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具有增升襟翼的翼型机翼

具有增升襟翼的翼型机翼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翼型机翼(T),其具有主机翼和增升襟翼(K),增升襟翼(K)通过沿翼型机翼(T)的翼展方向并排布置的至少两个调整机构(10a,10b)可移动地布置在翼型机翼(T)上,调整机构(10)中的每一个具有穿过公共极点(P)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旋转轴线(A11,A12,A13;A21,A22,A23),在增升襟翼(K)的调整过程中,公共极点(P)相对于主机翼的位置固定。根据本发明:翼型机翼(T)具有驱动装置(50),驱动装置(50)包括安装在主机翼(H)上的驱动模块(51)和能够相对于驱动模块运动并联接至增升襟翼(K)的杆(52);并且翼型机翼(T)具有用于限制增升襟翼(K)的最大展开位置的止动装置(60,70)。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4-05-21

    授权

    授权

  • 2012-04-1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4C9/06 申请日:2010032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02-2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专利申请要求均已于2009年3月27日递交的德国专利申请DE 10  2009 015 397.7和美国临时专利申请61/164,044的优先权日。在此,这些专 利申请的公开内容以参引方式并入本专利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主机翼和可移动地布置在主机翼上的增升襟 翼的翼型机翼。

背景技术

根据DE 10 2005 044 549 B4可知,具有主机翼和增升襟翼的翼型机 翼是已知技术;增升襟翼通过沿翼型机翼的翼展方向并排布置的至少两 个调整机构可移动地布置在翼型机翼上,其中,每个调整机构由构造有 联接在一起的调整杆,形成三条铰接轴线,这三条铰接轴线的方向在公 共极点处交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主机翼和可移动地布置在主机翼上 的增升襟翼的翼型机翼,其调整装置在运动学上得到优化。

该目的是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的特征来实现的。引用权利要求1的 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了其它形式的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翼型机翼设置有主机翼和增升襟翼,增升襟翼通过沿 翼型机翼的翼展方向并排布置的至少两个调整机构可移动地布置。在 此,每个调整机构包括:

■第一调整杆,该第一调整杆经由第一旋转联接件铰接至主机翼, 形成第一旋转轴线,

■第二调整杆,该第二调整杆经由第二旋转联接件铰接至增升襟翼, 形成第二旋转轴线,

■中心联接件,该中心联接件将第一调整杆与第二调整杆联接在一 起,形成第三旋转轴线,

其中,第一旋转轴线、第二旋转轴线和第三旋转轴线穿过公共极点, 当增升襟翼相对于主机翼的位置调整时,公共极点固定。根据本发明, 翼型机翼具体具有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具有安装在主机翼上的驱动模 块和能够相对于驱动模块运动的驱动杆,驱动杆联接至增升襟翼。此外, 在此具体进行设置,以使得翼型机翼具有止动装置,以限制增升襟翼的 最大展开位置。

总之,增升襟翼可以是前缘襟翼,并且具体可以是在其收起位置处 靠着主机翼的下侧的克鲁格襟翼,或者具体可以是缝翼,增升襟翼可以沿 着弯曲行进路径在收起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移动。可替代地或另外地,增 升襟翼还可以设计为后缘襟翼。

此外,驱动装置可以设计为线性驱动器或者旋转驱动器。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翼型机翼还可以包括止动装置,以限制对应的调 整机构的最大展开位置。根据实施方式的第一示例,止动装置可以构造有 在第一调整杆与第二调整杆之间起作用的止动杆,止动杆与第一调整杆或 第二调整杆一体地构成并作为第一调整杆或第二调整杆的沿朝向第二轴 线或第一轴线的方向的延伸部,并且,止动杆被配置成使得可以由第二调 整杆或第一调整杆上的支承装置将止动杆的自由端带入止动位置,以限定 对应的调整机构的最大展开位置。

可替代地或另外地,止动装置还可以构造有用于限制增升襟翼的最大 展开位置的止动杆,其中,止动杆与第一调整杆或主机翼的配件一体地构 成、并作为第一调整杆或主机翼的配件的沿朝向主机翼的配件或第三联接 件的方向的延伸部,并且,止动杆被配置成使得可以由主机翼的配件或第 一调整杆将止动杆的自由端带入止动位置,以限定对应的调整机构的最大 展开位置。

可替代地或另外地,止动装置还可以构造有用于限制增升襟翼的最大 展开位置的止动杆,其中,止动杆与第二调整杆或主机翼的配件一体地构 成、并作为第二调整杆或主机翼的配件的沿在朝向主机翼的配件或第三联 接件的方向的延伸部,并且,止动杆被配置成使得可以由主机翼的配件或 第二调整杆将止动杆的自由端带入止动位置,以限定对应的调整机构的最 大展开位置。

止动装置总体上可以被构造成使得该止动装置限制前缘襟翼的最大展 开位置,从而使得调整杆的作用方向相对彼此具有小于180度的角度。

也可以进行设置以使得弹簧装置与止动杆共同作用,该弹簧装置具体 可以布置在止动杆与杆之间。弹簧装置被布置和构造成使其向对应的调整 机构,即调整机构的杆上施加恢复力,调整机构,即调整机构的杆借助该 恢复力移动到其收起位置中。弹簧装置也可以被设置和构造成在对应的调 整机构达到最大展开位置时执行对该调整机构的缓冲功能。

