变要注意CoVT的诊断,同时这些病变的影像血供特点是不符合动脉性分布的。如果病情不稳定,临床症候继续发展,影像动态观察可见病变扩大。CoVT有的是原发的,有的是继发于CYST形成之后。CoVT若为单侧受累者,容易与病毒性脑炎或栓塞性脑梗死相混淆。应注意掌握CoVT的临床特点及影像改变特点,并通过仔细地DSA或核磁功能成像(MRV , SWI , ASL等)来进行区分。
  • 摘要:静脉溶栓仍然是急性脑梗死的标准治疗手段,但对于大血管闭塞引起的急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联合标准静脉溶栓治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因此,动脉内取栓治疗已经成为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此方法,使越来越多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闭塞血管再通,明显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减少了致残率.然而,动脉内取栓治疗仍然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与解决.
  • 摘要:患者男性49岁因头昏、视物模糊1天入院·既往有有高血压病史8年,自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控制血压.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入院查体:血压:135/80mmHg,神清,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直径3毫米,颈软,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率75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颅神经未见异常,右侧肢体肌力4级,肌张力正常,双侧巴氏征(-),指鼻试验以及跟-膝-胫试验阴性,闭目难立征查体不配合.NIHSS评分4分.木次报道的2例脑梗塞病人均是颈部大血管病变引起的,1例为双侧颈动脉瘤,1例为椎动脉夹层动脉瘤,通过药物、手术等综合治疗,病情稳定出院。
  • 摘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4.5小时内的静脉溶栓和6小时内的血管内治疗其疗效已经得到众多研究的证实,是目前神经科医生的标准治疗方案,随之而来的出血风险也一定程度的增加了,无论静脉溶栓或是动脉取栓,都增加了出血风险,其中症状性颅内出血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而非症状性颅内出血有可能导致恢复延迟.
  • 摘要:脑白质病损(white matter lesions,WMLs)是指脑影像学检查显示脑白质区域出现的异常征象,特别是MRIT2加权成像显示高信号灶.随神经影像学技术普及和受检者增多,在老年人群发现WMLs特别常见,有提出30%-86%的65岁以上人群可表现有WMLs:更有系统性综述分析提出,根据不同纳入标准和检查方法,社区老人WMLs发现率在5%~100%不等.所以,临床上对老人WML性质判定是确定受检者病损性质、发生原因等极为重要的基础.
  • 摘要:患者女,73岁,于2月29日22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灵,行走时右足拖地,右手持物不稳,伴前额部肿痛,阵发性发作,进行性加剧,未向其他部位放射.入院后采取头颅CT、心电图辅助检查,控制危险因素、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抗自由基、营养神经、在全麻下进行机械取栓血管再通术。患者术后仍出现左侧额叶及内囊区局部梗死,最终导致运动型失语和右侧肢体轻偏瘫。
  • 摘要:脑小血管病在近年来渐被重视,目前认为至少有三种疾病状态——痴呆、脑卒中及衰老相关的脑损害都可能与脑小血管病相关,因此其受累人群相当广泛.由于现有的检查手段很难在小血管管壁损害发生的阶段检出这一损害,迄今为止对小血管病发病机制的一些观点常常是依据脑小血管功能的一些推测,脑小血管的功能不仅限于血液运输,它同时具有调节脑血流量和血脑屏障功能,是脑内细胞间液及可溶性物质回流出颅的途径,发挥维持脑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功能.上述功能的受损可能进一步继发腔梗、脑白质病变、微出血及血管周围间隙扩张等多种脑组织损伤,而最终导致脑卒中、痴呆、情感障碍、运动障碍等多种临床症状.
  • 摘要:脑卒中是中国城镇居民最主要的致死病因.而缺血性脑卒中占比超过70%,是脑卒中的最常见亚型,带来巨大的社会负担和经济负担.多年来,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临床从业人员的努力探索,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领域涌现出一大批经典理念和方法使实际治疗效果已经获得一定提升.但也必须看到,循证医学模式下的标准治疗在部分患者中并不能得到满意的临床疗效,相反,各种并发症风险的存在反而降低了临床获益,这就要求重视患者的个体化因素,在制定预防治疗策略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综合评估.
