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三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
第三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

第三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广西梧州
  • 出版时间: 2009-11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针灸学会;;

会议文集:第三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管竞环教授是武汉市第一医院(即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肾病中心主任医师,第二、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l临床及科研工作近50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肾脏疾病的诊治及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方面有许多独到的经验和见解,作者作为教授第三批师承学生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老师微量元素辨证理论及临床应用总结如下。
  • 摘要:中药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是一项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的工程,从选题、立项、基础研究、申报到新药证书的取得等一系列工作,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大方面因素:内因: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外因:政策及法规上的缺失对企业自主创新药物的影响和制约。
  • 摘要: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从中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可以看出,学术继承发展与创新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由发展的空间。从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到“金元四大家”的形成和建立,都有各自的立论观点,各抒已见,由此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而成历史性典范。盛唐至明清时期,是中医药学迅猛发展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温病学家,创建了一系列的救治方药,拯救了众多苍生,为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乃至自成理论体系做出了杰出贡献,至今为疫病防控和有效治疗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 摘要:医学落后于其他自然学科,远远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环境污染严重,常见病常常见,疑难病总疑难,流行病不断线,动物传染病屡犯人类,食品的农药残留,生物物种的加剧灭绝等等,一股脑儿压在医学工作者肩上。光电学的发展使人们看到微小的微生物和生物细胞以及看透人体内的结构,生物化学使人了解基因排列,这些对物质的认识、对病原体的认识、对生理机能的认识都有助于医学的进步,化学合成又助制药工业一臂之力,但是,诸多推动力没有浇灌出医学灿烂的花朵。深究其中原因是生命科学的盲区和误区太多,盲区蒙住人们的眼睛看不到生存斗争的实质,误区把医学研究引向歧途。
  • 摘要: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十大死亡原因中,脑血管意外与冠状动脉疾病分别居第二及第四位,而动脉硬化是导致脑血管疾病和冠状动脉疾病的重要机制,高脂血症是它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防治高脂血症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一条重要途径。据文献报道,高脂血症的发病率约占成年人的5%-9%,该病的失治直接威胁人民身体健康。目前用于治疗高脂血症的药物不少,主要药物有几类:胆酸螯合树脂类、烟酸类、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氯贝丁酯类等,但口服药物胃肠副作用和肝肾毒性制约了这类药物的长期服用,而且价格昂贵,法国产立平脂,每盒25粒,单价90元左右,1个月需260元左右;舒降之.每盒7粒,单价60元左右,1个月需260元左右。
  • 摘要:笔者已在工作岗位耕耘了32年,为无数患者解除病痛,五味杂陈,体会颇深。笔者借着第三届中医药发展大会“我为中医药发展献一策”的机会,谈谈我的一点浅见和想法。 一、中西医结合是中国特色中西医结合,是中国特色。中国人应把它发扬光大。西医检查病位精准、现实,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也有查不到原因、不准确的时候,往往治疗起来疗效也不十分理想,而且有的根本无可实施。而中医理论是一个宏观理论,有一个很好的想象及发展空间,它把人体与自然阴阳相结合,只要能够很好地掌握中医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个字的奥秘。不管是外伤、内伤、真假寒热、上下寒热。辨证用药都有一定的效果,这是不争的事实。
  • 摘要:艾灸疗法是源于我国的一种治疗保健方法,然而国人对此知之甚少。我们的一些专业人士,乃至专家、教授在讲针刺时也习惯统称针刺为针灸,经常针灸混淆一起。新闻媒体宣传针刺时也经常针、灸不分,让广大民众误认为针刺即为针灸。概念上的不确切,令人担忧。
  • 摘要:谈国粹中医药就不能不谈中医药学鸿篇巨制《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药独特的理论体系。 一是它的医疗价值,二是它的体系至今魅力不减。《黄帝内经》成书年代正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思想最活跃的年代。所以说中医药发展首先是文化和理论上的发展,这是中医药发展的动力所在,也是我们中医药人士需要突破之瓶颈。被誉为“方书之祖”的医圣张仲景,不仅仅是一位医家,而且是晓民生疾苦、社会民情的济世救民官员。其“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没有惨痛经历、济世救人的情怀是不能成就《伤寒论》的。
  • 摘要: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基础以来,中医理论一直不断得到补充和发挥,近年来理论发展比较突出的就是脊柱医学。脊柱医学提出了大脊柱概念,倡导“科学、理学和德学”三位一体的医学体系。其中大脊柱是指以骨盆为基座、脊椎为中轴、关节为枢纽、肌肉为动力(伸肌和屈肌相互拮抗),韧带为保护和稳定,大脑和脊髓为中枢指挥,脊神经、体液和经络为信息通道,甚至以四肢为协调平衡的组件,它们共同组成一个结构完整而且复杂的系统。脊柱医学的相关内容,是一种创新的与现代认识相协调的理论,从中分析、汲取其理论创新的经验,将有助于创新中医药事业。
  • 摘要:我国壮族有1700多万人口,是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壮医药学是壮族同胞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不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传统性,而且有独特的理论、独特的方法和丰富的资源,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 摘要:无论中国的先人曾有过多少医学实践,在没有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以前,就没有形成真正的中医理论。 无论那些排斥阴阳五行学说的人怎样的把中医理论向现代解剖学靠拢,都摆脱不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以五脏为中心就是五行学说和生命体相结合的产物;中医理论中无处不体现着阴阳学说的精神。这种靠拢所能做的,也只是把五行的名称换成五脏的名称。而五脏之间按照五行学说所推衍出来的生克关系,是无法摆脱的。
  • 摘要:改革中药使用剂量,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发展中医药是几千年临床实践经验总结的成果,其特殊的疗效保持了它持久的生命力。用药剂量与疗效是最直接的关系,故有“病重药重则病当之”和“中医不传之秘在用量”之说,也就是现代的量效关系。 中药的剂量标准从古至今颇有争议。从现代科研的角度考虑,中药“成份不明,原理不清,疗效不稳”,这绝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现代化难题”,但临床实用却始终在中医的掌握之中。所以中药就不可能有西药那样硬规定的标准剂量。中药的临床用量非常灵活,可因人、因地、因时、因病、因药性、因配伍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剂量,所以中医在用药剂量和药物加减后就没有完全雷同的处方。
