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机电继电器外壳、继电器、切换组件及电磁继电器支撑组件

机电继电器外壳、继电器、切换组件及电磁继电器支撑组件

摘要

本发明的外壳(3)设计成用于容纳电磁继电器(1),所述电磁继电器(1)包含切换元件(2),所述切换元件(2)包括电接触切换部件,这些电接触切换部件能够沿主方向(D2)平移移动。所述外壳包含:用于容纳所述切换元件(2)的中空主体(4),用于将所述主体固定到支撑件(6)上的元件(5a1,5a2,5b1,5b2)。每一个固定元件都包含有固定部分,所述固定部分具有支承在支撑件上的表面(S52)和用来固定到支撑件上的机构(53)。所述固定元件还包含将所述固定部分连接到所述主体(4)上的连接部分(51),并且所述连接部分(51)设计成可至少沿主方向(D2)弯曲变形。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29584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3-09-1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雷迪埃;

    申请/专利号CN201310064127.5

  • 发明设计人 亚历山大·弗兰斯奥;

    申请日2013-02-28

  • 分类号H01H50/02;

  • 代理机构北京派特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武晨燕

  • 地址 法国罗尼苏布瓦

  • 入库时间 2024-02-19 20:52:29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9-08

    授权

    授权

  • 2015-03-1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1H50/02 申请日:2013022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9-24

    著录事项变更 IPC(主分类):H01H50/02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30228

    著录事项变更

  • 2013-09-1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电继电器外壳、一种包含这种外壳的机电继电器、以及 一种包含多个机电继电器的切换组件。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支撑组件。

在本发明的含义范围内,机电继电器是一种用于切换电接触的装置。本发 明尤其涉及设计用于微波频率信号领域的机电继电器,所述微波频率信号具有 1GHz以上的频率。

背景技术

继电器由内含切换元件的外壳组成,所述切换元件包含至少一个电磁致动 器,当被提供电控制信号时,所述电磁致动器借助于可移动部分选择性地在多 个电输入端之间建立电接触。

因此,所述机电继电器的切换元件包含能够进行平移运动或旋转运动的可 移动部分。在特定的使用条件下,例如在太空、电信、仪表、航空或太阳能领 域中,所述继电器会受到振动和/或冲击,容易错误地建立或切断电接触。例如, 当航天器起飞或当卫星进入轨道时,安装在卫星上的继电器会受到高度振动, 并且在卫星的太阳能板展开期间,继电器所受到的冲击强度可能达到等同于 6000克的加速度。

已知,将这种切换元件安装到外壳内包含了固定到支撑件的机构。为了减 缓冲击和/或振动,JP-A-2006-155972提出了在固定螺丝和支撑件之间插入减震 块(silent block),例如硅胶垫圈。减震块相对较重,这是不利的,特别是在试 图最大程度地减轻发送到太空中的设备的重量的航空航天领域内。此外,制备 减震块的合成材料还不能令人满意地将继电器所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支撑件(减 震块固定在该支撑件上)。这对于太空设备尤其不利,因为当继电器置于真空中 时,热量仅仅通过外壳与支撑件之间的接触点之间的传导才会耗散。

作为一种替换,为了阻尼冲击和/或振动,已知可为切换元件配备可移动块。 将可移动块布置成与提供电接触切换的可移动部分形成配重。为了补偿可移动 切换部分进行移动的动态效应,对可移动块进行平衡,但该平衡的建立困难且 棘手。此外,将所述配重与切换元件的移动件进行铰接,这些铰接结具有允许 移动件移动的功能间隙(functional clearance)。在高密度的冲击下,所述可移动 件会进行移动,并会致使产品进行无约束和不想要的切换。

发明内容

通过提出一种用于固定机电继电器的外壳,本发明尤其旨在补救这些缺点, 该外壳重量轻且设计简单,并将继电器产生的热量耗散到外壳的固定支撑件上。

为此,本发明的主题是一种机电继电器外壳,该继电器包含切换元件,所 述切换元件包含用于切换电接触的部件,所述用于切换电接触的部件可沿主方 向进行平移移动,所述外壳包含:

用于容纳所述切换元件的中空主体,

用于将所述主体固定到支撑件上的元件。

每一个固定元件都包含有固定部分,所述固定部分具有支承在支撑件上的 表面和用来固定到支撑件上的机构。所述固定元件还包含有将所述固定部分连 接到所述主体的连接部分,并且所述连接部分设计成可至少沿主方向弯曲变形, 即在平行于继电器的可移动部件进行移动的方向上。

通过本发明,当继电器受到冲击和/或振动所引起的力时,外壳的固定元件 的连接部分弯曲变形,这就通过阻尼减弱了这些力,从而避免切换元件的电接 触进行意外切换。这种外壳质量轻,设计简单且制造便宜。通过允许固定元件 和支撑件之间的直接接触,无需加入诸如减震块之类的阻尼部件,这种外壳就 能令人满意地将切换元件所产生的热量传送到固定的支撑件上。

