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周围性眩晕

周围性眩晕

周围性眩晕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91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中国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39580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内蒙古中医药、基层医学论坛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推拿学术研讨会、中国中医药学会建会20周年学术年会等;周围性眩晕的相关文献由18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荣珍、张志英、慕少英等。

周围性眩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6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39580 占比:99.98%

总计:439668篇

周围性眩晕—发文趋势图

周围性眩晕

-研究学者

  • 张荣珍
  • 张志英
  • 慕少英
  • 杨圣栋
  • 杨磊
  • 梁钦
  • 王亚君
  • 王华梅
  • 胡文立
  • 丁晨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蓝英; 梁兴明; 黄芝灵; 胡敏; 吴洋
    • 摘要: 目的探讨冷热试验联合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在评估周围性眩晕患者半规管功能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71例周围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112例(BPPV组)、突发性耳聋(SD)伴眩晕66例(SD伴眩晕组)、梅尼埃病52例(梅尼埃病组)、前庭神经炎(VN)41例(VN组)。所有患者均行冷热试验及vHIT,比较各类周围性眩晕疾病患者冷热试验和vHIT的异常率,以及二者与总异常率的差异。结果BPPV组患者中冷热试验异常者35例(31.3%),vHIT异常者14例(12.5%),两项检查总异常率为33.0%;SD伴眩晕组患者中冷热试验异常者43例(65.2%),vHIT异常者28例(42.4%),两项检查总异常率为68.2%;梅尼埃病组患者中冷热试验异常者31例(59.6%),vHIT异常者22例(42.3%),两项检查总异常率为65.4%;VN组患者中冷热试验异常者38例(92.7%),vHIT异常者35例(85.4%),两项检查的总异常率为95.1%。4组的冷热试验异常率与总异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PPV组、SD伴眩晕组及梅尼埃病组的vHIT异常率均低于总异常率(均P<0.05)。BPPV组及SD伴眩晕组的冷热试验异常率均高于vHIT异常率(均P<0.05)。结论周围性眩晕患者半规管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冷热试验和vHIT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半规管功能损伤的检出率,对周围性眩晕的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王庆林; 郭向东; 王爱琴; 王青玲; 张梦娴
    • 摘要: 目的探讨前庭康复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以及睡眠障碍对前庭康复后眩晕症状、情绪和生活质量改善程度的影响。方法对181例伴睡眠障碍的老年周围性眩晕患者进行前庭康复治疗,30分钟/次,3次/天,持续12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12条目简短生活质量量表(the 12-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12)的问卷调查,同时进行静态姿势描记和冷热试验等前庭功能评估,比较治疗前后的结果以及治疗后仍有、无睡眠障碍患者的结果。结果治疗后181例患者上述所有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随着前庭康复后眩晕症状和体征的改善,伴睡眠障碍的老年周围性眩晕患者的睡眠质量、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均有改善,但治疗后持续的睡眠障碍会降低患者焦虑、生活质量和眩晕主客观指标的改善程度。
    • 周婉莹; 张荣珍
    •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汤剂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自建库至2021年5月发表的关于中药汤剂治疗周围性眩晕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研究14项,共1 073例患者,分为中药汤剂+西医常规vs.西医常规和中药汤剂vs.西医常规两个亚组,结果表明,治疗组在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及DHI评分这三个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汤剂治疗周围性眩晕的疗效确切,但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后期仍需更大样本、高质量的多中心RCTs进行验证。
    • 万俊; 解秀梅; 吴剑; 严义成; 胡亮
    • 摘要: 目的:分析地芬尼多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对周围性眩晕患者临床疗效、血流动力学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分析2021年2月20至2022年5月于本院进行周围性眩晕治疗的103例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采用倍他司汀治疗,研究组采用地芬尼多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7 d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中的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右侧椎动脉(Right vertebral artery,RVA)、左侧椎动脉(Left vertebral artery,LVA)以及治疗7 d后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且研究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升高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地芬尼多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周围性眩晕患者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液粘稠度和血流动力学,且安全性能较为良好。
