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平面印刷供墨结构、油墨挤出结构及平面印刷设备

一种平面印刷供墨结构、油墨挤出结构及平面印刷设备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平面印刷供墨结构、油墨挤出结构及平面印刷设备,涉及平面印刷技术领域。该平面印刷供墨结构包括:供墨工作面;容积可变的储墨腔,设于所述供墨工作面的一侧,其供墨口暴露在所述供墨工作面的另一侧的表面上;驱动部件,控制所述储墨腔的容积变化,将油墨自所述储墨腔内挤出至所述供墨工作面的另一侧的表面上;刷涂部件,设于所述供墨工作面的另一侧,通过与所述供墨工作面的表面接触并产生相对移动获取所挤出的油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将供墨结构设计为在平面上挤出的结构,以避免高粘度、易分相的油墨出现分相、渗漏等问题,并且该供墨结构的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实施,也容易对供墨表面进行清洁处理。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44055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3-0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梦之墨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910800493.X

  • 发明设计人 梁赟;卢双豪;

    申请日2019-08-28

  • 分类号B41F31/02(20060101);B41F31/20(20060101);B41F31/00(20060101);B41F17/00(20060101);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67号中关村国际创新大厦505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0:06:57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平面印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平面印刷供墨结构、油墨挤出结构及平面印刷设备。

背景技术

印刷电子是将传统印刷(或涂布)工艺应用于制造电子元器件和产品的新兴工艺技术。电子浆料是印刷电子行业的基础材料之一,其中,导体浆料主要包括银浆、铝浆、金浆、铜浆等,被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电池板正面及背面电极、RFI D电子标签、手机天线、非接触式I C卡天线线路等众多领域。但上述导体浆料的金属组分的熔点均较高,烧结后,导电相仍为颗粒接触,因此接触电阻较大。而低熔点单质金属或合金熔点低、导电性高,在常温下为液态,具有较好的流动性。由低熔点金属制作的导电油墨可以取代电子浆料,广泛的应用于印刷电子产业。

低熔点金属在液体状态下,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和表面张力,无法良好的满足在印辊上附着的需求,因此一般通过在低熔点金属中加入导电颗粒,从而将低熔点金属改性成更为粘稠的浆料,以降低其流动性和表面张力,增加粘附力的效果。传统的上墨结构一般都是采用墨斗配合辊对辊的传墨和匀墨结构实现油墨的均匀上辊,但对于上述改性后的低熔点金属油墨而言,间隙压力设置是一个比较严重问题,间隙压力设置大了,低熔点金属油墨中的低熔点金属和添加的导电颗粒极容易出现分相的问题,导致在先的改性效果的失效,并且会在间隙处堆积大量的导电颗粒,间隙压力设置小了,则又会导致油墨自间隙中渗漏、以及匀墨效果较差的问题,即现有技术中的供墨结构极难达到低熔点金属油墨的稳定上墨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平面印刷供墨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供墨结构无法满足高粘度、易分相的油墨的良好上墨需求。

