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五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
第五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

第五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6-11

主办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光明日报社;;

会议文集:第五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 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西北大学有京陕两源,京源的主体传承于西北联大,特别是永留西北的北平大学,但师资主体却主要传承于北平师大.据《西北大学学人谱》,在1946年迁回西安现址办学后至50年代初的教授先后有210人,北师大、北平大学的教授或毕业生有110人,占总数的52%.其中北师大几占1/3,刘季洪等四任校长均出自北师大,侯外庐在1951年任西北大学校长时,还同时兼任北师大历史系主任.北师大1982年出版的校史记载:在抗战时期,两校隔街同处城固,"文、理、教育和各科学生的宿舍、教室、图书馆都是与西北大学合用的,长时期西大、西师相关学科及其课程是合班讲授",教师"大多数始终是在西大、西师互相兼课".114年来,一代代西大人秉承西北联大“公诚勤朴”的校训,始终坚持“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的办学理念,汇聚了众多名师大家,产生了一批高水平学术成果,为国家培养了近20万名学生,学校走出了24位两院院士、4位国际研究机构院士和通讯院士、6位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西北大学传承西北联大及其前身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的人文学科,特别是历史学科、地学学科,形成了传统优势学科。
  • 摘要:1937年9月1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第16696号令:"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的师资为基干,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①两所战时大学联合体同日由令诞生.1938年4月,依教育部令,迁至昆明的长沙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②,迁至汉中一带的西南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③.其后,西南联大以"合中有分"的形式在云南昆明办学8年,在极度简陋和艰苦的环境中,弦歌不辍,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造就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宣告结束,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复员北返,西南联大将师范学院留在昆明独立办学,改称国立昆明师范学院,后发展为今天的云南师范大学.而西北联大则以"分中有合"的形式扎根西北、服务西部,为西北地区建立了综合、师范、工、农、医等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实现了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布局,使西北地区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重镇,为中国高等教育做出了卓越贡献.
  • 摘要:西北工学院发轫于西北联大,先后历经迁、调、并、改等历程,几经磨砺,学科特色日益明显,并最终融汇进入西工大,也为今日之西工大留下了优良的传统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需要继续坚守西北联大优良传统,弘扬汇融而成的西工大精神,为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 摘要:并校60年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始终秉承西北联合大学和西北工学院的学脉精神,坚持立足行业、谋求教育振兴,为我国西部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不论是举全校之力参与完成的《整修黄帝陵规划设计大纲》成为黄帝陵整修和保护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还是主动请缨、作为陕西省第一支专业队伍冒着余震危险赴坟川地震灾区开展抗震救灾,都是建大学人不忘初心,报国为民的生动注脚。在土木建筑类“老八校”中,作为地处西北的一所地方院校,西安建大依靠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传承,先后为国家建设输送了25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其中包括7位院士,成为国家土木建筑类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 摘要:目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正在成为由教育大国转变为教育强国的新的时代标高,此时召开第五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对于"双一流"大学建设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呢?西北联合大学诞生于抗战烽火之中,他先后的存续时间近九年之久.在异常艰苦的办学条件下,西北联大砥砺前行,弦歌不辍,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日后西北地区的高等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九年办学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与西北联大师生秉承"兴学强国"使命、笃守"严谨治学"校风、坚持"教育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等一系列办学精神密不可分.时至今日,传承并弘扬西北联大精神,对于"双一流"大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 摘要:伴随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尤其是"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启动,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科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无论是对机遇的把握还是对挑战的回应,都需要现实反思与历史观照,从而实现富有自身特色和社会意义的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已有百余年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值得借鉴和传承.民国时期的河北女子师范学院是河北师范大学的前身,也是西北联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师范教育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等很多方面所彰显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智慧都具有极强的借鉴参考价值.
  • 摘要:研究结果表明,西北联大保存和传承了中国现代国立西医高等教育的薪火,开辟了西北医学高等教育的新纪元,是为战时大后方五大国立医学院之一.诸如病理学、西医皮肤性病学、药理学高等教育、现代法医学、儿科学、报告首例"频繁阵发性心停跳性癫痫"、发现"李氏钉螺"、开辟"针感生理学"新领域、首倡防癌立法、开拓外科事业、首倡遗体捐献、地方病防治、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等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西北联大医学院及其后继院校还培养了姜泗长、韩启德、丛斌等一批医界领军者,并成为西北联大医学的传承者.