根据本发明有利的但非必须的方面,采取任何技术上可接受的结合方式, 这种电磁继电器外壳可包括一个或多个下述特征:

所述主体是圆柱形的并且沿平行于主方向的纵向轴线延伸。

所述主体是圆柱形的并且沿垂直于主方向的纵向轴线延伸。

所述外壳是一体式的,所述主体和固定元件形成在单个部件中。

所述主体是圆柱形的并且沿着纵向轴线延伸,且固定部分的支承面平行于 所述主体的纵向轴线。

所述主体是圆柱形的并且沿着纵向轴线延伸,且固定部分的支承面垂直于 所述主体的纵向轴线。

每个固定元件的连接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的横切面是长形的,并具有平行于 主方向测得的宽度,且该宽度小于横切面的长度。

所述外壳包含:

从所述主体的中平面的第一侧延伸的第一固定元件,

相对于中平面,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元件对面的两个第二固定元件。

所述第一固定元件的最大宽度小于所述两个第二固定元件之间的最小距 离。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其包含容纳在如上所述的外壳内的切换元 件。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切换组件,其包含多个固定到支撑件的外壳,以使第一 外壳的第一固定元件被放置在相邻的第二外壳的第二固定元件之间。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支撑组件,其包含这种外壳,另外还包含至 少一个由弹性体制成的元件,用于对外壳主体相对于支撑件的冲击和振动进行 阻尼。

因此,阻尼元件尤其在当继电器受到由冲击和/或振动所产生的力的挤压的 过程中起作用。尽管有固定元件,这些阻尼元件还是减弱了保留在外壳中的压 力,并防止切换元件的电接触进行意外切换。

根据本发明有利的但非必须的方面,采取任何技术上可接受的结合方式, 这种电磁继电器支撑组件可包括一个或多个下述特征:

所述阻尼元件受到机械压力,尤其是在当外壳的主体相对于支撑件沿主方 向进行移动时的挤压过程中。

刚性元件插入在阻尼元件和支撑件之间。

所述刚性元件插入在固定元件的支承面和支撑件之间。

所述刚性元件包含至少一个内置有阻尼元件的中空支撑件。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有利的方面:

每个阻尼元件都是环形的,并围绕相对于中空主体突出的螺柱安装,且位 于围绕该阻尼元件的支撑件的内部。

每个阻尼元件都设置在固定元件所界定的空间外部的支撑件内。

所述阻尼元件沿着主轴线设置在固定元件的固定部分的两侧。

附图说明

借助于以下继电器外壳的六个实例和继电器支撑组件的四个实例的描述, 仅通过实例并参照附图,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并能更清楚地看到本发明 的其它优点,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机电继电器的透视图,所述电磁继电器包含了固定到 支撑件的继电器外壳;

图2是图1的机电继电器的俯视图;

图3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继电器外壳的透视图;

图4是图3的外壳从另一个角度的透视图;

图5示出了一种切换组件,通常称为矩阵图,所述切换组件包含三个继电 器外壳,它们都类似于图3所示的那个,并且都固定在支撑件上;

图6和图7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继电器外壳的透视图和俯视图;

图8和图9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继电器外壳的透视图和俯视图;

图10和图11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继电器外壳的透视图和俯视图;

图12和图13是根据第六实施例的继电器外壳的透视图和俯视图;

图14和图15是根据本发明的支撑组件固定到支撑件的从分解透视的角度、 从俯视的角度和从下方的角度观看到的视图;

图16是图14和图15的支撑组件的主视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支撑组件的透视图;

图18是图17的支撑组件沿着平面XVIII进行切割的局部透视图;

图19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支撑组件的透视图;

图20是图17的支撑组件沿着平面XX切割的局部透视图;

图2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支撑组件的透视图;以及

图22是图21的支撑组件沿着平面XXII进行切割的局部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图2示出了机电继电器1,其包含外壳3以及具有圆形横截面且形 状大致为圆柱形的切换元件2。所述切换元件2包含多个电连接插座22,所述 电连接插座22设置为用于连接电缆,所述电缆用于传输电输入和输出信号,更 具体地,用于传输频率大于1G赫兹的微波频率信号。所述外壳3包含中空主 体4,在该中空主体4内容纳有切换元件2。所述主体4是圆柱形的,具有圆形 的横截面,并沿着纵向几何轴线Z4延伸。所述主体4的第一纵向端部41是开 口的,而主体4的第二纵向端部42由圆形底部进行封闭。所述主体4的开口端 部41包含两个穿通的凸耳4a和4b,这些凸耳设置成用于将切换元件2固定到 外壳3上。

所述主体4的外侧面S4包含两个沿直径相对的结构加强件43a和43b,它 们在端部41和42之间形成平行于轴线Z4沿着主体4的长度方向进行延伸的 外部突起。

外壳3包含四个元件5a1、5a2、5b1和5b2,它们将主体4固定到支撑件6 上。每个固定元件5a1、5a2、5b1和5b2都包含连接部分即凸耳51和固定部分 52。每个凸耳51都将一个加强件43a或43b的一个纵向端部连接到相应的固定 元件5a1、5a2、5b1或5b2的固定部分52上。