  • 摘要:近10年来。在医院的临床医疗工作中。随着医院内高学历的医学人才逐渐增加,整体力量不断加强。但某些在医学领域学习过和掌握着尖端知识的高学历人才。却因临床工作时间不足,实战经验缺乏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临床技能相对薄弱的现象,学历、技术职称与临床技能脱节。有些高学历的临床医师甚至在询句病史、病历书写、诊断思维、合理用药和基本技能操作能力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这在当前临床医学界已经不是个别现象,甚至出现有所谓不会看病的研究生。这种现象的长期持续会给未来临床医学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如何注重高学历毕业生毕业后的医师培训,在医院内建设一支既有高学历、又有高临床能力的医师队伍,改变临床医师队伍中高学历、低能力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 摘要:知识信息管理帮助中医药学专家获得最新医学信息,是启动中医药学专家的知识创新过程的前提条件。随着中医药学的迅速发展,学科门类不断增多,文献数量急剧上升,再加上文献内容交叉重叠,形成复杂多样,分布广泛分散,文献信息的有效利用遇到相当困难,中医药学专家们自发地收集情报资料已远不能满足中医药科研工作的需要。因此,在知识激增的今天,建立一个能迅速汇集,及时提炼、便捷输送的知识信息管理系统,使中医药学专家们能及时获得最新的医学资料,是启动中医药学专家的知识创新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 摘要:中医、西医必然走向统一,而这实质上就是实现宏观与微观的全面通融。中医在宏观领域具有完美性,近代由于与微观层次失于衔接,使得中医在现代观念要求下落伍了。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所以,中医进入微观领域也应以西医认识为契机。通过考察近年来的医学研究成果报道和临床中的实际发展状况,推测当今医学发展趋向大体上有以下几个阶段。
  • 摘要:优先局部微观优后的原则使我们加深理解了“善诊者,谨察阴阳而调之,以平为期”(《黄帝内经》)和把“辨阴阳”作为“八纲辨证”之首的极端重要性。这一原则告诉我们,要站在宏观自然规律的高度解决生命科学问题,优化人体生命系统时,要从整体利益的大局出发,在保证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处理局部和微观的问题,不能颠倒、不能本末倒置。
  • 摘要:建国以来,中医高等医学教育已逐步建立,成为培养中医人才的主要渠道。然而,随着中医高等医学院校的发展,中医人才问题仍未能解决好。究其原因,主要是现行中医药教育模式趋同西医,中医高等教育追求中、西医兼顾,或用西医教育模式培养中医人才。据了解,目前中医院校普遍不注重经典教学,甚至把经典课程作为选修课,学生也不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去背诵经典。中医专业课时也比较少,西医课时占比例高于中医课时,同时英语成绩与学位证挂钩,60%的研究生要花上1-2年的时间攻读英语。攻读《伤寒论》的甚少。中医学具有鲜明的人文科学特征,以中国古典哲学为指导,是构建在临床实践基础上的宏观推理辩证医学,与以还原论为指导,构建在实验室基础上的微观逻辑循证医学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不熟练掌握中医经典中的精华,就不可能领略到中医的真缔。现行的中医教育模式必然会导致所培养的中医人才中医不精,西医不通,长此以往,必将严重阻碍中医药的发展。
  • 摘要:中医药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资源和西医药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这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事业,为中医药事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2009年国家新医改方案给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创造了条件,在新医改方案中,中医药有更广阔的应用天地,从而让我国传统医学优势在为全民卫生服务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但由于现行医疗体制、机制以及中医药自身对中医药的健康发展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使中医药事业在面临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
  • 摘要:随着健康观念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发现中医药作为一门复杂科学,既有实践的现实性,更具有理论的超前性和与其他学科的兼容性,有极大的创新发展潜力。在国内,针对当前中医药创新不足等问题,《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等系统研究,以便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创新发展。在国外,近年来,以中医为主的传统医学治疗方法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欧美等国家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欢迎,以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医学界也对一直遭到排斥的中国传统医学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兴趣,并正在尝试从古老的东方传统医学中寻求另一种医学的智慧,以便将最佳的医疗与最先端的科学融合在一起。
  • 摘要:近三年来,在党和国家的英明领导下,在卫生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努力下,做了大量工作,将中医药的发展推上了新阶段,盛况空前。作为一名民间医生,感到无比高兴。为了抢救和发扬光大传统医药,就靠这一代领导人了。2009年4月21日,《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对中医药的发展,犹似在夜茫茫之中升起了一轮明月,照亮了中医人久闭的心扉。英明伟大的国家领导,为了抢救传统医药和民族医药,弘扬祖国医药,为了医政工作做得更深入。为了人类的健康事业,是那么体念民情、国情,丰功伟绩,将会载入史册。
  • 摘要:中医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内涵玄奥、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极其重要和宝贵的传统文化和科学遗产,已经成为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保障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数百年的科技洗礼和实践创新,传统中医药研究有了极大的发展。中医药向现代医药研究方面成效显著,但与西医药研究比较,仍有较大差距,自从清朝国学大师俞樾(被认为废除中医药第一人)提出废除中医药,百余年来中医药仍不断遭受着自然科学主义的诟病、质疑、攻击和否定。中医药虽与现代医学体系迥然不同,但它仍然流传下来,马克思说过。存在的即是合理的”,这就证实了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任何事业的研究发展,都必须坚持其研究的主体性和选题的科学性原则,这是保证科研成功的必要条件,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发展的目的。现代中医药研究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指望借别人的腿走路,必须坚持中医药研究的主体性和创新性相结合原则,特别是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坚守这一原则尤为重要。
  • 摘要:大学教育学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医药高等院校的临床实习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大批优秀中医人才的关键环节。 目前,临床动手能力不强,尤其是中医辨证思维能力不强是中医药院校临床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现代中医教育及院校教育一般都采用延续几十年来的传统模式——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课堂教学与临床教学分开进行。课堂教学主要是进行理论学习,包括基础课和专业课两部分,为将来走向临床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临床实践教学则使学生将掌握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这种模式虽有利于组织规模教学,但不完全适应中医教育的特点。 此外,临床教学老师在实践中缺乏对基础知识的回顾,使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结合,很难使学生对临床各科融会贯通。所以要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在临床实习中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是培养合格中医人才的根本。然而,现在中医临床教学工作中存在不少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需引起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现就影响中医临床技能培养的几个重要环节提出改革的措施与设想。
