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保持装置、保持装置组以及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透镜组

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保持装置、保持装置组以及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透镜组

摘要

透镜保持环(50)夹在带状体(40a)之间,利用带状体(40a)的张力而被固定在眼球(1)表面,在该状态下将手术用透镜(30)保持在眼球上,其中所述带状体(40a)通过获得刺入巩膜(2)的多个套管(21、22)的支持而沿着眼球(1)表面拉伸设置。透镜保持环(50)包括:具有插入透镜的开口(52)的透镜保持体(51)、设置在夹着开口(52)而相对位置的卡合部(57)。卡合部具有卡合带状体(40a)的卡合结构,所述带状体(40a)夹着透镜保持体并将透镜保持体固定在眼球表面,在卡合部的顶端具有用于防止带状体脱离的返回部(58)。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48120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05-3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HOYA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080036835.2

  • 发明设计人 二村英之;

    申请日2010-08-16

  • 分类号A61F9/00;A61F9/007;

  • 代理机构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柳春雷

  • 地址 日本东京都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5:30:0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5-02-11

    授权

    授权

  • 2012-10-0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F9/00 申请日:201008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05-3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在人体眼球的诊断或手术时使用的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 保持在人体眼球上的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的保持装置、保持装置组以及能 够保持在人体眼球上的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透镜组。     背景技术

玻璃体手术通常在将开睑器挂在仰面躺着的患者的眼睑上,充分开睑 之后,在角膜上放置手术用透镜(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一边对眼内进 行一边进行手术。但是,由于眼球是近似球形的,因此需要将手术用透镜 保持在眼球上。

由于这点,以往是是使用手术线将环状的保持装置缝在巩膜上,来进 行手术的。以下,以眼科手术的代表性手术——玻璃体手术的情况为例, 使用图14、图15的(a)、(b)、图16来进行说明。

在玻璃体手术中,首先,如图14所示,使用开睑器510将仰面躺着 的患者的眼球400的上眼睑410和下眼睑420分别上下牵引并打开。接 着,将手术用透镜550保持在被开睑的眼球400上的期望的位置。但是, 由于眼球是近似球体的,因此需要对手术用透镜550进行保持以使其不从 眼球上滑落。

因此,以往如图14所示,为了将手术用透镜550保持在眼球上,使 用手术线560将环形的手术用透镜的保持装置530(以下称为透镜保持环 530)缝在眼球400上的巩膜430(眼球的白眼珠部分)上。

图15的(a)示出将具有两个缝着卡合部535的透镜保持环530缝在 眼球400上的情况,图15的(b)示出将具有四个缝着卡合部536、537的 透镜保持环530缝着在眼球400上的情况,图16示出此时的图15的(b) 的XVI-XVI向截面图。

这里,如图15的(a)、(b)所示,透镜保持环530具有比角膜431 更大的直径,被保持在巩膜430上。将透镜保持环530缝在巩膜430上的 手术线560例如可以使用5-0涤纶线、7-0丝线。

如图15的(a)示出的例子所示,手术者将手术线560穿过手术针, 图16所示地抄起巩膜430的上半层地通过之后,将手术线560挂在缝着卡 合部535上,将透镜保持环530缝至眼球100。

图15的(b)所示的例子是使透镜保持环530能够脱卸时的缝着方法 的说明图。这种情况下,手术者将手术线560穿过手术针,如图16所示 地抄起巩膜430的上半层地通过,环绕透镜保持环530的周围并固定缝着 卡合部536、537,最后将手术线560临时缝合561。

在使透镜保持环530脱离的情况下,解开临时缝合561,松开手术线 560并从缝着卡合部536、537取下手术线560。另外,在再次缝着的情况 下,在将手术线560挂在缝着卡合部536、537上之后,通过再次进行临 时缝合561,固定缝着卡合部536、537,由此将透镜保持环530再次缝着 在期望的位置。

如上所述,在完成将透镜保持环530缝在眼球400上之后,如图14所 示,手术者在将手术用透镜550插入透镜保持环530中,并且将手术刀放 入眼球400中,使用对手术区域进行照明的光导580、玻璃体切割机570 (用于切断并吸引眼球400内的玻璃体)等,并且将注入与被吸引的玻璃 体的量相当的量的灌注液的灌注器590插入眼球400内,进行眼内手术。

图14中,在手术用透镜550的上方设置未图示的手术用显微镜,手 术者一边通过该手术用显微镜和手术用透镜550观察手术区域一边实行手 术。在随着手术的进行,在需要观察不同的手术区域的情况下,适当地使 用棉棒575或者手指等旋转手术用透镜550并使其在手术区域内移动。另 外,根据需要,切换为不同形状的手术用透镜550,或者如上述改变透镜 保持环530的缝着位置。

可是,虽然眼内手术如上述那样进行,但是,此时显然会产生如下问 题。

首先,第一问题是:使用手术针抄起巩膜430的上半层地通过,即使 对于熟练的手术者来说也是需要细心的注意和功夫的操作。而且,这一阶 段是眼内手术的准备阶段,增加了使手术者在该阶段使用注意力的负担, 而且耗费时间,这些对之后的眼内手术来说是很大的不利。

第二问题是:即使是熟练的手术者加以细心的注意,在万一手术针穿 透巩膜430的情况下,可能引起巩膜下组织受伤,从而可能会引起手术后 的并发症。

第三问题是:即使手术针没有穿透巩膜430,手术针或手术线560也 同样会对巩膜430产生侵袭。

第四问题是:由于透镜保持环530固定在眼球400上,随着手术的进 行,透镜保持环530妨碍手术操作的情况下,每次需要切断手术线560或 者解开临时缝合561并松开手术线560,取出透镜保持环530,从而会重 复第一至第三问题。

例如,在所谓的三联手术(同时实施晶状体超声波乳化吸引手术、视 网膜玻璃体手术和眼内透镜插入手术这三种手术)的情况等时,例如按照 (A)晶状体超声波乳化吸引、(B)玻璃体手术、(C)眼内透镜插入、 (D)空气置换和眼内光凝固的顺序进行手术,但是(B)、(D)阶段需 要手术用透镜550,而(C)阶段中手术用透镜550、透镜保持环530缝在 眼球400上则不能手术,结果,从(B)向(C)进行时,需要切断或者松 开手术线560,取出透镜保持环530,在从(C)向(D)进行时,需要再 次缝着透镜保持环530。

