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27届广东畜牧兽医科技大会
第27届广东畜牧兽医科技大会

第27届广东畜牧兽医科技大会

  • 召开年:2018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18-06

主办单位:广东省畜牧兽医学会

会议文集:第27届广东畜牧兽医科技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研究以Genebank中蓝藻抗病毒蛋白N(CVN)基因序列(DQ668406.1)为基础,合成CVN基因,构建表达质粒pMAL-c5x-CVN,通过优化诱导条件,表达出可溶性CVN重组蛋白.利用cck8试剂盒检测CVN重组蛋白对Marc-145细胞毒性,并在安全浓度范围内进行了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试验.在PRRSV感染Marc-145细胞的吸附、穿入和复制三个阶段进行检测,探究CVN体外抗PRRSV的作用效果.各阶段的病毒TCID50检测结果、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以及qPCR测定结果表明,CVN能够阻断PRRSV穿入细胞,而在病毒吸附细胞和在细胞内复制的阶段没有抑制效果.本研究为新型抗PRRSV药物的研发提供了试验基础.
  • 摘要:H5亚型禽流感2.3.4.4分支病毒已流行了几年,当前的流行毒株是否会因变异而导致免疫失败引起关注.本研究对近年来流行毒株进行测序,比较分析了其抗原位点的变异情况,结果发现2017年的流行毒株已发生较大的变异,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分支,与其之前的毒株HA核苷酸序列的差异达4.4%-5.4%.其最大特征是HA蛋白的142位E(按A/Goose/Guangdong/1/96毒株排序)发生缺失,导致该处增加了1个糖基化位点;同时受体结合位点的口袋右缘发生L145S的变异,而这一位点变异时间在2016年的毒株就已产生;2017的毒株另有12个aa发生了较为一致的变异.故推测当前毒株的抗原性已发生了较大变化.但238位(H3排序226位)均为Q,保持禽源毒株的特征.需采取增加疫苗免疫频次及剂量,强化生物安全措施加以防控.
  • 摘要: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严重危害养猪业的重大传染病.猪的粘膜免疫系统诱导产生的特异性IgA在抵抗PEDV时发挥着关键的作用,PEDV特异性IgA抗体水平是评估PED疫苗免疫效果的重要指标.本文以PEDV变异毒株GDS01作为包被抗原,采用ELISA终点滴度法,建立了用于测定PEDV特异性IgA抗体水平的EHSA方法.该ELISA方法可用于测定小鼠和猪的血清、粘液样品以及母猪初乳中的PEDV特异性IgA抗体滴度,为科学评价PEDV疫苗的免疫效果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工具.
  • 摘要:以2017年8月至12月的269种猪生产管理措施和数据为例,探讨以血液学分析为基础的健康评价对生产的实际指导意义,分析健康度(oH)与种猪生长性能、测定成绩的关系.发现30kg以下仔猪日龄与营养指数呈现极显著负相关(P<0.01),体重与健康度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过敏指数呈现极显著负相关(P<0.01),日龄和体重均与代谢指数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100kg体重猪的免疫指数与眼肌面积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可能意味着瘦肉率较高的猪免疫力呈现下降趋势;血糖的浓度与校正30-100kg体重日增重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可能在生产中使猪血糖保持较高的水平会更有利于生产.
  • 摘要:为了探讨miRNA let-7b介导IGF2BP3调控鸡成肌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利用let-7b过表达载体转染鸡成肌细胞,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MTT、qPCR、western blotting和ELISA分析进行功能验证.结果表明:(1)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和突变实验证明let-7b靶向作用于IGF2BP3的3'UTR.(2)let-7b在成肌细胞中过表达后,细胞增殖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与空质粒组相比,细胞数量呈现下降趋势.(3)let-7b可使靶基因IGF2BP3的mRNA表达量下调2.33倍,差异显著(P<0.05),对IGF2、IGF1的mRNA表达量的影响则差异不显著(P>0.05).(4)综合分析,miRNA let-7b主要是通过靶向调控IGF2BP3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从而影响鸡成肌细胞的增殖.
  • 摘要:为究壳寡糖(COS)保护脂多糖(LPS)诱导的猪肠上皮细胞(IPEC-J2)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COS预处理对TLR4信号通路关键分子TLR4、p38MAPK和NF-κB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测定TLR4/NF-κB信号通路下游炎症因子IL-6和IL-8mRNA的表达变化;特异性抑制物抑制TLR4,western blot测定TLR4、p38MAPK和NF-κB表达,qRT-PCR法测定炎症因子IL-6和IL-8mRNA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浓度的COS(200和400ug/mL)上调Toll样受体4(TLR4)和磷酸化P65的表达,高浓度COS可上调磷酸化的P38的表达;低COS浓度抑制LPS诱导的IL-6和IL-8的过表达.TLR4抑制剂TAK242下调COS或LPS诱导的IPEC-J2细胞P-P65、IL-6和IL-8表达.结论:(1)COS抑制LPS诱导的IPEC-J2细胞炎症反应与TLR4/NF-κB和TLR4/P38通路的激活有关.(2)COS对LPS诱导的IPEC-J2细胞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与浓度有关.
  • 摘要:狂犬病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FAVN)为细胞水平的病毒中和试验,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均较好,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进行动物狂犬病中和抗体定量检测的标准方法而广泛应用.本单位严格依照《OIE陆生动物检测与免疫手册》狂犬病章节的2.1.13.2.a,建立了动物狂犬病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FAVN)方法,内部稳定运行后,又依据相关要求,先后3次与长春兽医研究所OIE狂犬病参考实验室进行平行比对,符合率100%,重复性良好.并以此获得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实验室资质认定证书(CMA),FAVN方法正式纳入本单位的CMA资质检测项目,可面向社会出具相应资质检测报告,为狂犬病综合防控,临床检测等提供帮助和服务.
  • 摘要:地源性发酵饲料是饲料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环境保护及提高养殖效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地源性发酵饲料开发的优势、地源性饲料资源、饲料发酵应用的适宜发酵菌种与发酵条件、地源性发酵饲料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及目前发酵饲料存在的问题等,为生态养殖业提供参考.
  • 摘要:本试验旨在比较几种饲料添加剂组合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及肠道健康的影响.选取23日龄、平均体重为5.50kg左右的杜洛克×长白×大约克(DLY)三元断奶仔猪150头,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公母各半).C1组为基础日粮,C2组为基础日粮+抗生素,T1组为基础日粮+复合植物精油(500g/t),T2组为基础日粮+复合植物精油(500g/t)+微生态制剂(500g/t),T3组为基础日粮+复合植物精油(500g/t)+重组乳铁蛋白(500g/t).饲养试验为期28天.结果表明:(1)生产性能:日均增重、日均采食量,T1、T3组显著高于C1、C2组(P<0.05),T3组显著高于T2组(P<0.05);料重比,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腹泻指数,T1、T2、T3组均低C1、C2组,差异显著(P<0.05).(2)血液生化指标:T3组T-AOC水平极显著高于C1、C2组(P<0.01);T3组BUN含量显著低于C1组(P<0.05);T3组的TP极显著高于C1组(P<0.01);T3组IgG水平显著高于C1组(P<0.05);T3组IGF-I水平显著高于C1、C2组.T1、T2、T3组T3、T4水平均低于C1、C2组;T1、T2组IGF-I水平高于C1、C2组,其T2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以上.(3)肠道结构:T1、T2C、T3组的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长度显著高于C1组(P<0.05),各试验组的十二指肠隐窝深度均显著低于C2组(P<0.05),各试验组的绒毛长度/隐窝深度均高于C1、C2组.结论:从本试验结果来看,基础日粮中加入复合植物精油(500g/T)配伍重组乳铁蛋白(500g/T)对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及肠粘膜组织结构影响效果最佳.
  • 摘要:以2017年上半年在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集中测定的种猪性能测定成绩为研究数据,使用统计工具SPSS,探究集中测定环境下被测种公猪的剩余采食量(RFI)与背膘厚、眼肌面积、日增重等校正生产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了根据RFI分组的不同组间的指标异同,发现RFI与饲料效率有极显著相关,与背膘厚、眼肌面积、日增重等无显著相关.提出结合RFI指标评价种公猪饲料效率,可为选择终端父本提供更多参考.
  • 摘要:随着人民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国家大力提倡发展节粮型畜牧业,肉羊发展进入新时期.在消费市场发达的广东省,肉羊产业发展滞后,对广东省肉羊产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最新的畜牧业统计资料,结合目前国内肉羊发展形势,论证广东省实行科学养羊的可行性,提出广东省养羊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以期为广东省肉羊发展提供参考.