  • 摘要:曹锡珍先生是中国近代名医之一,他是我步入医学殿堂时的启蒙老师,也是我最终走上临床医疗工作岗位的恩师。他的教诲使我受益终生,他的人品和医德永远是我的榜样,故以此文缅怀故人。 先师曹锡珍先生(1898-1978),字聘忱,祖籍河北昌黎县。1916年师从于前清御医孙仲选先生,学习中医基本理论及按摩推拿手法;1925年-1927年又跟随津门名医吴卫尔先生学习西医学。后开始悬壶于京津两地从事医疗工作,由于当时先师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不久便小有名气。1934年应施今墨先生之请任北平华北国医学院担任董事及按摩教授职务,此时曹老已名誉京城,每日门前就诊者摩肩接踵。1954年前后,他参与北京医院按摩科及北京平安医院按摩科的筹建工作。自1958年起在北京宣武医院按摩科工作至终年。
  • 摘要:一、历来中医在民间民间秘方多珍宝纵观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不难看出,中医药始终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且一直植根于广大民众之中。历史上民间的医生主要以两种方式行医:一种是有固定住所和行医地址的“悬壶医”,主要是开方、配药令病人煎服,有时也配制一些成药;另一种是手摇铜铃、走街串巷、游走四方的“走方医”,他们主要是用自制的成药为人治病。 这些所配制的中成药往往有服后立竿见影、药到病除的效果。试想,但凡有一些名声的医生,都会有一两手“绝活”,也就是都会有一两个治病特灵的验方,这些验方如同夏夜晴空中的繁星,散布于民间,造福于民众。不管这些验方是自创的还是来自典籍的,它们都是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疗效奇特,立竿见影。由于这些验方是持方者的衣食来源,他们无不视这些方子为奇珍异宝,绝对秘不外传——这大概就是验方又称秘方的原因,也是秘方的来源。
  • 摘要:一、发展现状 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中央领导下中医政策的贯彻是一贯的。今天中医事业蓬勃发展,有目共睹。惟时代形势不断前进,我国的西医药事业更快地发展了,中医药事业则望尘莫及。国家名老中医至今去世的约三分之二以上,仍在的也已龙钟病残,原中壮年名中医也大部分退休了,薪传不多,后继乏人。“文革”十年,中医人才脱节影响了中医事业发展。近三十年在拨乱反正之下,中医事业的建设虽有复兴而步子不够大,比不上西医事业的建设发展。在客观上是有许多因素的。
  • 摘要:近年来中药的现代化成为整个行业的目标,无论在校受的药学教育,还是学术期刊所收载的文章,以及各类学术会议的主题,都是以中药如何实现现代化,如何建立符合国际要求的质量标准,如何运用先进的制药技术改造中药传统剂型为主题。而有关中药传统的内容如饮片的经验鉴别,丸、散、膏、丹的简单制备,中药调剂、炮制的技能等等与高科技不沾边的传统技能却不被重视,好像传统是中药现代化的负担,强调传统会影响中药现代化的进程。
  • 摘要:绿色疗法是一个全新的医学课题,绿色疗法是一个全新的医学概念。绿色疗法是和传统的医疗服务行为相对而设立的一种新的医疗服务行为的全过程,在这个全过程中的标准及要求是以无毒无副作用和无药味的全过程。有人把中医药传统的治病方法叫做被动的治疗方法,那么绿色疗法则是一种主动的治疗方法,这里所说的被动和主动实际是指不愿意接受和愿意接受之区别。
  • 摘要: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以其错综复杂纵横交错的联系组成方式构成的既统一又对立的有机整体。用其平衡稳态、规律运动的活动方式看待观察和辩证事物。早在殷周时代《易经》中“一阴一阳之谓道”意思是说阴和阳对立统一就是事物的变化规律之道。阴阳对立统一的思想其朴素的辩证方法被当时正在形成和发展的祖国医学所吸收,并成为祖国医学的指导思想。秦汉时我国出现的第一部医经《内经》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它说明了阴阳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的总规律,是运动变化的根源,是生长衰亡的本始,是人们通晓事物道理之所在。阴阳学说广泛而系统的贯穿于祖国医学的各个领域,成为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的血肉组成部分,使理论和方法融为一体,从机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从生理到病理,从诊断到治疗,从方荆到药物等无不贯穿阴阳对立统一和规律有序的辩证思想。
  • 摘要:藏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学中的璀璨瑰宝,是世界现存传统医药学中理论和实践资料最为丰富、原始形态保存最好的医药学之一。藏医药学扎根于青藏高原。在这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土壤中,它是佛教文化为底蕴的藏文化的沉淀精华。
  • 摘要:“个性化”诊疗是中医药所特有的诸多特色优势之一。“个性化”诊疗包括两个方面,即医者诊疗风格的“个性化”和对患者病证诊疗的“个性化”。兹就我们的经验体会。谈谈关于医者诊疗风格的“个性化”。其风格突出表现在处方用药上多采用“寒热并用”并擅用附子。
  • 摘要:民间中医,是对以家传、师承、自学成才和一技之长人员的总称,是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的一支医疗服务的重要力量。在长期的基层医疗实践中,为数众多的民间中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其中对民间草医,也有“草药一味,气煞名医”的谚语流传,都说明了民间中医药的独有特征。
  • 摘要:从中国中医药报获悉第三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我为中医药发展献一策”征文启动,我们刘忠清工作室的研究员蒲团中人、民间中医刘忠清与我组织了一次专题座谈。由我记录,整理如下: 刘忠清:请研究员谈谈对中医药继承、创新、发展的个人看法好吗! 蒲团中人:说实话,我认为中国中医界没有一个大医家出现,所讲的还是中医能不能治病,能治些什么病的狭义见解。没有从广义上,从性命上谈超西方医学长处,没有破西方医学的智能和勇气。一句话,中国中医界没出思想家。
  • 摘要:中医理论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结合医学知识来指导中医师正确从事医疗活动的工具。从理论学角度讲,一种理论是否先进和完备,关键在于能否有效指导实践工作,不断推动本学科的进步和发展,能善于总结和吸纳实践过程中的规律,使其在短时内升华成为创新助推剂。可以看出,理论升华实际就是理论创新,理论创新的科学适应性越强,对中医正确发展的导向性就越强。从这些角度讲。中医理论是不完备的,有些方面甚至还很幼稚,从而导致了目前中医应变能力全面蜕化,社会适应力严重不足,使中医出了空前的危机,中医理论是否能有效创新也就成了中医生死存亡的关键一环。
  • 摘要:有效药剂的中成药,就是对常见病、多发病、急慢性传染病乃至大疫烈性急性暴发性传染病、疑难重病等疾患,都有较好的疗效。治愈率高,稳妥安全可靠的药,为临床制备的有效良药。为此吾努力奋斗了一生。 走了很多曲折的路,至前几年才算有了一点清晰的眉目。 在中医药文化的影响下,在我幼年时期的心灵里就潜伏了制备有效药物的理想,及至青壮年,在医药学、药剂学、临床药学的海洋里苦苦追求、积极探索,终于获得了成功,我心里非常高兴。
  • 摘要:中医和西医治疗的对象都是患有病证的人。但现代医学治疗的是“病”,因此所有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都是围绕“病”。研究“病”的发生、诊断、转归、治疗,以提高“病”的治愈率为最终目标。中医治疗的是“证”,因此,所有的工作也应围绕“证”,研究“证”的发生、转变、诊断和治疗,以提高“证”的疗效为最终目的。因为提高其治疗对象的疗效是这个医学存在的生命线。没有疗效这个医学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如果疗效不能有效提高,这个医学就将面临淘汰。因此“证”的研究是中医发展的生命线。
  • 摘要:纳米中药是指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粒径小于100nm的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原药及其复方制剂。中药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主要是具有各种生物活性的化学组成,但不容忽视的是生物机体对药物的吸收、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药制剂产生的药理效应不能仅仅归功于药物特有的化学组成,还与该制剂的物理状态密切相关。因此,改变药物制剂的物理状态是提高药物疗效、新药研制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改变物理状态方面,改变药物的单元尺寸是十分有效的,当颗粒尺寸进入纳米量级时,由于量子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纳米材料呈现了许多新奇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这就是应用纳米技术于中药研究可能使药物活性和生物利用度提高乃至产生新的特性的依据所在。
  • 摘要:当前中医面临诸多同题。中医若想走出困境,实现传承中医,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如何看待中医理论;另一个是如何评估当今中医工作者对中医的理解。 个人简括地认为:中医理论不存在原则性问题;当今中医工作者对中医的理解受西方文化影响很深重,却又不能够自拔。因此,百年来中医问题不是中医理论自身问题,而是认识主体的认识立场问题——站在西方文化立场解读、诠释中医。这是中医现实困境根本原因。
