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6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论坛
2016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论坛

2016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论坛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16-08-16

主办单位:;中国社科院;;上海市人民政府;;

会议文集:2016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三角区域城市群发展,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明确提出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中国亚太地区的重要门户、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和世界级城市群.为了加快上海大都市建设和长三角城市群联动发展,在上海都市圈和长三角城市群区域二个层面深化体制与机制创新,提高上海都市圈能级和上海首位城市的集聚和辐射效应,进一步发挥长三角城市群在市场经济规律下,更合理的配置各类资源,加强上海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综合服务功能,开展了长三角城市群与上海大都市关系研究,这对做好基础性决策提供依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长三角地区产业协同程度不高,主要是由于长三角地区产业能级较低,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中下游环节。而提高区域产业能级、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关键在于扶持技术创新。因此,加强区域间技术创新合作,共建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区域技术创新协作网络,可以为推进产业协同和提升产业能级提供动力支撑。要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特别是上海的人才和研发机构的优势,建立一个区域一体化的创新网络,助推长三角产业链向高端提升,提高长三角企业的产业层次和竞争力,促进区域产业联动和协同转型升级。在产业合作方面,发挥长三角各城市之间的互补优势,完善产业转移和对接合作机制。长三角各城市的发展有梯度和差异,可以在产业间形成一种既配套协作,又优势互补的关系,拓展相互的腹地和市场,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
  • 摘要:2016年5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培育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极,到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规划》明确,长三角城市群由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的26个城市组成,其中江苏省有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秦州9个地级市入围.江苏的9个地级市按照联系紧密程度分成三大都市圈,即:苏锡常都市圈、宁镇扬都市圈和通泰盐都市圈.江苏三大都市圈应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发挥优势,补齐短板,深度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国家战略,合力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成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
  • 摘要:长三角区域是全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但也存在区域内创新分工格局尚未形成、创新资源共享不足、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融合不充分、区域创新合作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需要构建新型的互利合作协同发展模式和区域互利共赢协作新机制.安徽科技资源拥有及科技发展水平与沪苏浙存在较大的差距.安徽在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在全国的提升位次较快,b项指标中有5项指标的增幅在长三角区域都排第一,展示了安徽持续奋力追赶,努力改善和提高区域分工地位的态势和决心。但安徽科技资源存量不足,特别是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说明科技成果的转化水平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任务非常艰巨;2015年,上海和浙江科技进步总体水平增幅低于全国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增幅,江苏科技投入水平下降,浙江科技进步环境及高技术产业化水平出现波动,也应该引起重视。建立长三角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机制,通过发挥“累积效应”,富集更高质量创新资源、强化“溢出效应”和“涓流效应”,消拜科技资源分布落差、强化“蛙跳效应”,补足创新资源魔乏短板,建立长三角富集资源、降低落差与补足短板的接轨机制;通过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园区链“三链并进”和“三链融合”,建立长三角创新链、产业链、园区链融合协同创新机制,实现创新要素在区域内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上的链接与聚合。新背景下长三角三省一市要建立新型区域协同发展关系,协同打造“长三角创新共同体”,拓宽发展新空间,以创新驱动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深化发展集聚新能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向更高“协同发展阶段”转变。
  • 摘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如何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区域创新系统、缩小区域间创新能力差异等问题成为各界广泛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创新在区域上的集聚现象越来越被学术界所肯定,对创新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现象现有的研究认为与创新的溢出效应有关.最初对创新溢出效应的研究局限在区域内部,随着空间计量工具的快速发展,学术界开始关注区际间的创新溢出,认为区际间的创新溢出效应对创新的地理空间集聚有影响.本文提出创新的区际溢出效应具有方向性,由创新的区际外溢效应和区际受溢效应组成.
