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后天肌无力者康复训练用的肌张力辅助护理装置

后天肌无力者康复训练用的肌张力辅助护理装置

摘要

本发明提供后天肌无力者康复训练用的肌张力辅助护理装置,涉及康复训练装置技术领域。该后天肌无力者康复训练用的肌张力辅助护理装置,包括训练座椅,所述训练座椅内部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前侧固定连接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内部转动连接有支撑轴,所述定位块外侧设置有弧形限位滑轨,所述弧形限位滑轨内部滑动连接有弧形滑动块,所述弧形滑动块外侧固定连接有移动座,所述训练座椅顶部设置有两个支板,所述支板底部固定连接有上固定臂。该后天肌无力者康复训练用的肌张力辅助护理装置,有利于对使用者大腿进行恢复训练,同时有利于使用者进行下蹬训练,训练角度多样,提高效率效果。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484916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2-08-0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周问艳;

    申请/专利号CN202210477414.8

  • 发明设计人 周问艳;刘焕芳;张书娟;

    申请日2022-05-04

  • 分类号A63B23/04(2006.01);A63B22/04(2006.01);A63B21/05(2006.01);A63B71/00(2006.01);A61H15/00(2006.01);

  • 代理机构北京博海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6007;

  • 代理人徐锦妙

  • 地址 256100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人民医院康复科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6:17:3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8-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3B23/04 专利申请号:2022104774148 申请日:2022050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22-08-05

    公开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护理装置,具体为后天肌无力者康复训练用的肌张力辅助护理装置,属于康复训练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肌无力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后症状减轻,一般病情严重、病程长,且难治。各种年龄组均可发生,多发生于15~35岁,男女发病比约1:2.5。起病急缓不一,多隐匿。症状可暂时减轻、缓解、复发及恶化,常交替出现,经休息和使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后部分恢复。儿童型重症肌无力指新生儿至青春期发病者,除个别为全身型外,大多局限为眼外肌。

先天性肌无力可能是由遗传疾病而导致,后天性肌无力可能是由肿瘤比如小细胞肺癌而导致。先天性肌无力是出生后患有肢体无力、肌张力减低等症状。下肢近端无力是后天性肌无力的表现,还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出现便秘、口干、直立性低血压等。

现如今医院病房内辅助卧病在床的患者进行下肢训练,大多数都是医护人员辅助患者进行肢体上下摆动训练,耗费医疗资源较大,并且巽寮效果并不理想,然而现有的康复训练装置在使用时对患者下肢训练方式单一,只有单一方向摆动进行训练,康复效果不够理想,不利于使用。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后天肌无力者康复训练用的肌张力辅助护理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患者下肢训练方式单一,只有单一方向摆动进行训练,康复效果不够理想,不利于使用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后天肌无力者康复训练用的肌张力辅助护理装置,包括训练座椅,所述训练座椅内部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前侧固定连接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内部转动连接有支撑轴,所述定位块外侧设置有弧形限位滑轨,所述支撑轴两端均与弧形限位滑轨固定连接,所述弧形限位滑轨内部滑动连接有弧形滑动块,所述弧形滑动块外侧固定连接有移动座,所述移动座与弧形限位滑轨相适配,所述训练座椅顶部设置有两个支板,所述支板底部固定连接有上固定臂,所述上固定臂底端固定连接有下固定臂,所述下固定臂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与移动座固定连接,所述弧形限位滑轨两侧设置均设置有支撑杆,两个所述支撑杆均与弧形限位滑轨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杆与训练座椅固定连接,所述弧形限位滑轨内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弧形固定套,两个所述弧形固定套内部均滑动连接有弧形杆。

优选地,两个所述弧形杆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两个所述第一弹簧分别设置于两个弧形固定套内部,两个所述第一弹簧分别与两个弧形固定套内壁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弧形杆远离第一弹簧一端分别与弧形滑动块两侧固定连接,有利于对弧形杆进行支撑,使弧形杆对弧形滑动块进行限位,从而使弧形滑动块在弧形限位滑轨内部滑动时两端都受到阻力,便于训练。