外壳3相对于穿过轴线Z4的中平面P3对称,一侧是固定元件5a1和5a2, 另一侧是固定元件5b1和5b2。因此,一侧的固定元件5a1和5a2与另一侧的 固定元件5b1和5b2是沿直径相对的。

每个固定部分52都包含位于支撑件6上的支承面S52。固定元件5a1、5a2、 5b1和5b2的支承面S52与支撑件6之间是直接接触的。因此,外壳3和支撑 件6之间的热量传输得以优化,这使得能够排出切换元件2所产生的热量。

这些支承面S52都是共面的,并且在支承平面P52内延伸,所述支承平面 P52垂直于中平面P3且平行于轴线Z4。每个固定部分52都包含中心孔53,用 作固定元件7例如螺丝的通道,固定元件7仅由图1中其轴线所示。由此,这 些中心孔53和螺丝7构成了将外壳3固定到支撑件6上的机构。当外壳3固定 到扁平的水平支撑件6上时,主体4的轴线Z4水平延伸。

每个凸耳51都在垂直于轴线Z4的平面内沿着几何轴线A51延伸形成肘部。 每个凸耳51都包含近端部分50和远端部分59,所述近端部分50连接到一个 加强件43a或43b的端部,并且垂直于中平面P3横向向外延伸,所述远端部分 59一方面连接到近端部分50,另一方面连接到固定部分52。每个固定元件5a1、 5a2、5b1和5b2的远端部分59都垂直于支承平面P52延伸。

在垂直于轴线A51的平面内,每个凸耳51的横切面都大致成矩形,并具 有宽度为l的小尺寸的两侧,以及长度为L的大尺寸的两侧,其中长度L大于 宽度l。沿着轴线A51,每个切面的宽度l都取向为平行于轴线Z4,而每个切 面的长度L都在垂直于轴线Z4的平面内延伸。这些长度L和l可沿着凸耳51 发生变化,以便对在变形过程中经受的机械力进行分散。

该切换元件2包括至少一个可移动部分(其未在图1中显示),例如电磁致 动器,当该可移动部分被提供电控制信号时,它在所述切换元件2的一些电输 入端之间建立电接触。在运行中,这些可移动部分沿着平行于轴线Z4的主方 向D2在两个方向之间进行平移移动。当切换元件2受到冲击和/或振动时,这 种冲击和/或振动导致以下风险:将可移动部件移动到错误的位置,从而引起元 件2的意外切换。

固定元件5a1、5a2、5b1和5b2的几何形状设计成减弱冲击和/或振动在支 撑件6和主体4之间的传输,特别是在主方向D2上,也就是说平行于轴线Z4 的方向。凸耳51在Z4方向上的刚度小于其在垂直于轴线Z4的方向上的刚度。 这是因为凸耳51的横截面的宽度l取向为平行于轴线Z4,而凸耳51的长度L 取向为在垂直于轴线Z4的平面内。结果,当凸耳51受到平行于轴线Z4的力 时,尤其是受到由冲击和/或振动产生的力时,它们就会在轴线Z4方向上弯曲 变形。另一方面,当凸耳51受到在垂直于轴线Z4的平面内延伸的力时,例如 受到垂直于中平面P3的力时,凸耳51是相对刚性的。因此,凸耳51就耗散了 冲击和/或振动的机械能,同时防止了这种能量传输到外壳3的主体4上。这样, 切换元件2意外切换的风险就减弱了。

图3至图22示出了分别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 七、第八、第九和第十实施例的继电器外壳103、203、303、403、503、603、 703、803和903,其中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元件类似的元件带有相同的数字标 号,分别增加了100、200、300、400、500、600、700、800和900。

因此,每个外壳103、203、303、403、503、603、703、803和903都包含 中空主体104、204、304、404、504、604、704、804或904,在这些中空主体 内部都容纳有切换元件,这里的切换元件类似于切换元件2。每个主体104、204、 304、404、504、604、704、804和904都是圆柱形的且带有圆形横截面,并沿 着纵向的几何轴线Z104、Z204、Z304、Z404、Z504、Z604、Z704、Z804或 Z904延伸。所述主体的第一纵向端部141、241、341、441、541、641、741、 841或941是开口的,而所述主体的第二纵向端部142、242、342、442、542、 642、742、842或942由圆形底部进行封闭。

在下文中,类似于外壳3的外壳103、203、303、403、503、603、703、 803和903的元件将不再进行描述。

不同于图1至图2中的外壳3的主体4,外壳103的主体104通过三个固 定元件105a1、105a2和105c而不是四个固定到支撑件106上。固定元件105a1 和105a2类似于固定元件5a1和5a2,并且每一个都包含一成角度的凸耳151 和一固定部分152。固定元件105a1和105a2位于穿过轴线Z104的中平面P103 的第一侧,相对于中平面P103,固定元件105c与固定元件105a1和105a2是 相对的。

