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古镇保护

古镇保护

古镇保护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80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旅游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2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372328篇;相关期刊114种,包括上海城市发展、山西建筑、小城镇建设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建会30周年学术研讨会、第十七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等;古镇保护的相关文献由237位作者贡献,包括阮仪三、刘景雷、常靖等。

古镇保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2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72328 占比:99.95%

总计:372508篇

古镇保护—发文趋势图

古镇保护

-研究学者

  • 阮仪三
  • 刘景雷
  • 常靖
  • 陈义东
  • 傅娅
  • 字荣耀
  • 戴志坚
  • 杜晓林
  • 樊雯
  • 王之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景雷; 陈义东; 常靖
    • 摘要: 本文主要以地域文化的视角,从古镇保护与利用的宏观层面阐述对策,主要研究对象为古镇改造中常见的民居、商铺以及官式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古建筑。以笔者所在公司承建的两座古镇中的古建筑或仿古建筑为例,针对各类型建筑的礼制空间、梁柱体系、构件特点以及装饰艺术进行归纳研究,并将实践中所面对的实际问题与应用的技术策略进行总结,期望本文可以为今后同类项目提供借鉴。
    • 陈义东; 刘景雷; 常靖
    • 摘要: 本文主要以地域文化的视角,从古镇保护与利用的宏观层面阐述对策,以期对今后同类项目的应用起到指导性作用。
    • 王之千
    • 摘要: 古镇既包含了人类发展的痕迹,同时也蕴含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古镇既是建筑形态的真实载体,又是人类生活形态的真实载体。历史建筑的风貌具有延续性,古镇的历史文化具有传承性,古镇的生活形态是传承且变化的,对于历史古镇的保护,不能以一种“封存”的模式来进行,保留、修缮、传承和更新都是实现古镇保护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本文通过数字技术的引入,在物质文化层面利用BIM、VR和AR等技术方式,真实而又直观的保存相关信息,同时从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多维度地刺激人的感知系统。同时,在非物质文化层面,通过数字技术,信息的存储、汇总和分析强化非物质文化的传播性,而且可以更好的保存和呈现,实现历史古镇的物质存在、功能形态和文化传承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发展和创新。
    • 卓怡君; 张卫
    • 摘要: 要我国尚有很多传统古镇因其时空尺度、文化因子、历史积淀等要素达不到历史文化名城的要求,故在其保护发展中得不到法律法规和资金等方面的充分保障。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关于这类古镇的保护策略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该文以孝泉古镇为研究对象,结合原真性保护理念,从古镇原住民的日常生活出发,分析得出原住民日常生活具有重复性、独特性和延续性的特征,从而引发了基于原住民日常生活的原真性保护的思考。从原住民的日常生活中提取原真性载体要素,分析了因原住民生活的变迁而导致的古镇原真性的缺失,并从保护原住民的生活场所、文化生活和留住原住民三个方面探讨了古镇的原真性保护策略。
    • 杜凡; 曾寰洋; 陈亚颦
    • 摘要: 历史文化古镇作为承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性空间场所,被视为文化旅游的优良资源。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和十八大对文化遗产发展新方向指引,历史文化古镇迎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如何把握时代机遇保护和活化历史文化古镇,是当下重要议题,也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云南省禄丰县黑井镇的实证分析,从遗产活化的视角出发,探讨黑井古镇的保护和活化,以及如何重振黑井古镇,带动地区乡村振兴,并为相关地区开展遗产保护和活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 常靖; 陈义东; 刘景雷
    • 摘要: 本文对古镇保护与利用对策、古建筑修缮技法、古建筑构件的装饰特点这三大方面进行研究,从城镇规划的宏观层面到建筑整治的等级再到构建装饰特点的微观层次,层层递进,抽丝剥茧,着重强调了挖掘城镇本土文化内涵、强化城镇生活传承,以及展现城镇历史发展中时空的连续性与痕迹信息而并非全部恢复到某一特定历史时间点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 张宏海
    • 摘要: 在近年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镇文化空间的流失是一个值得警惕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贵州长顺威远古镇为例,通过对威远古镇的文化空间流失问题的综合分析以及古镇改造情况概述,从古镇保护与更新的角度出发,以“微更新”为主要手法探究了古镇文化空间的重构策略,提出了以文化和物质空间复合为主导的公共空间设计策略与方法,以期对同类型城镇的更新与发展提供实践依据.
    • 李娜
    • 摘要: 历史村镇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其复兴受到各方关注.文章引入文化生态理念,分析歙县呈坎古镇街巷空间现状,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发展脉络的完善、历史文物建筑的保护三个层面进行探析,试图为改善历史文化村落的空间现状提供启发.
    • 字荣耀
    • 摘要: 特色古镇保护是一个多元参与的过程,在湖南边城镇古镇保护过程中拥有众多的参与主体。不同主体参与古镇保护过程中,因为参与方式与动机的不同,往往会存在一些参与主体边缘化、文化保护理念不同等方面的博弈。因此,在完善特色古镇多元参与保护过程中,应当提升各主体参与古镇保护的话语权,丰富文化保护途径,尊重当地群众的主体性与文化的原生性,吸纳域外组织参与古镇保护,以此完善原有的多元参与模式,实现特色古镇的共建共享。
    • 王葆华; 项明
    • 摘要: 历史文化名镇是地方文化演变、景观风貌变迁的真实载体,保留了民居的变迁痕迹,反映了地区的发展脉络,是文化、艺术、历史价值与内涵的直接外在体现.在陕南地区现代城镇的开发与建设中,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名镇的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实现陕西省民间地域文化与经济繁荣的关键在于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发展.本文在分析蜀河历史文化名镇的居民生活现状与古镇发展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推动蜀河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传承与活化发展,旨在平衡动态保护与活化发展之间的矛盾,使历史文化名镇摆脱发展困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