  • 摘要:天农麻鸡是广东天农食品有限公司培育三系配套、羽速自别雌雄的优质肉鸡新配套系,本研究对其肉质进行测定和评价.结果表明:天农麻鸡胸肌的蒸煮损失与贮存损失均显著高于腿肌(P<0.05).胸肌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腿肌(P<0.05);母鸡肌内脂肪显著高于公鸡(P<0.05).总氨基酸为20.45g/100g,总必需氨基酸为8.79g/100g,大部分必需氨基酸化学评分高于WHO/FAO模式参考值;其胸肌中鲜味氨基酸含量8.25g/100g高于腿肌7.32g/100g.天农麻鸡总肌苷酸为215.50mg/100g,其中胸肌的肌苷酸总量287.50g/100g显著高于腿肌107.50g/100g.总必需脂肪酸相对含量为19.79%,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为20.26%.综合分析表明天农麻鸡肉质优良、营养价值高,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 摘要:为了对广西麻鸡进行产品开发和品种改良,本研究选择在相同营养水平和饲养管理条件下的120日龄广西麻鸡通过屠宰试验和肉质分析,对其屠宰性能、肌肉中氨基酸、肌苷酸以及脂肪酸含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公、母鸡屠宰率分别为90.15%和92.57%,全净膛率为69.12%和68.08%;公、母鸡的胸肌和腿肌中氨基酸总量分别为20.37、18.4g/100g和21.3、18.44g/100g;公、母鸡的胸肌和腿肌EAA/TAA分别为39.32%、42.33%和42.72%、43.06%,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84.33、88.82和90.44、90.77;胸肌的鲜味、甜味、支链氨基酸和肌苷酸含量分别比腿肌多0.85g/100g、0.42g/100g、0.56g/100g和1.55mg/g,母鸡甜味氨基酸比公鸡多0.4g/100g;广西麻鸡肌肉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肌肉的不饱和脂肪酸主要由油酸和亚油酸组成,饱和脂肪酸主要由棕榈酸和硬脂酸组成;腿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和必需脂肪酸相对含量分别比胸肌高8.49%和8.94%,母鸡分别比公鸡高3.84%和4.44%.综合分析表明,广西麻鸡具备优质地方肉鸡的良好产肉性能,风味佳,营养价值高,母鸡的营养优于公鸡.
  •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新型维生素E类似物(VEa)对黄羽肉鸡生产性能、胴体指标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用21日龄黄羽肉鸡(母鸡)6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处理1(阴性对照组)为基础饲粮,处理2(阳性对照)为添加维生素E10IU/kg,3~5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维生素E类似物10IU/kg、5IU/kg和2.5IU/kg.试验期56d,试验鸡地面笼养,自由采食颗粒料和自由饮水.结果表明:与阴、阳性对照相比,不同剂量维生素E类似物添加组对平均日增重、采食量、料肉比、胴体品质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各维生素E类似物添加组血清T-SOD活性均有升高,血清T-AOC含量随VEa添加量的降低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血浆、肌肉和肝脏中丙二醛(MDA)含量随着VEa添加量的降低呈逐渐下降趋势,除2.5IU/kg添加组的肌肉和肝脏中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之外(P<0.05),其他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提示:维生素E类似物替代常规维生素E用作黄羽肉鸡的饲料添加剂,不但可以满足黄羽肉鸡的正常生长,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且其添加剂量在2.5~5IU/kg时效果最佳.
  • 摘要:本试验测定5周龄不同羽色麒麟母鸡的体重和体尺性状指标,并进行体重与体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旨在了解不同羽色麒麟母鸡的体重与体尺性状之间内在关联性,为其选种选育提供基础资料.本试验选用白羽和黄羽各50只麒麟母鸡随机分成2组,每组5个重复,在相同饲养条件下对体重和体尺性状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白羽麒麟母鸡胫长变异系数较大,黄羽麒麟母鸡胫围变异性较大,选育潜力大;白羽鸡体重与胫长相关性为极显著(P<0.01),相关系数为0.931,黄羽鸡体重与胫长为极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944,体重与胸骨长、胫围,胫长与胸骨长均为显著正相关(P<0.05);不同羽色麒麟鸡的7个体型性状均可简化为4个主成分,白羽和黄羽麒麟母鸡累计贡献率分别占信息总量的94.784%和94.809%,且简化的4个主成分所占信息的侧重各不相同,均能反映出麒麟母鸡的体型外貌特征.自由采食条件下不同羽色麒麟母鸡体重和体尺性状之间存在较大的显著性,因此主成分分析指标对不同羽色麒麟母鸡的选种选育提供基础资料.
  • 摘要:本文分析了2017年广东省养鸭业市场行情.针对当前养鸭业面临环境约束,养殖区域不断减少,市场细分,各地限制活禽交易,各品种养殖量发生变化等问题;提出经营模式、饲养管理、市场流通与加工、资金投入需要转型升级,推进鸭的产业化、标准化生产,不断完善产业链等建议.
  • 摘要:试验选用10周龄金定鸭母鸭180只,研究在高温环境下(29~35°C)日粮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300(处理Ⅰ组)、500(处理Ⅱ组)、900(处理Ⅲ组)、1500mg/kg(处理Ⅳ组)维生素C(VC)对笼养育成蛋鸭(10~16周龄)生长性能和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Ⅱ组12~14周龄和16周龄的采食量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试验期间只均采食量比对照组高12.40%.处理Ⅱ组12~13周龄和16周龄体重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试验期间只均增重比对照组高78.33%.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及乳酸脱氢酶活性在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处理Ⅰ和Ⅱ组的谷雨转氨酶活性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分别比对照组显著降低32.09%、33.23%和34.90%、34.65%(P<0.05),处理Ⅱ组的脾脏指数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且处理Ⅱ组的卵巢重量指数、输卵管重量指数和输卵管长度指数分别比对照组高1251.09%、214.31%、58.91%(P<0.01),也明显高于处理Ⅰ和处理Ⅳ组(P<0.01).结果提示,日粮中添加500mg/kg的维生素C可明显改善笼养育成蛋鸭的生长性能,保护肝脏功能,促进免疫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
  • 摘要:为提高狮头鹅的养殖效益,近年来汕头市有关单位开展实施狮头鹅种鹅反季节生产饲养管理方面的一系饲养试验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总结有关生产实践成果表明,反季节生产技术操作管理简易,不需要特殊设备和复杂工艺,鹅场只要有固化建筑,降温设备,注意温度和光照控制,就可以采用该项技术.目前该项技术已相对成熟,值得大力推广.本文主要针对种用狮头鹅各阶段的饲料营养配方、温度控制、光照控制、免疫预防等因素的反季节生产技术要点进行总结,供养殖场户参考.
  • 摘要:蓝耳病又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猪易感传染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一种猪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均易感,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感染后症状更严重.目前该病无特效治疗药物,针对该病防控主要途径之一仍然是疫苗免疫.文章综述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疫苗的研究现状,对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和新型疫苗的研究情况进行概述,重点阐述疫苗免疫效果评价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的蓝耳病疫苗,建立系统评价蓝耳病免疫效果体系及有效控制蓝耳病提供参考.
  • 摘要:PRRSV是危害世界养猪业的重要病原体.目前,PRRSV有PRRSV-1和PRRSV-2两个基因型.PRRSV-2在广东省的流行报道较多,然而,PRRSV-1的流行情况知之甚少.本研究对广东省15个主要养猪区的50个农场收集的750份样本进行了PRRSV-1的分子检测.经RT-PCR检测后,PRRSV-1阳性农场达64%(32/50).PRRSV-1在15个地区的至少一家养猪场中流行;在750份样品中,186份样品(24.8%)为PRRSV-1阳性.从这15个PRRSV-1阳性地区获得了15个具有代表性的PRRSV-10RF5序列(606bp).序列比对分析表明它们的核苷酸相似性为81.8%~100%,氨基酸相似性为81.2%~100%.尽管所有的PRRSV-1被分为亚型1,但其中大多数病毒具有独特的GP5氨基酸序列,与其他已知的PRRSV-1分离株显著不同.总之,目前的调查结果显示广东省PRRSV-1地域分布广泛,PRRSV-1的防控技术研究显得特别重要.
  • 摘要:为了检测靶向PRRSV的FnCas9-rgRNA敲除载体是否构建成功,试验先构建FnCas9-rgRNA敲除载体并对其进行测序,然后以EYFP为标记基因设计rgRNA并将其与Fncas9表达载体共转染HEK293细胞,判断是否有剪切力;同时以PRRSV病毒序列设计rgRNA并将其与Fncas9表达载体共转染Marc145细胞,判断是否具有活性,对FnCas9-rgRNA敲除载体初步的构建、载体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nCas9-rgRNA敲除载体测序正确,流式细胞分析显示Fncas9-rgRNA敲除载体对细胞内EYFP基因的表达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表达荧光的细胞数量平均下降了12.4%,三种针对PRRSV设计的rgRNA,分别与Fncas9表达载体共转染细胞,再接种病毒后,细胞的病变情况明显比对照组程度低.说明靶向PRRSV的FnCas9-rgRNA敲除载体构建方式正确且FnCas9-rgRNA敲除载体具有活性.