  • 摘要:中医药系中国人民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传统技术和优秀自然药物,历史悠久,对人民的健康做出了举世闻名的辉煌业绩。现在中国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看中医更难、更贵,农民找不到简、便、廉、验的中医。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建议几点供参考。 一、从核心问题人手,培育本士人才,落实真正的中医药民生工程,达到中医药稳定协调健康发展,具体措施是全国每县建立人民中医药学校。
  • 摘要:药品必须报批生产批号药厂方可生产、使用,这是无可非议的,有利于打击和控制假药、劣药的出现,有利于保护人们的健康和安全。但把中医临床自制、自用的药品统统定为假药加以惩罚,是不是有点走极端,欠妥呢?是否应重新思考一下呢? 既然要继承发展中医事业,那就包括中药学这一块,也必须要继承、要发展、要创新、要提高。历史上,没有国家的大型制药厂,也不曾报批准字批号,均是代代相传,自制、自用。中医有自制、自用的药品是自古以来的特点,也是一位称职的中医不可缺的一项水平、素质的标志。然而当今不论是按方剂学制的,还是科研创新,还是家传秘方,甚至连获得国家科研成果奖的,获得国家专利的制剂也定为假药,不准临床自制、自用。这样的法规束缚了中医师的手脚,遏制了临床中医药作用的发挥,不利于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 摘要:目前我国的中医药产品(成果)鉴定基本上还是按照西医要求和方式进行的,需要进行功效、毒理、动物观察等一系列试验。本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不同的方法产生的产品(成果),却要按照另一种方法去鉴定,这就严重影响了对该产品(成果)鉴定的科学性,而且严重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
  • 摘要:中医药是我国灿烂的国宝,当今中国国际威望日益高涨,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引下,中医药学之花将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今后如何进一步使它普照环球,走向世界,造福人类,这里提出个人管见。 一、中医药研究在国内重点应放何处(一)整理历代医籍.筛选特效方药我国现存临证医籍是极其丰富的。如果对这些书籍有组织、按系统地加以收集整理,提取最精华部分,运用多学科最新科技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可望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产生新的更高的医学理论,创立新的正确的学说。
  • 摘要:早在20多年前第一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上,联合国艾滋病项目规划署就提倡从传统医药,特别是中医药寻找有效治疗艾滋病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艾滋病是“超级癌症”,是“黑色瘟疫”。多年来我国对瘟疫证治疗有不少名医留下了很多宝贵经验和名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也取得了宝贵经验:患者依从性好,降低了传染率,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了患者寿命,多年前治疗艾滋病总有效率达到52%。在这样条件和环境下能取得这样的疗效,令我们感到欣慰和鼓舞。
  • 摘要:笔者自幼酷爱中医中药,在基层四十余年的中医中药临床中,以誓做铁杆中医中药人的决心。继承和发展中医中药在骨伤骨病中的治疗优势,以中医中药运用率达百分之九十的专科特色,赢得了周边几十个省市县区病人的赞誉。 做为一名老中医中药人,在中医中药临床中,亲身经历了四十余年的基层中医中药发展史,对中医中药的如何发扬光大感触颇深。现不揣浅陋,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中医药发展发表一点自己尚不成熟的想法。 我认为,中医中药要发展,首先要做好中医中药人。
  • 摘要: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关于中医体质的研究,但有关女性孕前常见中医体质尚未有人进行研究,女性孕前常见中医体质分型方法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要对女性孕前常见中医体质准确分型,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以什么作为辨体质的标准,辨女性孕前常见中医体质。 通过我们多年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以月经、白带作为辨体质的标准,同时结合月经前后出现各种症状及其他表现,能够准确的辨别女性孕前常见中医体质,也能对女性孕前常见中医体质进行准确的分型。
  • 摘要:天然药物大多是以植物(俗称中草药)为原料,植物有效成分的分离分析研究是当今研究的热点,由于新技术方法的不断出现和应用,植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工作逐步从长周期、低效率、低收率、低含量向短周期、高效率、高收率和高质量方向发展。
  • 摘要:中医药事业长期以来投入不足,基本建设欠账多,所拥有的卫生资源量与所承担的医疗任务不相匹配,导致中医与西医相比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在当前情况下,必须从我国整个医疗卫生改革战略布局的高度,充分认识中医药事业的地位和作用,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战略部署,从各方面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
  • 摘要:学科的概念对学科的发展方向,判定标准及所采取的针对该学科特点的研究方法与思路的确定至关重要。 如果一门学科的概念不清,或定义错误,必然会影响到人们对该学科的认识,从而导致一系列不利于学科发展的行为。
  • 摘要:中央电视台十频道“走进科学”栏目在今年元月十三、十四日两天连续报道了湖南省慈利县人武部的一技之长者许小武用祖传蛇药秘方治疗蛇伤的事迹;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影视名星濮存昕告诉中国中医药报记者马骏说:“我和中医很有缘,我夫人刚吃了中药效果非常好,找的是位民间中医,方子才一块钱,中医很治病的”(见3月4日中国中医药报)。 可这些一技之长者和民间中医都是无证的“非法行医”者。据笔者了解在我国民间还有成千上万的像许小武这样的一技之长者,也有很多疗效好费用低的民间中医,他们至今无合法的行医资格,但当地老百姓又需要他们,只好“非法行医”了。
  • 摘要:中医药学几千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继承前人成果,并充分吸收时代先进科学技术和知识,逐步丰富和发展自身的历史,也是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医疗需求的氛围中求发展的历史。中医学应如何发展,已日益成为大家所关注的问题。 一、充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医本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基本理论来源于中国古代传统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当时那个时代的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如《内经》中已经把当时的天文,地理,历法,哲学融入到中医之中,形成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形成了当时的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人天观。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延续这条发展道路,与中国其他传统文化共同发展,相互渗透。
  • 摘要:今年七月,<中国中医药报》载记者张东风的文章“破解适宜技术”学了不用”难题”,说的是重庆市铜梁县卫生局针对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因收费低导致村医使用不积极等问题,采取政府补贴、广泛宣传、纳入考核等措施,推动了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普及使用。该文只是关于中医适宜技术,“学了不用”的难题,但其实这反映了中医的深层次的问题,本文试作一初步探讨。
  • 摘要:毛泽车同志在20世纪70年代曾说中国对世界两大贡献:一是饮食文化;二是中医药。这是一代伟人对中医药事业客观评价和展望。毫不置疑红军在震惊世界两万五千里长征中艰苦卓绝,缺医少药的情况下,抓一把草就能防病治病,这就是他的生命力所在。 谈国粹中医药就不得不谈中医学宏伟巨篇,人类文化瑰宝《黄帝内经》。从《黄帝内经》形成奠定中医药独特理论体系。一是他的医疗价值;二是他的体系至今魅力不减。《内经》成书年代正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思想最活跃年代。所以说中医药发展首先是文化上发展,这是中医药发展动力所在。被誉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不仅仅是一位医家而且是晓民生疾苦,社会民情的济世救民官员。
  • 摘要: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冠以“中华”、“中国”、“国际”等名牌大号及省、部级巾医杂志社、编委会如雨后春笋突兀而起;各种中医方面的会议征文、杂志征稿、(论文集)论文评奖等信件和通知象雪片一样飞向全国各级医疗单位与发表过中医论文的在职或退休人员手中。此类通知、征文、启事与贺信虽然打着“扶植人才”、“展示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提供论文发表机会”……等招牌,但实际上,大都将广大中医药医务人员,特别是虽有成才素质,但因种种原因而义很难成为大才者的人当成开发“财源”的“摇钱树”,补养“身体”的“唐僧肉”。笔者对此深有体验。