优选地,所述弧形限位滑轨外侧固定连接有半齿圈,所述移动座内部转动连接有竖杆,所述竖杆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半齿圈啮合连接,有利于提高移动座在移动时的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移动座前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板移动,所述支撑板移动一侧设置有定位盒,所述定位盒外侧固定连接有支撑套环,所述支撑板移动与支撑套环铰接,所述定位盒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一推杆,所述第一推杆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齿板,所述定位盒内部固定连接有支杆,所述支杆外侧转动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第一齿板啮合连接,所述定位盒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二推杆,所述第二推杆与第二齿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二推杆一端固定连接有推板,所述推板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定位盒内部固定连接有隔板,使第二推杆在移动时带动第二齿轮转动,第二齿轮带动第一齿板移动,从而带动第一推杆进行移动,第二弹簧有利于对第二推杆进行缓冲限位。

优选地,所述定位盒内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均贯穿限位板并与限位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推杆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贯穿定位盒顶部并与定位盒滑动连接,所述连接杆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有横杆,所述定位盒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套,所述限位套顶部固定连接有放置板,所述横杆贯穿限位套并与限位套滑动连接,所述横杆一侧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贯穿放置板并与放置板滑动连接,所述滑块顶部固定连接有踏板。

优选地,所述固定板顶部固定连接有导向板,所述固定板顶部铰接有弯板,所述导向板顶端铰接有第二铰接杆,所述导向板顶部铰接有第一铰接杆,所述第一铰接杆与第二铰接杆铰接,所述弯板底端与第一推杆铰接,所述第二铰接杆顶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杆,所述训练座椅内部固定连接有限位轨,所述限位轨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二齿板,所述第二齿板底部固定连接有导向套,所述限位杆贯穿导向套并与导向套滑动连接,使第一推杆推动弯板上移,弯板带动第一铰接杆上移,第一铰接杆带动第二铰接杆进行偏转,第二铰接杆带动限位杆移动,从而带动导向套进行移动,使导向套带动第二齿板移动。

优选地,所述支板内部转动连接有多个转轴,多个所述转轴外侧均固定连接有按摩轮,多个所述转轴外侧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三齿轮,多个所述第三齿轮依次啮合连接,所述第二齿板与其中一个第三齿轮啮合连接,使第二齿板移动带动第三齿轮转动,从而带动多个按摩轮进行转动,对使用者大腿进行按摩。

优选地,所述训练座椅底部固定连接有底板,所述底板顶部设置有套筒,所述套筒底端固定连接有下铰接板,所述套筒内部设置有滑动杆,所述滑动杆底端固定连接有活塞板,所述活塞板内部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套筒内部填充有缓冲液,所述滑动杆顶端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所述顶板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铰接板,所述第二铰接板与弧形限位滑轨底部铰接,使弧形限位滑轨在进行下移时带动顶板对滑动杆向下推动,滑动杆带动活塞板在套筒内部滑动,从而进行缓冲。

优选地,所述踏板顶部固定连接有盒体,所述盒体顶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竖板,两个所述竖板顶端一侧顶部均固定连接有定位套,两个所述定位套内部均设置有夹板,所述夹板与定位套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挡板,所述夹板顶部固定连接有拨杆,所述拨杆贯穿定位套顶部并与定位套滑动连接,所述盒体内部滑动连接有压杆,所述压杆顶端固定连接有防滑板,所述防滑板顶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挡板,两个所述挡板分别与两个竖板相对应,所述压杆外侧固定连接有横板,所述横板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第四弹簧,使用在脚部放在防滑板顶部下压,使夹板从定位套内部弹出,从而对脚部进行限位,方便进行训练。

优选地,所述训练座椅顶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侧板,所述侧板顶部固定连接有扶手,所述扶手外侧套设有防滑垫,便于操作。

本发明提供了后天肌无力者康复训练用的肌张力辅助护理装置,其具备的有益效果如下:

1、该后天肌无力者康复训练用的肌张力辅助护理装置,通过使用者坐在训练座椅顶部,并将大腿放在支板顶部,大腿在左右移动时带动支板进行移动,支板带动上固定臂和下固定臂进行移动,下固定臂带动固定板移动,从而带动移动座进行移动,使移动座在弧形限位滑轨外侧进行滑动,并且移动座带动弧形滑动块在弧形限位滑轨内部滑动,提高稳定性,弧形滑动块在移动时带动弧形杆进行移动,使两个弧形杆带动两个第一弹簧进行拉伸或是压缩,使第一弹簧对弧形滑动块进行限位,有利于对使用者大腿进行恢复训练,便于使用,当移动座在进行移动时带动竖杆进行移动,竖杆带动第一齿轮进行移动,通过半齿圈对第一齿轮进行限位,提高移动座移动时的稳定性。

