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唐末

唐末

唐末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1年内共计30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1篇、专利文献3209篇;相关期刊219种,包括法音、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敦煌研究等; 唐末的相关文献由295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在庆、周蓉、罗争鸣等。

唐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1 占比:8.58%

专利文献>

论文:3209 占比:91.42%

总计:3510篇

唐末—发文趋势图

唐末

-研究学者

  • 吴在庆
  • 周蓉
  • 罗争鸣
  • 党银平
  • 刘扬忠
  • 吴长庚
  • 尹贤
  • 张艳红
  • 文航生
  • 曹丽芳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伟
    • 摘要: 作为古文支流的唐末小品文,其创作主体带有鲜明的寒士阶层的特征,这与唐宋之际门第观念渐趋消弭、出身寒微的道德才学之士积极要求晋身的时代趋势是一致的.这些出身寒微的底层文人把社会生活中亲身经历的问题和思考凝练成文,贯彻积极用世、关注现实的创作原则,继承并发扬了中唐古文革新的精神特质,变古文之正统说理为小品杂著之辛辣嘲讽.同时他们注意将充满艺术表现力的小品文编辑成书,以用于科举场屋省卷行卷的关键之时.这种对小品文的重视及其阶层特点所导致的内容趋向,使得唐末小品文作家与当时的古风型诗人群体一起,其创作成就共同构成了唐末寒士文学的主体部分,决定了唐末寒士文学所具有的深广的社会意义,代表了唐宋之际隐含于社会底层的古文脉络的延续发展.
    • 王承文; 罗亮
    • 摘要: 2019年,在广州市越秀区考古发现了《李纾墓志铭》.墓主李纾(865-928)是唐朝宗室成员,为唐睿宗之子申王李?五代孙.据墓志所载,李纾藉由专门针对宗室的宗正寺明经及第,并在释褐官上得到优待.不久因躲避北方战乱,举家迁至岭南,并加入南汉建立者刘陟幕府,最终成为南汉中枢重臣.南汉政权将以李纾为代表的北方士人家族广泛吸纳进统治集团中,不仅使文物制度得以迅速建立,甚至在某些方面有了超越中原政权的迹象.《李纾墓志铭》的出土,对于进一步了解唐代申王房世系、宗室科举入仕、南汉与北方士人家族等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 包伟民
    • 摘要: 关于催税--古人多称催科,自有不同的行政层级之别。县令(知县)作为帝制国家最低层级行政区的主管官,是催征一县之地赋税的主要责任人。县政府之下,历代都置有一定形式的基层管理单位,其中直接与县衙相衔接的中层组织--秦汉以来都称为乡,其头目之于催税比县官更为直接,但因一乡人户规模较大,乡的头目职在督责而已。真正面对每一个编户齐民,“家至户到”上门催征的基层单位,或可称为底层催税单位,如何在各种因素制约下前后演变衔接,这就是本文试图讨论的议题。所谓近古,泛指从唐末到明初,其中关键在于两宋三百年,本文的讨论也将主要围绕两宋的制度演变来展开。
    • 范奇
    • 摘要: 1葛从周少年时正遇上唐末大乱,他很有志向,就投靠了黄巢的起义军,因为武艺高强,勇敢善战,成了一个小军校。黄巢的起义军被唐朝节度使朱温所击败后,葛从周就投靠了朱温,得到了朱温的任用。在一次战斗中,朱温临阵落马。敌军见势,攻击得更加凶猛了,眼看着朱温就要老命不保。
    • 摘要: 6月13日,浙江省宁波市召开望京门地块考古成果发布会,该考古遗址集中而真实地再现了宁波(明州)自唐末始建罗城以来一千多年的城市发展脉络与兴废更替。2019年5月至11月,为配合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厦门大学在城墙遗址东侧补充发掘1000平方米,发现东汉至六朝人工堆筑高台1处、灰坑21处,晚唐灰沟2条、墓葬2座,以及南宋至明清的道路、居住址和民国效实巷等遗存,出土完整及可复原器物900余件(套)。
    • 陈尚君1
    • 摘要: 诗僧贯休在唐末是僧界宗师、诗坛领袖,也是书画名家。他在光启三年(887)时主婺州戒坛,时年五十五。他几乎与唐末所有诗人皆有来往,且对唐一代的多数诗家有所评论,读其诗更能体会他为诗之戛戛独造,不随世俗。他的书画当时有名,且有画迹存世。在唐末大乱之际,他远离故土,几乎走遍了南方所有的割据政权,最后以七十二岁高龄远赴西蜀,依附前蜀王建。
    • 刘闯
    • 摘要: 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和唐末政治生态的考察,纠正了学人对董昌部分事迹的错误看法,认为(1)唐末越州较杭州在政治地位、城池等重要方面的优势推动了董昌的弃杭就越行为;(2)887~895年董昌与钱镠维持着和平局面,相对劣势的钱氏对董昌礼敬有加;(3)称帝并非董昌失败的主要原因,唐廷对其"纵归田里"的惩治意见触及到钱镠的既得利益,遂在钱氏的决意讨伐下衰亡.
    • 吴云蛟
    • 摘要: 中国画在蜀的这种传承和发展的现象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除了家族传承之外师徒相授也是比较普遍的传承方式,例如蒲师训师法房从真(王蜀时翰林待诏.工画.擅甲马、 人物、 鬼神,冠绝当时.蒲师训师其笔法.有宁主猎射图、 羌人移居图、 陈登斫绘图、 王昌龄常建冒雪入京图),以及张素卿(蜀地简州人,其画在蜀中享有盛誉,豪贵之家,少得其画.《益州名画录》 记载:"甲寅岁十一月十一日,值蜀主耽玩欲赏者久,故命翰林学士礼部侍郎欧阳炯次第赞之,令翰林待诏黄居宝八分书题之.凡有醮,奏于玉局开悬供养."说明张素卿作品在宫廷中也十分被珍视.其弟子陈若愚、 李寿仪,皆为道士)、 陈若愚、 李寿仪师徒等等,不胜枚举.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