  • 摘要:在总结多年对发酵中药制剂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有关中药发酵方面的文献调研后,笔者将结合益生细菌(或益生细菌与酿酒酵母菌)发酵技术制备的口服类中药制剂定位和提名为微生态中药制剂。在多方位探讨其作用机理后,笔者提出了微生态中药理论假设,或微生态中药发酵机理假设。 传统的中药制剂主要依靠物理方法制备,其功效成分往往为中药材中的化合物原形。在其研发过程中。人们又往往很少考虑人体内源性环境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因此,所获得的药物可能是生理活性成分,也可能是前体药物。如果是前体药物,根据医学微生态学理论揭示。在口服给药时,对它们的生物利用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自身的肠道微生态平衡状况。
  • 摘要:中医药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是中国独有的重要卫生资源。几千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和重大疫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为奋力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只有中医药现代化,才能做强做大中医药事业,才能又好又快地发展,更好地服务人民,造福人类。
  • 摘要:当今多数人看病先找西医,看不好再找中医。只有少数人看病先找中医,而这少数人,大多是上了一定年纪,对中医有一些了解的人。可以想见,再过几十年,当这些少数人陆陆续续离开这个世界后,还会有人找中医看病吗? 笔者分析很多综合性医院(包括中医专门医院),中医师看病,有的也不再望闻问切,只是依赖于西医实验室检查手段。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水平不断下降。老百姓有病,也就大多先找西医不找中医。中医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长此以往,中医这个中华民族的瑰宝将会断送在我们这几代人手里,拯救中医已经到了一个刻不容缓的历史关头。
  • 摘要: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药的继承、提高、创新、发展及中医药的伟大复兴,不仅是中医药界自己的事情,而且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奋斗目标。 我不是中医,只是一个普通的干部,但我从小就热爱中医学,至今经常阅读中医书籍,与中医学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同时我还是《中国中医药报》的忠实读者。得知中医被不断西化,中医的医疗市场不断萎缩,中医的临床优势也在逐步丧失,随着老中医的逐年减少,名老中医的经验得不到根本性的继承,民间特色中医已基本退出医疗历史舞台,特色疗法及家传秘方、民间验方不断失传……,真令我这热爱中医的行外人士为中医药这一国粹未来的前景而忧心忡忡。
  • 摘要:就像美国的象驴之争一样,我这里先作一个比喻,当然只是为了说明问题,没有任何贬低中医、西医以及中西医结合的意思。如果把西医学比作是“马”医学,中医学比作是“驴”医学,理所当然,中西医结合医学就是“骡子”医学,如果从遗传学角度分析“骡子”医学,可能是一个优良品种,因为杂交的品种一般为优良品种。但是杂交的过程不同可能产生的后果不同。如果在杂交的过程中,母本是马,父本是驴,那么产生的骡子属于“马骡子”;如果母本是驴,父本是马,那么产生的骡子是“驴骡子”。
  • 摘要:攻克疑难病是中医药发展的主要矛盾,只有认识疑难病,才能攻克疑难病,攻克疑难病是发展的。关键”。 一、对慢性病变为疑难病的几点初浅想法慢性病的特点,初期证状不明显,被人忽视,证状明显时,已经达到中晚期,证状明显之时,也就是正气虚损之时(西医称为免疫功能低下),也就是有关脏腑虚衰之时。因而形成虚实夹杂,给医治带来难题。
  • 摘要:CRF是多种肾脏疾病的最终归宿,西医的治疗以免疫抑制剂为主,其关键在于减少或消除蛋白尿,改善肾功能,预防并发病的发生和对症治疗,然而其严重的毒副作用和易于产生激素抵抗或依赖性,使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随着西医学的发展,有了透析和移植,虽然这两种方法用于临床的时间不过3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速度却非常快。尤其是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改进,延长了CRF病人的生命。血液净化新科技的发展,克服了一些血液透析的缺点和不足,并将适应症扩展到肾病外的领域。但是通过这些年的临床验证,这两种方法仍不尽人意。
  • 摘要:治未病长、宽、高三维空间,爱因斯坦提出了四维空间是时间,笔者提出了五维空间是想象空间。如中医学、哲学、社会科学、兵法、上帝、孙悟空等都是人类通过大脑想象出来的一个空间,又如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象经络、四诊八纲、病因病机等,是古代医家从天体分析到人体,叫天人合一。从脏象分析到内脏叫脏象,这些理论是通过实践、疗效、想象出来的一个空间,它的优点是五维空间治未病。如胆结石在粉沙石可提早防治,不要等到已经看到大结石了才去手术,已经晚了。肝胆管、总管结石,在胃炎开始防治,高血压在80/120mmHg才开始预防。还有糖尿病、冠心病、痛风、心衰、支气管炎等多种不治之症和疑难病,是应该预防,不应该是治疗。这就是创新中医五维空间治未病的道理。
  • 摘要:江泽民同志有句名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我认为,这句话用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上也同样极为适合:创新是中医药进步的灵魂,是中医药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永葆中医药乍机的源泉。这已得到无数事实的证明,是绝对正确的。正因为建国60年来我国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创新发展,才使得中国医药能继续为中华民族的保健作出历史性的贞献,并大步走向世界,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
  • 摘要:肿瘤,是严重地威胁着广大人民的生命,系目前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肿瘤有良性和恶性之分,良性危害小,而恶性危害大;恶性又分为瘤和癌二种。 《圣济总录》云:“瘤之为义,留滞而不去也。气血流行不失其常,则形体和平,或无余赘及郁结壅塞,则乘虚投隙,瘤所以生”。 《医贯》曰:“癌发四十岁以上,血亏气衰,厚味过多所生”。
  • 摘要: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发展中医药事业,必须弘扬中医药文化。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发展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只有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形成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风格与内涵,才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提高竞争力。
  • 摘要:科技就是解放生产力,科技就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前国内外医疗市场激烈而又残酷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科技含量的竞争。可见,要振兴中医伟业,加快中医继承和创新的步伐,振兴中医科研为其重要的一环。 1.中医科研面临的困惑由于种种原因,中医科研成果的评定,没有成立符合自身科学评价标准的专门组织和机构,多年来附属于西医为主的评审体系中,而两种医学体系其医学理论、诊疗方法和评价标准的不同,对中医科研成果的评定,难免就会对其真正的科技含量正确评价,往往容易低估其科研价值,奖励等级过低,使广大中医科研人员找不到正确的科研方向,使深受广大病患者欢迎的中医特色疗法和简、便、廉、验、安全、实用的中医科研制剂,得不到应有的推广,既不利于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又严重挫伤了广大中医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 摘要:我是60年代的役务兵,后转业到发电厂工作。长时间和电打交道,结合被雷电击中的幸存者均有顽疾得到根治的现象进行了艰难的探索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型的电疗法,当时称“220V交流电通经活络法”。此法疗效显著,疗法奇特,安全可靠,容易掌握,便于推广,无副作用。在试验过程中,深受群众欢迎。本人在电厂工作期间的业余时间里都在义务为群众的健康服务。当时农垦报和有关杂志曾多次报道过。短时间就造成较大的影响,于1995年被秦皇岛医院聘为大夫,成了编外医生。1997年又应聘于秦皇岛中医院。为了方便宣传,中医院把这一新疗法又定名为“经络电疗”,直至现在仍用此名。