固定元件105c包含两个相同的成角度的凸耳151和151′,它们中的每一个 都将主体104连接到单个固定部分152上,该固定部分152的表面抵靠在支撑 件106上,标示为S152。

固定元件105c的凸耳151与151′比固定元件105a1和105a2的凸耳151更 加相互接近。更具体地,严格地说,固定元件105c的凸耳151和151′的彼此相 对的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d1比固定元件105a1和105a2的凸耳151的彼此相对 的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d2小。另外,严格地说,固定元件105a1和105a2的固 定部分152之间的最小距离d2′比固定元件105c的固定部分152的最大宽度 L152大。距离d1、d2、d2′和宽度L152都是平行于轴线Z104进行测量的。

所述外壳103的功能类似于外壳3的功能,凸耳105a1、105a2和105c设 计成沿轴线Z104弯曲变形。

在图5中,多个外壳103互相并排地固定到支撑件106上,第一外壳103 的固定元件105c设置在相邻的第二外壳103的固定元件105a1和105a2之间, 这些外壳103的纵向轴线Z104都是平行的。因此,就可能形成包含多个继电 器的紧凑矩阵或连接组件。

在图6和图7所示的外壳203的主体204的外侧面S204包含绕轴线Z204 成角度地偏移90°的四个结构加强件234a、243b、243c和243d,它们在主体204 的整个长度上延伸,平行于轴线Z204,并形成了突出部。

所述外壳203通过成角度地偏移90°的四个固定元件205a、205b、205c和 205d固定到支撑件206上,每个固定元件都连接到加强件234a、243b、243c 和243d中的一个上。每个固定元件205a、205b、205c和205d都包含有连接部 分251和固定部分252。每个连接部分251都将加强件234a、243b、243c和243d 中的一个的纵向端部之一连接到相应的固定元件205a、205b、205c和205d的 固定部分252上。

每个固定元件252都包含与支撑件206接触的支承面S252。这些支承面 S252是共面的,并在支承平面P252内延伸。每个固定部分252都包含用作固 定螺丝(未示出)的通道的中心孔253。不同于外壳3和103,外壳203的固定 元件205a、205b、205c和205d的支承面S252垂直于主体204的纵向轴线Z204。 因此,当外壳203固定到水平的支撑件206上时,轴线Z204是竖直的。

每个连接部分251都包含两个成角度的凸耳254和255、以及纵向分支256。 每个连接元件251的两个凸耳254和255是平行的,并且每一个凸耳都将相应 的结构加强件234a、243b、243c或243d的一个端部连接到相应的分支256上。 这样,每一个分支256都将相应的两个凸耳254和255连接到固定部分252上。

在垂直于轴线Z204的平面内,每一个凸耳254和255都沿几何轴线A254 或A255延伸,并形成肘部。每个凸耳254和255都包含近端部分250和远端 部分259,所述近端部分250连接到加强件123a、243b、243c或243d中的一 个的端部上,同时径向向外延伸,所述远端部分259一方面连接到近端部250 上,另一方面连接到分支256上。每个固定元件205a、205b、205c和205d的 远端部分259都沿直辐射方向延伸,换句话说,沿着圆周方向延伸。

在垂直于轴线A254或A255的平面内,每个凸耳254和255的横切面都大 致成矩形,并具有宽度为l的小尺寸的两侧,以及长度为L的大尺寸的两侧, 其中长度L大于宽度l。沿着轴线A254或A255,每个切面的宽度l都取向为 平行于轴线Z204,而每个切面的长度L都在垂直于轴线Z204的平面内延伸。

垂直于轴线Z204,每个分支256的横切面都是正方形或“L”形,并包含第 一壁257,所述第一壁257沿直辐射的方向延伸,这与相应的固定元件205a、 205b、205c和205d的两个凸耳254和255是一致的。每个分支256还包括沿 径向方向延伸的并垂直于第一壁257的第二壁258。

容纳在外壳203中的所述切换元件包含至少一个可移动部分(未示出),当 可移动部分被提供电控制信号时,它在多个电输入端之间选择性地建立电接触。 在运行中,这些可移动部分以两种方式沿着平行于轴线Z204的主方向D2进行 平移移动。当外壳202受到冲击和/或振动时,这种冲击和/或振动导致以下风险: 将可移动部件移动到错误的位置,从而引起切换元件202的意外切换。

固定元件205a、205b、205c和205d的几何形状设计成用来减弱冲击和/或 振动在支撑件206和主体204之间的传输,特别是在可移动部分移动的主方向 D2上,也就是说沿着轴线Z204的方向。这是因为凸耳254和255的横截面的 宽度l取向为平行于轴线Z204,而凸耳254和255的长度L的取向为在垂直于 轴线Z204的平面内,结果,当凸耳254和255受到平行于轴线Z204的力时, 尤其是受到由冲击和/或振动产生的力时,它们就会在轴线Z204方向上弯曲变 形。因此,凸耳254和255就耗散了冲击和/或振动的机械能,同时防止了这种 能量传输到外壳203的主体204上。这样,切换元件意外切换的风险就减弱了。