  • 摘要:目的:脑小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关联最密切,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可能增加患者出血性卒中风险,而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正是具有出血倾向的小血管病.本研究拟采取前瞻性横断面研究,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KD与CMBs的发生及部位进行探讨. 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期间所有发病7d内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磁共振序和梯度回波T2加权扫描,详细记录患者人口学、实验室资料、临床相关资料及影像学资料.采用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CKD-EPI)公式来计患者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CKD定义为eGFR<60mL/min/1.73m2.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83例患者中,最终共147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入组患者中平均年龄(65.65±8.63)岁,NHISS评分为3(2-5)分.其中女性63例(42.9%),CKD患者19例(12.9%),CMBs阳性患者58例(39.5%).将患者按照eGFR水平分成CKD阳性组和阴性组,单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P=0.003)和CMBs(P=0.001)在两组间分布有统计学差异.将CMBs按照部位进行细化,卡方分析提示CMBs在CKD两组间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单纯深部CMBs[OR=6.67,95%CI2.46-14.45,P=0.001]与CKD的发生呈独立相关,而单纯脑叶CMBs和混合部位CMBs与CKD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急性腔隙性梗死患者CKD的发生与单纯深部CMBs独立相关,而与单纯脑叶CMBs和混合部位CMBs无明显相关性.
  • 摘要: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方法.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科常见危重病,死亡率高,危害大,微创神经介入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是其抢救治疗的主要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本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167例.结果:发生并发症8例,占4.8%.术中动脉瘤再破裂3例,急性脑梗死3例,血管痉挛2例,其中1例死亡,余均取得满意疗效.结论:正确处理各种并发症可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
  • 摘要:颅内动脉急性栓塞是脑血管意外中最需要紧急处理的疾病之一,病情发展快,致死、致残率高,允许行血管内治疗的时间窗极短,对治疗单位的技术、设备以及科室之间的协调能力都有非常高的要求.以往本院和其他医院一样,对于此类急诊病人仅能通过外周静脉血管来注射溶栓药物,血栓附近的药物浓度低,效果差,而且只能在发病4.5小时以内采取这种治疗.总结SolitaireAB型支架取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初步疗效及安全性。研究发现SolitaireAB型支架取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有一定临床疗效,取栓时间越早越好。
  • 摘要:目的:研究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MMP-9在脑组织于不同时间段的表达及意义,探讨MMP-9在脑组织损伤中的调控作用. 方法:取wistar大鼠72只,建立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随机分为9组,每组8只.分别为假手术对照组、缺血30min组(Ⅰ组)、缺血30min+再灌注0h组(Ⅰ/R0h组),Ⅰ/R2h组、Ⅰ/R4h组,Ⅰ/R6h组、Ⅰ/R8h组,Ⅰ/R10h组、Ⅰ/R12h组.采用HE染色,光镜下观察脑的病理改变,取端脑、脑干作连续切片后用MMP-9免疫组化染色,PCR法.观察MMP一9于不同时间段在蓝斑、杏仁核、海马的阳性细胞数. 结果:在杏仁核、蓝斑、海马中,MMP-9在对照组表达极低,随着再灌注的时间延长阳性细胞数增加,着色深,形成团块.Ⅰ、Ⅰ/R2h、Ⅰ/R4h、Ⅰ/R6h、Ⅰ/R8h、Ⅰ/R10h、Ⅰ/R12h组间比较MMP-9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MMP-9表达在杏仁核、蓝斑,于8h时达高峰,MMP-9表达在海马,于4h时达高峰,局部神经细胞溶解、液化性坏死. 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可引起脑组织损伤.MMP-9在脑组织损伤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其中杏仁核、蓝斑、海马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调控.
  • 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后给予早期肠道营养预防肠屏障发生损害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2015年1月到2016年3月来本院神经外科进行住院治疗的240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患者全部给予临床常规肠外营养,试验组患者均给予早期肠内营养. 结果:两组研究对象的肺部感染、心功能衰竭、消化道症状、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情况,虽有差异,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后L/M均比本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其中,试验组治疗后L/M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说明肠内营养使肠粘膜通透性明显改善. 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病人的身体营养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脑出血后的肠屏障有维护其完整性及正常功能的作用.
