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中西药相结合的止痒药敷膏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中西药相结合的止痒药敷膏及其制备方法

摘要

一种中西药相结合的止痒药敷膏及其制备方法,包括有中药和西药组分,中药组分其重量比例如下:艾叶1分,蛇床子1‑1.2分,紫草1.2‑1.5分,花椒1.5‑2分;西药组分为尚未灌装的水杨酸甲酯药膏,其有效成分为水杨酸甲酯。本发明止痒药敷膏色泽均匀,浅棕褐色,易涂展,粘稠度适宜,膏体细腻,酸碱度适宜,其优点如下:1、本发明的药膏长时间存放不分层、不变质,2、疗效好,3、经常使用无副作用,使用安全。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24549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1-2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郭光明;

    申请/专利号CN202011323003.0

  • 发明设计人 郭光明;

    申请日2020-11-23

  • 分类号A61K36/758(20060101);A61K9/06(20060101);A61K47/06(20060101);A61K47/14(20060101);A61K47/44(20170101);A61P17/04(20060101);A61K31/045(20060101);A61K31/05(20060101);A61K31/125(20060101);A61K31/618(20060101);A61K33/00(20060101);

  • 代理机构43204 常德市长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张启炎

  • 地址 415600 湖南省常德市津市市毛里湖镇荣台居委会启明路79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9:40:06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品领域,具体的是一种中西药相结合的止痒药敷膏及其制备方法。该发明是将一种中药外用敷膏,采用特殊泡制方法,融合在西药乳膏基质里面,让中药原粉敷膏能迅速止痒不伤皮肤,并彻底解决了中药泥膏与乳膏分层变质的现象。现在临床上真正不含激素的纯中草药止痒敷膏非常少见,该中草药泥敷膏是一种安全绿色无副作用的止痒敷膏。因此,研发一种中西药相结合的止痒敷膏非常适应广大患者。

背景技术

引起皮肤瘙痒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有下述几种: 1、各种各样的过敏性物质所引起的过敏性皮炎。2、包括荨麻疹、湿疹,内科方面的疾病,可以引起瘙痒,再比如心脏病、呼吸系统的疾病、免疫系统的疾病、肾病,高血压、糖尿病都可以引起皮肤的瘙痒。3、老年人多因皮脂腺功能减退、皮肤干燥等因素,在秋冬季节交换之际,大风干燥的空气使老人的皮肤易出现瘙痒的症状,且影响身体健康。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皮肤病,据统计发病率为10%左右。4、各种细菌引起的皮肤瘙痒,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对皮肤引起的炎症。

治疗皮肤瘙痒常用药有外敷药膏,如红霉素药膏、环丙沙星药膏、青霉素药膏等,众所周知这类抗生素能降低人体的免疫力,久用则产生抗药性,另外抗炎抗过敏的药品还有强的松、地塞米松(佛美松)激素类药,长期使用会产生消化系统溃疡、骨质疏松、影响生长发育,特别是用于儿童,则对儿童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还会使人体发胖、诱发神经精神症状。上述止痒功能强的护肤品经常使用对皮肤伤害较大,不适合老人使用。目前的一些美容护肤膏虽然可以缓解皮肤干燥,但不能有效对皮肤止痒。

以前也有人把中药粉末添加到西药乳膏中,但无法避免药膏分层变质的现象。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治疗皮肤瘙痒常用药的上述缺点,本发明是将若干种中药粉剂,采用特殊泡制方法,融合在西药的乳膏基质里面,形成一种中西药相结合的止痒药敷膏,能迅速止痒不伤皮肤,并彻底解决了中药泥膏与西药乳膏分层变质的现象。

一种中西药相结合的止痒药敷膏,包括有中药和西药组分,其特征在于,中药组分由以下原料制成:其重量比例如下:艾叶1分,蛇床子1-1.2分,紫草1.2-1.5分,花椒1.5-2分;西药组分为尚未灌装的水杨酸甲酯药膏,其有效成分为水杨酸甲酯。

4种中药性质介绍如下:

1、艾叶,为菊科蒿属植物艾的叶。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湿止痒的功效。

2、蛇床子,为伞形科蛇床属植物蛇床的果实。具有温肾壮阳,燥湿杀虫,祛风止痒的功效。

3、紫草,为紫草科拟紫草属植物新疆紫草、内蒙紫草和紫草属植物紫草的根。具有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杀虫止痒的的功效。

4、花椒,为芸香科花椒属植物青椒的干燥成熟果皮。具有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的功效。主治中寒腹痛,寒湿吐泻,虫积腹痛,湿疹瘙痒,妇人阴痒等。

一种中西药相结合的止痒药敷膏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1、将上述4种中草药晒干,按比例混合,打成800-1000目的粉末;

2、将中草药粉末用食用陈醋浸泡12-18天得药醋,中草药粉末和食用陈醋的重量比为5:6-8;

3、取上述药醋重量4-6%的食用淀粉,熬制成食用粘合剂,将食用粘合剂和药醋混合、拌匀,调成棕褐色的泥膏;

4、准备西药乳膏基质:西药乳膏基质为尚未灌装的水杨酸甲酯药膏,在市场上购买,也可以自己生产,其主要有效成分为水杨酸甲酯;

5、将中药泥膏和西药乳膏基质按重量1:2-3的比例混合、拌匀,调成浅棕褐色的药膏成品。

本发明止痒药敷膏色泽均匀,浅棕褐色,易涂展,粘稠度适宜,膏体细腻,酸碱度适宜,有淡淡的中药清香味,符合药典卫生标准,其优点如下:1、本发明的药膏可长时间存放,不分层、不变质,解决了以前中药无法加入西药乳膏基质的问题。2、疗效好,涂抹瘙痒处,既能改善老年人的皮肤组织,又能杀菌止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具有抗菌作用;对老年人的皮肤瘙痒的症状和细菌引起的皮肤瘙痒有非常明显的疗效,对各种过敏性物质所引起的过敏性皮炎和内科方面的疾病引起的瘙痒有明显的改善。3、经常使用不产生依赖性,无副作用。注意事项是禁止用于破损皮肤、口部、眼部、头皮、鼻孔和肛肠部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详细说明如下:

实施例一:

这种中西药相结合的止痒药敷膏,中药组分由以下原料制成:其重量比例如下:艾叶1分,蛇床子1分,紫草1.2分,花椒1.5分;

制作方法:

1、将上述4种中草药晒干,按比例混合,打成1000目的粉末,

2、将中草药粉末用山西陈醋浸泡12天得药醋,中草药粉末和食用陈醋的重量比为5:7;

3、取药醋重量4%的葛粉,加水熬制成食用粘合剂,将食用粘合剂和药醋混合、拌匀,调成棕褐色的泥膏;

4、准备西药乳膏基质:西药乳膏基质为水杨酸甲酯药膏,在市场上购买;

5、将中药泥膏和西药乳膏基质按重量1:2的比例混合、拌匀,调成浅棕褐色的药膏成品。

水杨酸甲酯药膏在福建某公司购买,主要有效成分为水杨酸甲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具有抗菌作用。

实施例二:

这种中西药相结合的止痒药敷膏,中药组分由以下原料制成:其重量比例如下艾叶1分,蛇床子1.2分,紫草1.5分,花椒2分;

制作方法

1、将上述4种中草药晒干,按比例混合,打成800目的粉末,

2、将中草药粉末用镇江陈醋浸泡18天得药醋,中草药粉末和食用陈醋的重量比为5:8;

3、取药醋重量6%的马铃薯淀粉,加水熬制成食用粘合剂,将食用粘合剂和药醋混合、拌匀,调成棕褐色的泥膏;

4、准备西药乳膏基质:西药乳膏基质为水杨酸甲酯药膏,自己生产;