图8和图9所示的外壳303除了包含三个绕轴线Z304成角度地偏移120° 的固定元件305a、305b和305c,而不是四个外,是类似于图6和图7的外壳 203的,并且每一个固定元件都连接到外壳303的主体304上。如在前面的实 施例中一样,固定元件352具有抵靠在支撑件上并垂直于轴线Z304的表面 S352。

外壳303的功能与外壳203的功能类似,凸耳305a、305b和305c设计成 沿轴线Z304弯曲变形。

图10和图11中所示的外壳403设计成通过绕轴线Z403成角度地偏移90° 的四个固定元件405a、405b、405c和405d固定到支撑件(未示出)上。在封 闭端442,主体404的外侧面S404包含环形的结构加强件443,该结构加强件 443在主体404的周边形成了突出部。所述固定元件405a、405b、405c和405d 与周边加强件443相连接,且每一个固定元件都包含有连接部分451和固定部 分452。每个连接部分451都将周边加强件443连接到相应的固定元件405a、 405b、405c和405d的固定部分452上。

每个固定元件452都包含设计成与支撑件相接触的支承面S452。这些支承 面S452都是共面的,并在垂直于主体404的纵向轴线Z404的支承平面P452 内延伸。因此,当外壳403固定到水平的支撑件406上时,轴线Z404是竖直 的。

每个连接部分451都包含成角度的凸耳454、以及与轴线Z404平行的纵向 分支456。每个凸耳454都将结构加强件443连接到相应的分支256上。这样, 每个分支456都将相应的凸耳454连接到固定部分452上。

在垂直于轴线Z404的平面内,每个凸耳454都沿几何轴线A451延伸并形 成肘部。每个凸耳454都包含近端部分450和远端部分459,该近端部分450 连接到加强件443上并径向向外延伸,该远端部分459一方面与近端部分450 相连接,另一方面与分支456相连接。每个固定元件405a、405b、405c和405d 的远端部分459都沿直辐射方向延伸,换句话说,沿圆周方向延伸。

在垂直于轴线A451的平面内,每个凸耳454的横切面都大致成矩形,并 具有宽度为l的小尺寸的两侧,以及具有长度为L的大尺寸的两侧,其中长度 L大于宽度l。沿着轴线A451,每个切面的宽度都取向为平行于轴线Z404,而 每个切面的长度L在垂直于轴线Z404的平面内延伸。

每个分支456的横切面也是矩形的,并具有宽度为l的小尺寸的两侧,以 及长度为L的大尺寸的两侧,其中长度L大于宽度l。每个切面的宽度l都取向 为沿着直辐射方向,每个切面的长度L都取向为沿着径向方向。

继电器402包含至少一个可移动部分(未示出),在运行中,所述可移动部 分以两种方式沿平行于轴线Z404的主方向D2进行平移移动。

固定元件405a、405b、405c和405d的几何形状设计成用来减弱冲击和/或 振动在支撑件和主体404之间的传输,特别是在与可移动部分移动的主方向D2 平行的方向上,也就是说沿着轴线Z404的方向。

这是因为凸耳454的横截面的宽度l取向为平行于轴线Z404,而凸耳454 的长度L的取向为在垂直于轴线Z204的平面内,结果,当凸耳454受到平行 于轴线Z404的力时,尤其是受到由冲击和/或振动产生的力时,它们就会在轴 线Z404方向上弯曲变形。因此,凸耳454就耗散了冲击和/或振动的机械能, 同时防止了这种能量传输到外壳403的主体404上。这样,继电器402的意外 切换的风险就减弱了。

图12和图13中所示的外壳503除了包含三个固定元件505a、505b和505c, 而不是四个外,与图10和图11中所示的外壳403是类似的,其中,固定元件 505a、505b和505c绕轴线Z504成角度地偏移120°,且每个都连接到外壳503 的主体504上。固定元件552具有垂直于轴线Z504的支承面S552。

外壳503的功能类似于外壳403的功能,凸耳505a、505b和505c设计成 沿轴线Z504弯曲变形。

图14至图16示出了一种机电继电器601,其包含有固定在支撑件606上 的支撑组件608,以及仅在图14中示出的切换元件2。

支撑组件608包含外壳603、底座610和三个阻尼元件609a、609b和609c, 该阻尼元件由柔性材料制成,该柔性材料在继电器601的使用情形中具有弹性, 也就是说,在这些情形中该阻尼元件具有小于100邵氏A的硬度。阻尼元件 609a、609b和609c由诸如硅胶之类的弹性体制成,可选地带有颗粒填料。

外壳603包含内部容纳有切换元件2的中空主体604。该主体604是圆柱 形的,具有圆形的横截面,并沿纵向的几何轴线Z604延伸。

外壳603包含四个用于将主体604固定到支撑件606上的元件605a1、 605a2、605b1和605b2,它们类似于外壳1的固定元件5a1、5a2、5b1和5b2。 每个固定元件605a1、605a2、605b1和605b2都包含连接部分即凸耳651和固 定部分652。

