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草珊瑚林下套种技术

一种草珊瑚林下套种技术

摘要

本发明涉及草珊瑚种植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草珊瑚林下套种技术,包括如下步骤:(1)林地整理、(2)栽培、(3)水肥管理、(4)采收。本发明通过针对性的栽培地选址和肥效搭配,使得草珊瑚在苹果林下可以充分利用林下环境活化土壤,通过苹果采摘后的大量丢弃果核的糖分促进土壤细菌的繁殖,提高栽培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利于草珊瑚的连作高产和营养成分含量的提升。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24378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1-2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贵州蔚源中药材产业开发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011135654.7

  • 发明设计人 吴洁;丁宁;

    申请日2020-10-22

  • 分类号A01G17/00(20060101);A01B79/02(20060101);C05G1/00(20060101);A01G24/23(20180101);A01G24/22(20180101);A01G24/20(20180101);A01G24/10(20180101);C05F17/20(20200101);C05F17/50(20200101);C05G5/20(20200101);

  • 代理机构52117 贵阳索易时代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管宝伟

  • 地址 561400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沙子镇普晴林场五工队至六工队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9:38:30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草珊瑚种植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草珊瑚林下套种技术。

背景技术

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Thunb.)Nakai),别名:肿节风、接骨莲、九节茶、竹节草等,为金粟兰科草珊瑚属多年生常绿半灌木。全株供药用,具有抗菌消炎、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止痛、通经接骨等功效,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风湿关节痛、疮疡肿毒、跌打损伤、骨折等,对多种恶性肿瘤效果显著,是一种药理作用广泛、毒性低的优良中药材。随着以草珊瑚为原料的新产品的不断开发,对其需求量越来越大,传统的全株采挖方式导致野生资源遭到毁灭性破坏,造成原料药材供应紧张,因此草珊瑚具有非常广阔的种植开发前景。自然条件下,草珊瑚生于山坡、沟谷林下阴湿处,海拔420~1500米。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忌强光直射和长时间的高温干燥。草珊瑚独特的生长习性要求种植过程必须提供一定的遮阴条件,而人工遮阴措施将大大提高种植成本。如果将草珊瑚套种于毛竹林中,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当前技术中草珊瑚的种植主要是针对遮阴进行适当的肥效调整,缺乏较为系统性的种植规划来提高草珊瑚的产量和质量,导致持续生产中效益降低。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草珊瑚林下套种技术,以提高草珊瑚的产量,强化草珊瑚的药用价值。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草珊瑚林下套种技术,包括如下步骤,

(1)林地整理

选择植株高度超过三米的苹果林,将组培草珊瑚使用后丢弃的培养基收集与绿萍混合均匀,用粉碎机打碎,以300-400kg的用量撒施到土壤中,然后按照10-15kg/亩撒施EM菌稀释液,每天浇水,控制表土含水量不低于35-40%,自然堆腐1-2月;所述培养基和绿萍的质量比为1:15-20;所述EM菌稀释液的制作方法为:将20-30份猪粪、10-15 份醋渣、5-8份玉米芯、3-5份梧桐叶混合,加入1-2份EM菌混合发酵 30-35天,然后加入500-800份清水,浸泡20-30天后,静置取上层液体即可;

(2)栽培

先在林间撒施复合肥,然后将林间土壤翻耕30-35cm,用锄头将土块耙细,按照株距20-30cm、间距30-40cm开挖种植穴,在种植穴底部先放一层营养土,然后将组培苗放到穴中,用土掩盖严实根部,每个种植穴浇施50-60ml定根液;每隔15-20米,根据地势设置一个宽 40-45cm、深30-35cm的排水沟,沟壁和沟底撒施绿肥;所述绿肥为田菁;

所述复合肥的制作方法为:以质量份计,将50-80份牛粪、100-200 份鸡粪、58-66份酒糟混合,调节其含水量为80-85%,在30-33℃下用塑料膜覆盖,堆放15-20天,然后在混合物中接种发酵菌,在28-33℃下发酵7-8天,然后加入100-200份油菜,混合均匀,接种3-5份蚯蚓,在揭开塑料膜,堆放一周后即可;

所述营养土的制备方法为:以质量份计,将1-3份黄金石、2-4份天青石、1-3份磷灰石混合,加工成80-100目的粉末,与100-200份木屑、20-30份皇竹草、50-80份玉米秸秆混合均匀,加入500-800份清水、 10-20份羊粪堆沤3-5个月,待水分蒸发干燥即可使用;

所述定根液由质量比为1:3-5:1000-1500的玉米淀粉、腐殖酸钾、清水混合而成;

所述绿肥为田菁;

(3)水肥管理

种植后及时除草,将田间杂草收集去除泥土,粉碎成细度3-5mm 的粉末,与其质量100-200倍的清水浸泡3-5天后,撒施到土壤中,每隔两月按照用量使用一次复合肥;

(4)采收

定植第二年起,按照草珊瑚的生长情况适时采收,苹果采收的弃果经收集粉碎堆沤至少一周后再稀释10-15倍回施到土壤中。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玉米芯的含水量为15-20%,粒度为0.5-0.9mm。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梧桐叶的含水量为5-8%,粒度为 1-2mm。