  • 摘要: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中,学科变革居于核心地位.作为近代大学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意义上的"学科"是典型的舶来品.与大学学术机构一样,中国近代学科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演变过程.西学东渐激发的知识更新与学科转型,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显著标志.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部中国近代大学史,就是学科不断变革与扩展、学科建制逐步发展演变的历史."抗战时期,在极为艰难的教育环境下,一大批内迁高校通过异地办学、联合办学和系科重组,不仅保存和延续珍贵的学科资源,而且促进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其中,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办学活动就是成功的范例.本文运用宏观考察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中国近代大学变迁与学科演进的互动关系,论析国立西北联大及其分立各校的学科发展特色及历史贡献,为当今大学学科建设提供借鉴.
  • 摘要:"七七"事变后,在日寇的铁蹄践踏下,平津地区的高等院校被迫停办.为使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不致中断,国民政府做出了高校内迁的战略抉择,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等战时联立大学应运而生.西北联大存在时间仅1年零4个月,但它在特殊时期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保留了血脉,并为战时及战后西北地区的教育事业尤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 摘要:抗战期间,北平师范大学被迫西迁陕甘,最后被易名为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师院师生和校友视学校为北平师大的继承者,并抱持复员的愿望.但是,抗战胜利后教育部并没有把她纳入回迁计划之中,为此引发了师大在校师生、各地校友发动的长达3年之久的"复员"运动.这场运动分为两个阶段:1945年8月至1946年3月为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争取教育部同意学校在北平"复校",在校师生无条件复员;1947年5月至1948年10月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争取教育部同意学校"复大".学校师生坚持不懈,据理力争,最终达到了目的.透过这一运动需要深刻反思的是,教育最高当局应该如何对待一个历史名校,特别是当时中国"硕果仅存"的师范大学.
  • 摘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大学边疆研究是推动中国边疆研究从传统边疆史地研究向现代专门化学术研究转型的主导力量,也是大学参与边疆开发与建设的重要体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大学边疆研究为南京国民政府抗战救国方针下各种相关具体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深化了人们对边疆社会的认识,推进了大学相关学术理论与研究方法的中国化进程,也为当代中国边疆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 摘要:西北联大与陕甘宁边区的高等教育都为中国高等教育史增添了光辉篇章,并对新中国高等教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共同之处是都在抗战的烽火中组建、创办与发展;共同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布局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做出了贡献;并为抗日战争与民族解放造就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当然,西北联大与陕甘宁边区的高等教育也有一些差异并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西北联大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对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的考察与调研;陕甘宁边区的高等教育则强调教育为生产服务,教育与劳动生产的结合;陕甘宁边区的高等教育一显著特点是始终坚持"干部教育第一"的方针;且边区高等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把马列主义理论的指导放在首位.
  • 摘要:抗战八年,西北联大所属院校在山河破碎、硝烟弥漫的艰难环境中办学,他们艰苦奋斗、玉汝于成,锻造了坚强的性格、坚韧的品格和高尚的家国情怀,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继承和文化追求,在给西北带去高等教育的同时,也给历史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 摘要:抗战时期,西北联合大学几经组合,并辗转西迁,最终在西北大地生根发芽,他不仅为战时中国教育保存了重要的学术命脉,而且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东密西疏的布局,为西北社会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在艰难困苦的办学岁月,西北联大所形成的爱国进步、兴学强国,崇尚学术、服务西北,重视人才、教授治校,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大学文化,乃是支撑其发展壮大的根由,亦对今天的大学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摘要: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北联大,在办学上面临许多困难,比如办学经费缺乏、师资评聘不易、科学研究氛围不浓等.在抗战的大背景下,这些困难在其他学校也有一定的体现,但西北联大由于办学区域的局限性、肩负使命特殊性、党派斗争的复杂性,导致其在办学经费筹措上、图书仪器设备购置上、师资队伍建设上、科学研究等方面更显困难.当然,西北联大校方也想尽办法力图克服这些困难,尽量完成国民政府所赋予的奠基西北高等教育基础的宏远目标,为战时及战后培养了近万名优秀人才,给西北大地留下了扎实的高等教育根基.
