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基于应力类型转换趋势判断断层走向的方法

一种基于应力类型转换趋势判断断层走向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油气田勘探开发领域,尤其是一种基于应力类型转换趋势判断断层走向的方法。本发明专利依据水力压裂数据进行地应力大小的计算,建立储层地应力剖面;通过测井解释力学参数或岩石力学实验,建立岩石力学参数剖面;在确定现今地应力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别剖面应力类型转换趋势,实现断层识别以及走向的预测。本发明专利解决了传统的地震解释难以准确判断断层走向的难题,实现了油藏断层的准确定量预测。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778318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8-03-0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申请/专利号CN201710085418.0

  • 申请日2017-02-17

  • 分类号G01V1/30(20060101);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4:48:2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3-12

    授权

    授权

  • 2018-04-0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1V1/30 申请日:20170217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8-03-0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田勘探开发领域,尤其是一种基于应力类型转换趋势判断断层走向的方法。

背景技术

识别断层的方法的方法有很多,包括地震识别、测井解释、油田动态开发资料、应力场模拟以及物理模拟等方法。在断层预测、解释中,断层的方位影响油气的开发、剩余油分布,也是困扰油区进一步开发的难点。戴俊生等提出通过应力场模拟方法定性预测断层的分布规律,利用平面剪应力预测断层的走向,利用剖面剪应力预测断层的倾向,但该方法只能定性的分析断层的展布,并且采用剪应力预测断层的倾向缺乏理论支撑,其原理也有待进一步落实。张昕等在2012年提出密井网条件下井震联合断层识别方法,但该方法对油田的地震品质、测井资料丰富程度提出很高的要求;另外还有很多学者在地震解释的基础上,二次处理地震资料进而识别断层,该方法对地震资料的品质同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且预测结果往往具有多解性。本发明专利在建立地应力剖面、力学参数剖面的基础上,确定现今地应力的方向,进一步识别剖面应力类型转换趋势,实现断层识别以及走向的预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应力类型转换趋势判断断层走向的方法,它实现了储层中断层识别以及走向的预测。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应力类型转换趋势判断断层走向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建立地应力剖面。

依据水力压裂数据直接进行地应力的计算,而且测量的是井点附近一定范围内的应力平均值,对于区域内的应力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水力压裂形成的裂缝在最小主应力的方向最易张开,主要沿着垂直于最小主应力的方向扩展。继续注入流体使裂缝向前稳定延伸一段时间后停止注入,受应力影响,裂缝张开度迅速减小,达到临界状态时,所对应的瞬时停泵压力即为裂缝闭合压力,与最小水平主应力近似相等。

最小水平主应力与闭合压力相等:

σh=Pc(1)

公式(1)中,Pc为闭合压力,单位:MPa。σh为最小主应力,单位:MPa。

最大水平主应力表示为:

σH=3σh-Pf-P0+St(2)

公式(2)中,Pf为破裂压力,单位:MPa;P0为储层压力,单位:MPa;St为岩石抗张强度,单位:MPa。σH为最大主应力,单位:MPa。

垂向主应力主要由上覆地层的重力产生:

σv=ρgH(3)

公式(3)中,ρ为上覆岩层的平均密度,单位:kg/m3;g为重力加速度,g=9.8m/s2;H为煤层埋藏深度,单位:m。

第二步建立力学参数剖面。

通过测井解释力学参数或岩石力学实验,建立岩石力学参数剖面。

第三步确定现今地应力的方向。

通过压裂资料、阵列声波测井、井斜统计、GPS检测、诱导裂缝、微地震检测、井壁崩落以及差应变、声速、古地磁定向实验确定现今地应力的方向。

第四步剖面应力类型转换趋势识别。

表1应力类型划分方案

类型次级类型特征Ⅰaσv>σH>σh;σh>0Ⅰbσv>σH>σh;σh<0σH>σh>σvσH>σv>σh

表1中,σv为垂向应力;σH为水平最大主应力;σh为水平最小主应力。

在储层剖面中,转换趋势分为两种,转换趋势T1:剖面应力类型由Ⅰa型向Ⅱ型转换或者由Ⅰa型向Ⅲ型的趋势时,即σH、σh同时增大或σH单独增大;转换趋势T2:剖面应力类型由Ⅱ型向Ⅰa型转换或者由Ⅲ型向Ⅰa型的趋势时,即σH、σh同时减小或σH单独减小。