第五问题是:由于透镜保持环530固定在眼球400上,因此,如上所 述,旋转或者更换手术用透镜550也会产生难以观察的部分。以往,在这 种情况是将手术用透镜550在透镜保持环530中倾斜少许来进行观察,但 是难以进行微调。

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开发了如下技术:不将透镜保持环缝在眼 球上,而是连结在开睑器上的技术(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该技术如图17和图18所示,包括:设置了卡合部635的透镜保持环 630;牵引并打开上眼睑410和下眼睑420的开睑器510;以及通过将开睑 器510挂在卡合部635上,来将透镜保持环630保持在露出的角膜和巩膜 的大致中央的带状体650。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专利第38272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该图17和图18中示出的由开睑器510保持透镜保持环630的技术由 于能够解决图14~图16所示的通过缝着来固定透镜保持环530的技术的问 题,还顺应了微创手术的潮流,因此在玻璃体手术中得到广泛普及。

但是,现有的通过开睑器510保持透镜保持环630的技术在处理眼内 眼底后极部的情况下,由于不会使眼球大幅倾斜,因此能够将手术用透镜 适当地保持在窥视眼内的瞳孔位置,但是在处置眼内周边部的情况下,手 术者使眼球大幅倾斜,由此瞳孔位置从由开睑器露出的部分的中央脱离, 同时也从透镜保持环和插入环内的手术用透镜脱离,因此存在不能通过手 术用透镜观察眼底的问题。另外,因此也可以进行移动透镜保持环630的 位置,并将环中心与瞳孔中心对准,但是其性能上,由于不具备调整较大 的量的功能,因此,存在不能将手术用透镜适当地保持在倾斜了的眼球的 瞳孔位置的问题。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情况,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相对眼球固定地保持透 镜、即使移动眼球也能够相对于瞳孔的位置更可靠地保持透镜,而且能够 将由于现有的缝着引起的侵袭等问题抑制到最小限度的玻璃体手术用接触 镜的保持装置、保持装置组、以及能够保持在人体眼球上的玻璃体手术用 接触镜、透镜组。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包括以下的结构。

(1)一种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保持装置,其用于将玻璃体手术用接 触镜保持在眼球上,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插入所述玻璃体手术用接触 镜的开口的透镜保持体、以及设置于该透镜保持体的外周部上的夹着所述 开口而相对的位置的卡合部,

所述卡合部包括卡合带状体的卡合结构,所述带状体分别与该卡合部 接触并夹着所述透镜保持体地将该透镜保持体固定在所述眼球表面。

(2)根据上述(1)所述的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保持装置,其特征在 于,所述带状体通过获得固定在巩膜上的支持部件的支持而沿着眼球表面 拉伸设置。

(3)根据上述(2)所述的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保持装置,其特征在 于,所述透镜保持体被构成为在中央具有所述开口的环形体,突片设置于 所述环形体的外周部作为所述卡合部,所述突片被构成为通过承受该突片 上放置的所述带状体的张力而向所述环形体传递朝向眼球表面的按压力。

(4)根据上述(3)所述的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保持装置,其特征在 于,所述突片被设置在当将所述环形体夹在所述带状体之间时所述带状体 与外周部相接的角度范围的内侧的范围。

(5)根据上述(4)所述的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保持装置,其特征在 于,所述突片在所述角度范围的内侧彼此分离设置有多个。

(6)根据上述(3)~(5)中任一项所述的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保持 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体的外周面设置有当将所述环形体夹在所述 带状体之间时放入所述带状体的槽,在该槽的使用时作为眼球侧的下侧侧 壁的顶端上突出设置有所述突片。

(7)根据上述(3)所述的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保持装置,其特征在 于,所述突片被设为在所述环形体的周向上连续的环状突条。

(8)根据上述(7)所述的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保持装置,其特征在 于,所述环形体的外周形成有在周向上连续的环状槽,所述环状突条由所 述环状槽的两侧壁中作为眼球侧的下侧侧壁构成。

(9)根据上述(3)~(8)中任一项所述的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保持 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片的顶端至少一部分上设置有返回部,该返回 部通过从该突片的基部侧向上侧翘曲或向上突出,来阻止所述突片上放置 的所述带状体从顶端侧脱离。

(10)根据上述(3)所述的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保持装置,其特征 在于,在所述环形体的外周部设置有带状体临时保持部,在将通过弹性部 件形成环状的所述带状体安装在所述环形体的外周时,所述带状体临时保 持部临时保持夹着该环状的带状体中的环的开口而相对的部位,并且在该 状态下分别在该带状体和所述环形体的外周之间以及该带状体和所述环形 体的下表面之间确保规定间隙。

(11)据上述(10)所述的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保持装置,其特征在 于,在所述环形体的外周部的夹着所述开口而相对的部位,分别设置有两 个为一组的彼此分离的凸部作为所述带状体临时保持部,在所述各凸部的 外侧面设置有能够利用所述环状的带状体的弹力将该带状体挂住来确保所 述间隙的凹陷。

(12)根据上述(11)所述的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保持装置,其特征 在于,配置于夹着所述环形体的开口部而相对的位置的所述突片被设置在 当将所述环形体夹在所述环状的带状体之间时所述带状体接触外周部的角 度范围的内侧的范围,由所述两个凸部的组构成的带状体临时保持部配置 于在与将位于所述相对的位置的突片彼此连接的线大致正交的方向上互相 相对的位置。

(13)根据上述(12)所述的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保持装置,其特征 在于,所述突片在所述角度范围的内侧彼此分离地设置有多个,另一方 面,构成所述带状体临时保持部的凸部由与所述突片为大致相同形状的突 出片和从该突出片的顶端向上侧立起的立起片构成,该立起片的外侧面上 形成有所述凹陷。

(14)根据上述(13)所述的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保持装置,其特征 在于,在所述环形体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当将所述环形体夹在所述带状体之 间时放入所述带状体的槽,在该槽的使用时作为眼球侧的下侧侧壁的顶端 上突出设置有所述突片和所述突出片。

(15)根据上述(13)或(14)所述的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保持装 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突片的顶端设置有阻止该突片上放置的所述带状 体从顶端侧脱出的立起片,该突片和立起片形成为与构成所述凸部的突出 片和立起片相同的形状。

