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危重症患者护理用患者体位转换辅助装置

一种危重症患者护理用患者体位转换辅助装置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危重症患者护理用患者体位转换辅助装置,患者体位转换辅助装置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内设有上层支板,上层支板下方设有下层支板,上层支板内设有第一开槽、第二开槽、第三开槽,第一开槽内设有翻身辅助组件,第一开槽内设有头部辅助组件,第三开槽内设有下肢辅助组件。本发明患者体位转换辅助装置结构稳定可靠、功能实用稳定,能够根据实际换药需要调节患者头部、双臂、双腿的位置,适用范围广泛,侧面设有对称分布的翻身辅助组件能够帮助患者进行翻转,极大方便了护士的操作,省时省力。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28862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8-2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南京市江宁医院;

    申请/专利号CN202110782677.5

  • 发明设计人 笪雅婷;

    申请日2021-07-12

  • 分类号A61G7/00(20060101);A61G7/05(20060101);

  • 代理机构11357 北京同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邢彬

  • 地址 211100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鼓山路168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2:21:13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护理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危重症患者护理用患者体位转换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危重症患者一般都是长期平躺,背部及身体其他部位有损伤的患者也不能长时间趴着,容易压迫内脏、使呼吸不畅,在背部及身体其他部位需要上药时,往往需要护士协助翻转、移动危重症患者进行护理上药,操作费时费力,护士力竭时容易造成患者翻落现象,易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针对这种情况,现提出一种危重症患者护理用患者体位转换辅助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危重症患者护理用患者体位转换辅助装置,能够有效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患者体位转换辅助装置结构稳定可靠、功能实用稳定,能够根据实际换药需要调节患者头部、双臂、双腿的位置,适用范围广泛,侧面设有对称分布的翻身辅助组件能够帮助患者进行翻转,极大方便了护士的操作,省时省力。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危重症患者护理用患者体位转换辅助装置,患者体位转换辅助装置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内设有上层支板,上层支板下方设有下层支板,上层支板内设有第一开槽、第二开槽、第三开槽,第一开槽内设有翻身辅助组件,第一开槽内设有头部辅助组件,第三开槽内设有下肢辅助组件;

所述头部辅助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一伸缩杆,翻身辅助组件包括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内设有第四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下方均设有第三伸缩杆,下肢辅助组件包括第五支撑板,第五支撑板内设有阵列分布的第六支撑板,第五支撑板下设有第四伸缩杆和第五伸缩杆。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下设有阵列分布的万向轮,支架一端设有第一侧板,支架另一端设有第二侧板,第一开槽内设有第一开孔,第二开槽内设有第一转轴,第三开槽内均设有第二转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板下设有第一转动块,第一支撑板一侧设有第二开孔,第二开孔与第一转轴转动配合,第一伸缩杆下端设有转动连接的第二转动块,第二转动块固定在第二侧板上,第一伸缩杆伸缩端设有与第一转动块转动配合的第三转动块。

进一步地,述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内设有转动连接的第三转轴,第二支撑板内设有第四开槽,第四开槽内设有第四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下设有第二伸缩杆和第四转动块,第三支撑板下同样设有第四转动块,第二伸缩杆上端设有第二伸缩柱,第三伸缩杆下端设有转动连接的第五转动块,第五转动块固定在下层支板上,第三伸缩杆伸缩端设有与第四转动块转动配合的第六转动块。

进一步地,所述第五支撑板内设有第五开槽,第五开槽内设有阵列分布的第六开槽,第五支撑板下设有安装架和第七转动块,第四支撑板一端设有第三开孔,第三开孔与第二转轴转动配合,第五支撑板上设有阵列分布的第四伸缩杆,第四伸缩杆伸缩端设有第八转动块,第六支撑板下均设有第九转动块,第九转动块与第八转动块转动配合,第五伸缩杆下端设有转动配合的第十转动块,第十转动块固定在第一侧板上,第五伸缩杆上方伸缩端设有与第七转动块转动配合的第十一转动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患者体位转换辅助装置结构稳定可靠、功能实用稳定,能够根据实际换药需要调节患者头部、双臂、双腿的位置,适用范围广泛;