  • 摘要:2018年4月初广东阳江某800头母猪场的保育猪发生疾病死亡,发病率为20%左右,通过对发病情况、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结果,最终确诊该猪场保育猪发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和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所导致.对分离的该株副猪嗜血杆菌做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该株副猪嗜血杆菌对7种临床常用药,如阿莫西林,头孢拉定等均有较强的敏感性.对特异性扩增的3株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ORF-5基因片段PCR阳性产物进行回收、克隆及序列测定,将所得的ORF5基因序列与在Genbank中下载的国内外15条ORF-5序列,如VR2332,HuN4,JXA1,CH-1a等代表毒株进行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析,并构建其遗传进化树,结果表明该猪场分离的3株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该猪场毒株(LJW1、LJW2、LJW3)为美洲型毒株,与美洲型代表毒株VR-2332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83.4%-83.7%,与欧洲代表型毒株Lelystad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64.2%-64.5%.其中与中国2007年流行较广的HP-PRRSV代表毒株JXA1基因相似性最高,为99.2%-99.5%,提示该猪场的3株PRRSV毒株可能来源于变异HP-PRRSV弱毒疫苗毒株或HP-PRRSV变异毒株.本研究对该猪场临床用药控制副猪嗜血杆菌继发感染和选择适当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摘要: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由一种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引起的高度接触性的烈性传染病.近几年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特点和发病情况发生很大的变化,给防治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本文从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特点、疫苗免疫和诊断技术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为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控提供参考.
  • 摘要:猪腹泻病是一种猪的常见疾病.2017年1月至2017年2月,清远源潭镇某猪场仔猪发生了一起以腹泻、呕吐、脱水为主要症状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病.本文分析了导致猪腹泻病发生的原因,并结合现场诊治情况,提出了防治猪流行性腹泻病的具体措施,提示冬春季节饲料霉菌毒素对猪群免疫抗体的影响,这可能是导致猪群免疫失败,发生腹泻的一个重要因素.
  • 摘要:根据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3'端非编码区和S1基因保守区域设计两对特异性引物,对H120、Ma5和4/91、M41等常用疫苗株以及26株广西田间分离株进行二重RT-PCR扩增,并进行该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试验,同时对此方法进行了初步应用.结果表明,经此两对引物扩增后,M41毒株得到约160bp的目的片段,Mass型毒株得到约370bp的目的片段,4/91型IBV毒株得到约480bp和345bp两条目的片段,其它24株广西分离株得到一条大小在260bp-345bp的目的片段;特异性试验表明此二重RT-PCR方法不能扩增NDV、AIV、MDV、IBDV、ALV等;敏感性试验表明最低检测量达到100pg.该方法的临床应用表明,攻毒鸡病料阳性率达90%.本研究结果表明了所建立的二重RT-PCR方法可以鉴别IBV疫苗株与广西流行野毒株,且特异性强、敏感度高.
  • 摘要:为开发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卵黄抗体制剂,应用RT-PCR技术从患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仔猪肠组织中扩增出523bp的基因片段,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32a-S1-523,转化至感受态细胞BL21(DE3)中,经0.4mmoL/L IPTG诱导表达7h后成功表达出32.8kDa大小的可溶性重组蛋白.该重组蛋白经Ni-NTA蛋白纯化柱纯化后,进行SDS-PAGE鉴定.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特异性良好.以重组蛋白作为抗原免疫50只初产蛋鸡,收集高免卵黄液,并采用喷雾干燥技术和冷冻干燥技术研制卵黄抗体粉和卵黄抗体冻干粉,利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其抗体效价.应用高效价高剂量的卵黄抗体制剂对规模化猪场中患病仔猪进行治疗试验,结果显示,卵黄抗体粉组的治愈率为74.67%,卵黄抗体液组的治愈率为78.26%,卵黄抗体冻干粉组的治愈率为75.93%.说明卵黄抗体制剂对患PED仔猪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摘要:为分析2015年~2016年广东省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流行株的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对16株来自广东地区的PEDV流行株部分S1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序,并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PEDV参考株S1基因进行同源性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16株PEDV流行株间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3.8%~100.0%,与国内参考株间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70.7%~98.1%.PEDVS1基因遗传进化分析显示,16株流行株与国内大部分流行株亲缘关系较近,与疫苗株CV777、中国早期分离株CH/S、韩国流行株DR13、泰国流行株TH/AY/2.7/12、日本株14JM/01、美国株Minnesota/XW001等亲缘关系较远.此外,16株PEDV流行株与华南地区2014年之前分离株CH/GDQY/2011、CH9/FJ、CH/GDGZ/2012、FM/YN/2013等属群不同,亲缘关系较远.试验结果表明广东省当前流行的PEDV存在新基因型,并已经成为优势病毒株.
  • 摘要:本研究运用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了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S1蛋白的1个B细胞中和线性表位.为了验证S1蛋白中该中和线性表位的存在,并鉴定其中和活性,本研究构建了含有该B细胞线性表位截短S1基因的重组质粒pGEX-4T-S1,通过蛋白电泳和Westernblotting确定该重组质粒可以在原核细胞表达,将该重组蛋白纯化,免疫BALB/c小鼠,三次免疫后,眼眶静脉采血进行间接免疫荧光及中和试验.蛋白电泳、Westem 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表明,截短S1蛋白能够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获得表达,并能够引起机体的体液免疫反应;中和试验结果表明,该免疫血清能有效中和PEDV,中和效价为1∶64.该研究结果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免疫机制和新型疫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摘要:将3批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以单剂量分别接种仔猪进行免疫产生期试验.在免疫同时以及免后1日、2日、3日、4日、5日连同对照组分别攻击猪瘟强毒,攻毒后观察16日,结果表明,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免后4日即可产生坚强的免疫保护力.将3批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以单剂量分别接种仔猪进行免疫持续期试验.在免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5个月连同对照组分别攻击猪瘟强毒,攻毒后观察16日,结果表明,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的免疫持续期可长达15个月.
  • 摘要:伪狂犬病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近年来,各地该病阳性率有回升之势,为掌握茂名地区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状况,采用检测gE抗体的方法,对茂名市各县区的44个种猪场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样品平均阳性率为52.1%,场阳性率高达86.4%.这个结果表明该病在该市风险较大,需采取相应的净化措施.
  • 摘要:为了解广东省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野毒株的基因变异及遗传演化的情况,本试验对广东佛山疑似暴发伪狂犬病的猪场采集的病料(脑、肺脏、扁桃体、肝脏、脾脏)进行了PCR鉴定,初步鉴定为PRV毒株后,将阳性病料接种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进行毒株传代培养,对分离毒株进行PCR检测及小鼠感染试验,证实该病毒为PRV,并命名为PRV FS-2015株;并对该毒株进行细胞病变观察、病毒TCID50测定、毒株TK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测定PRV FS-2015株TCID50为10-75/0.1mL.PRV FS-2015株的TK基因序列与国内外PRV参考毒株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发现,其核酸同源性为99.4%~100.0%,氨基酸同源性为99.1%~100.0%.遗传进化分析表明,PRV FS-2015株与国内近几年分离的PRV变异株属于同一分支,同源性较高,亲缘关系更近;与PRV经典株的同源性较低,基因变异较大,表明PRV FS-2015毒株属于近几年流行的变异株.本研究结果可为广东省伪狂犬病的防控工作和疫苗株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猪圆环病毒2型(PCV2)是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的主要病原体,给世界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PCV2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综述了PCV2的遗传变异和病毒进化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业界更好地了解PCV2的分子流行病学、控制策略,更能为新型疫苗的设计研发提供参考.
  • 摘要:为分析H1N1猪流感病毒介导小鼠mmu-miRNA-206-3p(mmu-miR-206-3p)下调及其与纤连蛋白1(FN1),纤连蛋白1基因(Fn1)的关系,试验选用10只6周龄雌性SPF级Balb/c小鼠建立小鼠试验模型,试验分为对照组和攻毒组,对照组用无病毒的尿囊液滴鼻,攻毒组用病毒尿囊液滴鼻,观察记录小鼠的状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m-blot)方法检测mmu-miR-206-3p,Fn1,FN1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感染H1N1病毒48h后,对照组小鼠无异常情况,攻毒组小鼠精神萎靡,扎堆,食欲减少,被毛逆立.12h后,攻毒组相对于对照组mmu-miR-206-3p表达水平下降,FN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攻毒组Fn1基因相对于对照组表达无显著差异.说明H1N1流感病毒抑制mmu-miR-206-3p表达,可能减少了其对Fn1翻译的抑制,进而导致FN1蛋白的表达量增多.