进一步的,步骤(2)中,所述发酵菌由质量比为1:3-5:6-7的嗜热杆菌、酵母菌、木霉混合而成。

进一步的,步骤(2)中,所述发酵菌的用量为混合物质量的1-3%。

进一步的,步骤(2)中,所述复合肥的用量为300-350kg/亩。

进一步的,步骤(2)中,所述木屑的细度为0.5-1mm。

进一步的,步骤(2)中,所述皇竹草的含水量为80-85%。

进一步的,步骤(2)中,所述玉米秸秆为露天堆放超过半年的玉米秸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效果体现在:

本发明通过针对性的栽培地选址和肥效搭配,使得草珊瑚在苹果林下可以充分利用林下环境活化土壤,通过苹果采摘后的大量丢弃果核的糖分促进土壤细菌的繁殖,提高栽培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利于草珊瑚的连作高产和营养成分含量的提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限定,但要求保护的范围不仅局限于所作的描述。

实施例1

一种草珊瑚林下套种技术,包括如下步骤,

(1)林地整理

选择植株高度超过2米的苹果林,将组培草珊瑚使用后丢弃的培养基收集与绿萍混合均匀,用粉碎机打碎,以300kg的用量撒施到土壤中,然后按照10kg/亩撒施EM菌稀释液,每天浇水,控制表土含水量不低于35%,自然堆腐1月;所述培养基和绿萍的质量比为1:15;所述EM菌稀释液的制作方法为:将20份猪粪、10份醋渣、5份玉米芯、 3份梧桐叶混合,加入1份EM菌混合发酵30天,然后加入500份清水,浸泡20天后,静置取上层液体即可;所述玉米芯的含水量为15%,粒度为0.5mm;所述梧桐叶的含水量为5%,粒度为1mm;

(2)栽培

先在林间撒施复合肥,然后将林间土壤翻耕30cm,用锄头将土块耙细,按照株距20cm、间距30cm开挖种植穴,在种植穴底部先放一层营养土,然后将组培苗放到穴中,用土掩盖严实根部,每个种植穴浇施50ml定根液;每隔15米,根据地势设置一个宽40cm、深30cm的排水沟,沟壁和沟底撒施绿肥;所述绿肥为田菁;

所述复合肥的制作方法为:以质量份计,将50份牛粪、100份鸡粪、58份酒糟混合,调节其含水量为80%,在30℃下用塑料膜覆盖,堆放15天,然后在混合物中接种发酵菌,在28℃下发酵7天,然后加入100份油菜,混合均匀,接种3份蚯蚓,在揭开塑料膜,堆放一周后即可;所述复合肥的用量为300kg/亩;

所述发酵菌由质量比为1:3:6的嗜热杆菌、酵母菌、木霉混合而成;所述发酵菌的用量为混合物质量的1%;

所述营养土的制备方法为:以质量份计,将1份黄金石、2份天青石、1份磷灰石混合,加工成80目的粉末,与100份木屑、20份皇竹草、 50份玉米秸秆混合均匀,加入500份清水、10份羊粪堆沤3个月,待水分蒸发干燥即可使用,其用量为300g/种植穴;所述木屑的细度为 0.5mm;所述皇竹草的含水量为80%;所述玉米秸秆为露天堆放超过半年的玉米秸秆;

所述定根液由质量比为1:3:1000的玉米淀粉、腐殖酸钾、清水混合而成;

所述绿肥为田菁;

(3)水肥管理

种植后及时除草,将田间杂草收集去除泥土,粉碎成细度3mm的粉末,与其质量100倍的清水浸泡3天后,撒施到土壤中,每隔两月按照用量使用一次复合肥;

(4)采收

定植第二年起,按照草珊瑚的生长情况适时采收,苹果采收的弃果经收集粉碎堆沤至少一周后再稀释10倍回施到土壤中。

实施例2

一种草珊瑚林下套种技术,包括如下步骤,

(1)林地整理

选择植株高度超过2米的苹果林,将组培草珊瑚使用后丢弃的培养基收集与绿萍混合均匀,用粉碎机打碎,以400kg的用量撒施到土壤中,然后按照15kg/亩撒施EM菌稀释液,每天浇水,控制表土含水量不低于40%,自然堆腐2月;所述培养基和绿萍的质量比为1:20;所述EM菌稀释液的制作方法为:将30份猪粪、15份醋渣、8份玉米芯、 5份梧桐叶混合,加入2份EM菌混合发酵35天,然后加入800份清水,浸泡30天后,静置取上层液体即可;所述玉米芯的含水量为20%,粒度为0.9mm;所述梧桐叶的含水量为8%,粒度为2mm;

(2)栽培

先在林间撒施复合肥,然后将林间土壤翻耕35cm,用锄头将土块耙细,按照株距30cm、间距40cm开挖种植穴,在种植穴底部先放一层营养土,然后将组培苗放到穴中,用土掩盖严实根部,每个种植穴浇施60ml定根液;每隔20米,根据地势设置一个宽45cm、深35cm的排水沟,沟壁和沟底撒施绿肥;所述绿肥为田菁;