  • 摘要:在五千年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中,中医文化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她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养生、健身、防病、治病的文化。针灸是中医药学中一门具有极强传承性的医学,她所包含的文化精髓和诊疗技术在民间可谓耳熟能详,如经络、腧穴、针刺、艾灸、拔罐、刮痧、气功等。2006年5月25日我国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个,其中包含9个中国传统医药项目,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和中国针灸学会联合申报的针灸项目列为其中之一。
  • 摘要:中医研究方法,应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利用现代科技的思路、方法和成果,研究中医药现代化的方法体系。 一、中医药理论继承与创新①中医药的理论体系,积累了数千年传统医药文化的丰富底蕴,集整体观、辩证观、恒动观等哲学思想于一体,成为当今世界最有成就的传统医药;继承中医优势和特色,发扬其精华,促进中医药理论的持续发展,促进新理论的产生,实现传统的超越。生命科学进展表明,中医药许多理论观点都包含着现代科学的前沿研究内容。应遵循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不断加以提高和完善,培养中医高素质人才,与现代科学通约,传统中医药早日进入现代科学殿堂。②继承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成为医学科学界的共识。
  • 摘要:我国人民利用中医药治病的历史源远流长,许多中医药著作都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中医药独特的理论体系,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医疗原则。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杰出的中医学家,就成功地总结了中医学的成就。著名的《黄帝内经》以朴素唯物论的阴阳五行说作为医学理论体系,阐明有关病理、诊断、预防、治疗等中医药学上的问题,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迄今两千多年来,经过广大中医药专家的不断研究和创新,形成现在比较完整的中医药理论。
  • 摘要:中医药的根在民间,从民间走入都市,为更多群体医疗、保健、预防、健康服务。 中国医药是历史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瑰宝,几千年来,保护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亦为现代医学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发展中医,开办北京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下设各省、市、地区、县级辅导站、培训学习四年;经笔试考核,中医二十八门课程,包括四大经典著作以及医古文等全部合格颁发《北京光明中医函授大证书》。这样大的规模培训学习,没花国家一分钱。全国有成千上万的优良成绩者,可怜的是国家不承认学历,后来报考执业医师不给报名。
  • 摘要:科技在发展,中药也必须发展,如果固步自封,守旧、落后将会被淘汰,不仅在国内立不稳足,难以让国人认同,更加难以让世人认同,走向世界。要让中药走出困境,个人的见解是: 1.中药饮片应多样化长期以来中药饮片的使用较单一,煎煮较麻烦、使用不方便,越来越不适用现代人的生活,尤其是学生、白领人士和出差人群的生活。现在中药配方颗粒出现,刚好弥补了这个不足。通过临床使用的总结,发现它具有独特的治疗好处,尤其是含有挥发油的饮片,用水煎煮挥发油有效成分很低,颗粒剂刚好补了不足。现在到我院就诊的中、小学生和大学生都乐意接受中药配方颗粒在临床上使用,相信出差人群也乐于接受此方式。
  • 摘要:毛泽东主席说过,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全国著名老中医朱良春认为,这个宝库主要有三个内容:其一是历史保留下来的大量文献资料;其二是老中医长期实践积累F来的经验;其三是流传在民间的一技之长和单方、验方。 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中医药院校、科研院所对历史保留下来的大量文献资料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整理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 摘要:中医学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研究人类生命活动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医学体系。中医学是着眼自然整体现象层面,注重生命过程演化方式的科学,而不是人体结构存在形式的科学.
  • 摘要:率先建立中国国际保先四教(健教、德教、科教、文教)机制和谐四高(高寿、高德、高能、高分)标准科学共产主义社区中医药大学,这就是人类社会高度文明和谐发展的核心课题,也是推动大同世界历史巨轮飞跃前进的关键项目,更是科学发展各级各类各行各业各项事业的原始动力。 第一、中医药医疗机遇:西医,以病为中心,治病,以唯物主义世界观,指导医疗实践,从微观看病。西药,多化学制品,少生物制品,对人体毒副作用大,不利于医疗发展。西医药医疗,对人类健康事业,利少弊多。中医,以人为中心,治人,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指导医疗实践,从宏观的看人。中药,健康生物制品,天然药品,对人体毒副作用很小,有利于医疗发展。中医药医疗.对人类健康事业,利多弊少。所以,中医药医疗,面临前所未有的科学发展机遇。
  •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文件指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立足卫生事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健康,逐步建立层次完整、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可持续的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推进医药科技进步。把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重点,以防病治病为中心,努力攻克医药科技难关,为人民群众健康提供技术保障。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协调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深化医药卫生科技体制和机构改革,整合优势医学科研资源,加快实施医药科技重大专项,加强对重大疾病防治技术和新药研制关键技术等的研究,在医学基础和应用研究、高技术研究、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等方面力求新的突破。
  • 摘要:杨氏速康清毒丸由人参、黄苠、黄芩、当归、丹参、柴胡、金银花、苍术、白术、甘草等纯中药组成,可根据各种疾病的发展情况加减配伍以达到治疗效果。 本药有“温中健脾、益气活血、疏肝解郁”的作用,可促进胃肠道血流增加,粘膜组织得到供氧而获得保护和愈合溃疡面,使脾胃组织恢复正常。所以对脾胃阳虚证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 摘要:中医药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也面临发展生存危机,甚至一度被张功耀类人物提出了废除中医的荒谬言论,为了中医的生存和发展,现提出存在问题和应对策略。 一、中医药体系建设亟待完善。问题多人浮于事,中医医院的学科建没,科室设置多按西医医院的设置,国家颁布的规定不执行或所设科室与实际不符,主管部门缺乏有效的督导。中医药院校不从中医药发展角度设置等业,而是从经济短期效益和利益考虑都改换成部分西医专业或其他专业,形成两医专业学生西医知识学不好到了临床用不上,中医专业学不精,到了临床不会辨证论治,中药、方剂不会用。
  • 摘要:诊断疾病是医家的首要,也是临床衡量医者的准尺、功底。但是笔者自身,当然也走访了很多的同行,得出一个极不容乐观的结论。不管医者经过四诊合参,得出再准确的诊断,但因是医者自备药、自配药,其疗效非常显著。如将医生开的方到其他地方拿药,那疗效截然不同了。更有90%的调查显示,一个能诊断准确、处方得当的医者,如在医院或药店坐堂。其治疗效果便不尽人意了。经多年、多方面观察、研究、分析问题所在不外乎以下三种。
  • 摘要:风湿性多肌痛(PMR)是一种l临床综合征,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明了,现将我们治验1例报告如下。 患者:翁××,女性,56岁。因突然中度发热10天,伴肌肉疼痛、僵硬、关节痛,于。1997年10月7日被某医院收住入院。入院时实验室检查:ESR增快,60mm/n,CRP↑,16mg/L;轻度正色素贫血,WBC总数13×109/L,BW_300×109/L,类风湿因子(一),诊断为血清阴性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用:①非甾体抗炎药;②抗风湿药;③糖皮质激素。先期治疗,病情基本得到控制,有明显改善。住院一个月后,退院回家,继续以上药物维持治疗近一年,病情反反复复,遂于1998年9月26日来我所治疗。
  • 摘要:中成药要获得相同的生物和治疗等值,其必须是活性成分群的化学等值。中成药活性成分的化学等值,其一是指活性成分的组成及比例均相同,其二是指活性成分具有相同的生物等值效应与相同的治疗效果。如大黄的二向性即治疗作用与副作用,是由其中的蒽醌苷和鞣质间的量比变化所支配。而由厚朴、枳实、大黄三味药的配合剂量变化所组成的在功效、适应证及不良反应(ADR)等方面各不相同的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和厚朴大黄汤,其本质是由这三味药中有效成分的量比变化所决定。即改变中成药内含活性成分的组成及量比,则改变中成药的药性、功效、适应证及ADR。影响中成药内含活性成分量比关系化学等值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点。