(16)一种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保持装置组,包括上述(1)~(15) 中任一项所述的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保持装置和所述带状体的组合,其特 征在于,所述带状体由一只环状的弹性部件构成,所述环状的弹性部件形 成为通过将两端挂在固定在巩膜上的支持部件上,来以相互平行的部分夹 着所述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保持装置。

(17)一种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保持装置组,其特征在于,其在上述 (16)所述的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保持装置组中进一步增加了套管作为所 述支持部件,所述套管被刺入夹着角膜并相对的位置的巩膜。

(18)一种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被保持在眼球上,其特征在于,包 括:放置在眼球上的透镜主体、以及被设置在该透镜主体的外周部上的夹 着该透镜主体而相对的位置处的卡合部,所述卡合部包括卡合带状体的卡 合结构,所述带状体分别与该卡合部接触并夹着所述透镜主体地将该透镜 主体固定在所述眼球表面。

(19)根据上述(18)所述的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其特征在于,所 述带状体通过获得固定在巩膜上的支持部件的支持而沿着眼球表面拉伸设 置。

(20)根据上述(19)所述的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其特征在于,突 片设置于所述透镜主体的外周部作为所述卡合部,所述突片被构成为通过 承受该突片上放置的所述带状体的张力而向所述透镜主体传递朝向眼球表 面的按压力。

(21)根据上述(20)所述的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其特征在于,所 述突片被设置在当将所述透镜主体夹在所述带状体之间时所述带状体与外 周部相接的角度范围的内侧的范围。

(22)根据上述(21)所述的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其特征在于,所 述突片在所述角度范围的内侧彼此分离地设置有多个。

(23)根据上述(20)~(22)中任一项所述的玻璃体手术用接触 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透镜主体的外周面设置有当将所述透镜主体夹在 所述带状体之间时放入所述带状体的槽,在该槽的使用时作为眼球侧的下 侧侧壁的顶端上设置有所述突片。

(24)根据上述(20)所述的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其特征在于,所 述突片被设置为在所述透镜主体的周向上连续的环状突条。

(25)根据上述(24)所述的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其特征在于,在 所述透镜主体的外周形成有在周向上连续的环状槽,所述环状突条由所述 环状槽的两侧壁中作为眼球侧的下侧侧壁构成。

(26)根据上述(20)~(25)中任一项所述的玻璃体手术用接触 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突片的顶端的至少一部分上设置有返回部,该返 回部通过从该突片的基部侧向上翘曲或者向上突出,来阻止所述突片上放 置的所述带状体从顶端侧脱离。

(27)根据上述(20)所述的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其特征在于,所 述透镜主体的外周部设置有带状体临时保持部,在将通过弹性部件形成环 状的所述带状体安装在所述透镜主体的外周时,所述带状体临时保持部临 时保持夹着该环状的带状体中的环的开口而相对的部位,并且在该状态下 分别在该带状体和所述透镜主体的外周之间以及该带状体和所述透镜主体 的下表面之间确保规定的间隙。

(28)根据上述(27)所述的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其特征在于,在 所述透镜主体的外周部的夹着该透镜主体而相对的部位,分别设置有两个 为一组的彼此分离的凸部作为所述带状体临时保持部,在所述各凸部的外 侧面设置有能够通过利用所述环状的带状体的弹性而将该带状体挂住来确 保所述间隙的凹陷。

(29)根据上述(28)所述的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其特征在于,配 置于夹着所述透镜主体而相对的位置的所述突片被设置在当将所述透镜主 体夹在所述环状的带状体之间时所述带状体接触外周部的角度范围的内侧 的范围,由所述两个凸部的组构成的带状体临时保持部被配置于在与将位 于所述相对的位置的突片彼此连接的线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相互相对的位 置。

(30)根据上述(29)所述的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其特征在于,所 述突片在所述角度范围的内侧彼此分离地设置有多个,另一方面,构成所 述带状体临时保持部的凸部由与所述突片为大致相同的形状的突出片和从 该突出片的顶端向上侧立起的立起片构成,该立起片的外侧面上形成有所 述凹陷。

(31)根据上述(30所述的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其特征在于,在所 述透镜主体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当将所述透镜主体夹在所述带状体之间时放 入所述带状体的槽,在该槽的使用时作为眼球侧的下侧侧壁的顶端上突出 设置有所述突片和所述突出片。

(32)根据上述(30)或(31)所述的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其特征 在于,所述各突片的顶端设置有阻止该突片上放置的所述带状体从顶端侧 脱离的立起片,该突片和立起片形成为与构成所述凸部的突出片和立起片 相同的形状。

(33)一种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组,包括上述(18)~(32)中任一 项所述的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和所述带状体的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带 状体由一只环状的弹性部件构成,所述环状的弹性部件形成为通过将两端 挂在固定在巩膜上的支持部件上,来以相互平行的部分夹着所述玻璃体手 术用接触镜。

(34)一种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33)所述 的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组中进一步增加了套管作为所述支持部件,所述套 管被刺入夹着角膜并相对的位置的巩膜。

发明效果

通过本发明,能够相对于眼球固定地保持透镜,即使移动眼球,也能 够相对于瞳孔的位置更可靠地保持透镜,而且,能够将由以往的缝着带来 的侵袭等问题抑制到最小限度。尤其是通过上述(1)的构成,由于设置 于透镜保持体的外周部的卡合部包括卡合带状体的卡合结构,所述带状体 分别与该卡合部接触并夹着透镜保持体地将透镜保持体固定在眼球表面, 因此能够通过获得刺入巩膜的支持部件(套管等)的支持,来将玻璃体手 术用接触镜固定在眼球上的适当位置。因此,与获得开睑器的支持的情况 不同,在倾斜眼球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保持在瞳孔位 置,在处理眼内周边部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透镜适当地观察眼内。另外, 由于能够获得玻璃体手术时必须使用的支持部件(套管等)对用于固定保 持装置的带状体的支持,因此可以避免以往的缝着带来的问题。

通过上述(2)的构成,由于所述带状体通过获得固定在巩膜上的支 持部件的支持而沿着眼球表面拉伸设置,因此可以利用带状体的张力容易 地将透镜保持体固定在眼球上。

通过上述(3)的构成,由于所述透镜保持体构成为在中央具有所述 开口的环形体,作为卡合部的突片设置于所述环形体的外周部,这些突片 构成为通过承受该突片上放置的带状体的张力而向环形体传递朝向眼球表 面的按压力,因此可以利用带状体的张力来可靠地将透镜保持体固定在眼 球上。