2、该后天肌无力者康复训练用的肌张力辅助护理装置,通过使用者脚部推动踏板进行移动,踏板带动横杆进行移动,横杆带动连接杆移动,连接杆带动第二推杆进行移动,第二推杆对推板推动,并使推板对第二弹簧进行挤压,使脚部克服第二弹簧的弹力向下移动,有利于使用者进行下蹬训练。

3、该后天肌无力者康复训练用的肌张力辅助护理装置,通过第一推杆在移动时带动弯板进行移动,弯板移动带动第一铰接杆进行上移,第一铰接杆推动第二铰接杆进行偏转,从而使第二铰接杆带动限位杆进行移动,限位杆移动时带动导向套进行移动,导向套带动第二齿板进行移动,第二齿板带动第三齿轮进行转动,使第三齿轮转动时带动多个第三齿轮进行同步转动,从而使第三齿轮带动多个转轴进行转动,多个转轴转动时带动多个按摩轮进行转动,按摩轮外侧设置有多个按摩凸粒,使多个按摩轮对使用者大腿进行按摩,加快血液循环,便于提高康复效果。

4、该后天肌无力者康复训练用的肌张力辅助护理装置,通过弧形限位滑轨进行下降时带动第二铰接板进行下降,使第二铰接板推动顶板进行下降,顶板对第三弹簧进行挤压,使弧形限位滑轨克服第三弹簧的弹力进行下压,有利于对大腿的下摆力量进行训练,当顶板下降时带动滑动杆进行下降,滑动杆底部固定连接有活塞板,并且活塞板内部开设有多个通孔,使滑动杆带动活塞板在套筒内部滑动,因为套筒内部填充有缓冲液,使活塞板在移动时缓冲液从通孔内部流通,形成阻尼效果,提高缓冲能力,防止摆动幅度过大造成拉伤,训练方式多样,提高训练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侧视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弧形限位滑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定位盒的侧视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图2的A部结构放大图;

图6为本发明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二齿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限位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按摩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弧形固定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活塞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移动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盒体的正视剖视图;

图15为本发明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训练座椅;2、固定块;3、弧形限位滑轨;4、侧板;5、定位块;6、支撑轴;7、弧形滑动块;8、移动座;9、支板;10、固定板;11、下固定臂;12、上固定臂;13、支撑杆;14、扶手;15、弧形固定套;16、弧形杆;17、第一弹簧;18、半齿圈;19、竖杆;20、第一齿轮;21、支撑板移动;22、定位盒;23、支撑套环;24、第一推杆;25、第一齿板;26、支杆;27、第二齿轮;28、隔板;29、第二推杆;30、推板;31、第二弹簧;32、限位板;33、横杆;34、连接杆;35、放置板;36、限位套;37、导向板;38、弯板;39、第一铰接杆;40、第二铰接杆;41、限位轨;42、第二齿板;43、限位杆;44、导向套;45、转轴;46、按摩轮;47、第三齿轮;48、底板;49、套筒;50、下铰接板;51、滑动杆;52、活塞板;53、顶板;54、第三弹簧;55、第二铰接板;56、踏板;57、盒体;58、竖板;59、防滑板;60、压杆;61、横板;62、第四弹簧;63、定位套;64、夹板;65、挡板;66、拨杆。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后天肌无力者康复训练用的肌张力辅助护理装置。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5、图10和图13,包括训练座椅1,训练座椅1内部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块2,固定块2前侧固定连接有定位块5,定位块5内部转动连接有支撑轴6,定位块5外侧设置有弧形限位滑轨3,支撑轴6两端均与弧形限位滑轨3固定连接,弧形限位滑轨3内部滑动连接有弧形滑动块7,弧形滑动块7外侧固定连接有移动座8,移动座8与弧形限位滑轨3相适配,训练座椅1顶部设置有两个支板9,支板9底部固定连接有上固定臂12,上固定臂12底端固定连接有下固定臂11,下固定臂11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10,固定板10与移动座8固定连接,弧形限位滑轨3两侧设置均设置有支撑杆13,两个支撑杆13均与弧形限位滑轨3转动连接,支撑杆13与训练座椅1固定连接,弧形限位滑轨3内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弧形固定套15,两个弧形固定套15内部均滑动连接有弧形杆16。