在一些说明性实施例中,所述平面印刷供墨结构,包括:供墨工作面;容积可变的储墨腔,设于所述供墨工作面的一侧,其供墨口暴露在所述供墨工作面的另一侧的表面上;驱动部件,控制所述储墨腔的容积变化,将油墨自所述储墨腔内挤出至所述供墨工作面的另一侧的表面上;刷涂部件,设于所述供墨工作面的另一侧,通过与所述供墨工作面的表面接触并产生相对移动获取所挤出的油墨。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供墨口的数量为多个、且间隔分布在所述供墨工作面上。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刷涂部件为辊体结构;多个所述供墨口等间距分布在所述供墨工作面上;所述刷涂部件与所述供墨工作面产生相对移动的过程中,每个所述供墨口与所述刷涂部件的不同区域接触。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储墨腔的数量为多个,每个所述储墨腔具有至少一个所述供墨口;所述驱动部件可分别控制每个所述储墨腔的油墨挤出量,或控制所述储墨腔同一时刻保持均等的油墨挤出量。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驱动部件包括:动力源和所述动力源连接的挤压部件,所述挤压部件在所述动力源的驱动下以均等外力作用在每个储墨腔上,实现控制所述储墨腔同一时刻保持均等的油墨挤出量。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动力源为电机、液压机构或气压机构。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储墨腔为受所述驱动部件控制的活塞腔体结构或柔性腔体结构。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平面印刷供墨结构,还包括:供墨工作台;所述供墨工作台具有所述供墨工作面;所述储墨腔设于所述供墨工作台的内部,所述驱动部件装配在所述供墨工作台上。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平面印刷供墨结构,该平面印刷供墨结构通过驱动部件将储墨腔内的油墨通过挤压的方式挤出至供墨工作面上,然后再通过刷涂部件在供墨工作面上的移动带走所挤出的油墨,相对于传统的墨斗的供墨结构而言,所挤出的油墨始终处在供墨工作台的表面上,无需考虑油墨的分相、渗漏问题,并且供墨结构简单,易实施且易清洁。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油墨挤出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在一些说明性实施例中,所述油墨挤出结构,包括:供墨工作面;容积可变的储墨腔,设于所述供墨工作面的一侧,其供墨口暴露在所述供墨工作面的另一侧的表面上;驱动部件,控制所述储墨腔的容积变化,将油墨自所述储墨腔内挤出至所述供墨工作面的另一侧的表面上。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平面印刷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在一些说明性实施例中,所述平面印刷设备,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平面印刷供墨结构或上述的油墨挤出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势: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将供墨结构设计为在平面上挤出的结构,以避免高粘度、易分相的油墨出现分相、渗漏等问题,并且该供墨结构的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实施,也容易对供墨表面进行清洁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平面印刷供墨结构的示例一的侧剖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平面印刷供墨结构的示例一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平面印刷供墨结构的示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平面印刷供墨结构的示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平面印刷供墨结构的示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平面印刷供墨结构的示例五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平面印刷供墨结构的示例六的侧剖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平面印刷供墨结构的示例六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方案可以包括结构的、逻辑的、电气的、过程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书的整个范围,以及权利要求书的所有可获得的等同物。在本文中,本发明的这些实施方案可以被单独地或总地用术语“发明”来表示,这仅仅是为了方便,并且如果事实上公开了超过一个的发明,不是要自动地限制该应用的范围为任何单个发明或发明构思。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均可以相互结合。

本发明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平面印刷供墨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平面印刷供墨结构的结构侧视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平面印刷供墨结构的结构俯视示意图。该平面印刷供墨结构,包括:供墨工作面10、储墨腔20、驱动部件30和刷涂部件40。其中,储墨腔20用以储存油墨50,其为腔体容积可变结构,设于供墨工作面10的一侧,其供墨口21暴露在供墨工作面10的另一侧的表面上,使通过储墨腔20的供墨口21流出的油墨50可抵达在供墨工作面10的另一侧的表面上。驱动部件30则与储墨腔20形成配合关系,通过控制储墨腔20的容积变化,对储墨腔20形成挤压,使其腔体结构发生压缩,从而使油墨50从储墨腔20中挤出至供墨工作面10的表面上。刷涂部件40则设于供墨工作面10的另一侧,需要进行上墨工序时,该刷涂部件40通过与供墨工作面10的表面接触并产生相对移动获取供墨工作面10上所被挤出的油墨50。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将供墨结构设计为在平面上挤出的结构,以避免高粘度、易分相的油墨出现分相、渗漏等问题,并且该供墨结构的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实施,也容易对供墨表面进行清洁处理。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供墨工作面10整体为刚性结构,可由刚性材质构成,或在刚性结构的基础上表面复合有弹性层,以便于配合刷涂部件40接触上墨。具体地,供墨工作面10在与刷涂部件40接触时,刷涂部件40可在施加适当的作用力下实现与油墨50的充分接触,从而带走供墨工作面10上的油墨50。进一步的,刷涂部件40可选用易粘附油墨50的表面材质,而供墨工作面10则选用不粘附油墨50、或对油墨50粘附较差的表面材质,进一步保证油墨50从供墨工作面10上的脱离,以及对刷涂部件40的粘附。