  • 摘要:中药饮片在几千年的防病治病中起着主要作用,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通过开展中药管理史的研究,了解中药管理的历史,借鉴历史经验全面确立中医药的历史地位,并有助于提高当今和今后中药事业的管理水平,中药饮片质量综合管理是确保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是发挥中医优势,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重要工作,必须高度重视,树立中药饮片质量第一的观念来搞好中药饮片质量综合管理,保证和提高中药饮片的质量。
  • 摘要:中医学依托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伴随着古文化的发展而萌芽、壮大,逐渐羽翼丰满,疾病谱不断完善,简、便、验、廉悉具,形成独特而完备的医学理论体系。虽说是一门自然学科,但它特有的文化积淀却赋予其自然哲学的光芒,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功不可没。时至今日,世界范嗣内的传统文明大都面临着与现代文明冲突与碰撞的尴尬局面。无论怎样作鸵鸟之态,避无所避。中医亦如此!
  • 摘要:西化中医的标志是:挂中医牌子,行西医之实,举中医旗帜。按西医管理。占据中医资源,形成中医脑部占位性病变,使中医慢慢死去。借中医之尸,入西医之魂。其危害略举如下: 1.西化的中医损害中医声誉西化的中医胸前挂着中医师的牌子,诊脉留于形式,手指放在患者手腕上,不到两分钟,脉诊毕。诊脉需要浮、中、沉取,上下推寻,辨别脉像,体察脉势,寻六部之独,知久暂之别。安能在两分钟之内知晓分明。更有甚者,边诊脉边言它,左顾右盼,一指在寸,另两指却离开太阴按到了手厥阴经脉上。随即就开出西医检测单,让患者缴费。为什么?只因为西化的中医不需要脉诊,但还要保留中医的躯壳。这严重损害了中医的形象。有时候,病人难受。就是检查不出毛病,就告知患者:没有病。这对于西医无可非议,却损害了中医声誉。
  • 摘要:发展传统中医是要更进一步从传统中医的源头《内经》五运、六气《难经》、《易经》中发掘提高丰富传统中医基础理论,壮大彰显东方传统文化的魅力。指导现代中医发展壮大。弥补西医技术的缺失,集全人类优良技术之长,让中华中医学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简便廉验效的技术方法领军,承担更多主体医疗的重任,创立更完善的医疗体系,让世界都能认可,让全人类受益.提高传统中医学的国际地位。
  • 摘要:中医,一个拥有几千年文化根基和系统发展的医学体系,他包含了人类对人自身在自然界中的生存阐述,强调人在宇宙之中适应环境,调理平衡,和为康、和为贵的思想。大凡人体不适,均需观阴阳,辩虚实,驱六淫。纠偏,扶正,包含了现代西医表述的预防、治疗的范畴,具体到辩证施治,因人处方,是彻头彻尾的个性化健康服务。中医的理法方药,是经过了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全是从无数人体身上试验而得来的科学结论和成果。中医的疗效,无论在急症,还是慢性症都有极好的表现,我们的名中医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的独到之处,就是中医精髓之体现。
  • 摘要: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研究的思路最重要,不同的世界观就会产生不同的方法论。东方智慧的核心是“道生论”,所运用的基本理论是太极定律、阴阳五行定理;西方智慧的核心是“进化论”,所运用的基本理论是还原论、机械论。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研究必须根据东方智慧的理论思维,首先要明了中医与科学、中医与自然、中医与道德关系,这样才能懂得中医本质和特色,只有遵循自然规律谋求发展与创新,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 摘要:从中医的医学模式分析医学模式是指人们观察、认识健康与疾病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式,是对医学实践抽象的概括。中医的医学模式属于“天地人三才一体”模式。即认为,天地人三才是一个统一整体,彼此不可分割。中医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遵循着同一个自然规律。“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中医将人体放在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下,考察生命的运动变化规律。从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协调关系中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基于上述思路,中医关于健康的定义,可以归纳为:(1)躯体无异常变化,所谓“平人者不病也”;(2)内部机能和谐,形神和谐及气血和谐;(3)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天地相应”,“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
  • 摘要:最近,国务院公布的新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对支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发展做出了进一步明确。这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个契机。北京奥运会,传统中医首次进入奥运医疗保障体系,受到多国官员、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欢迎,经常出现各国运动员排队争相体验中医的场景。中医受到外国人欢迎的程度超出了想象。
  • 摘要: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方网站2008年12月9日报道,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实施方案》,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有关单位推荐的基础上,该局通过组织遴选考试,确定222名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高临床水平和有培养前途的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成为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本项目的培养目标是,通过研修,使一批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尽快成长为热爱中医事业,医德高尚,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精湛,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研修的内容包括:研读中医经典理论,强化中医临床实践,博采中医名师经验。该研修项目还规定了培养要求和考核标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研修方案。该项目的成功实施是我国落实中医“三名”战略的具体体现,标志着我国中医临床人才培养进入了多层次、多模式、全方位的“百花齐放”的新时代,必将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提供可靠的智力保障。
  • 摘要:中医药学是我国的原创性医学,是我国应用了几千年的理论医学、临床医学,是我国第一大发明。然而,现代的中医教育却缺乏中医特色,培养中医的模式单一,采用流水线大规模生产方式培养中医,并且过多的西医课程干扰正常的中医学习,划分为中医和中药的学科,造成医不懂药,药不懂医,违背了中医自身规律,导致了许多误区。中医是临床医学,几千年来其理论都是从临床中总结出来,而非从实验室研究出来。从中医本科教育开始,学校就给学生灌输实验思想,力图将学生的思想引导到西医的思路和方法,并美其名日“科学化”、“现代化”。科学实验不是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中医药研究生教育更令人忧虑,根本没有突出中医药学术特色,甚至有些除涉及中药名称外,论文内容根本与中医药无关,完全是西医药学的实验研究。这种研究结果,既不能指导中医临床,也不能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产生任何实质性的有益影响。如此培养的硕士、博士,很难产生像蒲辅周、岳美中这样真正意义上的名医了。临床疗效是中医生存之本,而现在的中医硕士、博士只埋头动物实验,沉醉于现代医学的“高精尖”指标,轻视中医经典的学习,忽略临床能力的培养,却美其名日“科技型人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忧患和焦虑:这样的学院派、实验派中医已经成为主流,如此下去,中医将何去何从?现在我们当务之急是走出以下的教育误区。
  • 摘要:目前有人提出,中药产生的药理效应不能唯一地归功于该药特有的化学组成,还与药物的物理状态密切相关。 由此,必须应用纳米技术,也只有应用纳米技术才能解决以上两大难题。 难怪美国纳米科学家西尔和分子生物学家勒济加林斯基共同研究的“纳米材料不仅能延长脑细胞寿命,同时还有保存其功能的潜力。”脑细胞寿命延长的结果是人们能活得更长;又例如我国医学家提出的。导向性纳米载药系统对脑疾病治疗”,都使人们对纳米技术更加信赖。