  • 摘要:为对猪链球菌(SS)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对广东地区养殖场健康猪群采集的455份样品,屠宰场采集的243份样品和疑似SS发病猪群采集的228份样品进行了SS携带情况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健康猪群、屠宰场屠宰猪群及发病猪群SS的阳性率分别为42.20%(192/455)、32.10%(78/243)、82.02%(187/228).血清型定型结果显示,健康猪群共检测到17个血清型,主要以2型和29型为主,分别占18.83%(29/154)和14.94%(23/154),其次为16型,占6.50%(10/154),未定型菌株占31.82%;发病猪群共检测到11个血清型,主要以2型(16.58%)、3型(9.63%)和7型(6.95%)为主,其次为9型(5.34%),未定型菌株占48.66%.对比发现健康猪群和发病猪群携带的SS的血清型有所差异,可为临床SS的预防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为研制免疫原性最好的疫苗的候选菌株,试验采用PCR技术对猪链球菌2型(SS2)广东分离株的菌毛相关基因进行扩增,从众多毒株中筛选出含有多种菌毛毒力因子的毒力强、免疫原性最佳的毒株.结果表明:59株猪链球菌中有4株2型猪链球菌,并从两家猪场分离得到2株包含srtBCD基因簇的2型猪链球菌,为研制免疫原性最好的疫苗奠定基础.本试验说明广东省现阶段猪链球菌2、7、9三种血清型的流行状况,为猪链球菌病的诊断、防治以及相关血清型疫苗的选用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保留了59株背景信息明确的菌株,有助于以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 摘要:为了解猪链球菌9型广东分离株毒力因子基因型、基因变异和进化情况,本试验采集发病猪脑脊液、关节液、脾脏、肝脏、淋巴结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采用PCR方法鉴定其血清型及部分毒力基因,对cps9D、gdh、gapdh与orf24个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分离菌镜检为革兰氏阳性链状球菌,在鲜血琼脂平板中呈β溶血,可发酵大多数糖类,能成功扩增cps9D基因,含重要的保守基因gdh及毒力基因gapdh和orf2,表明分离菌株为9型猪链球菌.分离菌株cps9D、gdh、gapdh、orf2基因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上国内外参考菌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5.9%~100.0%、98.6%~99.8%、98.7%~99.6%和95.5%~99.9%,说明分离菌株与国内外其他猪链球菌9型毒株核苷酸同源性都较高,且与国内外的流行毒株基本一致,未发生太大的变异,系统发育树表明分离株与国内外来源不同的分离株同源性高,亲缘关系密切.
  • 摘要: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是猪的条件性致病菌,常引起以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脑膜炎等为特征的格拉泽氏病,严重危害养殖业的发展.虽然抗生素对该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长期使用也导致细菌耐药性越来越严重,因此疫苗仍然是控制该病的最佳手段.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是HPS的一个外膜蛋白,可以促进B细胞和T细胞的增殖,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可以作为新型DNA疫苗的候选蛋白.本研究以副猪嗜血杆菌标准5型血清菌株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PCR技术克隆得到GAPDH片段,将其和原核表达载体pET28a都进行双酶切处理后,在T4连接酶的作用下连接得到重组质粒pET28a-GAPDH,经验证无误后,将其导入大肠杆菌BL21中,在IPTG的诱导下进行原核表达.结果表明,重组菌株可以在含有卡那霉素的LB平板上长出单菌落,菌液PCR可以扩增出1020bp大小的外源基因片段,说明GAPDH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通过SDS-PAGE实验可以看到,重组菌株BL21(pET28a-GAPDH)在IPTG的诱导下表达出带有His标签的,大小约为37KDa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蛋白,与理论值相符,应用镍离子亲和交换柱进行蛋白的纯化,纯化后得到的蛋白含量约为0.988mg/mL,证明GAPDH基因可以在原核表达系统中得到有效表达且蛋白纯化后蛋白含量较高.
  • 摘要:为建立猪应激性炎性肠病(IBD)模型,为系统揭示IBD的发生机制奠定基础.选取48头体重15kg土杂猪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头,公母各半.试验组饲养于环境温度34±1°C,相对湿度75%-85%的人工气候室中,对照组饲养于常温环境.在处理的第1、7、14和21d采集样品.光镜和电镜技术观察十二指肠、盲肠和结肠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上皮细胞凋亡率变化;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炎性因子变化.结果表明,热应激猪肠上皮细胞脱落,肠绒毛变短,隐窝变浅.黏膜层单位面积内杯状细胞数量减少,上皮间免疫细胞数量增多,血液渗出.电镜下可见黏膜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数量减少,微绒毛变短.黏膜下层可见凋亡细胞数量增多.炎性细胞因子IL-6、IL-8和IL-17相对表达量升高.因此,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热应激猪的炎性肠病模型.
  • 摘要:新城疫(ND)是由新城疫病毒(NDV)引起的禽类传染病,其特征在于引起禽类器官炎性病理变化,对全球禽类行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虽然与NDV相关的研究持续了大约一个世纪,但禽类和NDV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宿主对于NDV的先天免疫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说明.本综述概述了目前对NDV感染引起的宿主先天免疫的研究成果.此外,本综述指出了NDV相关研究的未知领域,可供参考.
  • 摘要:为研究近年的新城疫病毒(New castle disease virus,NDV)流行株与传统疫苗株(Mukteswar、La Sota及Clone30)的亲缘关系和遗传演化情况,从广东、广西和海南地区患病的免疫鸡群病料中分离鉴定得到4株NDV流行株.通过RT-PCR技术对各毒株的F基因和HN基因进行了扩增、克隆与序列分析,并与GenBank上发表的新城疫病毒序列进行核酸同源性比较、遗传进化树分析,并测定各毒株致病指数(EID50、ICPI、IVPI、MDT).结果显示,本试验中HN-08株的EID50、MDT、ICPI和IVPI分别为10-8.37/0.2mL、58.5h、1.78和2.45;XX-08株分别为10-6.50/0.2mL、75.0h、1.61和2.41;YS-09株分别为10-775/0.2mL、64.5h、1.71和2.38;LF-09株分别为10-7.60/0.2mL、63.8h、1.84和2.38.4株鸡源NDV流行株彼此间F基因和HN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在95.8%以上,与鸡源流行株GX11/03、GM株的相似性介于96.7%~98.6%,而与疫苗株的相似性介于86.7%~90.6%,与标准强毒株F48E9的相似性介于88.4%~91.3%.结果表明4株NDV流行株均为强毒株,与近年来国内流行的GX11/03、GM株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与传统疫苗株的关系相对较远.
  • 摘要:从某鸽场送检的一例以软脚、拉绿粪、出现神经症状为临床特征的病鸽中分离获得一株疑似鸽NDV.通过对分离毒株进行PCR-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血凝试验(HA)和血凝抑制试验(HI)等方法,初步鉴定其为NDV,并对该病毒进行NDV的F基因扩增以及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株F基因ORF为1662bp,编码553个氨基酸,F基因裂解位点的氨基酸序列为112RRQKRF117,符合强毒株的序列结构特征,该分离株与ClassⅡ基因Ⅵ型的核苷酸相似性较高,其核苷酸相似性介于90.4~97.7%之间,系统进化树的遗传分析结果也表明该分离株与基因Ⅵ型Pigeon/LJL404/Jilin/2012(JX486557)株处于同一分支.综上所述,该分离株为基因Ⅵ型的NDV.
  • 摘要:2017年6月在广东某鸽场分离到1株鸽Ⅵ型新城疫病毒,不同日龄鸽接种该病毒后可有明显新城疫病毒感染症状和病理变化.动物回归试验发现攻毒鸽出现明显的翅膀下垂,脚部麻痹,站立不稳、倒地不起等神经症状,剖检发现肺脏、气管、脾脏和腺胃有明显出血.
  • 摘要:2016年至今,H5N1、H5N2、H5N5、H5N6、H5N8、H5N9、H7N1、H7N3、H7N7、H7N8、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了欧亚非美四大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爆发了约3700起疫情,或在部分地区的野禽中临床分离到.H5N1、H5N6亚型禽流感疫情主要威胁着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H5N8亚型禽流感疫情主要威胁着欧洲部分国家,H5N1、H5N8亚型禽流感疫情在非洲均有发生.H7亚型禽流感病毒仍然威胁着欧亚非美四大洲,其中H7N9亚型主要在中国和美国流行,特别在16年年底由低致病性变为高致病性且爆发了多起疫情.由此可见,H5、H7禽流感疫情继续威胁着全球的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本文介绍了2016年至今全球禽流感的流行状况,分析了其流行特点,希望能对国内禽流感的防控有所帮助.
  • 摘要:自2013年以来,H7N9流感已成为一种可引起人、禽共同感染的又一新发传染病.近年来,笔者对茂名地区家禽的H7N9进行了较系统的监测,共监测血清学样品10738份,抗体阳性率1.38%;病原学18912份,病原阳性率0.01%.监测结果显示进入2017年该地区发病的风险正在增加,需引起关注,并对该地区H7N9的防控提出相关措施.
  • 摘要:为了解广州市禽类市场休市期间外环境中H5N6禽流感病毒流行特点,评价实行活禽市场休市措施对控制H5N6禽流感病毒污染的效果.2017年2-3月春季休市期间,中心城区和周边城区各随机选取3个禽类市场,采集不同类型拭子标本,通过荧光定量RT-PCR方法进行A型、H5亚型和N6亚型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分析外环境中H5N6禽流感病毒的三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共检测的4160份标本中,A型禽流感病毒阳性标本657份(15.79%),H5亚型禽流感病毒阳性标本82份(1.97%),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阳性标本77份(1.85%).经2月份体市,H5N6阳性率从最高的27.78%开始下降,在休市的3天内H5N6阳性率缓慢下降,从复市开始,将近两周的时间内H5N6病毒几乎一直处于未检出的状态.中心城区H5N6阳性标本28份(1.28%),周边城区H5N6阳性标本39份(2.71%),两区域H5N6检测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x2=9.816,P=0.002).饮水类标本H5和H5N6检出率最高(7/178,3.93%),污水、称台、冰箱和光鸡标本H5和H5N6检出率最低(未检出).因此,广州市H5亚型禽流感病毒以H5N6亚型为主,禽类饮用水标本中H5N6病毒污染最为严重.建议在H5N6禽流感高发的冬春季节及时实施“休市”,特别是针对污染率较高的周边城区,从而降低人感染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感染风险.
