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噻虫嗪

噻虫嗪

噻虫嗪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860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化学工业、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9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30496篇;相关期刊156种,包括农药科学与管理、江苏农业科学、中国农药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等;噻虫嗪的相关文献由188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刚、张友军、陈佛祥等。

噻虫嗪—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19 占比:1.67%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30496 占比:98.28%

总计:31031篇

噻虫嗪—发文趋势图

噻虫嗪

-研究学者

  • 刘刚
  • 张友军
  • 陈佛祥
  • 吴泽伟
  • 张志伟
  • 朱刚
  • 王礼文
  • 王少丽
  • 吴青君
  • 徐宝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秀芝; 史晓斌; 崔聪聪; 李杰; 张晓梅; 张松柏; 杜晓华; 谭新球; 张德咏; 刘勇
    • 摘要: 2019—2020年连续两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进行了番茄病毒病的预防和防控试验。采用嗜硫小红卵菌HNI-1菌剂喷雾和噻虫嗪蘸(灌)根的方法,从控制病毒病介体昆虫烟粉虱和增强植物抗病性的角度来提高番茄病毒病的防控效果。两年的预防试验结果表明,使用HNI-1菌剂喷雾和噻虫嗪蘸根后,番茄病毒病的病情指数均控制在1.6以下,番茄上烟粉虱的数量维持在6头·株^(-1)以下;防控试验结果表明,使用HNI-1菌剂喷雾和噻虫嗪灌根,与对照相比,用药15 d后番茄病毒病发病症状明显减轻,病情指数显著降低,为5.94~7.48,番茄上烟粉虱的数量降低为64.3~84.3头·株^(-1),表明该防控技术可有效预防和防控番茄病毒病。
    • 陈姣姣; 林玲; 郑金香; 陈琳慧; 耿宝荣
    • 摘要: 采用静态换水法研究了两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啶虫脒和噻虫嗪)对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es)蝌蚪的急性毒性,以及对蝌蚪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啶虫脒和噻虫嗪对镇海林蛙蝌蚪的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96 h-ρ_(LC50))分别为215.83、232.43 mg·L^(-1);二者的毒性皆为低毒级别.在啶虫脒和噻虫嗪作用下,镇海林蛙蝌蚪的SOD活性和T-AOC在短时间和低质量浓度下上升,随着农药质量浓度升高和暴露时间延长,其活性受到抑制而逐渐下降.随农药质量浓度上升,MDA含量总体上呈现出由低到高的变化过程,研究表明啶虫脒和噻虫嗪会改变镇海林蛙蝌蚪的抗氧化防御系统,造成一定的毒害作用.
    • 盛桂林; 张志春; 朱龙粉; 周丹; 沈迎春
    • 摘要: 为明确月季茎蜂在江苏省常州市内的发生规律,探索防控药剂的应用技术。结合本地区物侯规律调查月季茎蜂发生动态并用常规喷雾法开展田间试验,明确各药剂防治效果。调查结果显示,月季茎蜂在江苏常州1年发生1代,4月上中旬为雌虫产卵高峰,18~26°C温度条件下,晴天卵历期5~6d,阴天6~8d。1~3龄幼虫较为活跃,3龄幼虫后移动性逐渐变差。高龄幼虫一般在茎秆地下部分或较老茎秆内作茧越冬。田间筛选试验和农药登记试验表明,月季初见折梢时(一般4月中上旬)施用噻虫嗪67.5~90g/hm^(2)1次,防效超过80%且对月季植株安全。噻虫嗪可作为防治月季茎蜂的优选药剂。
    • 陈国发; 高寿梅; 李桂灵; 李树锋; 张亚春; 董新玉
    • 摘要: 试验研究了7种杀虫剂对大蒜种植田葱蓟马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乙基多杀菌素和噻虫嗪的防效明显优于其他药剂,虫螨腈防效较差。施药后14 d,7种参试药剂的防效为噻虫嗪>乙基多杀菌素>吡丙醚>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甲维盐>虫螨腈。
    • 潘莉璇; 毛连纲; 张兰; 张燕宁; 朱丽珍; 蒋红云; 张清明; 刘新刚
    • 摘要: 噻虫嗪是当前全球使用范围最广、销量最大的新烟碱类杀虫剂之一。随着噻虫嗪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其在土壤环境中的归趋行为及其对环境非靶标生物的毒性效应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农田土壤中的降解、吸附等环境行为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并概述了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对不同环境非靶标生物的影响。与此同时,基于目前针对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农田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及其对非靶标生物毒性效应的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未来研究应该关注的重点和方向。本文对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的科学合理使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为缓解噻虫嗪或其他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土壤的污染以及降低该类杀虫剂对非靶标生物的环境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 高青环; 路朝阳; 李俊玲; 袁竹青; 盛治喻; 祝捷