    • 丁晨云; 壮新军; 雷运贵
    • 摘要: 目的:观察防眩汤合温胆汤对痰浊中阻型周围性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7月入院治疗的40例痰浊中阻型周围性眩晕症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予抗组胺及活血化瘀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服用防眩汤合温胆汤,治疗7d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总分、总体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治疗下配合口服中药防眩汤合温胆汤对痰浊中阻型周围性眩晕症的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显著,且安全可靠.
    • 王发瑜; 尹玉平
    • 摘要: 目的 分析半夏白术天麻汤在改善周围性眩晕患者病症方面的效果.方法 对本院50例周围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资料收集时间从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按照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参照组为接受常规西医治疗的25例患者,研究组为接受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的25例患者,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眩晕评定量表(DHI)评分及眩晕发作次数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相比于研究组,参照组DHI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半夏白术天麻汤在改善周围性眩晕的治疗中效果理想,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眩晕症状.
    • 徐丽丽; 蒋小娟
    • 摘要: 目的探讨周围性眩晕患者接受经穴情绪释放技术对患自身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1年1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周围性眩晕伴焦虑抑郁患者10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心理护理,干预组增加使用经穴情绪刺激疗法,干预前1d、干预4周后对比两组的睡眠指数、焦虑、抑郁评分。结果干预后干预组焦虑、抑郁得分、睡眠指数与干预前和对照组比较,得分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穴情绪释放疗法能有效减轻周围性眩晕患者焦虑、抑郁负性情绪,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 王伟; 崇立娟; 余苗; 赵厚亮; 王文涛
    • 摘要: 目的:应用MRI评价伴有和不伴有周围性眩晕的中青年偏头痛患者的脑白质高信号(WMHs),旨在探讨周围性眩晕能否加重WMHs的损伤.方法:2015年2月—2018年8月就诊于我院并行颅脑MRI检查的中青年偏头痛患者共65名纳入研究,收集临床资料.在MRI T2FLAR序列上分析并记录WMHs情况,应用ITK-SNAP测量WMHs体积.根据是否伴有周围性眩晕分为伴眩晕组及不伴眩晕组,比较两组间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伴眩晕组与不伴眩晕组的年龄、性别、城乡居民比例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平均年龄均在42岁左右,且女性的比例均较高.按照不同位置、总体的DWMHs以及PWMHs的检出率进行比较,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多发生于额、顶叶,且额叶更为显著,两组中PWMHs检出率均在90%以上.两组间DWMHs总个数及WMHs体积尚无显著性差异(P>0.05);将WMHs体积按照病程时间(年)进行标化得到WMHs/y,伴眩晕组WMHs/y明显大于不伴眩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9).结论:无论伴与不伴周围性眩晕的中青年偏头痛患者均以女性多见,WMHs常累及额叶深部脑白质;周围性眩晕与偏头痛共病时可能会加重对WMHs的损伤.
    • 庄炯宇; 蔡家骥; 陈明; 张映坤
    • 摘要: 目的:探讨心电图检查在鉴别诊断中枢性眩晕与周围性眩晕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博爱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27例眩晕症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先对这127例患者进行查体、头部CT检查和头部MRI检查,然后根据病情的诊断结果将这127例患者分为中枢性眩晕组和周围性眩晕组.对这两组患者均进行心电图检查,然后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发生异常的几率,并观察中枢性眩晕组患者心电图发生异常的具体情况.结果:中枢性眩晕组患者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高于周围性眩晕组患者,P<0.05.中枢性眩晕组患者中有11例患者检出心电图ST-T段改变,有7例患者检出窦性心律失常.结论:与周围性眩晕患者相比,中枢性眩晕患者更易发生以ST-T段改变、窦性心律失常为主的心电图异常.心电图检查在鉴别诊断中枢性眩晕与周围性眩晕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 郑佳舟; 王敬卿
    • 摘要: 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同属于“眩晕”范畴,但由于发病机制不同,四诊与证候特点各有侧重,应该从“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诊治。多数医家认为“风、痰、瘀、虚”是眩晕的主要病理因素,但是针对周围性眩晕与中枢性眩晕的病机异同点阐述较少,尤其是周围性眩晕。导师认为周围性眩晕系“风痰”分阶段、分病势、分病位而致病,中医药治疗也各有特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