  • 摘要:目的:临床运用糖脑清颗粒对微血管眼动脉血流储备及血管反应性研究,探讨其检查结果及临床意义. 方法:门诊及病房随机抽取20例年龄在40-55岁之间2型糖尿病患者40只眼,排除高血压病,行眼底镜检查Scheie分级在2-3级,经1个月控制血糖及口服糖脑清颗粒后,运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服药前后患者眼动脉(O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屏气后的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屏气后的搏动指数(PI')、屏气指数(BHI)的参数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口服糖脑清颗粒1月后复查经颅多普勒超声:O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屏气后的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屏气指数(BHI)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对2型糖尿病患者OA的脑血管反应性检测,糖脑清颗粒对微血管眼动脉血流储备及血流灌注起到改善作用.
  • 摘要:目的: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阳性隐源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50例;在全面检查后进行TOAST分型,118例确定为隐源性卒中;对此组患者进行TCD发泡试验检查,并详细记录临床、生化及神经影像学等资料. 结果:TCD发泡试验阳性46例(39.0%);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54.48岁,男性36例(78.3%);常见卒中危险因素较低,而高血压病的发生率为65.2%.临床上表现为脑梗死39例(84.8%)、TIA7例(15.2%);前循环脑梗死33例(84.6%),后循环脑梗死6例(15.4%);多发病灶34例(87.2%),单发病灶5例(12.8%);NIHSS评分0~3分27例(69.2%),4~10分8例(20.5%),11分及以上4例(10.3%);微泡分级Ⅰ~Ⅱ级39例(84.8%),Ⅲ~Ⅳ级7例(15.2%). 结论:TCD发泡试验阳性隐源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是多发于中青年男性患者,以前循环多发脑梗死为主,神经功能缺损相对较轻,脑卒中常见危险因素较少,但高血压病发生率较高.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瘀热病机单元的动态变化规律. 方法:采用量表标准制作程序设计测量问卷,采用临床流行病学/DME的方法现场采集急性脑出血中医瘀病机25个相关条目四个时间点测量数据,依据中医先验理论建立测量模型,采用LISREL8.70软件分别拟合时间序列测评数据的多水平结构方程模型,建立瘀热病机单元的测量模式,应用计算因子得分的方法观察瘀热的动态变化规律. 结果:数据拟合结果显示测量模型可接受,瘀热病机单元分为实热、虚热、血瘀和神志四个量表测量维度,因子得分反应了瘀热病机单元四个维度的动态变化.四个维度从初诊到21天得分逐步下降,反应了疾病随着瘀热得分下降而有所缓解. 结论:因子得分能定量地反应瘀热病机单元的动态变化规律.
  • 摘要:目的:探讨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和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相关性. 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5年9月于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0例,于卒中后3月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躯体疾病所致心境障碍诊断标准进行PSD的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分为PSD组和非PSD组.单因素分析组间差异,同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MBs与PSD的相关性. 结果:210例患者中,PSD64例(30.5%).同非PSD组相比,PSD组患者年龄、糖尿病患病率、NIHSS评分及深部CMBs发生率明显较高,而教育程度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深部CMBs[优势比(oddsratio,OR)2.00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21-3.930;p=0.043]是PSD的危险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年龄、糖尿病、微出血、NIHSS评分及教育程度等混杂因素后,深部CMBs[OR2.346,95%CI1.037-5.307;p=0.041]仍是PSD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脑深部CMBs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PSD的独立危险因素.
  • 摘要: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存在多种假说.中医学认为,肾精不足,髓不充脑,髓海空虚,灵机记忆丢失,发生痴呆,其发病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肺肾五脏均密切相关.脾虚生痰,痰邪上扰,气滞血瘀,瘀阻清窍,脑失所养,均可发为痴呆.西医学目前研究表明,β-淀粉样蛋白是老年痴呆病理性产物老年斑的重要组成成分.神经纤维缠结的形成主要与tau蛋白异常过度磷酸化并形成双股螺旋丝有关.异常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使机体对β-淀粉样蛋白的毒性愈发敏感.目前研究发现老年痴呆患者存在较高水平的氧化应激损伤.此外,老年痴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还有研究表明,铝中毒、脑外伤及脑肿瘤及梅毒螺旋体侵犯大脑等躯体疾病也可导致痴呆.中医分型常见肝肾阴亏、脾肾阳虚、心肝火盛、痰浊阻窍、气滞血瘀型,辩证论治可取得一定疗效.现有的中成药和复方制剂研究表明:丹参酮ⅡA、银杏叶提取物黄酮类、人参皂苷、竹叶提取物、中药复方参乌胶囊及中药提取物何首乌二苯乙烯苷、山茱萸环烯醚萜苷、淫羊藿黄酮等均对延缓老年痴呆的进展发挥积极作用.目前西药研究热点主要有胆碱能受体激动剂、神经营养因子、脑代谢增强药物以及抗β-淀粉样蛋白产生的药物.