  • 摘要:长三角一体化自2004年11月被"十一五"规划确立为国家战略以来,江、浙、沪、皖三省一市在政府层面做出巨大努力,试图从经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推进长三角一体发展.然而,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推进缓慢,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的同时,一些次区域按照市场化原则,遵循产业分工合作的内在要求,以经济圈模式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取得骄人成绩,本文即以苏通经济圈(苏州一南通经济圈)为例,通过实证分析,从多赢视角构建长三角产业融合发展机制,要构建和优化构建长三角区域创新联盟合作机制,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要建立信息化与创新联盟深度融合机制。在两化融合的基础上推进长三角地区信息化与创新联盟深度融合,加速信息传递,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实现智能制造。
  • 摘要:上海存在一个庞大的"灰色"金融机构群体,因为它们不是上海金融监管区内的合法、正规的金融机构.业内人士认为,该类金融机构以外地的城商行、农商行为主,预计200家左右,且每年以20家左右的速度递增.该类机构开展的业务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同业存放、票据转贴现、理财产品的销售和资产配置、标准类资产和非标资产的投资,其业务规模约占全国金融机构间同业市场规模的1/3至1/2左右.近年来上海"灰色"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特征主要表现为:①它们在同业业务的分化中日渐处于劣势;③它们对同业借款和同业透支等创新业务需求加大;②它们的同业投资仍旧以投资非标准化资产为主.规范“灰色”金融机构,促进上海金融中心健康发展,可采取“疏导、整治、创新”的治理思路,以疏导先行、为主,治理随后、为辅,将该类市场机构的业务创新置于上海金融创新体系之中,服务于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与“四个中心”建设战略。具体讲就是:①疏导—设标准,建“户口”;②整治—以防风险为抓手,消除违规行为。加强企业自身制度建设,消除经营违规行为。进一步细化对同业业务分类审慎监管。加大对同业业务的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力度;③创新—业务创新,监管创新。推进上海央行票据交易市场落地;推动资产证券化等业务创新,为同业业务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对创新类同业业务开展前瞻性监管。
  • 摘要:长三角城市群发达经济的崛起背后是发达的金融产业的支撑.然而,在外行表面上看来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为主的长三角金融业应该是国内最发达和完善的金融产业聚集地了.可对于真实的金融管理和现实操作于此的来讲,还不完善,辐射功能还没有到位,还有诸多需补齐的短板.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需要辐射,可以借助上海自由贸易区金融创新的政策,即优惠机制,将国内外的资金盘活,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壁垒,打通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机制管道,将长三角各地方银行和金融机构联合起来,成立长三角金融联合储备基金委员会,建立起有分有合的能动运作体系机制。
  • 摘要: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以江苏、浙江、安徽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据统计,占地面积21.2万平方公里的长三角城市群,2015年经济总量为16万亿元,占全国的20.4%,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34%.2016年5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更是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方向.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全球经济金融日益融合的大背景下,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支持,今年一季度长三角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1.96万亿元,占全国(6.59万亿元)的29.74%。区域金融的协作发展也必将有效地促进各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进一步促进长三角的一体化进程。因此如何通过推动区域金融的融合发展来促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建立有效的发展机制显得尤为迫切。
  • 摘要: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城市群发育最充分、创新驱动发展最活跃的地区,其发展态势深刻影响着中国未来的经济走势.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地方政府环境协作的碎片化困境日渐突出,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界、依靠辖区政府各自为政的管控型环境治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跨区域环境治理与协同发展成为现实的必然选择.因此,研究提出长三角区域环境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探寻增进利益共容的协同治理路径,对于推动长三角生态共建和环境共治,实现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率先建成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合肥都市圈核心城市合肥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西翼中心城市,具有开阔的空间区位优势,向西可辐射六安、安庆,向北可辐射皖北地区,是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升级转移的重要基地;同时,合肥都市圈相较于南京、杭州都市圈而言,劳动力与土地成本更低,产业发展相对竞争优势突出。合肥建设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当以上海为标杆谋发展,瞄准上海城市功能定位,根据核心城市发展需求和自身优势,借鉴国际经验,确立副中心功能定位,等高对接,错位互补,差异化发展。
  • 摘要:深化长三角区域产业分工,建立要素流动无阻碍、市场无分割的区域一体化目标,使区域差异化发展更具合理性与高效性,达到融入区域一体化的各方收益最大化.本文在对经济一体化与差异化的理论阐述基础上,分析了安徽差异化发展所处阶段,在产业分工、产品结构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集聚等方面的差异化发展状况,指出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所存在产业分工、要素集聚、市场分割等方面的问题,成为影响的阻碍,提出安徽差异化发展对策.