外壳603相对于穿过轴线Z604的纵向中平面P603对称。

每个固定部分652都包含有位于底座106上的扁平的支承面S652。固定元 件605a1、605a2、605b1和605b2的支承面S652与底座610直接接触,所述底 座610搁置在支撑件606上。因此,外壳603和支撑件606之间的热量传输得 到了优化,这使得能够排出由切换元件2所产生的热量。

这些支承面S652都是共面的,并在垂直于中平面P603且平行于轴线Z604 的支承面P652内延伸。每个固定部分652都包含有中心孔653,该中心孔653 用作诸如螺丝等的固定元件7的通道,在图16内仅由其轴线表示。因此,孔 653和螺丝7构成了将外壳603固定在支撑件606上的机构。当外壳603固定 到扁平的水平支撑件606上时,主体604的轴线Z604沿水平方向延伸。

在垂直于轴线Z604的平面内,每个凸耳651都沿几何轴线A651延伸并形 成肘部。每个凸耳651都包含有近端部分650和远端部分659,该近端部分650 与加强件643a或643b中的一个的端部相连接,并垂直于中平面P603横向向外 延伸,该远端部分659一方面与近端部分650相连接,另一方面与固定部分652 相连接。每个固定元件605a1、605a2、605b1和605b2的远端部分659都垂直 于支承平面P652延伸。

在垂直于轴线A651的平面内,每个凸耳651的横切面都大致成矩形,并 具有宽度为l的小尺寸的两侧,以及长度为L的大尺寸的两侧,其中长度L大 于宽度l。沿着轴线A651,每个切面的宽度l都取向为平行于轴线Z604,而每 个切面的长度L都在垂直于轴线Z604的平面内延伸。这些长度L和l可沿着 凸耳651发生变化,以便对在变形过程中经受的机械力进行分散。

在支承平面P652和纵向平面P603之间的相交处,外壳603的主体604的 外侧面S604上设置有三个具有圆形横截面的螺柱(stud)644a、644b和644c, 该三个螺柱644a、644b和644c互相对齐,且平行于轴线Z604并沿支撑件606 的方向向下伸出。螺柱644a、644b和644c是相同的,但在变型方案中,它们 可以是不同的。

可选地,每个螺柱644a、644b和644c的中心部分都被挖空,特别是为了 减少外壳603的质量,并且中心部分限定了中空容积V644

每个阻尼元件609a、609b和609c都呈环状,其内径与螺柱644a、644b、 644c的外径大致相等。因此,阻尼元件609a、609b和609c分别装配在螺柱644a、 644b和644c上,并带有小的功能间隙。

底座610大致是扁平的,基本在支承平面P652内延伸并持平地搁置在支撑 件606上。底座610由刚性金属材料如铝合金制成。底座610包含中心纵向部 分611和底部614,该中心纵向部分611上设置有三个圆形支撑件612a、612b 和612c,每一个圆形支撑件都包含有垂直于支承平面P652的圆形侧壁613,该 底部614平行于支承平面P652。支撑件612a、612b和612c相互对齐并平行于 轴线Z604,并与螺柱644a、644b和644c相对。侧壁613的内径与阻尼元件609a、 609b和609c的外径大致相等,所述阻尼元件609a、609b和609c分别设置在支 撑件612a、612b和612c的内部,抵靠在支撑件612a、612b和612c的底部614, 并带有小的功能间隙。根据一个新示出的替代方案,支撑件612a、612b和612c 可以不必彼此对齐并平行于轴线Z604。

底座610包含多个分支615,这些分支从中心部分611横向延伸,并连接 到四个固定凸耳616a1、616a2、616b1和616b2上,每个固定凸耳都包含有孔 617。因此,在分支615之间界定出了空白区域,这在要求质量必须是最小的应 用领域中是特别有利的,如航空航天领域。在一种变型方案中,底座610是实 心的。

外壳603的支承面S652抵靠在底座610的凸耳616a1、616a2、616b1和 616b2上。每个固定元件也穿过支撑件606的底座610上的一个孔617。这些孔 617和固定元件7构成了将底座610固定到支撑件606上的机构。底座610插 入在外壳603的支承面S652与支撑件606之间,并与支承面S652和支撑件606 相接触。

每个阻尼元件609a、609b和609c向下由支撑件612a、612b和612c的底 部614平移锁定,向上由外壳603的主体604的外侧面S604平移锁定,并由支 撑件612a、612b和612c的侧壁613在侧面锁定。

固定元件605a1、605a2、605b1和605b2的几何形状都设计成用来减弱冲 击和/或振动在支撑件606和主体604之间的传输,特别是在主轴线D2的方向 上,也就是说在平行于轴线Z604的方向上。因此,凸耳651可以耗散由冲击 和/或振动产生的机械能,降低这种能量向外壳603的主体604的传输。这样, 切换元件2意外切换的风险就降低了。

所述凸耳651基本上阻尼了冲击的影响,但是它们的弹性趋向于产生高振 动共振,尤其是在低频下更是如此。所述阻尼元件609a、609b和609c就其本 身而言,产生粘性和弹性阻尼作用,对低振动频率尤其有效,这就减弱了由凸 耳651产生的振动共振。