该实施例中的所涉及的对油墨粘附或不粘附的材质,可根据所使用的油墨50的具体表面性质进行选择,例如对于混合有金属颗粒的低熔点金属油墨而言,供墨工作面10的表面可选用不锈钢材质、聚四氟乙烯材质、光面玻璃材质等,刷涂部件40则可选用如丁晴橡胶、聚氨酯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理解现有技术中还存在许多其它可满足上述需求的表面材质,本发明对此不进行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刷涂部件40可以选用图1所示的辊体结构、图3所示的刷毛结构等;其中辊体结构可选用表面光洁的辊体,又或者带有特定纹理的网纹辊。再有,对于辊体结构的刷涂部件40而言,其可为单一辊体结构,例如供墨辊、涂布辊、着墨辊等;优选地,刷涂部件40可直接仅选用一个涂布辊,该涂布辊在上墨完成后可直接对承印基材进行印刷,中间无需再进行传墨、匀墨等工序,无需加设其它功能辊体,例如匀墨辊、窜墨辊、传墨辊等,即简化了设备结构的复杂程度,降低了设备成本,又避免了辊对辊结构对于高粘度、易分相油墨的不适用性。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储墨腔20的腔体容积可变结构具体可以选用柔性腔体结构,又或者活塞腔体结构;其中,柔性腔体结构例如墨袋结构,该墨袋内存储有油墨50,该墨袋可在受到外力的情况下产生变形,从而使油墨50自供墨口21挤出。活塞腔体结构,则是指该腔体的部分腔壁是由活塞体构件而成的动态腔体,活塞体在向腔体内部移动时,造成腔体内部的容积减小,从而使油墨50自供墨口21挤出。

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驱动部件30主要是通过机械作用控制储墨腔20的容积变化,该机械作用例如电机驱动、液压驱动、气压驱动的挤压动作,对于储墨腔20的挤压可以通过相应的联动结构对储墨腔20施加水平和/或竖直方向的挤压力;除此之外,驱动部件30亦可以通过其他结构对储墨腔20施加其他任意方向的挤压力,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优选地,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驱动部件30包括:动力源31和动力源31连接的挤压部件32(例如活塞体),动力源31即可为上述的电机位移驱动机制、又或者是液压驱动机制、以及气压控制机制,动力源31直接作用在挤压部件32上,由挤压部件32再作用在储墨腔20上。对于储墨腔20选用活塞腔体结构的情况,该挤压部件32即可为构成该腔体的活塞体。其中,图4中示出了气压控制机构(如气泵)构成的动力源31的图示。

可选地,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位于供墨工作面10表面上的供墨口21的数量为多个,间隔分别在供墨工作面10的表面上;其中,对于涂刷部件40选用辊体结构(例如涂布辊)情况下,每个供墨口21之间的工作面10在于涂布辊以一定压力接触,可满足油墨在涂布辊上的匀墨。进一步的,该实施例中的多个供墨口21可以以等间距分布在供墨工作面10的表面上,以使刷涂部件40与供墨工作面10产生相对移动的过程中,每个供墨口21与刷涂部件40的不同区域接触,避免同一区域粘附大量油墨,保证供墨工作面10对于涂布辊上的油墨的匀墨效果。其中,每个供墨口21为沿涂布辊的轴向方向的排孔结构;进一步的,该排孔结构亦可以为多孔结构的排孔结构,使油墨与涂布辊之间尽可能的通过多点式分布上墨,保证上墨的均匀性。

进一步的,对于刷涂部件40选用涂布辊的情况下,供墨工作面10的长度可以与涂布辊的周面的长度一致,供墨口21则沿涂布辊在供墨工作面10上的移动方向上均匀分布,以此满足涂布辊在供墨工作面10上的一次移动即可满足涂布辊的上墨和匀墨效果。