附图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示例,其中: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布置在翼型机翼上的增升襟翼的实施方 式示例的节段部分的示意性透视图,该增升襟翼为处于展开位置的前缘 襟翼的形式,其布置在主机翼上使得能够通过两个调整机构来移动该增 升襟翼,

图2示出处于展开位置的其中一个调整机构的俯视图,其示意性地 示出调整机构的运动学构思,

图3示出对前缘襟翼的最大展开位置进行限制的止动装置的实施方 式示例的横截面图,以及

图4示出对前缘襟翼的最大展开位置进行限制的止动装置的实施方 式的另一示例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翼型机翼T的实施方式的示意性示例, 该翼型机翼T具有带增升襟翼K的主机翼。增升襟翼K通过调整装置 10布置在主机翼上,调整装置10具有沿主机翼的翼展方向H-SW或沿 增升襟翼K的翼展方向K-SW并排布置的至少两个调整机构10a、10b。 根据本发明,增升襟翼K可以是前缘襟翼K1或者后缘襟翼。

在图1中,增升襟翼K是设计为缝翼的前缘襟翼K1。根据本发明, 前缘襟翼K1还可以是在其收起位置处靠着主机翼的下侧H1布置的克 鲁格(Krüger)襟翼。在图1中,前缘襟翼K1表现为展开位置。在图1 中,两个调整机构10a、10b显示在表示主机翼和前缘襟翼K1的节段部分 上,以示出本发明的功能原理。图1中还包含了:主机翼的坐标系,其中 具有主机翼翼展方向H-SW、主机翼翼弦方向H-T和主机翼厚度方向H-D 作为坐标轴;以及增升襟翼K的坐标系,其中具有增升襟翼翼展方向 K-SW、增升襟翼翼弦方向K-T和增升襟翼厚度方向K-D作为坐标轴。

增升襟翼,即前缘襟翼,被布置成使其可以通过主机翼上的至少两个 调整机构来在收起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移动。在图1中,示出了展开位置 的前缘襟翼,其中,所示出的展开位置不是增升襟翼K——即前缘襟翼 K1——的最大展开位置。

从图1可知,调整装置10的调整机构10a具有:

■第一调整杆11,该第一调整杆11经由第一旋转联接件13铰接至主 机翼,形成第一旋转轴线A11,其中,第一旋转联接件13的旋转轴线A11 相对于主机翼翼展方向H-SW和主机翼翼弦方向H-T横向地或以一定角度 延伸,

■第二调整杆12,该第二调整杆12经由第二旋转联接件14铰接至增 升襟翼K,即前缘襟翼K1,形成第二旋转轴线A12,其中,第二旋转联 接件14的旋转轴线A12相对于增升襟翼翼展方向K-SW和增升襟翼厚度 方向K-D横向地或以一定角度延伸,

■中心联接件15,该中心联接件15将第一调整杆11与第二调整杆12 联接在一起,形成第三旋转轴线A13。

根据本发明,第一调整机构10a的第一旋转轴线A11、第二旋转轴线 A12和第三旋转轴线A13的方向在公共极点P处交汇,当增升襟翼K相 对于主机翼的位置调整时,公共极点P固定,即该公共极点P独立于增升 襟翼K,即前缘襟翼K1。通过这种方式,当增升襟翼K从其收起位置移 动至其展开位置时,以及相反情况,增升襟翼K相对于主机翼进行呈圆弧 形路径的移动。

从图1还可以看出,调整装置10的第二调整机构10b具有:

■第一调整杆21,该第一调整杆21经由第一旋转联接件23铰接至主 机翼,形成第一旋转轴线A21,其中,第一旋转联接件23的旋转轴线A21 相对于主机翼翼展方向H-SW和主机翼翼弦方向H-T横向地或以一定角度 延神,

■第二调整杆22,该第二调整杆22经由第二旋转联接件24铰接至增 升襟翼K,即前缘襟翼K1,形成第二旋转轴线A22,其中,第二旋转联 接件24的旋转轴线A22相对于增升襟翼翼展方向K-SW和增升襟翼厚度 方向K-D横向地或以一定角度延伸,

■中心联接件25,该中心联接件25将第一调整杆21与第二调整杆22 联接在一起,形成第三旋转轴线A23。

根据本发明,第二调整机构10b的第一旋转轴线A21、第二旋转轴线 A22和第三旋转轴线A23的方向在公共极点P处交汇,当增升襟翼K相 对于主机翼的位置调整时,公共极点P固定,即该公共极点P独立于增升 襟翼K,即前缘襟翼K1。

在图2中,以示例方式示意性地示出第一调整机构10a,以示出运 动学构思。

根据本发明,进行设置以使得:

■翼型机翼T具有驱动装置50,该驱动装置50具有安装在主机翼 上的驱动模块51和能够相对于驱动模块移动的驱动杆52,驱动杆52 联接至增升襟翼K,并且

■翼型机翼T具有止动装置60以限制增升襟翼K——即前缘襟翼 K1——的最大展开位置。

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特征,发生驱动与在调整机构和增升襟翼K中产 生的约束力的运动学分离;这些力起因于调整力、以及由飞行中产生的 空气动力学力而导致的增升襟翼的弯曲。

驱动装置50可以由线性驱动器或者旋转驱动器构成。

止动装置可以以多种方式设计并且具体具有止动杆。止动装置可以 设置在调整装置10的仅一个调整机构、多个调整机构、或者所有调整 机构上。图3和图4都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止动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示例, 其中,所示出的止动装置的这些实施方式示例在第一调整杆11与第二 调整杆12之间起作用,使得第一调整杆11和第二调整杆12的作用线 W11或W12在最大展开位置中彼此成角度α,这限定了止动装置。在 这种情况下,第一调整杆12或第二调整杆22的作用线应分别理解为第 一轴线A11、A21与第三轴线A13、A23之间或者第三轴线A12、A22 与第二轴线A12、A22之间的连接线。

图3示出第一调整机构10a的止动装置60的实施方式示例的横截 面图,其中,可替代地或另外地,该实施方式示例的特征还可以设置在 第二调整机构10b上。在所示出的实施方式示例中,在调整机构上设置 有止动杆,以使其在第一调整机构11与第二调整机构12之间起作用。 为此,在所示出的实施方式示例中,止动杆16布置在第一调整杆11上。

止动杆61与第一调整杆11一体地构成并作为第一调整杆11的沿朝 向第二轴线A2的方向的延伸部。当增升襟翼K的展开位置为最大时, 即当增升襟翼K定位在其最大展开位置时,止动杆61的自由端62被设 置成靠着第二调整杆12的顶面12a。可在第二调整杆12上设置支承装 置——特别是支承板63形式的支承装置——作为相对表面,当调整机 构10a定位在最大展开位置时止动杆61靠在该相对表面上。

可替代这种形式的实施方式地、或者除了这种形式的实施方式外, 止动杆16还可以布置在第二调整杆12上。在此,以与止动杆布置在第 一调整杆11上的前述实施方式示例中类似的方式形成其特征。

可替代地或另外地,止动装置60、70还可以包括有用于限制增升 襟翼K的最大展开位置的止动杆61、71,使其在增升襟翼K与第二调 整杆12、22之间和/或在主机翼与第一调整杆11、21之间起作用。

在第一替代方案中,止动杆61、71与第二调整杆12、22或者与增 升襟翼K的配件一体地构成、并作为第二调整杆12、22或者增升襟翼 K的配件的沿朝向增升襟翼K的配件或者朝向第三联接件13、23的方 向的延伸部,并且,止动杆61、71被配置成使得可以用增升襟翼K的 配件将或第二调整杆12、22将止动杆61、71的自由端62、72带入止 动位置,以限定对应的调整机构10a、10b的最大展开位置。

在第二替代方案中,止动杆61、71与对应的第一调整杆11、12或 者与主机翼的配件一体地构成、并作为第一调整杆11、12或者主机翼 的配件的沿朝向主机翼的配件或者朝向第三联接件13、23的方向的延 伸部,并且,止动杆61、71被配置成使得可以用主机翼的配件或者第 一调整杆11、21将止动杆61、71的自由端62、72带入止动位置,以 限定对应的调整机构10a、10b的最大展开位置。

根据本发明,止动装置可以被配置成使得止动装置60、70限制前 缘襟翼的最大展开位置,从而使得调整杆的作用方向W11、W12相对 于彼此的角度小于180度,例如最大为179度。

总之,止动杆61可以设置有弹簧装置65,弹簧装置65具体可以设计 为止动杆61的横截面的渐缩部。从而在根据图3的实施方式示例中实现 了以下效果:在调整装置10达到其最大展开位置的状态下,例如,在止 动杆61的自由端与第二调整杆或者与第二调整杆的支承板63相接触的状 态下,由此产生的止动力矩和止动力由止动杆61以弹簧形式吸收。这样, 使得当达到调整装置或对应调整机构的最大展开位置时调整杆11、12的止 动件设置有弹簧式吸收路径并使得止动力最小化。这样,可以减小在止动 件达到最大展开位置时出现的最大力,并且可以优化结构的尺寸。

可替代地或另外地,如图4中示出的实施方式的示例所示,弹簧装置 还可由在第一调整杆或第二调整杆之间起作用的弹簧装置75(图4)构成。 如果要将用于限制增升襟翼K的最大展开位置的止动装置60、70构造成 使其在增升襟翼K与第二调整杆12、22之间和/或在主机翼与第一调整杆 11、21之间起作用,则根据图4的弹簧装置还可以以类似的方式布置在主 机翼10或增升襟翼K上。

弹簧装置被布置和构造成使其在对应的调整机构——即调整机构 的杆——上施加恢复力,调整机构——即调整机构的杆——通过该恢 复力而移动至其收起位置。弹簧装置还可以被设置和构造成在对应 的调整机构达到最大展开位置时执行对调整机构的缓冲功能。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