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QTL

QTL

QTL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3年内共计1916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遗传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13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782篇;相关期刊241种,包括中国油料作物学报、作物学报、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三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中国棉花学会2007年年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等;QTL的相关文献由5163位作者贡献,包括魏育明、刘亚西、郑有良等。

QTL—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13 占比:58.09%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1.10%

专利文献>

论文:782 占比:40.81%

总计:1916篇

QTL—发文趋势图

QTL

-研究学者

  • 魏育明
  • 刘亚西
  • 郑有良
  • 马建
  • 王新发
  • 兰秀锦
  • 江千涛
  • 王汉中
  • 马鸿翔
  • 周淼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赵凌; 梁文化; 赵春芳; 魏晓东; 周丽慧; 姚姝; 王才林; 张亚东
    • 摘要: 挖掘新的控制水稻抽穗期相关位点和候选基因,对抽穗期的遗传机制研究和品种改良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抽穗期存在明显差异的粳稻TD70和籼稻Kasalath杂交衍生的包含186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构建了基于深度重测序的高密度Bin遗传图谱,图谱共包含12,328个Bin标记。RIL群体及亲本2018年和2021年正季种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以家系从播种到抽穗所经历的天数作为抽穗期表型值,使用IciMapping软件3.4版的完备区间作图法,对控制水稻抽穗期的QTL进行鉴定。2年共检测到15个抽穗期的QTL,分布在3号、6号、7号、8号、10号和12号染色体上,LOD值为2.58~10.68,其中7个QTL和已知抽穗期QTL的位置存在重叠或者部分重叠。共有4个QTL在2年均检测到,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对2年重复鉴定到的4个QTL区间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和亲本间序列分析,共发现7个注释有功能,且在2个亲本间编码区存在非同义突变的基因。根据候选基因SNP的类型对RIL群体家系进行基因等位型分类和效应分析,发现4个基因其不同等位型的RIL家系在抽穗期上存在显著或者极显著差异,推测可能为候选基因,可用于后续水稻抽穗期的分子机制研究。
    • 董铮; 王雅美; 黎用朝; 熊海波; 薛灿辉; 潘孝武; 刘文强; 魏秀彩; 李小湘
    • 摘要: [目的]基于水稻MAGIC-Hei(Multi-parent advanced generation inter-cross)群体,在多环境下挖掘镉含量相关新位点/基因,并筛选含有低镉等位基因的优良株系,为选育低镉积累品种提供新的基因和种质资源.[方法]将由8个亲本衍生的MAGIC群体分别于2017、2018、2019和2020年度种植于湖南长沙并开展稻米镉含量表型测试分析.利用GBS(genotyping by sequencing)简化基因组测序获得基因型数据,对稻米镉含量开展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GWAS),发掘QTL位点,解析其遗传机制.[结果]检测到了14个镉积累相关的QTL位点,除了第8染色体之外,其他11条染色体上均有分布.其中6个位点与已报道基因一致,8个为新发现位点.另外,这8个位点分布在第2、4、7、9和12染色体上,均可以在两个及以上环境中检测到,效应较为稳定,可用于下一步精细定位及功能研究.结合基因注释和基因表达分析结果,推测LOC_Os02g37160、LOC_Os02g49560、LOC_Os04g39010和LOC_Os06g46310为镉含量相关位点候选基因,这些基因与重金属转运和积累等功能相关.另外,我们筛选到10个携带有利等位基因的优良株系,可用于低镉积累水稻材料的创制.[结论]发掘了8个水稻镉积累相关性状的QTL位点和低镉优异材料,对于镉积累相关遗传研究和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低镉积累品种具有一定意义.
    • 赵小珍; 赵卫国; 张春; 余坤江; 彭门路; 陈锋; 张维; 孙程明; 李保军; 王灏; 王晓东; 张洁夫
    • 摘要: 分枝角度是油菜重要株型性状。为筛选和发现适度紧凑的分枝角度调控基因,以提高产量利于机械化收获,以分枝角度差异显著的油菜品种Holly和APL01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在2个环境中对分枝角度进行QTL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结果表明,RIL群体分枝角度表现出连续变异且呈正态分布。利用前期构建的高密度SNP遗传连锁图谱,结合2环境中分枝角度表型数据进行QTL定位分析,共定位到8个分枝角度QTL,分别位于A9、C3、C4和C7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范围为4.05%~9.60%。与前人研究结果比较,本研究定位了2个新的稳定表达的QTL,cqBA.C4-2和cqBA.C4-3,分别在2个环境中解释表型变异的5.13%~6.80%和4.60%~7.21%。根据Holly和APL01的重测序结果,在cqBA.C4-2置信区间(10.32~14.3 Mb)内共发现7226个SNP和829个InDel,其中7226个SNP中包含220个非同义突变和5个stopgain突变,829个InDel中有15个造成移码突变,这些突变位点共对应55个基因;在cqBA.C4-3置信区间(44.39~44.46 Mb)内共发现416个SNP和65个InDel,其中416个SNP中包含50个非同义突变,65个InDel中有1个造成移码突变,这些突变位点共对应15个基因。根据拟南芥同源基因的功能注释,共筛选到4个分枝角度相关的候选基因,BnaC04g13100D、BnaC04g15900D、BnaC04g16280D和BnaC04g44330D,期待为揭示油菜分枝角度的调控机制,通过分子设计方法培育株型紧凑的油菜品种提供参考。
