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用于脾虚湿阻型PPI依赖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组合物

一种用于脾虚湿阻型PPI依赖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组合物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脾虚湿阻型PPI依赖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组合物,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原料:党参17‑22份,炒白术13‑16份,茯苓13‑16份,陈皮8‑13份,佛手7‑11份,苏梗7‑11份,香附8‑13份,姜半夏8‑13份,浙贝母7‑11份,木香5‑7份,炙甘草5‑7份,砂仁(后下)4‑6份,炒鸡内金9‑13份,煅乌贼骨26‑32份。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能够有效治疗PPI依赖性GERD患者,减少其PPI的使用率,同时症状改善也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意义。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483207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2-08-0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申请/专利号CN202210309272.4

  • 发明设计人 陈永灿;王恒苍;史莹;徐欣欣;

    申请日2022-03-27

  • 分类号A61K36/9064(2006.01);A61P1/04(2006.01);A61K35/57(2015.01);A61K35/618(2015.01);

  • 代理机构上海华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104;

  • 代理人缪利明

  • 地址 310012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古翠路234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6:14:2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3-31

    授权

    发明专利权授予

  • 2022-08-1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K36/9064 专利申请号:2022103092724 申请日:20220327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22-08-02

    公开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关于一种用于脾虚湿阻型质子泵抑制剂(PPI)依赖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临床以反酸、烧心等症状为特点。西医治疗以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动力及外科手术等措施为主(汪忠镐、胡志伟,胃食管反流病及其食管外反流:一个常被忽视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J],临床外科杂志,2016,24(1):5-11)。目前治疗以质子泵抑制剂(PPI)多见。按需服用PPI的大多数患者能长期、有效地控制反流症状,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存在PPI长期维持治疗或PPI治疗不充分等依赖性表现。另外,长期服用PPI可出现多种不良反应(王燕,质子泵抑制剂的不良反应[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36(4):91-92)。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陈永灿主任中医师认为PPI依赖性GERD患者多久病迁延、脾胃正气虚耗、运化失调、水湿内生,故此类患者以脾虚湿阻气滞多见。

发明内容

针对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出现PPI依赖性的情况,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脾虚湿阻型PPI依赖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组合物。

本发明的用于脾虚湿阻型PPI依赖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组合物,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原料:

党参17-22份,炒白术13-16份,茯苓13-16份,陈皮8-13份,佛手7-11份,苏梗7-11份,香附8-13份,姜半夏8-13份,浙贝母7-11份,木香5-7份,炙甘草5-7份,砂仁(后下)4-6份,炒鸡内金9-13份,煅乌贼骨26-32份。

根据本发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剂型是中药组合物与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或赋形剂制成的常规剂型。

优选的,所述剂型为口服剂型,包括片剂、胶囊、粉剂、冲剂等。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能够有效治疗PPI依赖性GERD患者,减少其PPI的使用率,同时症状改善也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意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用于脾虚湿阻型PPI依赖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组合物,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原料:

党参20份,炒白术15份,茯苓15份,陈皮10份,佛手9份,苏梗9份,香附9份,姜半夏9份,浙贝母9份,木香6份,炙甘草6份,砂仁(后下)4份,炒鸡内金12份,煅乌贼骨30份。

实施例2

用于脾虚湿阻型PPI依赖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组合物,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原料:

党参17份,炒白术16份,茯苓16份,陈皮8份,佛手7份,苏梗11份,香附8份,姜半夏8份,浙贝母11份,木香7份,炙甘草7份,砂仁(后下)6份,炒鸡内金13份,煅乌贼骨32份。

实施例3

用于脾虚湿阻型PPI依赖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组合物,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原料:

党参22份,炒白术13份,茯苓13份,陈皮13份,佛手11份,苏梗7份,香附13份,姜半夏13份,浙贝母7份,木香5份,炙甘草5份,砂仁(后下)5份,炒鸡内金9份,煅乌贼骨26份。

实施例4、临床实验

一、临床病例资料:

PPI依赖性GERD患者疗效共8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

观察组42例:男性19例,女性23例;年龄33~61岁,平均年龄(38.9±6.6)岁;病程6~10月,平均病程(6.7±4.5)月;平均中医证候总积分(22.45±3.58)分。

对照组42例: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29~65岁,平均年龄(41±5.7)岁;病程7~12月,平均病程(7.1±5.2)月;平均中医证候总积分(21.64±3.20)分。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提示具有可比性(P>0.05)。患者入组前均服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早、晚餐前半小时口服各10mg。

二、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2014年)》(陈旻湖、侯晓华、肖英莲、等,2014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14,34(10):649-661)。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年)》(张声生、朱生樑、王宏伟、等,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7,25(5):321-326)。

脾虚湿阻证:主症:①餐后反酸;②烧心。次症:①饱胀不适;②胸闷;③不欲饮食;④全身倦乏力;⑤大便溏滞难下。舌脉:①舌淡或红,苔薄白腻(或黄腻);②脉细滑数。

诊断符合2项主症与2项及以上次症,再结合舌脉。

三、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中医及西医诊断标准;2、有明显的典型GERD症状超过6个月,且依赖PPI药物治疗累计超过3个月。排除患有严重心脑血管、代谢性等基础疾病者,以及伴有消化道出血、溃疡或肿瘤的患者。

四、治疗方法:

观察组口服的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减为10mg晚餐前半小时口服,加用实施例1、实施例2或实施例3的中药组合物,每日的剂量为:党参17-22g,炒白术、茯苓各13-16g,陈皮8-113g,佛手、苏梗各7-11g,香附、姜半夏各8-13g,浙贝母7-11g,木香、炙甘草各5-7g,砂仁(后下)4-6g,炒鸡内金9-13g,煅乌贼骨26-32g。每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分两次服用。

对照组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剂量不变(早、晚餐前各10mg),并加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消化道促动力剂,亚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5mg,三餐前口服。

两组均连续用药8周,停药后随访12周。

五、统计学方法:

提取结果中的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统计,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等级资料分别采用相应检验方法,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六、疗效标准:

1、中医证候判定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5)制定。主症按无、轻、中、重分别记0、2、4、6分;而次症则分别记为0、1、2、3分。痊愈:疗效指数≥95%;显效:疗效指数为70~94%;有效:疗效指数为30~69%;无效:疗效指数<30%。

2、12周随访期结束后PPI用药情况对比:停药:无需PPI治疗;减少药物50%以上:PPI使用率≤1次/天;减少药物50%以下:1次/天<用药剂量<2次/天;不变:用药剂量与停药前相同。

七、结果: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总有效率的比较结果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的比较结果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两组PPI用药情况的比较结果见表3。

表3、两组PPI用药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以上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能够有效治疗PPI依赖性GERD患者,减少其PPI的使用率,同时症状改善也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可与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或赋形剂制成的各种常规的剂型,优选的是口服剂型,包括片剂、胶囊、粉剂、冲剂等,这是显而易见的。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治疗脾虚湿阻型PPI依赖性GERD疗效良好,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意义。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