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国民革命

国民革命

国民革命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127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共产党、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65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36篇;相关期刊559种,包括党史纵横、北京党史、党史天地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北京大学纪念辛亥革命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图书馆第十届五四科学讨论会、第十二届“两岸三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等;国民革命的相关文献由1199位作者贡献,包括曾成贵、倪良端、黄国荡等。

国民革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65 占比:89.97%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36%

专利文献>

论文:136 占比:9.67%

总计:1406篇

国民革命—发文趋势图

国民革命

-研究学者

  • 曾成贵
  • 倪良端
  • 黄国荡
  • 黄振位
  • 朱英
  • 何文辉
  • 刘作忠
  • 姚曙光
  • 张文涛
  • 曲延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邱焕星
    • 摘要: 《鲁迅在广东》基于国民党左派背景,通过收集鲁迅初到广州的时评及其本人的演讲作文,建构出了一个"国民革命鲁迅"形象,它将鲁迅从一个"文学家"升格为代表国民革命的"时代的战士",反映了国民革命的"联合战线"策略和"有限革命"性质带来的张力空间.最终因为清党的原因,鲁迅否定了这一形象,并建构出了新的"同路人形象"和"同路人革命传统".而鲁迅与国民革命离合的背后,实际是"大革命"观和"有限革命"观的冲突.
    • 刘海军
    • 摘要: 大革命时期,随着工人运动的蓬勃高涨,工贼问题也日趋严重。中国共产党从工人运动与国民革命的大局出发,对此相当重视,不仅从理论上界定了工贼的性质,分析了工贼的成因、行径与危害,也在实践中积极领导工人与工贼斗争。作为工人阶级队伍中的堕落分子、工人运动的背叛者,工贼混迹于工人队伍中,从内部破坏工人的团结,成为工人运动最危险的敌人。而在中国革命的语境中,工贼不仅仅是资本家破坏工人罢工的产物,也是帝国主义、军阀、封建势力、国民党右派等反动力量镇压革命的工具,以至于工贼本身亦成为反革命势力之一种。反工贼斗争之于工人、工人运动、国民革命皆具有重要的意义。大革命时期中共对工贼的认识与斗争,是其革命理论的具体化表现,也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复杂性与多层次性。
    • 王恩宝
    • 摘要: 通过大力宣传国民革命主张,扩大中国共产党影响;通过帮助国民党建立地方党部,发展了国民党左派力量;通过支持和呼应郭松龄倒戈反奉战争,推动了反封建军阀斗争的开展。虽然受国内大环境的影响,东北地区的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最终走向破裂,但是却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使处于受压迫受剥削苦难之中的东北人民开始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领路人并开始逐步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同时为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建立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 刘南燕
    • 摘要: 1925年至1926年春,国民政府经过近两年的斗争,肃清了广东境内的军阀势力,统一了军政、财政、民政,实现了两广的统一。但全国多数地方仍处在北洋军阀封建割据的统治之下。国民革命力量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恐慌,他们开始发动对国民军的进攻。为粉碎北洋军阀的反革命联合围攻,用革命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把国民革命推向全国,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先发制人,出师北伐。国共两党合作的国民党中央,旗帜鲜明地提出北伐的任务是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反帝反封建。
    • 侯文卿; 俞祖华
    • 摘要: 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对于国际青年日的认识不断深化,最终把国际青年日作为中国青年自己的节日。《中国青年》作为共青团的机关刊物,每年都会刊登关于国际青年日的纪念文章。通过纪念国际青年日,向青年宣传新思想,发展了青年运动,为中国青年的觉醒以及国民革命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 吕卫东
    • 摘要: 1928年,一位美国记者的到来让世界各国深入了解了中国,他就是埃德加斯诺。从国民革命到抗日战争,斯诺一直在中国新闻行业活动,编写了许多中国革命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在留华期间,斯诺看到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辛,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奋斗的成长。
    • 邱焕星
    • 摘要: 鲁迅生前时人编选的《关于鲁迅及其著作》《鲁迅在广东》《鲁迅论》《转变后的鲁迅》这四本论集,分别塑造了“思想革命鲁迅”“国民革命鲁迅”“革命同路人鲁迅”“共产革命鲁迅”四种形象,反映了大革命时代鲁迅的复杂参与所引发的关于“鲁迅是谁”的不同理解。这个“一身四面”的现象,看起来是鲁迅个人影响力的上升,实则是知识阶级在革命时代的逐渐分化,但鲁迅在此过程中始终坚持其“大革命”哲学,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鲁迅革命传统”。
    • 贾凯; 林俣威
    • 摘要: 中共留法群体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理论宣传和革命话语建构的骨干力量。他们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问题的分析中,指出中国革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民主革命”,而是“国民革命”,并对中国国民革命议题进行了探讨。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指出国际帝国主义和军阀是国民革命的斗争对象,二是强调民众是国民革命的依靠力量,三是分析国、共两党与国民革命的领导权问题,四是提出国民革命的实现路径。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的早期建构,也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作了探索。
    • 周游
    • 摘要: 在近代中国,国旗是国家的象征,也是政权(或政治力量)的标识,以党派旗帜为国旗,会给该政治力量带来更多的政治资源。国民革命开始后,国民党以党旗代国旗,将悬挂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作为认同党治和革命的象征。因革命理念、政党关系和政治诉求的不同,中国青年党、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易帜”都有回应。他们在诠释旗帜象征意义、表达对旗帜认同的同时也展开政治互动。在国民党“易帜”过程中,对旗帜象征的诠释和运用成为三个政党进行政治博弈的方式之一。各方对旗帜的理解、认同、意义诠释和运用,反映了三个政党不同的政治诉求,也体现了此间旗帜、象征与认同之间的复杂关系。
    • 巩帅
    • 摘要: 1924—1927年的中国国民革命运动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版图,而且对20世纪20年代的世界形势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国民革命运动自肇始便一直处于共产国际的紧密关注之下。共产国际的态度,特别是时任共产国际最高领导人尼·伊·布哈林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民革命运动的走向和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实行的策略。以布哈林为首的共产国际领导层对中国1927年革命存在教条主义的、机械化的认识,进而围绕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提出了“三个时期”的错误理论,这对于此时期的中国革命和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皆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革命失利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布哈林下台后,中国革命依然未能迅速摆脱其影响,对革命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估计不足,认为革命的高潮很快就会到来,为盲动主义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