  • 摘要:抗战时期西北联大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生就学援助体系,机构合理、制度完善,包括了学生贷金,公费、免费生,其它救济金以及劳动服务等措施.通过对抗战时期西北联大学生就学援助的研究,结合新形势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实际,需要深化拓展渠道、优化体系是提升资助工作的基础,合理管控、完善机制是增强资助工作的核心,助育结合、强能成才是深化资助工作的目标的认识和实践,更好地促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可持续发展.
  • 摘要:抗战胜利之后,教育复员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西北联大改组形成的既有格局,遭到严重冲击.围绕高校的迁留问题,返回故地与扎根内地的矛盾、大学传统与国家需要的张力,成为此期西北联大各子校面临的重大问题.经过一番博弈,大学办学的传统得以部分保持,大学重组的格局初步稳定.西北联大子校的遭遇,从改组到复员,集中体现了以高等教育区域分布均衡为手段推进国家进步的中国取径.
  • 摘要:抗日战争的爆发与开发西北战略的实施作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成立的两大背景,要求西北联大为抗战建国、建设西北服务.社会需求的影响下,西北联大人才培养秉承联大精神,注重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与服务社会意识的养成,通过军事教育、社会教育,以及科学研究的西北转向,联大师生将优秀文化根植于贫瘠广袤的西北社会,以文化的力量改造社会、开发西北、抗战建国.联大师生的使命自觉与文化自觉促成了独特人才培养方式的形成,其中折射出的大学与社会关系的良性处理模式为现代高等教育研究提供了启示.
  • 摘要:《陕西城固县教育概况》是笔者在地方文献调研过程中,在城固县档案馆资料室被发现的,经过初步研究,这是一部被淹没了的民国及抗战时期的重要教育史料.本著刊印于1940年10月,不仅全面记录了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陕西城固县的教育发展状况,还蕴含着大量而珍贵的西北联大分立发展初期的重要史料,对于西北联大研究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史料价值及社会教育文化价值.
  • 摘要:抗战时期,以李蒸为代表"西北联大"学者提出师范教育专业化的一些列建议,设计了系统的师范教育专业化实现路径,并付诸实践.教育专业化是振兴国民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世界师范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教育专业化包括教育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实现教育专业化应从师范院校管理体系、教育领域所有即将和已经从业人员、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修业年限、教学实习、校园文化等方面实现专业化.
  • 摘要:西北联大是抗战期间最大的两个大学联合体之一,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保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火种,并通过其后继院校使爱国精神和报国实践不断发扬光大.按照学科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学科布局、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具体考察西北联大及其主要工科后继院校一流工程学科建设的路径与经验.研究结果表明:西北联大九大工程学科不是形式上的联合,而是打破了原有的学科布局并进行了优化重组,完全形成了新的办学主体,成为西北高等工程教育的中坚力量;通专结合的课程体系强调打牢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师资力量的共享、交流与整合有效促进了工程学科的成熟与发展,并形成了学缘一致、学脉相通的传统;强调学以致用,服务生产建设尤其是抗战建国大业,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研究结论认为:西北联大及其工科后继院校是民国年间中国工程学术与工程教育的最高学府,在抗战时期奠定了西北工程学术和工学高等教育的基础,对今日西北地区之高等工程教育布局产生了历史性的深远影响.西北联大发展了工程教育的内涵及学科体系,集中四所工学院的优势力量形成了一批优势学科,并为其注入了与国家民族的存亡紧密结合的时代精神,从而保存和光大了中国工学高等教育的文脉,也为双一流建设积累了教育基础和人力资本.