通过上述(4)的构成,由于所述突片设置在当将所述环形体夹在带 状体之间时带状体与外周部相接的角度范围的内侧的范围,因此沿着眼球 表面拉伸设置的带状体可靠地卡合在突片上,难以脱离。

通过上述(5)的构成,由于所述突片在所述角度范围的内侧彼此分 离设置有多个,因此能够通过带状体稳定保持保持装置并且能够在没有浪 费的状态下设置突片。

通过上述(6)的构成,由于构成为所述环形体的保持装置的外周面 设置有放入带状体的槽,因此能够通过嵌入至槽中的带状体来稳定地保持 保持装置。

通过上述(7)的构成,由于所述突片设置为在所述环形体的周向上 连续的环状突条,因此能够在周向的任意的位置将带状体卡合在环状突条 上,可以用带状体转动固定在眼球上的保持装置。

通过上述(8)的构成,由于所述环形体的外周形成有在周向上连续 的环状槽,能够将该环状槽的下侧侧壁用作用于卡合带状体的环状突条, 因此能够谋求加工容易低成本化。

通过上述(9)的构成,所述突片的顶端至少一部分上设置有比该突 片的基部侧向上侧翘曲或向上突出的返回部,因此能够通过带状体稳定地 保持保持装置。

通过上述(10)的构成,由于在环形体的外周部设置有带状体临时保 持部,因此在将环状的带状体安装在环形体的外周时,通过带状体临时保 持部,能够在夹着该环状的带状体的环的开口并相对的位置临时保持带状 体,在该状态下,能够分别在带状体和环形体的外周之间以及带状体和环 形体的下表面之间确保规定的间隙。因此,在环形体的外周预先安装带状 体的状态下,将环形体放置在眼球表面,在该状态下,将镊子等手术用器 具插入带状体和环形体的外周之间的间隙,通过插入的器具,来将夹着带 状体的环的开口并相对的位置拉伸到外侧的同时,将带状体拉着移动到预 先扎入眼球的支持部件(套管等),由此能够将安装在环形体的外周的带 状体放置在设置在环形体的外周的突片上,通过突片上放置的带状体的张 力,将环形体朝向眼球表面按压,能够可靠地将环形体(透镜保持体)固 定在眼球上。

该操作时,在预先安装在环形体的外周的带状体和环形体的外周之间 确保间隙,使得能够将镊子等手术用器具插入该间隙,因此,能够利用镊 子等手术用器具将带状体容易地一边拉伸一边拉着移动到支持部件(套管 等)上。而且,此时,由于使得在带状体和环形体的下表面之间也确保间 隙,因此能够容易地在尽量使镊子等手术用器具的顶端不接触眼球的情况 下进行处理。

通过上述(11)的构成,由于将带状体挂在两个凸部的外侧面的凹 陷,因此能够容易地确保所述间隙。

通过上述(12)的构成,由于设置了突片的位置和设置了带状体临时 保持部的位置处于相互正交的关系,因此仅通过将从带状体临时保持部脱 离的带状体的两端,拉着移动到眼球上固定的支持部件(套管等),就能 够自动地将带状体放置在突片上,谋求组装的容易化。

通过上述(13)的构成,由于构成带状体临时保持部的凸部由与在固 定阶段卡合带状体的突片为大致相同的形状的突出片和与该突出片的顶端 连续的立起片构成,因此设计、制作变得容易。

通过上述(14)的构成,由于环形体的外周面设置有当将所述环形体 夹在所述带状体之间时放入所述带状体的槽,该槽的、使用时作为眼球侧 的下侧侧壁的顶端突出设置有突片和突出片,因此在临时保持阶段将环状 的带状体安装在环形体的外周时,能够在防止不必要的偏差的同时,稳定 地安装带状体。另外,从该临时保持的状态,将带状体拉着移动到套管等 支持部件上时,也能够将带状体从槽中自动平滑地滑动到突片上。

通过上述(15)的构成,由于各突片的顶端设置有阻止带状体脱出的 立起片,这些突片和立起片形成为与构成作为带状体临时保持部的凸部的 突出片和立起片相同的形状,因此能够统一全部的突起物的结构,设计、 制造变得容易。

通过上述(16)的构成,由于将一只环状的弹性部件和保持装置形成 组合,因此手术时的处理变得容易。

通过上述(17)的构成,由于将一只环状的弹性部件和保持装置以及 作为支持部件的套管形成组合,因此手术时的处理变得容易。

通过上述(18)的构成,由于设置在透镜主体的外周部的卡合部包括 卡合带状体的卡合结构,所述带状体分别与该卡合部接触并夹着透镜主体 地将该透镜主体固定在眼球表面,因此通过获得刺入巩膜的支持部件(套 管等)的支持,能够将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固定在眼球上的适当位置。因 此,与获得开睑器的支持的情况不同,在倾斜眼球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玻 璃体手术用接触镜保持在瞳孔位置,在处理眼内周边部的情况下也能够通 过透镜适当地观察眼内。另外,由于可以获得玻璃体手术时必须使用的支 持部件(套管等)对用于固定保持装置的带状体的支持,因此可以避免以 往的缝着带来的问题。

通过上述(19)的构成,由于所述带状体通过获得固定在巩膜上的支 持部件的支持而沿着眼球表面拉伸设置,因此可以利用带状体的张力容易 地将透镜保持体固定在眼球上。

通过上述(20)的构成,由于构成为作为卡合部的突片设置于透镜主 体的外周部,这些突片通过承受该突片上放置的带状体的张力而向透镜主 体传递朝向眼球表面的按压力,因此可以利用带状体的张力可靠地将透镜 保持体固定在眼球上。

通过上述(21)的构成,由于所述突片设置在当将透镜主体夹在带状 体之间时带状体与外周部相接的角度范围的内侧的范围,因此沿着眼球表 面拉伸设置的带状体可靠地卡合在突片上,难以脱离。