可选地,如图5所示,针对供墨工作面10表面上的供墨口21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储墨腔20的数量亦为多个,每个储墨腔20具有至少一个供墨口21;驱动部件30可分别控制每个储墨腔20的油墨挤出量,或控制储墨腔20同一时刻保持均等的油墨挤出量。其中,驱动部件30可分别控制每个储墨腔20的油墨挤出量的情况,可以通过针对每一个储墨腔20采用独立的驱动结构,以实现对每个储墨腔20的油墨挤出量的分别控制,该实施例亦可通过在同一时刻同时控制每一个储墨腔20的达到均等的油墨挤出量。图5中示出了的动力源31可为液压控制机构(例如液压泵)。

如图6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对于驱动部件30控制储墨腔20同一时刻保持均等的油墨挤出量的情况,驱动部件30可选用由一个动力源31同时驱动的多个挤压部件32的结构(例如通过联动件33),即多个挤压部件32为联动结构,从而保证每个挤压部件32在动力源31的驱动下以均等外力作用在每个储墨腔上,实现控制所述储墨腔同一时刻保持均等的油墨挤出量。该实施例中动力源31可为驱动电机。

可选地,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储墨腔20靠近供墨口21的端部为缩口结构,用以对油墨进行聚合导向。

优选地,如图7和图8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平面印刷供墨结构,还可包括:供墨工作台100;供墨工作台100具有供墨工作面10;储墨腔20设于供墨工作台100的内部,驱动部件30装配在供墨工作台100上。具体地,供墨工作台100为水平放置结构,其上表面作为供墨工作面10,供墨工作台100在竖直方向上具有多个通孔101,每个通孔101下部装配有一活塞体(如上述挤压部件32),且该通孔101的下部被所述活塞体所密封,该通孔的上部端口作为暴露在供墨工作面10上的供墨口21,即由供墨工作台的通孔、活塞体和供墨口21构成一储墨腔20;驱动电机(如上述动力源31)装配在供墨工作台100的下方,通过联动机构(例如上述联动件33)与每个活塞体连接,且达到统一控制。进一步的,活塞体与通孔101的配合处还设有密封圈,用以进一步保障油墨的密封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平面印刷供墨结构可满足高粘度、易分相的油墨的印刷使用,但不仅限于该类油墨使用,亦可以满足低粘度的油墨使用。再有,油墨选用高粘度油墨的情况下,油墨的流动性较差,供墨工作面10可根据油墨的具体流动性而选择倾斜放置,对于粘稠度非常大的情况下,供墨工作面10甚至可以垂直或水平倒置设置。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平面印刷供墨结构,该平面印刷供墨结构通过驱动部件将储墨腔内的油墨通过挤压的方式挤出至供墨工作面上,然后再通过刷涂部件在供墨工作面上的移动带走所挤出的油墨,相对于传统的墨斗的供墨结构而言,所挤出的油墨始终处在供墨工作台的表面上,无需考虑油墨的分相、渗漏问题,并且供墨结构简单,易实施且易清洁。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油墨挤出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在一些说明性实施例中,所述油墨挤出结构,包括:供墨工作面;容积可变的储墨腔,设于所述供墨工作面的一侧,其供墨口暴露在所述供墨工作面的另一侧的表面上;驱动部件,控制所述储墨腔的容积变化,将油墨自所述储墨腔内挤出至所述供墨工作面的另一侧的表面上。

该实施例中的油墨挤出结构中的技术细节可参考上述平面印刷供墨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平面印刷设备,该平面印刷设备可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平面印刷供墨结构或上述的油墨挤出结构。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应当理解,结合本文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种说明性的逻辑框、模块、电路和算法步骤均可以实现成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其组合。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可交换性,上面对各种说明性的部件、框、模块、电路和步骤均围绕其功能进行了一般地描述。至于这种功能是实现成硬件还是实现成软件,取决于特定的应用和对整个系统所施加的设计约束条件。熟练的技术人员可以针对每个特定应用,以变通的方式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决策不应解释为背离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