  • 摘要:2014年以来,亚洲、美洲、欧洲相继爆发了H5N8、H5N2、H5N6等亚型的高致病禽流感疫情,经WHO分析认证,表明这是一种新型重配禽流感病毒,属于clade2.3.4一个新的病毒进化分支,并将其命名为clade2.3.4.4.值得关注的是,尽管clade2.3.4.4禽流感病毒具有公共卫生学意义,并且已经有感染人并造成死亡的报道,但也有相关研究指出clade2.3.4.4H5亚型的高致病力毒株与亲代毒株(A/goose/Guangdong/1/1996)相比,clade2.3.4.4H5亚型的高致病力毒株在哺乳动物体内的复制与传播能力均减弱,在人群中互传的风险很小.但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发现,clade2.3.4.4禽流感病毒已逐步成为优势流行毒株,地域分布不断扩大,大大增加了clade2.3.4.4禽流感病毒与其他当地流行亚型禽流感病毒发生重配的几率.中国当前H5N1、H5N2和H5N6等多个血清亚型的毒株同时在禽群中出现,其中H5N6亚型为优势亚型.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clade2.3.4.4H5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流行概况,包括防控现状,为何能成为优势分支,现有疫苗对该分支病毒面临的挑战及免疫政策的应对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叙述,以便对clade2.3.4.4H5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流行情况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 摘要:1996年,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首次在中国广东省水禽中被发现.此后,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给家禽行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从2011年开始,H5N1与H9N2、H6N6、H12N8及其他亚型流感病毒重组,产生了新重组基因型的H5亚型禽流感如H5N2、H5N6、H5N8等,部分毒株表现高致病性特征,并在全球广泛流行.目前2.3.4.4分支的H5N6及H5N8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能检测到,并且有多例人感染H5N6死亡案例.然而相同H5亚型的禽流感携带不同NA片段(H5Nx)禽流感病毒的流感特点、致病性及传播特性仍然未知.为了解NA基因对H5Nx亚型AIV(Avian influenza viru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以一株鹅源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goose/Guangdong/SH7/2013(H5N1),简称SH7株为载体,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分别替换A/chicken/Hebei/LZF/2014(H5N2)、A/duck/Guangdong/673/2014(H5N6)、A/goose/Guangdong/674/2014(H5N6,NA颈部有缺失)和A/goose/Guangdong/Js1306/2014(H5N8)等毒株NA,拯救获得亲本株rH5N1(H5N1)和4株具有不同NA的H5亚型重组AIVs,分别为rH5N2(H5N2)、rH5N6(H5N6)、△rH5N6(H5N6)和rH5N8(H5N8).测定了5株重组病毒在CEF和MDCK中的增殖情况,发现CEF中各病毒滴度差异不显著,MDCK中病毒滴度由高到低依次是N8、短茎N6、N1、长茎N6和N2.动物实验表明,替换不同NA的H5亚型禽流感病毒对小鼠和SPF鸡的致病性差异显著.
  • 摘要:H7N9流感的宿主要是鸡,本研究对1株养殖场乌鸡源H7N9流感HA基因的序列进行测定,分析其分子特征,发现该毒株与当地流行的毒株核苷酸相似性较高,达98.7%,说明本次养殖场的乌鸡感染事件由本地区流行毒株引起.该病毒HA蛋白潜在的糖基化位点与其他参考毒株一至,均为5个,分别位于30-32、46-48、249-251、421-423、493495位氨基酸.裂解位点为PEIPKG/RGLF,呈弱毒的分子特征.受体结合位点中,235位Q(H3编码226位),仍保持禽源与α-2,3受体结合的特征,但195位(H3编码186位)与169(H3编码160位)位均出现了适应人与α-2,6Gal受体结合的特征.本文为H7N9病毒感染不同宿主后的分子特征的研究提供有益的补充.
  • 摘要:本研究用重组禽流感病毒(H5+H7)二价灭活疫苗(H5N1Re-8株+H7N9H7-Re1株)在樱桃谷肉鸭进行不同免疫剂量和不同免疫程序的免疫效果检测试验,以HI抗体效价为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1)用相同剂量(0.3mL/只)免疫SPF鸠和樱桃谷肉鸭,其免疫后产生的HI抗体水平差异极大.SPF鸡免后21~35d的HI抗体效价相比樱桃谷肉鸭约高了5个滴度以上;(2)单次免疫的试验组,无论免疫剂量是0.3mL/只还是0.5mL/只,免后21d的HI抗体效价均达不到合格标准(HI抗体效价≥41og2),在免后28d为抗体的峰值,也只比抗体的合格标准稍高,之后抗体水平就开始下降;(3)采用二次免疫的试验组(7日龄首免0.5mL/只,间隔14d后二免1.0mL/只),一免后14d的HI抗体效价未能达到合格标准,二免后的HI抗体水平明显提高并持续上升,二免后7~21d的HI平均效价比抗体的合格标准高1.5~3个滴度左右;(4)用鸭红细胞悬液测定血清中的H5亚型Re-8抗体和H7亚型Re1抗体均比用鸡红细胞悬液测定的结果高(1~2)log2,这与许多研究者证明的用同源禽类红细胞悬液测定相应禽类血清的HI抗体更适合的研究结果一致.
  • 摘要:利用H7N9亚型重组禽流感病毒rGD76株进行灭活疫苗的研制,并对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评价,为当前家禽H7N9亚型流感病毒的防控提供科学的数据及手段.将AIV-rGD76株用灭菌生理盐水作104倍稀释接种11日龄非免疫鸡胚,37°C孵育72h后收获感染鸡胚液,经甲醛灭活后,加矿物油佐剂混合制成油乳剂灭活疫苗,并对制备疫苗的性状、安全性、免疫效力等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制备的3批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7N9亚型,rGD76株)均为油包水型,黏度均在50cP以内,3批疫苗取样经3000r/min离心15min,管底无水相析出.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疫苗按照1mL/只超剂量接种3周龄SPF鸡,试验鸡在观察期内全部健活,未出现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证明疫苗对SPF鸡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免疫效力及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疫苗按0.3mL/只的剂量对3周龄SPF鸡进行一次免疫,免疫后21日试验鸡血清中rGD76株的HI抗体平均效价可达8log2以上,使用H7N9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GD16株进行攻毒,滴鼻接种0.2mL/只(含100LD50),免疫鸡对GD16株的攻毒保护率均为100%.
  • 摘要:为了研究HTN9亚型流感病毒对二氯异氰尿酸钠、复合酚、聚维酮碘、氢氧化钠等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的敏感性,通过模拟现场消毒场景,将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的消毒剂分别与H7N9亚型流感病毒充分作用,评价病毒对消毒剂的敏感性;评价在紫外照射强度90μW/cm2条件下病毒的存活情况.结果显示:H7N9亚型流感病毒在二氯异氰尿酸钠、复合酚、聚维酮碘、氢氧化钠有效浓度分别为1∶5000、0.1%、0.1%、1%的条件下可完全被杀灭;在紫外照射强度90μW/cm2条件下15min可完全被杀灭,(结论)表明H7N9亚型流感病毒对4种消毒剂以及紫外线均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本研究还进行活禽市场的现场验证,与实验室的研究结果一致.
  • 摘要:由于不同禽类宿主病毒的致病性变化以及病毒的抗原性和遗传多样性,特别是H5、H7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家禽或野生鸟类中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的诊断尤为困难.经典的标准实验室诊断技术是在亚型鉴定和病理病变前的病毒分离,这种诊断技术对于进一步的病毒学分析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初期爆发时;然而,近年来诊断的延误阻碍了有效的疾病控制.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提供了加速诊断.这些技术包括实时逆转录酶PCR,等温核酸扩增,高通量测序和免疫层析等,有助于更简单和更快速的诊断.应考虑这些诊断技术的优点,以有效控制禽流感.
  • 摘要:为了解广西某种鸡场部分鸡发病原因并解决问题,采集棉拭子和血清后利用PCR鉴定,初步鉴定为IBV,将病料接种SPF鸡胚进行传代培养,证实该病毒为IBV,命名为GXJLZ6/150707.接种鸡胚后进行鸡胚发育分析,收获尿囊液经PCR和序列测定.S1全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分离株GXJLZ6/150707与疫苗株4/91等793/B型毒株为相同的基因来源,与腺胃型毒株LX4型毒株亲缘性较近;与经典肾型疫苗毒株D274、Gray及澳大利亚T株亲缘性相对较远;与Mass型经典呼吸型疫苗毒株H52、H120和W93株等亲缘性较远.考虑到该种鸡场长期使用活疫苗ND+H120+4/91的情况,因此推测,分离毒株GXJLZ6/150707很有可能是一种嵌合病毒,即H120等Mass型疫苗毒株与4/91疫苗毒发生重组后形成的新型病毒.本研究结果可为IBV的防控工作和疫苗株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K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K)是近几年新发现的一个禽白血病病毒亚群.本研究建立了一种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检测ALV-K方法.该方法仅对ALV-K有特异性扩增,不与其他亚群ALV、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或马立克氏病病毒等病原发生交叉反应;该方法比普通PCR至少灵敏100倍;该方法组内重复和组间重复试验的变异系数均低于1.95%;在对86个临床血浆样本的检测中,该方法显示出比普通PCR更高的检出率;该方法对人工感染ALV-K的鸡组织脏器进行检测,以肾脏、肺和腺胃的病毒载量较高.