通过上述(22)的构成,由于所述突片在所述角度范围的内侧彼此分 离设置有多个,因此能够通过带状体稳定保持保持装置并且能够在没有浪 费的状态下设置突片。

通过上述(23)的构成,由于在所述环形体的保持装置的外周面设置 有放入带状体的槽,因此能够通过嵌入至槽中的带状体来稳定地保持保持 装置。

通过上述(24)的构成,由于所述突片设置为在透镜主体的周向上连 续的环状突条,因此能够在周向的任意的位置将带状体卡合在环状突条 上,可以用带状体转动固定在眼球上的保持装置。

通过上述(25)的构成,由于透镜主体的外周形成在周向上连续的环 状槽,能够将该环状槽的下侧侧壁用作用于卡合带状体的环状突条,因此 能够谋求加工容易低成本化。

通过上述(26)的构成,由于所述突片的顶端至少一部分上设置有比 该突片的基部侧向上侧翘曲或向上突出的返回部,因此能够通过带状体稳 定地保持透镜。

通过上述(27)的构成,由于透镜主体的外周部设置有带状体临时保 持部,因此在将环状的带状体安装在透镜主体的外周时,通过带状体临时 保持部,能够在夹着该环状的带状体的环的开口并相对的位置临时保持带 状体,在该状态下,能够分别在带状体和透镜主体的外周之间以及带状体 和透镜主体的下表面之间确保规定的间隙。因此,在透镜主体的外周预先 安装带状体的状态下,将透镜主体放置在眼球表面,在该状态下,将镊子 等手术用器具插入带状体和透镜主体的外周之间的间隙,通过插入的器 具,来将夹着带状体的环的开口并相对的位置拉伸到外侧的同时,将带状 体拉着移动到预先扎入眼球的支持部件(套管等),由此能够将安装在透 镜主体的外周的带状体放置在设置在透镜主体的外周的突片上,通过突片 上放置的带状体的张力,将透镜主体朝向眼球表面按压,能够可靠地将透 镜主体固定在眼球上。

通过上述(28)的构成,由于将将带状体挂在两个凸部的外侧面的凹 陷,因此能够容易地确保所述间隙。

通过上述(29)的构成,由于设置了突片的位置和设置了带状体临时 保持部的位置处于相互正交的关系,因此仅通过将从带状体临时保持部脱 离的带状体的两端,拉着移动到眼球上固定的支持部件(套管等),就能 够自动地将带状体放置在突片上,谋求组装的容易化。

通过上述(30)的构成,由于构成带状体临时保持部的凸部由与在固 定阶段卡合带状体的突片为大致相同的形状的突出片和与该突出片的顶端 连续的立起片构成,因此设计、制作变得容易。

通过上述(31)的构成,由于透镜主体的外周面设置有当将所述透镜 主体夹在所述带状体之间时放入所述带状体的槽,该槽的、使用时作为眼 球侧的下侧侧壁的顶端突出设置有突片和突出片,因此在临时保持阶段将 环状的带状体安装在透镜主体的外周时,能够在防止不必要的偏差的同 时,稳定地安装带状体。另外,从该临时保持的状态,将带状体拉着移动 到套管等支持部件上时,也能够将带状体从槽中自动平滑地滑动到突片 上。

通过上述(32)的构成,由于各突片的顶端设置有阻止带状体脱出的 立起片,这些突片和立起片形成为与构成作为带状体临时保持部的凸部的 突出片和立起片相同的形状,因此能够统一全部的突起物的结构,设计、 制造变得容易。

通过上述(33)的构成,由于将一只环状的弹性部件和玻璃体手术用 接触镜形成组合,因此手术时的处理变得容易。

通过上述(34)的构成,由于将一只环状的弹性部件和玻璃体手术用 接触镜以及作为支持部件的套管形成组合,因此手术时的处理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示出使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的保 持装置组来进行玻璃体手术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的(b)是示出作为该 保持装置组的基本要素的透镜保持环(保持装置)和橡皮筋(由环状的弹 性部件构成的带状体)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使用该保持装置组进行玻璃体手术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3为图1的(b)所示的透镜保持环的结构图,图3的(a)为从上 方看时的平面图,图3的(b)为图3的(a)的IIIb-IIIb向剖视图,图3 的(c)为图3的(a)的IIIc-IIIc向视图,图3的(d)为图3的(c)的 IIId圆部分的放大图,图3的(e)为图3的(a)的IIIe-IIIe向截面图;

图4为用于说明所述透镜保持环的突片的位置的平面图;

图5是示出所述突片的变形例的平面图;

图6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环的侧面图;

图7是本发明的另一其他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环的侧面图;

图8的(a)、(b)是示出图7的VIII部的各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9是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的保持装置(透 镜保持环)的结构图,图9的(a)为将橡皮筋(由环状的弹性部件构成的 带状体)安装在该保持装置的外周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的(b)为图9 的(a)的IX向部分的放大侧面图,将镊子插入由带状体临时保持部在橡 皮筋的内侧确保的间隙中,将橡皮筋向外侧拉伸的状态的图;

图10是图9的(a)所示的透镜保持环的结构图,图10的(a)是从 上方看时的平面图,图10的(b)为图10的(a)的Xb-Xb向视图,图10 的(c)为图10的(a)的Xc-Xc向视图,图10的(d)为图10的(c)的 Xd圆部分的放大图,图10的(e)为图10的(a)的Xe-Xe向放大截面 图,图10的(f)为图10的(a)的Xf-Xf向放大截面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环的结构图,图11的 (a)为该环的平面图,图11的(b)为图11的(a)的XIb-XIb向放大截 面图,图11的(c)为图11的(a)的XIc-XIc向放大截面图;

图12为本发明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环的结构图,图12的 (a)为该环的平面图,图12的(b)为图12的(a)的XIIb-XIIb向放大 截面图;

图13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带卡合部的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的截面 图;

图14为示出将现有的将透镜保持环缝着在巩膜上进行玻璃体手术的 状态的立体图;

图15的(a)、(b)为示出通过缝着将现有的透镜保持环安装在患者 的眼球上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6为图15的(b)的XVI-XVI向截面图;