两个弧形杆16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17,两个第一弹簧17分别设置于两个弧形固定套15内部,两个第一弹簧17分别与两个弧形固定套15内壁固定连接,两个弧形杆16远离第一弹簧17一端分别与弧形滑动块7两侧固定连接,有利于对弧形杆16进行支撑,使弧形杆16对弧形滑动块7进行限位,从而使弧形滑动块7在弧形限位滑轨3内部滑动时两端都受到阻力,便于训练,弧形限位滑轨3外侧固定连接有半齿圈18,移动座8内部转动连接有竖杆19,竖杆19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20,第一齿轮20与半齿圈18啮合连接,有利于提高移动座8在移动时的稳定性

具体的,使用者坐在训练座椅1顶部,并将大腿放在支板9顶部,大腿在左右移动时带动支板9进行移动,支板9带动上固定臂12和下固定臂11进行移动,下固定臂11带动固定板10移动,从而带动移动座8进行移动,使移动座8在弧形限位滑轨3外侧进行滑动,并且移动座8带动弧形滑动块7在弧形限位滑轨3内部滑动,提高稳定性,弧形滑动块7在移动时带动弧形杆16进行移动,使两个弧形杆16带动两个第一弹簧17进行拉伸或是压缩,使第一弹簧17对弧形滑动块7进行限位,有利于对使用者大腿进行恢复训练,便于使用,当移动座8在进行移动时带动竖杆19进行移动,竖杆19带动第一齿轮20进行移动,通过半齿圈18对第一齿轮20进行限位,提高移动座8移动时的稳定性。

请再次参阅图1、图2、图4、图5和图6,移动座8前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板移动21,支撑板移动21一侧设置有定位盒22,定位盒22外侧固定连接有支撑套环23,支撑板移动21与支撑套环23铰接,定位盒22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一推杆24,第一推杆24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齿板25,定位盒22内部固定连接有支杆26,支杆26外侧转动连接有第二齿轮27,第二齿轮27与第一齿板25啮合连接,定位盒22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二推杆29,第二推杆29与第二齿轮27啮合连接,第二推杆29一端固定连接有推板30,推板30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31,定位盒22内部固定连接有隔板28,使第二推杆29在移动时带动第二齿轮27转动,第二齿轮27带动第一齿板25移动,从而带动第一推杆24进行移动,第二弹簧31有利于对第二推杆29进行缓冲限位。

定位盒22内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板32,第一推杆24和第二推杆29均贯穿限位板32并与限位板32滑动连接,第二推杆29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34,连接杆34贯穿定位盒22顶部并与定位盒22滑动连接,连接杆34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有横杆33,定位盒22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套36,限位套36顶部固定连接有放置板35,横杆33贯穿限位套36并与限位套36滑动连接,横杆33一侧固定连接有滑块,滑块贯穿放置板35并与放置板35滑动连接,滑块顶部固定连接有踏板56。

具体的,使用者脚部推动踏板56进行移动,踏板56带动横杆33进行移动,横杆33带动连接杆34移动,连接杆34带动第二推杆29进行移动,第二推杆29对推板30推动,并使推板30对第二弹簧31进行挤压,使脚部克服第二弹簧31的弹力向下移动,有利于使用者进行下蹬训练,当第二推杆29进行移动时带动第二齿轮27进行转动,第二齿轮27带动第一齿板25反向移动,从而使第一齿板25带动第一推杆24进行移动。

请再次参阅图1、图2、图4、图5、图6、图7、图8和图9,固定板10顶部固定连接有导向板37,固定板10顶部铰接有弯板38,导向板37顶端铰接有第二铰接杆40,导向板37顶部铰接有第一铰接杆39,第一铰接杆39与第二铰接杆40铰接,弯板38底端与第一推杆24铰接,第二铰接杆40顶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杆43,训练座椅1内部固定连接有限位轨41,限位轨41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二齿板42,第二齿板42底部固定连接有导向套44,限位杆43贯穿导向套44并与导向套44滑动连接,使第一推杆24推动弯板38上移,弯板38带动第一铰接杆39上移,第一铰接杆39带动第二铰接杆40进行偏转,第二铰接杆40带动限位杆43移动,从而带动导向套44进行移动,使导向套44带动第二齿板42移动,支板9内部转动连接有多个转轴45,多个转轴45外侧均固定连接有按摩轮46,多个转轴45外侧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三齿轮47,多个第三齿轮47依次啮合连接,第二齿板42与其中一个第三齿轮47啮合连接,使第二齿板42移动带动第三齿轮47转动,从而带动多个按摩轮46进行转动,对使用者大腿进行按摩。