  • 摘要:建国60多年来,特别是开放30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已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但中国高等教育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大而不强问题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很多高校都在编制《十三五规划》中,将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学科建设纳入发展规划,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争创一流的新局面.加快双一流大学建设,人力、财力的投入固然重要,但大学文化与精神的营造也必不可少。八年抗战,中国的大学教育没有因为遭到战火的摧残而中断,特别是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及由此派生的国立西北工学院等高校,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为抗战期间的后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级人才,留下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悲壮而激情的一页。回顾这段历史,特别是总结这些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办学精神,对于加快高校“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而深刻的的启示。
  • 摘要:西北联大于汉中办学,奠定了陕西乃至西北地区高等教育格局,为保存高等教育资源,赓续文化命脉,促进西北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非凡贡献.国立西北工学院在西北联大工学院的基础上创建,西北工业大学即发源于此.西北联大坚守后方,保存高教资源,赓续文化命脉;西工大扎根西部,传承西北联大优良传统,坚持特色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西北工业大学抢抓"双一流"建设契机,"以正合以奇胜",弘扬航天精神,为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 摘要:从1938年西北联大设立开始,基于当时的各种缘由,学校一直重视师范生的教育实践问题.具体来讲,西北联大师范学院从教育专业化思想出发,积极设计和谋划教育实践科目及要求,不断强化教学实习,鼓励师范生参与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教师教育新的发展时期,高等师范院校要借鉴西北联大的宝贵经验,应重视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并把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相结合,规范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并落到实处,主动探究和创新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并拓展其形式和范围.
  •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的希望、国家的栋梁、祖国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这一群体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建设发展,也影响着整个国民素质水平.抗日战争时期,正是西北联合大学的学子们身上的优良品质才激励他们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奋发图强、教育救国;正式他们身上的优良品质才使得西北联合大学在战火纷飞的困境中保存了下来,并且成为大西北的教育名校.大学生的优良品质是大学精神的基础,同时也是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在此,着力解读西北联合大学时期,大学生身上所体现出的不畏艰险、顽强不屈的"长征精神";艰苦朴素、公诚勤朴的生活态度;笃学力行、奋发向上的学习态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大义,对于当今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 摘要:北平大学是民国时期大学区制的产物,是北京高等教育史乃至全国高等教育史不可抹去的一页.北平大学建校的时候是由许多学院组成的,其校区众多,广泛分布在北京城内的各个地方.对北平大学校址进行探寻,可以更好的挖掘、回忆历史,为今后展开的相关研究打下基础.以往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讨论北平大学区风潮及其失败原因、介绍北平大学戏剧学院、分析30年代北平大学左翼思潮、总结北平大学期刊发展这些方面,然而,关于北平大学遗迹的文章却没有一篇.本论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探寻.本研究运用了文献分析、实地考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文献确定北平大学的校址位置;第二、实地走访考察;第三、查阅相关档案以确定结论;第四、通过分析北平大学遗迹的现状,提出问题,探讨解决方案.本研究以期对北京的历史文物风貌和教育史上的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
  • 摘要:全文从历史沿革、师资配备、招生规模、办学宗旨及特色四个方面梳理了东北大学工学院的15年的办学历史,厘清了东北大学工学院合并进入国立西北工学院之前的重要细节.
  • 摘要:近年来,西北联大研究渐渐成为"显学",西北联大的渊源学校都非常重视西北联大研究工作.陕西理工大学地处西北联大办学故地,近年来在西北联大研究方面略有建树,拟依托区位优势,加强基础研究工作,打造西北联大研究基地,为西北联大渊源学校、西北联大研究者、西北联大师生后人、地方政府搭建校校合作、校地合作平台,促进西北联大的研究、宣传工作更上台阶,切实传承西北联大大学精神.
  • 摘要:城固县五门堰文管所现存有一通碑,这通碑为青石质,高105米,宽55厘米,厚14厘米;在碑的阳面正中刻有"汉留侯辟谷处",上款:迤北三十里牛蹄山,下款:嘉靖乙酉(1549年)三月吉日城固邑人石瓒立,在碑的阴面有一段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附中师生刻的题记.
  • 摘要:西北联大在城固办学期间,在努力搞好自身教学,积极为国家培养急需人才的同时,还配合当地政府开展禁吸鸦片的宣传活动,并通过自己坚决不吸鸦片的行动,促使城固当时以吸鸦片为时尚的社会风气的改变,从而使城固民众体质得到增强,为抗战积累了财富和输送许多合格士兵.
  •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西北联大时期的体育精神内涵、时代背景、联大学人体育精神展开综述分析,揭示西北联大体育精神的当代意义与价值.
  • 摘要: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和西安临大医学院院长徐诵明"不一定非拿枪到前线去才是救国,在后方研究科学、增强抗战力量,也一样是救国"的思想;西北医学院院长徐佐夏"须有悲天悯人之心意,医人医国之抱负"和"立志、服务、求进步、负责任"的育人目标"的思想;西北医学院、西北大学医学院院长侯宗濂"大学非贩卖旧学问之市场,乃创造新知识之泉源"和"力求赶上世界新潮流",以达"世界知名"的思想,是为西北联大保存和传承近现代国立西医高等教育的薪火,作为战时大后方五大国立医学院之一,并由此奠定西北医学高等教育的思想基础.