当外壳603在冲击和/或振动的作用下,沿主轴线D2相对于支撑件606朝 着一个方向或另一个方向移动时,所述螺柱644a、644b和644c将所述阻尼元 件609a、609b和609c挤压向所述支撑件612a、612b和612c的侧壁613。所述 阻尼元件609a、609b和609c在挤压过程中主要受到机械压力,这耗散了冲击 和/或振动所产生的能量,尤其是在低频下更是如此。

这样,所述凸耳651和所述阻尼元件609a、609b和609c一起对所述冲击 和振动产生了的有效的阻尼作用,这有效地降低了切换元件2意外切换的风险。

图17至图22示出了支撑组件708、808和908,它们挤压阻尼元件,这些 阻尼元件也是由弹性材料制成的,该弹性材料在电磁继电器的使用情形中具有 弹性,所述电磁继电器包含这些组件中的一个。

图17和图18中所示的所述支撑组件708的外壳703类似于所述外壳603。 所述支撑组件708包含四个平行六面体形的阻尼元件709a1,709b1,709a2和 709b2以及底座710,所述底座710包含两个分离的刚性部分710a和710b,它 们有着类似的几何形状。

所述底座710的第一部分710a设置成与固定元件705a2和705b2齐平,并 且与所述外壳703的主体704的开口端部741位于同一侧,而所述底座710的 第二部分710b与所述固定元件705a1和705b1在同一水平面上,并与在封闭的 元件742位于同一侧。

每个部分710a和710b都包含平板715,该平板715在支承平面P752内延 伸,并且所述固定元件705a1、705b1、705a2和705b2的支承面S752抵靠在该 支承平面上。每个部分710a和710b都包含两个孔717,用作所述固定元件7 的通道。所述底座710的部分710a设有两个直立件711a2和711b2。所述底座 710的部分710b设置有两个另外的直立件711a1和711b1。所述直立件711a1、 711a2、711b1和711b2垂直于所述板715,且每一个直立件都包含有加强肋711c, 用于增加直立件沿轴线Z704的抗弯强度。

每一个直立件711a1、711a2、711b1和711b2的顶部都包含有中空的支撑 件712a1、712a2、712b1和712b2,阻尼元件709a1、709a2、709b1或709b2 设置在这些中空的支撑件内。这样确定所述支撑件712a1、712a2、712b1和712b2 的深度:使得每个阻尼元件的一部分伸到其支撑件的外面。

所述阻尼元件709a1、709a2、709b1或709b2位于一空间的外面,所述空 间一方面是由所述固定元件705a1和705b1界定出来的,另一方面是由所述固 定元件705a2和705b2界定出来的。

所述支撑件712a1、712a2、712b1和712b2在所述外壳703的一个端部741 或742的方向上是开口的,从而每个阻尼元件709a1、709a2、709b1和709b2 都与所述外壳703的的固定部分705a1、705a2,705b1或705b2中的一个的近 端部分750相接触。

所述外壳703的功能类似于所述外壳603的功能,所述凸耳705a1、705b1、 705a2和705b2设计成沿所述轴线Z704弯曲变形。

由底座710的第一部分710a所支撑的阻尼元件709a2和709b2对外壳703 的主体704的振动进行阻尼,这是沿主方向D2按第一种方式进行的,即在图 17中朝右,而所述阻尼元件709a1和709a2对所述主体704的振动进行阻尼是 沿主方向D2按另一种方式进行的,即在该图中朝左。

图19和图20所示的支撑组件808包含外壳803,该外壳803与外壳603 区别在于有两个横向螺柱844a与844b位于所述主体804的结构加强件843a和 843b的中间,并垂直于所述外壳803的纵向平面P803相对于外壳803突出。每 个螺柱844a和844b上都装配有环形阻尼元件809a或809b。

所述支撑组件808包含两个刚性支承件810a和810b,该刚性支承件810a 和810b横向地设置在所述外壳803的主体804的两侧。所述支承件810a在所 述外壳803的固定元件805a1和805a2之间延伸,而所述支承件810b在固定元 件805b1和805b2之间延伸。

每个支承件810a和801b都包含平板815a或815b,该平板搁置在所述外 壳803的固定元件805a1和805a2或805b1和805b2的固定部分852上。

每个支承件810a和810b都包含有垂直壁811a或811b,该垂直壁将所述板 815a或815b连接到支撑件812a或812b上。每一个阻尼元件809a和809b都容 纳在所述支撑件812a和812b中的一个内,所述阻尼元件809a和809b的一部 分突出到支撑件812a和812b的外面,并与所述外壳803的加强件843a和843b 相接触。

每个支承件810a和810b的板815a或815b都包含有用作固定元件7的通 道的两个孔817。

所述外壳803的功能类似于所述外壳603的壳体,凸耳805a1、805a2、805b1 和805b2设计成沿轴线Z804弯曲变形。

所述阻尼元件809a和809b在主方向D2上以两种方式对所述外壳803的 主体804的振动进行阻尼。

图21和图22中的支撑组件908与支撑组件608、708和808是不同的,尤 其可以通过外壳904的轴线Z904的取向和主方向D2的取向进行区分,它们在 运行时都是竖直的。