图17为示出现有的、获得开睑器的支持并将透镜保持环保持在眼球 上,通过该环支持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8为图17的状态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近年,玻璃体手术也普及了微创小切口的手术方式,很多病例中进行 着使用套管的25Gauge(直径0.5mm)或者23Gauge(直径0.65mm)的 手术。以往,为了在眼内缝上透镜保持环(保持装置)或者直接插入 20Gauge粗细(直径0.9mm)的器具,而剥开结膜露出巩膜,但是近年的 25、23Gauge的玻璃体手术中进行着:例如如图1所示,在角膜缘外侧 3~4mm的位置的睫状体扁平部处,不剥开结膜而是经结膜直接设置贯通结 膜和巩膜的套管21、22、23。图1中的21是连接灌注试管25的灌注用套 管、22为作为透镜导向使用的套管、23为插入处理器具的套管。

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不像以往那样利用开睑器10,或者利用缝 着,而是形成为使用这些刺入眼球1的3只套管21~23中、夹着角膜6 (图2)并处于相对位置的两只套管21、23,来支持保持玻璃体手术用接 触镜30的透镜保持环(保持装置)50。透镜保持环50被套管21、23经由 带状体40支持,与带状体40成组使用。另外,根据需要,带状体40与套 管21、23成组使用。

图1、图2中,1为眼球、2为巩膜、3为晶状体、4为玻璃体、5为瞳 孔、6为角膜、10为开睑器,在由开睑器10牵引上下眼睑而露出的眼球1 的巩膜2中预先刺入3只套管(支持部件)21~23。50为形成为比角膜6 直径略大的金属制或者树脂制的透镜保持环(保持装置),40为将该透镜 保持环50保持在角膜6的周围的带状体,30为插入在透镜保持环50中并 放置在眼球1的角膜6上的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手术用透镜)。

带状体40为一只硅橡胶制的橡皮圈(环状的弹性部件),通过延长 环并将其两端挂在套管21、23的头下部,而以适度的张力沿着套管21、 23间的眼球表面架设。并且,透镜保持环50的外周部夹在相互平行并且 相对的两只带状体40a之间,通过两只带状体40a的张力而按压向眼球1 的表面,由此将透镜保持环50固定在眼球1上的固定位置(角膜6上)。 这里使用的作为带状体40的橡皮圈为直径10~20mm、粗细0.1~0.8mm左 右。此外,其中优选直径12~14mm、粗细0.2~0.5mm的橡皮圈。但是,在 作为儿童使用的情况下的橡皮圈优选上述大小的2/3左右。

透镜保持环50如图1的(b)和图3的(a)~(e)所示,包括具有在 中央插入手术用透镜30的开口52的圆环状的环形体(透镜保持体)51和 突出设置于其外周部的多个突片(卡合部)57。环形体51为内径 10mm~13mm左右,外径为12~15mm左右的环状体,厚度为2mm左右。 环形体51的外径的较大壁厚的中央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设置有较之外 径较肉厚中央部缩小的小径的凸环部54、55,在下侧的凸环部55的内周 设置有与眼球1的形状相适应的倒角部59。此外,环形体51的内周面包 括小径的凸环部54、55的内周部分,形成为平滑连续的圆筒面。

用于承受带状体40a的张力的突片57在夹着环形体51的圆形的开口 52的中心O并相对的两个位置分别设置有两个。这些突片57为起通过承 受从上面放置的带状体40a的张力,而对环形体51传递朝向眼球1的表面 的按压力的卡合部的作用的部分。

这些突片57突出设置在环形体51的外周部,各突片57的顶端设置有 通过比该突片57的基部侧向上侧翘曲,来阻止突片57上放置的带状体 40a从顶端侧的脱离的返回部58。返回部58的翘曲角度α优选45°左右。 另外,环形体51的外周,在全周设置有当将环形体51夹在两只带状体 40a之间时放入带状体40a的截面半圆形的槽53,由于在外周面形成这样 的槽53,槽53的上侧的侧壁53a和下侧的侧壁53b比起槽53的内底部向 半径方向外方突出。并且,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时作为眼球1侧的下侧的 侧壁53b的顶端突出设置有突片57。

另外,这些突片57(在夹着开口52并相对的各侧分别设置了两个) 的张开角度θ1大约为40°。这些突片57如图4所示可以设置在如下范 围:即通过将两端支持在套管21、23上而将环形体51夹在相对的2只带 状体40a之间时,带状体40a与外周部相接的角度范围β的内侧的范围, 详细地说,只要从一方的突片57的外侧缘到另一方的突片57的外侧缘的 角度θ2在β的范围内即可。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环50中,示出了两个突片57分离并独 立设置的情况,但是可以如图5的透镜保持环50B那样,在相对的两侧分 别设置在角度θ2的范围内连续的一个突片57。

在使用这样的结构的透镜保持环50保持手术用透镜30的情况下,首 先,将橡皮圈(带状体)40架设在先前刺入的两个套管21、23上。接 着,将透镜保持环50放置在眼球1上,将由所架设的橡皮圈40形成的相 互相对的两只带状体40a,分别放置在透镜保持环50的一侧的两个突片57 上和另一侧的两个突片57上。如此能够通过带状体40a的张力将透镜保持 环50保持在眼球1上。接着,通过将手术用透镜30插入该状态的透镜保 持环50的内部,能够将该透镜30保持在固定位置。

这样,通过获得刺入巩膜2的套管21、23的支持,将保持手术用透 镜30的透镜保持环50固定在眼球1上的适当的位置,因此与获得开睑器 10的支持的以往例子的情况不同,即使在大幅倾斜眼球1的情况下,也能 够将手术用透镜30保持在瞳孔5的位置。因此,即使在处理眼内周边部 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手术用透镜30适当地观察眼内,能够顺利进行手 术。另外,由于能够获得玻璃体手术时必须使用的套管21、23对用于固 定透镜保持环50的橡皮圈40的支持,能够避免以往的缝着带来的问题。

尤其是,由于在作为卡合部而设置的突片57上设置有用于防止带状 体40a脱离的返回部58,因此能够通过带状体40a稳定地保持透镜保持环 50。另外,由于在环形体51的外周设置有放入带状体40a的槽53,因此 能够通过嵌入至槽53中的带状体40a来使透镜保持环50产生适当的挟持 力,能够稳定地保持透镜保持体50。另外,由于作为卡合部设置的突片 57设置在当将在环形体51夹在带状体40a之间时带状体40a与外周部相 接的角度范围β的内侧的范围,因此沿着眼球1的表面拉伸设置的带状体 40a可靠地卡合在突片57上,难以脱离。另外,突片57在角度范围β的 内侧彼此分离设置有多个,因此可以通过带状体40a稳定保持透镜保持环 50并且在没有浪费的状态下设置突片57。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环形体51的外周突出设置独立形 状的突片57的情况,但是可以如图6所示的透镜保持环50C那样,将突 片57C设置为沿环形体51的周向连续的环状突条。