2、本发明患者体位转换辅助装置侧面设有对称分布的翻身辅助组件能够帮助患者进行翻转,极大方便了护士的操作,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患者体位转换辅助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头部辅助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翻身辅助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下肢辅助组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开孔”、“上”、“下”、“厚度”、“顶”、“中”、“长度”、“内”、“四周”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一种危重症患者护理用患者体位转换辅助装置,患者体位转换辅助装置包括支架1,支架1内设有上层支板11,上层支板11下方设有下层支板12,上层支板11内设有第一开槽111、第二开槽112、第三开槽113,第一开槽111内设有翻身辅助组件3,第一开槽111内设有头部辅助组件2,第三开槽113内设有下肢辅助组件4,头部辅助组件2包括第一支撑板21和第一伸缩杆24,翻身辅助组件3包括第二支撑板31和第三支撑板32,第二支撑板31内设有第四支撑板34,第二支撑板31和第三支撑板32下方均设有第三伸缩杆37,下肢辅助组件4包括第五支撑板41,第五支撑板41内设有阵列分布的第六支撑板43,第五支撑板41下设有第四伸缩杆42和第五伸缩杆44。

支架1下设有阵列分布的万向轮13,支架1一端设有第一侧板14,支架1另一端设有第二侧板15,第一开槽111内设有第一开孔1111,第二开槽112内设有第一转轴1121,第三开槽113内均设有第二转轴1131。

第一支撑板21上设有第一软垫22,第一支撑板21下设有第一转动块211,第一支撑板21一侧设有第二开孔23,第二开孔23与第一转轴1121转动配合,第一伸缩杆24下端设有转动连接的第二转动块25,第二转动块25固定在第二侧板15上,第一伸缩杆24伸缩端设有与第一转动块211转动配合的第三转动块26,第一伸缩杆24推动第一支撑板21转动调节角度。

第二支撑板31和第三支撑板32内设有转动连接的第三转轴312,第三转轴312与第一开孔1111转动连接,第二支撑板31和第三支撑板32上均设有第二软垫311,第二支撑板31内设有第四开槽33,第四开槽33内设有第四支撑板34,第四支撑板34上设有第三软垫341,第二支撑板31下设有第二伸缩杆35和第四转动块36,第三支撑板32下同样设有第四转动块36,第二伸缩杆35上端设有第二伸缩柱351,第二伸缩柱351上端与第四支撑板34连接,第二伸缩杆35推动第四支撑板34升降,第三伸缩杆37下端设有转动连接的第五转动块371,第五转动块371固定在下层支板12上,第三伸缩杆37伸缩端设有与第四转动块36转动配合的第六转动块372,第三伸缩杆37推动第二支撑板31和第三支撑板32转动调节角度。

第五支撑板41内设有第五开槽411,第五开槽411内设有阵列分布的第六开槽412,第五支撑板41下设有安装架413和第七转动块414,第四支撑板一端设有第三开孔415,第三开孔415与第二转轴1131转动配合,第五支撑板41上设有阵列分布的第四伸缩杆42,第四伸缩杆42伸缩端设有第八转动块421,第六支撑板43下均设有第九转动块431,第九转动块431与第八转动块421转动配合,第五伸缩杆44下端设有转动配合的第十转动块441,第十转动块441固定在第一侧板14上,第五伸缩杆44上方伸缩端设有与第七转动块414转动配合的第十一转动块442,第五伸缩杆44推动第五支撑板41调节角度,第四伸缩杆42推动第六支撑板43升降。

支架1两端均设有床头5,支架1两侧均设有可转动打开的床栏6,床栏6通过铰链与支架1连接,病人平躺后,拉起床栏6与床头5固定,防止病人翻身时掉落。

支架1内设有的头部辅助组件2、翻身辅助组件3、下肢辅助组件4通过床边控制器或远程遥控进行电动控制。

使用时,患者躺在患者体位转换辅助装置上,第一支撑板21调节患者的头部角度,第二支撑板31调节患者的臂角度,第四支撑板34调节患者的肩角度,第三支撑板32调节患者的前臂角度,第五支撑板41调节患者的腿部角度,其中两组第六支撑板43分别调节患者大腿和小腿的角度。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