所述复合肥的制作方法为:以质量份计,将80份牛粪、200份鸡粪、66份酒糟混合,调节其含水量为85%,在33℃下用塑料膜覆盖,堆放20天,然后在混合物中接种发酵菌,在33℃下发酵8天,然后加入200份油菜,混合均匀,接种5份蚯蚓,在揭开塑料膜,堆放一周后即可;所述复合肥的用量为350kg/亩;

所述发酵菌由质量比为1:5:7的嗜热杆菌、酵母菌、木霉混合而成;所述发酵菌的用量为混合物质量的3%;

所述营养土的制备方法为:以质量份计,将3份黄金石、4份天青石、3份磷灰石混合,加工成100目的粉末,与200份木屑、30份皇竹草、80份玉米秸秆混合均匀,加入800份清水、20份羊粪堆沤5个月,待水分蒸发干燥即可使用;所述木屑的细度为1mm;所述皇竹草的含水量为85%;所述玉米秸秆为露天堆放超过半年的玉米秸秆;

所述定根液由质量比为1:5:1500的玉米淀粉、腐殖酸钾、清水混合而成;

所述绿肥为田菁;

(3)水肥管理

种植后及时除草,将田间杂草收集去除泥土,粉碎成细度5mm的粉末,与其质量200倍的清水浸泡5天后,撒施到土壤中,每隔两月使用一次复合肥;

(4)采收

定植第二年起,按照草珊瑚的生长情况适时采收,苹果采收的弃果经收集粉碎堆沤至少一周后再稀释15倍回施到土壤中。

实施例3

一种草珊瑚林下套种技术,包括如下步骤,

(1)林地整理

选择植株高度超过2米的苹果林,将组培草珊瑚使用后丢弃的培养基收集与绿萍混合均匀,用粉碎机打碎,以350kg的用量撒施到土壤中,然后按照13kg/亩撒施EM菌稀释液,每天浇水,控制表土含水量不低于40%,自然堆腐1月;所述培养基和绿萍的质量比为1:20;所述EM菌稀释液的制作方法为:将20份猪粪、15份醋渣、5份玉米芯、 5份梧桐叶混合,加入1份EM菌混合发酵35天,然后加入500份清水,浸泡30天后,静置取上层液体即可;所述玉米芯的含水量为15%,粒度为0.9mm;所述梧桐叶的含水量为5%,粒度为2mm;

(2)栽培

先在林间撒施复合肥,然后将林间土壤翻耕35cm,用锄头将土块耙细,按照株距20cm、间距40cm开挖种植穴,在种植穴底部先放一层营养土,然后将组培苗放到穴中,用土掩盖严实根部,每个种植穴浇施60ml定根液;每隔15米,根据地势设置一个宽45cm、深30cm的排水沟,沟壁和沟底撒施绿肥;所述绿肥为田菁;

所述复合肥的制作方法为:以质量份计,将80份牛粪、100份鸡粪、66份酒糟混合,调节其含水量为80%,在33℃下用塑料膜覆盖,堆放20天,然后在混合物中接种发酵菌,在33℃下发酵8天,然后加入100份油菜,混合均匀,接种3份蚯蚓,在揭开塑料膜,堆放一周后即可;所述复合肥的用量为300-kg/亩;

所述发酵菌由质量比为1:5:6的嗜热杆菌、酵母菌、木霉混合而成;所述发酵菌的用量为混合物质量的3%;

所述营养土的制备方法为:以质量份计,将3份黄金石、2份天青石、3份磷灰石混合,加工成80目的粉末,与200份木屑、20份皇竹草、 80份玉米秸秆混合均匀,加入500份清水、20份羊粪堆沤3个月,待水分蒸发干燥即可使用;所述木屑的细度为1mm;所述皇竹草的含水量为80%;所述玉米秸秆为露天堆放超过半年的玉米秸秆;

所述定根液由质量比为1:5:1000的玉米淀粉、腐殖酸钾、清水混合而成;

所述绿肥为田菁;

(3)水肥管理

种植后及时除草,将田间杂草收集去除泥土,粉碎成细度5mm的粉末,与其质量100倍的清水浸泡5天后,撒施到土壤中,每隔两月使用一次复合肥;

(4)采收

定植第二年起,按照草珊瑚的生长情况适时采收,苹果采收的弃果经收集粉碎堆沤至少一周后再稀释13倍回施到土壤中。

对比例设置:

试验例1本发明草珊瑚的种植试验

分别按照本发明实施1-3、对比例1-2种植草珊瑚,连续种植3批,检测种植中的成活率、采收后的平均生长高度,结果连续种植3批,实施例1-3的平均成活率超过98.5%,对比例1-2在第三次的成活率为 89.16%相对第一批成活率95.14%有明显的降幅。实施例1-3的平均高度超过65.12cm,三批相差不大,对比例1-2在第三次的高度为 53.14cm、52.78cm,相对第一批的高度58.42cm、61.37cm有明显的降幅,可以看出,按照本发明方法的实施例1-3种植的草珊瑚环境稳定,生长可以高水准保持,对比例持续种植性状衰减明显,不利于长期生产。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