5、将中药泥膏和西药乳膏基质按重量1: 3的比例混合、拌匀,调成浅棕褐色的药膏成品。

水杨酸甲酯药膏自己生产,生产方法如下。

水杨酸甲酯药膏是由药物成分与乳膏基质经乳化制得;所述药物成分及其重量分数为:合成樟脑1-5分、冰片1-5 分、薄荷醇1-5分、水杨酸甲酯1-5分、麝香草酚1-5分、碳酸钠1~10份。

所述乳膏基质的油相组分及重量分数为:白凡士林10-20分、液休石蜡1-10分、单硬脂酸甘油酯1-10 分、蜂蜡5-15分,乙醇1-10分。

所述乳膏基质的水相组分及重量分数为:尼泊金丙酯1-5分、甘油1-10分,蒸馏水30-50 分。

所用乳化剂为NP乳化剂 1~10分。

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油相制备:将合成樟脑、冰片、薄荷醇、水杨酸甲酯、麝香草酚与油相组分混匀,加热至75~85 ℃熔化,作为油相;

2、水相制备:将碳酸钠、水和乳化剂混合溶解并加热至75 ~85℃,作为水相;

3、制备药膏:在搅拌机转速1000~3000 rpm条件下,将水相逐渐加入油相中,直至完全变成乳白色为止,然后缓慢搅至室温,即得水杨酸甲酯药膏。

以实施例一获得的止痒药敷膏为例进行酸碱度检测、稳定性检测、耐寒耐热性检测、 皮肤刺激性考察;

1、酸碱度检测:在室温条件下,用pH试纸测定试验止痒药敷膏的酸碱度,观察成品pH值显示为中性;

2、稳定性检测:将实验成品分装于3个离心管中,三个离心管的离心速度都为4000r/min,分别离心30min、40min、50min,以止痒药敷膏是否出现分层现象为检查标准,均未发现分层现象;

3、耐寒、耐热性检测:将样品分为a、b、c三组平行测定耐寒性,在-5℃左右保持12 小时;耐热性测定,在60℃保持半小时,待恢复至室温后,观察止痒药敷膏外观、色泽及涂布性变化,均未发现有所变化。

4、皮肤刺激性考察:随机选取8名健康志愿者,将试验样品涂布于他们的手臂的皮肤面上进行皮肤刺激性试验,待24h后观察涂敷皮肤,无任何发红、过敏、起疹、起水泡不良反应。

本发明药物和市场上的水杨酸甲酯药膏治疗皮肤瘙痒的对比临床观察情况:

一、本发明实施例一的药膏

1、患者资料

一段时间内统计门诊患者共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其中年龄20-30岁2例,31-40岁3例,41-50岁9例,50岁以上16例。

2、初始情况

瘙痒,抓捞后表现为皮肤发红,出现丘疹,或小米粒状红疹,顶端起水泡,痒、痛。

3、治疗方法

将患处用温水擦拭并晾干,取本发明药膏涂抹于患处,一天2次或3、4次涂沫,涂抹5天为一疗程。

4、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皮损恢复正常,观察一年无复发者。

好转:80%皮损恢复正常,余下皮损有肥厚或极少液渗出,伴有瘙痒感,但尚能忍受。

无效:局部皮损达不到好转标准,或无改善,甚至恶化。

5、治疗结果

经过本发明的药物治疗皮肤瘙痒患者共30例,其中,结果显效19人,显效率为63%;好转9人,好转率为30%;无效2人占7%;总有效率为93%。

二、市场上购得的水杨酸甲酯药膏。

1、患者资料

一段时间内统计门诊患者共31例,其中男17例,女14例,其中年龄20-30岁1例,31-40岁4例,41-50岁11例,50岁以上15例。

2、初始情况 与上组相同。

3、治疗方法与上组相同。

4、疗效评定标准与上组相同。

5、治疗结果

经过本发明的药物治疗皮肤瘙痒患者共31例,其中,结果显效15人,显效率为48%;好转7人,好转率为23%;无效9人占29%;总有效率为71%。

对比试验的结果:本发明药膏的治疗结果显效高于对比组即市场上购得的水杨酸甲酯药膏15个百分点,总有效率高于对比组22个百分点。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