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下热水

地下热水

地下热水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452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0篇、会议论文43篇、专利文献147801篇;相关期刊231种,包括城市地质、地下水、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等; 相关会议36种,包括第三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 、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暨地下水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等;地下热水的相关文献由882位作者贡献,包括周训、马致远、方斌等。

地下热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0 占比:0.26%

会议论文>

论文:43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47801 占比:99.71%

总计:148234篇

地下热水—发文趋势图

地下热水

-研究学者

  • 周训
  • 马致远
  • 方斌
  • 罗云菊
  • 刘昭
  • 男达瓦
  • 乔玉良
  • 刘东燕
  • 刘新荣
  • 周海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亚璐
    • 摘要: 流量测井目前在新疆地热勘查中应用较少,本次采用JDL-2W流量水位测井仪对AKT1进行流量测量,了解孔内地下水流速计算井内流量划分含水层位置;通过分析不同含水层流速数值正负变化,判断地层漏水,出水层位置;对比岩芯RQD值、数字测井数据分析流量测井对判断含水层位置的精确性;与周边地热井抽水试验数据对比地下水流速值,说明其准确性及可靠性;该成果将为温泉县地热资源储量计算提供科学依据。
    • 赵竞; 谢杰; 秦贞娜
    • 摘要: 本文结合区域地质、物探及前期地热勘查成果,对合肥市三河地区地热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合肥市应在三河地区北部张桥组砂岩内部寻找层状兼有带状特征热储(合肥滨湖式),南部寻找受断裂控制的带状热储(庐江汤池式),尤其应重视北部层状兼有带状特征热储的寻找。
    • 李传伟; 王宇; 曾威; 王家兴; 庄海俊
    • 摘要: 经过地热地质调查、物探验证和分析论证,在红河流域中段的戛洒盆地古元古界大红山群变质岩系中钻探获得了可供开发利用的热矿水。勘探孔深2 200.71 m,大红山群第4至第5段(Pt1dhs4-5)热储层富水性强,钻孔涌水量1 089 m^(3)·d^(-1),孔底测温84.3°C,地热水矿化度9 777 mg·L^(-1),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水化学成分复杂。此次成功的勘探研究,揭示了大红山变质岩系的热储特征及地热资源潜力,拓展了地热水勘探开发的新领域。综合研究认为,大红山群变质岩系中的硬脆性大理岩、石英片岩、火成岩等热储层(带)、导热导水的深大断裂及上覆隔水隔热的三叠系红层等盖层,构成了较为典型的带状热储。热储层赋存承压地热水,主要由地下水在重力和热力作用下,沿区域深大断裂带的主干和次级导热导水断裂作深循环逐渐增温和对流运动所形成,实测地热增温率为3.0°C·(100 m)^(-1)。
    • 王晓翠; 孙海龙; 袁星芳
    • 摘要: 招远地热田位于胶东隆起区,元古代蚀变花岗岩分布广泛,地下热水微量元素丰富。为查明地下热水微量组分的赋存条件、花岗岩热储环境与地热资源量,利用地下热水水化学分析、热储分析及有效能源换算法,建立Gibbs模型,进行PHREEQC模拟并开展热储估算。研究结果显示:(1)地下热水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与海水水化学类型一致,地下热水溶解性固体总量(TDS)介于1359.7~5302.0 mg/L,锶、溴、偏硅酸等微量组分的质量浓度分别达26.20,7.50,88.00 mg/L,均超过国家医疗热矿水水质标准;(2)地热田东北方向的玲珑花岗岩中锶的质量分数较高,介于334~1805 mg/kg,是地下热水中锶的一个重要来源;(3)热储温度在107~215m^(3)之间,硅-焓图解法分析冷水混入比例为33.6%~58.9%。结果显示:40~60°C的总可用能源19.73 TJ/a,总热能达5479.57 MW·h,吨油当量471.16 toe;>60m^(3)的总可用能源301.57 TJ/a,总热能达83771.53 MW·h,吨油当量为7203.06 toe。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地热资源丰富,地下热水微量组分来源于花岗岩热储层的溶滤作用,富集过程受热储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完善地下热水水-岩相互作用理论。