具体的,使第一推杆24在移动时带动弯板38进行移动,弯板38移动带动第一铰接杆39进行上移,第一铰接杆39推动第二铰接杆40进行偏转,从而使第二铰接杆40带动限位杆43进行移动,限位杆43移动时带动导向套44进行移动,导向套44带动第二齿板42进行移动,第二齿板42带动第三齿轮47进行转动,使第三齿轮47转动时带动多个第三齿轮47进行同步转动,从而使第三齿轮47带动多个转轴45进行转动,多个转轴45转动时带动多个按摩轮46进行转动,按摩轮46外侧设置有多个按摩凸粒,使多个按摩轮46对使用者大腿进行按摩,加快血液循环,便于提高康复效果。

请再次参阅图1、图2、图11和图12,训练座椅1底部固定连接有底板48,底板48顶部设置有套筒49,套筒49底端固定连接有下铰接板50,套筒49内部设置有滑动杆51,滑动杆51底端固定连接有活塞板52,活塞板52内部开设有多个通孔,套筒49内部填充有缓冲液,滑动杆51顶端固定连接有顶板53,顶板53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54,顶板53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铰接板55,第二铰接板55与弧形限位滑轨3底部铰接,使弧形限位滑轨3在进行下移时带动顶板53对滑动杆51向下推动,滑动杆51带动活塞板52在套筒49内部滑动,从而进行缓冲。

具体的,当弧形限位滑轨3进行下降时带动第二铰接板55进行下降,使第二铰接板55推动顶板53进行下降,顶板53对第三弹簧54进行挤压,使弧形限位滑轨3克服第三弹簧54的弹力进行下压,有利于对大腿的下摆力量进行训练,当顶板53下降时带动滑动杆51进行下降,滑动杆51底部固定连接有活塞板52,并且活塞板52内部开设有多个通孔,使滑动杆51带动活塞板52在套筒49内部滑动,因为套筒49内部填充有缓冲液,使活塞板52在移动时缓冲液从通孔内部流通,形成阻尼效果,提高缓冲能力,防止摆动幅度过大造成拉伤。

请再次参阅图1、图2、图14和图15,踏板56顶部固定连接有盒体57,盒体57顶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竖板58,两个竖板58顶端一侧顶部均固定连接有定位套63,两个定位套63内部均设置有夹板64,夹板64与定位套63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挡板65,夹板64顶部固定连接有拨杆66,拨杆66贯穿定位套63顶部并与定位套63滑动连接,盒体57内部滑动连接有压杆60,压杆60顶端固定连接有防滑板59,防滑板59顶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挡板65,两个挡板65分别与两个竖板58相对应,压杆60外侧固定连接有横板61,横板61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第四弹簧62,使用在脚部放在防滑板59顶部下压,使夹板64从定位套63内部弹出,从而对脚部进行限位,方便进行训练,训练座椅1顶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侧板4,侧板4顶部固定连接有扶手14,扶手14外侧套设有防滑垫,便于操作。

具体的,在训练之前,手部扶着扶手14,便于施力,当使用者脚部放在防滑板59顶部下压时,防滑板59下降带动压杆60下降,压杆60带动横板61进行下降,使横板61对第四弹簧62进行挤压,同时防滑板59带动挡板65进行下降,使夹板64失去限位,从而使挡板65弹出推动夹板64向定位套63外侧移动,并对使用者脚部进行限位固定,方便使用者发力带动踏板56或是放置板35进行移动,便于操作,当需要解锁时,拉动拨杆66带动夹板64移动,对挡板65进行挤压,使夹板64缩回定位套63内部,将脚抬起,第四弹簧62弹起将横板61向上顶起,并带动压杆60上移,压杆60带动防滑板59上移,防滑板59带动挡板65上移,对夹板64重新限位,便于下次使用。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