  • 摘要:长三角地区由于地域相邻、经济互补、文化相通,具备一体化的内在需求和现实基础,从而成为中国较早开展区域一体化实践的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由单纯贸易的"浅表一体化"向着覆盖经济社会生态的"深度融合一体化"方向迈进,积累了许多科学的发展经验.对长三角省市城内一体化融合发展的策略、模式、机制进行有效提炼与归纳总结,不仅可以为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提供有益的参考,而且也可以为中国其他区域的一体化发展提供合理的借鉴.区域联动策略以局部优先、整体跟进、区域互动为宗旨,旨在提升发达地区的溢出效应优化欠发达地区的投资环境,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长三角三省一市在推进一体化融合发展实践中,都注重抓“两头”,把发达地区率先发展与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有机结合,强化地区之间在墓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市场统一、制度安排等领域的合作。如,江苏注重加强苏南、苏中、苏北的产业分工与区域合作,积极推进以沿海、沿江开发为重点的“江海联动、南北共进、东西合作”发展。浙江以项目合作为载体,大力推动山海协作与陆海联动发展。安徽积极推动皖江与皖北以结对合作为重点的一体化发展。
  • 摘要:2016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对长三角地区城市及城市群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分析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发展是各地政府部门与学术界应认真开展的研究课题.本报告结合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建设的实际情况,重点探讨长三角地区智慧城市群建设的目标及机制等问题.智慧城市作为新时期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有力抓手,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能够有效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居民幸福感受,全面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发展长三角智慧城市群就是要发挥集群效应,全面提高长三角区域的整体竞争力,这依靠于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同时长三角一体化的逐步深化,也能有力推动长三角智慧城市群的发展。但在目前长三角智慧城市群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问题,阻碍了长三角智慧城市群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在新的时期,创新体制机制,促进长三角智慧城市群的建设,增强长三角城市群的国际竞争力。
  • 摘要:长三角地区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区域养老融合发展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实施的可行性,但也存在诸多瓶颈和障碍.报告提出,在实施长三角区域养老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有利的宏观环境,针对当前融合发展中存在的瓶颈和制约,着重从机制建设方面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实现路径.具体来看,应该从构建领导协调组织、系统评估科学规划、破除制度政策壁垒、构建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培育发展连锁养老机构、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积极推进.
  • 摘要:站在21世纪的门槛内,回眺16世纪以来长三角经济社会的整合与发展,其势凡有三变:明代中后期,当着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以长江为纽带,江南内部的东西向互动愈益发展,成就了长三角历史上的第一次内部整合与对外开放时代的到来。驯致近代,随着上海时代的到来,上海取代苏州,成为了长三角的中心城市,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揭幕。毫无疑问,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长三角是16世纪以后最具有活力的,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一体化时期,经济全球化成为了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因应着这样一个趋势,长三角内部的整合与外部的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而随着最近国家层面一系列政策与规划的出台,再加上长三角地区民间活力的迸发,一个新的时代正在来临。以上三个阶段大致可以用来描述16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整合的情况,而在这一过程中又形成了数种不同的整合模式。
  • 摘要:全球经过两百多年的城市化进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共同推进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在全球城市化的长河中,长三角作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是中国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领头羊,在全国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过程中,融合发展在长三角区域发展中逐步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从竞争走向竞合是未来长三角地区发展的大趋势,也是进一步融入世界城市化的大趋势.长三角地区融合机制的发展是具有整体性的和一脉相承的,系统分析长三角地区融合机制的发展背景、过程、特点、经验和教训,找到融合机制的历史逻辑性和发展主轴,为长三角地区融合机制的未来发展提出历史路径,具有较大的意义。
  • 摘要:江南地区特有的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与精神范式,与世界其他区域有异,且从无至有,不曾中断,不仅决定着长三角城市群的现在,亦将影响到长三角一体化的未来.本文以比较研究角度切入,试图总结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历史生成的独特之处,并通过对传统联系机制的江南文化所进行的挖掘,希冀对长三角一体化未来建设所需的文化认同的最终形成而有所助益.城市群本身不仅是各种物质要素在空间上集聚的产物,更深层次上,亦是非物质要素在空间上集聚的产物。江南文化的特殊意义在于,她是以中华民族为文化创造的主体结构,在中国千余年历史的生活世界中创造出的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一种建立在中国经验基础上的、具有天然合法性‘文化理论’与‘解释框架’,无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上,还是在探索中国传统都市文化与当代全球化的城市化潮流的对话与交流方面,其意义都是任何西方文化理论所无法替代与解构的。”当今的长三角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既有经济与资源方面的矛盾与竞争,也有政治与文化上共同的长远利益。可以说,当今决策和规划中对文化建设的严重忽视,是影响长三角区域融合难以取得进展的深层原因。因此,只有通过对传统联系机制的江南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特别是江南文化的当代转型与创新,才能为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提供必需的文化认同与价值归属。
  • 摘要:文化人才是"长三角"城市群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核心要素和主导力量.本文在研究"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明确了建设文化人才队伍的目标和思路,并就如何进行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创新提出了对策建议.“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人才大多数分布在演艺、报刊、广电和出版发行等传统行业,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数字传输等新兴文化产业以及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特色产业人才十分匾乏,这严重制约着“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事业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建设“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人才队伍必须坚持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主题,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在优化结构中促进梯次发展,在梯次发展中提高规模质量。
  • 摘要:长三角地区是当前中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地区之一,但长三角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导致了区域内部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文化差异较大.本论文便尝试对苏、浙、皖、沪三省一市之间差异以及本区域内部差异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通过对三省一市区域差异进行全面分析,推动相关区域更全面清醒地认识各自优势及缺陷,寻找发挥区域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的最佳路径,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发展.