  • 摘要:脑梗死具有高致死率和致残率的特点,早期快速诊断是及时治疗、改善预后的关键.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已成为诊断脑梗死超急性期最主要辅助检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一线工作中.但近年来国内外有少量文献报道显示脑梗死超急性期的弥散加权成像检查结果会出现假阴性,其特点和原因各异,给临床诊疗带来挑战和风险.因此本文回顾分析近年来相关文献报道和研究,比较研究间差异和共性,以期总结早期弥散加权成像假阴性脑梗死的相关特点,并深入分析可能机制和原因.本文通过阐明早期弥散加权成像假阴性脑梗死相关特点和原因,提醒临床一线医生在工作中需注意该现象的存在,提高临床医生对此认识和理解,避免单纯和过度依赖弥散加权成像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助于脑梗死患者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脑梗死具有高致死率和致残率的特点,早期快速诊断是及时治疗、改善预后的关键.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WI)被认为是目前诊断早期脑梗死最敏感的成像方式,已成为临床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最主要依据.但DWI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敏感性并非100%,越来越多的报道和研究显示在脑梗死早期DWI可以出现假阴性,发生率在3%~31%之间.就早期DWI假阴性脑梗死相关特点及原因作一综述.
  • 摘要:目的:探讨1例左侧颈内动脉起始段极重度狭窄(程度90%以上)行左侧颈总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并发高灌注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方法: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给予合理护理措施.结果:狭窄率大于80%时颈动脉术后易发生高灌注综合症,而狭窄率在95%-99%发生高灌注综合症的危险性最高.结论:控制血压治疗的护理是支架植入术后重要的护理方法之一,术后血压的调控对于脑高灌注综合征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提高护理人员对高灌注综合症的早期认识以及防范意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尤为重要.
  • 摘要:缺血性脑梗死严重威胁现代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对其防治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建立接近临床的实验动物模型对探究脑缺血的病理机制及研发新的治疗药物至关重要.目前脑缺血动物模型分为全脑性和局灶性两种,以后者最常用,并包含血栓法、线栓法、光化学法、开颅机械闭塞法等多种方法.文章总结了不同模型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以及各自的特点,从而为该疾病模型的制作与研究提供参考.
  • 摘要:目的:既往研究发现社会经济状况与卒中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及功能预后相关.但是关于社会经济状况与卒中严重程度关系的研究较少,且存在这种关系的原因也尚未阐明.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0月-2015年4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住院的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9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当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将卒中分为轻型卒中(NIHSS≤3分)和重型卒中(NIHSS>3分).受教育程度分: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及以上3组.把受教育程度作为社会经济状况指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评估受教育程度与卒中严重的关系,校正性别、TIA史、房颤、入院收缩压、空腹血糖等混杂因素. 结果:共纳入900例首次卒中患者,其中轻型卒中组共365例,重型卒中组共535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了性别、入院收缩压、房颤、TIA史、空腹血糖水平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后,与受高中及以上教育患者相比,小学及文盲患者(OR=1.456、95%CI:1.049,2.021、P=0.025)、初中文化水平(OR=1.610、95%CI:1.126-2.304、P=0.009)患者更倾向于患重型缺血性卒中. 结论:受教育程度与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较低受教育水平是缺血性脑卒中独立危险因素,即是对卒中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脂质沉积性肌病的临床特点、神经电生理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1例于江苏省第二中医院神经内科确诊为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肌电图、肌肉病理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慢性起病,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及血清肌酶升高,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病理发现肌纤维内空泡样变,脂滴增多.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骨骼肌病理检查是诊断脂质沉积性肌病的重要依据,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获得良好疗效.