  • 摘要:为了解广东省地方品系鸡——惠阳胡须鸡禽白血病(AL)的感染情况以及病毒受体基因遗传多态性,本研究从广东省7个惠阳胡须鸡养殖场共采集抗凝血1728份,经处理后同时接种DF-1细胞和CEF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共分离出了48个E亚群ALV(ALV-E)和72个J亚群ALV(ALV-J);对其中2个养殖场进行受体基因遗传多态性分析表明,惠阳胡须鸡有2个TVA的抗性等位基因(TVAr3、TVAr4)和1个易感基因(TVAs),有1个TVB易感基因型(TVBs1),ALV-J受体基因NHE1至少有10个SNP位点.
  • 摘要:为了对3种商品化马立克氏病疫苗进行评估,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疫苗免疫后疫苗毒在脾脏和羽髓组织中的复制情况,并比较了疫苗对MDV超强毒株Md5的攻毒保护效果.结果表明3种疫苗均能很好的在体内复制,但CVI988/Rispens1疫苗在免疫早期,疫苗毒在脾脏中有更高的拷贝数.并且CVI988/Rispens1疫苗对免疫后5天超强毒株Md5的攻毒保护效果要好于CVI988/Rispens2和814疫苗,这可能与CⅥ988/Rispens1疫苗在免疫早期,疫苗毒在脾脏中有更高的拷贝数,刺激机体产生了更强的免疫反应有关,具体原因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表明,CVI988/Rispens1疫苗免疫效果优于CVI988/Rispens2和814疫苗.
  • 摘要:2016-2017年期间,珠三角地区不少养禽场报告疑似MD病例,本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剖检、病理组织观察、病毒的分离、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主要MD致病相关基因遗传分析,表明本地区内存在着不同进化来源的vMDV或vvMDV的流行,鸡场应切实做好MD的防控工作.
  • 摘要:鸠球虫病对养鸡业危害十分严重,随着抗球虫药物的使用甚至滥用,鸡球虫的抗药性日趋广泛而严重.为了研究鸡球虫入侵机制以及快速高通量筛选抗球虫药物的需要,鸡球虫的体外培养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已历经近50年,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逐步形成一整套比较完备的体外培养技术体系.本文主要就鸡球虫的原代细胞培养模型、传代细胞培养模型和鸡胚培养模型在建立和应用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为研究鸡球虫的入侵机制和快速筛选抗球虫制剂等提供技术平台.
  •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广东佛山、中山等地出现的掉毛,皮肤潮红,生长缓慢的白鸭群进行病原检测,初步诊断为鸭圆环病毒(DuCV)感染.试验采用常规PCR方法,扩增出4株病毒的全基因序列,并进行序列比较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4株DuCV全基因与代表株德国株AY228555,广西株KC460527、KC460530、KC460532、KC460535属于同一进化分支,相似性为94.8~99.3%,均属于DuCV-1型;而与DuCV-2型代表株台湾株AY394721的相似性为82.9~83.4%.试验通过对4株DuCV全基因序列分析,为该病分子流行监控和诊断提供依据.
  • 摘要:本研究自广东省新兴地区疑似新型鸭呼肠孤病料样品中分离出一株病毒,命名为DRV-XX株.利用RT-PCR方法对DRV-XX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扩增,拼接获得其全基因组(23419bp),对其10个基因节段进行分析显示,该分离株与禽呼肠孤病毒(ARV)及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的相似性较低,而与国内NDRV相似性较高(99%),表明该分离株为NDRV.对其10个RNA节段分别进行测序及遗传进化分析,其中S3基因序列分析显示,DRV-XX与MDRV共同构成一主干支,与其S1、S2、S4、M1、M3、L1基因的一致;而M2基因进化树显示,DRV-XX与ARV处于同一主干支;由L2、L3组基因分析显示,DRV-XX与ARV在同一主干支,并有MDRV参与其中,而另一主干支为MDRV.因此,推测DRV-XX株的不同基因组节段来源不同,可能是ARV和MDRV发生同义突变,也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该研究丰富了NDRV的基因库相关信息,也为广东地区NDRV的防制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 摘要:为制备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XX株σB蛋白的多克隆抗体,试验经RT-PCR扩增NDRV XX株σB基因编码序列,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32a(+)-σB,将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后,经IPTG诱导获得His-σB重组蛋白.SDS-PAGE显示成功表达出约55ku的融合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其表达时的最佳诱导时间、IPTG诱导浓度分别为3h和0.25mmol/L.经Ni2+柱亲和层析纯化获得可溶性重组蛋白,将蛋白经Western blotting和蛋白质谱鉴定为高纯度的σB重组蛋白,将纯化后σB重组蛋白按合理免疫程序免疫家兔,获得多抗隆抗体经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出特异性的反应.本试验结果为后续NDRVσB蛋白功能的深入研究及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 摘要:为研究广东新型呼肠孤病毒(NDRV)的基因变异及遗传演化情况,本试验从广东不同鸭场病死鸭肝脏、脾脏等组织脏器中分离到8株流行毒株,用RT-PCR方法进行σB蛋白基因扩增、克隆与序列分析,并与其他毒株σB蛋白的氨基酸特性、蛋白抗原和蛋白基因系统进化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鸭群中感染的NDRV与国内其他地区报道的DRV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很高,达96.6%~99.5%,而与禽呼肠孤病毒(ARV)和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的相似性则较低,分别为64.6%~66.5%和66.2%~67.1%;8株NDRV之间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高达97.7%~99.7%.与其他毒株比较结果显示,本试验分离的NDRV毒株磷酸化位点均比参考毒株ARV和MDRV少,且大多数区域的抗原指数都较高,抗原性与MDRV较为接近,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NDRV和国内其他NDRV处于独立的进化分支,ARV和MDRV则处于不同分支.结果表明,广东省流行的NDRV毒株σB蛋白基因序列高度保守,且广东地区分离的NDRV与国内其他地区分离的NDRV没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 摘要:本试验为了解H7N9亚型禽流感油乳灭活疫苗对不同品种鸭诱导免疫应答的基本能力和不同接种方法诱导各种鸭产生HI抗体反应的情况,采用H7N9亚型禽流感油乳灭活苗对4个品种(番鸭、白鸭、水鸭、麻鸭)的雏鸭做3种不同程序的免疫试验[“2周龄,0.3mL/只,肌注”(程序1)、“2周龄,0.5mL/只,肌注”(程序2)、“2周龄,0.3mL/只,3周龄0.6mL/只,肌注”(程序3)].结果表明,程序1免疫的雏鸭可在免疫后2周产生(4.09-5.73)1og2HI抗体,免疫后1-8周均值为(4.54-7.03)1og2;程序2免疫的雏鸭可在免疫后2周产生(4.20-6.27)1og2的HI抗体,免疫后1-8周均值(5.53-6.57)log2;程序3免疫的雏鸭可在免后2周达到(4.91-7.36)1og2,免疫后1-8周均值(6.31-7.87)1og2.研究结果提示,该疫苗对4种鸭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免疫后可较快地产生较高水平的抗体,且维持较长时间(8周以上),通过试验数据比较分析,初步建立了鸭H7N9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的基本免疫程序.
  • 摘要:为了解水禽沙门氏菌对目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试验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对33株水禽沙门氏菌进行20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33株水禽沙门氏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和恩诺沙星的耐药率高达100.0%;对氯霉素、氟苯尼考、萘啶酸和强力霉素的耐药率均超过80%;对喹嗯啉类药物最为敏感,耐药率仅为12.1%.33株沙门氏菌有19种耐药谱,并且出现严重的多重耐药性,多重耐药率高达97.0%;其中6重耐药菌株占比为36.4%,在多重耐药率中所占比例最高.说明水禽沙门氏菌耐药现象非常严重和复杂,对抗菌药物的耐药谱越来越广,可选药物越来越少,联合用药效果越来越差.
  • 摘要:为了明确目前广东省水禽源沙门菌的优势血清型及其分子流行病学动态.本研究采用常规方法和PCR扩增分离鉴定了188株水禽源沙门菌;采用玻片凝集法将分离株分为4(B、D、C1、E1)个群别8种血清型;采用PFGE分型法对分离株分子分型,得到PFGE-Xba/带型62种,菌株间相似度在54.1%~100%,分为A~I9个聚类簇与11个单一基因型.结果表明,广东水禽源沙门菌优势血清型为鼠伤寒沙门菌,分子分型分析具有流行病学意义,PFGE-Xba/带型具多样化,其中11种PFGE-Xba/带型在区域和年份小范围集中流行,32种带型跨区域与跨时间交叉分布呈散在“流行暴发”,不同血清型分离株的PFGE-Xba/带型差异较大,相同血清型的分离株PFGE-Xba/带型一般具有相同图谱型或聚类在一起.