另外,可以如图7和图8的(a)、图8的(b)所示的透镜保持环 50D那样,在环形体51的外周形成沿周向连续的环状槽53D,将该环状槽 53D的两侧壁中的作为眼球侧的下侧侧壁57D用作环状突条(突片 57D)。此时环状槽53D的截面的大小需要是放入橡皮圈40的大小。

另外,为了临时使嵌入的橡皮圈40不会脱落,可以如图8的(b)所 示的那样,在环状突条(突片57D)的顶端设置向上突出的返回部58D。 但是在考虑带状体40的卡挂性的情况下,此时的返回部58D可以仅在周 向的一部分(与图4的θ2相同的角度范围)上设置。此外,对于该返回部 58D,也可以与图6的透镜保持环50C的情况类似地设置。

接着,说明使得设置在眼球上更为容易的、又一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 环。

图9是该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环60的结构图,图9的(a)为示出将 橡皮筋(带状体)40安装在该透镜保持环60的外周的状态的立体图,图 9的(b)为图9的(a)的IX向部分的放大侧面图,并且是示出将镊子70 插入通过带状体临时保持部62在橡皮筋40的内侧确保的间隙中、将橡皮 筋40向外侧拉伸的状态的图。另外,图10为图9的(a)所示的透镜保持 环的结构图,图10的(a)为从上方看时的平面图,图10的(b)为图10 的(a)的Xb-Xb向视图、图10的(c)为图10的(a)的Xc-Xc向视 图、图10的(d)为图10的(c)的Xd圆部分的放大图,图10的(e) 为图10的(a)的Xe-Xe向放大截面图,图10的(f)为图10的(a)的 Xf-Xf向放大截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环60还如图9所示地,在图1~图4所示的透 镜保持环的环形体(透镜保持体)51的外周部,设置带状体临时保持部 62,该带状体临时保持部62用于当将橡皮圈40安装在环形体51的外周 时,临时保持夹着橡皮圈40中的环的开口并相对的位置。若对该结构举 例说明,可以是如下结构:设置了用于临时保持橡皮圈40的与直径方向 相对的两个位置的带状体临时保持部62。本实施方式中将对该方式的带状 体临时保持部62进行说明。此外,其他结构由于与图1~图4所示的透镜 保持环50相同,因此对相同的要素付与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该带状体临时保持部62形成为如下结构:在将橡皮圈40挂在该部分 上并临时保持时,能够分别在橡皮圈40和环形体51的外周之间,以及橡 皮圈和环形体51的下表面(对着眼球的面)之间,确保规定的间隙S1、 S2,如图10的(a)所示,配置在与连接位于相对的位置的突片57的各 组的线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相互夹着开口52并相对的位置。

这种情况的各带状体临时保持部62由以两个为一组彼此分离的凸部 构成。带状体临时保持部62中的各凸部由突出片67、从该突出片67的顶 端向上侧立起的立起片68构成。此外,该突出片67与先前叙述的突片57 为大致相同的形状。这里,构成带状体临时保持部62的各凸部如图10的 (b)~(d)、(f)所示,形成弯曲带状板的形状。并且,如图10的 (f)所示,通过挂着橡皮圈40来确保前述的间隙S1、S2的凹陷68H设 置在立起片68的外侧面。该凹陷68H形成为沿着环形体51的周向的槽 状。此外,构成凸部的突出片67与突片57一样,突出设置在环形体51的 外周面的截面半圆形的槽53的下侧的侧壁53b的顶端。

此外,除了上面所述的带状体临时保持部62之外,作为图10的(e) 所示的返回部58的又一实施方式,可以使返回部58的翘曲角度α为大约 90°。

接着,说明图9和图10所示的透镜保持环60的作用。

该透镜保持环60由于在环形体51的外周部设置了带状体临时保持部 62,因此如图9的(a)所示,在预先将橡皮圈40安装在环形体51的外周 时,可以通过带状体临时保持部62临时保持夹着橡皮圈40中的环的开口 并相对的位置。即,可以将橡皮圈40挂在构成带状体临时保持部62的两 个凸部的外侧面的凹陷(立起片68的外侧面的凹陷)68H上,来将橡皮圈 40临时保持在环形体51的外周。而且,在如此临时保持橡皮圈40的状态 下,如图9的(b)所示,可以分别在橡皮圈40和环形体51的外周之间, 以及橡皮圈40和环形体51的下表面(与眼球表面接触的面)之间,确保 规定的间隙S1、S2。这种情况的前者的间隙S1大约为0.5mm左右,例如 为能够插入镊子70等的手术用器具的顶端的程度的间隙。另外,后者的 间隙S2为,在镊子70等的顶端挂在橡皮圈40的内周侧时,其顶端不会 很强地接触眼球表面的程度的间隙。

因此,在如上所述,在预先将橡皮圈40安装在环形体51的外周的状 态下,将环形体51放置在眼球表面,在该状态下,在橡皮圈40和环形体 51的外周之间的间隙S1中,如图9的(b)所示地,插入镊子70等手术 用器具,通过插入的器具,能够在将夹着橡皮圈40中的环的开口并相对 的位置(即与橡皮圈40的直径方向相对的两个位置)向外侧拉出的同 时,通过将橡皮圈40拉着移动到预先扎入眼球的支持部件(套管等) 21、23,将安装在环形体51的外周的橡皮圈40放置在环形体51的外周设 置的突片57上。能够利用放置在突片57上的橡皮圈40的张力,来将环形 体51向眼球表面按压,并可靠地将环形体(透镜保持体)51固定在眼球 上。

在该操作时,由于形成为在预先安装在环形体51的外周的橡皮圈40 和环形体51的外周之间确保间隙S1,能够将镊子70等手术用器具插入该 间隙S1,因此能够容易地通过镊子70等手术用器具将橡皮圈40一边拉伸 一边拉着移动到支持部件(套管等)21、23。另外,此时,由于形成为在 橡皮圈40和环形体51的下表面之间确保间隙S2,因此能够容易地在尽量 不使镊子70等手术用器具的顶端接触眼球的情况下进行处理。因此,在 环形体51的组装时,能够降低手术用器具或环形体51自身对眼球(尤其 是角膜)带来伤害的可能性。另外,由于能够缩短环形体51的组装时 间,因此也能谋求减轻患者、手术者双方的负担。

