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古气候

古气候

古气候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092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古生物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70篇、会议论文113篇、专利文献3387篇;相关期刊439种,包括沉积学报、地质学报、第四纪研究等; 相关会议63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九届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学术报告会暨第三届青年论坛会议、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等;古气候的相关文献由451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东生、王苏民、刘嘉麒等。

古气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70 占比:36.01%

会议论文>

论文:113 占比:2.07%

专利文献>

论文:3387 占比:61.92%

总计:5470篇

古气候—发文趋势图

古气候

-研究学者

  • 刘东生
  • 王苏民
  • 刘嘉麒
  • 安芷生
  • 童国榜
  • 姚檀栋
  • 覃嘉铭
  • 郭正堂
  • 王兆荣
  • 王成善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伟; 孙天河; 杨帆; 江振国
    • 摘要: 通过对鲁西地区汶东凹陷内晚更新世—全新世37个沉积物样品中孢粉定量统计分析,共统计了孢粉2718粒。统计结果显示:在18个样品中发现丰富的孢粉,共鉴定62个属种,其中临沂组地层藻类植物孢子明显增多。在对孢粉的种类、数量及其组合特征进行系统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对汶东凹陷地区的植被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其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晚更新世以来植被演变特征为:落叶阔叶林—地面植被覆盖低的荒漠—草原—河流、湖泊遍布的荒滩;气候变化趋势为:温暖湿润,略偏干—寒冷干燥—温暖湿润。
    • 刘伟; 孙天河; 杨帆; 江振国
    • 摘要: 通过对鲁西地区汶东凹陷内晚更新世—全新世37个沉积物样品中孢粉定量统计分析,共统计了孢粉2718粒。统计结果显示:在18个样品中发现丰富的孢粉,共鉴定62个属种,其中临沂组地层藻类植物孢子明显增多。在对孢粉的种类、数量及其组合特征进行系统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对汶东凹陷地区的植被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其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晚更新世以来植被演变特征为:落叶阔叶林—地面植被覆盖低的荒漠—草原—河流、湖泊遍布的荒滩;气候变化趋势为:温暖湿润,略偏干—寒冷干燥—温暖湿润。
    • 王鹏; 单玄龙; 贺文同; 范代军; 时玉芹
    • 摘要: 在地质特征分析基础上,利用有机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微量元素等方法指示松辽盆地晚Aptian期沙河子组上段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沉积物在湖泊沉积时所处的氧化还原状态以及古气候变化。研究发现沙河子组上段黑色泥页岩中有机质来源主要为浮游微型藻类、沉水植物等湖泊生物,含部分的陆源有机质供给;当时气候为温暖湿润气候;水体沉积环境由正常水体逐渐转变为缺氧还原的湖泊沉积环境。
    • 丁秋红; 李晓海; 李文博; 张志斌; 陈树旺; 张健; 孙守亮; 张渝金
    • 摘要: 对辽宁北部地区下白垩统沙海组木化石进行的木材解剖学及系统分类学研究显示,木化石均为硅化保存的松柏类裸子植物次生木质部,分别属于Protocupressinoxylon、Protopiceoxylon和Xenoxylon等3个分类群.当前木化石新材料生长轮清晰,早晚材比率在0.84~64之间,年平均敏感度在0.23~0.3之间,表明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树木生长的晚材时间短,早材跨度时间长,即在生长季管胞分裂旺盛,水分、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较为适宜的时间较长.连续生长轮宽度不均匀以及假轮的存在,表明当时气候变化频繁,年均降水量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从生长特征整体推断,辽宁北部地区沙海组沉积时期整体较为湿润,但可能存在一定的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波动.木化石中存在假轮、创伤树脂道、生长轮扭曲、虫孔等特殊解剖构造,揭示当时的生态环境中可能存在旱灾、风灾以及虫害等短时间内不利于树木生长的影响因素.
    • 范庆超; 徐兆凯; 孙天琪; 李铁刚; 常凤鸣
    • 摘要: 晚始新世-渐新世期间南大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古气候响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质历史上的重大气候转型机制和预测未来地球系统对于气候突变的响应,然而迄今为止,仍缺乏对该区域周边陆地的古气候响应研究。基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9航次U1516站位深海沉积物的年龄框架以及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组成,确定了该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澳大利亚西南部大陆,进而重建了构造时间尺度上物源区的化学风化历史。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晚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转折期南大洋周边大陆的古气候演化过程及其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古地理改变的响应。在始新世-渐新世转折期[34.1,33.6)Ma和[31.3,29.8)Ma期间,物源区的古气候主要受控于邻近区域古地理格局重大变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气候条件趋于干冷和陆表化学风化强度降低的特征。在[33.6,31.3)Ma和[29.8,25.2]Ma期间,物源区的古气候则主要响应全球气候的变化,在前一阶段由干冷向湿热转变,而陆表化学风化强度相应增高;在后一阶段,气候保持在相对稳定的干冷状态,陆表化学风化强度也较弱。