  • 摘要:通过原始文献分析和考证,对著名现代教育家李蒸(1895-1975)的生平与教育贡献做全面整理与系统研究.他一生提倡与践行民众教育、社会教育,把教育建设作为国家的出路.他极力维护师范教育制度,终使高等师范教育得以生存与延续.抗战时期,他不畏艰难、励精图治,将北平师大西迁入陕,不仅保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文脉,而且将师范教育引入西北,将先进的高等教育办学经验融入西北,将培养人才作为开发西北根本之图,为西北乃至全国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人才,为今日西北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摘要:在述及齐越夫妇的事迹时,国立西北大学这段经历,以及何以被开除和勒令退学往往所知甚少。这篇文字通过查阅保存于陕西省档案馆的国立西北大学档案、西北大学校史文献,及其同学的回忆等资料,大致还原了真相,是齐越播音学术思想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从源于国立西北大学浓郁的进步思想氛围,在学生时代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进步活动,以及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看到了齐越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和在播音中发自肺腑的一种大气磅礴激情的来源;从牛汉的记述中看到了他“浑然而辽阔的音域”、“溅射着火星的声音”、像“全身的血管拧成一根琴弦在强烈地抖动和振响”和“像一条大河在沉重而深厚地流着”的声音是如何在国破家亡的逆境中、在报考汉中军校的冷遇中、在学生被害溺死水中的惨烈中、在控诉西南联大“一二一”惨案中、在朗诵普希金《自由颂》的感动中、在反动当局的封禁和镇压中、在颠沛流离的出逃中凝练和积淀而成的;看到了“我是中国人民的播音员、中国共产党的播音员,我传达的是中国人民战胜艰难险阻走向胜利的声音,我传达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堂堂正正的真理之声”的这位“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位男播音员”正能量的底蕴所在。
  • 摘要:姜琦是中国20世纪的著名教育家,全面抗战时期曾担任西北联大、西北大学教授兼教务长、注册主任及先修班主任.他是中国最早研究教育学特别是教育哲学的学者之一和活跃分子,早在20世纪初即提出"研究教育应该有三种方法:介绍、批评和发明,……当更益之以发明"①,毕生致力于自觉地探索和构建中国教育思想的独特发展道路并作出重要贡献.他虽然坚持以三民主义为中华民国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但又积极借鉴和采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基本理论,展现出思想的独特个性.遗憾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他被视为"国民党反动派"②而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对其教育思想所作出的考察依然十分薄弱.全面抗战时期是姜琦教育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姜琦的教育思想逐渐趋向成熟.本文以此为题,对姜琦的教育思想略作初探,供批评指正.
  • 摘要:自20世纪20年代前后开始,教育界在有关中等学校教师培养模式上存在着"综合派"、"中间派"、"独立派",其中,前者主张"寓师范于大学",后者主张高等师范独立设置,两派之间观点对立.随后"高师改大"运动出现了北京高师——北平师范大学与南京高师——东南大学等两种不同模式,但是,北平师范大学成为全国"硕果仅存"的师大,高等师范制度遭到破坏.随之而来的是中学师资数量短缺、素质低下,中学教育程度低落.在教育家不绝如缕地呼吁下,教育最高行政当局不得不于1938年颁布《师范学院规程》,可视为对过去不当的中学师资培养制度的一种修正.
  • 摘要:西北联大与西南联大是抗日战争时期组建的两个相似度高却命运迥异的办学联合体.与西南联大的"蜚声中外"不同,西北联大即使今天仍"需要诉说".声名的背后不能排除因历史叙事方式不同所造成的传播影响力的差异,"贡献强调"与"传奇塑造"、"共识凝聚"与"精神感召"、"骨干大学倡导"与"名人校友说法"、"析实明理"与"故事叙述",以前者为基础的后者有着更为显著的传播效果.以两所联大为参照,高校校史工作应提倡"独特性凸显""局外人研究"和"细节性讲述"等叙事方式.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