顺便说一下,在将如图1~图4所示的透镜保持环50设置在眼球上的 情况下,采用了如下方法:先将橡皮圈40架设在两只支持部件(套管或 套管针等)21、23上,之后,一边打开橡皮圈40的相互平行的部分的狭 窄间隙,将环形体51放置在眼球表面,一边将橡皮圈40放置在设置在环 形体51的外周的突片57上。这种情况下,成了慢慢摘下处于带着张力并 绷在眼球表面的状态的橡皮圈40的操作。本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环60能 够消除该工事。另外,在摘下橡皮圈40时,能够减少镊子70等手术用器 具接触眼球表面的机会和时间,能够抑制给眼球造成伤害的担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环60由于以两个凸部构成带状体临时 保持部62,因此,可以获得仅将橡皮圈40挂在两个凸部的外侧面的凹陷 68H中,就能够容易地自动确保所述间隙S1、S2的优点。

另外,由于设置突片57的位置和设置带状体临时保持部62的位置成 相互正交的关系,因此仅将从带状体临时保持部62脱离的橡皮圈40的两 端拉着移动到固定在眼球上的支持部件(套管等)21、23,就能够自动地 将橡皮圈40放置在突片57上,谋求透镜保持环60组装容易化。另外,由 于环主体51的外周具有槽53,因此在临时保持阶段将橡皮圈40安装在环 形体51的外周时,能够在防止不必要的偏差的同时,稳定地安装橡皮圈 40。而且,从该临时保持的状态,将橡皮圈40拉着移动到套管等支持部 件21、23上时,也能够将橡皮圈40从槽53中自动平滑地滑动到突片57 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带状体临时保持部62的各凸部由与突 片57大致相同形状的突出片67、以及与该突出片67的顶端连续的立起片 68构成,因此设计、制造变得容易。

接着说明也可称之为图9和图10所示的透镜保持环的变形例的实施 方式的透镜保持环。

图11是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环的结构图,图11的(a) 是该环的平面图,图11的(b)为图11的(a)的XIb-XIb向放大截面 图、图11的(c)为图11的(a)的XIc-XIc向放大截面图。

该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环60B中,不将构成带状体临时保持部62B的 凸部67B的形状形成图9和图10所示的、弯曲带状板的形状,而是作为 简单的截面近似矩形的小块状的突出部,在其外侧面形成凹陷68H。这种 情况下,结构简单化,因此可以获得制造容易的优点。

图12是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环的结构图,图12的(a) 是该环的平面图,图12的(b)是图12的(a)的XIIb-XIIb向放大截面 图。

在该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环60C中,将图9和图10的透镜保持环60 中的突片57和返回部58全部统一成构成凸部的突出片67和立起片68的 形状,将全部的突出部的形状统一成一种类型,谋求设计和制作的方便。

以上叙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透镜保持环50、50B、50C、 50D、60、60B、60C来保持手术用透镜30的情况,但是可以形成为如图 13所示的例子那样,在手术用透镜30B的透镜主体31的外周部直接设置 作为卡合部的突片37,在这些突片37上挂上带状体40a。此时,与所述透 镜保持环50同样地,优选在突片37的顶端设置返回部38。

如此,在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30B的透镜主体31的外周部直接设置 挂上橡皮圈40的卡合部(突片37)的情况下,对于其设置的角度范围, 也优选进行如图4的例子那样相同的限制。设置的个数和间隔也是同样。 另外,在透镜主体31的外周面形成放入带状体(橡皮圈40)的环状的 槽,可以在该槽的、使用时作为眼球侧的下侧侧壁的顶端突出设置所述突 片37。另外,与图6的例子一样,可以将卡合部(突片37)设置为在透 镜主体的周向上连续的环状突条,也可以与图7和图8的例子一样,在透 镜主体的外周上形成沿周向连续的环状槽,将该环状槽的两侧壁中的作为 眼球侧的下侧侧壁用作环状突条。

另外,在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30B上直接设置挂上带状体(橡皮圈 40)的卡合部的情况,能够获得与使用了透镜保持环50、50B、50C、50D 的情况几乎相同的效果,除此之外,还能够产生由于不需要透镜保持环, 因此能够减少手术中需要的器具的数量的效果。

此外,可以将能够产生与图9~图12所示相同的功能的带状体临时保 持部设置在图13的透镜主体31上。

这种情况下,在透镜主体31的外周部安装橡皮圈时,形成为可以通 过带状体临时保持部临时保持夹着橡皮圈中的环的开口并相对的位置。而 且在该状态下,形成为能够分别橡皮圈和透镜主体31的外周之间,以及 橡皮圈和透镜主体31的下表面之间确保与图9的(b)所示相同的规定间 隙。

具体而言,例如,在透镜主体31的外周部的夹着该透镜主体31并相 对的部位,将两个为一组、彼此分离的凸部分别设置为带状体临时保持 部,各凸部的外侧面设置挂上橡皮圈的凹陷。这里,凸部的形状可以如图 9和图10所示,为弯曲带状板之类的形状,也可以如图11所示,形成为 块状。另外,可以将突片37和返回部38的形状统一成凸部的形状。

另外,在将由弹性部件形成环状的所述带状体安装在透镜主体31的 外周时,透镜主体31中的、夹着该环状的带状体中的环的开口并相对的 位置设置突片37的情况,优选将由两个凸部的组构成的带状体临时保持 部配置在与连接位于相对的位置的各突片的线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相互相对 的位置。

通过将这样的带状体临时保持部设置在透镜主体31上,可以发挥与 图9~图12所示的透镜保持环的情况相同的效果。

符号说明

1眼球

2巩膜

21、22套管(支持部件)

30、30B手术用透镜(玻璃体手术用接触镜)

37突片

38返回部

40橡皮圈(带状体)

40a带状体

50、50B、50C、50D透镜保持环(保持装置)

51环形体(透镜保持体)

52开口

53槽

53D环状槽

57、57C、57D突片

58、58D返回部

60、60B、60C透镜保持环(保持装置)

62带状体临时保持部

67突出片

67B凸部

68立起片

68H凹陷

S1、S2间隙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