    • 摘要: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甲醇和水为流动相,使用C18色谱柱和紫外检测器,在250 nm波长下对试样中溴氰虫酰胺和噻虫嗪进行液相色谱分离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溴氰虫酰胺和噻虫嗪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74和0.99999,标准偏差为0.072和0.014,变异系数为0.36%和0.068%,平均回收率为99.23%和99.51%。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准确,适用于溴氰虫酰胺·噻虫嗪悬浮种衣剂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 符振实; 唐思琼; 苏杰; 陈静; 张建萍
    • 摘要: 为了研究杀虫(螨)剂对双尾新小绥螨的安全性,本文采用喷雾法检测了丁氟螨酯、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嗪对双尾新小绥螨和土耳其斯坦叶螨的毒力,并对三种杀虫(螨)剂的不同施药方式对双尾新小绥螨捕食作用的影响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丁氟螨酯对双尾新小绥螨的毒性显著低于土耳其斯坦叶螨,在1000 mg/L浓度下,双尾新小绥螨校正死亡率低于15%,对土耳其斯坦叶螨的LC50为65.08 mg/L;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嗪对双尾新小绥螨及土耳其斯坦叶螨的毒性均较弱,在各药剂浓度下其校正死亡率均低于20%。三种药剂处理后,双尾新小绥螨对猎物的瞬时攻击率、捕食能力、日最大捕食量降低,寻找效应有所降低,对猎物的处理时间延长;三种药剂对双尾新小绥螨捕食作用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噻虫嗪,氯虫苯甲酰胺,丁氟螨酯。其次,除了释放捕食螨前喷施丁氟螨酯处理,其他处理均对双尾新小绥螨的捕食作用有显著影响;在每种药剂处理下,先释放捕食螨后施药对双尾新小绥螨捕食作用的影响显著大于先施药后释放捕食螨。因此,丁氟螨酯对双尾新小绥螨的存活及捕食作用影响较小,在田间害螨大发生时可先用该药剂降低基数后,再释放双尾新小绥螨联合防治害螨,从而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剂量和次数;使用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嗪防治其他害虫时,可在释放双尾新小绥螨前施用,从而减小对双尾新小绥螨捕食作用的影响。
    • 孙艳超; 寇弘儒; 夏孟婧; 董兆克; 张志勇
    • 摘要: 为了进一步评估苹果园施用噻虫嗪的生态风险,本研究利用QuEChERS技术改进前处理方法检测噻虫嗪在苹果园土壤中的残留,并监测了其对蜘蛛目、鞘翅目、双翅目和弹尾目等节肢动物种群数量及多样性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噻虫嗪在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为90.11%~95.03%,变异系数为3.4%~6.63%,最小检出量均为0.1 ng,最低检出质量浓度均为0.02 mg/L。该方法缩小取样体积、节约试剂,提高了工作效率,适用于苹果园土壤噻虫嗪残留分析。噻虫嗪施用后在苹果园土壤中能够快速消解,消解动态满足一级动力学方程C=2.3421e-0.11t,其半衰期为6.36 d。苹果园施用噻虫嗪防治苹果蚜虫类害虫,表土节肢动物代表类群的生物多样性指数短期内会受到影响而降低,28 d后趋于恢复;对土壤蜘蛛类、甲虫的种群数量在5 d内有显著抑制作用,对地表双翅目、弹尾目的种群数量抑制作用较小。
    • 赖家盛; 刘暮莲; 马德发; 方贵阳
    • 摘要: 开展4种药剂防治柑橘木虱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使用21%噻虫嗪SC67.5克/公顷、25%联苯菊酯EW60克/公顷和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600克/公顷及50%吡蚜酮WP150克/公顷于柑橘木虱低龄若虫期,对水稀释后均匀喷雾防治柑橘木虱防治效果好、速效且持效长、安全,但21%噻虫嗪SC防效明显,可以在大田推广使用,生产上推荐用量为4.5克/亩,连续喷药1~2次并交替使用。
    • 摘要: 021年12月18日下午,浙江省技术市场促进会在长兴组织召开了关于对浙江中山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度省级新产品的鉴定会,与会专家听取了公司技术研发部门的汇报,从技术路线、产品检测、科技创新、经济效益、投产条件等方面,对25%噻虫嗪·精甲霜灵·咯菌腈种子处理悬浮剂、40%唑醚·戊唑醇SC两个新产品的作用、技术特点和创新点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并现场审查了相关技术资料。经讨论,评审专家一致认为上述2个新产品的研发是成功的,原则同意通过2个新产品的鉴定,并建议企业进一步加大生产规模,拓宽市场销售,为实现公司经济增效和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