第五步断层走向的判别准则。

首先,判别力学参数与应力转换的相关性,确定应力类型转换趋势是否由断层引起,排除力学参数对应力转换趋势的影响;其次,转换趋势T1时,存在走向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大于45°的断层;转换趋势T2时,存在走向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小于45°的断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专利在建立地应力剖面、力学参数剖面的基础上,确定现今地应力的方向,进一步识别剖面应力类型转换趋势,实现断层走向的预测。本发明在断层识别、走向判别方面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并且预测成本低廉、可操作性强,可以大量减少人力、财力的支出,对油田勘探开发的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基于应力类型转换趋势判断断层走向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黔北构造特征图。

图3为黔北地区地层以及构造事件。

图4为黔北某丼的地应力剖面。

图5为黔北某丼岩石力学参数剖面。

图6为黔北某丼压裂裂缝印模图。

图7中,A为诱导裂缝解释图;B为诱导裂缝走向图;C为诱导裂缝倾角分布图。

图8中,A为井斜方位走向;B为井斜角分布;C为井壁垮塌方位分布;D为GPS检测地体的移动方位。

图9中,A为现今最小主应力分布图;B为现今最小主应力方向分布图;C为现今中间主应力分布图;D为现今中间主应力方向分布图;E为现今最大主应力分布图;F为现今最大主应力方向分布图。

图10为应力场模拟中断层附近应力类型转换分布图。

图4中,σv为垂向应力;σH为水平最大主应力;σh为水平最小主应力;图10中,Ⅰa型:σv>σH>σh且σh>0;Ⅱ型:σH>σh>σv;Ⅲ型:σH>σv>σh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以黔北地区为例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黔北地区从大地构造上位于上扬子地台区,黔北地区的构造演化与扬子地台的区域构造演化具有一致性。通常所说的扬子地台范围是红河断裂(哀牢山-红河构造带)、龙门山断裂西缘以东,嘉山-响水断裂和勉略-大别山南缘断裂以南,师宗-弥勒断裂、垭都-紫云断裂、漵浦-四堡断裂以北的范围。(图2)

扬子地台的演化过程经历了雪峰运动时期(Z)、早-中加里东时期(∈-O)、晚加里东时期(S)、海西期(D-C)、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造成了扬子地台复杂的构造形态。(图3)

(1)雪峰运动时期(Z)中元古代时期,扬子古板块的基底由康滇-川中-鄂西岛弧和江南岛弧中夹新元古代板溪群组成的黔、桂、湘弧间盆地组成,是两个岛弧夹一盆的格局。此时,扬子地台是一个广阔活动海区,接受沉积。雪峰运动之后,形成了扬子地台的基底。

(2)早-中加里东时期(∈-O)扬子海西部,受康滇古陆和龙门山岛链隆升影响成为物源区,整个古板块显示西高东低的坏境,沉积岩厚度变化也显示西薄东厚。扬子古板块的北缘和西北缘以稳定的大陆边缘为主。

(3)晚加里东时期(S)志留末的广西运动(晚加里东运动),洋壳沿着华南褶皱带南缘的丽水-海丰-海峡断裂带发生俯冲,使得华南洋全面褶皱,扬子地台整体上升为陆,形成以四川盆地为主体的上扬子古陆,下扬子广大地区也处于隆起状态,只是在钱塘江和苏南地区继续接受沉积。至此,扬子板块形成了大隆、大坳的构造背景。

(4)海西期(D-P)经过强烈的加里东褶皱运动后,扬子板块地壳处于应力调整状态,从中泥盆世(海西早期)开始发生大规模的拉张运动。

(5)印支期中三叠世(T2)印支运动早幕,古太平洋板块可能沿着长乐-南澳断裂发生俯冲,引起地台大面积上升,地块四周成为造山带,地块内形成不同类型的前陆盆地和前陆隆起。三叠纪末印支运动晚幕也异常强烈,扬子地台全面上升为陆,结束了海侵历史。

(6)燕山期华南板块东缘的碰撞和岩浆活动,造成地壳强烈的变动,其强度由东向西减弱。侏罗纪,地台完全成为内陆盆地沉积环境。滇黔及下扬子地区为小型内陆断陷盆地,而西部的四川盆地则成为巨型内陆盆地。