  • 摘要:卒中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研究显示社会经济状况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社会经济状况与卒中的关联性在医学及流行病学领域也得到极大的关注.本文综述了社会经济状况与卒中的关联性.大部分研究显示SES等级与卒中发病率、死亡率和功能预后成负相关,即SES等级越低,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越高且功能预后情况越差。低SES者比高SES者的卒中风险高30%。可能的原因是低SES人群收人较低,居住地的医疗卫生情况较差,具有更多的高血压、吸烟等卒中危险因素,但有研究表明卒中危险因素情况并不能全部解释不同等级的SES与卒中风险的差异性。较高的教育水平不仅意味着具有更好的职业和更高的收人,所获取的健康知识也更多,对卒中的认识更充分。低SES的卒中患者获得的卒中治疗率低于高SES者,但有的研究结论不一致,尚需要更多的研究。部分研究表明,SES与卒中的发生率、死亡率之间存在年龄、性别、卒中类型的差异。
  • 摘要:目的:既往关于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ADP)水平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ADP水平对PSD的影响. 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4年9月于宿迁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6例.所有患者于出院3月后采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诊断标准第3版》评估患者抑郁症状,根据结果分为PSD组和非PSD组.单因素分析组间差异,同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ADP水平与PSD的相关性. 结果:PSD组61例(32.8%),非PSD组125例(67.2%),其血清ADP浓度分别为(4.50±2.94umol/L vs6.25±3.62umol/L,P=0.001).同非PSD组相比,PSD组患者教育程度较低,年龄及NIHSS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血清ADP水平下降[优势比(odds ratio,OR)0.84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0.762-0.940;P=0.002]是PSD的危险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年龄、性别、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文化程度等混杂因素后,上述相关性仍然存在. 结论:血清ADP水平降低和PSD的发生显著相关.
  • 摘要:采用3D HR MRI技术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强化特征,分析责任斑块强化方式与卒中发生时间的关系.将纳入研究的61名患者根据症状发生至HR MEI检查的时间分为急性期组(<4周)、亚急性期组(4~12周)和慢性期组(>12周)共3组,均进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头颅MR血管成像(MR angiography,MRA)、3D-SPACE T1WI及CE-T1WI序列扫描,将3D-SPACE序列上斑块增强前、后信号强度进行对比,定性分析斑块的强化程度,再定量计算斑块强化率,分析斑块强化特点及与检查时间间隔的关系.HR MRI能够很好地显示颅内粥样硬化斑块的强化,随发病时间间隔的延长粥样硬化斑块的强化逐渐减弱,为由强化程度判断斑块易损性提供依据,指导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 摘要:颈动脉闭塞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相对少见的病因.其中急性颈动脉闭塞的腔内开通术作为治疗急性卒中的重要手段已经逐渐被广泛接受,但由于慢性颈动脉闭塞的开通报道较少,其治疗办法亦不尽相同,并且同时合并同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报道更为少见.现分享2例颈动脉闭塞合并同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的经验.症状性慢性颈动脉闭塞的患者采用血管介入治疗,其适应症包括:①存在闭塞相关的症状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②闭塞血管近端存在闭塞血管的残端;③闭塞血管远端不超过眼动脉段;④存在颅内低灌注的证据。如合并同侧大脑中动脉栓塞,采用介入取栓还应遵循取栓时间窗的原则。临床上存在缺血相关的症状及颅内低灌注成为血管再通适应症的重要标准。而闭塞血管近端存在血管残端以及远端不超过眼动脉段则保证了介入治疗的可行性。
  • 摘要:目的:探讨基底动脉急性闭塞患者急诊行血管内治疗(动脉溶栓或支架取栓)获得血管再通后联合高压氧干预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25例基底动脉急性闭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在动脉内溶栓或支架取栓获得血管再通后仅采取常规抗血小板、改善微循环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使血管再通基础上于24h后联合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24h、术后11d(观察组高压氧干预10d)时NIHSS评分,及90d后改良Barthel评分情况. 结果:观察组1例术后出现左侧小脑大面积梗死而终止研究.两组间在术前、术后24h时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11d后(高压氧干预10d)其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d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基底动脉急性闭塞行血管内治疗后联合高压氧治疗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显著改善患者长期日常生活能力.