    • 摘要: 本刊2022年第40卷第8期(总第429期)的《绥宁县寨市乡地下热水的潜力分析》(作者:黄馨莹,邓新平,姚腾飞,郑鹏飞,王璨)一文中,作者单位更正为“湖南省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所”。
    • 李尚蔚; 刘毅; 李铜邦; 彭红明
    • 摘要: 为了查明同仁地区地下热水的形成机理及演化规律,本文在同仁地区采集81组天然温泉地热流体样品,进行水化学组分分析、同位素测年及水-岩平衡研究,以Na-K-Mg三角图法、多矿物平衡法等方法计算分析其热储温度,并通过管道模型初步计算地下热水循环深度。结果表明:同仁地区地下热水水化学类型以SO_(4)-Na型为主;该区地下热水未达到水岩平衡状态,地热流体处于不断地补给—径流—排泄过程中。在浅部循环冷水向深部循环热水的演变过程中,主要发生离子交换作用,引起Na^(+)含量增加,Ca^(2+)、HCO_(3)^(-)含量降低;深层地下热水补给区绝对海拔为2420-3510 m,年龄为11770-20280 a。
    • 王海敏; 李玉成; 王旭; 靳洁敏
    • 摘要: 邯邢东部平原蕴藏着丰富的中低温地热资源,以馆陶组热储为主。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该地区的地热资源研究程度较低,相关认识不足。运用水文地球化学研究手段,对邯邢东部平原地下热水的水化学特征、物源机制、热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邯邢东部平原馆陶组地下热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l-Na型和HCO3-Na型,微量元素含量较高,具有理疗保健的功效;其馆陶组热储变质程度较低,热储环境较为开放;大气降水是其主要的补给来源,由于地下热水对周围岩体的长期溶滤并经历了一系列的水—岩反应,形成了pH呈弱碱性的微咸水—咸水;运用了多种地热地球化学温度计分析认为邯邢东部平原深部热储温度为67°C~89°C。此次研究可为邯邢地区地下热水研究及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 陈迎辉
    • 摘要: 为更加准确的计算山间盆地地热田的可开采量.以冀西北某山间盆地地热田为例,就考虑地表和异常区散热条件下的地下热水涌出量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希望为更加准确的计算提供借鉴.
    • 张春潮; 李向全; 马剑飞; 付昌昌; 白占学
    • 摘要: 西藏察雅分布有两处地下热水,其中娘曲热水流量达23 356 m3/d,温度达36 °C,掌握其成因以及地下水循环模式对铁路隧道的规划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查明地下热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模式,采用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处地下热水主要阳离子为Ca2+和Mg2+,主要阴离子为SO42-和HCO3-,溶解性总固体含量为1 255 ~2 051 mg/L,水化学类型分别为SO4 ? HCO3 - Ca ? Mg型和SO4 - Ca ? Mg型.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地下热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并具有18O漂移现象,反映了热水与围岩的氧同位素交换效应.地下热水的补给高程为4 146 ~4 185 m,热储温度为53.1 ~61.0°C,循环深度为1 409 ~ 2 020 m.其成因模式为:地下水在东北部高山区接收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沿岩溶裂隙管道径流,经深循环获得大地热流加热,受构造及岩层阻水影响沿断层上升,在上升过程中与份额达0.79 ~0.91的浅层地下水混合,于沟谷等地势切割处出露成泉.综合水文地质条件与隧道位置分析,隧道穿越的两处岩溶富水条带,东部岩溶富水区对隧道突涌水威胁较小;西部岩溶富水区对隧道存在构造岩溶水高压突涌水风险,后期应注意防范.
    • 李永康; 陈正山; 王甘露
    • 摘要: 通过对贵州省石阡地区地热水、冷泉及河流的地热地质条件、水化学成分及氢氧同位素分析,对该地区的地热水、冷泉及河流的水化学特征、来源及石阡地区的补给模式进行了研究.温泉水属于低中矿化度的弱碱性水;温泉群中阳离子以Ca2+、Mg2+为主,阴离子以SO42-和HCO3-为主,研究区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和SO4.HCO3-Ca型.区域内地热水中δ18O值为-9.32‰~-6.81‰,δD为-64.4‰~-44.9‰;冷泉及河流中δ18O值为-7.51‰~-6.00‰,δD为-50.7‰~-38.2‰,均分布在我国大气降水线及当地大气降水线附近,表明该地区主要是大气降水成因.通过H、O同位素计算补给区温度,地热水补给高程,以及冷泉及河流补给高程,推测出补给区可能为袍木寨背斜一带及红石走滑断裂及其断裂束附近的碳酸盐岩裸露地区.氚盈余参数d表明石阡地区大多数地热水埋深较浅,循环径流时间较短,地质环境处于开放与半开放之间,水-岩反应作用相对较弱.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