  • 摘要:本研究旨在了解广州市禽源沙门菌的流行情况、血清型分布及阿贡纳沙门菌耐药性与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对采集自广州市部分农贸市场的鸡肉样品,参照国标(GB4789.4-2016)进行分离培养并使用泰国S&A公司沙门菌属诊断血清进行血清型鉴定;用K-B法测定阿贡纳沙门菌对1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以及PCR法检测阿贡纳沙门菌携带的耐药基因.结果显示:316份鸡肉样品中,阳性率为76.9%.共鉴定23种血清型,主要血清型为阿贡纳(S.Agona,19.8%)、科瓦利斯(S.Corvallis,14.0%)、姆班达卡(S.Mbandaka,11.9%)和肯塔基(S.Kentucky,10.3%).耐药性结果显示:阿贡纳沙门菌对氧氟沙星耐药率最高(81.8%),其次是氯霉素(76.4%)和氟苯尼考(74.5%);对头孢噻肟((5.5%)、头孢他啶(1.8%)、环丙沙星(1.8%)、阿米卡星(1.8%)和多粘菌素(1.8%)耐药率较低;对奥格门丁、头孢吡肟、氯霉素以及亚胺培南完全敏感;总体多重耐药率为58.3%.阿贡纳沙门菌QRDR中parC基因检出率为22.9%,最常检出突变为苏氨酸-57→丝氨酸(11株),gyrA、gyrB、和parE未检出突变;PMQR中qnrS检出率(100%)最高,qnrC、qnrB和aac(6)-Ib-cr检出率分别为22.9%、16.7%和2.1%.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的检出率较低.结果显示,广州市禽源沙门菌的污染率较高,血清型复杂.阿贡纳沙门菌对氯霉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情况较为严重,多重耐药率较高.阿贡纳沙门菌的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一致.
  • 摘要:为了解广东省禽场和猪场沙门菌的血清型和耐药性情况,本研究2015年从广东省多个养殖场共采集样品126份,分离出沙门菌24株,分离率为19.04%.采用Kauffmann-White法、Kirby-Bauer法和PCR方法对分离株进行了血清型鉴定、药敏试验和Ⅰ类整合子检测.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24株沙门菌共鉴定出4种血清型,分别是鼠伤寒(14株)、印第安纳(8株)、科瓦利斯(1株)和阿尔巴尼(1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四环素(83.33%)、氨苄西林(70.83%)、磺胺异恶唑(70.83%)、萘啶酸(66.67%)、复方新诺明(58.33%)、卡那霉素(54.17%)、阿米卡星(54.17%)、庆大霉素(50.00%)的耐药率较高,有54.17%(13/24)的菌株对8种及8种以上抗生素耐药.Ⅰ类整合子检测结果显示,Ⅰ类整合酶阳性率为29.17%(7/24),整合酶阳性菌株中仅有1株扩增到携带耐药基因aadA2的基因盒.上述结果表明,广东省禽场和猪场沙门菌分离率较高,耐药情况严重,菌株的耐药性与其血清型和Ⅰ类整合子的携带有一定的相关性.
  • 摘要:2017年入冬后,珠三角地区包括太平、山塘、横河、禾云在内的鹅养殖场陆续出现由痛风引起鹅发病的情况,养殖场内8-15日龄鹅基本存在痛风情况.以往水禽患有痛风时只表现出零星死亡,但此次却造成雏鹅大规模死亡,因此本文就该病的成因,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诊断方法及防治做了简要的介绍,希望能提供广大养殖户有价值的应对方案.
  • 摘要:在中国养禽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妨碍其发展的因素很多,一方面是养殖户禽病的防控,另一方面是消费者对后续产品安全性的要求.为促进中国养禽业更加健康安全的发展,控制现有疫情和避免新疫情层出不穷,需要在现有集约化养殖生产体系上建立更加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养禽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就是排除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威胁,保护动物生产生长安全健康的各种方法的集成.本文从环境控制、饲养管理和疾病的防控三大方面谈如何构建集约化养禽业的生物安全体系.
  • 摘要:为了研制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与蓝舌病病毒(BTV)双重荧光RT-PCR快速检测试剂盒,根据GenBank公布的小反刍兽疫病毒、蓝舌病病毒的基因序列,设计两套特异性的引物和探针,建立基于Taqman探针的双重荧光RT-PGR快速检测小反刍兽疫病毒与蓝舌病病毒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检测最低浓度为10拷贝/儿数量级阳性标准品.通过对临床样品的检测,证实本研究建立的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将绵羊以及胃内环境比作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系统内存在着绵羊宿主、胃内微生物和捻转血矛线虫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胃内环境的寄生虫、细菌的相互作用,在维持及调节稳态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于是,对感染血矛线虫的绵羊宿主及其皱胃和瘤胃微生物群落进行研究.将12只封闭饲养的绵羊分成4组进行实验(组别为感染7天组,以及对应时间未感染的对照组;感染50天组,以及对应时间未感染的对照组).6只绵羊接种了感染性的血矛线虫幼虫(5,000L3),养殖7天或者50天,对应组别接种没有感染性的幼虫.之后收集绵羊皱胃组织进行组织学分析,收集胃液以测量pH值,分离微生物群落并进行Illumina MISEQ平台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血矛线虫的感染使皱胃pH值上升(P=0.05),在急性感染期间组织结构出现坏死以及炎性变化.此外,感染增加了皱胃微生物负荷和减少了瘤胃微生物群.感染捻转血矛线虫7天的绵羊,其皱胃跟瘤胃的菌群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大约分别为98%和94%(概率值P=0.04-0.05).然而,感染50天的绵羊皱胃与瘤胃微生物群大约改变了62%和69%,相应的一些菌群增加,一些菌群减少(概率值P=0.04-0.05).因此,感染血矛线虫对胃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摘要:为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牛流行热病毒的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本研究以NCBI中已公布的牛流行热G蛋白基因保守序列为靶基因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利用设计的引物探针扩增检测牛流行热病毒G蛋白基因保守序列,收集到632bp的扩增产物,将扩增产物连接到表达载体pARN上制备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穿刺菌划线培养于含Amp的LB培养基,挑选单菌进行扩大培养,提取得到含目的基因的质粒,转入BL21表达菌感受态细胞内,筛选扩增并诱导表达假病毒颗粒;以表达的假病毒作为荧光PCR的阳性标准品,用该标准品进行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通过扩增结果对牛流行热病毒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稳定性进行评价;用该方法对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与传统PCR技术进行比较.本研究建立了牛流行热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以检测结果制作标准曲线,得到标准曲线R2=0.9994,说明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特异性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扩增检测标准毒株结果中只有牛流行热病毒有特异的扩增曲线,其他毒株均为阴性,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敏感性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最低检测限度为2.53×10copies/μL;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循环阈值Ct的变异系数(CV)为0.53%~0.91%,具有良好的稳定性;67例临床样品的检测中,所建立的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检出阳性率较传统PCR方法高10.44%.本研究建立了牛流行热病毒的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可用于临床上对牛流行热病毒的检测.
  • 摘要:为了解广东省牛源重要虫媒病的感染情况,本研究通过对前期调查BTV与EHDV感染率较高的潮汕地区某牛场进行虫媒病原的研究.对采集的310份血液样本分别接种C6/36细胞和BHK-21细胞,进行细胞病变观察,收获到CPE病变分离株4株.随后挑选CPE阳性的样品,利用RT-PCR扩增VP7、VP2基因及序列分析鉴定该病毒.结果显示,在996bp处和791bp处均出现扩增产物,对扩增产物进行克隆鉴定及测序比对,发现4株均为巴尼亚姆环状病毒(Palyam Viruses,PALV)科布宜普克里克病毒(Bunyip Creek Viruses,BCV),此病毒在中国尚未见相关报导,华南地区为首次发现.本次的研究结果,为广东监测牛源虫媒病毒病流行情况和疫病风险分析提供了参考资料.
  • 摘要:为了解广东反刍动物流行性出血病(EHD)的感染情况,本研究对采集的牛血液样品进行流行性出血病病毒(EHDV)的RT-PCR检测,对核酸检测为阳性的样品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将阳性样品接种BHK-21细胞连续传3代时出现细胞病变,扩增VP7基因,进行BLAST序列比对,该分离株与国内外分离株的同源性达98%~100%,TCID50效价为10-65/50μL,不能凝集鸡红细胞,表明该分离株为EHDV,命名为GD-N133.根据VP2基因序列的分析和微量中和试验结果,确定该病毒株为EHDV-1型.
  • 摘要:为监测广东省蓝舌病流行状况,2014年从广东省某一奶牛场采集血液样品,检测虫媒病病原,对经RT-PCR检测蓝舌病病毒核酸阳性的样品进行病毒分离并鉴定.经鸡胚静脉接种后取肝脏转接C6/36细胞和BHK-21细胞,出现CPE,RT-PCR检测蓝舌病病毒的VP7基因并进行序列比对,电镜观察病毒粒子,证实分离到蓝舌病病毒,命名为GD/ST2014.进一步扩增VP2基因,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以及血清中和试验,表明此分离株为血清型7型.这是国内首次报道牛源蓝舌病病毒血清型7型的分离鉴定.