  • 摘要:"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引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沿区,肩负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使命.长三角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要立足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形势和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围绕优化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目标,统筹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实现由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超越,由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跨越.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进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的双侧调整,实现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效益的双重提升。从需求结构来看,长三角应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出口一投资驱动型向消费、投资、出口协同驱动型增长格局转变。从供给结构来看,长三角应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 摘要: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带,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014年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标志着长江经济带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迎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长三角城市群作为长江经济带五大城市群之一。在国务院《4A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长江经济带主要包括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黔中城市群和滇中城市群,其中前三者为国家级城市群,后两者为区域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最早获得国家批复的城市群,于200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0年国务院硕布《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6年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为长三角城市群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旨在探讨长三角城市群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作用和实施路径,为进一步促进长三角城市群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 摘要:当今世界,城市群已成为支撑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发展的核心区和增长极,国家间的竞争正日益演化为主要城市群之间的综合实力比拼.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中国要规划建设19个城市群,打造带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其中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并进区域.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占我国经济总量比例高达20%以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能否坚持科学发展,对于促进我国产业升级,推动我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增强我国的国家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影响。因此深度触摸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脉搏,探寻长江三角洲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体系与协作协同机制,总结长江三角洲城市实现更大跨越式发展、打造新一级全球城市群的“中国经验”,就变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 摘要: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具有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意味着长三角城市群在扩容后要战略升级.战略升级的方向是什么,如何推进战略升级,是当前长三角城市群建设需要搞清楚的重大问题.本文认为,长三角城市群战略升级的方向是一体化、同城化、国际化,"三化"含义不同,又相互联系、逐一深进;"十三五"期间,长三角城市群各成员城市要通过深化区域合作推进战略升级,在新的形势下,区域合作也要不断拓展,才能加快推进扩容后的长三角城市群向"三化"升级.
  • 摘要:习近平同志指出,"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积极推进以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战略为核心的"四大板块"发展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长江经济带"等,形成"三大支撑带"战略.尊重城市发展规律,走出城市单一扩张的误区,更加注重城市群和卫星城和特色小镇发展.更加注重解决中心城市的带动问题和城市间发展的协调问题。区域协调发展,在经过赋予优惠政策、赋权鼓励发展等阶段后,目前已经搭建平台共赢时期。同时,城市之间的合作,有城市布局的合作和生产要素的合作,也有更高境界层面的合作即制度合作。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打破区域分割壁垒,改变单纯以地理片区划分为主要依据的区域政策制定方式,优化财政税收、土地保障、环境治理、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和规划管理等各类政策资源,推进区域政策统一规范、衔接协调。
  •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四中全会将推进依法治国作为极大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城市是政府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的重要主体,在城市化背景下推进城市治理的转型与发展已成为紧迫的时代课题.构建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评估指标是推动城市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方式,在城市治理实践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标体系将国家治理的理念通过操作化的测度方式标准化,为衡量和比较城市治理效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长三角城市作为中国重要的城市群,了解其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如何,是中国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参考.长三角城市作为中国重要的城市群,了解其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如何,是我国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参考。本研究通过系统研究对长三角部分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行测评(后期将扩展至整个长三角及全国范围),以服务于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摘要: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和国家战略叠加地,自2008年长三角一体化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以来,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2014年12月沪、浙、苏、皖商务部门签署了"推进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有力地推动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市场一体化;2015年3月26日,长三角公路交通运输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上海举行,标志着长三角交通一体化迈入了新阶段;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副司长邹勇2015年3月表示,随着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长三角城市群绝大多数城市处于上海3小时经济圈内,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提升.正处于国际化、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综合转型发展机遇期的长三角,需要进一步充分发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溢出效应”和“涓流效应”将长三角区域建设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改革创新的引领区、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国际化发展的先导区,将长三角区域内产业、资本、劳动力、金融、贸易、教育、科技、文化等实力转化为带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连接国内外市场,吸引海外投资,推动产业与技术转移,参与国际竞争与区域重组的增长极轴。
  • 摘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长三角城市间既有地缘地域相依、产业基础相似、发展水平相当的优势,也有城市间分工协作不够,制造业附加值不高,高技术和服务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严重等矛盾.优化和提升上海科技市场、资本市场、商品市场等市场体系,更好发挥上海市场对长三角资源要素的配置作用,更好发挥上海要素市场的服务功能。积极搭建各类园区合作共建、科技协同创新等平台,重点鼓励和引导企业发挥积极作用,引导企业在长三角城市群之间产业分工、产业链协同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