  • 摘要:中医学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研究人类生命活动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医学体系。中医学是着眼自然整体现象层面,注重生命过程演化方式的科学,而不是人体结构存在形式的科学,钱学森先生说“中医讲系统观,人体科学的方向是中医”。 传统中医学的特点是从整体着眼,不仅强调人的自然属性,更重视其社会属性,将人的自然性、社会性有机融合在一起,从整体的高度把握生命和健康。中医在探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时,并不是把人体分割成各个部分孤立地加以分析研究,而是从人体内部之间的互相联系和人体与自然界相互联系中加以认识的。要求医生在诊治疾病中,不仅着眼病变的局部情况,而且重视整体对局部的影响,不仅注意人体本身的变化,尤其要联系自然社会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 摘要:什么是文化?《周易·贲卦》日:“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称:“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文化在中国古代含有文治和教化之意。一个没有先进文化的民族,是一个萎靡不振,等待灭亡的民族,一个没有高品质文化的医院,也是一个行走不远,要被淘汰的医院。医院文化是一种以医院的价值体系为中心,以人的思想观念为主体,以医院管理哲学和管理行为为出发点的现代医院管理理论。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反映了医院的综合实力,展现了职工的精神风貌。因此,抓好医院文化建设,对于推动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中医医院,先进的文化能够增强医院的活力,促进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生存力和无限的发展力。
  • 摘要: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宝库,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是优秀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保障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衍昌盛的医学智囊,为维护和促进全民族的生命健康疾病防治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是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一个永恒的主题。
  • 摘要:中医药学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经历数千年的理论充实和经验总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丰厚遗产中最宝贵的遗产之一.一直保障着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并早已惠泽于世界.近年来引起世界广泛关注许多地方还形成了中医热.过去在西方被否定,被禁止的中医药和各种医术,开始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和重视,逐步纳入各国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值得我们自豪。然而纵观中医药在国内却是厄运频繁。民国时期,余云岫等人极力消灭中医.提出废止旧医案,并采取各种手段消灭中医。建国初期第一任卫生部长贺成,王斌实行消灭中医政策被撤职。虽然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中医药学,一再强调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药在卫生事业中实际上却是处在被统治的地位.不论出于什么目的,正将中医频临消亡的地步,已成事实。
  • 摘要:是不是中医药什么郡好,真的是完美无缺了吗?看一看目前我国中医药发展的现状,的确让人有所担心: 一、中医之现状1.近些年来,由于中医在处理急、危证方面措施不力,跟不上广大老百姓治病的需要,并且在检查诊疗手段方面显得落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远离繁琐的家务,开始注重享受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治病总是希望治疗方法越简单越好,见效越快越好,服药越少越好,但中医治病的方法比较单一,药物的剂型跟不上人们生活的需求,治病主要是靠煎草药喝汤为主,但中草药煎煮过程繁琐、服用药量较大、又不便于携带保存,汤药那种酸甜苦辣咸的感觉,让人们望而生畏。病号长期喝中药都喝怕了,一提起喝中药就叫苦不迭。
  • 摘要:中医用相互矛盾的两个内涵定义整体观念。例如,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说:所谓整体观念,即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整个宇宙也是一个大整体。中医从这一观念出发,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结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人体的各种功能互相协调,彼此为用;在患病时,体内的各个部分亦相互影响。同时,中医认为人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整体。
  • 摘要:随着近年来各中医院校扩招,医疗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以及国家医疗改革的实施,存在于中医学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中的问题日益严峻。而实践教学在中医学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是医学生学习的必经阶段,是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培养和训练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搞不好就无法培养真正为社会所需要的中医学人才。因此,中医学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以期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
  • 摘要:建国60年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在传承创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护卫中华民族健康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崭新时期。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为高等中医药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国家新医改政策的出台,为中医药大学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高等中医药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转变观念,洞察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甄别高等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承担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使命,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破解中医药大学的发展难题,不断开创中医药大学发展的新局面,推动高等中医药教育科学发展。
  • 摘要:中医学不同于现代医学解剖、细胞、分子的形质。中医将有形的人体用无形的“阴阳气化”表达。中医学源于《易经》,秉承道、儒、佛文化思想,经圣贤们研究观察自然现象,结合民间流行治病经验,以人体内证实验的方法,探悉认知人体机理,用抽象推理诠释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中医学是群体智慧综合归纳的创造发明,创著《黄帝内经》,集人文气象、地理、环境、社会、整体、体质、心理养身及治疗,是一门宇宙自然与人结合医学。从《内经》到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至清代温热病的出现,历代补充发展成为完整的中医学体系。
  • 摘要:癌症的发生与生长癌症,是人体局部的一组不正常细胞群或正常细胞、以及细胞内的自由基和生长因子,在致畸变生物、病毒、化学元素、有害气质、射线核能辐射或外力损伤、精神伤害、有害药物、公害食品、生活环境、矿物水质,以及各种病理物质的长期作用下。被激化而发生质的突变,从而成为异常细胞,缓慢或快速的分化增殖,无限制性的、抟聚状的生长,逐渐的形成实质性肿体,吸收大量营养、吞噬正常细胞,浸润性地向周围扩张,其游离的细胞可在其他部位组织安家,形成转移现象,损害压迫正常组织,破坏阻断正常生理功能,消耗人体精气阴精,逐渐地导致人的脏腑、奇恒之府、经络、经水(淋巴)、神经等组织,使阴阳气质、生理物质、免疫防御代谢抗病能力衰败,而危及人的生命!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