  • 摘要:中药紫草一般认为是紫草科宿根性草本植物,药用其干燥根部.在历代医药书籍中认为紫草主治“心腹邪气,五疳,补中益气,利九窍;通水道,疗肿胀满痛.以合膏疗斑疹痘毒,恶疮痈癣.”近年来,有些报道肯定中药紫草在治疗皮肤疾病中的确切疗效,可有效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尤其是在广泛使用抗生素治疗犬皮肤病的今天,使用紫草膏治疗犬皮肤病对减少抗生素耐药性方面有积极作用.笔者在宠物诊疗中心病例库中,随机抽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犬溃疡性皮肤病痛例268例,经常规清创处理后治疗组168例采用紫草膏进行治疗,对照组100例采用抗生素治疗,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表明,治疗组单纯细菌感染107例经换药全部治愈,治疗天数6.8±1.2d;对照组74例治疗天数10.5±0.9d,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混合真菌感染61例,病例平均治愈时间10.2±0.8d;对照组26例,平均14.3±0.9d,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观察表明,紫草膏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它具有无刺激性,加快创面愈合,抗感染,无毒副作用及价格低廉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为研究犬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抗膝关节炎炎症反应的效果,本文首先通过手术打磨膝关节软骨的方式建立犬关节炎模型,造模后第1和第3d将异体UC-MSC悬液注入治疗组犬的膝关节腔内,而模型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然后测定试验犬体温、血常规及炎性因子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试验后前11d模型组犬体温高于治疗组;在试验期间,模型组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显著高于治疗组(P<0.05),而淋巴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数量则显著低于治疗组(P<0.05);模型组血液中的IL-6、IL-7和TNF-α显著高于治疗组(P<0.05).试验结果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在临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尚未找到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cells,NSCs)具有自我更新、多潜能分化、高度增殖和迁移等多项特性,应用NSCs治疗脊髓损伤时,可在损伤处定向分化成为功能细胞,在修复受损的脊髓神经组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神经干细胞在临床治疗SCI相关试验的广泛开展,神经干细胞的来源、特点、移植途径和作用机制等逐渐明朗,并为神经干细胞治疗SCI临床应用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 摘要:顶复门原虫可引起人类和动物的多种疾病,由于寄生虫对现有药物耐药性的不断增加,对于新药的研发势在必行.通过对寄生虫代谢的研究,是研发新型抗寄生虫药物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r-氨基丁酸代谢途径(GABA shunt)作为一种新颖代谢途径在顶复门原虫上被发现,本文简要介绍其在顶复门原虫代谢中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
  • 摘要:隐孢子虫病是由隐孢子虫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原虫病,导致人和动物发生严重腹泻.其人兽共患种类特殊的宿主特异性,更可引发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本文分别从病原特征、致病机制、防治方法几个方面对人兽共患隐孢子虫和隐孢子虫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隐孢子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 摘要:从患了典型黑鳃病的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的病灶处进行细菌接种,分离扩得一株菌株CF9527.综合菌落形态,16S rRNA序列进化分析和细菌生理生化系统鉴定,所得菌株为费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dii).人工感染试验显示,该菌株对罗氏沼虾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68×106cfu·mL-1,说明该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而且可从实验罗氏沼虾体内再次分离到相同的病原菌.常用药物的抗菌敏感性测定试验显示,菌株CF9527对万古霉素、单环霉素、复方新诺明、氧氟沙星、恩诺沙星、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先锋霉素V、新霉素高度敏感.本研究进一步确定了病原菌的致病性、耐药性和分类地位为养殖罗氏沼虾黑鳃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 摘要:从广东省湛江市某养殖场患病的罗氏沼虾幼虾匀浆液内分离到一株优势菌QY170324,通过细菌微量生化鉴定管与16S rDNA序列分析对该株优势菌进行鉴定,并进行了药敏特性分析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该菌为嗜盐性、兼性厌氧,为革兰氏阴性弧菌,能利用蔗糖、甘露糖,赖氨酸脱羧酶、V-P试验均为阳性,在含3%、6%、8%、10%NaCl胨水中均能生长;根据其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结合《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鉴定该菌为溶藻弧菌,通过PCR扩增该菌的16SrDNA基因,经过测序及BLAST比对,结果与溶藻性弧菌的同源性高达99%;经人工回归感染试验,该菌有较强的致病力.分离的溶藻弧菌QY170324对庆大霉素、四环素、哌拉西林、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复方新诺明等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头孢曲松、卡那霉素、新霉素、米诺环素、麦迪霉素、头孢唑林、多粘菌素B中度敏感,对克林霉素、羧苄西林、头孢氨苄耐药.
  • 摘要:白便综合征(white fecal syndrome,WFS)从2011年爆发至今已经给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南美白对虾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是其致病原和致病机理还未完全研究透彻,国内外学术界的主流观点WFS的致病病原是霍乱弧菌.目前,关于WFS疾病的相关防治技术仍然以预防为主,本文从WFS的流行情况、危害、病理研究和防治等方面进行综述白便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摘要: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又名马来西亚大虾、淡水长臂大虾,是一种大型淡水虾,亦称白脚虾、马来西亚大虾、金钱虾、万氏对虾等,素有淡水虾王之称.原产地集中在厄瓜多尔沿岸,是世界上养殖量最高的三大虾种之一.其壳薄体肥,肉质鲜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除富有一般淡水虾类的风味之外,成熟的罗氏沼虾头胸甲内充满了生殖腺,具有近似于蟹黄的特殊鲜美之味.每百克虾肉含蛋白质20.6克,脂肪0.7克,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系高蛋白营养水产品.鲜食可烹调红焖大虾、煎白虾、溜虾段、琵琶大虾、炒虾仁等.加工可制成虾干、虾米等海味品.自本世纪60年代开始人工养殖罗氏沼虾以来发展迅速,现东南亚国家和其他一些地区养殖此虾比较普遍.中国自1976年引进此虾,现已在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苏、上海、浙江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养殖,一般亩产可达70~100公斤,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罗氏沼虾的营养研究结果进行综述,以期为罗氏沼虾的营养生理、饲料配制以及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 摘要:本实验目的为测算鸡与其它实验动物等效剂量换算系数,以完善鸡常用基础实验数据提供依据.用Photoshopcc2015测算鸡皮表面积,基于体质量与体表面积,求出鸡在Meeh-Rubner氏公式中的K值,计算出鸡与其它实验动物之间药物剂量换算的系数.鸡在Meeh-Rubner氏公式中的K值为9.24±1.03,mg/kg-mg/m2转移因子为10.00±1.36,单位体质量上表面积的相对比值为0.30±0.044.本研究为鸡在生物医学及畜牧养殖方面的健康合理用药提供重要信息.
  • 摘要:本试验采用尾套法和双腔法分别测量小鼠心肺功能的基础数据,为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采用MC4000血压分析系统和EMKA无创肺功能监测系统,对100只SPF级KM小鼠心肺功能的21项指标进行检测.收缩压(SBP)为131±19mmHg,舒张压(DBP)为119±18mmHg,平均动脉压(MAP)为123±18mmHg,脉搏(P)为716±73次/分;吸气时间(Ti)为96.29±9.93msec,呼气时间(Te)为91.80±12.70msec,吸气流峰值(PIF)为1.88±0.31mL/s,呼气流峰值(PEF)为2.36±0.32mL/s,潮气量(TV)为0.13±0.02mL,最大呼气量(EV)为0.13±0.03mL,间歇时间(RT)为52.62±5.97msec,每分通气量(MV)为42.02±6.11mL,呼吸频率(f)为323.78±36.09bpm,吸气末期停顿(EIP)为1.79±0.35msec,呼气末期停顿(EEP)为12.72±2.50msec,暂时停顿(Pau)为0.75±0.12,支气管收缩程度(Penh)为0.95±0.17,延迟时间(dT)为2.89±1.20msec,特殊气道阻率(SRaw)为2.81±1.18cm H2O.s,特殊气道导率(SGaw)为0.46±0.22L/cmH2O.s,呼气中期流速(EF50)为2.14±0.35mL/s.试验同时发现,KM小鼠肺功能部分指标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试验首次采用无创方式测得KM小鼠心肺功能的多项指标,对心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和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基础资料.
  • 摘要: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是生殖细胞的前体细胞,作为一种生殖干细胞,其具有与胚胎干细胞相似的形态及分化潜能,能进行体外培养及传代,并能在一定前提下保持其未分化状态及全能性.目前对于禽类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胚胎生殖细胞(embryonic germ cells,EGCs)等细胞系的建立还很少,较好的维持PGCs的体外存活和促进其快速增殖,是研究者们现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将对禽PGCs的起源与迁移、体外培养体系以及主要细胞因子对其体外培养作用进行简单的阐述.
  • 摘要:本文参考国内外有关药物的新技术与新剂型的文献,并结合中国中药药物的研究现状,提供剂型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知识,综述了β-环糊精包合技术、固体分散技术、微型包囊技术以及脂质体制备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并探讨了缓释、控释制剂、靶向制剂以及前体药物制剂在不同中药制剂中的研发.现代中药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剂型对于更好的治疗疾病、提高生物利用度、降低危害等,具有重要意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