外壳903包含四个固定元件905a1、905a2、905b1和905b2。所述固定元 件905a2和905b2与外壳603的固定元件605a2和605b2是相同的。每个固定 元件905a1和905b1都包含连接部分951以及固定部分952,该连接部分951 相对于固定元件905a2和905b2相对较短且结实,所述固定部分952包含两个 垂直于轴线Z904且彼此相对的支承面S952和S’952。

所述外壳903固定在支撑件906上,所述支撑件906包含水平壁961和竖 直壁962,两个壁是垂直的。所述外壳903的凸耳905a2和905b2抵靠在垂直 壁962上。固定元件7例如螺丝用于将这些凸耳905a2和905b2固定到支撑件 906上。

借助于阻尼组件即减震块910a或910b,所述凸耳905a1和905b1中的每 一个都固定到所述支撑件906的水平壁961上,所述阻尼组件包含两个环状的 阻尼元件909a1和909’a1或909b1和909’b1以及刚性支撑件,所述刚性支撑件 的形成首先是通过使用衬圈对第一管状件910a1或910b1的一端进行延伸,其 次是通过将垫圈910’a1或910’b1抵靠在与衬圈相对的管状件910a1或910b1 的端部。

附加的固定元件7例如螺丝用来将凸耳905a1和905b1和所述减震块910a 和910b固定到支撑件906上。所述固定元件7通过所述固定元件905a1和905b1 中的孔953,并通过在支撑件906中形成的孔917,穿过部件910a1、910’a1、 910b1和910’b1。

每个减震块910a和910b的阻尼元件909a1、909’a1、909b1和909’b1都沿 主方向D2设置在固定元件905a1和905b1的固定部分952的两侧。每个阻尼 元件909a1、909’a1、909b1和909’b1都包含外周凹槽991,当这两个阻尼元件 层叠时,该外周凹槽991形成狭槽,所述固定部分952的孔953的外周在该狭 槽内部延伸。

所述阻尼元件909a1和909’a1,或阻尼元件909b1和909’b1,被锁定在第 一部件910a1或910b1的衬圈与减震块910a和910b的垫圈910’a1或910’b1 之间。

外壳903的功能类似于外壳3的功能,凸耳905a2和905b2设计成沿着轴 线Z904弯曲变形。

阻尼元件909a1、909’a1、909b1和909’b1沿所述主方向D2以两种方式对 振动进行阻尼。

当所述外壳903趋向于朝着支撑件906的水平壁961的方向向下移动时, 固定部分952对阻尼元件909’a1和909’b1进行挤压,所述阻尼元件909’a1和 909’b1抵靠在垫圈910’a1和910’b1上。

当所述外壳903趋向于相对于支撑件906的水平壁961的方向向上移动时, 固定部分952对所述阻尼元件909a1和909b1进行挤压,所述阻尼元件909a1 和909b1抵靠在第一部件的衬圈910a1和910b1上。

在图14至16中外壳603的一种未示出的变型中,固定元件没有相对于纵 向中平面P603对称分布。例如,外壳可仅包含三个固定元件,其中一个位于平 面P603的第一侧,而其它两个位于另一侧。

外壳3、103、203、303、403、503、603、703、803和903是一体式的, 也就是说形成在单个部件中。外壳可以通过例如加工材料块进行制造。不需要 附加的部件就可以实现对冲击和振动的阻尼,这样简化了它们的制造并且增加 它们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通过示例的方式,外壳3、103、203、303、403、503、603、703、803和 903由具有令人满意的机械特性的铝合金制得。作为一种替换,外壳可以使用 钛合金或铍铜合金(CuBe2)或钢进行制造。任选地,所选择的材料可以包括碳纤 维。

在未示出的一种变型方案中,主体4、凸耳51和/或固定部分52由分离的 部件制成,然后通过例如粘合剂粘接、焊接或螺接组装在一起。

在未示出的变型方案中,主体4是具有任意横截面的圆柱体,例如棱柱形 的。所述主体4也可以不是圆柱形的。

在一种变型方案中,切换元件2的可移动部分沿一主方向移动,该主方向 不与外壳3的主体4的纵向轴线Z4平行,例如该主方向可以是垂直于所述纵 向轴线Z4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凸耳51设计成在可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上 弯曲变形。于是,凸耳51在这个移动方向上具有低刚度,而在移动方向的垂直 方向上具有较大的刚性。

在未示出的一种变型方案中,凸耳51的横切面不是矩形的,其具有的横截 面的几何形状设计成至少沿主方向D2弯曲变形,例如长形的横截面。

在未示出的一种变型方案中,外壳203、303、403和503的固定元件并未 成角度均匀的方式分布在外壳的圆周上。

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所描述的实施例的技术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至少 可部分地进行组合。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