  • 摘要:Na+-K+-2Cl-共转运体1(NKCC1)是神经系统发育和突触可塑性变化调节的关键分子.本研究旨在探讨盐敏性高血压形成过程中下丘脑NKCC1表达的动态变化.Dahl盐敏性(Dahl S)和Dahl盐不敏性(Dahl R)大鼠,适应1周后随机给予普通饲料(120mmol Na+/g food)或高盐饲料(1370mmol Na+/g food).取脑脊液,分析电解质Na+和K+的变化,尾测各组大鼠清醒动脉血压和心率,尾静脉采血测定血浆电解质、NE和AVP的变化.收集24h尿液并检测尿量和NE的变化.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析脑内核团室旁核(PVN)和视上核(SON)的NKCC1的动态变化.研究发现下丘脑PVN内NKCC1参与了盐敏感高血压的形成,其表达上调与脑内[Na+]和血压升高相关,并可能通过调节交感神经活性与AVP的释放参与高血压的形成和维持。
  • 摘要:目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经过急性期的治疗后,尚需长时间的康复治疗来促进卒中相关功能缺损的恢复.功能独立性测量(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评分主要评估疗养康复期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独立程度.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死亡、复发等不良预后的研究较多,但对疗养康复期的影响研究甚少.故本研究拟分析不同部位及不同程度WMH对疗养康复期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独立程度影响. 方法:连续入组自2015年1月到2015年10月在南京脑科医院治疗的缺血性卒中康复期的患者,确定患者卒中的TOAST病因分型.根据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和认知功能评分进行FIM评分,按照修订后的Fazekas标准对患者MRI检查结果进行脑室旁白质高信号(periventricular hyperintensity,PVH)和深部脑白质高信号(deep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DWMH)严重程度的评估,并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71例患者,其中男性144例,平均年龄(70.3±8.4)岁.入组患者中,PVH和DWMH分级为1(1-2)和2(1-2),入院FIM评分为79.1±9.4分,出院FIM评分为91.8±9.0分.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入院FIM评分(β=0.57,P<0.001)与患者出院FIM评分呈正相关,年龄(β=-0.212,P=0.001)和PVH分级(β=-0.126,P=0.02)与患者出院FIM评分呈负相关.按照TOSAT分型分层分析提示,入院FIM评分、年龄和PVH分级与大血管闭塞患者和心源性闭塞患者出院FIM评分相关.在小血管闭塞患者中,入院FIM评分和PVH分级与患者出院FIM评分相关,年龄与患者出院FIM评分无相关性.在其他原因和不明原因所致的卒中,只有入院FIM评分与患者出院FIM评分相关.无论在所有患者还是TOAST分层后的分析结果均提示,患者DWMH分级与患者出院FIM评分均未见相关性. 结论:缺血性卒中恢复期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康复程度与年龄和PVH分级负相关,与入院FIM评分正相关.
  • 摘要:目的:探讨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后循环缺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选取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4例以后循环缺血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椎动脉狭窄≥70%的患者,给予支架进行治疗.术后3、6、12、24、36个月进行随访,12月起每年均复查颈部动脉彩超及CTA,同时观察缺血复发事件及并发症情况、支架再狭窄率、术后用药情况. 结果:54例患者的支架成功率100%.术前狭窄率70%~90%,平均为(82.88)%;术后狭窄率10%,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24个月患者中一例再发小脑梗死,24月随访CTA16例,狭窄5例,36月随访CTA18例、狭窄6例;停药1年以上8例、失联2例. 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后循环缺血安全、有效,并发症少,中短期疗效明显,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诊观察.加强支架治疗术后疾病宣教工作不容忽视.
  • 摘要:目的:颞前动脉是大脑中动脉第一个主要分支血管.在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中,其可提供潜在血流,继而改变脑组织坏死进程.本研究探讨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颞前动脉的存在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分析梗死模式在其中的潜在作用机制. 方法:连续纳入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MCA-M1闭塞的患者.于入院期间均完成头颅磁共振成像及血管学检查.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3个月功能预后. 结果: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116例.55例患者存在颞前动脉,61例患者颞前动脉缺失.颞前动脉存在组患者DWI-ASPECTS≥7分的比率显著升高,出院或入院NIHSS评分、3个月mRS评分、穿通动脉区域梗死比率及多发病灶梗死比率显著降低.共有55例患者3个月预后良好.预后良好组患者颞前动脉存在比率较高,出院NIHSS评分较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颞前动脉存在、出院NIHSS评分是患者3个月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MCA-M1段闭塞颞前动脉存在患者穿通动脉区域梗死比率较低,梗死体积较低.颞前动脉存在是3个月功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