    • TIAN Yu; YANG Lei; LU Hong-feng; ZHANG Bo; LI Yan-fei; LIU Chen; GE Tian-li; LIU Yu-lin; HAN Jia-nan; LI Ying-hui; QIU Li-juan
    • 摘要: Plant height is an important agronomic trait, which is governed by multiple genes with major or minor effects. Of numerous QTLs for plant height reported in soybean, most are in large genomic regions, which results in a still unknown molecular mechanism for plant height. Increasing the density of molecular markers in genetic maps will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accuracy of QTL mapping. This study constructed a high-density genetic map using 4 011 recombination bin markers developed from whole genome re-sequencing of 241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s) and their bi-parents, Zhonghuang 13(ZH) and Zhongpin 03-5373(ZP). The total genetic distance of this bin map was 3 139.15 cM,with an average interval of 0.78 cM between adjacent bin markers. Comparative genomic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is genetic map showed a high collinearity with the soybean reference genome. Based on this bin map, nine QTLs for plant height were detected across six environments, including three novel loci(qPH-b_11, qPH-b_17 and qPH-b_18). Of them, two environmentally stable QTLs qPH-b_13 and qPH-b_19-1 played a major role in plant height, which explained 10.56-32.7% of the phenotypic variance. They were fine-mapped to 440.12 and 237.06 kb region, covering 54 and 28 annotated genes, respectively. Via the function of homologous genes in Arabidopsis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two genes of them were preferentially predicted as candidate genes for further study.
    • 赵凌; 张勇; 魏晓东; 梁文化; 赵春芳; 周丽慧; 姚姝; 王才林; 张亚东
    • 摘要: 【目的】挖掘新的控制水稻叶绿素含量的相关位点和基因,为水稻叶绿素含量的遗传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剑叶叶色存在明显差异的粳稻TD70和籼稻Kasalath杂交构建的包含186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供试材料,通过对两亲本及RIL群体重测序,构建了包含12328个Bin标记的高密度遗传图谱。RIL群体及亲本分别于2011和2020年正季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种植。抽穗后第3天使用叶绿素仪测定剑叶SPAD值。使用IciMappingv3.4软件完备区间作图法,对控制水稻抽穗期剑叶叶绿素含量的QTL进行鉴定。利用便携式光合仪测定RIL群体中20个SPAD极端株系的水分利用效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等光合作用参数。【结果】2年共检测到19个抽穗期剑叶叶绿素含量相关QTL,分别分布在除第8、9和10染色体外的其他9个染色体上。单一QTL贡献率为3.09%—13.13%,LOD值为2.74—14.08。通过物理位置比对,发现其中10个QTL与前人定位到的叶绿素含量相关位点在相同或邻近区域。qCHL2-1和qCHL5-12年均被检测到,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qCHL2-1位于第2染色体的7.63—7.71 Mb处,2年LOD值分别为14.08和7.93,贡献率分别为13.13%和7.94%。qCHL5-1位于第5染色体的23.44—23.49 Mb处,2年LOD值分别为4.31和3.76,贡献率分别为3.57%和4.82%。结合功能注释和亲本间序列分析,分别在qCHL2-1和qCHL5-1染色体区间内找到2个与剑叶叶绿素含量相关的基因Os02g0236000和Os05g0476700。这两个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在两亲本间均存在差异。Os02g0236000编码水稻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AT1),是水稻氮代谢途径中的重要酶,与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有关。Os05g0476700编码叶面斑点相关蛋白,推测与叶片颜色有关。根据AAT1在CDS+273 bp有无突变对RIL群体进行等位型分类。在20个SPAD极端株系中,AAT1不同等位型株系的剑叶SPAD值和水分利用效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等光合作用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共检测到19个控制水稻抽穗期剑叶叶绿素含量QTL,鉴定了2个稳定存在的QTL——qCHL2-1和qCHL5-1,在这两个QTL区间筛选到2个可能调控水稻抽穗期剑叶叶绿素含量的基因。其中1个AAT1(Os02g0236000)不同等位型的光合作用参数在20个极端SPAD株系中存在显著差异,推测其为最可能的候选基因,可用于后续剑叶叶绿素调控基因的功能研究。