    • 管后春; 陈岩滨; 王朝
    • 摘要: 通过对毗邻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的第四系标准孔岩芯进行粒度和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淮北平原中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变化和沉积环境变迁。研究表明淮北平原中更新世气候在暖湿与干冷(温凉)频繁交替中总体经历了从暖湿趋于干冷,与中国东部季风区北部的温带季风气候变化趋势属同相位演变,而与受控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源区古气候演变模式总体呈反相位。晚更新世,气候总体经历了干冷(即温干—严寒—干冷)、温湿、转向干冷,却表现出与以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源区气候演化格局更相似,而与中国北方气候总体上由暖湿向干旱化转变步调不一致。进入全新世,淮北平原与中国南北方气候均回暖,降水相应增多。涡河流域GBK1标准孔区域沉积环境总体上经历了中更新世早中期从半深湖演化到浅湖、滨湖,到晚期湖泊快速收缩直至消失,演化为泛滥平原或河流;晚更新世以来主要为河流和泛滥平原。淮北平原区域气候变化总体上对全球变化有着积极的响应,或许因其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边缘,致使其气候又具区域独特性。
    • 林钟扬; 刘健; 金翔龙; 吴鸣; 赵旭东; 潘少军
    • 摘要: 文章通过对杭州湾北岸孔深为237.80 m的BZK04钻孔进行沉积物岩性、微体古生物、孢粉组合、粒度含量、古地磁和OSL测年的综合分析,讨论研究区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变及古气候变迁特征,建立第四纪多重地层划分对比框架。结果显示,BZK04孔岩心自下而上可分为基岩长河组碳质泥岩(Ech)和早更新世以来的嘉兴组(N-Qp_(1)j)、前港组(Qp_(2)q)、东浦组(Qp_(3)d)、宁波组(Qp_(3)n)、镇海组(Qhzh)地层;有孔虫鉴定为11属17种,其中包括16种底栖有孔虫,1种浮游有孔虫;介形类鉴定为8属8种;孢粉分析显示含37种类型,其中木本植物花粉18种,草本植物花粉11种,蕨类孢子8种,孢粉组合中木本植物含量最高,约为85.1%,蕨类孢子次之,约为8.7%,草本植物花粉含量仅为6.3%。根据岩性分层特征、沉积相、孢粉、有孔虫及介形虫以及粒度分布频率曲线对钻孔的沉积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可将沉积环境记录划分18个孢粉组合带和七个古气候旋回变迁,其中早更新世为河流相和河湖相沉积,揭示第三暖期—第4冷期的两个古气候旋回;中更新世以河流相、湖泊相和河湖相为主,揭示第五暖期—第6冷期的两个古气候旋回;晚更新世以潮坪相、河口湾相、浅海相沉积为主,对应第七暖期—第8冷期的两个古气候旋回;全新世时期为潮坪相和河湖相沉积,对应大西洋期和亚北方期。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掌握长江三角洲南翼更新世以来的第四纪沉积环境变化、地层划分和古气候演变等提供基础资料。
    • 池建强; 靳军; 肖继南; 罗正江; 师天明; 阿丽亚; 周小虎; 许帅帅; 冯婷
    • 摘要: 四棵树凹陷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乌苏市境内,蕴含丰富的油气和煤炭资源。由于匮乏化石证据,制约四棵树凹陷侏罗纪地层的地质时代的确定。对西山窑组沉积环境和孢粉分析研究,恢复重建了其古环境,探讨了本区中西山窑时期的植被演替及环境演变。西山窑组岩性以泥质细砂岩、浅灰绿色泥岩、粉砂岩、泥岩为主。通过对孢粉化石分析研究,建立了Cyathidites minor—Osmundacidites—Cycadopites—Disacciatrileti(COCD)孢粉组合。组合中蕨类植物孢子与裸子植物花粉含量大体相当,蕨类植物孢子以紫萁科的Osmundacidites为主,桫椤科孢子也有一定含量,其他常见分子包括Deltoidospora、Neoraistrickia等,裸子植物以松柏类两气囊花粉含量为主,均为我国侏罗纪常见属种。通过对西山窑组孢粉植物群的分析,认为西山窑组孢粉组合时代属于中侏罗世早期,该孢粉植物群总体上反映了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特点,植被类型以针阔混交林为主。
    • 夏长发; 张霞; 林春明; 黄舒雅; 江凯禧; 周学谦
    • 摘要: 综合钱塘江下切河谷SE4孔岩心观察和描述及粒度、孢粉、测年等分析数据,探讨了钱塘江下切河谷晚第四纪沉积环境和古气候演化,揭示了其气候变化机制下沉积响应的具体过程。研究表明SE4孔晚第四纪沉积物自下而上包括河床亚相、河漫滩亚相、古河口湾相、浅海亚相和现代河口湾相5套沉积。研究区晚第四纪以来古植被和古气候演化分为6个阶段:第一阶段植被类型为阔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草原,气候温和偏湿,沉积了河床和河漫滩亚相;第二阶段为落叶栎稍多的针阔混交林,气候温和湿润,沉积了古河口湾相和浅海亚相;第三阶段为针阔混交林,气候温暖湿润,浅海亚相沉积发育;第四至第六阶段植被类型经历了针阔混交林—草原、针阔混交林、针阔混交林—草原的交替,气候经历了温和偏干、温和偏湿、温和偏干的变化,现代河口湾相沉积发育。
    • 刘阳; 邵铁全; 刘云焕; 赵雨豪; 张亚楠; 秦嘉琛; 王琪; 李林璐; 周星宇; 刘明金
    • 摘要: 陕南西乡微体化石对于研究寒武纪大爆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前人研究大都局限于微体古生物的研究,而化石的成岩背景以及古环境研究尚属空白。因此本文通过测试主微量稀土元素及氧同位素来分析研究区的古沉积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区域的空白。研究手段虽然在地化领域比较常见,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对富含小壳化石的“宽川铺段”及其上、下地层的微量元素Sr/Ba、Ni/Co、Sr/Cu、Rb/Sr、Mn/Fe等比值及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含量、氧同位素特征的综合研究发现,研究区灯影组顶部环境为缺氧状态到宽川铺段弱氧化状态再到郭家坝组底部缺氧状态的海相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较弱,水体先上升后下降;上白云岩段、宽川铺段是较为温暖的气候,且比郭家坝组底部气候干旱。这对于研究该区寒武纪梅树村期的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