(7)喜山期新生代早期喜马拉雅运动使整个地台以强烈上升为主,因此,大部分地区上隆为剥蚀区。新近纪开始又发生构造反转,普遍抬升、改造。第四纪主要为近期坳陷沉积。滇黔大部上升,形成云贵高原。

扬子准地台是以前震旦系地层为基底的准地台,在武陵构造阶段前期是陆缘大洋地壳区的一部分,武陵运动使之成陆,雪峰运动之后使扬子准地台的基底硬化,后又经过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使得扬子准地台发生多次的升降运动,形成了现今复杂的地质特点。与扬子准地台相比,华南褶皱带形成陆壳的时间较晚,二者在组成和结构及构造运动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华南褶皱带在贵州省位于省内东南部,属于雪峰山西南段,西北边与扬子准地台的分界在铜仁-玉屏-凯里-三都一线,沿线断续分布一些规模较大的断裂。由于多次构造运动使华南褶皱带整体上升,屡遭剥蚀,因而许多地层缺失,致使古老基底大面积裸露,尤其以晚元古代地层分布范围最广。(图3)

贵州地区在已知的地史时期基本是处于同一板块之中,但在相邻板块的作用下,从中元古代至古生代曾经发生过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聚合运动和裂陷作用,中新生代又受太平洋边缘活动带的强烈影响,其西南面的喜马拉雅山地区还发生过板块的碰撞作用。在板块整体运动的过程中和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下,处于板块边缘和板内不同位置的各个地区则受不同程度地影响,产生了不同的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和构造变形。

黔北台地隆起从震旦纪~三叠世中期,基本上处于陆表海台地的稳定构造环境,到早白垩世中期的燕山运动使黔北台地隆起发生全面褶皱;黔南台地坳陷从泥盆纪~晚三叠世中期发育半深水至深水次生海盆,处于活动性较大的拉张构造环境,燕山运动发生褶皱;四川台地坳陷从晚三叠世晚期~始新世一直处于内陆湖盆环境,喜马拉雅运动发生褶皱断裂。

遵义断凸在广西运动形成舒缓隆起的基础上,到泥盆、石炭纪因断裂作用而继续隆升,致使大部分地区缺失或很少接受泥盆、石炭系的沉积;六盘水断陷以威宁-关岭一带的北西向断裂带为界,与东北侧的遵义断凸分开。广西运动时期,该断裂带的古断裂致使南西盘下降,到泥盆、石炭纪其古断裂可能又具有同沉积断裂的性质,使南西盘断裂下陷,致使泥盆、石炭系沉积厚度较大。

黔北地区所涉及的凤岗北北东向构造变形区(I1A2)、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形区(I1A1)和贵阳复杂构造变形区(I1A3)也各有特点。黔北地区的绝大多数面积位于凤岗北北东向构造变形区(I1A2)内,该区东部以梵净山背斜为主体,轴部出露中元古宙及晚元古宙地层,与褶皱伴生的断裂普遍发育。而西部以发育南北向构造为主;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形区(I1A1)西部以北东和北北东构造为主,南缘发育有东西向构造,东边以南北向构造为主,以遵义、息烽、贵阳一线为界与凤岗构造变形区划分开来。贵阳复杂构造变形区(I1A3)处于黔北和黔南不同构造变形面貌的过渡地带,具有复杂多样的构造形变形特征。即有直扭型的北东、北北东向构造,又有挤压型的南北向和东西向构造。

第一步建立地应力剖面。

依据水力压裂数据可以直接进行地应力的计算,得到单井的地应力剖面。(图4)

第二步建立力学参数剖面。

通过测井解释力学参数或岩石力学实验,建立岩石力学参数剖面。(图5)

第三步确定现今地应力的方向。

通过压裂资料、阵列声波测井、井斜统计、GPS检测、诱导裂缝、微地震检测、井壁崩落以及差应变、声速、古地磁定向实验确定现今地应力的方向;确定黔北地区现今地应力方向为125°。(图6-图8)

第四步剖面应力类型转换趋势识别。

在单井应力剖面上,识别不同深度的应力转换类型。(图4)

第五步依据断层走向的判别准则,判定该处存在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小于45°的断层,该现象同样在应力场模拟中得到证实(图9、图10)。

上面以举例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凡基于本发明所做的任何改动或变型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