    • 余晗; 张红香; 袁珊
    • 摘要: 籽粒大小是大豆产量和外观品质的重要构成要素,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一直以来都是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大豆籽粒大小由胚、胚乳和种皮发育共同协调决定。目前已报道的与大豆籽粒重相关的QTL位点309个,但大多位点尚未进行功能验证。已发现的与大豆籽粒大小相关的基因有17个,多数与母本种皮发育调控相关,其它与合子组织和植物激素调控途径相关。其中,发挥正向和负向调控作用的基因分别有12个和4个。在不影响大豆品质情况下,PP2C-1、Gm20OX和CYP78A等基因在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对籽粒大小的调节发挥关键作用,有望成为大豆分子设计育种中的优良靶点。本文重点从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方法,介绍了已鉴定的与大豆籽粒大小相关的QTL及其位点,综述了大豆籽粒大小调控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并根据现阶段的研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向,以期为大豆籽粒分子调控机制全面解析和高产育种技术创新提供理论参考。
    • 李志敏; 杜文杰; 李政; 李雪迎; 赵萧笛; 贾琳
    • 摘要: 为分析玉米小斑病的遗传抗性,分别利用抗病自交系CIMBL29和感病自交系GEMS41为供体亲本和轮回亲本,通过2次回交和3次自交构建了含有179个家系的BC2F4群体。在2017年(河南长葛)和2018年(河南西平)两个环境条件下对群体小斑病抗性进行了评估,结合SNP分子标记构建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对抗小斑病QTL进行鉴定。QTL定位结果表明,在2个环境中共鉴定了4个抗小斑病QTL,分布在第1、5、6和8染色体上。其中位于第1染色体和第6染色体上的QTL(qSLB1和qSLB6)在2个环境条件下均可以检测到,是稳定的抗病QTL位点,其中,在2017和2018年,qSLB1分别可以解释9.3%和10.9%的抗性表型变异;qSLB6分别可以解释6.3%和6.6%的表型变异。环境稳定型抗病QTL的鉴定为抗病基因精细定位和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 周锋; 杨虓; 吕栋云; 张传量; 宋鹏博; 姚俭昕; 王鑫; 王笑笑; 孙道杰
    • 摘要: 粒重稳定性是小麦稳产性的重要评价指标。为了发掘小麦在遭受虫害等减源逆境伤害时影响粒重稳定性的QTL,以小偃81和西农1376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为试验材料,设早播和晚播两个播期,对减源处理下该群体的粒长、粒宽和千粒重进行表型分析,同时计算减源处理与对照处理的表型比值,进而估测发育稳定性,并利用50K芯片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减源处理下RIL群体的粒长、粒宽和千粒重均显著下降。采用完备复合区间模型对不同处理的表型值、表型比值分别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18个QTL,分布于2A、3A、3B、3D、4B、4D和5D染色体上,其中有8个QTL在减源处理和对照处理中均表达,Qgl.nwafu-5D.3和Qkgw.nwafu-5D均在早播对照处理和晚播减源处理中被检测到,平均可解释表型变异的8.73%和8.19%,为稳定QTL,且Qgl.nwafu-5D.3也在早播减源处理中被检测到,推测这2个稳定QTL可能为新发现的位点。控制表型比值的QTL大多与控制粒长、粒宽和千粒重的QTL区间重合,推测维持减源后粒重稳定性的QTL与控制粒长、粒宽和千粒重的位点紧密连锁或存在“一因多效”现象。
    • 滕卫丽; 付雪; 刘冀; 张翔超; 史飞飞; 王博; 董莹莹; 赵雪; 韩英鹏; 李文滨
    • 摘要: 研究采用芽期耐盐性状差异显著的东农46和L-100杂交衍生的包含127个家系的F2:12和F2:13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调查耐盐性状:吸胀率(IR)、发芽指数(GI)和发芽率(GR),计算3个相对耐盐指数:相对吸胀率(STIR)、相对发芽指数(STGI)和相对发芽率(STGR),利用QTL IciMapping 4.1.0.0软件对3个相对耐盐指数作QTL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12个加性QTL,贡献率为4.88%~15.91%,2个位点有重叠区间,3个性状表型贡献率最高QTL分别为qSTIR-9-1(15.91%)、qSTGI-2-1(10.21%)和qSTGR-20-1(12.23%),共检测到108个上位性QTL,贡献率为0.55%~26.59%。该耐盐性状QTL为分子辅助培育抗盐大豆品种奠定基础。
    • 郭元世; 梅佳; 罗德祥; 涂军; 陆健康; 厉婕; 侯运章; 吕乐城; 周淼平
    • 摘要: 利用高产广适亲本扬麦158和抗纹枯病种质资源CI12633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ddRAD-seq技术开发SNP标记并构建遗传连锁图,结合RIL群体2018—2020年的千粒重表型数据进行千粒重相关QTL的定位。结果表明:RIL群体的千粒重存在超双亲分离,且基本符合正态分布,RIL群体家系间及年度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2018—2020年共检测到5个QTL位点,分别位于1A、4A、6A、6B和7D染色体,单个QTL可解释9.70%~21.80%的表型变异,其中位于4A和6B染色体的2个QTL位点可在不同年份重复检测到,可能为主效QTL,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